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4-07-16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精选8篇)

1.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一

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和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永远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的逻辑”居于支配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逻辑”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物”不是一般的物质,而是商品、货币和资本。在物的逻辑的支配下,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结果影响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开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了绿色资本主义的出现。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人民群众。在人的逻辑的主导下,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正是由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重要成就。面向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这样,就突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性的标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第一,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不仅具有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具有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需要就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将废物返回环境的需要的总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生态环境需要日渐凸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转变,大力提供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一并纳入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中。

第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人民群众既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也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事故和环境风险激增导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一度抬头的趋势。环境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群众维权自救事件,与政治无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权是维稳基础,维稳实质是维权。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在明确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由人民群众评价。

总之,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环境和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这样,就为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念。

环境和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以竭泽而渔为特征的单纯的发展主义(增长主义)和以缘木求鱼为特征的单纯的生态主义(环境主义)。前者以增长和发展为借口,肆意掠夺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后者以生态和环境为优先选项,主张向自然的浪漫退却,结果会重演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他用形象的语言将之表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绿水青山是指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态环境财富,金山银山是指社会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财富。在这个问题上,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发展初期的选择是,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在经济起飞以后的选择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发展中期的选择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的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尽管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需要这样一个复杂过程,但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促进第四步的早日到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第一产业领域中,我们要继承有机农业的传统、消除石油农业的弊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绿色化。同时,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在第二产业领域中,我们要将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统一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化、城镇化和绿色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在第三产业领域中,我们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服务、节能环保产业。为了做好上述工作,我们必须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加上劳动才是一切财富源泉的重要思想,大力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在总体上,我们要将生态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生态化统一起来,建立起现代生态经济体系。

总之,只有牢固树立和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们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贯穿和渗透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其实,这一路径就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然将绿色发展作为现实的路径。

在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党赋予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的含义,进而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理念突出的是代际公平的原则,对代内公平有所忽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潮流,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实际国情出发,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这里,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狭义的绿色发展,是清洁发展之意。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广义的绿色发展,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这样,绿色发展就扩展和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实现了生态观和发展观上的双重变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建立起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生产方式方面,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的方式,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方面,在有效解决消费不足的同时,必须防范消费主义的入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弘扬中华民族“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传统美德。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肢解自然系统的形而上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转化为思维方式,将辩证思维、有机思维、系统思维、生态思维统一起来。在价值观念上,必须反对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方式对待自然,必须将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按照真善美统一的方式对待自然。显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变革。

总之,只有在建立起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五大建设的融合,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

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二

幸福, 是人类的原动力。

向往幸福:从认知幸福的本质入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的物质与精神各层次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 是需求满足程度的客观性与感受愉悦层级的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本质就是人性需求的满足。

什么是人性的需求?人性的需求就是人的本性决定的物质与精神各个层面的需求。

当代世界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包含爱情、友情、亲情等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两层次是物质需求 (包含衣、食、住、性和健康与环境安全等物质生存条件的需求) ;后三层次是精神需求 (包括情感、尊严、荣誉、事业、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与拓展的需求) 。

不过本人认为:人性的需求有十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育子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需求、公平需求、发展需求 (根据自我才志、特性与资源创造价值、发展自我的需求, 即“自我实现”需求) 、升华需求 (即贡献社会与天人合一需求, 亦即理想需求) 。

人性的需求有层次, 人的幸福也有层次。仅仅满足物质需求的愉悦感, 是低层次的幸福;满足精神需求的愉悦感, 是高层次的幸福。

满足上述各个层次的人性需求, 是最完美的幸福;实现贡献社会、天一合一的精神升华的需求, 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人们会发现, 无论把人性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还是十个层次, 安全需求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生态安全, 是人类和所有生命安全需求的自然基石!

然而, 我们当下所处的生态安全状态怎么样?能满足我们人性需求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安全需求吗?

众所周知:当下地球的生态现况, 已经日益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

安全尚无, 何来幸福?

追求幸福, 当从拯救地球入手

有考古学家发现:地球史上已经历过五次大毁灭, 离今天最近的第五次大毁灭是76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的毁灭。其外部原因是宇宙运行的周期循环出现的一个外星球撞击地球所致。但内部原因是否也与恐龙膨胀的体型、膨胀的群体和膨胀的食欲消费导致生态失衡乃至地球运行轨道偏移有关呢?值得当今人类思考。

有生态学家警醒:如果人类任由狂热消费资源、污染环境、再不复归生态平衡, 地区将面临第六次大毁灭的宿命!

自2008年中国汶川8级大地震以来, 全球每年都要发生震惊世界的生态大灾难, 包括:2009年的海地、智利8级以上大地震;2010年的中国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的日本“3.11”9级大地震、大海啸;2012年的意大利火山爆发、泰国大洪水、北京水漫京城、上海海水倒灌;2013年的中国华东、华中42度以上百年一遇的酷暑以及中国雅安7级地震和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区的7.7级大地震等等。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世界各地的官方与民间的科学家、预测家纷纷预测2013年年底以后, 地球还将发生更为可怕的灾难!譬如新华社和央视都曾报道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公布研究结果: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火山恐将大爆发, 将造成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毁灭性灾难;

日本科学家公布研究预测结果 (中国预测学家在此之前便已预测相似结果) :日本湔沟和东京湾海底出现大断层, 势将发生9.6级以上的超级大地震和大海啸, 不仅将导致日本沿海大面积沉沦, 而且破坏力将波及中国的大连、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日本政府将此预测作为决策依据, 紧急部署了相应防范举措和应对方略。2013年9月5日, 日本还举行了500万—800万人口防范和应对超级大地震的演练……

世界天文学家预测:2035年将有一颗外星球撞击地球。世界各大科技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如何让地球避免这一恐龙时代的噩梦……

令人欣慰的是, 国际社会日益觉醒, 在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大会上, 世界各国于2010年达成“拯救地球”的“哥本哈根共识”, 2011年达成“现在是拯救地球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南非德班共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各国囿于自身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局限, 迄今尚未能实施全球一体共救地球的可行性方略和实质性举措。

怎么办?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先从我做起, 从在坐的和不在坐的每一位需要生命安全、追求人生幸福的地球公民做起, 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 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 形成合力, 爱护生态, 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同时从民间、从学术界、传媒界发出呼吁:官民互动, 全球联手, 复归生态, 拯救地球!

创造幸福:从共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入手

什么是生态?生态不能仅仅顾名思义地理解为“生命的状态”。生态是生命体系及其环境系统运行的状态, 是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运行的综合状态 (内涵) ,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乃至身心生态、心灵生态等等 (外延) 。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生命体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认知、优化、呵护和进化的哲学理念、科学文化、体制机制、行为方式、道德价值体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纪元, 是以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时代。物质文明主导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等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新纪元, 是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应以生态文明引领、溶渗、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的一切领域。

这样的人类新纪元, 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幸福时代!

内涵与目标共识明确, 危机与挑战迫在眉睫。当下的关键在于怎么办?采用什么方略、对策应对危机?走什么路径达成目标?

拯救地球:从遏制地球危机的成因入手

要探寻拯救地球的关键方策, 首先应研判地球危机的主要病因。本人抛砖引玉, 提出从研析地球危机的人为病因入手, 探寻人类拯救地球的方略。

当然, 从宇宙万事万物都有生灭、成败、循环过程的周期运行规律来看, 地球也是有寿命的, 那是外因。人类不能改变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总体规律, 但人类的主观能动可以加速或延长地球万物生灭循环的过程。正如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不能因为他在百年前后早晚要归于寂灭, 就不去努力健康成长和发展自我乃至贡献人类与世界、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 更不能破罐破摔、糟蹋生命甚至加速摧残生命。与此同理, 人类不能因为地球早晚要寿终正寝, 便不去遵循天道规律、呵护地球生态、让地球母亲和她衍生、养育的人类与众生子孙万代运行更和谐、绵延更长久、活得更精彩, 更不能早早便以末日心态, 膨胀末日贪欲, 野蛮掠夺资源, 践踏地球生态, 敲骨吸髓, 杀鸡取卵, 疯狂消耗地球母亲的生命能量, 无耻抢劫子孙后代的生命粮仓, 加速地球母亲和人类自身坠入万劫不复的毁灭黑洞!

纵观中外, 加速并恶化地球生态危机的三大人为病因是:

(一) 物欲膨胀导致了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

人的物质需求和物欲的适度满足, 是人必需而属于较低层次的幸福来源。

但若人仅仅以物欲的满足为唯一目标或终极目标, 那只是动物的幸福。而若以物质需求为导向, 物欲膨胀引发物质消费的恶性膨胀, 导致对地球资源的疯狂掠夺、对地球生态的野蛮践踏, 那便不是人性的需求的满足, 而是魔性贪欲的张狂;更不是人的幸福所求, 而是魔的罪孽所致!

当今世界, 人的物欲恶性膨胀, 导致地球资源行将枯竭, 地球生态早已失衡, 生态灾变此起彼伏, 但却依然野蛮掠夺资源, 玩命制造工业垃圾, 大肆玷染地球母亲, 疯狂地将地球及其众生加速推向第六次大毁灭的悬崖......

(二) 金钱至上垄断了人们的价值观, 异化了人类的幸福观

金钱, 是物质财富的交换媒介和衡量标尺, 是物欲满足的便利手段和不二捷径。而以物质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和物欲膨胀为目标的个体, 必然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和个体。纵观当今世界, 黑幕交易瓦解着制度规范, 金钱铜臭熏染着人类灵魂, 君不见, 为了超额利润, 原本治病救人的药品也成了贿赂医生、坑害病人的载体;君不见, 为了几个臭钱, 原本三代同堂的祖屋, 竟成了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祸根!似乎金钱至上倒成了东西方共同的“普世价值”,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东方魔咒, 竟成了人类世界通行的潜规!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博爱、忠孝与仁义、善良与慈悲、尊严与荣誉等等东西方人类美好的价值观, 似乎要被金钱至上所绑架、所垄断;由人性需求从低到高、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人类幸福层次从物质幸福上升到精神幸福的幸福观, 几乎要被物欲膨胀决定的金钱至上所异化、所颠倒!

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幸福观导引下, 人类怎能不竞相掠夺资源——糟蹋生态——换取金钱——满足物欲——扩张消费——膨胀贪欲——再掠夺资源——再糟蹋生态......直至地球油尽灯枯、生态颠覆毁灭、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黑洞……

(三) 权力垄断强化了人性的贪欲 (包括物欲和权欲)

马克思揭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笔者认为权力的本性是追求权力最大化、垄断化、无约束化。

孟德斯鸠等先贤早已揭示一个铁律: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腐败,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中外皆然, 概莫能外,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并且还在证明这个铁的规律。

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总结苏联崩溃的教训时指出:苏联党和国家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垄断:政治上垄断权力, 经济上垄断财富, 文化上垄断真理。

当今中国和类似中国的贪腐 (如某些非洲国家的贪腐) , 主要来源于权力的垄断和不受制约、缺乏制衡、监督乏力的政治体制, 尤其各级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约, 监督缺位, 更是腐败的高发点。权力的垄断和缺乏制约, 必然强化和膨胀人性种种贪欲, 包括物欲、权欲和色欲, 反过来, 膨胀了的贪欲又成了掌权者滥用权力、争夺资源、追求财富最大化和权力最大化的内驱动力。

即便某些民主发达国家和类似民主的国家, 也存在着权力垄断, 不过不是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是个别和少数财团对金融权力的垄断, 以金融权力垄断经济、控制民意、从而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社会运行。这种金融权力的垄断也会强化人性的贪欲, 而且往往直接膨胀人性的物欲及其变种——金钱欲, 强化金钱至上、金融称霸的价值观, 从而诱发资源的掠夺和消费的膨胀乃至生态的摧毁、人类的毁灭……

幸福方略:以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为依归

揭示了地球危机恶化的成因, 自然便可得出拯救地球、遏制地球危机成因的方略:

(一) 遏制物欲膨胀, 共创心灵文明, 从矫正人类幸福观入手

要从每个人做起, 从每个国家做起, 全球联手, 人人担责。从理念上倡导低碳消费, 鄙视奢靡之风;从政策上抑制消费膨胀, 遏制物欲膨胀;从制度上开证高消费税, 奖励低碳节约行为;从文化上升华精神文明, 共创心灵文明。从矫正人类被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了的幸福观入手, 在满足人的基本的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物质层面需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和满足人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尊需求、公平需求、创造需求、发展需求和理想需求、升华需求等精神的、高层次需求, 引导人们从狗苟蝇营的动物式的物质幸福的追求与沉迷中, 走向德、智、美、爱、荣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精神幸福的追求与创造!

当人人都以追求精神幸福为荣、以奢靡挥霍为耻, 地球便有救了。

(二) 改金钱至上为生态至上, 以生态文明主导一切文明

要彻底改变当今世界金钱至上的价值导向、物质主义的政策导向, 确立生态至上的价值观。要走出物质文明为主导的旧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

可喜的是, 中共十八大率先提出了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并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贯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 共创生态文明时代。

笔者建议:要创建生态文明新时代, 还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 生态文明不仅要贯穿、而且还必须主导、引领、升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健康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心灵文明等一切领域, 凡有违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建设、政治体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都应一票否决、彻底改革和坚决矫正, 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项目、体制架构、文明成果和改革建议, 都应优先实施、借鉴和采纳。

果真如此, 生态文明新时代便离我们不远了。

(三) 革除权力垄断, 实现多元共和, 构建幸福中国

从中国角度看, 当务之急的关键是要革除公权力即政治权力的垄断, 把“天下为公”的政治文化理念转化在“权为民所赋”的政治体制, 把”共和国“的国名落实于“共和国”的国体, 借鉴国际有效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逐步构建一套天下为公、主权在民、公民为本、宪法至上、权为民赋、利为民谋、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监督独立、分权制衡、以法治国、依宪执政、多元共和的公权体制即政治体制, 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民主政治目标) , 真正成为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各党派、各团体、各社群、各区域多元共和、平等协商、多元共治、和衷共济的“人民共和国”!

唯有如此, 才能从体制、机制上遏制贪欲膨胀、根治贪污腐败;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经济垄断、维护公平正义、杜绝盲目决策、呵护环境生态;也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才能构建生态复归、经济小康、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康乐、精神高尚、多元共荣的幸福中国!

从全球视野看, 世界各国内部都应打破权力垄断, 实行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多元共和, 以有效遏制贪欲的膨胀、权力的不受制约、发展的不计生态后果与独断专行。

某些政治权力似无垄断但存在金融垄断操纵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国家, 也必须让全民警醒, 通过全民公决与民主立法等有效路径, 遏制金融干政, 打破金融垄断, 摆脱金融操纵, 还全体公民一片纯净的民有、民治、民享、全民共护生态、共享幸福的多元共和的蓝天!

那时, 不仅实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共和, 还将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的多元共和, 不仅实现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化体系的社会大共和, 还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大共和!

(四) 以联合国为主导, 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要把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拯救地球”的全球共识, 真正转化为世界各国共担的“拯救地球”的神圣使命, 就必须以联合国为主导, 实行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首先要以联合国名义发动在全世界树立“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生态危机没有国界”的生态全球化意识, 普及“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的地球村民使命感, 国不分大小强弱, 必须共担节能减排、拯救地球的职责;人不分男女老少, 必须人人履行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使命。

其次要实施以联合国为主导、世界各国为主体、全球人类共同参与的“拯救地球复归生态全球行动”, 制定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制定全球统一、人人必须遵守的生态环保国际法, 并严格遵守, 违者必受到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

再者要以联合国牵头, 成立“世界灾变预测防治组织”, 把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富有天灾预测与防治经验和成果的顶级科学家、预测家和社会活动家凝聚起来, 优势互补, 服务全球;成立“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组织”, 在联合国领导和世界各国配合下, 统一制定“全球生态一体化复归路线图”, 统一规划和配置世界各国生态复归的任务、进程和职责, 并调配有效资源开展协作与重点突破, 形成全球生态复归一体化有效机制, 真正构建成人类生命共同体。则可有望以多元共济保多元共生, 以生态复归保地球平安, 以地球和谐保人类幸福!

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篇三

3年多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3年多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钱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5年金秋十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评价权重。

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里,“生态文明”成为高频词。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并于2016年元旦开始施行;立法机关正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加严。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被称为“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各有10个方面35项具体措施,为打赢治污攻坚战提供了充沛“弹药”和真金白银。

各地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提升了“气质”,减轻了公众的“心肺之患”。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为抓手,突出重点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涤、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质改善,恢复生机。

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日益变绿变美、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可圈可点。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承诺”做出表率。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与第四次监测结果(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从黑龙江到吉林、内蒙古,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到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2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14.8%。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大熊猫等一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壮大。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4.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篇四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又是一年春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来,中华大地的绿色一天天增多。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年多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3年多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密集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 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钱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 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振聋发聩——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去年金秋十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政绩考核,去除“GDP紧箍咒”。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 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 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去年8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发展取向,从追求“数量”变成注重“质量”。

各省份的两会正密集召开,这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北京不以GDP论英雄,要求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 环境上,明确了今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5%左右等多项较高的生态环保目标;福建强调要保住“清新”,决不能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那样做 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子孙后代。丢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不会长久,最终也会丢掉。

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里,“生态文明”成为高频词。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公众参与,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爷爷,别给我买烟花,我今年不放了!”11岁的乐乐从重庆回天津过年,临行前提醒爷爷。乐乐经常拿爸爸的手机查看空气质量状况,知道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

放烟花爆竹的少了,参与“光盘行动”的多了。“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同时被评为2013十大新词语。3年多来,干部戒奢尚俭,民间反对铺张浪费蔚然成风,低碳环保正成为新时尚。

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随手拍”拯救家乡河流„„越来越多的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度不断提升,“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 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 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严厉法治重拳出击。

1月21日,备受关注的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尘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泰州一家企业的再审申请,被告企业被要求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余元的审判结果维持不变。社会各界拍手称快:新环保法,确实有钢牙利齿!

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611件,实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2511件;环保与司法部 门通力合作,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478件。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并于今年元旦开始施行;立法机关正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加严。

督促地方推进环保。

1月中旬,环保部约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实环保责任为目的的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在过去一年备受瞩目。河北廊坊市、江西九江市、安徽铜陵市、云南昭通市等地的党委“一把手”,先后出现在当地的综合督查情况反馈会上。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从“督企业”到“督政府”,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推动各地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监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地区的环 境质量得以改善。困扰河南焦作市民十余年的山阳区龙源湖公园养殖场污染彻底消除,呼和浩特市查封了沙尔营煤炭物流园区内56家无证照、无环保设施的煤场。

治污攻坚初见成效。

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被称为“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各有十个方面35项具体措施,为打赢治污攻坚战提供了充沛“弹药”和真金白银。

各地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提升了“气质”,减轻了公众的“心肺之患”。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为抓手,突出重点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涤、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质改善,恢复生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华丽转身搞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从不足15万人次,逐年 递增到去年的5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来自省内外的游人络绎不绝。“铁矿资源总有釆完的时候,七步沟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不会用完!”高如增对未来充满 信心。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日益变绿变美、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发展日益低碳节能的3年——

“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承诺”作出表率。

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这是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的3年——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与第四次监测结果(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 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这是生态保护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盖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业局卫星林场,春节期间家庭旅馆生意红红火火,白雪变成“白银”。2014年4月,全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职工们纷纷办起了家庭旅馆。“比拉木头强多了!”忙碌着的“大潘客栈”老板娘胡秀英,乐呵呵地说。

从黑龙江到吉林、内蒙古,广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到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从 “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29个,占 陆地国土面积14.8%。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大熊猫等一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壮大。

春潮滚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5.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五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法发〔2018〕7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制定如下意见。

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1.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明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服务保障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和贯彻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全过程,围绕大局、完善思路、谋划发展,全面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服务和保障。

2.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立新时代环境资源司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公正环境资源司法保障的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健康、舒适、优美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权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有效法律手段把生产生活规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推动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优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之间的平衡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保护需要,探索创新审判执行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

3.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的要求,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切实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裁判规则,通过专业化的环境资源审判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

二、服务保障污染防治和生态安全保护

4.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审理大气污染纠纷案件,严惩超标排污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违法行为,加大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纠纷案件审理力度,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强司法后盾。依法审理水污染纠纷案件,加大长江、黄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水域的水污染纠纷案件审理力度,严惩污染饮用水水源地违法行为,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维护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依法审理土壤污染纠纷案件,准确界定土壤污染责任主体,探索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妥善确定污染地治理、修复和再利用方案,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安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置固体废物和垃圾等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处理因垃圾焚烧、填埋引发的群体性纠纷,维护优美生活环境。依法审理噪声、振动等引发的环境污染案件,合理认定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保障人民群众宁静生活的权益。

5.依法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依法惩处非法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及破坏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依法审理涉及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环境等案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妥善审理涉及海洋动植物物种引进、海岛资源开发、海水养殖场建设各类案件,以及行政主管部门针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等行为提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6.全面服务美丽乡村建设。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案件审理力度。依法严惩污染乡村环境、河道非法采砂、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矿及破坏性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将环境资源生态价值损失纳入定罪量刑情节。依法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案件,推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等多种污染源集中处置和无害化治理,注重源头预防,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妥善审理因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牧还草、禁牧轮休、草畜平衡,江河湖海限捕、禁捕等引发的权属、合同、侵权等纠纷案件,推动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依法审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合同及侵权纠纷案件,促进优质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7.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依法惩治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狩猎及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物种多样性。严厉打击走私国家禁止进口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妥善审理环境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关键栖息地案件,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妥善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遗传资源案件,推进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基因资源库。积极研究生物资源产权保护、有偿使用、综合利用以及生物技术等相关法律问题,推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

8.从严保障生态安全战略布局。配合“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依法审理涉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敏感区、沙漠化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冻融侵蚀敏感区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各类案件,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注重生态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三、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9.推动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妥善审理经济结构和能源政策调整、产能过剩引发的企业改制、整合、破产等案件,依法支持和保障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妥善审理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专利、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知识产权纠纷,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涉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法律风险和规制研究,为绿色发展领域新类型案件的审理做好知识储备。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保障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10.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妥善审理涉及土地、矿产、林业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件,促进生产领域资源物耗减量化及清洁生产,形成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绿色生产方式。依法审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节能服务相关案件,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以及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等重点领域的能源节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深入研究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属性、初始分配和交易规则,推动环境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完善。

11.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妥善审理涉及共享经济、绿色建筑、新能源、新业态等领域环境资源相关案件,推动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绿色化。加大环境司法宣传力度,发挥典型案件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2.推动企业积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关停并转过程中引发的破产、整合、职工安置等纠纷。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督促上市公司、发债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等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经营决策机制,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推动绿色公平营商环境建设,激发企业家诚信经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生产者延伸责任。

四、服务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3.依法审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纠纷案件。贯彻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要求,遵循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和统一确权登记原则,妥善审理涉及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案件,依法保障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机构加强国有自然资源产权保护。妥善审理矿业权审批及颁证、房地征收等行政案件,依法促进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控制国土开发空间和强度,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有序开发。依法审理涉及海域使用权、矿业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林业权等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纠纷,妥善处理司法裁判与行政监管的关系,维护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妥善审理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股权转让、承包、合作、出租、抵押等案件,促进自然资源有序利用和流转。

14.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工作。贯彻落实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要求,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环境权益功能,督促依法行政,推动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依法审理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畅通诉讼渠道,保障社会组织公益诉权,完善审理程序和配套机制,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审判工作,在遵循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基本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审理程序和裁判规则,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提升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司法保障水平。推动建立公益诉讼资金的管理、使用、审计监督等制度,确保资金用于受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15.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判工作。完善赔偿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探索赔偿协议审查与公告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规则,推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和评估机制。根据赔偿义务人主观过错、经营状况等因素试行分期赔付,探索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研究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需要的诉前证据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监督、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估等制度,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

16.突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司法保障,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充分运用司法手段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司法保障,妥善审理雄安新区建设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纠纷案件。加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司法保障,精准服务经济绿色发展,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加强国家公园试点司法保障,妥善处理在统一环境准入和退出过程中引发的纠纷,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保护。加强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规划执行司法保障,立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功能定位,确定相应的案件处理思路,推动实现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并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五、健全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

17.完善环境资源专门化审判机制。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具备条件的高、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在规定的内设机构总数内,通过单独设置的方式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加挂牌子或者在相关审判庭内设立专业化合议庭或专门审判团队负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继续深化法院组织体系改革,探索设立环境资源专业性法院。持续推进环境资源管辖制度改革,探索将跨省级行政区划等重大环境资源案件纳入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范围,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全流域协同治理。

18.推动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专门审判机构或者专业审判团队审理。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合力,探索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关刑事案件、环境资源民事案件、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的部分行政案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等由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或者专业审判团队审理的“二合一”或者“三合一”工作模式,妥善协调当事人应承担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促进生态环境的一体保护和修复。

19.完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共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案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法,对于重大环境资源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依法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尊重人民陪审员就事实认定问题的表决权。推动完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以及环境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证据提取、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20.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国际司法交流合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司法交流合作。拓展环境资源法官国际交流、培训及互访渠道,定期举办环境司法国际论坛,加强环境资源法律比较研究和司法案例信息共享,展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司法的发展成就,广泛传播中国环境资源司法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司法解决方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1.建设专业化环境资源审判队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强化环境资源审判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反腐败无禁区,根据环境资源案件涉及利益重大、主体多元、矛盾尖锐的特点,督促教育干警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警钟长鸣,严守廉政底线。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专业化环境资源审判队伍。

6.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六

党的政治生活是党内各项政治活动的总称,是调节党内关系、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政治生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实践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的时代命题,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全党突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地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坚定理想信念补钙铸魂,挺起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始终坚持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铸魂,以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的标准治心,坚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思想境界的崇高实现政治生态的清明。各级党组织从抓理想信念教育入手,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大力学习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政治灵魂,凝聚起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强大思想共识。

(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动自我净化革新

坚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推动各级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质量进一步提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的出台等,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党组织全面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等制度,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强化纪律约束,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挺在前面

坚持把严明纪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用纪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突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采取专题教育等各种形式,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教育引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修订出台了《准则》《条例》等50多部党内法规,基本形成了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全体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准得到有效校正,党内政治生态越来越好。

(五)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惩贪治腐,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党中央出台整治“四风”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接待、公车改革、会议费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推动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旗帜鲜明地向党内外宣告:反腐无死角,打虎无禁区。坚决查处小官巨贪,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有效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

(六)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引领党内政治生态气象更新、持续向好。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三重一大”、民主生活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各项制度,有力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严肃化、长效化,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全面加强对落实党内政治生活的巡视和督查,各级党组织制定了落实党内政治生活的办法细则,积极探索约谈一把手、开展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述职述责等方式,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基本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树得不牢

一些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尚未入脑入心,有的地方小山头、小团伙、小圈子等依然存在;

一些党员干部奉行地方和部门利益至上,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有利的就执行、无利的就搞变通、“打太极”;

还有的党员干部对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言论不敢发声、不敢批驳,甚至随波逐流。

(二)理想信念不坚定仍然存在

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常年失修、拧得不紧。有的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嘴上讲信仰、心里持怀疑;

有的党员干部“四个自信”不坚定,总认为“国外月亮比国内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自信;

还有的党员干部价值追求扭曲,将权力和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二元标准”,热衷追求位子、房子、车子、票子,淡忘初心使命,贪图安逸享乐。

(三)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四性”要求不严不实

当前党内政治生活总体向好,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够强,形式化、走过场等顽疾尚未根治。一些党组织未真正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组织生活聚焦理想信念、纪律规矩不够,政治味不浓,组织生活仍是开开会、念念文、表表态“老三样”,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一些党员干部包括个别领导干部原则性不强,存在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正气讲私利、不讲真话讲假话症状,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没有真刀真枪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搞选择性、协商式、包装化批评。

(四)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权力运作监督制约不断加强,但难监督、监督难还一定程度存在,影响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如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难以监督,特别是“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多是封闭运行,难以监督;

一把手权力大导致不敢监督,担心遭受打击报复,同时往往由于监督主体层级较低,缺乏对“关键少数”的有效制约;

民主集中制落实形式化,存在程序化、走过场现象,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还存在临时动议、先定调子、随意性大和“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

监督网络作用发挥欠佳,上级对下级监督多为事后监督、不出问题不过问,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监、弱监、漏监”现象还存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发挥不够。

(五)“四风”现象和腐败问题犹存

有的是形式主义变种抬头,如贯彻落实机械式、调查研究走秀式、服务群众推诿式、项目建设形象式、工作实效包装式、履行职责签单式等;

有的是官僚主义禁而不绝,个别官员官气十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等问题,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此外,贪污腐败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新特征,任人唯亲、说情打招呼、拉关系等不正之风尚未根本遏制。

三、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对策措施

(一)紧紧扭住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一关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头作用。将政治建设深度融入党内集中教育,通过组织生活会、干部考察考核、谈心谈话、日常监管等深入考察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注重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提高领导干部把方向、把大势、把全局能力,并将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原则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刚性指标。二是抓实党章学习贯彻,让“绝大多数”守纪律懂规矩。把党章作为党员干部经常性学习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育培训必备课程,作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根本标尺,作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重要内容,健全“学讲考评”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尊崇、维护党章。三是抓深浸润熏陶,涵养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党组织各项活动和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让党内政治生活“熔炉”烧旺起来,同时建立领导干部政德考核考察机制。

(二)紧紧扭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一首要任务,补钙铸魂固本培元,擦亮党内政治生活精神底色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补钙壮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组织理论学习“第一议题”,作为党校、干部学院主课,采取领导干部上台讲学、专家学者辅学、讨论交流互学等方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二是强化党性教育醒脑铸魂。深度挖掘利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开发系列主题课程、特色教材,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营养,并依托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好红色基因教育,净化心灵、淬炼本色,铸牢政治灵魂。三是开展主题教育砥砺初心。充分总结运用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联系实际创新载体,以直抵人心的方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三)始终把好选人用人这一源头,突出政治标准鲜明用人导向,培塑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一是紧卡标尺广植良木“育生态”。严卡政治标准“硬杠杠”,严把专业能力关,在比较中甄别、比选中择优。二是把牢关口层层防病“护生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观五看”要求,把“一时”与“一贯”结合起来,广泛听取上级部门、分管领导、所在单位、群众“四方”意见,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双签字”等制度,把有政治病、品行病、廉洁病的人挡在门外。三是动真整饬清淤治污“健生态”。加强日常选任监督,加大对下级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力度,实行选人用人全程记实,严格执行选人用人职责离任检查、责任倒查制度,净化选人用人风气,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四)用好用活党的组织生活这一重要载体,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四性”,发挥“熔炉”“净化”功效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采取经常性教育、专项检查、责任追究等方式,强化各级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主体责任意识、一把手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自上而下抓、以上带下严,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紧盯问题靶向施策增强“四性”。增强党组织生活“政治味”,丰富内容形式、路径渠道、方式方法、载体手段,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严明党的纪律、党的规矩、党的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敢于揭短亮丑、深挖根源、触动灵魂。三是健全机制促常态长效。研究制定政治生态考核评价、党内政治生活考核评价具体办法,构建由党委主导谋划、有关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全程指导、督查考评、定期通报。

(五)充分运用监督制约这一有效举措,切实规范约束权力运行,确保用权不任性权力不滥用

一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权力公开机制,分层制定省、市、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公信力。二是加强对关键人物和重点领域的监督。采取巡视巡察、专项督查、经济责任审计等手段,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质询、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强化廉政风险分析研判、评估和日常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三是推动民主集中制从严落实。健全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和程序,完善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实行集体研究决定,确保民主集中制真正落实。

(六)持续强化正风反腐这一有力保障,纠治“四风”惩贪治腐,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7.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七

一、生态文学批评论引入高校英语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介入和应用, 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深刻认知, 对于增强学习成功预期、正确评定英语文学的实用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 将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意义重大。第一, 生态文学批评论的介入, 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功底的提高,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批评论介入, 并非机械地添加文论知识, 而是将英语文学的教学中心逐渐转移到学生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知识的培养上, 旨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的赏析能力。第二, 生态文学批评论的介入, 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且也可满足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当前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生态意识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 部分人群精神上出现了问题, 精神分裂、自杀、吸毒以及抑郁症现象非常普遍,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上升之势。上述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的疏离化,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心之间的疏离, 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对于高校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的生态批评论而言, 其涵盖范围非常的广泛, 既包括生态环保意识, 又包含了上述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生态文学批评论, 能够促进当代高校学生正确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而且使他们能够承受学业、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 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心灵困境 (肖燕姣、曾洁2012) 。在高校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 从生态文学的批评视角对英美作品阅读、理解和探究,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知、接受生态环境危机以及文化根源,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对生态、生命的敬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消费观、求职观以及爱情观等提供启示, 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灵困境。

二、英语文学生态课堂构建及评价机制改革策略

英语文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是由教育主体、生态教学环境以及具体教学活动等几部分构成的有机系统, 各元素之间互动、和谐、开放。其中, 社会生态环境是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 精神生态环境是由师生感情、人情和学风构成的。英语文学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 应当优选教学策略, 即在生态本位、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位差异, 而且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颠覆线性秩序, 采用多级化、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比如, 多模态课件在高校英语文学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用效果非常明显。从应用实践来看, 将动画、图案以及影响和声音集于一体的多模态课件,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 从而使学生有效地体验文学的永恒魅力 (袁小陆2013) 。

生态文明时代高校英语文学的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是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下文将专门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较之于传统的考试中心主义的考核方式, 生态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始终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之中。比如, 课堂上出勤、课后作业以及平时的表现等;课外评价, 比如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以及学术研究等;期末评价模块, 包括论文、考试等内容。采用多元化评价手段, 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在生态化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 而且评价的其他功能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模式应用, 使教师、学生均成为英语教学生态的有机构成。从这一层面来讲, 评价的重点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对学生英语文化的评价, 可以使教师对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通过教学评价结果来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 并根据他们的学业评价来完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长期的高校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 英语文学教学评价时总是将教学结果、预定目标放在一起进行比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根据预定的目标客观地描述英语文学教学结构, 而评价的关键在于清晰、可操作性评价 (赵雯、王海啸、余渭深2014)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只注重评价结果, 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知识体系, 人文方面的内容却被严重忽略, 而且考试、测验成了教学评价的主体;实践中可以看到, 虽然人们意识到教学评价并非考试、测验, 但是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文学教学评价所强调的是“协商”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构建”;在此过程中, 应当以价值多元性为基本原则, 坚决反对管理主义倾向。教学评价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对学生笔头、结果的评价, 其内涵也不只是考试、测验, 而且在对学生作为参与者的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其评价主体地位。在生态化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 应当避免传统的过分强调评价的情况, 即测量、目标达成检测等片面性, 对评价者、内容、目的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英语文学生态课堂构建与评价, 实际上是以“协商”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一个共同心理建构。对于评价内容而言, 不仅包括纸笔测试以及人机测验等书面测评, 而且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课后学业研究旨趣等, 即评价内容实际上是多维信息的有机融合。对于评价目的、评价结果而言, 可从师生、教育主管部门视角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教师视角来看, 可将评价目的定位为语言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参照系;基于学生视角来看, 生态批评论下的英语文学教学评价结果, 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反馈, 使他们能够准确认知学习进程以及多元智力发展偏向,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基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视角来看,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以此来跟踪高校学生智力发展情况, 从宏观层面调整英语教育教学政策。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英语教学评价并非一次性的, 而是动态的, 其中包括评价反馈、再评价, 而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对于生态英语文学教学评价而言, 其所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协商”基础上的教学课堂构建、多维信息的有机融合以及指向学生的价值多元性;生态英语文学教学评价, 旨在促使学生心智的日趋完善, 同时也是人类行为反思、自觉的体现, 对于实现教学相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英语文化教学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文化评价理念,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评价形式来看, 生态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当对形成性、终结性评价进行平衡处理, 将学习结果与过程作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实践中可以看到, 可采用的评价形式有多种, 既可以是档案记录, 也可以是学生的表演, 无论哪种形式均可通过水平考试、诊断测试。任何一种形式的评价, 在生态英语文学教学评价模式下, 其落脚点均在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生态英语文学教学评价过程中, 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 采用的是教学评价共同体之间的平等“协商”, 其中学生的地位得以凸显。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生态视野下的英语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当纠正传统的英语教育功用主义倾向, 并有效解决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兴趣匮乏以及教法单一和气氛沉闷等问题。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追求精神、道德的完善, 实现内心的和谐统一, 这一方面迎合了当前生态文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求,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当前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高校英语文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对生态文学批评论介入高校英语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英语文学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学批评论,高校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肖燕姣, 曾洁.2012.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

袁小陆.2013.外语教学设计反思的三维分析框架[J].外语教学, (6) .

8.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英语文学;改革

前言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高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文学课的审美教学

审美是文学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作用。“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创造的情感与形象系统”,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文学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欣赏上,而是应尽力培养学生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能力,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之间超越功利的审美关系。通过文学审美功能,启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灵感与想象,塑造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调动学生情感反应,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享受文学的怡情功效,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差异性文化认知和比较以及蕴含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批判,加强学生的多元化和包容意识,养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将以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哲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诗性智慧,追求精神上的诗意栖居,形成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世界观。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训练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从而颠覆线性的秩序系统,而代之以多级、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此外,多模态课件在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图案、动画、声音、影像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课件,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达成课堂上的多维和互动协作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最后是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目的在于摈弃单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同,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评价(出勤、课堂活跃度、作业),课外评价(自主阅读和延伸阅读、小组合作、学术探索)和期末评价(论文、考试)等多个模块,以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高校英语课堂改革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相差悬殊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可以依据高考分数和入学考试的分数进行级别分班。根据不同等级的班级定制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期或学校自定的学习周期结束后,可以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将各个级别的班级进行再筛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周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可以调到高一级别的班级。同样,在基础较好的班级,有个别没有跟上的学生也可以调到第一级别的班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内容的设置最好稍高于学生的水平,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得饱、消化得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大学英语教育工作量大,教师负担重。学校可以在其权利允许范围之内扩招英语教师,或者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轮流调整,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去充电和调节自己。同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培训,例如利用假期或在职學习。在学校内部,教师们可以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积累,作为自己科研的主题,从而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

3、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语言环境

很多外语类院校都有英语角,其实英语角就是学校为学生创造的一个英语语言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这个语言环境更多样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电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可以改变英语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上创建英语群,在这个群里,学生用英语交流。此外还可以采取像课前演讲,在听力课堂设置一定时间的口语练习或模仿,在学校电台定时播放趣味性英语节目,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视野和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对于纠正当前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不良倾向,解决当前英语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急迫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以培养学习者追求精神与道德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迎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向晓红,成舒,李荣佳,廖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3]丁思佳,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2007,(28).

[4]张春被,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三大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4).

上一篇:幼儿园管理模式下一篇:为什么要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