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

2024-06-11

普通话朗读(共15篇)

1.普通话朗读 篇一

纯朴的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华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那是乡亲为了追求多棱的希望,兑现美好的遐想。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的笑容。

因而,我稚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割刈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飘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弓样的小桥。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三十多年过去,我带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紧要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小桥呢,他躲起来了?河中一道长虹,浴着朝霞熠熠闪光。哦,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进行交响乐。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家禽,绘出交流欢悦图。

啊,蜕变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时代的春风,美好的追求,我蓦地想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岁月拉开了。

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荡起甜美的浪花。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喊,家乡的桥啊,我梦中的桥。

2.中职教育普通话朗读教学浅谈 篇二

关键词:中职教育;普通话朗读;教学浅谈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

要提高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效率,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应该提高中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所以说在进行授课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首先,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试想,如果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那么别人肯定不愿意跟他交流;如果一个人的朗读表达不顺畅,别人一定不能明确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朗读咬字不清晰,一定会让人听不清楚,甚至会产生误解。所以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能够很好地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次,普通话朗读能够加强朗读者的情感表达。在朗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朗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仿佛置身情节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朗读者的情感抒发。最后,标准流利的朗读能够让人在听觉上有一种美的享受,能够在丰富自身情感、提高朗读技能的同时也带给别人一定的听觉享受。

二、进行正确的朗读教学

1.跟着音频进行朗读

古语云:“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在普通话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如果老师只让学生互相学习或者是跟着老师朗读,这只是一种“求其中”的表现。所以说,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朗读技巧,这些技巧中包括朗读情感的培养、咬字清晰、流利顺畅等等。老师给学生准备一定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进行朗读练习。在平时生活的学习积累中,老师还要让学生试着积累字词,掌握正确的发音,对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比如“出租车”这个词语,很容易平翘舌分不清楚,那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积累中,老师需要让学生多做好积累,多跟着音频进行朗读训练,从而保证在连词成句朗读文章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朗读出来。

2.利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韵味和内涵

一篇有韵味和内涵的文章需要朗读者用心投入。朗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需要朗读者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即是学生的注意力应该集中朗读的内容上,对正要朗读的内容进行清晰朗读,同时也要对将要朗读的内容进行浏览。手到并不是要求學生在朗读过程中用手指着每一个要读的字,这是对小学生刚入门时候的要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普通话朗读学习更多的是技巧学习和完善不足,而不是入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不要嘴巴读着内容,手做别的事情,也就是说不能一心二用。心到即是学生的思维要跟着朗读内容走,用心判定每一个字的读音,文章应该用哪一种语气去进行朗读,对于朗读过程中的停顿应该如何处理,从而使文章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还要用心体会朗读的节奏和速度,哪里是重音,哪里是轻音,哪里该快,哪里该慢等等。这些都是心到需要做到的事情。只有做到了“眼到、手到”和“心到”,才能将朗读技巧用得合适且适宜,才能更好地将一篇文章朗读出韵味。

3.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

哲学上说,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不同的朗读环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也就告诉广大中职普通话老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朗读环境。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早晚读时间,让学生有一个集中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学习。“为人师表”是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规范自己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朗读氛围。在平时的交流学习中,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音问题,比如说,下课时老师与学生进行聊天,老师发现学生的一些读音有问题。在聊天结束后,老师应该明确地对学生指出,这也就是说,普通话朗读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存在于普通话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中。

4.成立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是彼此相互接触时间最多的人,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学习,那么更多的需要学生之间的监督和自我提高。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同桌两个人一个小组,让两个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两名同学可以互相记录下对方的朗读错误,错误多的同学要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的合作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对普通话朗读也有所帮助和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普通话老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提高普通话朗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许永华.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J].读写算,2014(1).

3.普通话朗读精选 篇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

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4.普通话 朗读与说话 篇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关于“朗读短文”的扣分细则:

(1)读错一个音节,扣0.1分;漏读或增读一个音节,扣0.1分。

(2)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

(3)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4)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5)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6)超时(朗读400个音节不能超过4分钟)扣1分。

对照六条扣分细则,其中(2)和(3)——声韵系统语音缺陷和语调偏误,属于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只能被动失分,即便努力短时间也很难保证不失分。其余四条,属于非直接语音问题,对于应试人则是主动丢分,通过努力完全能够不丢分。朗读中非直接语音问题的丢分,其主要原因是不熟悉60篇作品。因为不熟悉,作品中一些外国人名、地名,一些专业词语,一些文言词语、成语及一些由3500常用字以外的字组成的词语,因生冷而读错音节,或因拿不准语音吞吞吐吐而读破词句,进而导致音节错误、停连不当或不流畅的出现而冤枉地被扣去分数。

第一节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用标准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第二节

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其它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

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

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1. A、改正/错误的意见(动宾短语)

B、改正错误的/意见(偏正短语)

2. A、通知到了(补充短语)B、通知/到了(主谓短语)

3. A、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不是坏人)

二、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A、我请你跳舞(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B、我请你跳舞(怎么样,给面子吧?)C、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D、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1.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有些代词。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或意群重意音。这类重音在朗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2.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进行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三、语速

(一)什么是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2.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句子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技巧

说话是为了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材料依托的情况下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的水平。这不单单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暴露出许多缺点。因此,在说话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训练成句成段话语语音的自然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用词、造句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

(一)语音自然

所谓“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着朗诵或背诵的腔调。照道理说,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朗诵呢?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方言区不少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讲地方话的,除非背书、读报才用普通话。许多同志都是用朗诵来作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手段。再加上方言区的同志大多没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日常口语。久而久之,就把戏剧、朗诵的发音当作了楷模来仿效。这就造成了不少同志在说话时的“朗诵腔”。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于吐字、节奏等等主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一位名演员下台回家之后,对家人使用的必然是日常口语发音而绝不可能仍然用台词的发音,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例如有的上海人把“用抹布擦擦桌子”说成“用揩布揩揩台子”,把“自行车”说成“脚踏车”,这就是用词不规范。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炼,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句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

我们试看一位学生在讲述自己爱好滑冰时的一段话: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现在试试: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避免口头禅、“啰嗦词”

有些应试人在说话中间会夹带一些“这个”、“就是说”、“嗯”、“啊”等口头禅和“啰嗦词”,而且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多遍,甚至贯穿说话过程的始终。这是一种毫无作用和意义的冗余成分,会使说话断断续续,使人感到语句不流畅,听起来很累。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和努力改正这种不良的说话习惯。

3、避免同音词

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据说有人出差到安徽,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服务员指着一种宽面条问“面皮要不要?”当她听到“不要”的答复时,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上海人来这儿,怎么都是不要面皮的?”想不到这句话引起了旁边站着的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位服务员侮辱了上海人。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所造成的一场误会。服务员使用了一个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这样一来,原来服务员所讲的意思“不吃宽面条”就被误解为“不要脸”了。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继继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效果就很差了。

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末当句子

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的人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那末,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我们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欧化句法在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例如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录音中听到,他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四次“醒、醒、醒、醒!”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重复,并不是啰嗦。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于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等的口头话,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例如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1)提顿性质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3)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因为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地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候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

3、思路清通,符合逻辑

语句的流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通。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1)确定说话的中心。

(2)确定最关键的词语。

(3)选定句式。

(4)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2)与(3)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1)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这儿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下边这一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2)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例如下边这一句就是:

我们国家、国家田径队的马家军自从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鳖精呵——一开始他们浙江圣达、圣达中华鳖精老——各种各样的鳖精还有甚至什么鸡精啊什么蛇精啊各种各样的精都出来了。

这一句话按说话者的本意重新安排一下应该是这样:自从我们的国家田径队马家军在世界上扬名以来,各种各样的“精”——鳖精、鸡精、蛇精都出来了。

然而,说话的人一开始就用错了“自从”。这样一来,整个的句子变成对马家军的评论。在句子中间又插入了浙江圣达,说到一半又觉得这一点与话题无关,于是又放弃。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在逻辑上就混乱不堪了。

(3)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使听众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例如下边这段话:

但是现在我们现在的广告就是我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电视的时候有条叫做,十几年前吧十一二年前的时候开,开始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广告一般都是指那种一般都是那种大型的机械呵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那个“再向虎山行”它都是广告是那种锅炉啊汽车啊嗯这些这些广告。然后到现在的话十二年以后的话电视里的广告都是那种充斥了比如说六点六点多钟左右的时候都是那种儿童食品广告。

请注意带·的地方。说话人在那儿出现了思维障碍并突然转向。与之相伴随的还有无意义的重复。把整段话搅得一团糟。我们如果支掉多余的部分(下边用横线标出),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题准备

我们可以把一段话题加以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来。总起来说,可以把话题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以按所记、所议的对象不同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的四种“记”以及论人、论事、论物的三种“论”。

由于题目的类型不同,它们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记叙,它要求中心突出、交待清楚,信息丰富。记人的,要有外貌的描述,也要有精神的描述。写事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要交待。议论的讲话要求立论明确,发挥充分,结构完整,不能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无论是立论或者驳论,都不能中途偷换话题。我们把《测试大纲》中的50个话题概括分类。

上面的分类只是大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话题既可以作为记叙,又可以用以作为议论的中心。“我和电视”“自然环境和我”就是两可的话题。还有一些话题,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说。例如“我与电视”可以从自己对电视的看法说,也可以从电视对自己的影响说,有一定的灵活性。

2、剪裁合理

在讲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古脑儿全讲了。讲到后来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教师。这就是取材芜杂造成的后果。还有许多同学则相反,他们不善发挥,三两句一说,我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有位学生讲《商品质量和我》,翻来覆去就是“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教师启发他说“我”,他就说“商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看法呀”。其实联系到“我”可以讲培养人才,质量不达标,后患无穷,也可以讲述自己遭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的故事。这就是剪裁毛病中的“贫乏”。

3、结构完整

无论是记叙或是议论,讲话还有个结构问题。一篇讲话结构完整,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

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然后进入主体。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应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学生谈自然现象,她选择了雨,从雨谈到水,说话时在解题部分抓住人们对自然的奥秘谈起,谈到变化无穷的自然。接着话锋一转,就谈到自然界中最平常,然而又变化很大,对生命影响极大的水,这就引入了正题。主体部分详述水的各种姿态:上天入地,雨雪云露,水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生的哲理。结论部分谈到自己受到水的启示,想到要在自己的性格中学习水的能方能圆的灵活性;还要学习水的宽容性,包容性。这是结构较为成功的例子。

记叙性的讲话也要解题,自然地引入了主体后,要详细地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信息要丰富,条理要清楚,结语部分可以用总结方式,也可用感情交流的方法 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准备

普通话测试中说话的前期准备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应试经验

准备说话内容,不应该把说话的内容写成文章记住。这样做,容易在测试时因紧张而忘词。因此说话内容应该简单,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比较容易发挥。就30是个话题来说,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话题分成几组准备。例如:(1)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爱的职业;(2)我的学习生活、学习普通话的体会;(3)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向往的地方;(4)我的家乡、我知道的风俗等,这样,30是个话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需要准备和记忆的内容就少了。此外,说话时假如忘了准备好的内容,切记不要停下来。可以放弃说那些总结性的陈词,试着说一件具体的事件;可以放弃说按照一定结构组织好的内容,试着说一件相关的事件。因为普通话发音情况才是测试员听的重点。

(二)审题构思及选材

审清题旨,确定中心是准备命题说话的第一步。对30个说话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来确定语体。大体上可以分出两类:述说类和议论类。审清了题旨,分清了语体类别,就要考虑构思框架、选择典型材料。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清,才能达到语调自然流畅的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对30个说话题目的语体分类,用框架法来安排结构,列出提纲。1.述说类

述说类的说话,一般是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人、事、物、景等具体事物的特征的说话。(1)人的介绍。这是最常见的话题,如:我尊敬的人、我的朋友等。

介绍人物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对被介绍人的感情;第二,详细了解被介绍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筛选出最感人的事情;第三,介绍的情况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不要随意夸张、渲染、更不可随意胡编乱造;第四,要抓住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绘声绘色的讲述,给人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

(2)事的介绍。可以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如:我的学习生活、我所在的集体等。这一类话题的特点是带有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介绍对象的评价性质。表面上看是介绍某一事物的,实际上介绍的中心是人,因此选材时,最好能选择一两件自己体验深刻的事,这样说起来就能生动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或者也可以是介绍风土人情,如:我喜欢的节日、我所知道的风俗(婚丧礼仪、重要的节日活动、饮食文化等)。其实质上是介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是把地方习俗、文化说清楚,让听众感到新鲜有趣;进一步的要求是说得有深度,让听众觉得是上一次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课,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了解越深透,这一类话题就越容易说好。

(3)物的介绍。即介绍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谈谈美食等。介绍具体事物,要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用途加以诠释或说明,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介绍具体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使人感到条理清楚。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景的介绍。介绍时令、地域特色,如:我的家乡、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等。它的中心是描写景物,通过介绍让听众眼前呈现一幅鲜明的图画,从而向往和喜爱它。介绍时要抓住两点:一是时令或地域的概貌,二是景物特点。这两点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特点反映概貌,选材时要把最能反映时令、地域特点的材料组织在自己的话语中。2.议论类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要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人法即单刀直人,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设问、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展开讨论。这类话题的结尾,方法很多,有结论式、呼应式、启迪式、自然式、卒章显志式等等。议论评说类话题的主要框架,是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化为谈话方法。论证方法无非是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类。构思“谈谈社会公德”可以用叙述事例的方法开头,说一个红领巾下来推车,一些大人们却稳坐车上的例子,然后用对比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最后可以用启迪法 9

——设问引起思考作结尾。“评说”、“启示”、“有感”之类的小评论,则不一定用某种方法去套,只要在叙述典型事例之后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有条有理地说明白就可以了。

注意:为同类型题目准备生动事例,测试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讲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点注意普通话语音准确和词汇、语法的规范

命题说话是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的考查,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查。我们应该把审题、构思和选材的准备,都看作是为准确流畅地表现普通话语音面貌而作的前期准备。只有把说话内容准备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有可能把注意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到语音准确和用词、语法的规范上来。

命题说话的准备过程中,开口说话的训练量应该占很大比重。尤其要有意识地克服方言语音,要在改善普通话语音面貌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要准确掌握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相混是大多数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南方人在前后鼻音上的相混。如果在命题说话过程中,成功地克服了这两个障碍,那么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其次要避免入声声调和尖音。入声声调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一”、“不”、“这”、“个”几个高频汉字的发音上。如“有一天”、“不行了”、“这个事情”等等。避免入声声调,要注意在语速较快的时候,读准声调,读足音程。说普通话时入声明显的人,要把语速相对放慢些,以避免入声出口。尖音主要表现在把舌面音j、q、x发成舌叶音,甚至发成舌尖音z、c、s。必须做到发音部位准确,特别是舌位准确,才能纠正这种语音毛病,才能把声母j、q、x发准;

再次,说话要注意分清声韵母的字头(声母或声母加韵头)、字腹(韵腹)、字尾(韵尾),如要分清r一1:让一浪;n一1:能一冷;f一h:风一哄;i—ü:剪一卷;ou—e:口一可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轻声和儿化是普通话不同于吴方言语音的重要特点。能准确地说好轻声词、儿化韵词,就能增强普通话语音色彩,减少方言味儿。

(四)其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说话时神态自然、镇静自若、充满自信

在考试中,应试者的紧张心情多少会对水平的正常发挥产生一些影响,而精神紧张因素对口试的影响就更大了。在测试的五项内容中,说话测试因为没有文字凭借,也容易使应试者产生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命题说话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测试。我们在为说话内容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把测试员当作自己的朋友,使说话产生对象感一一这是说话自然、流畅的基本保证,也是使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尽可能符合规范的基本保证。2.掌握好说话时间,正确把握语速和节奏

说话材料要准备充分,避免临时没话找话,东拉西扯,看看还没说满4分钟,又拖泥带水地啰嗦几句,这样既影响应试情绪,又影响成绩。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发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应该努力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

命题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说话是否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有没有养成用普通话思维和说话的习惯。如果我们平时经常借助新闻传媒等学习普通话,并针对自己的主要语音毛病,有的放矢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得到改善,普通话水平也能够逐步提高,测试时就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

5.普通话考试朗读参考 篇五

1.普通话考试朗读作品参考

2.普通话考试朗读范文《海洋与生命》

6.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 篇六

关键词 朗读 兴趣 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可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使朗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范读激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朗读,在课前,教师就要充分做好示范朗读的准备。尤其面对低年級的孩子,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生词及长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都有一定的困难,就更别说读得有感情了。通常情况下,我会以最佳朗读态度给学生范读。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所以在听教师范读时,让学生以听助读,在听中听准字音,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师范读之后,学生常常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就顺势让学生投入到朗读之中。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看图激趣

低中年级课文中,有很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课文《笋芽儿》形象地描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会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三、配乐激趣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引领。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我在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角色激趣

朗读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文中有两个角色:乌鸦、狐狸。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狐狸和乌鸦的个性:狐狸——狡猾;乌鸦——爱听奉承话。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使两个角色性格特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狐狸和乌鸦的个性,揣摩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情境激趣

朗读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我一边展示昆明湖两岸秀丽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明湖上划船,欣赏着两岸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

六、比赛激趣

小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课堂中个人读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我们常会运用“向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其中比赛形式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对同学们说:“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女儿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先后已经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可以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起来。比赛了,我先请一个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我一下子被“难”住了,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我参赛,还要给我争面子。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朗读,极大地提高了朗读能力。

7.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项 篇七

朗读项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文章论证了朗读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项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朗读 普通话水平测试 作用

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正式实施。

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亦有几千万人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我国的普通话水平推广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是一个具有很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系统。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目前人们的普通话水平判断最权威、最有效的一个评价系统。

8.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和方法 篇八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

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6、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7、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

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②、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③、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且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④、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1.普通话考试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2.普通话测试朗读技巧

3.普通话考试话朗读的基本技巧

4.2017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

5.普通话考试朗读题技巧

6.普通话考试朗读有什么技巧

7.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

8.2017年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

9.2016年普通话考试朗读技巧

9.有效朗读:语文课堂朗读的精髓 篇九

一、 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1. 缺失朗读目标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下面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双手持书不约而同地齐读起课文。)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开始杂乱地读课文,最后嘎然而止。)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发现,“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一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它想把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但其方式错了,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2. 层次不清,没有深度

朗读过程缺乏层次。现今阅读课中的朗读最大的弊病是层次不清,读而少得。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一节课下来,虽朗读得花样翻新,但未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何长进,从课始到课终并无落差,仍在原地兜圈,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常用方法,也是许多课堂中最常见的“读”。虽然这样的“读”做了由点及面的扩展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没有深入文本意蕴,更不能达到实质效果。

二、 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 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如在教授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要有其中一句诗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 注重感悟,深入文本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不应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引导他们读出感情。若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急于展示预设的精彩,结果往往索然无味,也不能深入体味感情。有效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感悟”即“静思默想”、“潜心会文”,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

3. 适当创设朗读的情境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撇开了情感的支撑与奠基,朗读充其量只是摹音拟声、装腔作势。怎样才能走出表面读的怪圈,让情感深入进去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读,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当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此时,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味与表达的一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征程中,教师要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10.普通话朗读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教学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师普通话朗诵的水平,活跃我校教师课余活动的文化氛围,特举行陆兴小学教师普通话朗诵选拔赛。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 长:陈春风 副组长:李 贞

成 员:全体行政及教研组长

三、比赛时间:第9周例会前半小时。

比赛地点:教师会议室。

四、参赛人员及比赛形式: 1.所有教师参与。

2.此次比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内容之一,平时的自主练习也是该项校本培训的较多课时之一,所有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

3.活动流程:科组推选(每组3人)——全校选拔(全校1人)——街道决赛。4.朗诵内容:1-6年级语文课文选段,朗诵时间为3-5分钟。

5.比赛评分:评委现场评分决出名次,打分采用100分制形式,平均分取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五、比赛评分标准:

1.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正确把握朗诵节奏。(40分)

2.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多字,不倒读,不破读,不重复语句。(30分)

3.声情并茂,表达自然投入,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文章意境。(20分)

4.精神饱满,表情自然,举止得体大方,能体现教师的良好形象和素养。(10分)

六、奖项设置:本次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优秀奖8名。

陆兴小学教导处 2013年9月27日

参加校赛名单:李慧君 程瑞华 吕慧

姚蓓

林显友 吴娟

杨静

李群

郑方琪 叶青万 肖冲

11.普通话朗读 篇十一

4月24日,学校数学教研组举行教师普通话朗读比赛。全组教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朗读的顺序,文章内容自选。这次比赛活动对照评分标准认真评定。参赛人员都以饱满的激情进行朗诵。

朗读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丁仕华

二等奖:姚晓芬李萍

三等奖:吴显明陈凤祥

开展诵读竞赛活动,旨在激励我组教师加强练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诵读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赛结束后,我组对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表示祝贺,更是要求全组教师要不断努力,切实有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朗读水平,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12.谈朗读和朗读教学的审美功能 篇十二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朗读与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就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情感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了民族精神之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声音一起流入学生心田的是那深邃的思想、高洁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美好的愿景、不灭的希望,这人性的情感之美,激荡着学生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从而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开阔、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好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与情感之美的熏陶。

如朗读《沁园春·长沙》,要用舒缓的语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使用放缓并重音处理的形式强调“百侣”和“峥嵘岁月”,语音饱满,语调沉稳,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和提及峥嵘岁月的自豪感;而读“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时,当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语流连贯,语速稍快,语调昂扬,一气呵成,语调渐强渐高,到“万户侯”达到顶点。通过听这样的范读或进行这样的朗读实践,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雄姿英发的风貌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而情感受到激荡,心胸为之开阔。

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当读得低沉徐缓,读“意映卿卿”时,朗读者要进入林觉民的情感世界,眼前不禁浮现出妻子那姣好的面容,语气亲切似乎在与之执手低语;在“与汝”后停顿,“永别”二字,“永”字绵长读出不舍,“别”字稍重读出无奈与迸发的悲戚。“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句,前半句柔情似水,语调轻缓,后半句豪情万丈,重音强调“天下人”,重音加缓读“爱其所爱”;“……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前四个分句语调明朗,音量饱满,语速稍快,至“谋永福也”为强音顶点,之后停顿,“汝其勿悲”轻读缓读,有劝慰意。或许这段朗读的处理方式因人会有些微差异,但是学生如此朗读体会或听老师如此范读,心灵怎能不被那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拥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凛凛豪情,和对妻子的诚挚真心、绵绵深情所打动?

二、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音韵之美的感受力

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谈到:

有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包括清浊、平仄、四呼、共鸣、双声、叠韵、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还有种种表达技巧的美感。从语意上说,必须清晰、完美;从感情上说,必须真挚、丰满;从声音上说,必须圆润、自如;从语态上说,必须精致、细腻;从表现上说,必须贴切、鲜明。

学者韩向东也认为:

汉语语法结构上的意合、流动、虚实等特点使汉语活泼灵动、变化万端,这是其他印欧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语句的参差错落或整体有致的变化造成声音的变化,又通过声调、语调、重音、停顿、平仄等奇妙的调节,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不仅觉得有声感变化, 还会有一种生气贯注。

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的规范语言)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她那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具象生动、铺排灵动的巨大表现力,主要是因为韵律的作用。所以在朗读中,尤其要把握韵律的动态走向,根据文章言之长短、声之抑扬来朗读,驾驭韵律的灵动变化,通过对文气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失去韵律美的朗读,必然是劳而无功的念字出声,肯定会使汉语黯然失色。

例如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惊蛰一过,……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一句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就有一种由叠词的使用而造成的音韵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而且,“料料峭峭”与“淅淅沥沥”是两组叠韵词,“淋淋漓漓”是一组双声词,而且“淋淋漓漓”与“淅淅沥沥”还押韵。从“先是料料峭峭”,到“时而淋淋漓漓”,到“时而淅淅沥沥”,音量与语调上要读得由轻且高,到重且低,表现由烟雨到小雨的动态发展过程;“天潮潮地湿湿”用延长音读,表现这场雨的弥漫感。如果想象着置身于春寒小雨中,想象着耳畔春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声音,眼前不禁一片灰蒙,身上也不禁起了寒意,耳边也似乎回荡着如琴音般的雨声了。“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语调低沉,短句多停歇,造成了一种叹息感,用重读强调“久违了”、两个“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一切”、两个“只有”,表现了作者对大陆对故乡浓浓的思慕眷恋之情和两岸长期隔绝、二十五年望乡而不得归乡的痛苦。这里的短句连用、两个“二十五年”的间隔反复、两个“只有”的重复,“千伞万伞”对“千山万山”的仿词并与之连用,也给人一种音韵上的美感。

三、朗读和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朗读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通过想象,形成内心的视象,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面语言所描述的场景、情境、意境。那丰富细腻的情思和美感,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穷尽与传达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受去身临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其意境之美,才能使朗读者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精神气质相融合,达到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的境界。张颂先生说:

在朗读时,创作主体的类比联想、再造想象完全处于兴奋态势,这会把人生经验、生命活力、人世悲欢、岁月印痕统统聚合起来,落实到文字作品的词语序列之中,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之内。‘意境实际上是一种时空氛围、一种精神居所,它引人入胜,它给人寄托,令人神往,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朗读上阕时,那陡峭的悬崖直冲云霄,滔滔江水卷起千丈雪浪的惊心动魄的景像要如在眼前,江涛与崖岸猛烈打击的轰鸣声要如在耳畔,甚至能闻到微涩的水气和清冽的秋气。朗读时,“大江东去”四字语调沉稳开阔,字字清晰,“浪淘尽”语调上扬,“千古风流人物”在“千古”后停顿,并用重音缓读强调“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语调平缓,“人道是”语调上扬,有听得传闻不够确定的意思,“三国周郎赤壁”用上扬的语调突出“周郎”,眼前浮现周瑜英姿飒爽、羽扇纶巾的形象,有无尽的赞叹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个分句,要突破标点的限制,语速急促语流连绵一气呵成,至“雪”字达到高音强音的顶点,读出“穿”“拍”“卷”三个动词,尤其是后两个的连续动态感。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如奔马轰雷的雄壮奇险的境界。而“江山如画”要语速放缓,“江山”二字缓读重读,“如画”语调上扬,有赞叹意,好像镜头由对惊涛骇浪特写,变成了广角,天空高远、群山连绵、江流九曲、平川似锦,壮哉!我大好河山!而地灵人杰啊,这片沃土上曾出现过多少豪杰啊,所以用上扬的语调和重音强调“多少豪杰”。通过这段朗读,学生体会到了雄壮、奇险、开阔的意境,心胸怎能不为之开阔,精神怎么不为之振奋!

总之,朗读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那些富于音韵之美、饱含情感意蕴、词语精妙优美、引人美好遐想的作品,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2]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关于朗读教学观念的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2000,(04).

[3]汪缚天,苏晓青.普通话语音朗读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8]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13.普通话朗读 篇十三

一、抓好生字教学,为朗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重视抓好生字教学。二年级语文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读生字,另一类是会写生字。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二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教学时,我对这两类生字注意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对认读的生字教学,我着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拼读,知道每个生字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念第几声,如何拼音。练习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我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正音,这样,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认读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对会写的生字教学,我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把字音读准确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够说出每个会写生字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偏旁部首,笔顺怎样,同时教给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好看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书写,把每个会写的生字字形记清楚。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就给扫除了。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对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都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与学生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这首诗里不明白的词语画出来,我就这些词语作出解释,让学生明白。弄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后,我就引导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诗的诗意。经过以上教学,学生明白了古诗所写内容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只要经过认真的练习朗读,就可以有感情地把这首古诗朗读出来。

14.普通话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十四

活动方案

为迎接“五四青年节”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普通话水平,形成说普通话的校园风气,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安排,定于2011年4月1日举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朗读比赛。为保证活动有效开展,特制定活动方案。

一、成立组织:

1、比赛组委会: 主 任:陈秀花 副主任:白厚启

成员:白厚启 张 磊 孔 波 陈传见 刘 璐 孙玉红 蒋艳梅 沈亚华 罗国强 王亚南 高智慧 付慧莲

2、评委会: 主任:白厚启

成员: 刘 璐 蒋艳梅 沈亚华 罗国强 王亚南 高智慧 付慧莲

3、收分、总分:张 磊 陈传见

4、照相:孔 波

5、主持人:孙玉红

二、参赛对象: 七、八年级每班各一名学生

三、比赛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4月1日星期五下午4:00---5:30 比赛地点:学校大会议室

四、演讲内容:

以“祖国好 共产党好”为主题,由学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确定演讲内容,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相关要求:

1、班主任要认真对待,在比赛之前先举行一次班级选拔赛,在

班级初赛选拔的基础上,各班级再择优推荐1名参赛选手参加校级比赛。

2、各班除选手外再选派5名优秀学生作为观众。请各班班主任对这5名学生进行文明纪律教育,要求观众学生按时到场,4点准时点名,迟到批评,不到者下星期一广播批评,并扣除所在班级纪律分每人次5分。

3、每位参赛选手的演讲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不得超过5分钟。

4、参赛选手比赛时统一穿校服、佩戴校徽。

5、现场抽临时演讲用稿(演讲内容由学校提供)。

6、下周一学校向全校通报演讲赛结果,望班主任积极准备,认真对待。

六、比赛规则:

1、赛前由参赛选手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现场抽临时演讲用稿(演讲内容由学校提供)。

3、评委打完分后当场报分。

4、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按小数点后两位取选手的平均分。

5、下一位演讲完,宣布上一位选手成绩。

6、演讲结束,主持人宣布奖励等第。

七、评分标准: 总分10分

1、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5分

2、仪态、仪表:1分

3、感情丰富、感染力强:2分

4、肢体语言使用恰当:1分

5、精神饱满、表情自然:1分

八、奖励办法:

1、以年级为单位,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

2、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

九、备注:

下周一学校将向全校通报演讲比赛结果,并出光荣榜。望班主任积极准备,认真对待。

睢县第二中学校委会、教导处、语文组

15.普通话朗读 篇十五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感悟的重要方式是朗读,并且朗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识。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熊宝红,女,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李会兰,女,1967年11月出生,中专,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形式美法则的实验报告下一篇:父爱的瞬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