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共14篇)
1.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一
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总结
2012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中医 “治未病”科顺利建成,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我院2012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检验、B超、心电图、放射、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由辅助区、体质辨识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四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同时我们对新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推广并设立了“治未病”服务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能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的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12年,我院名老中医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12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20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2012年,我院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步做实做强。
2012年12月26日
2.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理念,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治未病”是中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可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 对问题学生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 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 转变德育工作模式, 构建和谐校园。
1“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强调“治未病”理念及实践原则。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等。“治未病”理念经过历代医家的完善, 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思想价值在于其作为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 倡导人们珍惜生命, 防患于未然。
1.1 中医“治未病”与“不治已乱治未乱”
古代中医学从理性上重视预防的价值与意义。《周易·既济》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预防是主动处理事物达到理想效果的最佳途径。古代军事思想也十分注重“不治已乱治未乱”理念, 将其应用于中医学就是“治未病”。
1.2“治未病”的含义
“治”是管理、伦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包含3方面内容: (1) “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 采取积极措施, 预防其发生。 (2) “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 及时切断传变途径。
2“治未病”中医理念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未病先防”, 加强中职生心理及行为引导
2.1.1 中职生特征和思想状况
(1) 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 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和独生子女, 他们识别能力差, 心理素质低,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还有一部分中职生由于家庭原因, 如父母离异、丧父 (母) 、隔代扶养等, 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2)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足, 中职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往往无所适从, 无法正确定位并确立发展目标, 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消沉或堕落。 (3) 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 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 遇到困难就退缩, 以致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 生活自理能力差, 缺乏责任感, 生理早熟和心理发育迟缓等原因, 导致学生早恋现象严重。
2.1.2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
中职生特征和思想状况使其易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同时, 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问题也会困扰他们。作为班主任, 应善于发现学生潜在问题, 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 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预防心理疾病。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关键在“防”, 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 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 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1) 培养中职生良好思想品德。 (1) 培养中职生成就意识。班主任要关心、鼓励学生, 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从而予以正面肯定, 让他们有成就感。 (2) 培养中职生意志品质。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困难, 树立克服障碍的信心。 (3) 增强中职生适应能力。不少中职生不愿与同学和教师接触, 不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等。班主任要帮助他们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鼓励其多与同学交往,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4)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中职生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是中职生出现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中职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培养其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2) 调动中职生学习积极性。文化基础较差是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关键。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 营造和谐氛围, 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加强心理指导。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中职生通过学习、咨询、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问题。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正, 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使他们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2“见微知著”, 提高德育意识
2.2.1 中职生道德现状
(1) 行为偏差明显。部分学生在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 随意旷课, 不讲卫生, 语言低俗, 破坏公物, 行为不端等;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 不尊重教师和同学, 学习态度不端正, 自控能力差, 厌学、上课睡觉或逃课现象严重;部分学生更是起哄喧闹、打架斗殴, 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普遍存在。 (2) 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往往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知, 反而觉得自己讲义气、够酷。 (3) 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据调查, 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 只有5.73%的学生会马上打扫干净;而有80.21%的学生想打扫干净, 但最终没有做;其余14.06%的学生干脆置之不理。这说明部分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未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2.2.2 发挥班主任的道德引导作用
(1) 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班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奖惩制度, 使中职生明白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文明,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班主任及时表彰先进者, 制止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同时, 举行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讲座, 引导中职生树立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谴责不道德行为, 从而在校园内创设人人讲公德的良好环境。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班主任在搞好班级管理的同时加强德育,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以不断强化道德认识, 提高道德素质。 (3)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 注重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做人、做事。同时, 班主任要及早发现学生不良行为, 提前干预和引导, 以防小事变大, 甚至恶变。
2.3“已病防变”, 强化中职生安全管理
2.3.1 中职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造成校园的不稳定性。一是网络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 不受印刷包装、材料运输和出版发行限制, 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学校发生群体性事件时, 中职生通过网络信息作出反应, 会扩大事件的不良影响。二是网络不良信息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因此, 不良信息传播者、混乱制造者会威胁校园安全和稳定。三是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易造成中职生群体性的盲从与冲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 (2) 安全意识缺乏。中职生在校住宿, 安全监管任务由学校和班主任承担。渴望独立, 性格叛逆的中职生, 面对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易产生不良行为, 诸如欺辱同学、打架、包夜上网、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等。一旦造成伤害事件, 就会引发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纠纷, 让学校难以应对。 (3) 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一是一些师生缺乏防灾意识, 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引发严重事故。此外, 灾害事故逃生时没有良好秩序, 易导致拥堵、踩踏等事件。学校组织的应急演练较少, 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经验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二是校园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 经费缺乏, 各种活动形式单一, 使学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很大隐患。 (4) 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学生食物中毒、马加爵事件、宿舍火灾等治安安全类、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给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对学校和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2.3.2 发挥班主任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 加强中职生网络信息引导与管理。网络信息是学生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 通过定时监测学生网络信息, 分析其产生原因, 能及时了解学生意见、情绪和态度。同时, 学生网络信息监控也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学生自律。通过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引导和管理, 为维护校园稳定创造良好网络环境, 有利于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
(2) 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具体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制定和完善安全工作预案和规章制度, 健全汇报制度, 保证信息畅通。负责学生上课和就寝考勤的教师、班主任和管理人员应认真考勤, 发现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并上报主管科室,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借助校园文化强化安全知识宣传, 如在窗户上张贴“请勿将身体探出窗外, 珍惜生命, 切勿攀爬”, 在插座旁张贴“请勿无人时用电, 安全用电, 人人有责”, 在消防栓上张贴“破坏消防设备违法, 防火安全人人有责”。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防火、防震、防盗、防抢、交通、食品等安全知识宣传。班主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参与者, 应做好安全检查、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消防演练、秩序维护等工作, 明确职责, 落实措施,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3) 加大防灾文化建设力度。防灾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防灾教育、防灾思想、防灾观念、防灾制度、防灾宣传、防灾责任、防灾应急、防灾服务等。宣传教育对提高师生防灾和减灾意识、保障校园安定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班主任应利用班会、政治学习等讲解灾害基本知识, 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防灾疏散演练等, 使学生掌握各种逃生和自救技能。
3.中医怎样“治未病” 篇三
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是多么超前和精辟。中医“治未病”之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所谓“未病”,不仅仅是指机体尚未发生疾病时的状态,还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及在未来某一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这些可能出现的状态包括微而未显(症状隐而未现)、显而未成(症状明显但尚未形成疾病)、成而未发(已形成疾病但尚未发作)、发而未传(疾病已发作但尚未传播)、传而未变(疾病已传播但尚未恶化)、变而未果(疾病已恶变但尚未有结果)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那么,中医怎样“治未病”,“治未病”应从哪些环节入手呢?在中医典籍中对此有十分丰富的论述。尽管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的程序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具共性的要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
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化生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中医认为,医生要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有心理上的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疗心病比治疗身病更为重要。因此,医生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是治疗身病的基础。此外,医生还应从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入手,针对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心理及情感障碍,为其开出操作性较强的精神处方,同时运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其进行治疗,在帮助其消除精神障碍的基础上,再通过辩证开出药方,治疗其身体的疾病。
二、养护脾胃,打造健康基石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之气血、津液均来源于食物及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所以说,养护脾胃是养生防病的关键,“脾胃和,则可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古人对此有很多精妙的论述,如“胃气为养生之王,是以养生家必当以养脾胃为先”、“凡病均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因此,若平日对脾胃养护不利,则药物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久病之人,若服药太多、太杂,且不知“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的正气,待到胃气衰败之时,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计可施。因此,中医无论治疗何种疾病,只要患者出现了饮食欠佳的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药,先使其胃气来复,然后再辨证开方。
三、坚持锻炼,增添健康动力
中医认为“运则立,动则健”。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恶、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的快慢都与平素是否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联系。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及现代各种健身方法都是很好的运动疗法。在人体患病之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在患病之后,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又可起到治疗及康复的作用。因此,医生在为患者治病之前常常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及性别,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比如,治疗失眠多梦的运动处方有:晨起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等。可调整呼吸,治疗肺痿的运动处方有:晨起进行深呼吸、拉长声音大声呼喊等。可预防及治疗老年痴呆的运动处方有:散步时按摩双侧肾俞穴、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散步时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运动疗法既有利于增强健康人群的身体素质,又可促进患病者的身体机能快速康复,还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四、科学用药,减少毒副作用
4.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总结 篇四
20xx-11-6——20xx-11-13上午8:30——11:30
活动地点:
xx社区门口活动参与人:xxxxxxxxx
活动内容:
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为社区居民免费进行测血压、疾病诊治、健康咨询、体质辨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
活动实施:
免费发放中医治未病手册及健康教育处方计3千余份。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诊治、健康咨询500多人次。免费为社区居民填写体质辨识手册300余人次。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压600多人次。
活动效果评价:
本中心在xx社区门口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中医治未病义诊活动。除了普通的疾病诊治、健康咨询外,主要让社区居民了解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意义、9种体质的区别、自己是何种体质及如何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整等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效果显著,反映良好。
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篇五
一、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代 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 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
委 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三)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务人员 主 任:封孝和 中医护理:罗媛媛
医务人员:刘梅红、孙景云、陈瑞、钟廷刚、王思景、胡德成、左询。
工作责职:负责健康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健康干预、中医回访及成果转化。
四、“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置“治未病”服务区域
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要求,“治未病科”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我院定位为集门诊、中医体质检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治未病科。按照中医健康体检区、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调养区、健康宣教区合理划分区域,设健康信息采集室、中医体质辨识室、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肥胖门诊、失眠门诊、高血压门诊、糖尿病病门诊、传统疗法区、健康档案室、健康宣教室。为满足以上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将我院名中医馆及康复科二间治疗室共同打造成治未病科,将中医院本部门诊二楼打造成治未病分部。11月中旬完成装修,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功能满足治未病业务开展需求。具体建设方案附后(附件1:2014年中医院治未病科改造方案;附件2:治未病科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方案)
(二)设备配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2014年12月10日以前完成所需设备(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红外线热象检测设备、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电脑熏蒸治疗床、可调式微烟艾灸器、中药膏方包装机、茶饮包装机、中药煎煮壶及中药茶盒等)的招标采购工作。具体配置名单附后(附件3:治未病科配置设备清单)
(三)服务项目
除政策要求开展的服务项目以外,以点带面,有选择性重点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治未病工作流程。将现代医学体检与中医健康检查发现的阳性人群、慢病门诊及院内各临床科室中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体质偏颇人群和出院中医回访患者及时无缝转接至健康干预区,实施个性化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饮食、药物、非药物、中医运动、心理等健康干预措施。
1、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体检结合,通过开展以下特色中医体质检测项目,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
(1)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2)中医舌象、面象和脉象检测:通过脉诊、舌诊及面相的采集和特征提取,为您诊断个人的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并提供给您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3)中医经络评估:可以依据人体的经络穴位,在短时间内反应全身经络运行及内脏器官生理病理状况。通过经络检测仪对人体十二条经脉进行检测,在病人无任何症状特征时,通过经络能量数据显示病变趋势和征兆。
(4)红外热像检测:该仪器是一种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高新医疗诊断设备,它把被诊断目标的温度信息以图像形式显示出来,使其温度分布一目了然,与人体器官组织等正常温度图像比较进行诊断,可供医疗单位用于人体多种组织及器官的炎症、肿瘤、代谢异常及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
2、重点打造慢病门诊
通过对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的治未病中心的考察,现阶段围绕人群基数大,中医传统疗法疗效好的“失眠”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实施干预。
(1)针对失眠:开展针灸、音疗、药枕、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失眠、中药沐足、药膳等干预手段;
(2)针对肥胖:开展耳穴疗法、电针、推拿、中医运动、熏蒸、穴位贴敷、药膳等干预手段;
(3)针对高血压:开展耳穴疗法、药枕、中药沐足、穴位贴敷、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4)针对糖尿病:开展耳穴疗法、点穴、中药沐足、针灸、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3、重点打造传统疗法区(健康干预区):按《2013年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所有内容逐渐开展适合我们地区的技术。如: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肛肠类技术、骨伤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
五、“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步骤
(一)学习调研,成立组织。(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0日)
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学习,对中医“治未病”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梳理开展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至先进地区考察,进行相关工作调查摸底,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签定任务协议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个人。做好项目建设的动员和宣传工作。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1、按《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治未病改建工程于2014年11月31日完成,包括治未病科和治未病本院分部的建设,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按照治未病科评审标准要求培医务人员7名,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中医师)、中医护理一人、中药师一人、技师三人,管理人员一名。完成上述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工作任务学习和评审细则的培训工作。
3、设备于2014年11月第一周完成论证,11月底完招标采购到位,于12月底完成所有设备的培训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2015年1月1日~1月15日)
完成治未病科改建,设备设施完善后,进行验收整改。合格后制定相应流程,开展治未病工作服务。
6.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六
高血压病高危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案
1、服务计划
1.该项目由治未病中心进行具体实施。
2.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筛选后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并制定个性化中医治疗方案。
3.对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和每月1次随访。
4.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中医健康指导、干预等服务工作,年终做好工作总结。
2、服务内容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提供中医健康指导、干预措施,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中医健康指导和干预后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1.高血压患者筛查:
1.1发现途径: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量血压;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中心联系;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
1.2筛查: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1.3中医干预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1.3.1.1.阴虚阳亢证
中成药:
脑立清胶囊,重镇潜阳,平肝熄风。每次3粒,每日2次,疗程4周。牛黄降压丸,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每次1-2丸,每日2次,疗程4周。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每次5粒,每日2次,疗程4周。
茶饮:
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推荐食物:
芹菜、绿豆、绿豆芽、莴苣、西红柿、菊花、海蛰、山楂、荠菜、西瓜、茭白、茄子、柿子、胡萝卜、香蕉、黄瓜、苦瓜、紫菜、芦笋。推荐食疗方:
葛根粥:葛根、粳米、花生米,加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小时,分次食用。
菊花粥: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1.3.1.2.气血两虚证 中成药:
归脾丸,益气养血,安神。每次1丸,每日2次,疗程2周。茶饮: 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3分钟后饮用。推荐食物:
大枣、银耳、芝麻、桑椹。
推荐食疗方:
当归炖猪蹄: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归芪蒸鸡:炙黄芪,当归,嫩母鸡1只。将黄芪、当归装入纱布袋,口扎紧。将鸡放入沸水锅内氽透、捞出,用凉水冲洗干净。将药袋装入鸡腹,置于蒸盆内,加入葱、姜、盐、黄酒、陈皮、胡椒粉及适量清水,上笼隔水蒸约1小时,食时弃去药袋,调味即成,佐餐食用。1.3.1.3.痰瘀互结证 中成药:
愈风宁心片,活血化瘀,通络定眩。每次5片,每日3次,疗程4周。茶饮:
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推荐食物:
白萝卜、紫菜、白薯、玉米、花生、洋葱、木耳、山楂、海带、海蛰、大蒜、冬瓜。推荐食疗方:
马兰头伴海带:马兰头洗净,用沸水烫至色泽泛青,取出后沥水,切成丝备用。海带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用沸水烫10分种,取出切成丝,与马兰头同伴,加盐、味精、糖、麻油拌和均匀,佐餐用。
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它2味同煮成粥,可当晚餐食用。1.3.1.4.肾精不足证 中成药:
健脑补肾丸,补肾益精,口服,一次15粒,一日2次; 茶饮:
杞菊茶:枸杞子、白(杭)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黑芝麻茶:黑芝麻、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推荐食物:
银耳、枸杞子、黑枣、核桃仁、海参、淡菜、芝麻。
推荐食疗方:
桑椹粥:桑椹、粳米各适量,煮成粥,可早晚2次分服。首乌豆枣香粥:何首乌、加水煎浓汁,去渣后加粳米、黑豆,黑芝麻,大枣3~5枚、冰糖适量,同煮为粥,服用不拘时。1.3.1.5.肾阳亏虚证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温肾散寒。每次2丸,每日2次,疗程4周。茶饮:
杜仲茶:杜仲、绿茶各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饮用。胡桃蜜茶:胡桃仁、茶、蜂蜜各适量。将胡桃仁捣碎,与茶、蜂蜜共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推荐食物:
韭菜、芝麻、胡桃仁、龙眼肉、羊肉、狗肉、鹿肉。推荐食疗方:
复元汤:淮山药、核桃仁、瘦羊肉、羊脊骨、粳米、葱白各适量,先羊脊骨半小时,加羊肉煮开,撇去浮沫,再加生姜、花椒、料酒、胡椒、八角、食盐即可。
杜仲羊肾汤:杜仲,五味子,羊肾,姜、葱、盐、料酒适量。杜仲、五味子洗净包好,加水煮约1小时后加入羊肾片(已去筋膜),加姜等调料再煮30分钟,去药包调味即成。1.3.1.6.冲任失调证 中成药:
坤宝丸,滋补肝肾,镇静安神,养血通络。口服,一次50粒,一日2次。茶饮:
归杞梅花茶:当归、枸杞子、白梅花各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以上所有的中成药、代茶饮及食疗方仅为推荐服用,中医为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因此社区医师在为患者做推荐时切勿盲目,对于某些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的药物请告知患者,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1.3.2.常用中医针灸保健疗法
1.3.2.1耳穴疗法
材料:一般常选用生王不留行。
选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皮质下、高血压点(图)等。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置于相应耳穴处,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30~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疗程: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4天1个疗程。1.3.2.2.体穴按压: 原理: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可辨证施穴,穴位按压可起到以指代针、激发经络、疏通气血的效果。
选穴:
阴虚阳亢证者可选用太冲、太溪、三阴交、风池、内关;
气血两虚证者,可选用气海、血海、中脘、太阳、合谷、足临泣等。痰瘀互结证,可按压中脘、丰隆、足三里、头维、血海、公孙; 肾精亏虚者,可选用肾俞、命门、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椎; 冲任失调者,可选用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蠡沟、中都。
方法:用指尖或指节按压所选的穴位,每次按压5-10分钟,以有酸胀感觉为宜,14天1个疗程。1.3.3.推荐中医足浴疗法
1.3.3.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1.3.3.2.材料:足浴盆或桶尽量选用木质的为好,桶高应不小于40cm,泡脚水选 5
用温热(热水),水温为40°。
1.3.3.3.足浴时间:泡脚可每天2次进行,下午与晚间各1次,每次30-40分钟。1.3.3.4.方法:双足浸泡,尽量让水没过足踝(有足浴桶者可至膝以下),水温保持在40°。1.3.3.5.中药配方:
阴虚阳亢证者可选用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g,独活18g。将诸药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剂药可用2~3次;
痰瘀互阻证,可法夏三皮汤:法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g。水煎取汁,待温时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精亏虚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g。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g。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冲任失调者,可选用三藤汤:香瓜藤、黄瓜藤、西瓜藤各30g。水煎取汁,候温足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连续7~10天。
附:高血压足浴通用方——邓铁涛教授“浴足方”
怀牛膝、川芎各15g,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g。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1.3.4.情志调摄
人顺应四季变化规律,遵循四季养生法则,调摄情志,精神乐观、心境清净。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 “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恐、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能勿犯者,则得长生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均可益人心智、怡神养性,有助于血压的调治。1.3.5.平衡饮食
在季节变换中要少吃酸性食品,多吃能补益脾胃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 6
枣、水果、干果等;多吃韭菜、菠菜、荠菜和葱等新鲜蔬菜,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利于血压的调控;多吃甘温食物,如大枣、花生、玉米、豆浆等。1.3.6.运动调治
在季节变换中应当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坚持户外锻炼,以户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锻炼等节律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且不需要过度低头弯腰的项目为宜,并以自己活动后不觉疲倦为度。1.3.7.顺应季节
在季节变化中,通过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阴阳,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养生保健之功效,使高血压患者在四季更替的过程中泰然自处,血压平稳少波动。春季肝气当令,万物生发,血压易偏高,应多做户外活动,注意戒怒;夏季炎热,暑湿为邪,注意饮食勿过油腻及生冷,勿使大汗伤津;秋季干燥,阴虚之人当注意勿使津伤阴亏;冬季寒冷,肾阳不足之人当注重保护阳气,宜足浴。1.3.8.家庭护理
1.3.8.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清静,光线充足柔和。
1.3.8.2合理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能保护血管和降脂的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类食品,限制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增长。
7.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七
1 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提出与“十分法”的形成
1.1 中医“治未病”方法梳理与“十分法”提出
自国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 “治未病”影响不断扩大。但是, 笔者在诊疗实践中也发现了中医“治未病”中存在的诸多“乱象”, 主要表现在众多的“治未病”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有的地方甚至把“治未病”当做一只“万能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以至于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因此, 笔者于2011年对名目繁多的“治未病”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 将看上去林林总总显得杂乱无章的“治未病”方法归结为10种类型,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十分法”的由来。
1.2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概述
第一类是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中医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2]。
第二类是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3]。
第三类是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4]。
第四类是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5]。
第五类是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治疾病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6]。
第六类是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即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7]。
第七类是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武术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治未病”中又独树一帜[8]。
第八类是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膏方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9]。
第九类是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治未病”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如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等[10]。
第十类是“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中医“治未病”三种境界之一是“瘥后防复”, 即“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11]。
1.3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推出后的反应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于2011年发表后,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医“治未病”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一项工作, 对中医“治未病”的社区应用起到指导作用;对中医“治未病”进行初步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内对中医“治未病”的一些模糊认识, 并具有学术意义。
2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的再认识与“五分新法”
2.1 对“十分法”的再认识
笔者经过2年来对“十分法”在社区的应用, 发现此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分类过细;二是单一无法满足要求;三是顾此失彼影响效果;四是无法形成融会贯通。
2.2 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概述”
“五分新法”是对原“十分法”进行进一步梳理、归纳, 通过将理论、方法和类型上相近的类别“合并同类项”, 并保留部分相对独立成类的方法形成。
第一类为“传统治法与方剂”。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传统方法和传统方剂的传承和应用。
第二类为“经络学说与针推敷贴”。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中医经络学说基础上, 与经络有关的“治未病”方法的系统应用, 即运用者可单用一种方法, 亦可几种方法同时应用。
第三类为体质辨识与养生。这一类将原“十分法”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食疗、中医养生摄生、武术健身和膏方五类合并为一类, 体现了具有相似预防保健功能及理论基础的“治未病”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类为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这一类体现了“治未病”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以及“治未病”方法的创新应用。
第五类为“治未病”的康复方法。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瘥后防复”理念, 以及对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的开发应用。
2.3“五分新法”的预期效果
“五分新法”较之“十分法”, 在分类名目上更为简明, 各种类别的区分更为合理, 既有利于技术方法和学科上的专业分科、专科特色体现和命名, 也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 对中医“治未病”文献归类和档案管理也提供了一套简约易行的方法。
3“五分新法”的应用策略
3.1 管理层的认同评价和有效干预
中医“治未病”的分类工作应引起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关注, 特别是其中负责“治未病”领域的部门, 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五分新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评估, 以专业学术的角度提出意见, 并提出相应的应用意见进行有效干预。
3.2 社区层的有效应用和群体观察
欢迎有兴趣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参与“五分新法”的应用探索, 并在为社区居民服务过程中进行群体性的应用观察, 以便更大范围内获取反映, 从而进一步对“新法”进行完善。
3.3 骨干层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提升
所谓“骨干层”指的是市级以上中医药临床、科研及“治未病”专业机构, 希望能够发挥这一层面的专家技术力量, 从学术角度, 以“五分新法”为基础,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法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科学性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航.当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探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8) :808-809.
[2]郭红刚.治未病与扶正培本——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体现[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167-170.
[3]郭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与“治未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仲景学说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8-89.
[4]虞彬艳, 宣丽华.“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 (2) :113-114.
[5]胡亚男, 尚晓玲, 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A].全国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2-85.
[6]张伟妃, 张伟荣.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1010, 25 (5) :734-737.
[7]廖冬燕, 罗毅.顺时摄生——中医“治未病”之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论文集[C].2007:454-455.
[8]纪东, 余文燕.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 2007论文集[C].2007:170-172.
[9]毛水泉.浅谈膏方“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 :70-71.
8.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健康;未来
中医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关于治未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中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难经》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选取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思想。
“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强调人们应重视保养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许多富贵病,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体的保健和疾病的提早预防,国家也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所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全民意识也不断加强,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并倡导气功、太极等有益健康的健身方法,运用针灸、推拿、按摩经络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目前,疾病人群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仅为5%。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居的作用占60%,居于主导地位,医疗仅占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可以避免。如今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
古人所说的“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意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而且也包括疾病在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可能表现出的状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党的十七大中,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明确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
尽管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涉及环境、饮食等许多方面,但是作为中医学,维护人类健康,预防保健是维护的关键环节,防患于未然是最根本的、是其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疾病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往的多发性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和彻底灭绝,伴随而来的是一些病毒性变异性疾病。如何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对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所以,我国未来卫生工作的关键在于预防保健,在于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当今也极具生命力,例如:精气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都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中。因此,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的、总结长期以来我们祖先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 我国中医专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实施醫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发展“治未病”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治未病”,应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以发扬我国的传统医学,大力推广宣传,使“治未病“进入社区医疗,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理念和信心,使人们掌握运用“治未病”的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健康,积极开展预防保健服务,通过其经济补偿、市场组织、资金融通等手段,为“治未病”的发展提供保障。这种新模式未来将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
总之,我们向老百姓传播一个“治未病”的理念,告诉人们一个“治未病”的道理,掌握一个治未病的方法,告诉人们怎样在疾病到来之前去预防它,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推广“治未病”的理念,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远离亚健康,控制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传播,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人类健康与中医“治未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
[2] 陈竺在首届高峰论谈上的讲话 中国中医药报
9.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篇九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法规和上级指示,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对治未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予以指导。按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准确、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治未病的各项 工作有效进行。
2.负责制定并保持“治未病”科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效具体落实,深入开展。
3.制定“治未病”科长远发展规划和规划,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部门做好汇报工作。
4.定期深入门诊及其他工作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负责开展组织、检查临床教学工作,培训科室人员业务学习。
5.定期检查治未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和贯彻执行情况,采取措施,促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运用、引进新技术,新方案,提高医疗、教学及科研水平。
6.检查教育本科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质量。
7.落实社会监督,及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8.开展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室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9.指导担任本辖区的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及访视工作,使未病、欲病人群与慢性病管理既有效区分又能良好对接,实现健康全程管理。
10.通过适宜的预防保健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疾病的预防,满足民众偶的健康需求,使民众不生病、少生病、延年益寿,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长寿,从而提高医疗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
“治未病”科职工工作制度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严格执行“治未病”科统一的考勤制度。请事假要按规定事先亲自向科主任提交请假报告,特殊情况可电话或托人请假,但不能超过一天,事后需补办手续。病假要有符合要求的病假条。
3.工作期间要坚守岗位,不要窜岗闲聊,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工作间。工作间要保持清洁。
4.“治未病”科假日值班人员除负责调配处方外,要负责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事物,并在值班记事本上登记,必要时向科领导或院总值班人员汇报。
5.不得对患者和临床科室直接供给药品,需通过门诊或住院药房。
6.建立差错事故记事本,各组每月底统计上报科室,重大的差错事故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并采取积极抢救或挽回错失。
10.治未病工作计划 篇十
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制定20xx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如下:
一、积极引导中医“治未病”进入基层。
具体措施:选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推广工作。
二、在全市推广中医治未病精神具体措施:
1、运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模式,更多更广的在全民中提供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宣传推广,将适宜技术推广到全民家中。
2、继续印制中医治未病宣传手册,免费向居民发放,并提供治未病咨询讲解活动。
3、利用体质辨识软件全面开展城乡居民中医体质辨识工作。
4、采用中医技术指导干预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及孕产妇。
三、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归档、报送工作。
具体措施:在开展治未病推广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定期整理,确保资料的齐备、系统和规范。
四、建立“治未病”的工作规范。
11.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治未病;辨证施护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特征,易导致关节破坏,并伴有关节疼痛及晨僵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结蹄组织病[1]。本病可造成关节严重疼痛及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科学而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3]。本院风湿科自开展“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风湿骨病科就诊的住院RA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2~78岁,平均(60.23±5.32)岁;病程1~16年,平均(8.73±3.27)年。
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6~77岁,平均(61.09±4.76)岁;病程1~18年,平均(9.01±4.16)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关于RA的诊断标准[4]:至少1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MRI);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并有典型的常规放射学RA骨破坏的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症患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入院后给予RA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
2.1.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再给予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
2.1.2.1 辨证分型 入院后按照中医辨证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分型方法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经分型后,观察组40例患者湿热痹阻证8例,寒湿痹阻证13例,肾气虚寒证6例,肝肾阴虚8例,瘀血痹阻5例。然后分别按照证型的不同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给予饮食、起居等方面指导。
2.1.2.2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
2.1.2.2.1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收治入院的患者在住院时已经出现了RA的症状,因此“未病先防”的理念便体现在患者健侧的预防护理上,同时应对患侧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根据患者的证型不同,对饮食及居住环境给予个性化指导。湿热痹阻证患者应保持病房内清凉、干燥的环境,指导患者多进食薏苡仁、荷叶等清热利湿类食物,忌食辛辣刺激及温燥类食物,同时戒烟忌酒。寒湿痹阻证患者应保持病房内温暖、干燥,尽量安排患者入住阳光充足的房间,饮食可适当多食辛温发散类如药酒、姜汤等,可给予患者热敷、熏洗等温热疗法以促进康复[5]。肾气虚寒证患者应保持房间内温暖,光线充足,平时注意保暖,多进黑色食物如木耳等,并注意热量及蛋白的补充。肝肾阴虚证患者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多食用滋养肝肾类食品,避免多食性质温热的食物。瘀血痹阻证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嘱患者每日用温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6]。
2.1.2.2.2 瘥后防复 患者在病情控制出院时,应按照患者的证型不同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患者虽然症状得到控制,但此时正气尚衰,易受外邪侵袭而复发,因此患者出院后应悉心调护,使正气渐复。湿热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患者均应注意控制卧室内的湿度,不可久居潮湿之处,同时湿热痹阻证患者应注意保持患肢适度清凉。寒湿痹阻证和肾气虚寒证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天气变化时注意添衣加被,防止外邪引动诱发体内宿疾。肾气虚寒证患者还应多服温补肾阳之品。肝肾阴虚证患者注意滋养肝肾,避免过多食用性热助火的食物。瘀血痹阻证患者应适度按摩,同时多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7]。
2.2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工具为11点疼痛强度的数值等级量表(PI-NRS),该表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别代表不同的疼痛等级,0分为无疼痛,10分为严重疼痛,疼痛等级随分值变大而上升。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2组治疗前后PI-NR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
PI-NRS评分较入院时均降低(P <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3.2 2组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及2次以上再住院率比较 观察组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及2次以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nlc202309090636
4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为素体亏虚,正气不足,肝肾亏损,不荣则痛;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随经络而留于关节,痹阻气血,不通则痛;因此,补益肝肾,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为RA的主要治疗手段[8]。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给予充分的药物之后,科学而合理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提高RA治疗的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8-10]。而RA作为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结合中医辨证施护,更能够针对性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在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改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有着重要意义[11-13]。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之一,其内容包含“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在指导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护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发挥更好的疗效,也能使患者对自身的体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生活、起居等方面参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不仅能够加快疾病康复的过程,提高治疗效果,也为预防疾病的复发提供了保障。
在本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辨证施护的观察组患者,经过15 d的治疗,PI-NRS评分低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说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可提高RA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疾病复发。然而本研究作为一个随机对照研究,由于护理的干预措施无法实施盲法,且未能做到随机方案隐藏,对研究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但是本研究结果仍在一定程度说明了“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辨证施护对RA患者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徐金芝,于文广.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78-80.
[2]李波,姜泉.中医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2):74-75.
[3]谢静.“三因制宜”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8):63-64.
[4]赵玲,胡耀华,柳润辉,等.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6):416-420.
[5]袁作武,袁作文.“治未病”思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4,12(11):5-6.
[6]梁彩云,谢日升,王亚军.“治未病”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4,14(11):82-84.
[7]李宁,王拥军,施杞.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1):64-65.
[8]吴绍萍,杨光静,李飞燕.类风湿关节炎辨证施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3):78-80.
[9]王庆,徐桂华,周学平,等.功能锻炼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近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46-49.
[10]刘明鸽.康复护理干预类风湿关节炎2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71-72.
[11]王少萍,郭学兰,康卫红.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施护[J].四川中医,2010,28(11):115-116.
[12]李文丽,毛进云,李蕾.略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97-98.
[13]金玉芳,步晖,孙学英.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J].光明中医,2012,27(3):566-567.
收稿日期:2016-02-29;修回日期:2016-04-28
12.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脾胃
1“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是由“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1],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形象比喻, 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 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 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三是瘥后防复, 疾病痊愈后, 注意调护, 防复发[2]。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 采用方药、针刺、艾灸、推拿、膏方、精神调摄、食疗药膳等预防和治疗手段, 维护人类健康, 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3]。
2“治未病”思想重在调脾胃
人以五脏为中心, 五脏之间的络属和运动实现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五脏又是以脾胃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脾居中央, 五行属土, 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皆赖其充养, 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之官”, 正所谓“后天之本在脾, 脾为中宫之土, 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互为脏腑, 脾主升, 胃主降, 通过受纳、腐熟水谷精微奉养周身, 为其他脏腑的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而与人体的生、长、病、愈有着密切的联系, 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而调理脾胃自古就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论述了如何应用调理脾胃法防止疾病的发生, 为“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则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则提出:“善治脾者, 能调五脏, 即所以治脾胃也, 能治脾胃, 使食进胃强, 即所以安五脏也”, 可见调理脾胃使五脏安, 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反之, 若脾胃出了问题, 会累及五脏。金元时期,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脾胃虚衰, 元气不足。”“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可见调理脾胃, 是摄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治未病”思想用于调理脾胃的理论起于秦汉, 成于金元, 是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核心理念, 代表着中医的特色和精髓。
3“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脾胃病中的具体运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它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理论在当前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进程中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
3.1 未病先防
朱丹溪曾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 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意为健康无病之人平素应着眼于养生, 未雨绸缪, 积极采取措施, 防止疾病发生[4]。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日益频繁的社交活动, 过多地摄入肥甘厚味, 起居不慎, 导致脾胃受损, 气血功能减弱, 抵御外邪能力下降, 直接损害脾胃, 变生他病。因此, 在疾病发生之前顾护人体正气,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可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锻炼等几个方面入手预防脾胃病的发生。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如李东垣认为脾胃病人不宜过多吃酸、咸、苦、辛等食物, 以免损伤脾胃[5]。情志方面, 怒伤肝, 情绪急躁, 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乘脾, 横逆犯胃, 从而出现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6];所以要时刻保持舒畅的心情,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此外, 顺应四时之法, 合理作息,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才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2 既病防变
“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 脾胃病主要涉及脾、胃、肝三个脏器, 脾主运化多虚、胃主受纳多实、肝主疏泄多郁[7], 而疾病的发生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传变,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中提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8]。”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施治, 对暂时未发病的脏腑进行预防, 防止肝病及脾的传变, 在治疗肝病的同时, 配合使用健脾的药物, 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顾护脾胃, 防微杜渐[9], 做到早诊断, 早治疗, 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减少疾病对人体的损害。
3.3 瘥后防复
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可高达50%~90%[10], 单纯的症状缓解并不能代表疾病痊愈。从中医角度而言, 脾胃病初愈阶段, 由于受到病邪和药物损害, 正气虚弱, 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极易受到外邪、饮食、药物、劳倦、情志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病情稳定后, 顾护脾胃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原则, 脾胃强健, 则气血津液化生充足, 脏腑组织滋养充分, 使正气充沛, 健康得已恢复[4]。应嘱咐病人病后注重调养, 以恢复正气, 畅情志, 合理饮食, 远离致病因素, 帮助机体恢复和维持平衡, 以防疾病复发或复感新邪[11], 始终遵循“治未病”的原则。
4 总结与展望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1996年《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明确指出, 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 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12], 其实质就是将医学的重心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1]。因此, 要充分发挥“上工治未病”的优势, 用“治未病”理论指导脾胃病的防治, 通过顾护后天之本——脾胃, 达到气血旺盛, 阴阳平衡, 人体健康, 力争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真正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旋静, 吴秋成.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20) :154.
[2]程慧洁, 蔡夏琴, 余坚, 等.中医药调理脾胃[J].“治未病”江西中医药.2012, 43 (349) :9.
[3]梁发俊, 孔红兵, 王震, 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 (6) :30.
[4]林丽丽.从脾胃论“治未病”[J].江苏中医药, 2014, 44 (7) :6.
[5]王洪图, 赵明山, 项平.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53.
[6]陈正, 王庆其.510例脾胃病与情志关系调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 (6) :439-444.
[7]李振华.谈脾胃病的成因及治疗[J].河南中医, 2008, 28 (3) :1-4.
[8]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2.
[9]陈琦.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探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
[10]李忠蛾.“治未病”理念在消化内科疾病预防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9 (6) :701-703.
[11]彭卓嵛, 卢杰负, 张学松, 等.治未病理论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浅探[J].新中医, 2008, 40 (6) :110.
13.2012年治未病工作计划 篇十三
2013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
根据《保定市区域中医药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实施方案》的要求,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制定2012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如下:
一、积极引导中医“治未病”进入基层。
具体措施:选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推广工作。
二、在全市推广中医治未病精神
具体措施:
1、运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模式,更多更广的在全民中提供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宣传推广,将适宜技术推广到全民家中。
2、继续印制中医治未病宣传手册,免费向居民发放,并提供治未病咨询讲解活动。
3、利用体质辨识软件全面开展城乡居民中医体质辨识工作。
4、采用中医技术指导干预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及孕产妇。
三、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归档、报送工作。
具体措施:在开展治未病推广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定期整理,确保资料的齐备、系统和规范。
四、建立“治未病”的工作规范。
具体措施:流程安排和特色建设,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14.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十四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如《周易·既济·象》爻辞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后来将预防思想引入到医学领域,逐步形成了“治未病”思想。《灵枢·逆顺》记载:“上工治未病。”《淮南子》记载:“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温疫论》记载:“客邪贵乎早逐。”虽然古籍资料记载零散,但“治未病”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后,具有相对完整的内容,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故称之为“治未病”理论。
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贯穿恶性肿瘤防治全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5个原则”[1]。笔者接诊及治疗大量肝癌病例,发现运用“治未病”理论作为指导,可使临床诊疗思路清晰,又可提高疗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在无病阶段中的应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条经文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将之应用到肝癌临床中,指导原则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癌发病率”。
我国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背景。绝大部分患者共同经历着发病三部曲: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预防肝癌发生,就要控制乙肝病毒和肝硬化。
尽管西医有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耐药性及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低等问题。根据治未病理论,中西药联用抗病毒来预防肝癌,为临床提供了思路。西医针对肝硬化没有特效药物,而中药行气活血、软坚散结对肝硬化有良好控制作用,能使多数患者肝硬化由活动期转变为静止期,阻止或延缓肝癌的发生。遗憾的是,许多患者乙肝、肝硬化任其发展,或没有合理、坚持治疗,从而造成肝癌过早发生的悲剧,其中也有医者的责任。
2 在有病阶段中的应用
2.1 预防发作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记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条经文从疾病是否发作的角度,论述了在有病阶段,“治未病”就是防止疾病发作,在身体尚无痛苦时将其消灭。应用到肝癌临床中,指导原则就是“防止肝癌发作”。“发作”侧重于癌块引发的不适症状、身体痛苦。现代医学影像学发达,在身体无不适时可将癌块探测出来。若及时发现,将之消灭或长期控制,则预防了“发作”。
病例:陈某某,男,64岁。2012年9月行右肝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肝细胞癌,粗梁型”。2012年10月行TACE抗复发。2013年7月先后进行增强CT、增强MRI检查,均提示肝内多个复发病灶,当时患者无不适症状。笔者接诊后,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制定治疗目标为预防发作。先后安排行3次TACE及多次无水酒精瘤内注射(PEIT),并予中药不间断治疗。首诊刻下证:舌暗红,前部无苔、中后部苔薄黄,肝掌明显,脉涩有力。中医辨证:血瘀热证兼脾虚阴虚。中医治法:活血清热兼健脾滋阴。处方:党参、白术、山药、生地、麦冬、白英、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天葵子、莪术、八月札、丹参、桃仁、自然铜,每2~3个月调方1次,随症加减。中成药为肝复乐胶囊联合金龙胶囊以健脾、活血、清热。随访至2015年11月,查增强CT提示患者仅剩1个肿瘤活动病灶,直径约1cm,无不适症状,有效地预防了发作,达到了预期目标。
2.2 预防加重
《金匮要略》记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条经文从疾病轻重的角度,论述了在有病阶段,“治未病”就是防止病情加重,在疾病轻浅时就应积极医治。将之应用于肝癌中,指导原则就是“防止肝癌加重”。
“加重”侧重于病情进展,包括并发症增多、症状加重、化验指标恶化、癌块增多增大。根据治未病理论,积极采取中医药配合治疗,改善症状和化验指标、延缓癌块发展。比如对恶液质者采用中药治疗防止症状加重[2]、中药与抗生素联用防止感染加重[3]、去甲斑蝥酸钠瘤内注射控制癌块[4]、中药门静脉微泵延缓癌块发展[5]等。放、化疗可引起肝损害,笔者发现服用肝复乐胶囊30天能减轻TACE所致的肝损伤[6]。
2.3 预防转移
《难经·第七十七难》记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条经文从疾病是否转变的角度,论述了在有病阶段,“治未病”就是防止转变,避免健康脏器受邪而发病。将其应用到肝癌中,指导原则为“防止转移”。“转移”侧重于癌块侵犯血管、胆管,或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他组织器官转移。
肝癌一旦发生转移,就意味着治疗失败,且生存期有限。目前西医对肝癌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亦无有效手段进行预防。笔者诊治大量肝癌病例认为,中医药能减少癌细胞远处转移、肝内转移的发生率,但还需要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等高级别临床证据进行验证和支持,这也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
预防肝癌的发作、加重和转移,并不是相互独立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阶段,中医治未病侧重点不同,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 在病愈阶段中的应用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第393条说:“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这条经文说明病愈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将之应用到肝癌中,指导原则为“防止复发”。
肝癌行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如何降低复发率是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单纯提高手术技巧已不能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术后预防性TACE效果有限。中医能弥补西医之不足,根据治未病理论,手术后中医治疗目标为“阻止或延缓复发”[7]。
除外科切除外,早期肝癌通过微波/射频消融或无水酒精瘤内注射(PEIT)也能根治,术后通过中药改善肝脏环境、调节人体免疫、控制肝硬化也有抗复发作用。
病例:张某某,男,2011年8月17日体检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膈顶区病灶,大小1.1cm,考虑肝癌。1周后行全身PET-CT检查也考虑肝癌。2011年8月30日行射频消融术。2013年7月先后行增强CT、增强MRI、超声造影均发现肝右叶病灶,考虑小肝癌。2013年8月行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2013年10月复查肝脏增强MRI发现左内叶胆囊旁活动癌灶,当月行PMCT。因患者复发时间短,决定予中医药抗复发,乃询问患者既往服药情况。患者告知一直服用外院医师开具的槐耳颗粒治疗。笔者四诊后辨证,认为血瘀为主,脾虚、热邪为辅,应重点活血化瘀,兼健脾清热,遂予肝复乐片联合金龙胶囊治疗。每3个月来我院复查肝脏增强MRI,随访至2015年12月未见复发。
临床中少数患者接受TACE、放射治疗后,查增强MRI提示肝内活动病灶消失,此时笔者认为也应该积极进行中医药治疗以预防复发。
4 结语
中医“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完整,能有效指导临床: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帮助中医制定治疗目标、与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医疗各方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黄衍强,吴孝雄,黄飞.扶正祛邪抗癌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219-229.
[2]吴孝雄,罗明.健脾补肾法治疗肝癌恶液质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7):737-738.
[3]吴孝雄,罗明.益气养阴法治疗晚期肝癌相关性感染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56.
[4]吴孝雄,陈挺松,时良慧,等.超声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内注射去甲斑蝥酸钠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32):40.
[5]吴孝雄,陈挺松,时良慧,等.门静脉置管微泵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800-3801.
[6]吴孝雄,陈挺松,孙保木,等.肝复乐胶囊预防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肝损伤[J].中成药,2014,36(12):2475-2478.
【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参观讲解词09-26
中医院中医药工作总结 -定11-26
中医院平安医院工作总结10-10
建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09-22
中医院帮扶工作计划08-31
中医院医疗争议检查总结10-12
中医院工作发展规划11-16
中医院各科室工作制度11-20
中医医院年终工作总结08-13
2023年XX中医院工作汇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