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定**》教学反思 篇一
《定**》教学反思
人生是一堂课的功夫,它让你经历着,感受着,痛苦着,收获着;人生也是一场雨的功夫,淋漓的考验,总会让你走向成熟,回首曾经的迷蒙,总会让你有所悟,那么就将《定**》这节公开课的反思写下来。
本节课最大亮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诗意把握和情感体悟上,学生做得很好。尤其是在人生启示的探讨上,学生表现的非常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妙语连珠,精彩不断。最得意的是学生的感悟不仅全面而且能联系到自身的考试,学习中的强科和弱科,不仅具有生活意义,在当下更具有学习意义。
导语的设置,平易近人,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走进苏轼,走进《定**》 朗读环节多样化,学生读,教师范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了解了诗词大意,大致能感悟作者情感。
文本分析,拼读诗词,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抓住关键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拓展延伸环节,通过苏轼与杜甫、李白、辛弃疾的对比,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形象,学习苏轼处逆境遭挫折,不畏惧,不颓丧的超然达观、隐忍平和、淡定从容。
但也有不足,在手法赏析上,有些简单,是一种缺失。其次,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苏轼词这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学生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毕竟这是一堂课的功夫,毕竟仕途坎坷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旷达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笑对风雨,就让这节课,让苏轼,让《定**》成为一个起点。
2.《定**》教学反思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目前, 全世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机制就是职称评定机制, 即结合科研人员的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等情况,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序列, 再相应赋予代表科研水平高低的标签, 如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或者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这种机制因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 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 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抑制科技创新、埋没优秀人才的制度缺陷, 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关键所在。
量化评定模式的弊端
目前, 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 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 制定相应的“门槛”, 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 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 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而且有的问题日益严重。
一是重数量而轻质量。在当前的科研考核体制下, 将每项科研成果进行赋值, 如一篇论文多少分, 一本专著多少分, 然后将科研分数加总, 谁的分数最高就意味着谁的科研水平最高。事实上, 科研成果在精而不在多, 纵观人类科技史, 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生的成果就是在某一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观点。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足以让其彪炳史册, 当然, 我们不要求每位科研人员都成为科学家, 但每个人深入研究某一领域, 形成自己的科研专长会更有利于产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二是重形式而轻实质。诸多科研机构进行职称评定时都唯“核心期刊”“SCI” (科学引文索引) 或“EI” (工程索引) 是论, 用科研成果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及收录形式定位成果的优劣、水平的高低。至于论文是否有思想、是否有创新点、是否有知识贡献、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等, 则被放置一边。
三是重利益均衡而轻公平公正。在不能充分了解申报人员情况的条件下, 或者说在大家都符合了基本申报标准的条件下, 一些其他因素将影响评审组专家, 他们投出的那神圣一票可能带有神秘色彩或者随意色彩。
四是重职位而轻学术。一般而言, 在职称评定机制的具体操作上, 都是管理部门 (人事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 制定实施细则, 行政工作的观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 在选取评审专家时, 他们除了考虑某专家的学术水平, 还会考虑其职位等因素。
制度设计初衷受到挑战
职称评定制度的设计, 是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出发点, 其目的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激励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创新, 并给予那些为科技做出贡献的人们以肯定。但是, 在实际中, 这些制度设计的初衷将会受到挑战。
一是形成科研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 是指好的更好, 坏的更坏, 多的更多, 少的更少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在科研声望和奖励的获得上存在马太效应, 在科研资源分配上也是如此。一方面, 职称较低的科研人员, 因为资历浅、人脉少, 虽然科研水平高、观点新颖, 但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或者申报课题等方面明显存在劣势, 于是文章发表不了、专著出版不了、拿不到课题, 这反过来又制约了职称的晋升。另一方面, 对于职称较高、资历较深的科研人员而言, 他们更容易发表科研成果、拿到科研课题, 从而可以保持或者晋升其职称。
二是职称评定陷入符号主义误区。在用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源生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的时候, 我们用这些符号替代了一位科研人员的潜力和创新意识, 在符合和科研水平之间建立起了高强度的正相关, 他的这些源生指标越高, 则意味着科研水平越高。
三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本位意识。科学真理面前是不应该存在什么“官”与“不官”的, 但因为目前的职称评定机制为行政色彩的渗入提供了空间, 职称评定中也出现了官本位现象。
四是扼杀了科技创新。科研工作既包括强调理论性的基础性科研, 也包括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研。对那些刚毕业的年轻科研人员而言, 他们职称上刚刚起步, 科研方面也没有多少资历, 此时他们处于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但因为职称低、资历浅, 不易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只能慢慢积累各项资历。
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环境。
首先, 科研投入机制应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 这样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不再局限于传统体制下的各种符号类指标, 取而代之的是看科研人员是否真的做出了令人认可的科研成果。为可能创造出惊人成果的科研人员破除体制障碍, 不去过多考虑科研人员的学历、年龄、职业、资历、地位、单位等在传统体制下象征水平的门槛,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在这样的机制下, 能够获得科研资源的人不再仅仅是那些带着各种头衔的人, 而是能够率先完成科研成果的人。
其次, 打破传统的“科研准入门槛”, 使得年轻的科研才俊甚至每一位公民都具有科技创新的机会。将“我也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深深植入每一位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公民心中。在社会上形成“只要你有足够的创造性, 就可能获得国家资助并成为科学家”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情况下, 将有更多的科研工作人员有动力、有激情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 并有可能获得成功, 最终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科研创新成果是衡量科研水平的唯一标识。
3.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 篇三
一、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次长途旅行,那么,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将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将要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本领,还要学习什么本领。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切实可行,更为有效。
《春笋》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小春笋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动词,教师告诉学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接着追问道:“你觉得这些动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班内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圆其说。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其中“理解”这个目标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畴。教师应将之改为“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动画演示、表演、朗读”等手段,使学生“了解”春笋的品质。“了解”较“理解”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更易于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目标的制定务必要以学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层次,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二、 基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一把标尺,它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阶段目标和要求、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解读,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法理依据。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来进行,否则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超标、不达标,甚至偏离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第二学段“继续激发兴趣,初步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第三学段“在激发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观察能力,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升表达水平,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第一学段侧重于“激发观察兴趣”,第二学段侧重于“培养观察习惯”,第三学段侧重于“掌握观察方法”。这样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水平,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瞻前顾后、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了解其外形及行为特点,活用文本语言。二、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三、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魅力。本课目标中“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无疑呼应了第三学段“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教学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点。
三、 基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教学,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狼,最终导致森林绿色消退,疾病蔓延,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假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环保课”,失去了其特有的学科教学功能,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指向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策略和方法,提高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表现手法。三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可以说,这些目标都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四、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单元”作为教材系统的一个中观层级单位,最为集中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如今的苏教版教材也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进行教材组编,把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及人文内涵,合成一个“集成块”,从而更为集中地体现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和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因而,教师在确定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时,应先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把握,把单篇课文置于单元整体之中进行考察,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不良倾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告诉学生打开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的热情和兴趣,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观察方式,生动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之“怪”、捕食之“快”和变色之“奇”,且将“变色”这一主要特征贯穿全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作者反复跟踪观察之后,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想想说说”的缺图想象,也是要学生在观察其他三幅图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完成。习作2更是在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动物外形、特点。通过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所有文本无一例外地指向“观察自然”这个主题,因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学会观察”,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设计。当然,总目标相同,不代表子目标一样。这4篇课文分别指向“观察自然”的四个不同维度。前两篇主要落实在情意层面,即观察兴趣和观察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三篇课文肩负着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的重任。第四篇课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观察所得进行生动而有序表达的典范,它的落脚点应在“观察表达”层面上。在单元总目标下,每篇课文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呈现出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于重点处重锤敲打,无关紧要处忍痛割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的语文知识,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阶段要求、把握本体性教学内容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精确、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4.三顾茅庐 教学反思定 篇四
学校校内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顾茅庐》。从开始的选择教材,到钻研教材、确定方案、上课,整个过程下来,感受很多。
一、教材解读。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三顾茅庐”现在已经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演变为一个成语。顾:拜访;茅庐,草房。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起初隐居在隆中的茅庐里,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
本文以“三顾茅庐”为题,侧重于历史事实,写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事情,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既表明刘备尊重人才,又表明自己现在为什么竭忠尽智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原因。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没有见着。这一部分简要交代事情:两次拜访,都未见着。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刘备拜访的态度和目的:诚心诚意,辅助自己。这一部分也为第三次拜访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再写见面以后。诸葛亮分析形势,提出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既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又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佩服和赏识。从出发前写道见面前最后写见面后,眉目清晰,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有耳闻目见之感。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刘备贤才的正确认识好真诚态度。
这一部分其实不是“三顾茅庐”的直接体现,却是带来的良好效应,所以不宜详写,略作点染就顺势收篇了。
课文在表达上有如下特色。
第一,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作者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比如张飞的“嚷”,用麻绳捆来的话,其鲁莽急躁之态如在眼前;而刘备的下马步行、耐心等待、“快步”拜见,又体现了他的求贤心切、访才心切的性格特点;诸葛亮形势分析、提出策略,虽然没有详写,但读者自可从刘备的反应中认识到他的雄才大略,超越一般。
第二,详略安排,合理适度。本文标题“三顾茅庐”,但对于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未平均用力,而是略点一、二次,详写第三次,这就突出重点,由第三次可以推想第一、二次,否则,就会轻重不分,势必累赘了,这表现出作者运笔有方,安排巧妙。
第三,运用比喻,传情达意。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来传情达意,如隆中山冈的卧龙之喻暗示诸葛亮的志向才干;拨云见天之喻映衬诸葛亮的洞察形势,策略非凡;鱼水之喻更是突出了刘备的欣喜和诸葛亮的作用„„
二、精彩句段
“他们来到隆中……同诸葛亮见面。”这一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值得仔细揣摩理解:
第一、二句,暗示贤人的才略品格。文章写描写刘备来到隆中所见到的景色,这些景色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谐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第三至八句,详写刘备拜见过程,又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三至七句写刘备求才心诚。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如果对诸 葛亮不敬重、不心诚,就不能做到。到了诸葛亮家,刘备是轻轻敲门,表现了敬重人才,讲究礼节。适值诸葛亮午睡,刘备轻轻走进去,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这更是心诚的表现。第八句写刘备求财心切。前面已写到刘备对先生的耐心等候,尽管时间很长,仍然不改初衷,诚心可鉴,末了一句却写刘备一旦发现先生醒来,立即“快步走进草堂”,一慢一快对比鲜明,表现了刘备求才是何等心切!
三、教学回顾。
巧妙导入知出处
师:同学们,做好上课准备了吗?上课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听我们张老师说,我们班的孩子都喜欢和书做朋友,读书多的人就是自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这是一本章回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三顾茅庐。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说明你很勇敢。生:我知道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师:你真了不起,一口气说了两个。让我们打开这本书,来读一读。请读读第一回的题目。生读
师:我们所熟悉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出自这一回。第四十六回,谁来读读。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草船借箭就出自这一回。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么,每一回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这一回要写的主要内容,这是这类章回小说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便于我们快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随文识写会题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它是根据“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编的,我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先来看老师写这两个字,茅庐的茅,上面是草字头,说明这个字和草有关,下面是矛,这种草叶子长得又尖又长,像矛那样。横钩要写得长一些上,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撇要舒展。请同学们在田格本上认真写这个字。生写字(学生提醒身正 肩平臂开 足安)。师: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茅庐
师:知道什么是茅庐吗 生: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房
师:用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茅庐,这里的茅庐可不是修建在一般的房子,那它修建在什么地方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想象。
师:配乐范读“诸葛亮出山„„”配乐读。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生:这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地方。师:山青水秀啊
生:这是一个隐蔽的地方。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几片竹林,隐居 生:景色优美的地方 师:有山有水 生:美不胜收的地方
就是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隐居着旷世奇才诸葛亮,才引得刘备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说顾是一个生字,顾左右结构,是左右同宽的字,这里的竖提和右边的页的一撇注意穿插,这样的字才紧凑美观。
师:顾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课件出示)这里的顾的意思在这里应选择哪一个解释?
生:第三个选择拜访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个顾也写一下(学生写字姿势提醒)生写字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拜访茅草房子。
师:孩子,是拜访草房子,还是拜访住在里面的诸葛亮 生: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子里的诸葛亮 师:谁拜访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这次说清楚了,我们现在用三顾茅庐这个词是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这三还是指三次吗? 生:不是,很多次。
师: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知层次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于故事类的文章,你对故事中的什么最感兴趣?
生:我对情节最感兴趣。
师:所谓故事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人物故事发展的过程,包括了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课文哪里是起因、哪里是经过、哪里是结果 生默读,找
师: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因呢,女孩你说 生: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眼睛真亮,故事的起因写得很明了,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课文当中什么地方写的又是故事的结果呢? 生:课文中的四五小节写的是故事的结尾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第五小节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经过。同学们看,这样我们就把课文很明显地分成这样三部分。
圈圈画画理脉络
师:一个故事吸引人,往往在于故事的经过一波三折,像这样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这样的故事,按照叙述方法的不同,又被分为这样三种情况,读一读。
生:1按时间先后,2按地点转换,3按事情发展。
师: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经过,就是按第二种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叙述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生边默读边画
师:同桌两个相互地说一说,看你们两个找的一样吗? 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冬去春来是时间转换的词语 师:老师要找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 生:我找到了隆中
师:你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就跑到了隆中,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告诉了我们。
生:我找的是上路,然后是来到隆中,然后是半里多路,草堂前,最后到了草堂
师:我们抓住了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我们就理清了故事的脉搏,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是这样按地点转换来讲的。如关羽辞别曹操后,首先来到„„(出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中表示地点的词,引读。)
师:同学们看,这个故事虽然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但我们抓住了地点转换的词语很快就理清故事的脉络,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运用。
随文识字知人物
师:除了对情节感兴趣,还对什么感兴趣? 生:我还对人物感兴趣
师:他还关注了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诸葛亮、刘备(师板书)
师:葛是一个复姓,也是两个生字,诸字要写好,言字旁要写小,注意诸的撇要长,要穿插,这个字才紧凑。与顾相比,诸和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诸是左窄右宽。葛,原来人的捺改成了点。(师范写)对于这个生字葛,你有什么好办法记?
生:换偏旁,把渴换成草字头。
生:我也是用换偏旁,喝水的喝换成草字头。
师:老师的方法是:有口就想喝,有水就不渴,头上有草就读葛,记住这个葛,你能赛诸葛。生读,生练写。
师:课后田字格里有这些生字,你认为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字,自己画个五角星,和例字对比一下。
师:放下笔,在三国演义当中一共描写了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下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再来细细感悟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
四、教学后记 1.成功之处。
(1)词语教学扎实。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我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2)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3)充分品读文本,领悟语言的美妙。
①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 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②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③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2.教学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5.《定**》教学设计 篇五
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二、探究重点,品鉴词境。
三、迁移运用,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二、解读小序
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
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作者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问题切入
1.朗读全词,初步感知。思考: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词中哪些地方与之形成呼应?请出题赏析。引导学生抓住直接表现作者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吟啸”是什么状态?“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
参考答案: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而“轻”乃指心理之轻,而非事实之轻,即指轻松旷达的心境;“莫听”等三词干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2.再读全词,解读物象。抓住词中出现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题。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涵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
参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斜照相迎”蕴含着词人旷达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发现温暖;“萧瑟处”既指方才遇雨之处,更指平生经历过的宦海**,而“回首”“萧瑟处”即对人生长路的深刻思考和觉悟。
3.吟诵全词,品析表达技巧。思考:这首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的理解拓展到写作层面,可从三个角度来归结:
一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作者落笔于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写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会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借隐喻来寄托。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隐喻遭贬后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历经坎坷后的清醒与达观。
三即景生情,以小见大。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为实,为小,却生发出作者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其动人的情致,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及人格魅力。
四、探究提升
1.探究“归”字。思考: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个性谈谈你对“归”的理解,你认为苏轼要往哪里归?
请学生以书面形式作答,教师加以投影,并在此过程中点拨归纳:“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2.探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思考:你欣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看待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作品的旷达意境以及词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体会词人儒道兼容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3.再谈对《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理解。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五、评价迁移
1.学习评价。投影一段话:“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2.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智者人生无雨晴
一蓑烟雨,几许人生
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
结语:我们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东坡的人生智慧。愿我们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有东坡这样的大家相伴,以使我们的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
方案B
教学目标
一、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
一、由“雨”开篇,设疑导入
由“雨”设疑:请同学们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工夫”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点拨导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意思;后者加个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准则呢?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回答。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参见“方案A”)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五、激疑思辨,体悟人生
请同学看一段话:“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你认同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畅所欲言,鼓励多元理解和个性发现,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把握词的基调、节奏、旋律等,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潇洒和超脱,疏朗和刚健。
布置作业: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6.定**的教学设计 篇六
品诗把脉 定**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7.《定**》教学反思 篇七
一、视频定格, 静态展示
要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动作的标准化是十分重要的。然而,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 让他们在观察一闪而过的范例动作后完全模仿出来, 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相关动作用多媒体课件摄录下来, 用视频定格的方式化动为静, 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动作要领。在立定跳远过程中, 有很多关键动作是需要注意的, 如起跳时要双脚自然分开, 踝关节充分打开;摆动双臂时要注意和起跳的姿势配合起来, 注意身体协调性;腾空过程中要注意挺胸、展髋, 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落地之前要注意小腿向前伸出, 延长腾空时间;落地后则要注意屈膝缓冲。这些动作需要身体具有整体协调能力。然而, 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够仔细, 顾此失彼, 很难彻底掌握各个动作要领。教师用多媒体视频可以将腾空等瞬间的动作定格下来, 用静态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全面而仔细地观察这些细节, 在模仿练习时可以提高动作的完成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看图说话”方式, 在观看视频定格画面之后尝试说出动作要领。还可以将各种动作要领编成口诀, 方便记忆。用视频定格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细节动作, 抓住细节问题, 从而促使他们全面掌握动作的关键。
二、细心找茬, 强化细节
立定跳远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一样,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生只需要几次训练就能基本掌握要领, 但有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练习。为了提高动作准确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 一组练习, 另一组观察其动作, 用相互找茬的方法来找到对方动作中的问题所在, 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立定跳远过程中, 有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例如, 有的学生预摆不协调, 在屈膝过程中重心掌握得不太好, 在伸蹬双腿的时候无法做到和双臂协调运动,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要想提高立定跳远的能力, 教师绝对不能对这些细节问题视而不见, 要指导学生组成小组, 注意在每个小组中插入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 然后让一组学生练习而另一组学生指出细节方面的问题。这种相互纠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有学生提出:“他起跳的时候动作特别怪, 会顿一下再跳。”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 指出这种“顿一下”的现象是因为起跳前的小跳步和垫步动作引起的, 是需要避免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找茬”的情况提出适当的纠正方法, 以优化学生的动作。相互找茬的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作用, 还能利用榜样的力量, 让能力强的学生对能力差的学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妙用垫子, 标记提示
在学生练习立定跳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若干小道具, 以使学生的练习能在细节上得到优化。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道具, 它能起到标记的作用, 也能起到优化学生动作的作用。在立定跳远过程中, 腾空的高度是很重要的, 有的学生无法跳得更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跳得不高。在练习中, 教师可以将垫子放在学生跳程的中间位置, 将几块垫子叠加起来, 或者将一块垫子摆放成直立的三角形。学生在练习时自然会在腾空过程中折叠双腿, 使自己的脚不触碰到垫子, 这样就达到了改良学生细节动作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将垫子放在学生跳程的后半部分, 这样学生在落地时小腿要尽量向前伸展, 才不至于踩到垫子上, 这有助于学生将落地动作做得更加标准。在放置标记垫子之后, 还可以对学生的落地动作形成缓冲, 避免学生因双脚过于用力而扭伤, 垫子可以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如果要想优化学生的起跳动作, 可以将垫子放在学生跳程的起始部分, 如果想顺利跳过垫子就必须保证起跳动作一气呵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起跳爆发力, 避免产生小跳步和垫步等错误动作有一定帮助。可见, 用垫子在跳程的各种位置进行标记, 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起跳动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促使他们将立定跳远动作做得更加标准, 从而提高跳跃的远度。
四、结束语
立定跳远易学难练, 要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就必须让动作更加标准化, 提高学生下肢部位的爆发力, 同时也协调好学生腰腹部的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教师要从细节入手, 着手对学生在立定跳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取一定的措施辅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动作、关注细节,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摘要:立定跳远是“达标”项目之一, 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立定跳远成绩, 要从细节入手。研究了如何抓住细节, 让动作更标准化, 提高成绩。可通过视频定格播放, 让学生了解动作细节;通过小组练习, 相互找茬, 促进学生掌控细节动作;借助垫子标记进行提示等方法, 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立定跳远。
关键词:立定跳远,细节,动作标准,多媒体,小组
参考文献
[1]黄真真, 等.不同教学模式在小学立定跳远中的运用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4) .
8.《我来定食谱》 教学设计 篇八
8、我来定食谱
大华小学
左 峰
一、概述
《我来定食谱》一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关word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编辑段落设置和插入图片等设置,而第8课则是这一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以及“图片”和“艺术字”格式设置。
2、学会使用选择性粘贴来下载网上的文字信息。
2、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3、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前几课的word学习,对word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第7课有关剪贴画中的设置剪贴画格式的学习,为第8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对前几课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我认为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比较好。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我们每天都要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怎样搭配才是科学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小结荤素搭配)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午餐食谱你准备怎样做呢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师:老师给同学们找到了一些相关信息,请同学们打开E盘我来定食谱的文件夹打开营养午餐搭配原则网页阅读相关信息。
2、提问:如果把这段文字下载到word中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尝试利用复制粘贴命令进行操作
二、新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学习选择性粘贴 师:刚才同学们在粘贴的时候会发现在文字四周有一个表格,如果只要文字不要表格该怎么办呢?
教师演示讲解:在选中文字的过程中,难免会选中一些图片或其他无用的东西,这是我们可以单击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命令,就可以把选中的图片去掉,只粘贴文字内容。学生练习操作 教师讲解:选择性粘贴不但可以用在网页上下载文字,一切应用到粘贴的地方都可以应用选择性粘贴。
2、插入图片和艺术字
光有文字还不够美观同学们请看
教师出示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件并讲解
师:仅仅有文字是不够的,在Word当中可以通过图片来装饰我们的作品,也可以插入艺术字来使得我们的作品更加美观,这个食谱的标题就是通过插入艺术字来实现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以及艺术字的妙用。
师:首先老师先演示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打开“食谱”Word文档,插入图片的第一步是要选择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光标插入点的位置就是我们插入图片的位置,大家一起来说老师的操作:“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学生一起说),在这里找到哟插入的图片,单击确定。同学们,现在观察一下,这样插入的图片就可以了吗? 生答:图片太大了,而且与文字的位置不合适。
师:我们来调一下大小,选中图片,出现8个控点,将鼠标放到控点的位置,拖动鼠标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如果按住shift键的同时拖动鼠标,就会保持图片缩放的横纵比例不变。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发一份食谱,你选择一张图片插入到食谱中,并且将大小调整合适。学生操作
师:刚才有同学说图片的位置不合适,那我们怎么来更改图片的位置,图片的位置也就是相对于与文字的关系,在Word中,提供了五种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选择图片,会出现“图片”工具栏,也可以在“格式”——“工具”——“图片”来把“图片”工具栏调出来,还可以通过右击图片,来“显示”和“隐藏”“图片工具栏”,在图片工具栏中有一个“文字环绕”,对于刚插入的图片系统默认是“嵌入型”,当我们把文字环绕改为其他4中类型时,就可以移动图片到合适的位置,在这个“图片”工具栏中,还有很多的工具,同学们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这几种文字环绕的方式以及其他工具的使用。学生操作
师:我们的食谱还缺少一个标题,我们就以“今天中午我下厨”为题来给自己的作品添加题目,刚才那个例子中的题目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有没有同学知道是怎么实现的? 生答:是通过插入艺术字来实现的。
师:太棒了。Word中的艺术字字库丰富多样,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一起说“插入”——“图片”——“艺术字”,艺术字也是图片的一种形式,所以插入图片和艺术字都是一样的操作,看,这里面有很多的艺术字样式,我们选择一个,输入文字,这样五颜六色的标题就完成了,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同样用打开“图片”工具栏的方法打开“艺术字”工具栏,通过这些按钮来对“艺术字”进一步修改,大家赶快给自己的食谱做一个醒目的标题吧!学生操作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插入图片和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有谁记忆力最好? 生答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3、拓展练习师:好,同学们,我们学会了插图图片和艺术字,接下来,老师再发给大家部分文字和图片,你新建一个Word,应用老师给你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编辑排版,看看谁的作品最漂亮?也可以两个人一组来完成。学生操作
三、评价
师:谁来说展示一下作品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答:学习了在Word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师:同学们课后刚兴趣可以给自己的家人做一个电子相册,并配上文字说明会更有意义。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评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作品的评价即和老师同步进行的作品评价。
2、自己创作的品评价
3、小组交流与合作的评价
评价过程中按照先个人在小组的方式进行评价。
七、帮助和总结
9.《定**》教学反思 篇九
汕头市东厦中学 韩金容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介绍苏轼。
二 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
1、小序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 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 “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 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 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 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 结束语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韩金容
10.《定**》教学反思 篇十
定积分是数学中最具美学意义的内容之一, 在这里, 数学的辩证法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比如“化整为零”, “积零为整”, “以不变代变” (以直代曲) , ”“以近似求精确”, “以有限逼近无限”等得到了最好的应用。在学习中, 我们将能体会到数学并不仅仅是用抽象的公式、法则和定理建造起来的空中楼阁, 它也有着自己非常具体和现实的一面, 它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
2 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出定积分的概念, 讲授第一实例 (曲边梯形的面积)
定积分的产生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 其概念直接起源于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某些实际问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平面上曲边梯形的面积,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曲边梯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 由连续曲线y=f (x) , (f (x) ≥0) 与三条直线x=a, x=b, y=0所围成的图形叫曲边梯形, 它由四条线围成, 其中直线段叫底, 曲线y=f (x) 叫曲边。在中学数学课中, 已经学会计算一些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 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等, 都有相应的公式来计算。但在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中, 我们可能还会遇到由任意曲线所围成的不规则平面图形求面积的问题, 在这些不规则平面图形中, 曲边梯形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实际上, 由任意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适当选择坐标系并进行合理分割后, 总可以化为若干个曲边梯形面积的代数和。就是说, 只要能够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那就等于解决了任意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那么, 怎样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呢?
(联系中学所学有关内容,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而且自然地与旧知识进行联系, 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当中, 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 也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指导。
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所用的办法是类似的。他是用圆内接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 只要让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 就可以得到圆周长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 用圆周长除以圆直径, 便可以得到圆周率π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 祖冲之一直算到圆内接正24576边形, 才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第7位。这项成就比西方国家早了一千年。
下面用极限方法来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为方便起见, 我们假设y=f (x) 在[a、b]上连续, f (x) ≥0。我先将科学家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大体思路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为了得到曲边梯形的面积A, 首先将大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 然后把每个小曲边梯形近似看成小长方形, 得到其面积的近似值, 再把这些近似面积相加, 得到大曲边梯形的近似面积, 为使近似值变得精确, 只要让分割无限细密, 其极限值便是大曲边梯形的面积。
下面按刚才的思路来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步骤如下:
⑴分割 (化整为零) :为了将大曲边梯形分成n个小曲边梯形, 我们在区间[a, b]上任取n-1个分点a=x0
⑵近似代替 (不变代变) :因为f (x) 连续, f (x) 在小区间上可近似看成不变的, 因此可将第i个小曲边梯形近似看成小长方形, 用长方形的面积作为其面积的近似值, 即△Ai=f (ξi) △Xi, i∈[1, n], ξi∈ [xi-1, xi]
⑶求和 (积零为整) :将n个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相加, 得到大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A=∑undefinedf (ξi) △Xi, ξi∈ [xi-1, xi]。
⑷取极限 (以有限逼近无限) :如果我们让分割越来越细, 那么上述近似值将变得越来越精确, 当分割无限细密时, 近似值的极限即为精确值。怎样表示分割无限细呢?这里我们记λ为△Xi中最大的, 即△Xi=max{△Xi= xi-xi-1, i∈[1, n]}, 则当λ→0时, 分割就无限细了, 这样我们就求出了曲边梯形的面积, 即和式的极限undefined
(在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中贯穿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 渗透着数学学科中的辨证法思想, 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精髓, 有利于数学素养和数学兴趣的提高。)
3 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二实例
下面一起来讨论: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设某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v=v (t) 在时间区间[a, b]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s。给学生留出3~5分钟的讨论时间, 讨论过程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启发, 之后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得到问题的解答:undefined。
在生产实践和科学领域里, 还有许多十分重要的量。例如求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 求非恒定电流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求非均匀细棒的质量, 求旋转体的体积及曲线的弧长等等, 这些量的计算都可用类似的方法。
(在第二实例的学习过程中, 一是注意到了定积分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二是采用讨论法教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让学生在经过讨论得出结果之后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4 对比两个实例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上面两个问题所需计算的量, 一个是物理学中的路程, 一个是几何学中的面积, 虽然两个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 但计算这些量的方法和表达这些量的数学形式都是相同的, 即计算方法都可归结为“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四个步骤, 最终所求的量都可表示为一个和式的极限, 既然这个和式极限的运用这样普遍, 我们有必要对它的性质、运算方法及应用等作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给这种和式极限起个名字叫定积分, 并且用一个更简明的数学符号来表示。
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此处略) 与记号:∫bafundefined, 在定积的定义中,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积分与和 (或者说和式极限, 叫极限和) 的密切联系了, 这就是积分为何用拉长的S既∫来表示的原因了。这个符号是莱布尼兹的杰作, 他在1675年首次运用并沿用至今。莱布尼兹对数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为数学建立了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 或者说是他建立了符号数学, 使数学变得简明、规范而富有逻辑, 可以说数学因为他而变的更加美丽。
(在定积分定义的学习中, 不仅注意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渗透了数学文化教育和数学美学教育, 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能缓解学生的疲劳,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合两个实例进一步分析定义
由定义看出, 定积分是一个和式的极限;反之, 任何与此相同类型的和式极限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定积分。比如, 前面讲到的曲边梯形面积可以表示为曲边f (x) 在底边[a, b]区间上的定积分, 即A=∫baf (x) dx;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可以表示为速度函数v (t) 在时间段[a, b]区间上的定积分, 即s=∫bav (t) dt;关于定积分的定义, 同学们还要注意:定积分∫baf (x) dt是一类特殊的极限, 它只与被积函数和积分区间有关, 而与区间[a, b]的分法和点ξi的取法以及积分变量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 即∫baf (x) dx=∫baf (t) dt
摘要:通过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 灵活安排教学步骤, 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设计,定积分概念,教学方法,兴趣
参考文献
[1]程晓玲.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教法研究.教育科学论坛, 2002 (5) .
[2]胡先富.高职学院的数学美育.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3 (1) .
[3]马忠林,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11.《定**》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朱店学区
一、“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指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二、“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二个理念:不放弃一个学生;全面落实分层分类教学。
三、“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时控:一节课教师连续讲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累计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当堂检测时间大约为3-5分钟。
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导、学、展、点、练、测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出示目标、检查预习——问题引领、读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生成——精讲点拨,解决疑难——理解识记,巩固消化——分层检测,整理反思。
(一)出示目标、检查预习(导):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准确揭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学习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接着检查学生对预习案的落实情况,从而全面掌控学生学情,为个别指导打下基础。
(二)问题引领、读书独学(学):在解读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之前,教师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和自学要求,即自学什 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独立看书,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学生必须边看书边动笔,进行独立解决问题,教师此环节要巡视指导,对自学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对自学投入差的学生提示,做好评价,努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看懂例题,会做简单题。
学生独学完成之后要完成自学检测,练习案上的检测题要体现双基,可以是书上例题或例题的变式,可以把例题拆成若干个小题,也可以是书后练习题等。检测要像考试一样要求,此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答题状态,看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对学群学,展示生成(展):学生完成自学和自学检测后,对子之间互对答案,解答对子之间不会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答本组疑难,实现兵教兵,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记下来。此环节学生必须人人发言,组长要给差生分配任务。教师此环节要关注每个小组的状态,抽查小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对各组的问题迅速做出判断,哪些问题需要展示,还有哪些预设的问题需要展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精讲。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展示时一般由C层、B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点评时,点评的内容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展示不是读题念题而是讲题。应就题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想法,总结出一类题目的学习方法。在某个学生展示时,本小组成员应该能做适当的补充,应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小组凝聚力。其他小组学生应学会倾听学习,不应把别组同学的展示看成与自己无关。
展示方式有:书面展示(板书)、口头展示(语言)、行为展示(表演)。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选择较好的切入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则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四)讲点拨,解决疑难(点):每个学科中都会存在一些既难理解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精讲。有时候不但要讲,还要深入浅出地分析,生动形象地对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问题。当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主题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把他们拉回主题。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时候,有个别小组会出现跑题的情况,应及时进行点拨,使小组很快回到正题上。在教师精讲点拨的全过程中,针对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难点,设计问题是关键,思路分析、技巧和方法的点拨是重点。设计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够辨明是非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艺术,快速确定所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五)理解识记,巩固消化(练):教师精讲和总结之后,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理解和识记,及时巩固知识,此环节实行对子互考。教师抽查中下等生识记情况,并进行评价。另外,要结合练习案中设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训练、综合性、拓展性的训练是实现巩固与迁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充分利用好练习案。
(六)分层检测,整理反思(测):分层检测要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一致,要保证题量和时间,要分层分类,时间约为5分钟。分层检测题是练习案的关键,学生要做到《朱店学区学生当堂检测纸》上,教师下课必须带走,作为课后补差和辅导的依据。
学生根据自学、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把存在的问题整理在错题集上,边整理边反思。
五、“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八个抓手
(一)预习案
1、预习案应包括“预习目标”、“预习自测”和“我思我疑”三部分。
“预习目标”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学生学情确定。“预习自测”题目的编制也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题目要以基础题为主,让学生能自主检测预习效果。
“我思我疑”部分由学生在预习时记录下自己的预习印象、感受、感悟或疑惑,教师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真实体会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困惑,每节课不得少于两点。教师要通过预习案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思考与疑难情况,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预习案提前一到两天要发放给学生。
3、每节课,教师要用3-5分钟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检查。
4、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预习案的批改情况、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我思我疑”部分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二)导学型教案(导学型教案要严格按“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的流程进行编写)
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案化、作业化、共性化
2、类型:比如语文课可以分为阅读课、复习课、作文导学课等。
3、量和难度的把握:量以一课时学生能学完为宜;难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主,顾及大多数学生,最好分层优化任务。
4、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分解,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要求过高。
5、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如何体现? 第一要使用合适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第二要细化到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第三要量化。
6、导学型教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知识问题化原则、学科化原则、整合化原则、个性化原则。
7、导学型教案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学科本源性原则:即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最近发展性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挑一挑摘桃子”的效果。
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及发簪,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
目标引领性原则。
8、导学型教案中问题的分类:
预设的问题、生成的问题、再现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主线问题、辅助问题。
(三)练习案
1、当堂训练及检测练习设计;
2、课后梯次训练题目设计;
3、后进生补差题目设计;
4、周考试题设计;
5、月考试题积累;
6、所有题目都要突出梯次,注重分层分类。
(四)当堂检测纸
1、语文尽可能使用,数学必须每节课使用;
2、把每节课检测结果及时与当天的辅导结合,落实天天清;
3、把每天当堂检测成绩作为评价本节课成功与否的硬指标,及时调整教法、学法和教学策略。
(五)双色笔
1、预习与上课;
2、作业与更正。(六)错题集
1、把错题收集作为每天必须的家庭作业落实;
2、指导学生会收集错题,并更正消化;
3、错题集中的错题在教师指导下收集,要突出考点、热点、重点、易混点等;
4、要培养学生养成在每次考试之前及时复习错题集上的习题的习惯。
(七)周检测
1、周检测内容要少而精,要突出基础性,以本周所上基本例题或字、词、句为主;
2、周检测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在周末作为作业,让学生针对自己本周内容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救性学习或复习;
3、周一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周末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4、严格控制周末学生作业量,作业要求少而精,要有针对性。
(八)月检测
1、月检测题目由教研组负责编制,提前一周完成。
2、按要求时间严格组织检测,阅卷尽量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流水线作业。
3、要认真对待月检测成绩,及时分析、总结、反思,比较一月来的成绩变化,真正达到查缺补漏,及时提高的目的。
六、学生管理之小组组建
1、划分小组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2、小组内成员分工与职责:
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体成员有序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组内管理工作,特别是当组长工作较多时,要承担部分组织工作。
记录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自主、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等。
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展示。
作业组长: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交、发放、检查,并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学科代表。
卫生组长:监督本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
备注:必要时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
3、如何对小组进行动态管理以促进班级不断进步? 第一,确定小组长是前提(在全班选出几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为组长)第二,制度建设是基础(通过创设个性化组名,制定组规,确立小组警言,构建课堂文化等措施形成强烈的文化感召力。)
第三,团队合作是关键(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小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应。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既反馈信息又了解其意见和想法。)
第四,教师引领是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制度、舆论,使学生主体行为方向和教师希望的方向尽可能一致。尤其是在成果展示时,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要进行互动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探索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
第五,导向评价是保障(评价过程的公开比评价结果的公布更重要)
4、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在小组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 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定小组公约;制作组花;确定目标;制作小组展示园地等。
5、如何对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以促进小组的和谐发展? 组内评价——小组长周评价制,对组员进行学情、展示、纪律、卫生的评价,并利用主题班会时间集中点评。
组间评价——实施小组积分制。由班委会负责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考核,每天根据特定的考核内容公布分数,每周一排名,每周一颁奖。
班级建立“荣誉栏”——设有周冠军、月冠军,每月表彰一次优胜小组,发喜报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
七、“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自主学习
1、概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导学型教案的引领下,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或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方式。
2、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的合作性、学习的创造性。
3、形式:
课内自主学习:一般包括自足性阅读、自主性理解、自主性训练(作业)、自主性评价
课外自主学习:自主性实验;到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等处搜索查找资料;走出校园到街道、社区、工厂、农村等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进行调查访问,开展实践活动。
4、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习任务的确定
第一层次: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对应科目的《课程标准》要求、班级学生的学习习近平均水平、教材内容、教学用书中的相关建议等制定出相应的完成课题学习需要的课时数和每个课时中具体对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关一些学习方法、技巧的建议,对课题进行“课题解读”。并且教师作一定量的试题解析,以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最后完成导学型教案的设计,并且将以上内容明确体现出来。
第二层次:在发放导学型教案后教师应对学生研读文本提出具体要求,对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包括学习目标的解读和具体问题的分层,以及知识的重难点的把握。第三层次: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则要借助于各种学习工具、图书阅览室、网络等各种渠道,认真完成导学型教案设定的问题及相关联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对所学内容的框架式理解。
5、学生怎样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自读课本;研读目标,解决问题;检测目标,完成练习;再生目标,探究合作。
6、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做什么?
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活动;巡视发现问题,进行个性指导;梳理共性问题。
7、自主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要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请教老师帮助解决。
8、学生自主学习时仅限于对教材的理解,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怎样的引导和帮助?
第一,在导学型教案编制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第二,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和导学型教案,进而找到学习中的疑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第四,鼓励学生及时记录困惑问题,敢于提出和交流问题。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公开的鼓励。
9、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哪些好的方法和习惯? 专心阅读文本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细节习惯养成。
10、学生自主学到的知识浅,但考试题目难度却增加,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
第一,要在导学型教案编制上下功夫。导学型教案中既要有知识巩固方面的简单、浅层次的问题,也要有知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和理解教材,在展示环节中可以适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第三,布置一定量的配套练习题进行巩固,特别是要选取一些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达到熟能生巧。
第四,通过对学和群学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深度和难度。第五,加强方法的归纳、知识规律的总结、易错点的归类与解题技巧的概括,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1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怎样检查才能做到科学、高效?
第一,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巡视和检查,充分了解学情。
第二,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完成的导学型教案收起进行批改。第三,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制。教师可采用“同伴互评、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四级评价机制。
(二)合作探究
1、合作学习的条件
必须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合作主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以后进行。
2、如何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灵魂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深入小组中,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做好调控。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有没有价值,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组内明确、科学、合理的分工;取决于小组中每一位成员能否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教师应该给学生哪些合作探究的技能? 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
4、如何解决课程紧、教学任务重,而探究又占用时间的矛盾?
第一,培养学生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第二,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任务和探究实践,适时点拨,集中突破重难点问题。
第三,教师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安排学生探究。第四,改变观念。探究虽然用时多,但是学生能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这将大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交流
1、展示的形式
从课堂形式上分有:讲解、朗诵、歌曲、绘画、演讲、辩论、小组汇报、个人发言、黑板板演、游戏等。
从课堂工具上分有:口头表述展示、板书展示、课件展示、提问展示、质疑展示、补充展示、演讲式展示、教师提问及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相结合。
从展示手段上分:板演、谈话、表演、归纳、图表、媒介、实验。
2、展示内容的确定
第一,普遍性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重点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第二,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小组展示的内容:要做到个人展示单题化、小组展示覆盖化。全班展示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疑难问题和争辩不清的问题,展示内容做到专题化。
第三,课堂展示以展示知识重点、难点、疑点为主。展示小组认为是重点的学习内容;展示小组认为最容易混淆的内容;展示小组认为讨论最成功的内容,最独特的观点;能生成新的问题或能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内容。
还要做到:大家都会的不展示,书本上有的不展示,学生能口头解决的不展示。
3、展示任务如何分配?何时分配?
任务分配:小组自愿原则,喜欢讲哪道题就讲哪道题;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小组“抢”展示任务,同一个问题,想展示的几个组抢展示机会,哪个组先板演完哪个组展示;以上方法各有优劣。
分配时机:课前分配;课后分配;课中分配;上课把全部任务让各个小组都合作完成,然后再随机展示;上课把全部任务让各个小组都合作完成,然后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临时分配任务;展示任务的分配由各学习小组申报或抽签决定。
4、展示交流环节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倾听者——倾听学生展示过程
引导者——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 指导者——指导学生展示难点知识
支持者——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倡导者——倡导学生课外探究
判断者——判断学生展示内容
5、如何区分有效展示和假展示
有效展示:有问题的展示、有争论的展示、有评价的展示、有落实的展示。有效展示要看三点: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了多少问题。
假展示:学生为展示而展示,没有本着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难的想法;从教师一言堂到学生一言堂的展示;完美的展示、一团和气的展示、只有掌声的展示、没有落实的展示。看起来很热 闹,但是没有学到东西,展示的内容是学生以前就会的,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6、如何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克服展示疲劳症? 方法层次:关爱学生,以情引趣;直观教学,启迪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精心设问,引发兴趣。
制度层次:需要研究和推行更多更好更有吸引力的展示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学生展示的热情,来刺激学生展示;用一些奖励性的比赛来调动气氛,激发、激励学生的兴趣;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体系。
7、展示不是后进生独有的平台,如何兼顾每一位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定期进行角色轮换;小组长适时为学困生创造展示机会;按照学生的学习力展示层次性问题等。
8、展示环节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合作展示;要在展示技巧和展示内容方面下功夫。
展示技巧:板书内容的有选择性;教师要合理引领,精炼展示,多样展示等。
展示内容:要突出重点;整合教学环节;取舍展示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展示内容。
9、展示交流中如何解决学生只跟着附和,不思考,不记笔记的问题?
【《定**》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定风波教学设计反思11-17
三顾茅庐 教学反思定11-04
修改定328反思主持词06-27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12-08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9-03
高三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