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2024-07-03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共11篇)(共11篇)

1.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一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我的体会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是提高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是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导抓与抓领导的关系。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学习实践活

动开局良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提及的是领导在抓好单位抓部属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更要抓好班子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抓住领导班子这个龙头。因为各级领导班子是核心,是学习实践活动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所在,班子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查、真改,是否能够解决好班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这个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领导班子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度,事关这个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高度和力度。

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学习专业知识的关系。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首要的是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要真正从思想上实践上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根本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各行各业实际开展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本领。比如审计机关的党员干部就要认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审计技能,学习效益审计业务,按照温总理的要求,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那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用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确保审计跟进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果只有认识上的深度,而没有实践的执行力和综合素质,再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好的思路和措施是难以落实到位的。因此,必须把思想武装学好理论和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查与改的关系。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查摆问题扎实整改是关键环节,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认真整改的前题条件,查不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就无从下手。要做到真查,就要查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查摆问题要克服避重就轻,克服轻描淡写,不涉及实质性问题的倾向。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出影响发展,影响优质服务的的突出问题,做到查问题不护短不怕痛。二是要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挖根源要触及思想和灵魂,要在查思想解放够不够,宗旨观念牢不牢,服务群众好不好等实质性上下功夫。针对存在问题的表现和根源有的放失的进行整改。整改的措施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要多一些符合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多一些具有长效机制的好制度。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把服务经济发展的难点作为突破口,通过扎实的整改真正收到实效。

四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实干与创新的关系。解决突出问题,破解难题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在落实上下功夫,要用扎实的作风深入实际,要用吃苦精神深入基层,要用高度的责任感体察民情,带领导群众真抓实干,干出成效,这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实干精神。但是光有实干精神还不够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解决新问题,就难有发展,就没有竟争力。因此,要用创新的精神去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健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要善于用创新的眼光发现工作中的不足,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努力实现实干加巧干发扬与创新结合起来,抓住创新机遇,扩大工作新成果,破解工作新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2.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二

一、教和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因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当然,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自然、社会、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课改提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还要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二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力,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三、“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也要引起注意。如有的语文课,学生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教师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就被要求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

四、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3.正确处理小家 与大家的关系 篇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引导和教育官兵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牢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部队需要与家庭的关系,端正服役态度。

授课要点:

一、正确认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二、摆正“小家”与“大家”利益关系的位置;

三、三、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授课内容:

战友们!每当我们唱起《十五的月亮》、《说句心里话》、《望星空》这些熟悉的歌曲时,内心深处的那份情和爱便会被轻轻地牵动着。是啊!“家”曾经赋予了我们许多温馨和幸福,又常常给了我们许多鼓励和鞭策,在普通人的眼里,家往往是指自己的家庭,然而,在军人的“字典”里,家从来就有两个: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因此我们说军人的家庭观可以说是双重家庭观,他们既要对自己“小家”负责,又要为“大家”尽职。但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小家”和“大家”难免会遇到或出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社会是由无数家庭细胞组成的,“小家”与“大家”就好象“细胞”与“肌体”一样互相依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小家”与“大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小家”是为了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大家”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他们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只是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因为这种关系,决定着我们在建立幸福小家庭的同时,应该首先想到集体、国家这个大家庭,俗话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那种认为家庭的发展可以脱离集体和国家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不能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需要和满足时,奢望小家庭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要使“小河有水”,先要让“大河流淌”。我们军人离别“小家”来保卫国家,换来的是全国所有家庭的和平安宁,有了“大家”的安宁,才会有我们自己“小家”的安宁,当然我们强调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大家”代替“小家”,忽视“小家”的作用。今天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塞上西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长白山的茫茫林海深处到南海的哨所,每天都在发生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千千万万“舍小家”、“顾大家”的军人和军人的家庭,才换来共和国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时代,因此“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二、摆正“小家”与“大家”利益关系的位臵

“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军人应该如何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利益关系呢?

首先,要具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就是要有为了国家和军队的最大利益,而甘愿放弃牺牲自己的小利益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翻一翻中国的历史,你会看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昭君出塞,为国家安危身赴异域;岳飞“精忠报国”,舍家别亲,奋战疆场。翻一翻军队的历史,你会看到,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和平和解放,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用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推动着中国革命前进的车轮。在和平时期,我军担负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任,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保卫祖国边疆的作战中,战友们忍受酷暑,严寒,蚊虫叮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写下了“碧血洒边关,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身居猫耳洞,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的豪情壮志,他们的博大情怀和气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广大官兵更是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许多受灾的官兵抛小家救大家,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洪英雄”高建成、“钢铁战士”李向群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要提倡奉献精神。说到奉献或许有的同志会问道,现在市场经济讲的是等价交换,有偿服务,而部队提倡奉献,不计报酬,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并不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宏观调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发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注重效益,强调物质利益的原则,但同时又要求人们在诚实劳动,勤奋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才能获取社会的回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自身利益的满足,没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社会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人作为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成员,政治上的特殊性决定全体军人必须把奉献作为自觉遵循的规范,军人以奉献原则为宗旨,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同样要有一个富有奉献精神的家庭的支持,而那种把生活目标定在自我欲望满足上的家庭,是经受不起这种考验的,这样军人的家庭也不会是牢固稳定的。

三、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我们强调“小家”服从“大家”,并不是只要国家、集体利益,不要个人的小家庭利益,而要把“小家”和“大家”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在维护“大家”利益的同时,尽力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这是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因为“大家”的繁荣富强,归根到底还是让每个“小家”都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作为军人,在服从“大家”的前提下,特别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兼顾一些“小家”利益,尽一点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也是应该的。人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特别是那些长期分居的家庭,妻子肩上的担子同样是沉重的,她们要比周围的人艰难得多,她们有自己的工作,还要操持繁忙的家务,承担着教育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等等,有时她们是多么渴望我们能帮助扶持一下,其实她们不需要更多的东西,往往一件小事,或者是一封家书,或者是几句温馨的话,都使她们得到极大的安慰。目前还有许多困难的官兵家庭,有的亲人下岗,我们更要积极帮助家庭亲人端正态度,多做一些“顺气”和“解结”的开导工作,使他们更新择业观念,自强不息,克服当前的困难,共渡难关。当然照顾“小家”是有“度”的,尤其不能因为顾“小家”而淡漠了事业,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叫做“世界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如水,几时流尽元朝春,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确有相当一部分本来可以有所成就的人,仅仅是由于妻子儿女之情的羁绊,半生的事业被似水柔情所吞没,留下终身的遗憾,让人感到可惜。

战友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只是一步之遥,跨过去也许是鲜花和欢笑,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这最后的一步。扬起理想的风帆,正确处理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把个人、家庭幸福融于祖国的安宁和兴旺之中,那么我们既能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建功立业,又能拥有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思考与讨论: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篇四

本文对目前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基本政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该基本政策所具有的正、负效应,提出了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新思路.

作 者:黄建中 Huang Jianzhong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广东,河源,517000 刊 名:南方经济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ECONOMY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F046 关键词:效率   公平  协调   促进  

5.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五

正确处理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正职处于核心地位,主持全面工作,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副职处于重要、特殊而复杂的地位,是“一把手”的助手、参谋和先锋,它既受制于人,又制于人;既被动,又主动;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一把手”拥有得力助手,如虎添翼,工作事半功倍。正职与副职之间既是决策执行关系、又是分工合作关系、同时也是发展与补充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企业中可以增强互补性,增大默契值,减少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在行政机关,能够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两者之间只要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做到多信任、少猜疑,多理解、少误解,努力做工作上的知心、生活上的挚友,就能使班子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形成同心同德求发展,精诚团结干事业的合力。

一、正职要胆大心细做到三放一揽,主动处理好与副职的关系 三放一揽:就是对副职放手、放心、放权、揽过。放手是放心的一种特殊表现。“一把手”不要事无巨细,样样不撒手。放手让副职干工作,天塌不下来,不要把一些 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不要怕副职失败,失败可以带来宝贵的经验,只要对副职放心,才会真正放手、放权。副职是“一把手”的左膀右臂、亲密战友。“一把手”要依靠副职出意、想办法、出成果、出经验,依靠副职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开拓前进,弘扬事业。正副职领导者之间要推心置腹,心心相印,情同手足,这样才依得住,靠得牢。

放心,就是要重用副职,授权不疑。“一把手”要有宽广的胸怀,成人之美的品格,为副职才干和功绩的展现创造条件。放权、放手、放心是对副职的支持,在具体工作中,“一把手”见副职有了困难要鼓励帮助;遇有紧急情况或重大问题来不及请示报告要谅解;若有人告副职的状不要听风就是雨,随声附和,要为副职撑腰;对副职决定的问题,处理的事情,只要不是有原则方向问题,不要轻易否定;需要改正的也要引导让其发自内心做出决定。

放权是放手的一种表现,但不等于完全放手,授予副手更多的权力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放手就是让副手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解决矛盾。“一把手”不插手、不干扰,充分信任和依赖副职。分给副职两个方面的权力:一是协助“一把用”考虑全面工作的权力,一是主管工作方面的权力。真正使副手有职、有责、有权,有权有威,有权有势,使他对其下属说了算,定了干,使副职说话理直气壮,办事敢作敢为。揽过,是领导艺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工作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败。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当副职有了过失时,不是责备、训斥、抱怨,更不是嘲讽,而是关心、体贴、理解、谅解和安慰,要为副职创造宽松和谐的局面,允许副职出错,敢为其担担子,承担责任,一起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揽过不仅给副手以信心和宽慰,还可以让群众看出正副职之间的紧密团结,从而增强群众克服困难的信心,并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寻找缝隙。

此外,正职还要注意协调副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一些单位副职较多,他们的工作相互渗透、共为一体,他们的优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为正职对副职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及时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协调关系,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象群星供月一般凝在“一把手”周围,形成“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的工作局面。

二、副职要摆正位置做到四位,协调好与正职的关系 工作中,副职要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做到“四位”,协调好与正职的关系。

一、在思想上,要准确识位。副职是正职的助手,是分管工作的领导,在班子中是集体领导下的一员,在党内决策中享有平等的一票。副职分管的一切工作都要对正职负责。作为副职,在工作上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撒权,既不能代替 正职,也不能充当部门领导。要注意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在没有正职委托和同意的情况下,不参与该由正职出面做的事,不讲应由正职讲的话,防止正副之间的不协调。当然也不能消极等待正职发号施令,拨一下动一下。对分管的工作要尽可能多地向正职请示汇报,正职有什么意图,及时领会并传达给业务部门和基层。对分管以外的工作,尽可能多了解,但不去插手,更不应干预。

二、在职责上,要恰当定位。副职就是辅职,就是要尽辅助之职,负分管之责。一方面,要多请示汇报,主动向正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协助正职谋划好全局,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赋予的各项工作。当自己的想法与正职的意见有分歧时,要多反思自己有何考虑不周的问题,多体谅正职拍板定案的难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矛盾不上交。在工作中要有勇于负责的精神,该抓的就抓,特别是对那些棘手的事,辛苦的事,要勇于打头阵,使正职有更多的时间谋划全局抓大事。

三、在工作上,要扎实到位。副职虽然处于助手地位,但在工作中要时刻想着自己是班子中的一员,在某些方面是代表班子行使权力的,所以要始终保持“以我为主”的魄力和激情,认真扎实地做好分管的工作,体现对班子、对正职的负责,甘作班子荣誉的奉献者、正职政绩的铺路石,积极维护正职权威。要经常提出一些建设性设想供正职参考择 用。对复杂问题即使自己难以作出“行”与“不行”的决定,也要多想几种方案,征得正职指导和支持。

四、在实践中,要积极补位。常言道“相互补台都上台,相互拆台都垮台”。作为副职,要当好正职的左右手,与正职拧成一股绳,不挑拨矛盾,不乱加猜疑,不做不利于班子团结的事,不说有损于正职形象的话。在具体工作中,有些事情需要领导出面,而正职因事太忙,难以抽出时间和精神力,副职要主动冲上去;有些场合需要正职讲话,而正职对某些具体细节掌握不够时,副职要积极提供情况,出主意,当参谋。

三、讲究方法,妥善处理矛盾和问题

正职和副职在处理有关问题时,要注意讲究方法。一是对于非原则问题,双方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搞无原则纠纷。二是对原则问题。双方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场合,考虑到效果。要尽量做到“忠言”顺耳,“良药”可口,避免过激语言和过激行为。三是提建议时,要注意场合分寸,重要的想法事先沟通,求大同存小异,学会敞开心扉,容纳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被否定时,不要固执己见,应慎密思考被否定的原因,一时想不通不妨暂时搁一搁,如果自己的意见确认为正确,不妨变换一下提意见的方式或另待时机再提,切不可违背组织原则,一意孤行。四是双方发生一般意见分歧时,副手要做到既坚持原则,敢于提意见,又要善于避开感情冲突,做到能让步的一定让步。正职也要虚心听取副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的做法,经过认真思量再做决策。处理矛盾时双方都要高风格,大气量。五是在难题面前主动解围。有时一方处于矛盾焦点上,一时难以解脱,作为另一方就要主动出面,勇于接触矛盾,承担责任,为领导干部排忧解难。正职要多关心副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副职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副职要摆正与正职的位置,设身处地为正职着想,努力做到在工作上当正职的参谋,在困难时勇于为正职“挡驾”,才能搞好与正职的团结。

6.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篇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过渡,曾经游刃于计划经济体制之隙的中小企业,面对洞开的市场,面对国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面对国内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是提高自己生存与发展质量的关键。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需建立在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剧增,花色品种日新月异,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信息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经营者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是推动企业活动的轴心,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只有主动了解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并且采取措施来满足或影响这些需求,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同义语,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努力探索有效的经营途径,忠诚地奉“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为准绳,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实践表明,这种经营哲学,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争取顾客,开拓和稳定市场关系的法宝。

企业行为的原始目的是什么?利润。那么,利润从哪里来?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来。消费者购买什么?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不需要的哪?敬而远之而已。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定要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营销学研究表明,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就是有未满足需求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市场营销的核心即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通过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就是市场,有了消费者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可能实现。因此,CS(Customer Satisfaction让顾客满意)活动一出现便在全球兴起并成为90年代公共关系的热点。

“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核心价值集中表现在顾客积极购买和重复购买过程的程度。这种积极购买和重复购买,不仅仅体现在由顾客满意而产生的个体直线效应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由一名顾客的满意而产生的“326顾客”的群体网状效应上。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每有一名通过口头或书面直接向公司提出投诉的顾客,就会有约26名保持沉默的感到不满意的顾客。这26名顾客每个人都会对另外10名亲朋好友造成消极的影响,而这10名亲朋好友中,约33%的人会再把这个坏消息传给另外20个人。换言之,只要有一名顾客不满意,就会产生1×(26×10)+(10×33%×20),即326人不满意。如此的信息扩散,企业何来效益,何来形象,有何以生存和发展哪?但是,如果适应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就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就会把积极的信息通过人际传播,以梯度扩散的形式撒播到四方。如此一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不提高,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又如何不树立哪?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适应和满足了消费需求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如何不蒸蒸日上哪?

二、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要建立在企业资源配置优势的基础之上。

笔者有一位朋友,大学本科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受“下海潮”的影响,丢下了铁饭碗,承包了县原种场。此君颇善交际,信息灵通。上任不久,发现电子元器件紧俏,于是投资上了此项目,经营不到一年,市场疲软,赔了不少;又发现火腿市场红火,于是从东北请了师傅,转产东北风味火腿,结果不到半年就关门大吉;又发现“腌制酱菜”的市场潜力极大,特别是出口蒜米、茄子、黄瓜等利润极丰,且当地原材料生产量很大,于是贷款近百万建成颇具规模的腌制厂,结果,由于销售渠道卡在别人的手中,且投资回收周期过长,赔的一塌糊涂;调整方向,面向国内市场,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产品质量一直上不去,销售工作举步维艰;又发现袋装米醋和酱油走俏,于是又上了这一项目,希望“东山再起”,结果,又是以失败而告终。最近出差路过寒舍,讲及正与温州一个体私营企业谈判,联合上一编织袋生产项目,眉飞色舞,信誓旦旦,要重振雄风。

我佩服此君的胆量,也佩服其屡败屡战的精神。但是,如果照此君的路数继续下去,这个真实的都有些虚假的但笔者又确无作任何艺术夸张的故事的结尾,必然是以失败而告终。此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是选项不对,仓促上马所致;有人说是不懂经营,不会管理所致;有人则认为是市场动荡,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所致。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其核心是陷入了经营理念上的一个误区——盲目、机械地追求市场(需求),犯下了“知彼”而不“知己”的兵家大忌。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要知彼之外,还必须知己。只知彼而不知己,或只知己而不知彼,都难取得战争的胜利。商场如战场,对于企业来说,调查了解消费需求是必须的,但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企业自身资源配置的情况,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的、无限的。因此,企业以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消费者无限的、发展的、变化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自己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势去生产或提供既是消费者需求,又是自己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实现企业目标。实践表明,建立在即满足消费需求又能发挥企业优势的基础之上的生产经营,至少可以带来以下结果:①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及时投放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获取经济利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虽然可佳,但效果却很难如愿。道理很简单,当你劳神费力地“上来”了,时不我待、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绝不可能还是“旧时模样”。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能够以“低价格策略”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求实、求廉等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较丰厚的利润。③可以比竞争者更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须建立在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

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损害了社会利益哪?不少企业对此却不感兴趣。

造纸厂,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给企业也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周围地区的工农业生活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电子宠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给生产经营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汇报,但却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些桑拿、按摩、发廊、酒店,通过提供“特色”服务而大鼓腰包之际,却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市场上近一、二年出现的“日本军刀”,“军舰”,“太平洋战争游戏软件”,德国纳粹的“徽章、标识”,旧中国的“烟枪、三寸金莲”,如此等等怪现

状,都给企业界人士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处理消费需求——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应该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那些需求?应该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哪?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企业都生存和发展于一定的营销环境之中,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竞争环境等,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种可能:一种是机会,一种是威胁。任何企业都同时面临着这两种可能。而要抓住机会,不免威胁,就应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适应营销环境,否则,机会就可能转化为威胁。以上所列举的诸种市场怪现状,如果仅从某种狭隘的营销的角度来看,企业确实抓住了某种“机会”,但结果如何哪?不仅遭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口诛笔伐,而且遭到了有关部门强制性的干预,甚至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哪里是发展的机会,分明是自取灭亡。何也?与营销环境不一致,特别是与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背离,损害了社会利益所致也。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损害,这一切都引起了政府和消费者的密切关注,单纯的市场营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人们变得更加关注和强调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君不见淮河流域治理“倒计时”?山东坊子小火电被关闭?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受到广泛关注?焦点访谈中“又见烟枪”、“如此益智棋”的犀利的批判?各种迹象充分表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生态平衡,考虑其他社会公众利益,以求的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绿色市场……“绿色”带着消费者的拥护和政府的支持,以强大的势头正在世界崛起,那些“黑色”、“黄色”、“白色”、“杂色”岂有容身之地?发展之机?

四、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不能忽视市场创造。

“盯住市场看,瞄准市场干,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虽然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甚至是丰厚的利润,但处于市场漩涡中的企业是那么的被动,那么的无奈,那么的可怜。不能发挥本企业的优势怎么办?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企业人财物等资源配置跟不上怎么办?“调头”前的机器设备和库存怎么办……企业的“牛鼻子”被市场牵住团团转,用不了几圈就转晕了。怎么办哪?

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市场营销学研究表明,消费品市场上的购买者大都属“非专家购买型”,他们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动机都是可以被诱导的。英国人虽然离开了那个“从无穿鞋之习惯”的海岛,但美国人却长期住了下来,对土著人大讲穿鞋的好处,并鼓励和奖励人们穿鞋。于是,美国人成功了,创造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既然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在自己创造的市场上,企业有着相对的主动权,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会实现垄断,获得超额垄断利润,那么,为什么不努力创造市场哪?以下几点思路或许能为你的创造行为带来一点启迪。

1、进一步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市场空白点。“手大捂不过天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而只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部分需求。市场上还有哪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哪些潜在的需求可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哪些消费习惯在制约着哪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所,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至于风险,哪儿没有呢?再说,风险的大小是与效益的大小成正比的。

2、开发新产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呈现明显的越来越短的趋势。新产品的开发,既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也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偏好,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市场。如卡拉OK录像机市场,VCD市场,DVD市场,哪个不是企业创造出来的呢?牛仔裤流行,于是我们通过大量的公关、广告宣传来培植一个消费理念:牛仔裤配旅游鞋才潇洒。当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一观念时,旅游鞋市场不就创造出来了吗!如果再实施名牌战略,创出名牌产品,市场地位不就更加巩固了吗?

3、开展强大的公关、广告宣传活动。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无论是借势,还是谋势、造势,都离不开公关广告等宣传活动。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富艺术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培植理念,调整或强化消费倾向。当这些外部信息经由消费者心理折射而产生购买倾向,购买意向,购买动机时,一个新的市场不就创造出来了吗?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篇七

河海大学如东函授站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插班秦亮亮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2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铸就辉煌成就,也得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总体局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2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我们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方面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一方面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一方面就业形式、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给社会前进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的特点,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依然不少。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事关深化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改革动力的增强,而且事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

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与别的任何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改革搞建设,没有稳定断不可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理念。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和解、和谐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营造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改革、发展、稳定决策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上。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8.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八

郑功成

《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07 版)

在我国,国计民生是一个固定词组,它把国家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古代先贤孟子“民为贵”的思想突出强调了民生维系天下安危,并将其作为最高道义责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将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治理发展进步的方向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的真谛。

我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已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下了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目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约8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续大幅改善,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城乡居民生活正在总体小康基础上奔向全面小康。但毋庸讳言,过去一段时间,在社会财富分配与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速曾长期低于GDP增速,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呈现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在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中稳步向前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提高。在教育领域,通过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与乡村教育以及健全对困难学生的援助制度,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性。在就业领域,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3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均达1300多万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收入分配领域,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持平,2014年、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社会财富分配向民生倾斜。在社会保障领域,低保、养老金、医疗保障水平等持续提高,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等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在生态环境领域,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被摒弃,环境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近4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虽然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断加大。由此产生的一个良性结果就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内需的贡献率达到110.4%,同比提高14.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最大引擎。这正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澄清关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

当前,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人认为,做大财富蛋糕可以自动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应放手让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增加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是对经济发展的不必要干扰,对经济发展有害无利。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事实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不会自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一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 2 陷阱”,主要原因并不是财富增长或财富积累不够快,而是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未能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导致民生领域问题重重,最终丧失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这启示我们,唯经济增长的发展取向虽然能在一个时期带来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但会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甚至社会不稳定,最终又会损害经济增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既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又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维护公平。

误区二:有人把民生问题等同于温饱问题,忽视了人民群众对于改善民生的美好期待和迫切愿望。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现在则习以为常。又如,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40%,教育事业发展之快在当今世界无出其右者,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等的呼声仍在日益高涨。再如,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造了全球最多的就业岗位,数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但人们的就业需求全面升级,不仅要求增加就业数量,而且追求有体面、有尊严的就业。可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已进入民生诉求全面升级的时代。如果抱着民生工作就是解决吃饱穿暖问题的陈旧观念,就会对民生诉求麻木不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误区三:有人认为,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互相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前应防止患上欧洲国家的福利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 改善民生的关系,就不会患上所谓“福利病”。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非不可兼得,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保障改革滞后,曾经出现过众多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现象,结果导致社会不安全感上升、消费不振、企业库存增加。1998年中央作出了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保障线”的重大决策,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保障了人民生活、提振了社会信心,而且为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民生的持续改善,稳定了社会预期,增强了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形成了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良好态势,与低迷的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只要坚持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坚持三条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源。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经济才能在科学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二是坚持福利水平与经济发 展水平相适应,防止因民生建设滞后或超前而损害经济发展。既不能只重经济增长不重民生改善,也不能透支社会财富而使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应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三是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结合。没有共建就不会有共享之财富,没有共享也不会有共建之动力。只有形成人人参与建设、普遍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和劳动能够致富、付出就有回报的制度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

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正地惠及民生。“更多”,就是保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好势头,实现并长期维护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更好”,就是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人人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状况,确保勤劳者能够致富,确保创造性劳动与复杂劳动能够获得应有回报,确保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同时抑制投机性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更公正”,就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当前,应特别注重兜底线、补短板,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应努力把改善民生融入经济发展,将民生经济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以及文体、旅游、休闲服务等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都有着巨大发展空间。这些产业既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又是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效对接,值得大力发展。

抓住重点,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步入法治轨道。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是关乎民生的重点领域,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与时俱进地做好工作。当前,应着力维护教育公平、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分配正义、健 全社会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居民实际困难和满足基本民生需求的同时,还应将提供稳定安全预期摆到重要位置,防止出现社会成员因生活困难和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绝望的情况。为此,需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建设步伐。例如,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具有解除全体人民生活后顾之忧并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重要功能,迫切需要进一步定型并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平等、体面、有尊严的就业作为新时期的民生诉求,必须有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包括工资正常增长、社会保障强制参与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等调节社会分配格局的举措,都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等等。可见,让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新的发展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的重大任务。

9.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九

一、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

保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捍卫病人的正当权益,这是医务人员的共同义务和天职。“病人利益至上”是医务人员所应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也是建立良好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根据这个原则,要求医务人员理解和同情病人疾病缠身的痛苦,关心和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以和蔼的态度、诚挚的语言和高度的负责精神进行诊治和护理,使病人有一种温暖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医务人员绝不能冷漠他们、嫌弃他们,不要随便指责他们,更不能嘲笑和伤害他们,特别是刚入院的病人、老年病人、残疾病人、久治不愈的病人、带有脏臭味的病人等。对于病人由于病态心理支配而提出的苛刻要求或冲动、过激行为,医务人员要保持冷静和具有容忍力,绝不允许“以牙还牙”或采取事后报复的行为。对任何损害病人利益或不尊重病人人格、权利的言行,医务人员相互间要敢于抵制和批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当病人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公益发生矛盾时,如稀有卫生资源的分配、传染病人的隔离等,医务人员的意见要保持一致,并向病人或家属耐心解释、说明情况,希望他们服从社会公益、服从大局,同时使病人的利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某个或某些医务人员绝不能在病人或病人家属面前挑动是非,以使病人或病人家属对某个或某些医务人员产生不满,否则不仅影响医患关系,而且也会影响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在维护患者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共同目标下,虽然医务人员有分工不同、职称之分及领导与被领导之别,但是在工作性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

1.尊重他人人格,相互体谅,出现矛盾时及时沟通、主动协商;

2.尊重他人的才能、劳动和意见。 网站整理

三、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

医务人员的专业、岗位不同,但是相互之间都要承认对方工作的独立性,并且要相互为对方的工作提供方便、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

四、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

医务人员之间的彼此信任是互相协作的基础和前提。要立足于本职,从自我做起,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工作的可靠性和优异成绩去赢得其他医务人员的信任。同时,医务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相互理解、谅解和消除存在的误会。

五、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10.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十

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意义重大。本人结合实际工作,就加强监督谈几点体会。正确处理上级与下级,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经常讲: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实际上讲的是监督的最具体表现。党风带政风,政风带民风,民风形成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也就是说,作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处在下级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因此,干部的风气不能坏。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干什么样的事,能干成什么样的事,用什么样的人干事至关重要。要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下级,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正确对待同志,不搞亲近疏远,不搞个人恩怨,以工作业绩来客观地评价个人。对干得好的同志,要给予认可,给予发展的空间。要认真对待工作,真正把责、权、利三者落实到位。对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肯定,还要认真地解决好工作中需要领导出面解决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压担子。要客观地对待群众。对群众要有公心,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要有善心,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对少数素质不高,不讲道理的群众,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者图一时解气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要善于引导和化解矛盾,做好群众工作。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相对于老百姓来讲,现在当干部的待遇不低。我们很多同志,看到查出来的贪污~,觉得非常吃惊,更认为他们不值得,这当然是旁观者清。“做事要干净,做人要清白”,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怕就怕~者迷,更怕的是身不由己。我想在这一方面,头脑一定要清醒,用权就要有责,要经得住监督,经得起考验。正确对待“褒”与“贬”。人都喜欢别人说好话,但是当干部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是“褒”还是“贬”,都要问心无愧。有的同志不高兴,是因为领导没有满足他的个人要求和一己私利,我想这样的人只能得罪。说白了,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要互相负责,如果有人对我不负责,那么,最起码我要对自己负责。总之,贯彻两个《条例》,加强党内监督是实行制度反腐的重要开端。我们相信,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团结的,作风是良好的。大家在工作中,要互相多监督,对自己负责,对同志负责。

11.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十一

宁干中学小学:潘 姣

班主任的工作及其繁重,除了要处理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是处理得不好,要么就会得罪任课老师,影响科任老师的威信,影响科任老师上课的情绪;要么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负面的影响。冲突,是师生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学生讨厌教师,教师讨厌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大忌,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怎样化“冲突”为教育学生的契机,正是教师智慧的所在。

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有一天,我班的数学课刚下课,就看数学老师“气势汹汹”铁青着脸回到办公室,把书摔倒办公桌上,然后直接跟我说被该男生气坏了,还直接把事情告到了教导处,年轻气盛的我当时也很生气,可能觉得自己作为他的班主任很没有面子,回到班级直接就把该生训斥了,事发一个星期后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该生一上数学课不是说自己肚子痛就是头痛,要么就是在数学课上睡觉„„,我想如果长此下去,考试即使语文科成绩很棒,也会因为数学严重影响成绩。于是我及时采取可行措施:

一、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起到架起师生间友谊,感恩的桥梁的作用,不能发现某个教师因为被某个学生气的不能上课,而回到教室不明原因的发一次火,那样会有失公正指责、批评,让学生不愿上他的课。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只要老师从中退出,那么学生也就“孤掌难鸣”了。发生冲突时,老师要首先静下来,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细微处找出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把偏离正确方向的学生重新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走地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会找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侧面与他聊天,开导他。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然后我再找这位学生谈心沟通,让他冷静下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身上,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意识到这点,主动找老师道歉。如

果冲突是由老师引起的,要教会他宽容,就算是老师的错误,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拿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自己不专心上课,耽误的是自己,受到影响的也是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对他人毫无意义,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是得不偿失的。再和他谈谈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乐趣,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之后,再从侧面说说我对这位教师的印象,谈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以便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去管理学生,以便督促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也是平常人,大家应当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在谈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找到学生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后用委婉的语言纠正学生的行为,让他认识到宽容大度才是大勇大谋之人的道理。

三、与科任沟通

了解一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学生向这位老师道歉,取得老师的谅解,因为自己教育不当学生才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谈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态度诚恳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阐明本次事件是无意间引发的,学生已经很后悔了,大家都认为老师其实一定没有把学生的冲动放在心上。这样应该可以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个性的孩子,他应该是一个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在他的心灵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怎样给他施肥,怎样浇灌他了,应该是用耐心施肥,用爱心浇灌,用细心播种,用恒心和耐性帮他修枝剪叶

四、为科任树立威信

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该科任老师的工作业绩及爱生事迹,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的心,这样,有利于少发生这样的冲突,而且也可以使班级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并向全体学生公布该生和该教师已彼此原谅的消息,并提出上数学课的要求。

五、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还要根据情况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如果学生情绪比较严重,就要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适当的开导他,说些类似的事例,谈谈家长对他的期望,启发孩子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便问题的解决。

经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该生的数学成绩终于提高了。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艺术的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既不能伤害

上一篇:2022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心得下一篇:梦碎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