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2024-09-26

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12篇)

1.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篇一

本书作者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陈述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上好课怎样备好课。而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以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课堂从许多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件有些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亮点也有些是令人惋惜的课堂败笔但他们都是来自于外我们对课堂的潜心探索和事件都曾是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有过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本书的作者用心感悟他的体会与思考都有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所做工作的数量和业绩相差就比较悬殊。这就要看一个人做事是否有恒心和勤奋的程度。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勤看、勤听、勤记、勤问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2.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篇二

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却也有出现形式上“刻意雕琢”、表面上“富丽堂皇”,而实际却远离文本本真,淡化“真英语”的浮躁课堂教学现象。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媒体泛用对学生参与言语实践和学生思维品质产生冲击,在这样似是而非的负影响的背景下,汪潮教授从素描、素食、素颜等观念中引申、梳理出“素课”的概念。

素色课堂,究其词本身,素色为单一的色调,单一色调的课堂难道不显得平淡枯燥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首先是“素”的定义。在字典里,素有多种含义,一是白色,又指颜色单纯,也就是我看到“素色”二字的第一反应;二是指本质,本性,事物的根本;三是指质朴,不加装饰;还有指清淡无为等等的含义。在《回归本色教学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一文中,汪教授说道:“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是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做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在我看来,素色课堂这一理念超新脱俗,对如今略显浮夸的教学课堂来说像一声闷雷,又像一道闪电,闪现出了最本质,最真切的教学方法。

本文紧扣素色课堂、实践与思考三个关键字展开。从初中英语素色课堂的角度,实践围绕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清淡,追求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思考如何使英语素色课堂成为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追求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培养有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如何通过实践与思考,使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质朴、真实、互动、静谧润泽的气息。例如在初中英语教材My Day单元中,文本内容围绕一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展开了介绍,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就可在素色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教学框架,用“素色”统领教学设计,和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返璞归真,于此同时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笔者认为,能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是对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最能高效学习的课堂。作者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学完“would like”句型后,第二天让学生造句:“我想要牛肉西红柿面条。”学生答:“I want beef and tomato noodles.”作者不置可否,鼓励其他学生评价,有个学生说:“You are right,不过你out了”,逗笑了全班人,最终通过提醒,说出了新学的句型。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既能保证全班注意力的集中,而且还加深了同学们对新句型的记忆。课堂中游戏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其次,游戏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游戏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同时游戏也要有评价,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恰当地运用游戏,才能真正让游戏为教学服务,形成最具吸引力、高能效学习的课堂。

生生互动也是素色课堂的一大特色。在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更自然顺畅,主观能动性更强。学的本质本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途径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而生生互动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比如作者在教Shopping这一课的reading时,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去商场购物和店员讨价还价,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的活动,同时他要求学生扮演购物者时尽量挑剔一些,一来这和生活真实情况更接近,二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话。在这样的生生活动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还能主动提问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生活中时常会用的用语,增加了新词汇、新句型的掌握。这样的互动,比起单一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对知识的习得也更进一层楼。

有效的素色课堂,也应该是能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生生互动式的“动”的课堂结合“静”的思考式的课堂才能使素色课堂的效益最大化。静,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专注思考,自我分析和总结。作者举了一个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例子,说要通过“感知——模仿——自构”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自助构建新知。正好之前做的就是这一单元的Grammar的教学准备,因此深有感悟,归根到底是在课堂中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观察、思考并总结出新的规律,这样新的知识点就成了自己知识宝库里的又一财富。

3.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篇三

阅读了这本书中的《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艺术要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书中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品味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不禁感叹:教育是艺术,教学管理更加是艺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一堂课,学生纪律不好,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老师是否有一定的责任?为什么有些课可以上的生动精彩,有些课就显得平淡无趣?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起来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管理艺术的区别,其实就是展示教师个人修养?品位?气质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同时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学生的艺术。通过阅读此书,让我不断反思,不断的感悟。比如在尊重学生这一点上,我就做的很不到位,遇到课堂中有学生吵架,我不是静下心来冷静处理,或者调查以后再处理,而是武断地将学生训斥一通,不分青红皂白。这样有些学生就感觉很委屈,对我也产生敌意,从而导致对我的课也产生厌烦。这就是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除此之外,还缺乏幽默风趣的语言,不能缓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不能包容学生。而在这本书中,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犯不着总是那样的嫉恶如仇,穷追猛打,不要把他批驳的体无完肤,誓不罢休。

《左传》曾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其实,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严师出高徒,”这个严不应该排斥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严师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也不是放任自流,必须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严在当下严处,爱在细微处,要把包容心和责任心贯穿教育的始终。包容也绝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不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软弱无能,而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学生成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发展缓慢地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宽容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处理问题要有余地,但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要用宽容的心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学生因缺乏自控力而犯错误,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误的过程。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因为宽容,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给学生留足了面子,更给学生一个反省和该过的机会。当教师有了包容之心的时候,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不违背规律做事自然能使事情朝和谐方面发展。

4.读《课堂密码》有感 篇四

——读《课堂密码》有感

第一次捧读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一书,我就被这个醒目的书名吸引了。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这本书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书中语言很平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和我们平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这本书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课堂密码》中的很多内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例如“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序p4第12行)窥探周彬教授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一丝尴尬,但是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研究,从“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我们需要或者欠缺的是什么?周教授还提到:“学习的功能自然从知识内化转向了知识竞争,此时的知识竞争不再是存储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p5第8行)“没有知识的储存肯定没有知识的提取,但有了知识的储存不必然会获得知识的提取。”(p6第4行)其中,周教授讲述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知识整合方法、知识提取方法的重要性,劝告我们老师应该从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中停下,好好思考到底如何教学、教些什么更加重要。

周教授第四辑写的“用宽容为教育开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说:“在教育实践中,被惩罚次数越多的学生,往往越有胆量去调皮;越是调皮的学生,被惩罚的次数往往越多。所以,虽然不够说惩罚会导致学生更加调皮,但也无法证明惩罚可以消除调皮。”(见p149第一至第四行)我读后深有感触。我所带过的班级中经常都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每天不是打架,就是搞恶作剧。或者抢同学的文具,甚至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屡教屡犯,真让我非常头疼。但凡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也努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发现的基础上,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力,这也就成了我工作中的一大乐趣。

周教授提到:“站在学生那面,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p152第3行)“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让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挑出学生身上的刺和不足,然后再为学生嫁接上美丽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p152倒数第9行)读到这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的一个学生。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到广东打工了,跟年迈的奶奶租房生活。他的性格很倔强,容易冲动,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吵架打架成了家常便饭。学校的一些设施设备也经常会遭遇他的拳脚,老师们都称他是一头蛮牛。开始时,我只要有同学报告他做了坏事,就会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通,或者让他面壁思过,写保证书等。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却不见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想干嘛就干嘛。后来有一次大扫除时,我看见一个女生提了满满一桶水,但因力气小,走两步停一会,还把衣服洒湿了。他看见了,走过去说:“让我这个大力士来提吧!”不由分说,就提起水一溜烟进了教室。然后,还一口气把教室拖干净了。发现了他这一闪光点,我在班会上特别夸奖了他。看见他露出灿烂的笑脸,我又提议让他担任班级劳动委员,负责监督班级卫生。

调皮的孩子有了挥洒精力的用武之地,以后,他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认真检查班级和清洁区的卫生,督促卫生值日生做好工作。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他谈心,并教导他工作中怎样化解与同学的冲突。慢慢地,他的转变也引起了同学们的赞誉。他的信心更足了,学习也变得认真了。老师们都说他成了热情有礼,积极上进的孩子。回顾这一切,我认为这是我宽容的力量,它也是一种爱。不宽容就没有教导,没有宽容就谈不上爱。我们老师每一天都要面对学生们千差万别的问题,宽容学生就要准确看待它们的缺陷跟过错,对他们的毛病要耐心辅助,严厉批驳,热情劝导,而千万不能应用心灵的鞭子。这也正是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p152倒数第6行)

5.读《叩问课堂》有感 篇五

有色小学 黄燕

内容简介

此书为周彬教授课堂三部曲《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的靠前本,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探寻期间的规律,是一本对课堂教学十分有益的书。它共分为五辑,分别是: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成绩与成长等。“教师与教学”是以“莫把课堂当秀场”为基础编写的;“学生与学习”则以“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为中心;“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主要是论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成绩与成长”则提出了“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这一现实问题。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我们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抑或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它带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们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

作者简介

周彬,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著有《叩问课堂》、《课堂密码》、《学校法制:理论与案例》和《教育考试与评价政策》等专著,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他曾经担任海宁高中的校长,2012年在他的倡导下海宁高中就为在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和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导。而我省的高中今年才开设这门课程,提出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这说明周教授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具有预见性的。

叩问教师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上课,但却很少追问上课究竟是为了谁?为谁上课这还是问题吗?难道教师每天上课不是为了学生吗?然而,教师上课仅仅是为了学生吗?当教师认为教学是为了学生时,就会认为只要自己每天上完课,批改完作业,辅导了差生就对得起学生了。至于自己每天是否过得有意义,自己在每堂课中是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完成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获得成就感,就另当别论了,是当然更好,不是也无所谓,只要对得起学生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对得起自己,并不重要。可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往往会因为错失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对不起学生,也会因为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而对不起自己。教师不仅仅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更应该是照亮自己的明灯,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光芒才会更加明亮,才会最终入驻孩子们的心间。

叩问师爱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或许获取爱的前提是付出爱,但目的应是让学生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但无法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教师源于爱而做出的种种行为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感情绪越激烈,师生关系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论述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学科知识的优势占据这个空间,那么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教师,把他当成是无法企及的演员……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总是急于将自己的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就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教师在课堂里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老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的成功。……”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觉得上课本身有内在的价值与乐趣。

二、给学生表达自己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机会。

三、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

四、善于用学生的学习进步激励学生。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还是学生,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要引领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把课堂当成自己的学习乐园。

叩问“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 “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6.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篇六

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 谢峰不是做个“微课”去指挥课程学习, 而是认真分析教材, 精准提炼达成目标, 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 统筹课前课堂学习规划,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从课程的内在要求出发, 用技术支持课程学习, 很有点“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先看学习材料处理。说实话, 《春联》实在算不上一篇好课文, 但春联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精华在于春联本身, 文章再陋, 也遮不住文化的光辉。

参悟式阅读发现, 文章首先介绍一大摞春联种类, 然后提炼出对仗和音律美两个显著特点, 可惜开始“珍惜”笔墨, 最后突然间收尾, 没了。结构很差劲, 但线索是清晰的。于是, 这成了实践新课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有利契机。

参透文章意图之后, 且看谢峰老师如何处理学习任务与技术支撑的互相浸润。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显示, 连续7个问题, 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走进春联文化:

春联有哪几种类型?

春联有哪几个特点?分别是什么?

什么叫对仗?对仗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声律美”?什么是“抑扬顿挫”?

这7个问题覆盖课文精华。但谢峰录制的配套教学视频轻轻掠过春联的类型, 因为那不是重点, 学生通过问题引导不难把握。轻轻掠过春联的类型, 因为那不是重点, 学生

视频的重点放在“对仗”和“声律美”这两个特点上。在“对仗”中, 谢峰深挖“字数相等”和“词类相当”的意义, 讲练结合, 逐步深化对春联的认识。在“音律美”中, 深挖“抑扬顿挫”和“和谐动听”的意义, 并且辅之以范读和标读音符号的方法, 让知识与方法交融一体, 引导学生向“高低起伏”和“轻重缓急”的朗诵努力。

随后, 视频又把对春联的认识与习作写春联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去从事创作, 在创作中真正完成“内化”。这样, 以思引领听、说、读、写, 开始实现对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传统的超越, 可谓工于心计, 于“细无声”中“滋润”课程学习, 把技术与课程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把小品文教学“教”活了!

由于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引领与微视频强有力支持的双向“浸润”, 所以在课堂学习中, 我们可以看到谢峰引导学生从知道春联到掌握春联特点再到创作运用, 把创编春联变为可能, 把传统的单纯学习知识变成了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创作实现深度内化的过程, 从而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春联文化的种子。

7.读《父母课堂》有感 篇七

身为父母,总感觉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幸福,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相比我们那个年代强了不知多少倍了。我们的童年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啊!那时候的家长都忙于工作,谁还有时间去管孩子的学习,就是管也是传统的“棍棒式”的家教,命令式的语言。

在接触《父母课堂》之前,我和女儿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命令式的,根本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更很少和孩子交流谈心。只是逼着孩子做这做那,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明白了。可是通过看《父母课堂》,对照自己育女路上的曾经和现在,有共鸣,有反思。书中的专家建议和一些教育实例,使我由衷的明白了一点:命令式的教育方法,虽然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更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8.读《走进名师》有感(精选) 篇八

这个世界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泱泱大国成千上万的华夏儿女,我有幸成为播撒这与众不同的爱的种子,不经意中我成了歌里中的"参天大树,牵着你走路,成了你生命中的红烛,伴你成长。"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告诉我:为人师,任重而道远。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走进名师》这本暑期教师学习材料,故事中的每一个片断深深地震撼着我,一种体会油然而生:名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成功在爱心,成名于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学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我对于这本书中一篇《爱的新泉》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是记上海市黄浦区尚文中学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老师的。她的教育名言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换位思考。这个假设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而且要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一直坚持下来就更难了。可黄老师却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生涯中,以这种可贵的换位思考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模范的履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师爱是一种宽容。当学生犯错时,给予他们谅解和信任,有时候比惩罚更具有力量。作为老师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要把更多的爱给予那些所谓的差生,坏学生。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影响。

曾经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是对我感到失望。我很奇怪,问为什么。她告诉我,最近我很长时间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看她了,老师的一个眼神对于她来说很重要,要是一个老师看了她一眼,可能她上课的时候就很有精神。听完这句话,我晚上想了很久。可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的不关心、漠视,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老师当初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伸出援手,关心下他们,那他们目前的状况可能完全改变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相反坏学生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老师应该对每个同学给予同等的关爱,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予多一点的关心。爱的智慧之处在于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需要任何成本,不要紧闭双唇,应该让爱从口中自然流露。

师爱之重,无以为比。"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教的道路还很长,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师爱天空。

9.读《父母课堂》有感作文 篇九

我和女儿做闺蜜

——读《父母课堂》有感

姜柏合家长

自女儿入小学以来就开始订阅《父母课堂》,到如今已经第二年了,两年里,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女儿已经从刚走出幼儿园时那个可爱顽皮的小不点,变成了现在热心有责任心的小大人了。而为娘我,也从以前咆哮式的训斥教育法走出来,慢慢地和女儿交朋友,到如今已经成了亲密无间的闺蜜。

自女儿出生起,我遵循着老话讲的`“富养闺女”,真的是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出众的“公主”而不懈努力,可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上到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变了,变得好动顽皮,有时甚至冲我发脾气,热心仗义的她,爱打闹,整个一个“小小女汉子”.女儿你一直是妈妈心目中的公主啊,那一刻我真是一万个不明白,只觉得孩子和我的希望差之千里,我的脾气也变得心烦急躁,孩子一表现不如意,我就对她大声的训斥,渐渐地女儿回家不再第一个找妈妈了,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入小学后,一日,女儿从学校带回一本《父母课堂》,一看封面,“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一行字立刻吸引了我,翻开书,我很清楚的记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名字叫做“郎平:和女儿做一辈子闺蜜”的文章,作者是张琦。我迫不及待的读了下去,看到郎平和女儿从分离,到辞职专心陪伴,最终和女儿成为了闺蜜,即便她又回到中国队当教练,和女儿的交流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依旧彼此牵挂,相互鼓励。

读完我真是百感交集,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就像一个迷路的人遇到了光明,原来母女之间还可以这样相处,平等无界限,我们和女儿要是这样该多好啊!于是接着读,“亲子加油站”,“孩子心声”,“专家讲堂”,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想这本书真太及时了,于是我下定决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耐心地和孩子沟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她。从那之后我便迷恋上了这本书。 每次只要女儿拿回来,我就认真的读,把喜欢的句子和文章画出来,女儿看我这么喜欢这本书,开始以为里面藏了什么好故事,于是我选一些美文共赏和生活贴士的小文章给女儿读,看到搞笑的地方,我们一起笑;动情处,我们一起流泪,我们成了书友,现在女儿上二年级了,作文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有时候受到老师授予的优秀小奖章,回来给我看,我为女儿竖起了大拇指。

10.读《高效课堂22条》有感 篇十

这本书就在他谈笑之间,将他的教育理想挥毫纸上,没见到他满脑袋的汗水,可是这本书却真的是他10年来关于教学理念探索的精华;看似犀利的文字,却真的饱含着他对中国教育未来的浓浓柔情;貌似不经意的段落,却真的是他对毒瘤般传统教学弊端地深深反思;神似散文般深入浅出的语调,却真的是他对课堂麻痹者地重重鞭挞。

如果你看这本书只是想学习一些所谓的中国教育界最新的教育理论框架,那么不好意思,他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如果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抄抄捡捡为博声名,那么对不起,你会连勺子把也摸不到。因为这个《高效课堂22条》不是拿来主义,更不是杜撰。他是从三所学校课堂的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他凝聚了太多热血教育人的心血,他

倾注太多的思考.他就是把在一所乡镇中学蹲了小半年的惊世发现跃然纸上的“旋风”;他就是与一群县中教师摸打滚爬40余天抠索出“271”的突破;他就是跟踪4年循环不舍的“循环大课堂”;他就是致力于高效课堂推广和应用的工具手册。

你想要的有吗?或许有!

你想要的有吗?或许有!

中国的教育理念太多,歪嘴的、外来的“和尚”太多,真的像他在田间地头鼓捣庄稼的太少,真的像他手把手教给诀窍的太少。10年素质教育,在铁板一块的传统教学面前一无是处;30年改革开放,唯有传统教学一尘不染;300年来的传统课堂模式,毁坏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无忧无虑。难道这就是中国诸多教育理念家所愿看到的吗?

不是!但是他们没有途径和方法。多少专家、学者在侃侃而谈传统教学陋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真的就没有一种高效的方发和途径吗?不是!但是他们没有找到。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层面,李炳亭及其团队倡导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将导学案的编制作为构建高效课堂、促使课堂由“活”到“实”的抓手,这对教师的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且须明确操作的要求,缺乏工作的弹性。其实,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究也正是我们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更何况编制导学案也是一劳多得的事。

写得很实在,分析的很深刻!

读《高效课堂22条》有感(2010-02-11 13:07:40)

作者:吉春茂

“不在显赫处强求,而在于隐微于锲而不舍,这就是神圣”,这是时人对李炳亭先生及其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应用的共同体成员学校的赞誉。共同体成员学校之一的杜朗口学校的教改经验,早在2006年我们就曾涉猎并组织教师多次学习交流,当时媒介是作为“非典型教改经验”推出来。时过四年来,诸多学校已借力于杜朗口的教改经验,实现了课堂变革,破茧化蝶,反观自己的学校,似乎还处在原点。

也许是对过去教学管理工作的追悔,或许是因学校指定我督查教师《高效课堂22条》的阅读工作,职责所系,当我面对《高效课堂22条》一书,与“锲而不舍者们”开展无声交流时,也就显得尤为用足心思。掩卷遐思:转变思想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之义。

1、转变思想,就要敢于“临帖”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历程,我们曾认真学习过洋思初中、蠡湖中学、山东聊城四中、河北

衡水一中及杜朗口学校的教学经验,但每次总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既没生根,也不生长。个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我们羞于模仿、怯于失败,总想“批判地学、因校制宜地学”,恰恰忽视了自身的批判能力。读罢此书,我们应切实转变思想,在推进有效学习、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要丢下面子,放下“架子”,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照搬照抄”唯有临贴才能破帖,唯有继承才能生成。

2、转变思想,就要致力于实施“课变”

观察我们的现实课堂,一是学生精力流失率过高,二与之相关联的是学生高效学习率过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需要变革,李炳亭先生之所以说是“课变”,而不是“课改”,就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应用,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的改良,更因为高效课堂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实质是“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博杀”,敢不敢于实施课变,也是一个教师与进俱进、挑战自我的过程。在应用高效课深堂模式初期,会出现诸如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同伴讲解不到位、教学进度延缓、学生动而不实等问题现象,从转变思想角度去认知,我们不能归究于高效课堂模式不当,而应换位思考,认真研读高效课堂模式,细致把握其技术要求,加强班级、备课组协作,积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注重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以趋高效课堂模式应用日臻完善。

3、转变思想,就要积极创设优质校园人际关系

李炳亭先生及其共同体成员学校将高效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把班级小组学习建设作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闹”起来—“火”起来—“活”起来---直至效果“好”起来,课堂中表现得比较“嘈杂”,这势必让我们一些教师不习惯、担忧、甚至于反感。对此,我们也要转变观念,积极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中,在模式应用初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少些呵责和指责,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养成学习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层面,李炳亭及其团队倡导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将导学案的编制作为构建高效课堂、促使课堂由“活”到“实”的抓手,这对教师的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且须明确操作的要求,缺乏工作的弹性。其实,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究也正是我们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更何况编制导学案也是一劳多得的事。

比照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李炳亭先生及其团队着力推广的高效课堂模式是新颖甚至是“另类”的,但研读《高效课堂22条》,共同体成员学校应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既有理论的支撑,更有现实存在的土壤,他们是秉承着“好的教育,不会为考试而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的理念,用“脚板丈量”着教育,因此,我们须静下心来,认真揣摩模仿。

在江苏教育新政背景下,有些学校因外部良好的氛围,教师还能“揪”,有些学校因内部优良的学风,学生还会刻苦学,我们呢?内外部因素只能促使我们求“变”,也许前一段时间,为了体现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曾登台“化过妆”,但过后呢?看来,学习、接受新生事物纯粹借助于个体的自觉性是难以推进,也不能形成团队力量。

11.读《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有感 篇十一

湖滨小学陈闽桂

一直以来烦恼学生的作业写得不认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善?想了多种方法,效果也不好。最近读了《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才发现自己对作业的认识有问题,以前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其他的题目,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抄写的题目多,让孩子动手动脑的题目很少。学生对这样机械性的作业不喜欢,时间长了就成了应付,字也就越写越不认真了。在作业的布置上想得太简单,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批改作业上,却没有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作业,从何做起?《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作业设计方面的启发。

在于永正老师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文中,发现他的一些观点是我现在正在努力尝试的,因此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字是小学生的必做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好硬笔字,也得遵循“描红、仿影、临帖”的规律去写。”现在学生写字质量普遍下降,原因在于没遵循写字规律去写,都是“想当然”地写。而老师对书写的质量不够重视,所以对于生字词我想除了要求学生写两至三遍外,还要写规范写正确。讲明写字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使所有学生都能认真书写作业。

“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更要多读。”现在孩子虽然有条件读书,但是却读得很少,原因有很多,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书,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渗透读书方法,推荐有关的书籍,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渗透。只有大量阅读,厚积而薄发,学生运用语言时自然会游刃有余,靠读书长大的学生,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有了积累与读大量的书,而不是死写作业,学生的作文水到渠成,就不会怕语文考试了。

钱老师说,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考试前,搞“应试”。有“考试”就有“应试”。考前利用一点时间做做历年来的考试卷子,做做针对考试出的练习题。会的不做,不会的要做;做不出来则给学生讲讲,并告诉他们,考试时遇到这种类型的题,怎么对待。钱老师说,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叫“应试教育”了。”

读着于老师的文章,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千万不能因“考试”而乱了手脚,更不能因“改革”而错了方阵!

12.读《父母课堂》有感 篇十二

像普天下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因此我不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心情和热情,但令我遗憾的是,孩子的成绩总是不太稳定,有时成绩好,有时成绩一般,令我倍生烦恼。

我读了《父母课堂》---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篇文章,我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我是一个十分看重孩子考分的家长,每次孩子考完试,我总是穷追不舍的问道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得不好时,我总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孩子,孩子总生活在我的不满中,其实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这也是我需要调整的地方。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身教胜过言传。父母不仅要“养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行,父母的行为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自己看电视,却不让孩子看;有时给自己很多自由,却给孩子很多的约束和要求。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长期的身教作用功不可没,认识到这点,我会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再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读了几篇文章,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儿子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羞辱孩子;不轻视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

意愿相违背的歧视、欺辱、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他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习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科技方面的书。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并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爱家人,爱师长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开世界,让他全心全意地信赖自己,让他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父母课堂》告诉我们许多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教育案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哪些是父母应该做的,哪些是父母不应该做的,很容易被人接受。孩子成长是令家长快乐的,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愿《父母课堂》成为每个家长的良师益友,在家长迷惑的时候给予指点迷津,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上一篇:小学作文:我的周末下一篇:erp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