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共18篇)(共18篇)
1.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问题设置的精彩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也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问题设置死板,学生在学习时,不但很难产生兴趣,长此以往思维也会死板,不但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很大影响,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问题设置。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论文代写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会大量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内容,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锥体柱体的体积公式等。诚然,这样的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应为成为课堂主要的提问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踊跃、班级回答问题的气氛比较热闹,但太多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效率的提问并无实际意义。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
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往往会潜意识的喜欢提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样似乎可以让课堂教学显得更“流畅”,但有时候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去答有可能会导致他觉得没有意思――他没有从内心深处获得思维得到提升的快感。另外,有一些老师可能是为了促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认真思考而让他回答一个对他来说似乎过难的问题,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并且这种做法还可能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提问显然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所提的问题相对某个同学来说不是位于他的最近发展区。为此,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提不同的学生。比如误区二中所列出的三个问题,问题1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来回答,问题2可提知识水平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3应该请相对优秀的同学来回答。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回答机会,以促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还有,教师最好也不要老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回答相对所有人(包括他们)都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样长期下来,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教师已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对他们不信任的心里暗示,这种暗示会进一步引发他们的自我否定以及潜意识里的对数学学习的抵制,从而更加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
总之,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提高其问题的质量。保证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创造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2.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二
把数学知识根植于学生身边的、可以切身体验的、有趣的问题环境中,既可为学生营造兴趣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课题:古印度某国王很喜欢国际象棋,他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一个要求。”于是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米粒填满棋盘:第一个格放一粒,第二个格放2粒,第三个格放4粒,以此类推,后面每个格都是前一个格的2倍。国王一听是这样“简单”的要求,于是满口答应了他。但是经过大臣的计算,却发现这其实是个很难满足的愿望。为什么呢?看下面的和式:
它的结果为多少?这个和式怎么求呢?一个有趣的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还原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置身于认知的人文和科学环境中
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有趣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数学家的故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选择介绍数学史或者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作为知识的背景,可以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立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体现数学中的人文思想。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朴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思想品质。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集合一节的知识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首先介绍以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作为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今天我们介绍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康托尔,集合论的创始人,虽然他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建立了关于集合系统的理论,但其观点与当时传统数学的许多观点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遭到一些人的谩骂和攻击,最终,来自当时数学权威的巨大压力摧垮了康托尔,他罹患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医院。
以这个故事作为集合知识的背景,能激发学生探究集合知识的热情,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调动起来,当然学生学习、理解本节知识后也会对康托尔产生尊敬和同情。
三、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思维环境,发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问题的结论有待探究,形成问题的路径也多种多样,这时教师不妨有意识的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质疑,探究结论,给出解答。
例如:教师在讲授映射概念时,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接着讲授一一映射,概念给出后,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平等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现实生活中一一映射的实例,并对照概念作出解释,教师也可以将评价权一并授予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尝试、发现、质疑中共同进步,既掌握了数学概念,又发展了学生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也丰富了教师的题材库,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四、发现数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背景不太复杂、生动有趣的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体味数学知识在深灰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例:在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中,中国国家队主场——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上空有一个半径为3米的气球,在体育场A处有一球迷仰望气球中心,仰角为30o 时,测得气球的视角为1o,该球迷立刻估算出了气球的大约高度,他是如何计算的?
这个问题既反映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五、揭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暴露问题的形成过程
有些数学问题有着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问题的背景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兴奋地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层次。
例如,同事4人各写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卡,则4张贺卡的所有不同的分配方法有( )种
(A)6 种(B)9 种(C)11 种(D)23 种
教师在这里指出该问题的背景,它源于著名贝努力装错信的问题:一天晚上,贝努力给几位朋友写信,准备第二天寄出,但是在装信封时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出了问题——几封信无一装对。
这个古典模型的给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3.数学应用题的情境设置与问题提法 篇三
关键词:应用题;初中;情境设置;问题提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85-02
初中的数学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据调查,师生普遍反映,每到这个时刻几乎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瓶颈,一般表现为“教师教得烦心,学生学得痛心”。的确,应用题是中学阶段能够体现数学应用性的非常典型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初次了解数学应用的一扇窗口,也是目前检测学生应用能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用题就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点和好奇心,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从而也像寻宝探秘一样充满了新奇的趣味。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他们的思维也会随之开拓,成就感也会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应用题情境的背景设置
1、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应用题是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它诞生于现实生活,自然也要为现实生活服务。“民以食为天”,所以应用题的问题设置情境首先就离不开农业。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用题取材于农业,也是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个表现,而且我国的农村学子众多,当他们看到了和农业有关的应用题会自然生出一种亲近之感,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人计算生产与丰收的盛况,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学以致用的表现。
2、与社会服务业相联系
与社会服务也相联系的题目主要涉足于以下两个领域:商业和金融业。商业问题一般就是购物结算,商家利润等一些基本问题,它考查的是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要有足够的生活经验,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而金融问题就涉及到货币交易,商业统计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与国际走势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
3、与社会问题相联系
随着人口、环境、能源等世界性问题日益突出,这方面的应用题在初中数学的领域里也越来越常见。命题的初衷还是希望大家能关心国家大事,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比如有些题目通过今年和去年水价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推算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这个问题其实就隐藏着节约用水的意识在里面;又比如有的题目涉及到男女比例的问题,让大家通过比例来计算人口的总数,其实也是从侧面来关心国家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由此可见,应用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枝,也日渐成为了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联的缩影。
二、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原因
既然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这么紧密,那同学们为什么总是出现解题困难的现象呢?就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现在的初中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着,老人疼着,连家务活多很少去干,更不要题最起码的社会经验了。况且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主要的时光还是在校园里,在书本中度过的,应用题是他们得以了解现实社会的窗口之一,这扇窗口很小,却在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单凭这一闪窗口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在解答应用题时就出现了无从下手的状况。
其次,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降低。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的效应日渐闯入校园,使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他使现在学生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浮躁,同学们只对活动的图片和动态的网页感兴趣,而对枯燥的文字视若无睹。数学中的应用题大部分都是平实质朴的文字,同学们自然不愿意花费时间在这上面,一般都是读一遍题目就开始动手做题,据统计,很少有同学拿到一道题后能读三遍以上再分析解答,这样的阅读速度和态度,怎么可能解答出高质量的应用题。而那些连题目都读不懂的同学就更在想象之中了。
再次,缺乏数学模型的建构。很多同学拿到应用题后百思不得其解,及时在弄懂了题意之后仍然感觉非常棘手。这时由于缺乏数学模型建构的原因。数学模型是指在复杂的题目中抽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类总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解答,避免细枝末节的干扰。它是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也是一般问题的解题思路,把握住了这一脉,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就知道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了。
最后,不善于把握解题技巧,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分析的能力上。有些同学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特别容易钻“牛角尖”,就盯着一个已知量去思考问题,结果陷入了思维的死胡同;有些同学不钻“牛角尖”了,却陷入了另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面对应用题中几个出现的具有隐藏性的数量关系感觉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在解答中应尽量避免的。要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的去分析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性额解答还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步步进行引导。
三、应用题教法中的途径和策略
1、由简到难,建立信心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用题的解答亦是如此。很多同学看到应用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他们并非真的不会做,而是被一种情绪困扰到了。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首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关心他们实际的学习情况,他们感觉到老师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喜欢了这位老师,自然也会喜欢他教授的课程。然后,在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应该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帮他们分析问题,找到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和隐含条件,指导他们一步步拨云见日。其实解答这一道道应用题积累的不只是简单的解题技巧,还有难得的信心和勇气。这对他们往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
2、联系实际,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
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尤其是看待数学应用题的命题。在制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要走出行程、工程、销售、生产的套路,将数学应用题与周围新进发生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从源头上打破单纯的文字、图表格式,让学生从心里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二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有关它的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力”,如果一位教师都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而只是拘泥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很难想象这位老师交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会有哪些创新的意识和突破。当然我们强调的发展观点,和连系实际的原则并不是要求在教学时偏离主题,平时的教学还要根据提前设定的教育目标来进行,只是在教学时注意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相互结合渗透就好。
3、加强建模意识
数学应用题在初中的解决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建模,但教师在应用题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将有利于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手段进行归类总结,这对同学们下一步的高难度学习大有裨益。在初中应用题的建模中主要有线段图和立体几何两大类。线段图有利于解决高难度的行程、和工程问题,在题目中标注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再标出两者之间的隐含关系,再找到“单位一”,题目应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立体几何同学们在初中刚接触不久,所以有关它的应用题一般不会很难,还是以联系实际为主进行解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将应用题进行分类,使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对好入座,这样才有助于解题效率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初中的数学应用题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际背景基础之上,但是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现实与书本的完全统一,它们的结合说到底是分离脱节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短板,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指导。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把应用题设计的问题情境很好的列入其中,帮助学生们分析题目,而且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应用题的情境教学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四、应用题学法中的途径和策略
作为学生来讲,解答好一道应用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归类解答技巧,完善数学建模之外,关键的关键就是审题、审题、再审题。搞清楚问题的提法,把握问题的总体走向,抓住问题的关键特征,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审题大致分为以下四步:
首先,预读。预读的实质就是去掉那些潜藏的语言,用眼光浏览,快速地获取信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在设置应用题时往往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有很多题目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创伤了很多现实的情境,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背景材料,这些材料在某称程度上也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干扰信息。所以学生在预读的时候就要分清楚哪些是和解题有关的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而哪些又只是单纯的背景材料,了解即可,可以忽略不计的。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有助于在解题的时候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而不会陷在重重条件的迷宫里不可自拔。
其次,通读。通读的实质一般来说就是酝酿与思维的过程,是集中注意力删繁就简的过程。心理学家把人们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那些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引起注意的事件;有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一些努力才能保持下去的注意能力。因此,通读具体来讲就是在删除背景资料之后集中注意力对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斟词酌句地阅读。一般建议,带着问题去读题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而且目标明确之后,也有利于问题的解答。读题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在旁边把自己认为是重难点的句子做上记号,勾画出已知的数据,这样在下面的解题过程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再次,析读。析读是整个审题过程中的“核心”“灵魂”,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关键一步的阅读。它要求首脑并用,心神俱到地来解决问题。在前两次阅读的基础上划定最小的范围和最有用的信息对题目中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综合,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和灵魂。然后用数学等式把条件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或者把关系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再列出等量关系式。
最后,解读。解读的实质是检验和完善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是对练出算式的答案的检验核对,还要检验整个算式的逻辑思维。从头到尾再好好审查一遍题目,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手段进行归类总结。最好有机会再给别人好好讲解几遍,这样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思路也会更加的条理化,清晰化。如果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有更好的方法,一定要加以记录总结。看看别人是如何利用条件中的重点句子的,这些在自己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命题的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把已知条件和生活实际相渗透,给学生一个解题的情景,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已知条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神到。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数学应用题解答的质量,为今后的学习找到突破口。
4.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四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问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突破学习难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
作 者:韩家玲 作者单位:贵州平坝县职业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策略
5.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五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6.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构建论文 篇六
什么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数据材料,也可以称之为背景信息。 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带有一定的刺激性。 数学问题情境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的相应的环境, 能够为数学行为的产生提供必需的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新课程倡导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数学新课标也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 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要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是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就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和扩散。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切勿越俎代庖,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高中生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一、围绕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学生看来,它与实际生活是相差甚远的。 并且,数学具有极其严谨的逻辑性,学生害怕出错,在学习时难免会畏首畏尾。 虽然数学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那些不熟悉的领域中,学生就会感觉数学是非常高深的,可望而不可及。 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概念,为了让课堂教学变得“有价值”,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数学知识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成为一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教师要多思考、多联系,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心情放松,能够看到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是围绕着数学知识, 逐渐地他们的眼中就充满了数学知识, 学会了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习的领域也就随之得到了扩展。
以数列教学为例, 数列教学与生活联系的例子非常多, 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拿贷款购房的例子来说明: 购房者贷款的首要条件是首付要高于30%,各大银行有两种还款方法 :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 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两种还款方式,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过来了。 然后,我就提出问题:小刘要贷款 30 万元,年限是 20 年,你认为选择哪种还款方式最好? 在学生进行计算和实际探究后, 我再更改贷款的数目和年限, 让学生重新计算和讨论。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得到的数学思维方法我会对其进行点评,好的积极鼓励, 差的为其提供修正方法, 很快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来说, 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 能够让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能让人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充分地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我国南部某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 非常适合丹顶鹤生存栖息。 有人统计得出这样的规律:村庄附近栖息的丹顶鹤数量与村庄内老人长寿的数量成正比。 他就认为丹顶鹤会影响老人的长寿率。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该结论可靠吗?
问题一抛出,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全班学生的思维都围绕该问题而展开,并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笔者趁热打铁,因势利导,随之带领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之中。
三、创设新奇的、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问题的疑问会激发他们的有效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 才能有所创造。 从心理学上来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发现、探索的需要,这种内心的需要会促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新奇的质疑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主动的探索。 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摆脱以往那种机械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很大的益处。 质疑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来质疑。 二是为学生创设陷阱,让他们产生疑惑来质疑。 三是让学生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利用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对问题看法的不同来质疑。 这三种质疑方法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四、创设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比较富有层次性, 发散性强,有多种解决方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 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 把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兑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 这是一个开放题,解决的方案有很多,学生思考后也得出了多种解答。 在解决此类开放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换元、分类讨论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七
一、抓住数学教材丰富的特点,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情景
教育功能学指出,教学情景设置,是为了促进和推动教与学活动的进程和效能,同时,也为讲解和传授数学教材内容要义提供有效服务. 学习对象对紧贴教材内容的教学情景,思想上易产生“认同感”,情感上易形成“共鸣点”. 通过对改版前后两种不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改版后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在情感激励方面,更加的显著和突出.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画面的设置,还是教学案例内容的设置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丰富、生动的特点. 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应善于运用“身边”资源、数学教材,挖掘出数学教材内容中的丰富特点,设置出生动的生活场景、趣味的数学案例、形象的动态场景,让高中生体会“数学美”的进程中,深入学习探求数学学科内涵. 如数学学科服务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特性. 高中数学情景设置时,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生活应用特性,设置现实生活感强烈的教学情景. 在“指数函数y = ax”第一课时讲解中,教师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折纸”问题,设置了“小明将一张0. 1毫米厚的报纸,反复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身高2米的人的高度”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现实案例教学情境中,内在学习情感得到激发. 又如数学学科知识点形成是一个逐步丰富、不断充实的历史发展进程. 高中生对充满历史底蕴的教学内容充满“亲近”感.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史特征,将古代数学著作中有关知识点内容的“国王奖励麦子”的趣味实例进行呈现,让高中生亲身体会数学学科的丰富历史特点,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新知教学活动.
二、抓住学生主体认知实情,设置矛盾性教学情景
高中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学习锤炼,逐步养成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认知习惯和技能. 但教育实践学指出,不同阶段,不同学习群体与现行阶段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呈现不等称性. 实践证明,高中生对引发认知矛盾的教学情境或案例,充满能动的探索、求解欲望,以此促进高中生更加主动地探析知识或案例.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情景式教学活动中,要利用课堂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实际,针对高中生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学习实情,有意识地设置易让高中生产生认知冲突、疑惑的情景状态,让高中生在“质疑”“疑惑”的状态下,能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析要义案例. 如在“三角函数的值域”案例教学中,教师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在此案例解析中的实情,组织高中生进行课前认知辨析活动,高中生学习群体在课前探究分析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定义域或隐含条件导致解题错误.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群体进行再次探析,部分高中生探析后形成两个不同解题思路,教师针对高中生探析形成的认知上的“矛盾”进行有效引导,因势利导向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三、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实际,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教育实践学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以思维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对象思维研析对象的确定上,很大程度都是通过设置典型问题案例. 同时,由于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数学学科技能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贡献,致使数学问题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抓住课堂教学内容要义,针对课堂学生学习实情,设置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时,应抓住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针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实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性教学情景,让高中生借助“问题”这一“主线”,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以往高中生学习认知该节课的表现,在研析已有案例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设置了“已知sin(2α + β) = 3sinβ,tanα = 1,求tan(α + β)的值”“求值sin( x + 60°) + 2sin( x - 60°) 31/2cos(120° - x) ”“已知sin ( α + β) =2/3,sin(α - β) =2/5,求tanα/tanβ”等典型教学案例,引导高中生在学习探知掌握“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等重难点内容中,将案例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而做好“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围绕教学要义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情景式教学的运用,为教师深入教学,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载体,创建了氛围. 以上本人从课堂教学要素的实情方面,对教学情景创设和运用,做了简要的阐述,在此望同仁深度参与教研,为有效教学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教学情境有效设置,能够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教与学的实施主体情感予以坚定,活动予以推进.教学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科学设置.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体会,简单分析情景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8.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八
一、教学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的意义
初中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差,所以,要给他们设置合理的课堂情境,让其能够跟随教学思路,做到思维与课堂同步,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思品课堂教学提问的开展要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性主要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课堂上的随堂提问,而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提问。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开展问题预设,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课堂上的效果,以及教学内容的推进,运用问题推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问题的提出要有导入性,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化,使其在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先让学生了解代价的含义,有的学生会说代价就是付出,但有的学生会说代价指向金钱和物质。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形成,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还是需要运用问题引导使思维得到深化。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如果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会导致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空泛,没有切实含义。此外,问题的设置要灵活多变,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之能够被学生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的原则
1.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第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挖掘出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第二,要根据情境教学限制因素设置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同时,要注意目标选取的针对性,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和教学的内容等,要符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认知规律等;第三,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计划开展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开展前教师都要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并结合这一计划进行情境设计,从而在情境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问题设置有效性。第一,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开展问题有效设置。在问题预设时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引起冲突的关键点,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一旦能够得到解决,就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学习的自信心将得到提升,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将得到激发。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开展问题有效设置。问题的设置要紧跟教材,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设置成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教学实质,提升其对知识的深入探究能力。
3.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与问题设置有效性的联系。情境的设计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学情境设计的科学性是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它可以提升问题引入的灵活性。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能够推动教学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因为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让学生跟随着问题走进教师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形象,记忆得也会非常深刻。因此,教学情境设计科学性与问题设置有效性是相辅相成的。
三、通过情境设计与问题设置
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实践
1.情境设计的热点化责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范围在逐渐的扩展,所以,其看待问题的视野也在不断的拓宽,那么就要培养并逐渐加强其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所以,在思品课的问题情境设置中要链接社会热点问题,同时,激发并提升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责任的意识,以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性。在七年级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教《笑迎新生活》时,让学生说出当下生活中比较流行的关键词,可选择“社交媒体”“微商”“飞机、火车”这些比较热点的话题。学生本身对于热点话题的关注度就非常高,对于这些热点话题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所以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讨论话题的过程中,先要积极热情,体现市民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先要看社会各界对热点话题作出的正确反映,以及政府部门针对公民的意见作出过哪些选择,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其能够在讨论中得到思想的碰撞,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观点,拓展自身的思维局限,发展多项性的思维共建。
2.生活体验的科学体现。问题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让学生根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加有效和全面。同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丰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喜闻乐见中了解生活情境的真实状况,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此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有真实情感的思考和推动,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初步形成。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教学发展得更加有其实效性,同时也能够彰显思品教学发展的德育化以及生活化的功能。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教师拍摄一组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如在军训中英姿飒爽的情境,辛苦创设板报的情境,认真做值日的情境等),并在照片的引导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看到“责任”这个词时感觉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要在生活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此时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提出问题,如“在校园里捡一张纸是责任吗?”“帮助自己的同学学习进步是责任吗?”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关爱集体的方法,努力拉近和学生一起生活的距离,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其了解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很多“责任”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力所能及的小事。
3.障碍化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障碍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同时有所得。问题的情境设置要有一定的思辨性,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同时,要注意难易适度,如此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发展。此外,问题的情境创设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在教学发展进程中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层层地递进和深入,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9.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九
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验,系统地总结了该教学的一系列实施原则与策略.“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数学获得及重视探究精神的培养等基本教学理念,重视基本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情境-问题”教学力图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力图将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建立在数学学科教学上.
作 者:吕传汉 汪秉彝 LV Chuan-han WANG Bing-yi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刊 名:数学教育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年,卷(期):15(2)分类号:G632关键词:数学情境 提出问题 教学理念
10.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11.论小学数学课堂设置问题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设置 方法
小学生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问题的设置的恰当与否,在一程度上决定着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据联合国报道,在世界创新能力的排名中,中国的小学生处于倒数。因此,在教學的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置也逐渐的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且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投入到课堂问题设置的创新中。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设置问题中的缺陷
1.问题内容设置死板,没有创新
在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中,绝大多数学校的问题设置都以解答数学题为主要目的,在设置的过程中,一般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演算后得出结果,最后教师进行答案的核对。在设置的过程中,提问形式死板,没有任何创新。在演算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
2.问题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问题的设计形式上,日复一日的使用同一种方法,长时间的提问中,学生参与的积极兴调动不起来,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一定基础上还会影响课程的进程,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达到问题设置的目的。
3.不注重学生兴趣调动
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最后的问题答案为主要目标,从而能进行下一轮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问题提问的兴趣调动。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只注重问题答案的准确,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调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分心、思想开小差等不良学习习惯。
4.学生思维束缚
在全世界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排名中,我国的中小学生在排名中处于倒数的位置。小学课堂问题的设置,由于其针对性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只能按部就班的学习,没有思维创新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设置问题的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针对这一问题上,主要提出以下六种课堂问题设置方法:
1.兴趣引用法
课堂问题设置中,兴趣引用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问题的设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调动起课堂的学习气氛。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充分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2.实际运用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实际上应用。因此,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可以由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一定的问题,从而引出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结合实际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师生位置颠倒法
师生位置颠倒法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学中的高年级学生而言。该方法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基础上,由学生来进行讲授,教师扮演学生来配合“教师”的讲课。这种方法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思维,在针对学生的错误时能及时的指出来并引导其进行改正。其次,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也使教师掌握了学生接受的能力水平,师生之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4.分组比赛法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中,大多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怎样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一心理,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不断的探索。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可以充分的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实力相当的两组,从而进行问题的回答,实行两组比赛,最后由教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得出今天的胜利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予以奖励。这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能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不服输的性格,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程度。
5.游戏设置法
在小学生中,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将游戏与课堂问题设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更都的知识。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受空间以及物质的限制,游戏设置法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而在游戏设置法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仅加深,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师生关系达到了一种平等的地位。
6.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将问题分成若干个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同学进行扮演,从而能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角色扮演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学到知识,但在课堂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却很难运用到全部学生中来,这也是其局限所在。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课堂的问题设置有着重要的联系。小学数学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重要课程,因此其问题设置在教学效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将会越来越规范、灵活、多用,从而在教学上达到最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瞿德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 2005 .
[2] 程菊, 吕淑琦.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中问题情境的创设[A]. 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2
[3] 吴亚君.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自主的课堂别样精彩[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 2006
12.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二
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内容为例, 谈谈如何通过情境设置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游戏
对于小学生, 在帮助他们建立数字观念时, 以及进行简单的计算时,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以下情境进行教学, 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如下:
(一) 如何加强圆的认识
情境一:在家里.
●教师:吃过晚饭后, 爸爸拿了一个皮球, 妈妈拿了一个鸡蛋, 你拿了一个梨.
问题一:哪个是圆的?
问题二:哪个是椭圆的?
●学生:踊跃回答.
(二) 如何加强百分数的认识
情境二:在超市.
●教师:同学们, 妈妈去超市买水果.苹果买了一斤, 橘子买2斤, 西瓜买了1斤.
●问题一:苹果占了百分之几?
●问题二:西瓜占了百分之几?
●学生:积极回答.
此外,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 可以在教学前进行安排如:让学生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 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有了参与感, 自然会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增高, 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所以,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每一名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也不要过多的惩罚, 要以鼓励为主.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觉学习.”设计每一个游戏时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参与性.
如, 在讲有关“概率与统计”时,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游戏.
(一) 游戏一
●教师:从一只装有5个白球, 5个黑球的袋中摸出一球, 问:摸到白球的概率有多大?摸到黑球的概率有多大?
●学生: (答案各异)
(二) 游戏二
●教师:我们班同学明天要和邻班的同学进行足球比赛, 请预测这两支球队赢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
●学生一:我们班.
●学生二:邻班.
(三) 游戏三
老师拿出一个盒子, 盒子里有4个白球和1个黑球.
●教师:如果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 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黑球呢? (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后并组内交流.)
●学生1:可能摸到白球, 也可能是黑球.
●学生2: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4/5, 因为有5个球, 其中4个是白球.
设计每一个游戏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参与并且愿意参与,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学习, 由趣味性导入到理论推断和总结.
三、将情境教学与理论总结和验证相结合
如在教学有关“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时,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通过情境式的引导, 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然后, 可以板书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最后, 由加减法的交换律来对乘除法进行交换律、结合律的引导. (即:把原来定律中的“加法”改为“乘法”, “相加”改为“相乘”, “和”改为“积”.)
●最后, 教师导出问题:“到底乘法里有没有这样的定律呢?我们需要进行验证!”
此时,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兴趣大增, 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得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
任何情境设置在实际的操作中都会有一些差异和不确定性, 因此, 将每次活动中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课后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活动是要让学生能够进行数学式的思考、探索和学习, 也就是数学思维的活动.所以,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兰红梅.怎样突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难点[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2]聂艳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 .
[3]康宝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J].吉林教育, 2008 (16) .
[4]姚国兴.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
13.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置 篇十三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置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宋向芳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情境设置的针对性,要注意和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意情景设置的多样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情境;针对性;现实;思维;多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12-0106-01
高中政治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往往不尽人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几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情境设置的难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情境必须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据苏果连锁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发生有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为此一项,每年要损失15至20万元。问:(1)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2)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3)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虽然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应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学生王某到南京某小商品市场买礼品,拿起钱某摊上的一只玩具小熊看了看,然后放在原处,而钱某却以王某弄脏玩具为名,硬要他买下,王某不允,钱某当即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他,幸被别人劝住。在别人的劝说下,王某只好自认晦气,买下玩具熊。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则问题的答案已不难得出。
四、教学情境的设置离不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
五、教学情境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曾经采用过的有: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
14.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四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从而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维.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够改进数学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问题情境,学生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又能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结果造成表面上一无所获的局面,但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才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目的.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例如,在讲“均值不等式”时,教师可设计测物体质量的实验,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通过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教师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用心
爱心
15.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五
一、问题与困惑
【案例1】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一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后回答:(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2)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步骤是什么?
还未到一分钟,学生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并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教师也及时进行引导:找对了吗?是不是?还有没有补充?学生简单地回答“找对了”“是”“不是”等.这种课堂表面是自主学习,气氛也活跃,实质上这样的提问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在平时听课中还发现部分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高深莫测,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很随意,根本没把握知识结构的核心;等等.这些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
二、有效问题及设置
我个人理解好问题就是有效问题.张奠宙先生对好问题提出五条标准:(1)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不一定有终极答案;(2)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3)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靠学生自己去提出、解决;(4)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5)解决它往往需要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这就是说有效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可调控的;(6)有效问题具有生成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它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1.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景中去,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去寻找解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促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2】在零指数幂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试一试,想一想,探索”的环节,从结构入手,精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探究学习.
问题1:52÷52=_____________;(-2)4÷(-2)4=_____________;a3÷a3(a≠0)=_____________;
问题2:算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3:再举出有这样特点的式子去验证你的设想,并尝试用你的语言表述一下“同底数幂除法法则”.
问题4:你能解释在零指数幂概念中为什么有a≠0的条件吗?
问题5:直接写出结果:60=_____________,(π-2)0=_____________,(-2)()=1;
问题6:若(x+3)0=1,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几个环环相扣问题的设置,巧妙地把教学目标分解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不仅明确了零指数规定的合理性,而且也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做好热身.
2.问题的设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发展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课堂时间;太难,又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案例3】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时,我设置了以下几道问题性练习:
(1)已知点(x1,y1)和(x2,y2)在函数y=2x-5的图象上,若x1<x2,则y1____________________y2;
(2)已知函数图象上有两点(-2,y1)与(5,y2),则y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2;
(3)已知函数的图象上有两点(x1,y2)和(x2,y2),若x1>x2>0,则y1 _____________y2;
(4)已知点(x1,y1)与点(x2,y2)在函数y=2(x-1)2+3的图象上,若x1<x2,则y1 _____________y2;
学生已经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一般都可以用特殊数值代入法和数形结合图象法去解决,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后能够发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性质的应用一定要重视点所在的区间.因此,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盲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再思考.
3.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断地充实教材,活化教材,力求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新知的热情.
【案例4】对案例1中《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重新设计问题.
问题1:试一试,若赢3球用+3表示,输2球用-2表示,你能在表中将四个队赢、输球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问题2:练一练,试用赢、输球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
问题3:你能体会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这一章的重点是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技能,以净胜球为例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负数,这些显浅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基本上不用讲解,只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领悟,既能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问题的设置要基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增强能力,就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的“问题意识”十分关键.
【案例5】(九年级下册P26第7题)一块三角形废料如图1所示,∠A=30°,∠C=90°,AB=12.用这块废料剪出一个长方形CDEF,其中,点D、E、F分别在AC、AB、BC上,要使剪出的长方形CDEF面积最大,点E应选在何处?
问题1:点的问题能转化为线的问题吗?
问题2:是用DE还是AE作为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3:假若设DE=x,你能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CD吗?(学生得到3种方法:勾股定理法,三角形相似法,三角函数法)
方法一:令DE=x,∠A=30°.
方法二:∵DE∥CB,∴△ADE∽△ACB.
方法三:在Rt△BEF中,∠B=90°-∠A=60°,
问题4:假若设AE=x,这条路能走得通吗?
问题5:将题中∠A=30°的条件改成∠A=40°,其他条件不变,能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问题6:将题中的已知条件改成∠C=90°,BC=5,AB=13,能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问题7:如图2,△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材料,边BC=120mm,高AD=80mm,要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如何加工可使这个矩形零件的面积最大?
学生在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考虑解决方法是否唯一,是否能变式与引申,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从不同角度突出了问题的结构特征,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强化,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有效的问题,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给学生思考、探究、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大胆地让学生自觉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与魅力,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波利亚著,阎育苏译.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张奠宙.数学素质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6.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六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
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往往会潜意识的喜欢提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样似乎可以让课堂教学显得更“流畅”,但有时候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去答有可能会导致他觉得没有意思——他没有从内心深处获得思维得到提升的快感。另外,有一些老师可能是为了促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认真思考而让他回答一个对他来说似乎过难的问题,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并且这种做法还可能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提问显然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所提的问题相对某个同学来说不是位于他的最近发展区。为此,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提不同的学生。比如误区二中所列出的三个问题,问题1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来回答,问题2可提知识水平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3应该请相对优秀的同学来回答。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回答机会,以促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还有,教师最好也不要老是提知识水平一般的同学回答相对所有人(包括他们)都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样长期下来,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教师已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对他们不信任的心里暗示,这种暗示会进一步引发他们的自我否定以及潜意识里的对数学学习的抵制,从而更加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
17.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七
中学地理新课程、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多地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能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通过某些情境活动将教材的地理知识和涉及的乡土地理能动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笔者多年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结合乡土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变得富有色彩,富有激情,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是功不可没。那么,怎样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呢?简单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准知识教学点,巧设疑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一般学生是不太注重地理课教学的,他们甚至还有“看看书就行了,其实好多知识我都会”的错误认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还会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共性错误认识或疑问,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些错误的认识或问题巧设一种求知情境。
如教学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时,不少学生会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的地方都在经度为西经的地方的东方。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我就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的学校在天津,它的经纬大约是(39°N、117°E),而你将来留学要去美国的旧金山,它的位置大约是(40°N、120°W),那么,我们学校应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很多学生会回答:学校在旧金山的东方。此时我问:我们的判断正确吗?请大家看世界政区图,从图上看天津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学生惊讶的发现天津在旧金山的西方。这一矛盾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其探索真知的欲望,我就可以顺势引入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而学生此时听讲的注意力就会非常专注。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那些知识渊博之人。的确,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然而过去的地理教材由于过多地注意地理学科体系与知识的传授,而使我们的地理教学远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对地理课没有什么兴趣。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 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体验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我想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如讲授土壤与植被时,就可以联系学校周边地区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我们学校东面朱唐庄的菜地基本是什么颜色的土壤?它具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蔬菜?而学校北面5公里外的刘招庄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盐碱地是什么颜色?它有何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再往北到9公里的小韩庄,那里的田地表面就有大量的海螺贝壳,土壤又呈什么颜色?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置问题情境能亲切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又如在教学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就联系学校周边地区的污染实际问题设问:为什么刘招庄村南一个镀锌厂开工刚三年,现在村民都不敢喝井水了?以前大张庄的河堤上有一冒着呛人黄烟的工厂,大张庄中学的窗户为什么都不敢开?高庄的一个化工厂为什么看门值班的人接连患癌症,现在竟招不到值班的人了?„„„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现在已经刻不容缓的事。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三、放眼家乡未来,创设责任问题情境
身在农村,每一个学生都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都希望家乡的环境污染能得到治理,种植条件能越变越好,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应该是地理课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想方设法设置情境、组织活动,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通过诱导启发,相互激励,引发出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让每个参与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充分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发表自己的观点。
比如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只有郎园引河一条可用于灌溉的小河流这一情况,在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知识后,可开展如下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家乡“南(北)水北(南)调”工程的看法(包括调水的原因、可行性、具体措施、调水后的情景描述等各方面),学生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家园和自己每天途经的地方,规划起来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感,每一个人都会有准备的侃侃而谈。这种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细化了他们热爱家乡的心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四、大胆走出课堂,增设角色问题情境
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的开展使同学们开始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甚至开始分析问题、努力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结合乡土实际的活动如果都在课堂上进行,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就将某些活动的现场变成课堂,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当事人”的角色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有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可以在某个污染源召开环保“模拟法庭”活动。如在刘招庄的镀锌厂附近开召开“关注农村生态,还我家乡清流”为题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厂长、村民等不同角色。由于学生已经是深受其害,所以他们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活动前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认真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积极向教师口头咨询)。有了前面的精心准备——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展开唇枪舌战,谁也不肯甘拜下风。最后,在大量事实和铁证面前,厂长(被告)不得不低下头,对因“鼠目寸光、见利忘义、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后果而接受法庭的制裁。
我们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步发展呢?在讲解这个课前,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参观生态园。例如,我们参观了距学校6公里外的双街生态植物园。那里,门口鲜花争妍斗丽,路旁垂柳依依,田里禾苗青青、果园硕果满枝,池塘清可见底„„完全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参观中,同学们注意到:这里的农业灌溉既有世界先进的喷溉技术,又有集农、贸、牧、渔等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已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生态发展。参观后同学们感触颇深,他们激动的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把家乡也建设成这样美丽的生态园。
18.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篇十八
钱阳勇
[ 导读 ]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类型;新课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 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这段话含义丰富,解读可谓多角 度,作为一线教师,对这句话理解较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 : 首先是有 “ 问题 ”, 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 , 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 态;其次是 “ 情境 ”,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 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 问题 ” 是核心 ,“ 情境 ” 起辅助作
用。
创设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已成为新课程数学教学中一种基本模式,几乎在每一小节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它对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现实教学中仍有教师不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不结合学生实际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材的 “ 二次 开发 ”,也有不少教师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陷入了对 “ 情境 ” 过分强调和追求 , 甚至牵强附会,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的误区。
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值得现阶段每一位教师认真探究。笔者认为有效问题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 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作为新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认真研究,必要时要进行 “ 二次开发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有效问题情 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认知的生长点。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一定梯度和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下面谈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寻求在教学中初步形成某种模式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 盘格中上放稻谷 , 第一个放 1 粒,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第四个放 8 粒,然后是 16 粒,32 粒,64 粒等等,一直到 64 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 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即怀疑,又不知如何入手,那么在学习乘方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 “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既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正面出发,也可反其道而行之。
如在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时,掷的三次都是正面,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认为一定是,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发现出现 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 1 / 2,和 “ 已有的生活经验 ” 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 在,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 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 “ 愤悱 ” 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三、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
为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设计操作型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这种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了数学的 “ 再创造 ”,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例如:在渗透空间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事先请同学们带了 6 根牙签,上课时,教师让大家用 6 根牙签搭三角形,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正三角形?学生兴致很 高,有的学生只在平面内试,摆出了两个,但是还多了一根,教师启发道: “ 两个太少,有没有更多的摆法,再想想!” 学生感到疑惑,产生认知冲突和矛盾的 “ 心 理 ”,促使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尝试,很快,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 4 个正三角形,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轻 松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
又如:讲圆定义时,可以动手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拉紧绳的某一个点形成的轨迹就是圆。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形象生动的记住了圆的第一定义。
在现行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此类实例,如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概率中的随机试验,函数图像的画法及性质得出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掌握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情境。
四、创设过程型问题情境 1.变式型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而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或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G.波利亚说过: “ 专心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挥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扇窗户把学生引入一 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可见,教师根据知识点精心选择例题,然后改变某些条件,就能引出又一个新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得到新知识。这种方法让人容易 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的接受新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创设变式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有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认知结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可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 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类比、猜想、归纳抽象型情境
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数学开放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因其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从而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 方式而获得。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承载了编者、教材、教者对学生的太多梦想。教无定法,更无确定模式,作为新课程教师,不能草率的就问题论问题,或者 简单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处理,而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数学有关的纷繁现实,研究将问题以何种情境类型呈现给学生最有效。
教师是引路人,在呈现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其科学性、探究性,还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趣味性和发展性,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效率。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索有效问题呈现形式和类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应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6-12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11-22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01-11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7-01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07-16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7-30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01-04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12-30
高中政治课堂的问题设置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