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件(精选8篇)
1.中学语文课件 篇一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文摘要】我国新树立起的教学理念开始特别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而其中美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和想象力的人,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还要学会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诗歌教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查阅大量有关古典诗歌审美艺术特征的书籍文献,结合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典诗歌篇章的实际情况,首先探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其次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艺术特征来探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施行审美教学,示范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教才能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等。
【英文摘要】Our new set of ideas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on’t stres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 cultural tast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quality cultural spirit.for this chines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value.therefo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etry, poems to the return of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oem is not to teach Training of the poet, but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beauty of the kinds of seeds to their heart, this is a modern man must have quality.and because we have two thousand years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teaching is a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the important But now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he teaching known enough, th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students to study law is obsolete, did not fully realize that poet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ry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ccess to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ar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the current books to teach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elected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ex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light about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with the problem.Comb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music, and to artistic beauty and emotion and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o teach how to be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case on how to teach to refine the function of poetry, etc.【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审美教学 教学案例
【英文关键词】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esthetic teaching Emotion teaching cases 【目录】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4-57-8Abstract
5引言7-10
摘要
一、问题的引出8-10
第一章 中学古
二、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典诗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0-1310-1
1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地位
第二章 中二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作用11-1
313-16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者13-1
4一、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受教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施教者14-16
一、诗意朗读,聆听诗歌的第三章 论诗教的审美教学16-29音乐美16-1818-2
2二、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四、参
三、倾听心声,发掘诗歌中的情感美22-25
结论29-30
注释30-31教学案例展示25-29
考文献31-32致谢32
2.中学语文课件 篇二
一、让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爱语文, 教师先得爱。只有教师热爱语文, 对语文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锐意改革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 才能更积极、更完善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作为学习型社会的个人,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时刻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 用全新的理念来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施教者, 教师要使教育主体自主发展, 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者和决策者, 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应富有创造性的活力, 应以学生的认识和发展需要为中心,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从思想上不再把语文学习仅仅看做是功利性的, 一味地为考而学, 而是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 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语文, 这种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是培养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动力。
二、让学生变学习的“接受者”为“参与者”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教学是前提、是基础、是保证, 学生则居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 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了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要求, 所以现代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自主”, 让学生变“接受者”的身份为“参与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须在教学中引导得法,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真正的自主。“放”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还要注意“收”, 及时引导, 适当归纳综合,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
三、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活教书可把死书本教活, 死书本可把人教活”, 确实, 教师要把书本教活, 要把学生教活, 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
创造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教师在教法上稍加改动, 巧妙运用, 便可培养学生的个性。习惯上每周的两节作文课, 一般都是学生面对一个固定的命题, 然后听、想、写, 周而复始……这样的作文课诚然锻炼了学生的当堂写作能力, 为应试作文做了一些准备, 但一贯坚持下去, 必然会打消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以应注重学生“个性作文”的训练, 我说的“个性作文”是让学生坚持每天写随笔。写什么?记录稍纵即逝的感受, 捕捉曾经记忆的拼凑, 感悟所见所闻的背后, 拆解不吐不快的心扣, 显示生活的节奏。题目随意, 文体随意, 字数也随意, 写作要求真没了限制。自由的作文会让学生主动留心生活, 仔细观察事物, 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写作时思维开阔, 取材广泛, 敢于创新, 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 学生的写作经验自会丰富起来。
四、让学生来评价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评价方面,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唯一评价者。在教学中, 除了教师评价外, 还应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实际上自我的肯定更能促进个人建立很强的自信。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呢?从最寻常的课堂提问说起, 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回答, 他们在回答中便可有所体会, 并能认识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回答, 让学生兴奋之余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主动探索知识, 完善自己, 学习水平自然会提高, 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
教学一课、一单元或一个阶段时, 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及自己的掌握情况出一份检测题。要求题量适度, 有重点、难点, 不出偏题, 有做题和评价讨论, 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了了解, 这将促使他们去巩固旧的知识, 从而“温故而知新”。当展开新的学习时,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学习的侧重点会更有针对性。
3.闽派·闽派语文·中学语文 篇三
谈到闽派语文,我认为,闽派就是因了它的韧性和执著,才成就为闽派的;认准一个方向不倦地做下去,这是闽派最大的特色。今年暑假,我们到了新疆,我和之川先生一起去了新疆的惠远。那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在惠远,我跟之川先生谈到这样一个话题:以林则徐这样一个省部级的高官,从东南富庶之地的闽侯(福州)流放到这偏远的边陲小城,茫茫沙漠,人烟稀少,语言不通,但林则徐为惠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惠远人民立碑纪念他,辟出纪念堂来纪念他。我觉得这就是闽派的根基。还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过《天演论》、同样是福建人(侯官)的严复,他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而这正是陈日亮先生“守正创新”思想的源头。不保留传统的东西,不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那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旧”和“新”、“守正”和“创造”就是这样的一个辩证关系。在闽派前辈的根基之上,闽派语文在发展着。
我们认识闽派语文,是跟一个个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相关联的。如,孙绍振先生,在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他敏锐的思想,以及对语文的深邃的看法,令人深思。今天上午钱理群教授提到孙绍振先生用还原法来解读文学作品,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立下了一个标杆。我记得很清楚,孙绍振先生讲《雷雨》,讲到《雷雨》中的人物,他说,作品中最欣赏的人,就是繁漪,这跟作者曹禺先生感受颇为一致。《雷雨》中,繁漪是相当复杂的角色,繁漪的确干了很多破坏周萍和四凤关系的坏事,可以说她是恶的;但繁漪又是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女人,她把自己的个性、感情看得比一切,包括面子、地位、人伦等都重要,从美学意义上说,她又是美的。孙绍振先生这些话,在引导语文教学走进文学作品,跟作品对话,跟作者对话,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方面,有了新的启迪。又比如,赖瑞云先生,他的《混沌语文》,提得很高妙,有非平常的见解。我们知道,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在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走着那种跟政治、跟意识形态很靠近的文本解读的路子。而这,在赖先生那里被打破了。还有王立根先生,他的《作文智慧》,凝聚着王先生作文教学的机智。闽派的代表人物,常能以一句很简单的话,概括出他们对语文的独特感受,这是不简单的。今年暑期,我们到吉林通化,那里有一个“全国中语泰斗长白行”的活动,我与陈日亮先生都去了。陈先生送我一本书,拿起一看——《我即语文》。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讲,那是一种张力。同样,给我的冲击也是大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张力,“我即语文”!“语文”,谁能讲清楚?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语文,但陈先生用四个字、一句话,把语文是什么讲透了。——《我即语文》,极具张力,非同寻常,内含陈先生“守正创新,修身育人”的语文理念,体现了闽派文化韧性、执著的风格。这一句类似于禅语的“我即语文”,把语文教学的理念参得透彻,给人以极大冲击和震撼。
跟陈先生谋交,应该是在很多年前,在一次全国语文研讨会上,陈先生的讲话引起了我的注意。陈先生讲,当今的语文是什么样境况呢?他讲了一个例子,读鲁迅先生的《祝福》。“祥林嫂”站在“我”面前,课文怎么说?“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老师的提问出来了:“这句话的表达有什么特点?”我记得陈日亮先生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是“出离愤怒”了。他说,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解读“祥林嫂”,难道仅仅用一个“定语后置”能办得到的吗?鲁迅先生笔下的末路的祥林嫂,她的际遇,是“定语后置”所能概括的吗?当时,他的这番话给与会者的冲击是很大的。这以后,在各种会议上,跟陈先生交往逐渐多了。
我对闽派语文的认识,就是从这样一些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开始的。
近年来,全国中语会及一些相关学术组织组织的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闽派语文的一些后起之秀,往往在参会时找到我,说:“史老师,我是陈先生那儿来的,是日亮先生的学生。”听到这句话,觉得亲切。每每说是日亮先生弟子的老师,在一些全国级别的大赛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多能得到很高的奖次,这是不得了的。难怪立根兄要说“今日东南风大作”。我看还不只是“今日”的问题,那是要长久的“东南风大作”的了。所以,我这样一个作为湖北省——号称中部崛起省份的语文的代表,今天是向闽派讨教来了。(拱手致礼,掌声)
第二,我与中学语文。
我今天带了我的几本书,这几本书是送给尊敬的陈先生的。我也想说说我对语文的追求,我的语文心。今天上午,钱理群教授谈了许多,我深有同感。我曾说过,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称赞唐·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决相信,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须一片至诚地努力争取,方才能够获得。而唐·吉诃德的随从桑丘是现实的,现实的桑丘则是唐·吉诃德的另一面镜子,他们彼此交映出无限的深度。唐·吉诃德与桑丘折射出的自我,令人遐思神往。 我曾“戏说”我的工作是“行走江湖”,江湖有其精彩与险恶,我却总是乐此不疲,以唐·吉诃德式的“疯狂”,实践着我的语文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落差,但真正追寻自己的理想,应执著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钱理群先生最近写过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的文章,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两个知识分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鲁迅。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做孜孜不倦的追求。孔子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总是寻求当政者给他一个平台,而鲁迅则总是始终不断地求索,从不谋求与当政者的合作。我想,钱先生自己应该也是这样的。他们都在为心中的理想不懈地追求。
我说说我的语文理想,我下面的一些话,散见于我谈中学语文的一些文章中。我说,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 我说,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 我说,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 我说,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 我说,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我说,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 我说,语文,永远是语文……
“语文永远是语文”,是2000年,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约我写文章时我用的一个标题。编辑对我说:“史老师,站在20世纪,展望21世纪,那时的语文会是什么样子?”我真正就站在20世纪,往21世纪看了一眼,看过后我说,即令是21世纪,语文还是语文,它不会变成别的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寻的,我们立志去做的自己的事业。
这里,我还要谈谈民族精神与语文教育问题,这也是涉及守正与创新的话题。记得前年在上海,有一个民族精神与语文教育论坛。我做了一个即席发言。当时,正是12月25号,圣诞节。我说,在西方的圣诞节谈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这正好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沟通的问题。百年来,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总是处于一个下方的地位。记得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讲述中西方文化交流时说,就好比瀑布,西方文化总在瀑布的上端,我们总在下端,这也是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是一种上对下的冲击。百年以来,一时西方文化谈多了,对传统文化冲击太大,于是便有一批人出来大讲传统文化以缓冲和平衡;等传统文化讲多了,包袱实在太重,肯定又会有一批人出来呼吁输入西方文化。如此循环往复,这一百多年就是这么折腾过来的。我认为,日亮先生恰好是走在一条很切合我们中国国情的道路上。当语文只注重知识,只注重知性教学时,陈先生说,不能那样。而当空虚的“人文”要掏空语文的时候,陈先生又呼吁,语文,必须有他自我的存在。我体会,“我即语文”,就好比说“佛祖在我心中”一样,就是语文在我心中,我就是语文,我这个个体与语文之间“合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民族精神,我讲一个例子。我的两个同事,一对夫妻。中秋节到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秋文化。中秋节吃月饼,这是传统。我的两位同事老师,学校分月饼,得两份。因为班主任,家长又给送月饼,于是家里就有了无穷多的月饼。跟我们小时候不同,我们小时候一年吃一次月饼,好不容易盼到中秋节,得到七分钱一个的一只月饼,那个喜呀,舍不得吃啊,拿在手里把玩:慢慢打开、再包上,包上、再打开。一个月饼足足可以吃一天。那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而盼望中秋节的到来则是一种幸福的等待。好了,现在,我们这两位老师家里的月饼墙角都堆满了。这么多月饼怎么办?他们有俩儿子,爸爸就对儿子发出指令,说,从今天起,谁犯错误,罚吃月饼一只。(听众笑)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在他们的心目中,中秋节、月饼,我不知该做何种解释!他可能只有“痛恨”啊!我们说民族精神失落,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
而关于我们的母语,湖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有关“母语”的,我对这个题目,是站在一个肯定的立场上。我写过一篇文章,《文化乡愁与民族记忆》。文化乡愁和民族记忆融合起来看母语。
那么,我们今天怎么样来建构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三点。一个就是教材建设问题。今天,人教社的之川先生在这个地方,钱先生也发表了他的《新语文读本》的总结。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能不能实施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教材是一大关节。我列举英国的课程标准,在他们的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提出,英国的孩子们应该读、应该学习、应该铭刻在心的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诗人们的作品,它是这么规定的:⒈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⒉主要剧作家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箫伯纳、R.B.谢立丹的戏剧。⒊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由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珍妮·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⒋两部在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威廉姆·戈尔丁、格林翰姆·格林、詹姆士·乔伊斯、H.G.劳伦斯。⒌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⒍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
明确的作家的规定、明确的数量的规定、明确的“高质量”的规定。这些被规定的伟大的作家,及其被规定的高质量的作品,就代表了“英国”的民族精神。检讨我们的课标、检讨我们的教材,缺乏这样的规定。同时,“应阅读”的强调与指令,把“阅读”提高到了“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位置。我颇欣赏人教社编写教材的一句口号:“守正出新”,其“守正”的内蕴,怕就是隐含了某种“规定”的成分。把这些作为英国孩子们应该汲取的精神食粮,用课程标准的形式把它凝固下来,提供给英国的孩子们。而我们呢?也做了,但没有他们深入细致。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知识的重构。今天上午,听了钱理群先生的谈话,语文要不要知识,语文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过去我们所说的语文知识,拿到今天还能不能称其为知识?这是必须追寻追问的话题。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写作、阅读、口语等等,都在我们的重构过程当中。
我讲一个重构知识的案例。去年参加一个课程改革的研讨会议,一个高等学校的大学数学教授汪先生对我说,王维的《使至塞上》,有两句诗是可以拿来做数学命题的,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它们已经具备了很多数学元素。在数学家眼中,黄沙茫茫的大漠不再是大漠,是平面。夕阳不再是夕阳,是圆或是椭圆。数学中平面、圆或椭圆,称面。黄沙上升起的狼烟,也不再是狼烟,是什么呢?是直线,是垂直于地面的直线。而九曲黄河,就成了一条曲线。直线和曲线在数学中就叫线。那么,这两句诗当中就已经具备了线和面之间的诸种关系,这诸种关系就形成数学里面多种建模,它们发生着相离、相切、相交的诸种关系。这是我们的数学家在建构他的数学思想,用数学的美学来审视我们的古诗中最辉煌的这两句诗。我接着发言,说,汪先生用数学眼光来看我们的古诗,这是很令人钦敬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我们除了应该看到我们的数学教授所看到的数学建模以及科学之美以外,我们更应看到,色彩变化、动静变化以及真幻之间、情感态度等等。这里演绎出来的方方面面的话题,就是语言传输给我们的。在这种传输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生就建构起来对王维这两句诗的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解读。
那么第三点,就是教师素养的问题。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是个很重要的命题。理念再好,教材编写得再好,但是没有合格的、优秀的,像陈日亮这样的老师,执著地追求语文理想,也是不能做好的。语文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灿烂、最伟大的职业,当然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这样,而语文更灿烂更光辉。但语文教学又是最容易引发我们职业倦怠的职业。一本语文书,林林总总的教学参考书,有些甚至细化到连“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都写进教参了,教师完全可以拿着它进教室,去演绎,去复制,去克隆,根本不需要自己做过多的探讨。而且当今存在的弊端本身就是,你干够一定的年份,就能获得一个相应的职称,根本不需要教师做出怎样突出的业绩。清华大学的陈丹青教授就痛切地指出过中国教育的弊端:教育产业化,考试标准化,学术行政化。正是因为这三点,陈丹青先生愤而退出清华大学优厚的教酬和待遇,道理就在此。中学的语文教师,就是今天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也曾经分析过,50年代时,教师的组成,是反右下来的,或者有右倾思想的,或者家庭出身不好的,干什么?教书去。“文化大革命”,“老三届”留下来教书。实际上都是很优秀的一类人。现在这批人,都陆陆续续退出了语文教学的舞台。后来者能否担起我们艰难的、责任重大的语文教学的重担,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或者用今天时髦的话叫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每一位同仁应该追求的。
没有好的语文教师,就没有好的语文教学!
对语文教学,我历来主张要实、新、活。我提出几点:①语文教学宜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②语文教材建设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语文教师宜学有所长,蔚成杂家。④语文教师宜练好讲功、辩功、写功。⑤语文教师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为了一堂课,准备了一辈子。
好,拉拉杂杂地谈了这些,就教于闽派的诸位先生和在座的各位同仁。
4.中学语文课件 篇四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5.中学语文 篇五
第一节 备课378
一、备课的内容378
二、备课的方法379
第二节 说课381
一、说课的特点381
二、说课的内容383
第三节 上课385
一、好课的标准m385
二、好课的要求386
第四节 评课389
一、评课的原则389
二、评课的内容390
第三章 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392
第一节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392
一、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392
二、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393
三、教师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393
第二节 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394
一、行动研究394
二、教育叙事研究396
第三节 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程序399
一、选择课题399
二、掌握资料402
三、研究实践403
四、撰写论文40
4第四章 语文教师的教材编写406
第一节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406
一、校本化原则406
二、科学性原则406
三、向生性原则407
四、补充性原则407
五、特色性原则407
六、生活化原则408
七、灵活性原则408
第二节 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类型408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408
二、校本教材的类型409
6.中学语文一览 篇六
《一面》节选自《鲁迅回忆录》,作者阿累。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作者1932年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情景,通过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刻画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同时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从文章的选材看,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我的老师》节选自《魏巍散文选》作者魏巍,当代作家。本文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通过具体记叙和描写七件小事:假装发怒、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看老师写字、排除小纠纷、梦中寻师。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展示华厦文化魅力》作者余玮,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赵普,北宋政治家。课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四次奏荐人才的描写,显示赵普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唐代诗人,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唐代诗人。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该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柯岩,现代女诗人,这首诗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构思来展现主题特点。表达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的深厚感情。该诗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的效果。
〖第二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仁,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的心理,同时也说明了封建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是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月迹》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记叙了一家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三颗枸杞豆》作者程海,本文运用回忆的笔法,生动细致的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本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生动而细腻的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形象。
《柳叶儿》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宋学孟,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儿童时代在那饥荒严重的岁月,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但如今回忆起来,有种苦中带涩的滋味儿,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两小儿辩日》体裁寓言,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本文告诉人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黄纱巾》体裁微型小说,作者薛涛,作品运用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个镜头流露了人与 之间相互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第三单元〗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作者周定舫,全文按瞻仰者的行踪为序具体介绍了巍峨、雄伟、庄严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介绍大碑座上的十块浮雕时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和浮雕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结合的顺序,说明热情赞颂革命先烈的丰功佳绩,同时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之情。
《巍巍中山陵》以空间为序向我们介绍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凡尔赛宫》向我们介绍了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通过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今昔地位突出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文章插叙了一段历史轶事,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特色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于园》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这篇园林小品,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层次井然。
〖第四单元〗
《松鼠》选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布丰文选》,另外他还著有《自然史》,本文按照先总说—再分说—后补说的说明顺序,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表现松鼠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动物。
《松树金龟子》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世界》,达尔文赞扬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
《黔之驴》选自《柳宗元》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本文是作者寓言作品《三戒》中的一则,全文按照虎惧驴、识驴、吃驴的顺序,叙述了一个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这篇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从本文中演化出来的成语有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
《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作者唐代诗人虞世南,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孤雁》作者唐代诗人杜甫,这首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尽情。
《鹧鸪》作者唐代诗人郑谷,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乡愁旅思。
〖第五单元〗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必不可少部分,有时还可以加上结语和背景。真实准确是消息必须遵守的原则,同时报道要迅速及时,语言简洁明快。
《三个太阳》这是一篇文艺通讯,作者黄传会,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活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录音新闻》是指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的报道事件。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等团结奋战为祖国贡献的精神。
《“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本文按时间为序,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按时间各事件本身的特点,真实、迅速的报道了我军中西东三路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中央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则消息生动全面报道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当代诗人,诗人以“独白”的口吻写下了“七子”:澳门、台湾、香港、威海卫、九龙、旅顺大连、香港岛“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痛苦,以及迫切企盼回到祖国怀抱的殷殷情怀。
〖第六单元〗
《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报负,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卜算子、咏梅》“卜算子”词牌名,“咏梅”是题目。咏,用诗词等来叙述毛泽东的这一首词与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咏梅词一样都是通过咏梅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寄托在词中感情有所不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体裁长篇叙事诗,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诗中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如:互文、反复、排比、比喻、反衬、顶针等。
《观刈麦》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赋税沉重,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破阵子,词牌名。这首词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抒发了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悲愤。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创作过剧本《白毛女》。诗歌紧紧扣住延安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内容抒发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诗歌格式上借鉴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新月派诗人,有《志摩的诗》《猛虎集》,康桥又名剑桥,英格兰的一个城市,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这首诗叙述温婉柔静,娓娓道来之中,感受诗人沉静的心。
《我的中国心》作者黄霑香港词作家,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身在异国他 乡海外赤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陈晓光,词作家,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快,充分抒发了劳动人民幸福自豪,和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感情,通过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黄河颂》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曲,这是抗战初期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使至塞上》选自《全唐诗》作者唐代诗人王维。本诗叙事与写景结合,又重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
《黄鹤楼》作者唐代诗人崔颢,诗人从传说写起,又由登楼逃眺异乡风景,引动日 暮怀归之情。 《归园田居》作者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人,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而美好的劳动生活,意境醇美。
〖专题荷〗
《采莲曲》作者唐代诗人王昌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莲叶》作者唐代诗人郑谷,诗人用清新秀逸的笔调咏荷叶的高尚品质。
《赠荷花》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人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出荷花与叶坚贞不渝的品质。
《白莲》作者唐代诗人陆龟蒙,借咏白莲淡雅高洁的精神和内心的怨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 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莲》作者宋代诗人苏轼,通过叙事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谈闲适的心情。
7.中学语文课件 篇七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有涉及语言艺术美的, 如《西游记》《茶馆》等;有涉及想象、意境美的, 如《诗经》《陌上桑》等;有涉及人情人性美的, 如《荷花淀》等;还有涉及创新美和科技美的, 如《詹天佑》等;涉及风光美的, 如《出塞》等。这些文章集各种美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各种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着其他美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 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 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中, 老师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春游, 通过踏青赏春, 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 感受时代的春天。这正是把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进入美感实现阶段, 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内涵的同时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 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 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 加之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 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 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 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 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 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 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 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 强化感知, 丰富感知, 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 可以登泰山看日出, 可以去海边听海潮, 可以上天山看奇景, 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 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 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 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 达到了“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 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 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 但仍然顽强抗争, 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 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 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 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 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 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价不至于高, 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 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 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 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 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 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
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 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 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 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8.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培养探究 篇八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心理的和谐发展
心理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心理和谐发展能使一个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极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少数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的自我评价混乱,缺乏毅力意志,思维方式走向极端,或转向幻想超脱,或追求虚荣、唯要面子;有的缺乏集体意识和参与竞争意识,自私、孤僻、固执、嫉妒的事例时有所见。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
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平时要面对同学、老师、家人及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极其重要,这不仅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除了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具备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了这两点,他们平时就会表现出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与人相处多表现出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因而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接纳。社会适应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学生所生活的班集体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语文教学课堂就是一个特定的人际环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创建一种充满人性味,情感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积极组织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改变那种因功利而造成的学生之间疏远隔阂的不正常竞争氛围,并由此推及家庭、社会及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社会的人,经过教学过程中的人格培养,学生能够善待同学、老师、家长及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善待生存环境,善待自然和社会。
(三)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创新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本质上说是创造性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等特点,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解读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写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大自然中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既然每个人体验到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当然更是千差万别。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创造心理,启发每个学生写出篇篇不同的“你”、“我”、“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依据教材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人格目标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这些内容往往也是课文的重点,并不增加教学负担,只是需要教师渗透即可。
(二)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阅读感悟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保持充沛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心灵的感觉;同时也要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清晰地再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作者选取什么,作品中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的得失何在……都需要读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作者、读者彼此相通,共振共鸣的过程。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体察到作者的“用心处”,从中学习观察、选择、描绘、记叙、抒写、推断的方法。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我们的教学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对象,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对象的教育,所以,张扬个性是教学的正确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才智、张扬独特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并构筑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文学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当然,这需要我们纠正过去单纯从政治社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克服把文学形象政治标签化的弊病,进入到”人学“的层面,使文学形象还原为血肉丰满的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他们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受到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领会应该怎样,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领会不应该怎样,树立去恶之志。
【中学语文课件】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07-25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08-15
中学语文课题开题报告08-18
中学语文研究报告08-25
关于中学语文的教法08-29
中学语文教学实录09-05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09-09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1-09
中学语文检讨书11-17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