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2024-10-21

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10篇)

1.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篇一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2.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篇二

二、识记文学常识

1.《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鲁迅, 原名周树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代表作《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篇。

3.《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老舍本名舒庆春, 字舍予, 现代著名文学家,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4.《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 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5.《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有“六义”之说, 指“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以四言为主, 兼有杂言。

三、背诵默写

1.《故乡》

我躺着, 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2.《关雎》

3.《蒹葭》

四、了解名著《格列佛游记》

·作者简介·

江奈生·斯威夫特 (1667—1745) , 英国18世纪前期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 也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等虚构国度的种种奇遇, 揭露了英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党派倾轧等丑陋现象, 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 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正义斗争。

·特色简析·

3.“寒潮”知识梳理 篇三

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寒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剧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

中国气象局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上海标准:24小时内降温≥2.6℃,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0℃。

为什么我国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二、寒潮的形成

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上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温度就更低,天变冷,蒸发少,空气越来越干燥,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密度增大,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零下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零下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

三、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面上。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发源于这三个地方的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积聚增强,形成冷高压,然后以爆发式南下侵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寒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①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②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人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③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人海。

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华南最少。

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天气会伴随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天气。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

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2寒潮灾害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从北到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2)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1998年3月18日~22日,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少见的春季强寒潮,农作物普遍遭受冻害,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3)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3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可大大减少损失。

4低温预警信号

低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低温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②留意有关媒体报道降温和沿海大风的最新信息;③在生产上做好对寒冷天气的防御准备。

(2)低温橙色顸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工作;②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措施;其它同低温黄色预警信号。

4.高二政治知识点梳理 篇四

(2)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符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5.语文知识点梳理复习 篇五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骨骼(gé) 奕(yì) 笨拙(zhuō) 惬意(qiè) 滑稽(jī) 苑(yuàn) 嫣然(yān) 掬(jū)

2.形近字

┏辩(biàn)辩解 ┏娇(jiāo)娇气 ┏捧(pěng)捧场

┣辨(biàn)辨别 ┗骄(jiāo)骄傲 ┗棒(bàng)木棒

┣辫(biàn)辫子

┗瓣(bàn)花瓣

3.多音字

┏(jǐng)颈项 ┏(xíng)行走

颈┫ 行┫

┗(gěng)脖颈儿 ┗(háng)银行

4.词语解释

【嫣 然】美好的样子。

【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骨 骼】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新陈代谢】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体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叫作新陈代谢。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笨 拙】不聪明;不灵巧。

【不一而足】不是一种,而是很多。

【笑的辩证法】指对“笑”要作全面、具体、多角度的分析。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

【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惬 意】称心如意。

【滑 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 苑 】(书)荟萃之处。

【融 洽】彼此感情很好,没有抵触。

5.文学常识真空

(1)《笑》是一篇__________文,作者__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人,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作家。

(2)笑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愉快。

(3)笑,你是嘴边一朵______________,在领上______________里开放。

(4)本文从_________入手,首先阐述了“笑”对_________所起的作用,接着,作者将“笑”的“功能”扩大到__________,最后,作者以__________般的语言对___________,并表达了“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说明 高士其 高仕(金其), 福州 科普

(2)精神

(3)花 花苑

(4)生理功能 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社会生活的多方面 散文诗 “笑”给予热烈讴歌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高士其(1905~1988)

中国作家。原名高仕(金其)。福建福州人。生于1911月1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19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因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后遗症,1939年导致全身瘫痪。他于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1935年出版与人合著的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1949年从香港到北京后,主要从事科学文艺创作。1949~1965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论文和诗歌。他的科学小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题材广泛,趣味浓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诗歌擅长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生命的起源》、《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土壤世界》、《科学诗》、《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谈科普创作》等。高士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富有战斗性。他是为了战斗而写作。他的作品,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反动派。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最初发表在于1981年4月15日的《光明日报》。此时,“文化大geming”已结束4年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正在得到改善,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正逐渐散去,笑容又回到人们脸上。重新焕发了写作热情的作者,尽管年已76岁,残疾的身体多病虚弱,却以欢快激昂的笔调写下了这篇充满笑意的科普短文。

3.谈谈对课文第9段的理解?

【明确】 本段从笑的声音和笑的本质上加以分类。“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这是笑的现象;接着又说明了笑的本质:“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通过笑声来看人,这是笑的辩正法。

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祝愿。阅读课文,简要说说“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代理哪些益处?

【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能促进人体健康,因为人在笑时,能使身体有如下反映:扩张胸肌,产生胃液,促进血液循环,时人的精神饱满。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中从笑的哲学、笑的本质、笑的现象、笑的内容和笑的形式作了深入分析,证明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和文学上,都离不开“笑”,“笑”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它是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心情愉快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谐化的一个标志。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个29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 首先从生理功能入手,阐述了“笑”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9-22):作者将“笑”的“功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第三部分(23-29):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给予“笑”以热烈的讴歌 ,并表达“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作者奋斗一生的最高目标。

(2)结构图

┏生理功能 → 笑促进人体健康 ┓ 心

┃ ┃ 情

笑 ┫社会功能 → 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说“笑”的功能 ┣ 愉

┃ ┃ 快

┗热烈讴歌:→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 (美好愿望)┛

三、深入探究

1. 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全文多用短句,构成排比,文字浅显易懂。

如:第5.6.7.8段,这四段,都是由短句组成,用“笑在胸腔……”、“笑在肚子……”、“笑在心脏……”、“笑在全身……”,构成一组排比段,这些排比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时笑的功能更为突出显著。文章虽为科普短文,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这也是本文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原因之一。

(2)拟人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尤其在文章最后一段。在前面对笑的功能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在这里作者要对笑进行讴歌,而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字显得更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3)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本文从生理功能入手,从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笑的功能与作用,并对“笑”进行了热烈的讴歌,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请体会文章最后一部分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作用?

【明确】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显得更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一般地说,比喻的作用有二: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但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可以使所写内容更形象生动,正确地运用拟人,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高士其作品的特色。

3.什么是科学小品?

【明确】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之为生动说明文。

科学小品是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方便 、灵活,适应面广,既可 “小题大做”,也可 “大题小做”;它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一身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所以一篇好的科学小品,在较小的篇幅里有很大的容量,有立体感和纵深感,令人 “俯而读,仰而思”“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4.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请谈一谈。

【明确】本文是高士其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笑”的科学小品文,写了“笑”的各方面的功能。当时,作者的遭遇是坎坷的,而且年事已高,身体残疾多病,但他给我们带来的是欢笑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不仅知道了“笑”的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笑”给人们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还了感受到了作者的闪光的精神:面对挫折不自卑,永远做一个乐观的人,微笑面对生活的挑战、人生的挫折。

四、课内阅读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笑的内容,丰富多采,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表演时,剧场里总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笑的诗。其内容是: “当你撕下、1981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茏?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呵!在祖国新年建设的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1. 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1)____ (2)____

2.“笑的,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请你举例说明“笑的形式”。

3.选文是如何说明“笑能治病”的?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说明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说到与远方朋友相见,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你能把原文写出来吗?

5.选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1)大、小 (2)远、近(3)高、低 (4)粗、细 (5)快、慢 等等。

2. 如微笑、狂笑、莞尔一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等。

3.“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篇六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7.九(上)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篇七

1.《陈涉世家》的作者是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 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其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 被称为“吴均体”。

4.《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 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5.《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6.《醉翁亭记》选自《文忠集》, 作者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古文运动”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识记下列字词

三、文言现象归类

1.通假字

固以怪之矣 (通“已”, 已经) ·

为天下唱 (通“倡”, 倡导)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 身披) ·

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通“俱”, 详尽) ·

蝉则千转不穷 (通“啭”, 婉转地叫) ·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通“返”, 返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2.一词多义

(1) 之

辍耕之垄上 (动词, 到) ·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 无实意)

二世杀之 (代词, 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 的) ·

闻之, 欣然规往 (代词, 这件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结构助词, 的)

悍吏之来吾乡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 指自己)

(2) 为

为屯长 (担任)

为天下唱 (替)

士卒多为用者 (被)

为坛而盟 (修筑) ·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做)

故为之说 (写下)

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

(3) 数

广故数言欲亡 (多次)

卒数万人 (几, 概数词)

(4) 以

以数谏故 (因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

祭以尉首 (用)

蕲以东 (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 (来)

而吾以捕蛇独存 (靠)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5) 其

欲穷其林 (那片)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6) 绝

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7) 者

有蒋氏者 (……的人)

貌若甚戚者 (……的样子)

(8) 若

若毒之乎 (你)

更若役, 复若赋 (你的)

貌若甚戚者 (好像)

(9) 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谨食之 (通“饲”, 喂养)

(10)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兼代词的用法)

今其室十无一焉 (用在句末, 表示估计的语气)

时而献焉 (代词, 代指蛇)

(11) 于

吾祖死于是 (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苛政猛于虎也 (比)

(12) 而

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修饰)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13) 名

名之者谁 (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有仙则名 (出名)

3.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等候。)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今义:间隙)

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比方。)

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

三老、豪杰皆曰 (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人。今义:三位老人。)

三老、豪杰皆曰 (古义:当地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配偶的称呼。)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今义:分隔开。)

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今义: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则久已病矣 (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

以尽吾齿 (古义:岁月。今义:牙齿。)

可以已大风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非丝非竹 (古义:弦乐器。今义:蚕丝, 像丝的物品。)

4.词类活用

大楚兴, 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尉果笞广 (名词用作动词, 用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苦于)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用作动词, 用网捕)

乃丹书 (名词用作状语, 用丹砂)

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皆指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 用眼睛注视)

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

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 做标记)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用作状语, 一天天)

·殚其地之出 (动词用作名词, 地里的收成)

竭其庐之入 (动词用作名词, 家里的存粮)

时而献焉 (名词用作状语, 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名词用作状语, 在……之前)

8.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 篇八

一、线性梳理方式

即知识按教材及课标要求逐条梳理,如“基本不等式”(C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1. 基本不等式的核心内容为: .

2. 基本不等式“ ”的受限条件是: .

3.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现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 .

4. 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基本不等式“ ”为:.

5.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的依据为:

① ;

② .

6.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二、题组梳理方式

即将知识点融入到试题中,以试题为载体进行梳理知识,如“指数函数”(B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1. 在 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2. 求题1中的各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3. 比较下列各组数值的大小:

(1) 与 ;(2) 与 ;(3) 与 .

4. 求解:(1) ;(2) .

5. 函数 的图象恒过定点 ,则定点 的坐标为 .

6. 已知函数 .(1)作出该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指出其单调区间;

(3)根据函数图象指出当 取什么值时函数有最值.

三、口诀梳理方式

即将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便于识记.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中我们常说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又如“判断与证明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时,可编口诀如下:判断“是”用图象或定义,判断“不是”举反例,证明“是”切记用定义,书写格式要牢记.

四、表格梳理方式,

即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如“正、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B级要求)知识梳理:

五、框图梳理方式

即知识以框图的形式展现,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C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9.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篇九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4、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蒸发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排水法收集时,水中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10、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10.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篇十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k=c+v(耗)

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

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 意义155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①p`=m/(c+v)

m`=m/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

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②产生。条件: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W`—G`

商业资本家: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B、节省流通时间;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D、提高周转速度;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B、产、销脱节。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2、借贷资本的产生:①闲置的资本:a、折旧费;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②自有资本不足。

3、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G—G—W A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2、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A、平均利润;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C、传统习惯和法律。第二节

信用制度和银行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自有资本——〉平均利润;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1、信用。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2、商业信用: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3、银行信用 ①含义: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B、借贷期限延长;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度加快。);D、信用工具

②消极作用:A、虚假繁荣;B、货币信用危机;C、投机行为;D、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四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资本的形式

1、股份资本

发行股份

小资本集中或大资本

2、股份公司:①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发行股票,承销股票——证券公司);②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股票和股息

①股票(书面凭证)P189 ②特点:不可偿还性;风险性;流通性(可以抵押、转让)。

③股息:含义P190;本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特征:无价值,有价格,买卖的是资本的收益权。

股票价格:A、股息收入的资本化;B、影响因素(股息、利息率、经济周期)

二、有价证券和虚拟资本

1、有价证券:

2、资本的双重性:现实资本、虚拟资本

3、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性质:现实资本——职能资本(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虚拟资本——财产资本 所有权资本 量:a、虚拟资本>现实资本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地租

2、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地租;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不同。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剩余价值分割部分,相当于平均利润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①定义:根据土地的不同缴纳的地租P205-205。租种较好土地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相联系。②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A、土地肥沃程度;B、地理位置;C、追加资本。③产生的原因: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等级确定了+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争夺。

(二)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4、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 ①消失论(工资、利润扣除论);②市场价格高于价值;③垄断价格;④国家补贴。

三、土地的价格(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生产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①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③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垄断的必然性:A、生产的高度集中会阻碍竞争;B、避免供求矛盾引起的利润缩减;C、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作用:充当信用中介——自由竞争;垄断——由于服务于工商企业——>控制和监督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垄断银行资本+工业资本

形成途径:A、资本相互渗透(贷款、股票、投资、银行、投资创办);B、人事结合。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含义:P268

2、垄断价格:垄断高价——销售时规定价格;垄断低价——购买时规定价格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违背价值规律:①以价值为基础;②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③来源:剩余价值(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垄断和竞争

1、垄断并未消灭竞争P239:①商品经济;②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③不可能出现“纯粹性”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A、垄断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企业)内部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D、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小部分、局布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239-240: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主体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少数垄断企业

目的获取超额利润、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高额利润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暴力

竞争形式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广告)范围

国内

扩到国际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

有限

激烈持久、破坏力大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

②经历了三个阶段:A、一战前后为形成期(应付战争);B、二战后为稳定的发展期(对付经济危机);C、50年代到现在广大地、高效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①一体化;②内部结合(合资);③外部结合(进行干预、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双重性)第二节 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一)资本国家化和资本输出

①资本国际化:资本运动由国内到国外(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条件: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三种形式:商业、产业、借贷的国际化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国内无利可图、国际竞争;可能性:科技进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涉外银行的发展。)

3、资本输出的后果:A、截取高额利润;B、经济剥削的工具.输入国:冲击了自然经济,代入科技技术和经验,解决就业,不利于经济独立; 输出国:获得巨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张。

总之,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造成经济、技术停滞不前。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①资本输出规模扩大;②私人对外投资比重增大;③对外投资部门发生变化;④流向发生变化。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2、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跨国公司出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2、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趋势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 导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名词的来源及含义

强调生产资料共有,分配领域要按劳分配,生产力要巨大发展,最终实行按需分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代表人物的思想:1516年 莫尔 《乌托邦》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主要内容:19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基本的制度特征:P3-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对私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曲折性、多样性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苏联兴亡的历史教训:①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具体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a、所有制;b、计划经济体制;c、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原因)。③多样性(私有化——证券——激进式(休克疗法));中国——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双轨制。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产品的归属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马恩的基本设想;

2、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和总结;

3、我国的认识过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遵循基本原理;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及其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提出:经典作家 列宁 ②定义:P27;

③质的规定性:A、社会性质;B、发展程度。P27-28

2、客观依据:①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较稳定,生产力较活跃,具有阶级性。);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P28;③决定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B、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C、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D、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

3、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理由:①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

1、归属论;

2、基础论:斯大林;

3、总和轮:于光远(所有——决定作用、占有、使用、支配);

4、回权论: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

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所有制结构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3、这种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国情决定P35: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有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4、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A、公有资产占绝对地位,(数量:内涵扩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从全国全行业分析。);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命脉(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公共产品)。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B、由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现实需求决定。„„

③二者的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实现形式。P36

1、公有制的内涵: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认识:量的伏势、质的提高,控制各种经济命脉。

②理由:公有制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客观发展要求,是其它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坚持按劳分配)

3、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全民)所有制。含义: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全民是一个整体概念。

②集体所有制。含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A、城镇集体经济;B、农村集体经济;C、村级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②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③共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原因:A、生产力参差不齐;B、资本的组织形式;C、利益驱动;D、随着Pm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④公有制实现形式

经营方式:A、国有国营(集体经营);B、承包经营;C、租赁经营。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A、所有者和劳动者联为一体;B、小规模的生产经营;C、小本、灵活、适用性强。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A、国民经济中新增经济增长点;B、劳动产品劳务;C、社会资本、国家财政收入;D、就业;E、公有制经济。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A、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B、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决定;C、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和劳动质量来分配——〉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出现原因:A、生产力发展水平;B、公有制;C、劳动者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A、主体——企业和社会——〉所以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作为尺度;C、他们不是采用劳动券,而必须按照„„;D、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劳动——货币(工资)——个人消费品

二、确立按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①按经营效益分配: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②按资分配:A、个人存款收入;B、股息、债息、红利;C、租金;D、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资产收入。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④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结合点: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①共同标准: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不同

②劳动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地位较重要,应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

1、认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

2、个人收入的主要形式:劳动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收入、经营风险收入——即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剥削收入、非剥削收入)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一、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内涵

1、市场范畴

狭义:有形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讲的广义:有形+无形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职业经理评价的市场)

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来调节手段。

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商品经济 ①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配制。定义:P52;最优合理——宏观:全社会、每一种;微观:每一个行业、企业。③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DIM”分析法 ④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同:基础+价值规律

区别:A、对应概念不同——商品经济包含在经济形态中,对应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B、生产力;C、层次不同;D、范围。

二、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的含义: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场)和社会资源(劳动力、制度、科技、信息、资本)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分配资源。

2、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社会组织形式)

自然配置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基本经济条件

①以生产者家庭(或部落)为基本生产单位;②交换很少。

①资源归产权明显的自然人和法人;②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受法律保护。

①资源归国家所有;②企业、个人归属国家。

决策机制

①决策权掌握在家长、酋长、庄园主手里;②依赖传统习惯、强制力

①决策权掌握在经济主体手里;②自主决策、分散决策。

①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里;②依靠强制力,所有制、所掌握的信息。

信息机制

封闭、缺乏

①价格信号透明、公开;②横向传递、无限传递、收集成本低。

①计划指标;②纵向、组织成本大。

动力机制

生存需要

物质、货币

精神激励、行政动员、道义劝说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的比较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优点P56-58:①以市场价格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②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使产需衔接;③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优胜劣汰,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2、缺点:

①事后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竞争

②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公

③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垄断

市场失灵:①短期行为出现,生产盲目,产品滞销;②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分配;③对“外部不经济”现象无能为力;④引起竞争,竞争又引起垄断从而阻碍竞争,效率损失;⑤收入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

外部不经济:①对宏观经济平衡的无力;②不能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及阻止“泡沫”的破灭。

(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1、计划:指令性计划(直接);指导性计划(间接)。

2、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①能够保证生产按比例发展,避免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②能够迅速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力;③能够保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确保计划配置资源有效性的隐含前提:①完全信息,假定;②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4、缺点: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信息不足、信息失真;②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管理成本高:“集体行为”、信息复杂性;③计划价格导致资源浪费——不反映价值、不反映分供求;④社会分配的严重平均主义。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耦合:混合经济

1、基本特征(3个结合):①资源:民间所有+国家所有;②市场+计划;③自由竞争+国家干预。

2、结合的原则:市场——微观;计划(国家政府)——宏观

3、“DIM”分析 D——有管理的分散决策;I——价格,辅:政策信息;M——物质和货币:指导性计划;

四、认识一些基本关系

(一)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机制的关系:①决策机制;②信息机制;③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含义: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经济体制:含义:P66 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运行机制;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集权型:前苏联为代表——激进式;分权型:中国——双轨制:计划市场。

3、二者的关系。区别:经济制度——本质;经济体制——表现形式。联系: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②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一)深层原因: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道路和特殊矛盾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①理论——〉现象;②国际环境;③发展战略;④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2、中国计划经济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矛盾:

①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VS政企关系危机(企业成了政府附属物):A、政府同企业搞好关系;B、企业办社会;C、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扭曲行为。

②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VS宏观经济失衡。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政府职能混乱——经济混乱。

③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VS社会化大生产 ④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VS经济效率的损失 ⑤“一大二公”所有制VS生产力状况

(二)间接原因:实现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产权——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②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国有经济内部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是独立的。

(三)直接原因:计划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体制。

(四)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接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内涵: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社会主义体制P76;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红管为辅。

2、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市场体系的完备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制度,在宏观上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二者的长处。

4、主要特征:①所有制结构;②分配制度;③混合经济。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贡献(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经济的一般框架 “四个基本要素”,市场体系,法人主体——〉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国内、国外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

三个体系、两种制度:①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微观基础;②市场体系;③分配制度;④宏观调控;⑤社会保障体系。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

德国(市场)法国(计划)

日本(政府)

1、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与市场”柔性结合的市场经济(宏观较弱)

2、德国的社会经济模式:“自由加秩序”。

3、法国的计划主导型模式。

4、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

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一)、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狭义: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农民、居民个人);广义:微观经济主体+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

2、构成:

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购买生产要素;

农民(家庭)——小生产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劳动的提供者。居民个人——生产力的拥有者,劳动力的提供者,商品服务的购买者。政府——公共产品、公共劳务的提供者,政府采购。

(二)基本特征:判断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依据

1、平等性;

2、自主性;

3、逐利性;

4、自发性

二、市场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法律规定的一组权利。

2、财产所有权:所有权和产权

财物:所有物质的东西,代表一种财富。财产:当财物被某人所有,则成为某人的财产。A、狭义的财产所有权和产权的关系

联系:a、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b、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c、产权是所有权的派生。

区别:a、所有权属于所有制的范畴;b、产权属于财产运营的范畴。

3、产权的基本特征:①排他性——主体只有一个;②有界性——界限;③可分界性——分给不同的主体,利益随之分配;④可交易性。

4、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条件

产权界定:P100——产权主体的界定,产权范围的界定。

原因:①产权主体的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②产权范围的界定为经济主体产生了激励、约束作用;③产权的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自主性和平等性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一、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主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格局多样化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集合生产要素,利润动机,风险,商品服务,经济单位

2、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形式

自然人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个体企业、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①企业投资行为:怎么购买生产要素,怎么选择融资市场;

②企业生产行为:最优化的生产规模,既定总成本、总投资的最优化产量。③创新行为问题:成本优势,市场优势。

(二)国有企业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1、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是自由契约的产物

2、国有企业的特点:①被赋予社会政策目标——缺点:市场竞争力差;②特殊的融资渠道——财政拨款、贷款、向国外发放公债;③较高的信誉——缺点:破产倒闭困难。

3、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企业制度——一种财产制度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微观经济体制(一种经济体制应该有一个与之适应的企业制度);B、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C、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16个字):a、产权明晰——明确的出资人、企业法人的财产权明晰;b、债权明确——出资人、经营者、劳动者。D、政企分开。出资者——〉股东——用手投票、用脚投票。

E、管理科学: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经理人——经营决策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②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

A、保留国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安全、自然垄断(煤炭、矿山、石油)、公共产品; B、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区别对待:a、实力、竞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股、控股;b、竞争力弱,经营困难——联合、兼并、出售;c、长期亏损,扭转无望和资源耗竭。C、“抓大放小”方针:(a)“抓大”建立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b)“放小”:a开放搞活——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产结构;b、形式——出售、兼并联合、股份制和租赁;c、“扶小”——发展潜力。

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资委:全职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经济行为

1、个人消费行为;

2、个人储蓄行为;

3、就业的行为。——受自身资源的限制。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几经变迁(我国)

事实上和理论上的依据:

1、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理论依据);

2、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市场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运行流程

投入要素

提供商品、服务

个人(家庭)

企业

个人(家庭)

购买要素

购买商品、服务

支出生产成本

消费支出

企业

个人(家庭)

企业

获取要素收益

获取销售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政府

个人、企业

代表组成政府

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政府采购

政府

个人、企业

二、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机制: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

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功能。

市场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制约的作用和方式(价值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价格机制:价格作为杠杆调节资源的配置。

供求机制:供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竞争机制:市场运行的动力机制,引起生产的流向变化,优胜劣汰来调节市场的运行。

风险机制: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后果,通过具体的决策,改进生产进经营。

1、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互相作用。

2、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价格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变化——价格变化。

3、中国价格体制的改革。

行政统一定价(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体系不合理)——〉“双轨制”(指令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市场自发形成(商品、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做到)

(二)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

1、供求体制:A、商品、资金、技术;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必需通过交换解决;C、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供给:信息、能力受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相关产品价格、预期的影响;D、内容,供求决定价格机制,价格影响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P136:

(1)

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联系、作用(概念);

(2)

内容: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式(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确定。)市场类型: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竞争——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抢购)——卖方市场;供求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B、竞争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

3、风险机制。W—G—惊险的跳跃;风险来源——不确定性、竞争。

(三)市场机制的特征

1、作用的自发性;

2、作用的连续性;

3、作用的回归性。

(四)供求理论

1、需求定律(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运动的关系。

2、供给定理:价格与供给之间是呈正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运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和企业

1、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生产、交易,除生产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2)交易费用:概念P131 类型:①偶然因素,发生损失的费用;②鉴定、履行、监督合同产生的费用。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1)取决于交易的因素(市场,信息量)市场不确定性,信息成本;(2)人的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知识。

3、均衡价格问题。成交量影响成交价格。纳什均衡:针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

四、怎样降低交易成本(手段、途径)

①制度的功能(合同制度(收银条等交易的契约))核心:产权制度(界定产权)建立(法人产权,法律所有权)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①从客体结构分:商品市场(Pm市场、Km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A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②从主体结构:生产者、消费者、(交换)中介者、市场调节者。③从空间结构:地区市场(区域)、全国市场、国际市场。④按时间划分:现金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

市场体系的特征:①完备性,市场体系——宏观体系、微观体系;②统一性:结构完整、多层合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③开放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④竞争性:要求公平、公正的竞争、基本前提;⑤规范性(有序性):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P150:

市场进出规则:主体、商品“三无”质量; 市场交易规则:欺诈、走私、债务;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2、市场体系的分类

(1)按市场客体结构划分 客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市场(有形市场);生产要素——无形的市场。(2)市场主体结构划分

主体:居民、农民、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交易中介者、调节者。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国外(所有者)(3)

按空间结构划分:地区、全国、边界。

(4)

按时间结构划分:现货、期货(商品标准性合同:套期保值、投机获利)、贷款(兼现货与期货特征)。

二、我国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

缺陷:

1、完整性、滞后性、封闭性、垄断性

2、商业信用欠缺。

(1)

商业信用问题

不讲商业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交易链条中断,影响经济运行(赊销)(逃债、假冒伪劣商品)解决:查办、教育。(2)行政垄断问题

指令性计划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的历史渊源); 改革——〉深化政府部门职能——〉强调外部,开放经济; 建立健全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

一、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参与者、参与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无差别;

2、垄断市场(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为零)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

1、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成本高

2、行政性垄断企业

第五章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国民收入的两种含义

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东方核算体系):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的净产品的价值。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西方核算体系)广义: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狭义:扣除资本折旧、间接税。

2、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①含义:

②两种“总值”的关系

区别:统计原则,核算角度;联系:A、GNP=GDP-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B、封闭经济体系GDP=GNP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体系区别:①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②指标的内容不同。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初次

MPS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初次

政府调节

SNA

物质与非物质

再分配

第一阶段: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效率原则,微观层次,也称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 第二阶段:再分配,以政府为中心,公平原则,宏观层次,也称规模分配。

2、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②社会管理者的需要;③宏观经济调控者的需要;④经济产品协调着的需要;⑤社会保证基金、后备基金。

3、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手段

①税收;②财政转移支付——通会社会保障的措施;③其他政治经济政策:A、价格鉴别;B、希望工程:贫困儿童受教育机会;C、再就业工程。④最终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基金、个人收入。

第三次分配: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收入以道德捐赠给社会。

四、按西方体系怎么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要素收入(五大要素: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收入、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报酬)。

再分配:①理由;②手段:A、财政征税;B、财政转移支付;C、价格杠杆;D、银行信贷 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收入)

四、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程度)第二节 收入差距

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经济学中的效率:经济效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经济增长

2、公平:社会公平——收入平等、机会平等。

3、公平的效率关系:①公平和效率 替代关系 福利国家(瑞典、英国、德国)②一致性:效率促公平、公平促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原则 不同分配领域:微观——效率;宏观——公平分配环节:初次——效率;再分配——公平

分配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效率;政府分配机制——公平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变量标准

1、生产要素数量、种类的不同;

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的不均等。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五、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两个内部”——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两个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投入——〉产出

公平:利益与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对效率与公平的三种观点。

三、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分配制度变革——〉生产积极性、差距、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规则 目标:共同富裕。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制度保障制度:制度、法律、规章、措施的总称叫做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特点:强制性、普通性、互济性。

②社会福利:财政补贴、集体福利、环境保护、医疗福利 ③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④社会优抚;⑤优抚措施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一)功能:

1、保障功能,稳定功能;

2、调节经济功能;

3、劳动再生产;

4、收入分配功能

(二)意义:

1、社会稳定;

2、增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发展;

4、协调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1、保障对象社会化;

2、保障水平合理化;

3、保障规模多样化;

4、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拨、企业基金、个人缴纳、社保基金的运营收入、商业保险业);

5、管理法制化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

我国目前当前面临的问题:①覆盖面狭窄;②保障主体错位;③待遇——平均主义和差别对待并存;④筹资单调、管理不科学。

四、改革的思路 适度水平(低保障,覆盖广)

发展的序列:生活救济、医疗保障——〉生育

层次:国有企业者——〉自由职业者——〉乡镇企业者——〉法律依托。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一、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层层推进的关系)

欲望多样性: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关系来联系),也是一种原动力。

需要更具有社会性,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制度相联系所提出的要求。需求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具有现实性,有效的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

消费: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一种合乎目的经济行为(满足生存发展)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或劳动。个人消费(主要考察对象)

二、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2、生产结构的变化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配状况、水平、方式影响消费。消费体现了分配状况——〉改革分配制度

4、交换制约消费。交换流通就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消费。

三、居民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二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一、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异同 都是要求,具有社会性。

需要只是欲望,需求更具有现实性,把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

3、消费需求关系到经济健康有序的增长 ①供需协调的意义。

②消费需求直接成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我国在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需求状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之前:短缺经济变化——〉两大部类比例不平衡;之后:五个阶段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一、消费水平:按人均计算的消费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二、合理的消费水平

三、消费结构:各类消费资料的比例问题。

消费方式:

1、社会公共方式;

2、个人方式——家庭方式、社会化方式。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对外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历史背景)

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家化、产品使用国际化、商品劳务贸易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A、一国资源的有限性;B、各国科技、管理水平差距已经显现;C、国际分工出现(追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的需要)(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平崛起的需要)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要协调发展)。②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性到有效性)。③加速现代化建设

④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增加出口;(2)引进先进技术、遵循原则;(3)利用外资的问题;(4)劳务合作。

3、怎样来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开放

加入WTO——有利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存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2、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①经济发展的速度——解决就业问题;②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3、经济质量: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

4、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周期问题(持续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问题)

5、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科学技术;(2)非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劳动力、经济体制。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较长的时间看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绿色GDP)意义:缓解人口问题、合理理解资源、社会全面进步

1、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第八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宏观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指总量关系,专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怎么来调节总量关系的经济学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社会总供给来源于总产出

3、影响因素:A、社会总需求;B、物价水平;C、一定时期的资源供给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

三、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 最终产品和劳务需求、购买能力。

2、构成: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政府拉动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

四、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1、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价值

结构平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2、总供求不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98-2002年特点:①失业;②通货紧缩;③经济停滞。

总需求>总供给: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特点:①就业;②投资、消费需求;③通货膨胀。

四、就业水平、物价水平

1、就业与失业

劳动年龄人口:生理年龄。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充分就业:保持失业率在4%-5%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原就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2、失业原因,失业类型

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原因)。摩擦性失业:职位的空缺,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适应该工作。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失衡是其根本原因)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货币贬值)——〉需求变化成本上升,结构性膨胀——〉货币作用扭曲。

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第三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行为干预。

微观管制:内部、外部、局部、中央政府。

二、宏观调控目标、基本目标:总供求平衡。具体目标:

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①内涵

②表准:失业率≠0 ③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总供求平衡相一致。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有管制经济的职能;

2、管理国有资产(确立产权主体);

3、调节收入分配;

4、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和政策

手段——指导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价格、汇率、利率、税收)、法律手段(完善司法制度)、行政手段

上一篇:机械技术现状发展论文下一篇:上海大众商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