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2024-07-27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精选8篇)

1.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一

我们小时候一定玩过吹泡泡,但那些都不是纯正的。我今天可开了眼界,玩了一次正宗手工的简易泡泡液。

泡泡液的配方很简单,一个小杯子、白糖、勺子加任何洗洁剂,一根吸管,以及你的手,这当然是必要的。实验步骤也很简单,倒半杯不到的水(泛指一次性杯),放一平勺白糖和两平勺洗洁精。只要1:2,怎么放都行。再搅拌均匀,用吸管一蘸,就可以啦。而且,这泡泡还有别称呢,叫泡泡彩虹桥,听名字就美。

我先用吸管轻轻一蘸、一吹,一个泡泡浮在桌子中间。我按老师的步骤又一蘸,用吸管插进第一层一吸,神奇的一幕产生了——泡中泡。我从侧面一瞧,哇,我不由发出感叹,真不愧叫“彩虹”,在阳光的折射下,泡泡的光泽五颜六色的,犹如一道道彩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我又开始吹第三层,第四层。泡泡像镜子一样,反射到外面又反射回里面,不断的反射成了一个奇观,我决定继续吹多,变得美丽。可没想到吹第五层时,外面的泡泡开始相继炸开。我叹了口气,开始重新做泡中泡,我越做越不想做,开始做起了大白。

一个大泡当肚子,两边的手做两个小泡泡,再脚和头。完成了!我一看,似乎还缺什么。对,大白有芯片的地方。我轻轻一吹,一个泡泡在大白的肚子上了,可又滑了下来,毁了我的“佳作”。我发现同学的杯子上有泡泡,对了,我可以把吸管放到杯子里呼呼地吹,杯子里不断冒出像石榴状的晶莹剔透的泡泡。过了一会儿,泡泡大军侵略了整张桌子,我也成泡泡人了。

今天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见证了“泡泡彩虹桥”!

老师点评:嘿!你的文章就像美食一样令人胃口大开,相信很多小伙伴看了你的独家配方已经跃跃欲试了。

作者|天台小学 六(7)班 王梓帆

2.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二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故事教学,学生

生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包含着科学家探求真理的艰辛, 更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因此,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生物科学史故事的应用价值, 利用好这些素材, 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

生物科学史中有大量有趣的科学故事, 精彩的科学实验, 曲折离奇的科学探索过程。这些生动事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会让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可变为求知, 探求真理的心理行为。如果用生物科学史故事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题, 效果很好。

我在教授“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一节之前, 先简介教科书中关于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 英国人罗伯特·虎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他把软木薄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软木薄片是由许多小室构成的, 于是他把这些小室叫做“细胞” (cell) 。那么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小室”进一步放大后是怎样的结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样自然引入新课, 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指引学生思路

1. 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生物科学史既是揭示生命奥秘的研究历史, 也是生物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其中每一次重大发现及经典实验都是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这些故事能使难点知识的理解层层推进, 从而突破难点。例如初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教学难点之一, 可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贯穿在光合作用教学过程的中。通过海尔蒙特植树实验、普利斯特的实验、谢尼伯的实验以及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等科学史上的有关故事, 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光合作用定义的理解, 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2. 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知识既是科学思维的结晶, 也是科学家在探索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取得的成就。教师应充分把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使学生从前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严谨性。教师可利用生物史中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故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 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知识的掌握变为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体会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史上, 科学家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展示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高尚的科学品质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在培育新种的过程中, 先后用了6年时间, 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 才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种;近代实验生理学奠基人哈维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大胆提出假说, 精心设计实验。在当时实验设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 哈维没有显微镜, 只有一个手持放大镜和一些简单的解剖工具, 他不断实验, 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这些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之路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的。成功的获得, 既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 还要有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等科学素质。用科学家这些科学态度和工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启发与感召, 使学生得到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提升。

综上所述, 教师应把生物科学史引入生物学教学, 结合具体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收集整理, 将学生学习过程同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 其相关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满希, 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三

一、科学故事可以增强学习兴趣

由于科学故事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强烈吸引学生,因而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故事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兴趣。例如,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640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制造了一个抽水机,可是无论如何也抽不出10米以下矿里的水,为什么?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向学生讲述“皇冠之谜”。讲“浮力”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重力”时,可以结合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这样就会改变课堂上枯燥烦闷的气氛,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到生动具体,趣味盎然,并且课后印象深刻。所以说,科学故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它的特殊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科学故事可以扩大知识领域

课外讲述科学故事,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范围可以更广。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探索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在校园和同学聊天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天狗吃月”的故事,科学家应用数学计算发现海王星的故事,“阿波罗” 载人飞船登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三、 科学故事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描述:物理学里有物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之美还体现在简洁和谐中。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美在本质上的简单性体现在:从基本粒子到天体,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纷繁复杂,但物理学家都巧妙地在复杂的真空世界中,把研究对象分割抽象出最简单的物理模型。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秘无比的自然规律。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地下、宏观与微观都统一起来,具有高度的

和谐统一美。

四、科学故事可以培养辩证观点

给学生讲述科学故事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改进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爱迪生做实验,需要测一个灯泡的体积,他让身边的一位助手去做,这位助手左量右量反复计算,总是得不到灯泡的准确体积,正急得满头大汗,爱迪生拿过灯泡放进盛水的量杯中,一下就准确测出灯泡的体积。这是一个用巧办法解决问题的实例,它告诉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方法,要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讲述科学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伦琴之所以发现X射线,是他抓住偶然机遇并追根问底的结果;哈雷之所以能预测彗星归来,是他在占有丰富事实基础上善于分析归纳的结果;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善于继承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提出狭义相对论,是他不受传统理论束缚勇于创新的结果。无疑,这些故事以及教师的分析引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五、科学故事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在科学发展中,贯穿着科学家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勇于探索的事迹。教师可从科学家工作学习中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再如,华罗庚的父亲在杂货店里顽强自学,阿基米德吃饭洗澡时还在思考问题,法布尔如痴如迷地观察昆虫,伽里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落体实验,居里夫妇在破旧木棚里提炼镭,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科学考察,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等等。这些故事必将会给学生重要启迪和感召,不仅能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学习,而且培养他们不计名利、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个性品质,振奋他们追求真理、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是讲述我国古今科学故事,如指南针的传说,蔡伦造纸的故事,张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徐霞客不畏艰险考察祖国的山水,詹天佑修筑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返回祖国,邓稼先隐姓埋名为我国原子科学事业贡献一生等,还能唤起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起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四化的决心和报负。

4.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四

这位圆上神,为人处事骄傲自满,对那些没有对称轴的上神嗤之以鼻,理都不理他们。这不,宴会刚开始,他们就聊开了。圆上神问:“我有无数条对称轴,请问,各位上神,你们有几条啊?”长方形上神说到:“我有2条对称轴。”“我有3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上神很骄傲的说到。正方形上神轻蔑的说;“你才三条对称轴,你别忘了我,我可是有4条对称轴的!”等腰梯形上神红着脸小声地说:“我只有1条对称轴。”

这时,众上神齐刷刷地盯着平行四边形上神看,只见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顾低着头喝酒。原来他一条对称轴都没有。在这个宴会上,他丢尽了面子,顿时满脸通红,真想像土地公公一样钻到地底下去躲起来。这时,天君长笑:“哈哈哈哈……虽然平行四边形上神无论沿着哪条直线对折,两面都不能完全重合。但他对黎民百姓做了很多的贡献,如推拉门、绘图用的缩放支架、折叠椅子等都有他的功劳哦!因此,各位上神,不管有多少条对称轴,都是福泽四海八荒的好上神!”其他上神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宴会又继续开始了,时不时从宴会厅里传出阵阵笑声!

5.科学家故事100教学设计 篇五

海师附小 黄冬燚

作品解读:

《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叶永烈为我们讲述了100个科学家的有趣的故事。科学家的一生是漫长的。这些故事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个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学到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鼓励着你向科学的高峰进军。

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了便于渎者了解这些科学家,在每一篇故事前面附有这位科学家的简历,读者读了本书以后,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精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全面了解科学家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科学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使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形象、生动。阅读也是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在阅读中引领学生感受科学著作的语言精准性、生动性、幽默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读

这节课老师带着同学们开启一段烂漫的阅读之旅,一起走近《科学家故事一百位》。

从书的封面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百位科学家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是叶永烈为我们讲述的,书的封面上有我们熟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部书的情况介绍: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继《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销量近两亿之后第三本销量过千万册的科普励志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人物“以点概貌”之法的经典读物。)

亲近作者:叶永烈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时就发表诗作,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他的著作都很多,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一下他的著作。

你知道的科学家有些谁?(国外的: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国内的有:鲁班、李时珍、竺可桢„„)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故事?能说说大概的内容吗?

在这本书中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正如书上所说: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教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学到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鼓励着你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包含着叶永烈爷爷对你们的殷切希望:

出示封底——寄小读者:

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百多位重要人物。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专业精神、持久毅力。如果真的存在天赋的话,他们的天赋在于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存在的价值,即使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乐趣甚或遭受苦难,也无怨无悔。

我的写作我的写作方法是用一个个能反映他们这种品质的小故事,即一个个小闪光点来反映他们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被感动着,相信小读者你们也会豁然开朗: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那些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在妈妈爸爸的威逼下苦读出来的,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悟性。

第二板块:推进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老师对这三句话感触颇深:一个个小故事反映出他们那 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相信对你也有所启发。

在这么多故事中,老师对我们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更是钦佩有加。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感动好吗?

你华罗庚吗?对他有哪些了解?

华罗庚,汉族,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等。

华罗庚的成名,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这个故事,用直线画出让你感动的两处地方,并写下感受。例如:

① 华罗庚差不多每天要花十小时的时间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他忽 然想到一个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便立即点亮油灯,把它写下来。

②华罗庚不幸染病,卧病半年,险些丧生。病愈后,留下严重后遗症——左腿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烙下个跛足的终身残废。华罗庚在贫病交加中刻苦自学,又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到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在贫病中,仍然志存高远,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他的这份执着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③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从三个感叹号中,我可以看出他挚爱着这块故土,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 心系报效祖国,这就是华罗庚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虽然他的经济是贫困的,但是精神上确实富足的。这正如他所说的:“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数学学术成就,更是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告诉我们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学习最起码的一条是踏实。学习要有周密的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想多练。

要以长期性、艰苦性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学习要善于抓住要点、突破难点,由点及面,融会贯通。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学习要注意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科学的希望在于未来,华罗庚对青年一代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他在书中写道:“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也正如叶永烈爷爷所期待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涌现100个、1000个、10000个„„新科学家,为科学做出新贡献。

书上像这样的故事还有99个,故事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个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这些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教益。

现在请你从中挑选一位你最感兴趣的科学家一睹为快吧。也可以想老师那样把科学家带给你的感动、震撼、以及点点滴滴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来。

第三板块:延伸

故事读完了,相信你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家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

相信故事中肯定有你喜欢的科学家,能够与我们大家分享吗?说说哪些文字最让你感动,让你最受启发。

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文字: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的。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呢。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的时候,他奋起直追,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飞速地提高了。第二年,他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终于踏进了重点学校――开滦二中的大门。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只有像张广厚叔叔那样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也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杨乐和张广厚叔叔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俩每天都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张广厚叔叔说:‚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和耐性。‛杨乐叔叔也说:‚我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下笔如有神’罢了。‛啊,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我,我这个‚红领巾‛一定要拿着它,走过叔叔们人生的道路,从小树雄心,立壮志,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这位小作者一样,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那份收获,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相信有一天叶永烈爷爷也会为你们这份收获而感到高兴。每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传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数不胜数,你们可以去书店、图书馆、上网了解你心中最喜爱的科学家的更多资料。也可以去欣赏科学家的电影,如《居里夫人》

最后老师希望你把最爱的科学家的肖像画下来,贴在你的床头,让他成为永远激励你前进的启明星。

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幼儿了解红、黄、蓝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这三种颜色相互调和可变化出橙、绿、紫色来。

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巧妙地运用三原色。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大故事书1本

2、红、黄、蓝色片 每人一份

3、红、黄、蓝的颜料 每人一份

4、宣纸 每人一份

5、清水 3杯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故事书教师讲《会变颜色的小兔子》的故事。

1、故事内容: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另外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特别淘气,有一天,它们和妈妈一起到熊猫叔叔的染坊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到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小红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红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到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黄:你是谁?小黄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摔到了红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蓝:你是谁?小蓝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来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吧!

3、带着问题,引出下一个实验的环节。

(二)小实验:红黄蓝的奥妙

1、发给幼儿红、黄、蓝的色片,让幼儿进行实验。

A、红色和黄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橙色)

B、黄色和蓝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绿色)

C、蓝色和红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紫色)

2、老师通过利用清水和红、黄、蓝三色的颜料,对幼儿进行A、B、C项实验进行检验,引发幼儿对颜色的突然变化产生兴趣。

3、通过实验让幼儿解答故事最后的疑问:

A、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红来?(因为小红变成了橙色)

B、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黄来?(因为小红变成了绿色)

C、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蓝来?(因为小红变成了紫色)

(三)动动手:漂亮的小手帕

1、教师演示:将方形的宣纸(生宣),对角折两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纸的三个角分别成在红、黄、蓝色的小盘子里浸泡一会儿,让三种颜色互相渲染在一起,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形成另成一种颜色,即橙、绿、紫色,然后把它轻轻的打开,就变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发给幼儿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

(四)结束部份。

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很好看的小手帕,回家以后,教爸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7.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七

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 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究型和验证型两类。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集体研讨——概括总结四个环节;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在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经历“过程”, 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提出实验设想, 让学生独立去实验, 让学生去得出结论。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的好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 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对问题有兴趣, 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游戏、竞赛、魔术等手段, 让学生或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或从事物矛盾处发现问题, 或从旧知识的类比演绎中发现问题。

如上《电磁铁》一课, 开始我让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前一课学到的电磁铁的制作方法进行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比赛, 看哪一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学生从比赛中就会发现各自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有多有少, 他就会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从各自制作的电磁铁不同之处去提出假设。

有一个教师在上《轮轴》一课时, 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 让一个大个子男生用力握住啤酒瓶的颈部, 让一个小个子女生用力握住瓶身, 两人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扭动, 结果试了几次, 大个子男生都“败下阵来”。问题自然从中产生了出来, 为什么个子小的女生手劲比大个子男生要大呢?学生就从这一“矛盾”处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猜想让学生自己去提出

猜想和假设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前奏, 只有提出了符合一般规律的假设或猜想, 才能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学生在对一个问题提出猜想或预测时, 肯定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思考。在上《水的凝结》这部分内容时, 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露”的成因, 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是天上落下的雨水;

②是物体内部渗出的水;

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猜想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合理的假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的。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科学实验和直接观察消除科学误解。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时, 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阳光、土壤 (肥料) 和温度。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证实了种子发芽时只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只有当植物生长时才需要水分、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当学生转变了这种认识以后, 我又问学生:如果在屋前和屋后同时播下一粒相同的种子, 哪一粒会先发芽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屋前, 因为他们的前概念都认为屋前的阳光充足。可是, 等实验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屋前的土壤在太阳光强烈的照射下, 水分挥发得很快, 因为没有了充足的水分, 种子发芽的速度比屋后的慢了许多。

三、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达到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实验能力去进行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和扶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自我设计实验。

如教学《雨和雪》一课, 在学生推断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成的之后, 要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推想。我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的, 那么怎样得到充足的水蒸气?怎样使水蒸气受冷?怎样使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不断增大而从空中降落下来?学生讨论后, 很快设计出了各种“下雨”的方案。

再如在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 我是这样引导:

师:怎样证明植物是由根吸收水分的?

生1:可以把植物的根放在水里, 水减少了就说明是被吸收了。

生2:这样不行, 因为水要蒸发, 也会减少, 不能完全证明都是被根吸收的。

师:那么怎样阻止水分蒸发呢?

生1:可以给瓶子加个盖。

生2:加个盖, 植物又怎么放呢?

生1:可以在盖子上打一个和茎差不多大的洞, 把茎夹住。

师:洞和茎之间还有空隙, 水分还会蒸发, 不够严密。生:可以在空隙处滴上蜡烛油把它封住。

师:好主意, 谁还有好办法?

生:我认为可以在水面上加一点菜油, 因为油比水轻, 浮在水面上, 可以把水和空气隔开, 阻止水分从水面蒸发。

师:不错, 那么, 怎样才能使根吸收的水看起来明显一点呢?

生:选一棵叶子多的植物。

生:用细一点的瓶子。

至此, 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就设计出来了。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案, 比教师直接“教给”他要好, 由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出来的, 实验起来才不会“丢三落四”, 肯定会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 而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是启发学生运用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

科学课的课堂实验除了一些非常复杂、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需要教师做演示之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自由地去摆弄, 去尝试。在教学《滑轮》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各自的作用之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 看能否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 达到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目的。学生马上动手组装。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学生终于组装成功了。试想, 如果这一步由教师来完成, 或者由教师讲清组装方法, 再由学生组装, 就比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要逊色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 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能充当指挥者, 要求学生按着教师的口令“一、二、一”齐步走, 这样做学生只动手不动脑, 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如上《摩擦起电》一课, 让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我把尽可能多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去摆弄。结果学生设计出十几种实验方法:如用手摩擦塑料包扎带, 使包扎带向四面散开, 摩擦吹塑纸使之“粘”在手心不掉下来, 摩擦气球去吸引女同学的长头发, 摩擦泡沫塑料粘在身上像雪花, 摩擦塑料笔杆去吸引粉笔灰, 等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 收集事实和数据后, 就必须采取师生研讨或小组研讨的方式,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或类比推理解释现象, 或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升华过程。

比如在学生完成“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后, 知道了是蜡烛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成风的。然后启发他们进行类比思考:自然界的环境和“箱子”一样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因为太阳的热量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温度不一样, 有的地方温度高, 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 空气受热上升, 压力减小, 其它地方温度低、压力大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 从而形成风。并由此顺利地解释了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学生的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也在这一环节得到了培养。

8.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八

一、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与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饱满的热情,相互感染,激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好奇心主要是指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新奇感和兴趣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思维的驱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新探索。

比如,“鸡蛋的构造”教学中,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讨论,使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在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课堂上充分挖掘与开发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利用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直观形象的思维,这种感性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前提,年龄增加、表象丰富都会推动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发展,但其直观形象性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材中对油菜花的观察、对小灯泡的观察、对岩石的观察、对食物的观察等,都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中学到方法,锻炼自身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并作了经验和方法上的准备,此阶段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利用课内外的各种实验进行观察,并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把不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依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方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

上一篇:广东高考作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下一篇:仓库管理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