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魅力的教学设计

2024-11-17

线条的魅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1.线条的魅力的教学设计 篇一

本课是一堂线描的基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线条的魅力》导入我以细铁丝变出不同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千变万化的线条风格,如粗细、长短、曲直的变化。

在课上,我用一些空白的陶罐使学生感受线条带给我们的视觉作用,接着从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线条,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线条,由我示范画在陶罐身上,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并感受。然后通过找找教室中的线条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线条无处不在。最后安排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和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线。

作业练习设计为分层练习,一次练习是让学生跟着音乐画线条,二是让学生选择一些线条帮助陶罐穿上美丽的衣服,最后呈现的效果也是与众不同。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很自主的思考和感受着,特别是在音乐感受环节中,我开始只是让学生在优美的节奏里画线条,可我发觉这样不够到位,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我安排了先让孩子们在抒情的音乐下舞动彩带,接着才在激烈的音乐中画线条。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线条的作用,工具不同线条的风格也不同,而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也给人不同的美感。

2.线条的魅力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中国画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熏陶下,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丰富多变的线条交织组合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线条也是我国各类绘画的本源和主流, 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代表。线条是中国画的骨架, 通过线条展示了画的意境和神韵。以线条构成画面, 不同线条的搭配组合, 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1。如长短、粗细、曲直、浓淡等表现出的刚直、柔美、等艺术境界是其它画种所望而莫及的。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 通过对线条的解读, 能感觉到线条的艺术美, 并且从中感受绘画者的精神信仰和情感世界。中国画家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体现了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意境, 这是中国画的独特风格, 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中国画涉及的题材是山水、人物、花鸟。从源远流长的中国画历史来看, 中国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描绘都是以线条的表现力为主调的, 绘画者利用墨笔勾画出的线条是绘画的语言描述2。

一、中国画线条发展状况

中国画主要是由线条完成的, 纵观线条发展历史, 它是在历代画家辛勤探索以线造型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华夏先民起初不约而同的选择用线条作为表现物象的手段, 中国的象形文字, 彩陶文化可以为证。战国以前, 人们还没有“写”“画”的概念, 只是以“刻”“划”的形式对大自然的临摹, 但这既是中国画线条的萌芽阶段。毛笔的使用使线条有了质的飞跃。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绘画展现就是线条勾勒的作品, (中国画线条最初体现在陶瓷上, 这也为中国画线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可以看出线条的粗细浓淡等虚实变化, 虽然构图均衡, 但其线条的流畅挺拔随意率真则体现了中国画线条已走出朴拙, 表达情感了。随着书写着的增多, 前人以均衡匀称为美的线条观念向颇带拔剑弩张的尚力之势突变, 强调线条的力度美——“多力丰筋者圣 (卫夫人) ”也由脱离古拙简略阶段上升至精深描绘阶段——“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顾恺之) ”随之线条以更丰富、精密的晋代风格转而进入对线条强调笔“势”、追求人物画韵味的唐代绘画—“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充分体现其线条自由婉转而富有的节奏感和运动感。这一时期的线条讲究取势, 画面生动, 韵味十足。到了宋代以李公麟为代表把单线白描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化, 并形成一个独立画种。到五代山水画既出现了“皴法”, 把书法的用笔“写”融入线条, 表达意境, 形成新的绘画语言与绘画风格。元人以文人画为主, 用笔风流倜傥, 笔墨“尚意”轻松。到了明清时期, 石涛提出“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 是线条的自由发展进入与用笔自由与法度的统一。近代相继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师, 他们是以书入画的典范, 其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线条的无穷魅力。

二、中国画线条的作用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开始, 人们就用线去表现意念。线条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媒介, 纵观中西绘画, 其基本起步就是以线造型。但就线条的作用而言, 中西并不一样。西方绘画中对线条的理解远不及中国画中对线的要求那样独立与强烈, 西画中线条只是作画中的一个形式工具。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 必须以线作为基点, 线, 作为中国绘画的基本语言, 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要求, 而且讲求画家的功力和其线条赋予的情感内涵。丰富美妙的中国画线条, 在浩瀚的中国绘画领域, 以独特的作用与魅力,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 以线造型, 写形传神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 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最原始的造型语言, 画家利用线条塑造事物的客观外形, 这和它的使用媒介——毛笔和水墨有着必然的联系, 利用毛笔的特殊性, 创造出顿挫有致、经重缓急、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的中国画线条。中国画家要画好造型, 必须从线条开始。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是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 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西画中的线从属于表现的对象, 侧重表现事物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离开所塑造的形体, 线条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而中国画中的线, 不仅表现了物象的形体结构, 而且具有强化物体特征的作用。

永乐宫壁画 (如图1) 中的线条艺术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壁画的典范, 画中的线条使用十分流畅, 画中的人物塑造得可谓是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画家在使用线条时不仅是对这些形象的塑造, 而且这些粗细长短的线条起到区别人物身份地位、强化人物个性的作用, 整个画面把线条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富有极强的装饰美感。

图二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慵懒随意的线条勾勒, 虽然作品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色块的干扰等原因, 其画面线条的丰富程度和表现力绝对远在中国画之下。

毛笔、宣纸的特殊性是画家对线条的理解不是平铺直叙的塑造对象, 而是讲求用笔的力度、气韵和趣味, 不同线条的使用体现了画家对画面意境的探索以及对线条的认知程度。南朝齐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成为历代画家使用线条的基本要求。用线条表达物象, 以线造型, 骨法用笔, 从理论的高度强化了线条重要性, 丰富了线条的艺术内涵。

2. 以线抒情, 抒情写意

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中国画线条, 还具有抒情性与写意性。中国画家在运笔中充分调动力度、速度及轻重、缓急等千变万化, 使线条具有抒情写意的性格特征。线条丰富多姿, 一则可以唤起欣赏者对万物中类似的物体形态美的联想, 通过抽象的间接曲折的线条反映事物的形态美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 从而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同时, 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意志观念, 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画如其人”, 中国画线条是画家心灵感觉的律动和精神意蕴的表征, 是表达画家思想、意念、情感的桥梁。同为写意花鸟画大家的徐渭和朱耷, 徐渭运笔大刀阔斧, 纵横睥睨;而朱耷则笔如钢杵, 墨似乌云。徐渭的肆意奔放表现了他在自己“九死九生”的坎坷人生道路上时时涌现出骚动矛盾的内心情感, 而朱耷那简炼凝重的笔法, 则又与他孤独、冷漠、高傲、倔强的心态相连。故而, 中国画的线成了画家“写胸中逸气”袒露情感倾诉心灵、表达画家才气和修养的独特形式, 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具备显著的审美效果, 而且对造型、抒情写意具有重大意义。

3. 线条体现画家的学识涵养、绘画风格

艺术品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的体现, 艺术劳动是一种精神创造, 因而个人的精神品格, 学识修养显得特别重要, 品格修养的缺失会带来精神产品的旁落。不同的艺术家线条的运用上有不同的韵味, 有的庄重典雅、崇高, 有的轻松、活泼、流畅, 有的刚健、挺拔、豪放, 有的古朴、飘逸、洒脱, 有的则厚重、苍劲。而这些线条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方面取决于作品自身的内容、风格, 但另一方面更离不开画家本身的艺术素养、文学修养、处世品格与个人的生活情趣。画家的品性影响着笔形性, 笔性映照着画家的个性。比如郑燮以似刀削斧劈, 掷地有声的线条表现自己宁屈不弯的品德;我们在欣赏金农、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的作品时, 能感受其或宽厚、或冷逸、或温雅、或横悍、或古拙——而这一切, 都是他们毕生文学修养的凝聚。文学修养的广度和深度会是一个人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与深刻。涵养是画家气质、学养、技巧共同积聚的内功,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驱使观者得到一种激动与震撼。所以作为一个画家, 除了对绘画技法有极深的功底外, 还要重视文化与人品的修养, 要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 还要尽可能饱览古迹, 集成一切优秀的传统, 借古开今, 全面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才能在创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注入自己独特的线条, 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因此, 中国画画家的学识涵养, 画家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知识积淀, 会影响画家的风格, 不经意间会在画面上体现出来, 平中见奇, 提升画作品位!

三、中国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1. 线条的简练遒劲美

在中国绘画早期, 人们使用线条来进行人物以及山水花鸟的描绘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历代的画家都以线作画。例如, 吴道子、顾恺之、齐白石等等。他们的线条渗透了简练遒劲之美, 推动了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的发展。这里我们以顾恺之的作品为例, 顾恺之在作画时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线条结构进行作画, 形成了沉稳生动的风格。有人认为他的画就好像春蚕吐丝般耐人寻味, 顾恺之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绘画风格。我国著名的古代画家吴道子喜爱作人物画, 他画出来的人物形象生动。通过欣赏他的画作可以发现画中线条十分流畅, 体现了线条力度和节奏的美感。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中可以体现他绘画之熟练, 他的线条遒劲有力, 给人以洒脱之感。他以非凡的线条笔力创造的《八十七神仙图卷》, 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丰碑。

2. 线条的节奏美、韵律美

线条是中国画的精脉, 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 是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手段, 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的基本艺术语言, 也是人格、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体现。线条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从古到今有名望的绘画名家对绘画的节奏很讲究, 所谓的节奏感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中国绘画线条所容纳的点画勾勒, 运转自如, 加上提、按、顿、挫等丰富的线条的表现, 使得中国画用线有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形式美。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二是整幅画的线与整体的节奏与韵律。节奏是线条的强弱有规律的重现, 韵律是作者用线时在情感上起伏运动的轨迹, 线条在平均有力的基础上, 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 从而形成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交错、顾盼、呼应等, 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 线条的力度美

中国绘画的线条艺术, 无论在山水、花鸟、人物的绘画构成中有着它独特的作用。纵览中国绘画之历史, 杰出的绘画大师对线的运用极为讲究。画家们特别强调线条的力度、速度、气质、情绪, 绘画作者把握线条力度水平也体现了作者在绘画时心境, 这种内在的作用力以及外在对线条的有效发挥的结合对线条的力度美体现是十分重要的。笔法力度的掌握运用将直接影响作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在传统的绘画中, 前人创造了十八描并运用自如, 中国画的线条与书法同源, 书法的真、草、篆、隶, 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绘画, 这样“写”出来的线都是给人一种力度和生气, 有力度的线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4. 线条的气质美

基于遒劲、节奏、韵律、虚实、力度之美, 中国画还可以产生一种动态和气势之美。“虎蹲凤阁, 龙跃天门”“行笔放纵, 如风雨骤至, 雷电交作”“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 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势”“当其下手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些名言都是苏东坡等前人形容用笔的。线与气的一脉相承表现了中国画的哲理意味, 如果没有“气”, 线条就失去了生命律动, 刘勰提出“写气图貌”就是说艺术作品毕竟要描绘实物的外貌, 还要灌注作为宇宙事物本体和生命的“气”。线条的韵味在于“气”和“理”的结合, 落实到书画用笔中, 就有了抑扬顿挫、刚柔虚实等笔墨效果。所谓“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指画家作画的状态和一幅画的气势与魅力。一幅好的中国画线条于其思想内涵是浑然天成、气韵生动、感人至深的。

5. 线条的装饰美

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有着它独特的装饰美。在画面中, 讲究线条和谐地应用与排列, 利用系列符号的程式手法将纷繁杂乱、模糊抽象的物象规律化、条理化、具体化。因此, “线条美”所呈现的是高度概括、精炼、明确的程式化语言。中国画线条装饰美的最大特征是超越自然, 强调表现, 重意向, 重“似与不似”。战国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描绘龙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五个形象, 是客观形象的变形夸张, 是艺术家概括、提炼、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更典型、更具形式感、更有装饰意味的的形象。但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 那众多的人物, 繁杂的结构, 壮观的场面, 宏大的气势, 而给人的感觉是繁而不乱, 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 这是由浓郁的装饰意味的线条而营造的。中国画线条的装饰美感是强烈的、明显的, 是画家以饱满的激情包含在每一笔的线条中的。

四、中国画线条的价值取向

线条在绘画中的地位使得很多画家都巧妙的使用, 这些画家通过使用线条塑造了很多著名的作品, 上文提到的《永乐宫壁画》就是其中之一。线条在绘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在西方的绘画作品中, 线条是绘画的“面”的部分, 它是为实现绘画具有的质感以及形体的塑造存在的;在我国的绘画中, 线条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我国的绘画是离不开线条的, 因为它已经是我国绘画的语言代表。如果离开了线条, 那么这幅画就不会表达出它所要表达的语言。我国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在塑造形象和情感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已经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如果说在西方绘画中线条是用来感受真实感觉的, 那么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就犹如音域的韵律般可强劲可柔和, 绘画作品中的物象的骨骼也活灵活现的被展现出来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 中西方对绘画中的线条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就物质手段而言, 西方绘画的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进行线条勾画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 西方绘画者使用的材料主要体现了光色分面的感觉。中国画家适应的绘画工具为毛笔, 宣纸和墨。毛笔是我国画家使用最具特色的工具, 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使用毛笔作画的国家。毛笔作画能够摆脱琐碎的光影描绘, 能够很好的展现线条的魅力。

就精神层面来说, 西方绘画中使用线条完成的作品体现的是客观的结构, 没有评价线条好坏的价值。在中国画家的手中, 线条对体面的依赖不大, 这些线条不是生硬硬的绘画手段, 而是蕴藏哲理和趣味的, 具有神秘感。因为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对自然的空间以及质感的描绘是画家自己意境和感情的融合的表达, 是作者人生追求的表达, 有着独立的价值意义。

五、结论

正是因为如此,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画家还是现代的画家在进行造型时都使用线条艺术。线条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描述, 叙说中国画线条的重要作用和艺术魅力,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 阐述有不足之处还望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1]詹妍彦.线条的魅力——试论中国画的线条表现方法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 (中) , 2013, 07:33-34.

3.线条的魅力 篇三

新车亮相代替老款车型,在尺寸上“发福”是常有的事,这是任何厂家所谓“新”的体现手法之一。然而对于全新Polo来说,长、宽、高尺寸虽然都有所增加,但是这并未使它在体形上看起来有任何“发福”的迹象,相反,全新Polo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更加敦厚、扎实了。大众汽车集团品牌设计主管Klaus Bischoff(克劳斯·比乔夫)是全新Polo的项目负责人,在沃尔夫斯堡设计中心,他坦诚地对我们说:全新Polo是他的最爱,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这款车以前并不是很受欢迎,因此为了重夺这些市场,在设计这款新车时他们试图做了一些改变,例如使用了线条感突出的腰线、棱角分明的大灯,还有更大的整车尺寸。

确切地说,大尺寸车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最具吸引力,尤其是南美洲以及中国的消费者都期待着买一辆小车的同时获得一个同级别里较大的空间。作为一款A0级小车,全新Polo的整车尺寸增长得非常温和,以国产的五门掀背款为例,车身长度3970mm,相比上一代增加了54mm;车宽1682mm,增加了32mm;而高度却降低了3mm,为1462mm;轴距则在2470mm的基础上,增加了10mm。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新车的尺寸微微增减并非仅仅与车内空间和动态特性密切相关。

全新Polo的尺寸变化与行人保护密切相关,前保险杠的裙边也是如此

在沃尔夫斯堡总部的设计开发中心,设计主管Klaus Bischoff为我们一行人揭开了全新Polo的幕布,尽管这款车已经开始在国内市场发售,并无任何神秘感,但在它的“出生地”看到原汁原味的全新Polo,并能和设计师一起交流,的确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介绍全新Polo的设计时,Klaus着重讲了这款新车在安全性能上的改进,尤其是在行人保护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在德国新颁布的安全法律中,提高了汽车外观设计对行人保护的标准,针对于此,他们团队在设计全新Polo之初就着重在三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全新Polo的发动机舱高度降低了3mm,虽然幅度并不大,但这使得行人碰撞时的受力点下移了,人和车碰撞会翻靠在发动机罩上,能减少对上半身的伤害程度;其次是前脸的材质运用发生了变化,保险杠更软,能增加缓冲;最后便是对发动机舱布置的优化,从车顶往下看,全新Polo的车头尖尖的,这意味着它的吸能区更充裕,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基于一些现实的法规和设计需求,从目前上市的所有换代新车来看,车身尺寸增加无非在于两方面:其一是车头缓冲区,其二则是前后保险杠,在西亚特Ibiza上如此,在雪铁龙新C3上也如此。

隐藏于全新Polo前保险杠上的秘密,也是最为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几乎所有人都把突出的裙边理解为减小风阻、增加运动感的设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全新Polo前保险杠的裙边已变得棱角分明,侧围与前唇的大钝角可以缓解行人撞击的力度,最主要的是当大灯处与行人接触时,大斜度的保险杠侧围能迅速将行人推往车身侧面,避免车轮碾压造成的二次伤害。小小的一条棱线,却隐藏着大大的秘密,这是让全新Polo“长大”的关键,安全保护的手段更成熟了。

外观设计在提升安全性能的同时,内饰的舒适性也有了大幅提高

这几年,大众汽车集团投放市场的新款车型,在车身设计上越来越向简洁的方向发展,从尚酷到高尔夫,再从Up!系列概念车到全新Polo,都是以车身的线条来强调视觉上的存在感。值得一提的是从尚酷开始延续至今的横向前脸布局,是进入21世纪后大众汽车集团新的品牌识别元素,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设计师德·席尔瓦试图用这一手法来充实大众品牌旗下车型的运动感和力量感,毫无疑问,他一直追寻着简单而清晰的设计风格。

不过当这些元素通通出现在全新Polo上时,效果与在高尔夫或者Passat B7上的形成了反差。后两者的体形相对来说比较魁梧了,直来直去的线条看上去也更加舒展,而在全新Polo上,腰线与肩线合二为一,避免了局促感;散热格栅上的镀铬横线减少为一条。此外,车身侧面多了一条凹线,除了装饰作用,很显然它也是车门的加强筋。强调线条化其实也是在强调全新Polo的男性特征,这和铃木新雨燕以及福特嘉年华的中性化色彩不同。另外,在新的设计风格下,全新Polo也运用了大量的高强度钢材,在新的焊接工艺下,新车也变得更加结实了。在Euro NCAP碰撞测试中,全新Polo获得五星评价,车内乘客的正面和侧面碰撞伤害分别减少了50%和20%。

4.线条的魅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 篇四

1、先通过观察丝带舞动时产生的线条而认识线条,并通过寻找老师身上、同学身上,及教室里的线而认识线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欣赏并寻找生活中美丽的线条,从而认识不同类别的线;

3、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感受线条的魅力;

4、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认识线条的排列及黑白灰的关系;

5、作业以不同形态的线装饰“小鱼”为主要内容;

6、展评的过程是将作业贴到教师以准备好的水底世界大展台上,评进行评价;

7、多学习后的知识进行拓展,欣赏并感受线条在建筑中运用。

反思:

首先,从课的选择来讲: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这堂课的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原则。本课教学的主题——“线条”,来源于生活,最后学生又用创作出来的黑白线描作品小鱼来装点热闹的水底世界,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中间的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线条”二字轻松展开,把教学目标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堂呈现得井然有序并非常的富有节奏感。

其次,从教师的角色来讲:教学中多处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如:丝带舞动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线?在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你们又发现了哪些种类的线?欣赏克利的《奔流》,他用了什么线来表现,线的排列又有什么特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能说明了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这节课的活动中心,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利用教师的“主导”优势,积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再次,从教师的示范来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直接透露出一个老师绘画的基本功是或扎实及教师的素质素养,并由之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朱老师的示范虽然简单,但很明了,很有激情地在鱼形白纸上系统地描绘出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曲直、浓淡,边讲解边分析,很快就呈现了一条活泼的黑白线描小鱼作品,从而不只是进行了技术上的引导,还很好地感染并激起了学生动手创作的热情。

当然,上一堂好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磨课,希望借助美术组集体的智慧,以及自身的目录,我们能上出更多精彩的美术课。

★ 教师应该学会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 教学反思简短

★ 关于绩效管理,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 应该近义词

★ 教学反思研究

★ 太阳教学反思

★ 演讲教学反思

★ 祝福教学反思

5.奇妙的线条教案设计 篇五

1、体会手的运动方向的变化带来的线条变化,学习有控制的地用笔。

2、尝试用笔在纸上画各种线条,练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3、激发幼儿大胆创作,感受绘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幼儿用线条大胆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尺毛线 记号笔 水彩笔 作业纸 白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甩线条

用游戏引入:1、手指游戏 2、毛线跳舞

(1) 教师用毛线甩出各种线条,幼儿观察并感受手的运动带来的线条的变化。

(2) 幼儿用手指书空画一画。

(3) 幼儿和老师一起甩毛线。

(4) 师小结:线条随手的运动而变化。

二、基本部分——画线条、变线条

1、教师出示“神笔”在纸上画各种线条,幼儿比较后说说不同的线条像什么,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2、请幼儿拿出“神笔”在纸上随意画线条,体会手、笔、纸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幼儿的握笔姿势及坐姿。

3、幼儿对笔和纸有所熟悉之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4、鼓励幼儿发明创造新的线条表现各种物像。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增加创作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说线条

请几名幼儿展示作品,谈自己的想法,大家评价,看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肯定与众不同的有趣线条。

四、延伸活动——体游“会跳舞的毛线”

6.《美妙多变的线条》教学反思 篇六

《美妙多变的线条》是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点线色 你我他”是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共四课,均以“人”为媒介,以学生熟悉和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联系生活与自然观察、感受、发现各种各类的线条体会其美感及大胆运用各种各类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整节课的学生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小组中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比如:在讨论线条的变化特点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大家的共同观察和思考,得出准确的结论。再如:在本课学生作业时,采取的是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培养小组长调控组织能力,同时小组的成员也明确了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对自己和集体的责任感。同时,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比赛,所以孩子们都很努力地为自己的小组添砖加瓦,想把任务完成得更好以帮小组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与团队协作精神。我想这是任何学科,任何老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的.。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的教学,我认为除了教会学生一些方法,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让学生感受线条排列美的环节中,我就引入了我国现代画家关山月先生的作品《长河颂》,让学生来感受,观察,从中发现线条排列的美,领略艺术大师的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形式美感。在课堂的最后,沙画欣赏的环节,既契合本课的教学主题,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到生活中比较不常见但是又极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许,孩子们现在并不一定懂得鉴赏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们以灌输和接触,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必然受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7.线条的魅力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通过实物、视频与示范等各种途径来呈现美,让学生感知美,并顺势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使学生发现和表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高。

你要让学生感知某一事物的美,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一事物,了解的方式可以是实物呈现。展现海洋生物奇异的色彩和线条,为何称为“奇异的海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自主发现海底的鱼类色彩鲜丽,线条变化丰富,层次多的特点。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斑马,梯田,让学生畅谈看到了什么?初步感知线条的美,另外,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也是学生了解所学事物较为有效与快捷的途径,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教师有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对海底世界视频的欣赏,感知线条,进一步海洋生物,体会海洋世界,再引导学生进行图片欣赏,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具体的观察海底世界,了解海底世界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其生长规律以及身体颜色的变化。

除了实物与多媒体外,教师的示范也能帮助学生感受事物的美。教师用自己深厚的中国画底蕴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进行示范,表现出海底动物的线条层次和疏密变化,用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虚实,这样的示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于海底生物结构特点的认识,并再一次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会之所以为海底世界之美。并且以此类推开去,使学生明白课外生活中含有线条的世间万物,也有不少吸引人的线条魅力,比如我们身边的有些高楼大厦的外形,大学的大门,公交车站,动车车站的流线型设计!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拥有奇特线条的动物。

二、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引导、表达美,使学生感知到美。使学生的表现手法得到拓展与提高。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就如刘勰所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堂美术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虽然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导。这个导就是指——美术课堂中的语言艺术,美术课堂中光有老师用语言来表达美还远远不够,优秀的老师懂得用语言来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来表达美,感知美。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课堂上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海洋生物有多美,而是用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美。在观赏海洋生物这一环节,教师伴随着鱼儿游动的视频,用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你带着怎样的心情看着这些线条?你仿佛从鱼儿游动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学生回答:兴奋,好奇!学生在老师的语言指引下仿佛身临其境,说听到了鱼儿游动发出的响声,让听课的老师个个为之感叹。老师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海洋生物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伴随图片的播放,解说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等不同方向展示一条条线条,让学生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鱼儿游动的线条,精美典雅,充满神秘的感觉。对学生对听课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用音乐、灯光来营造美,更好感知美,表现线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有时美术的创作灵感是在充满灵气的音乐声中获得的。所以在美术课上,按照不同的内容运用相应的音乐,能带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使线条更有明暗,跳起舞来,恰当的使用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在作品欣赏环节,伴随音乐,在灯光的照射下,作品中的笔墨变化更加明显,学生也畅谈在彩墨海洋生物中领略到的各种美。整堂课的声光效果感动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是一场视听觉盛宴,是一首宁静悠远的歌。

当学生有了足够的感知与体验,学生才能较好地去表现。表现的方式也可多样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结构特点和生长规律后用水墨的形式描绘较为具象的海洋生物,而老师则用形散而意不散的教学设计,通过感官让学生和海洋生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在触摸着“看”中创造出亲近,将内部和外部联系起来,把观察到的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转译成线条、墨色的多样性,他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感觉来描绘海洋生物。那种照着画、那种复制物体外观不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感知物体时,返回自身的墨色表达。绘画工具也非常奇特,用方巾和毛笔,画出不同粗细,不同干湿,不同虚实的笔墨变化来表现线条之美,对美的表现方式可以如此丰富!而这样的形式也让学生觉得很新鲜,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在之后的作画中随意性大,用线大胆、单纯,但又不缺乏变化,时而用方巾缓慢拖行,时而又转变方向快速拖移。最后还学会用毛笔轻点来增加变化,丰富画面效果,无意中创造出了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独特新颖,饱含学生的情感,我想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但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形式,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中感知美,并学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让画中有思想有情感就是成功的!正如尹少淳教授的题为《文化核心素养和美术教育》的讲座中所言,在美术教育中,除了传授美术基本技能之外,培养美术的核心素养对于面对未来社会的孩子更有必要。

四、结合实际教学,切实拓展学生表现感知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通过可看、课闻、可听、可感、可触的教学手段,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和陶冶,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融为一体。我将这些感受也实践在我的教学中,比如我在上二年级的《向日葵》一课时,我用四个形式来进行美的呈现。一是实物呈现:我拿出一朵向日葵和一朵普通的花,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初步感受向日葵的特点及它的形状之美。二是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向日葵从一颗瓜子慢慢破土而出长出幼苗,再渐渐长大长高,冒出花蕾,花蕾不断打开,伸出花瓣,露出花盘,花盘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花(这个过程我把镜头拉近,给花盘一个特写,学生都惊奇原来向日葵的花盘里面有那么多的小花),小花经过授粉结出果子,每一朵小花下面都藏着一颗瓜子。学生对于向日葵的这个成长过程表现很新奇,激情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了向日葵的生长过程之美。三是通过作品欣赏,我选了梵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向日葵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四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加深学生对于向日葵不同形态的美的表现。在对美的表达上,我很少自己去讲,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比较,比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问学生都在这幅画中找到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就发现了以黄色为主,同类色的运用,以及给人暖暖的,阳光的积极的感觉。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梵高的用笔,学生发现画面中很多细碎的跳跃的笔触,大大的花盘像一团火,跳跃的花瓣就像燃烧的火苗,欣赏完梵高的热情四溢的《向日葵》后我又出示伍必端的《葵花地》问学生,和梵高的向日葵相比这里的向日葵又给你怎么样不同的感觉,学生说这些向日葵更轻柔些,像是一个个在风中起舞的姑娘,有些还被吹乱了头发。我马上接着问:那这些姑娘都摆出了哪些不同的动作呢?学生马上发现有些头仰着,有些低着头,有些是侧面对着我们,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自然掌握了向日葵不同的姿态之美。在学生作业的时候我也播放了轻松愉快的钢琴曲《童年》让学生能伴着音乐进行创作,在最后结束环节,我出示一个手电筒,让它象征太阳,学生比作向日葵,进行了一个小游戏,我的灯光转到哪里学生的头就跟着转到了哪里,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加深了向日葵喜欢向阳的特性,了解了向日葵积极向上的态度。整堂课轻松愉快,但学生作业的呈现非常的丰富,没有一幅作品是重复的,学生也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想表达的表现在了画面里。让我深切感受到美术课中只有给学生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才能拓展提高创作表现能力,创作出富有生命和活力的作品!

上一篇:《火电企业安全基础知识题库》(案例)下一篇:毕业论文过程检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