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

2025-01-17

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精选12篇)

1.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 篇一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其重要性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这里就简略带过。

朱永新,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简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J],天津教育,2010(5)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在《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专门的篇幅讨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部分,基础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在《纲要》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忽略其基础性的本性)

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已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也是我在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的,在吴老师讲述的基础教育几个本性的内容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地问题做一个简单概括,从阐述问题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那么就应该可以从了解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所以,我这个课件就是对一些学者们的文献中所反映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加之自己的有些现实的感受基础上来呈现的。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一致的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高扬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进行的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其表现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其基础性&认识性:教育目的

(1)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为了应试,把初一的学生当初三教,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教,设计再好的课程方案都被老师死死地绑在应考的“战车”上,在“教学一线”严重变形走调。高二就把高中所有课程内容学完,然后在高三整个一年里就是一遍遍地机械操练。“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一级为了一级,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2)功利的高扬,误导教育目的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发展的内在目的。

尽管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我国的公众看来,读书—出人头地,谋得更好的职业,直接跳出农门,生活可以改善等等的目的才是接受教育更为现实的一面,也是他们之所以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倾家荡产的动因所在。反思现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有此质疑:无论一校之校长,一班之教师,还是一生之家长,他们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付出之时,有多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供孩子本身更好发展而需要的条件?他们忧虑最多的恐怕仍然是孩子能不能在同伴的竞争中胜出,能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吧!那么,孩子哪里去了?人哪里去了?被丢弃了,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被丢弃了。但教育除了功利性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人接受教育也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受教育则是人的拓展与升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可以说,使人为“人”才

是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片面性:教育内容&教育评估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明显地越来越艰深,因为知识积累的多寡成为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尺度,而科学知识的测查又是如此的客观与容易,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便理所当然的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流。特别是建国以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更是把掌握科学知识看作是学生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很少去考虑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但也正是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念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去领略用掌握的科学方法自主获得知识,用永远好奇的心去探索科学魅力的乐趣,而这才是科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2)教育评估的有限性

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下,在现行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所学校无不都是以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效果,作为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评价。于是,出现了社会和政府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班级,班级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以升学率高低的全部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也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是优是劣的标志性存在。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标准,排名第二者较之于排名第一者,就是失败者。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用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要求和评价老师的唯一尺度也是分数,就造成教育难以帮助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起点上前进。考试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本无可厚非,而应试教育模式以“应试”为目的,特别是以应试升学、招生考试为目的,这样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完全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例如,现在孩子们上的满天飞的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现在补课、参加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家长文化。在现存的以分数定成败的评价系统下,家长不甘落后地把孩子扔进这个或那个培训班中,其实这也是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转嫁。孩子们在家长的“捆绑”中成长,最后,家长们收获的只有无奈:自己培养出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释放孩子的天性,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发展应该比单纯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更被家长们重视。)

第三,公平性: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缺乏公平性

(1)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公成为教育的一大伤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等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这就是择校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学校“因财施教”,所办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等等,莫不如此。)

(2)另外,“精英”教育的观念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教育资源

“精英”教育在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喊了这么些年以后依然坚如磐石。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之一也在于此。学生在那么苦,那么枯燥,那么沉重的学业压力下依然自我加压,依然孜孜不倦;家长在那么心疼子女的肩膀被压弯的情况下依然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多学点儿的环境与机会。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必须成为精英。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层层的考试淘汰,才能不被现存的教育制度抛弃。一旦被淘汰,那就注定成为渣滓,成为陪衬;一旦被 抛弃,就要付出比升学艰辛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一个等价的社会认同。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最快的路却只有一条。目前,我国的一切教育资源如:教师的鼓励和期许,家长的赞扬和疼爱,学校的设备与表现的机会等等其实都是为精英而准备的。只有成为精英,才能享受这本该属于每个学生的资源,如果不是精英,得到的只有更多的挫折感与屈辱感和越来越少的关怀与机会。然而,我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脱颖而出的精英呢?他们大多是一个模式,一种思维。因为他们是先消解了自己,最快适应了统一的教育模式的积极牺牲者。当然,这里所说的牺牲,乃是指个性的泯灭和批判性、创造性的丧失。

《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在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样的新人不再只是一少部分精英,而是每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人。

第四,教育本制的偏离

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1)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以八股文式的文字,罗列出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但从教育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这成了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

(2)教师的权威膨胀漠视了学生的人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威可以说是极高,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而且己经成为对学生随意审判,执行“家法”的大族长。(举例:江西3名小学生相约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班主任如果发现她们没写完作业就会要她到教室外面罚站或者站在学校外面,直到老师让她进来为止。)

(3)规训化教育过程中的“带线木偶”

在功利主导的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手段都与福柯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现代学校的教育以追求科学化与规范化为荣耀,规范化被人们视为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在追求规范化的过程中,规则多如牛毛,训练触及肉体,规训无处不在,监控滴水不漏,教育过程充满强制、监督、训练和检查。规训以一种高雅的、人道的、隐蔽的方式嵌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细节。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校园就是一个典型的由规训组成、由规训维系、由规训控制的场域。通过规训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已是教育的不二法宝。服从、听话成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教育者直接操纵了学习者的一切,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什么方式学,都已被事先决定好,学生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自动按教育控制的秩序要求,得出那早已为学习者准备好的结论。教育通过身体、知识、学习的控制,无形中实现了对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控制,教育培养出的是奴性十足的学生,学生灵魂深处的想象力、创造力丧失殆尽。从小学到大学,人各个阶段的成长已被教育预先规定的程序和价值所控制,似乎学生已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却沾染上了喜欢依赖和被安排的“毒瘾”,进而彻底丧失了自我。控制教育所培养的只不过是一群带线的木偶,让你动你才能动,让你动左脚,你就不能动右脚,人被教育完全“遥控”,它把人当做一种手段,当做一种工具来“造就”,彻底实现了与个体的生命性生成和精神成长的疏离,失去了真正的人的情感、灵性与感悟人生的能力。

因此,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和漠视了。

四、基础教育的深层危机分析 1.教育的价值被质疑

当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时;当教育的功能被空前地关注时;当教师的地位一步一步提升时;当校舍越来越漂亮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时;当科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红火的时候,学生也一天比一天厌恶学校,报纸也一版一版地披露教育问题,家长也一个接一个地都对学校教育究竟给孩子了什么发生了质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对教育价值的深刻怀疑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且要深刻反思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会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呢?答案只有一个:当代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内在的精神性与精髓被剥离和抽空,外在的表象淹没了本质,结果变成了初始的目标;手段代替了目的,外部利益成为教育的内驱力。教育变成了它自身结果的奴隶,被彻底异化了。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本应关注人自身价值的弘扬,关注人性精神层面的构建,然而由于教育自身的媚俗和随波逐流,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它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成为实利下贱的使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种经济、社会需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一种引导人片面追求利益(金钱、权力等),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解放的教育,教育自身日渐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教育的实然追求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实然的教育已经沦落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从而忽略对人的整体精神培养,导致把其所直接指向的求教者看作一种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目的的手段,人由此成为了计算和追逐欲望的工具,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品行,丧失了人的尊严。人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割裂为日渐远离自身精神性的客观物的存在。人正如现代体制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齿轮和螺丝钉,只有在机器(社会)运转时,作为其上的一个零件才发挥功能和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扩大自己器官的功能,以在追求利益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中,只看到功名利禄,竞争与倾轧,争夺与占有,而丝毫不见人和生命,至于“价值”、“意义”、“情感”与“幸福”更是荡然无存,甚至这样的字眼的出现就显得形单影只和不合时宜,说出来只会让汲汲名利的人们嗤笑!教育沦落得如此世俗化和沾满了铜臭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忽略人甚至湮没人只能使教育走向穷途末路,没有前景可言。

教育这样迫切的危机感使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分析:教育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人要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有益的?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教育带入了一个深沉的思维空间中,而教育价值的神圣崇高与沉重的责任也同时从隐蔽的角落姗姗而出,暴露在人们严格审视的目光之下与不断追问的唇舌之中。

基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发生转向,转向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与拓展。

2.教育方向发生偏差

教育应使人得到完整而和谐的发展,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非理性,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能力精神都要得到和谐的发展。培养和谐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方向。但是,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却发生了方向上的偏差:过度重视人的理性而湮没了人的非理性,人格的完整性被割裂!

折射在今天教育中,就是过度的主智主义或者说是科学精神的教育,学校擅长用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命题、观念去填塞学生的头脑与心智,只注重记忆、比较、练习等等理智的训练;缺乏热情的活力与高涨的生命力,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缺乏深深的感动和情感的撼动与宣泄。正因为忽略了人的非理性成分,所以精神和价值离人们远去。那么作为理性的精髓—科学精神也就逐渐地被人们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中剥离出来,抛在了一边。一旦求真、求实,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被抽掉,那么所谓科学理性也就成了真正的“奇技淫巧”,丧失了科学之所以存在的根基。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人格缺失的情况,其中一点就是学生的感受力下降,认知兴趣的泯灭和扭曲。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再也没有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可以扣心自问:理性除了能告诉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以外,它要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在需要这些之外还会渴望爱与激情,为什么会笑、会哭、会忧伤、会感动?!这些与生命意义性命恢关的问题是数字理性所不可能回答的。即使“理性为自身立法”的伦理规范中,在理性把人抽象成体现理性法则的普遍必然性的对象性工具时,面对那些不受理性规则制约,灵魂深处涌现而出的生命激情,理性也无可奈何,望“情”而叹!那是理性无论如何也压制不了,介入不了的自成体系的世界!

基于此,我国的教育必须转向,把理性过度张扬的教育目光转向培养完整人格和谐发展的人,转向关注人的需要和张扬人的激情与鲜活的生命的蓬勃成长的教育,让理性与非理性的力量在人身上和谐的发展!

2.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 篇二

坚持,总会迎来涅槃重生的那一天。看完女排冠军争夺战的直播,想必每个人的毛孔都为之喷张,从第一局0-1负于塞尔维亚队的中国女排迅速调整,第二局大比分逆转,而后再被连续追赶至只一分之差,但女排姑娘顶住了压力,在最紧张的时刻,不乱于心,以沉稳和坚持赢得了最终胜利。为了胜利的这一刻,女排坚守了12年。

如今,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这一刻,女排精神也将带给零售企业以振奋式。

今日零售特此就“零售企业应学习女排精神什么?”为话题讨论女排精神给零售企业的启示与思考,现将大家观点汇总成篇,以期与读者再擦火花。

3.为什么要改革高考 篇三

早在去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言犹在耳,高考改革方案未经过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就与公众见面了。

这多少影响这一改革的改革形象。众所周知,我国制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时,曾先后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行动就被视为是重大改革,该纲要明确提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出台影响广泛的高考政策,按照纲要精神,是应该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成熟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不应该忌惮征求意见的,相反,征求意见本身,也是完善方案之举。

究竞是何原因,不得而知。符合逻辑的解释是,制定者可能认为,再征求意见,可能也很难达成共识,只会拖延高考改革方案发布的时间。从2011年起,教育部门几乎每年都把研究制订高考改革方案作为工作重点。在过去三年间,给公众的感觉是,高考改革方案每年都可能发布,没想到一直拖到今年。

这也就存在另一个问题,新方案出台会不会是赶进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力争7月底之前出台,可直到8月还没消息,被舆论质疑再次爽约——再不出台,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高考改革方案难产,也不难理解。高考涉及面实在太广。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户籍分割、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差距巨大的国家,高考作为国家统一考试,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立足竞争性,选拔人才,要出台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的确不容易。过去20年间,我国各地高考改革动作并不少,有的省市甚至在10年间,出台了5套高考改革方案,被一些人质疑为“为改而改”,即改革者把改革这件事当成了政绩,但究竟改得如何却不是关注的重点。

细看方案,在总的思路上,这次改革延续历次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改革考试环节为核心。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取消文理分科、英语两次考,都属此类。但这些改革如果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与之对应,是难解决以前那些不合理的问题的。遗憾的是,方案提到的录取制度改革是模糊的,只有原则性表述,诸如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创造条件取消录取批次等为数不多的几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还有两方面,也是极为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国家出原则意见,地方进行试点改革。按照改革先行先试的传统经验,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高考改革,绝不是地方可以完成的任务,因为这涉及部属高校、地方院校、本省和其他省,本地户籍人口和随迁子女,地方政府很难决定部属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方式,也很难要求其他省市调拔招生计划,必须由全国出台整体方案。国家把难题交给了地方,就如两年前把异地高考这个题目交给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能进行的改革,也只有是科目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受掣肘。

二是考试招生是否需要立法?舆论呼吁立法规范考试已久,但方案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制定高考改革方案,其价值不只是打击高考作弊,而在于理清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受教育者在考试中的权责关系,把考试升学纳入依法治理的框架。事实上,整个高考改革的出台,按照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的改革原则,应该把高考改革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地方高考改革方案应该提交地方人大)讨论审议。在讨论审议过程中,需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可以防止高考制度改革因行政因素随意变化,可惜没有体现在改革方案之中。

4.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 篇四

王自力

【摘要】:目前对为什么要进行公用事业改革多是以效率假说为分析前提的。本文认为,效率假说存在较严重的片面性。公用事业改革是地方政府在财力匮乏,无力继续提供经营公用事业所需的巨额特质性投资这一状况下的无奈选择。从这一认识出发,将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革 动因 效率假说 财务约束假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对公用事业实行民营化改革以来,陆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营化浪潮。中国也不例外,从九十年代起,中国开始尝试对传统的公用事业公有公营体制进行改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公用事业民营化开始演变成为一种潮流。

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些过于幼稚。大凡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顺理成章地以提高效率作为其行为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才对其进行改革也就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答案。但本文认为,这个答案并不正确。

一、对效率说的质疑

对于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目前主要存在的观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观点以对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的修改为基础,认为,由于技术条件等等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公用事业领域已经具有了弱自然垄断的特性,对这一部分的公用事业,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公用事业进行分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公用事业公有公营体制由于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公用事业经营单位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失效。市场化的(非公有制)经营模式较公有制经营模式更有效率,以前者来完全或部分地替代后者能够提高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无论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有多大,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对公用事业改革的原因或者说目的是为了或能够提高传统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只是在如何达到效率改善的途径方面存在分歧。

不能否认,公用事业公有公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即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存在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递减,多个经营者经营于同一市场会造成规模不经济,同时,由于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如果企业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企业就必然亏损,等等。因此,在传统自然垄断理论下,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公用事业必然不适合于市场经营,而必须政府 1

垄断经营。但是,随着鲍莫尔等人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在超出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内,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并且在政府对价格规制的前提下,由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垄断的在位者具有降低成本的压力,因而能够提高经营效率。而在对传统的公用事业市场化处臵中如何使这一部分资产能够得到最优价格,德姆塞兹提出了特取投标理论,即以竞投标方式由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由经营权报价最低者获得对公用事业的经营权。

但是,由上述理论所得出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效率提高假说存在一个疏漏,即他们把关注过多地投给了生产者们,而忽视了消费者。事实上,鲍莫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的理论假设并不现实,即潜在的进入者对在位者威胁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有力。理由是,由于经营公用事业需要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即使在位者能够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垄断价格,潜在的进入者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入这一市场,这可能至少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论是在位者还是潜在的进入者都能够明确地知道这一点,因而结果必然是,潜在的进入者不可能真正地进入这一市场,竞争威胁自然也就缺乏现实意义,在位者可以放心地获取垄断利润。

更重要的是,对自然垄断理论的修正并不一定适合于公用事业领域。因为,公用事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不假,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并非就是公用事业。为支持效率假说而列出的例子多出于电讯业,如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竞争对市场绩效改善。但是,电讯业的产品特性与我们通常所指的公用事业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别。一方面,对于通讯这类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即使不存在生产者竞争,生产者为了刺激需求从而使利润最大化,也具有降低价格刺激需求的愿望,因而目前移动通讯服务的价格降低并非完全来自于市场竞争,当前对这一市场竞争对价格的影响力显然被高估了。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公用事业服务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所必需,其价格需求弹性非常低,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公用事业服务在技术上至少在近期内根本不可能像移动通讯服务市场那样可以被分割被若干个生产者共同经营。在移动通讯服务市场,通讯网络并不是实体性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网络的地域分布约束来选择生产者。但是在水、电、气等的服务提供中,需要固定的网管分布来支持,难以想象两个生产者将各自的网管接入同一消费者,因为这几乎必然意味其中有一生产者的投入是完全无效的。由于这一原因,在这些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必然存在着地区性的生产者垄断。如英国在实行公用事业民营化后,10个自来水和排污公司、12个电力公司仍然维持着地区性垄断的状况。既然垄断的局面无法根本改变,所谓的市场竞争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第二种观点,即在公用事业经营领域内,非公有公营的经营模式较公有公营的经营模式更有效率,但是这一观点早已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尽管一些研

究则显示,从地方政府中脱离出来,由私有部门经营,在一定条件下会相应地提高绩效(World Bank 1995;Gatty 1998);但另一些研究如Menard and Shirley(1999)显示,有时,公有的生产者表现的非常好,而有些私有的经营者表现很差。另一些经验调查表明,无论是哪一种治理模式都存在着许多问题(Cour des Comptes 1997)。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研究,也认为所有制形式的改变与公用事业经营绩效并无显著贡献。从目前对公用事业经营体制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并不能得出非公有的经营模式就一定比公有的经营模式更有效率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资料显示,英国自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民营化改革后,这一领域的国企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英国在这些领域的企业包括一些城市公用事业的生产率明显高于全英平均劳动生产率。这几乎让人感到,无论是归因于竞争也好,还是归因于体制也好,甚或是某些其他因素,总之是民营化或市场化改革使这一行业的效率提高了。效率说似乎不言自明。

如果仅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意味着效率的改善。但是,这仅仅是从一个非常狭窄的角度来理解效率。事实上,城市公用事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考核这一行业的效率不应该仅从生产者效益最大化出发,而应该从社会福利最大,从社会效率这一角度来考核。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效率改善不应该仅指生产者,还应该包括消费者甚至更多。仅以企业生产率来解释社会效率,其说服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从中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例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在某些领域,社会效率不仅未因改革而改善,而是下降。例如长春汇津公司一案,由于民营化后的污水处理公司与政府发生资金纠纷,导致一方面巨额的企业资产闲臵,另一方面是数量惊人的未处理污水滚滚流入松化江。这一事例足以提醒人们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效率假说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反思。

二、公用事业民营化动因:财务约束假说

通常,城市公用事业经营需要有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如管网及大量的专用设备,这些投资都金额巨大且具有明显的沉淀性,一旦投入就很难转移为他用。基于这一特性,经典的理论认为,当一方在投入了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后,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几乎必然会引起交易的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敲竹杠”问题。由于事前估计到这种事后风险的存在,这会导致生产所需的投资达不到最优水平。因此,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经常被检验的命题就是:高的资产特质性将易于导致一体化。依据这一观点,公用事业中最有效率的形式就应该是一体化的形式,即完全的公有经营或者完全的私有经营模式。但是在私有经营模式,如上文所述,一般在某一区域内很难产生另外的有威胁力的竞争者,单边的供给几乎必然产生严重的垄断问题。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一些公用服务的消费特征。对于一般的消费品,当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时,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调节其消费量,使物品对自己的边际价值等于价格。但对于大多数公用服务,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存在一个基本的需求量,在这个数量界限内消费者几乎无力根据价格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由于通常对公用事业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都非常低,如果由私人完全拥有控制公用事业服务,那么他对公用事业服务的价格制定必然拥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产生对全社会的“敲竹杠”问题。而政府作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及现实的服务者及经营权的所有者,如果将公用事业服务权完全出卖给一个私有者,就必须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这些严重后果。正因为此,即使在公用事业民营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私有的模式也非常罕见。如此看来,公有经营公用服务似乎就仍然是一种较优的选择。然而现实中所发生的民营化模式如BOT、特取投标等却与此推论明显相左。为什么呢?

对公用事业经营所需特质性投资而言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财务约束。特质性投资一般都需耗巨资且不易于(或根本不能)被重新配臵,如沉淀成本在自来水行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法国,这些成本在全部成本中比例高达80%(Claude Ménard,Stéphane Saussier1999)。因此,对于地方政府(他们决定公用事业服务经营权的归属)而言,对公用事业服务实行完全的公有一体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的财力来添臵和维护昂贵的特质性投资才行。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瓶颈约束。英国正是在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对公用事业的补贴难以为续的时候才开始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的。中国目前的情况也不例外。自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5年来,平均赤字比率上升到2.8%(郭庆旺等,2003)。政府在筹措设施建设资金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对公用事业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这种压力越来越大。以污水处理为例,按国务院批准的“十五”环保计划要求,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达到60%。资料表明,要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目标,全国需要新建1000多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2600万吨/日,总投资达千亿元。在资金短缺这一硬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往往不能选择那种他们本来偏好的治理模式(公有公营)及相应的投资方式。在完全公有公营与完全私有私营这种两难选择之间,需要寻找一种折衷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加快,至200l年,国内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7.3%和44.6%,民间投资已经超过国有投资。急速增加的民间资本急于找到新的投资领域,经营供水服务所需的巨额特质性资产投资在数量上对民间资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以跨跃的障碍。一方面由于供水服务的特殊性,政府不能将其完全交给私人经营,另一方面政府满足不了经营供水服务所需的大

量特质性投资资金要求,并且法律也基本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进行经营性融资,因此,政府需要寻求一种既能解决完成供水服务的资金问题,同时又能够保留对供水服务一定调控权的一种治理模式。现在流行的民营化模式正是这种折衷需要的体现。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特质性投资使供水经营倾向于采用一体化模式经营,但是如果存在财务硬约束,政府就会转而寻求市场化模式(Claude Ménard,Stéphane Saussier1999)。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目前流行的公用事业改革的几种模式,就会更加加深对这一认识的理解。以目前在公用事业改革中被采用得最多的模式BOT为例,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借助民间资本建设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作为融资补偿,政府将公用事业的经营权出让给融资者一段时间后,收回经营权并最终拥有所有权。对经营公用事业所需的巨额特质性投资进行融资正是这一模式的现实特征和前提。而在目前中国出现的多例公用事业资产的整体出售案例中,也反映出改革的蛹作者政府偏好经济目标而非社会效率目标的明显倾向。在上海、合肥、福州等地的自来水业民营化,其资产售让都获得了较高的溢价,如2002年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7亿资产,溢价到20亿转让给法国威立雅。但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自来水价格的定价是以其资产核算为重要依据的,企业本身不可能承担溢价损失,必然要通过从水价收取中收回这笔投资,也就是说,这笔投资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公众来承担,这也就意味着,在公用事业国有资产溢价转让这笔政府与企业的所谓“双赢”交易中,社会公众成为输家。

上述一切清楚地表明,政府在公用事业改革中,并非以真正意义的社会效率改善为初始目的,而是因为其所面临的现实条件约束所致,其真正的根源在于财力匮乏。财务约束是公用事业改革的最基本约束条件,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结论与启示

无论如何,公用事业改革都是从政府这里发起的,因此,考察这场改革的动因就必须从政府的行为目的开始。各方面的分析表明,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是否以效率为目标值得怀疑,但是,政府现有财力难以继续承担公用事业服务这一前提却清楚无疑。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政府在财力紧张这一约束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

对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的重新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任何经济行动都必定是围绕一定的行动目的进行的,不同的目标其相应的行为策略也会大不一样。在效率假说前提下,公用事业改革的理论讨论必然是以如何改善市场结构、如何完善企业体制等作为主要话题。但是,如果以财务约束假说为前提对公用事业改革予以重新认识,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改变。事实上,改变市场结构、转换企业经营体制等措施的改革成本是巨大的,这一点几乎是不言自明,但能否达到预

期的所谓效率目标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公用事业改革是因政府财力紧张约束所致,为什么不把目光集中于此,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呢?

BOT等方式的广泛应用正是因为其融资特征,但这只是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应该有更多的融资方式可以探讨,包括间接融资方式。特别是对于像自来水经营这样一些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其收入稳定可靠,在长期内投资完全可以收回并有盈利的行业,对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股票、债券、银行借贷等等都应是其可以考虑的融资方式。目前这些国企面临的最大融资障碍是,原有的企业资产多是通过银行借贷获得,企业的负债率过高,难以达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一些基本要求。而地方政府受其财力限制,无法通过财政收入直接注资,并且一些法规也限制了地方政府本身的融资行为,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何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找到解决办法,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才:“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载《财贸经济》2003,8

[2]陈富良:“自然垄断行业:效率来自民营化还是来自竞争”载《当代财经》2000,4

[3] Claude Ménard and stéphane Saussier.Contractual choice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water supply in France.[4] Cour des Comptes(1997).La Gestion des Services Publics Locaux d’Eau et d’Assainissement,Rapport Public,Paris,Editions du Journal Officiel

[5] Ménard, C.and Shirley,M.(1999).Reforming Contractual Arrangemennts:Lessons from Urban Water Systems in Six Deve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 DC,World Bank

5.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 篇五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了企业绩效考核失败率高居不下的八种原因,其中把“出发点错了”放在首位。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如果企业对此不清楚、不正确,失败一定在所难免。绩效考核的出发点错了。最典型的就是老板为了减少工资奖金的支出,通过考核可以扣回一部分。其次是为了炒人,或者说为了末位淘汰。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让其他部门干部员工重视或巴结自己。出发点不正确或者不光明,很难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绩效管理理念就没有好的绩效考核方法。

任何好的管理方法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中国,80、90后成为从业人群主体的年代,你还拿劳动力富裕年代的管理方法去管理这群“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员工,你会相信有用吗?对待不以生存为目的从业人员,你用那些老一套的“管卡唬”还行得通吗?在崇尚规则、蔑视权威的年轻人眼里,主管说了算、老板就是天的管理环境还存在吗?那么以主管为核心的西式考核方法照搬照套能行吗?很显然:以“减少工资奖金的支出”为目的的考核已经被无情地宣告破产了。

把考核用于末位淘汰又是否可行呢?末位淘汰可以说是大企业的专利,是企业员工富裕、大幅收缩战线时的策略,但也不是大企业管理永恒的法则。一个连员工总数不到一百人的企业老板也在跟我谈末位淘汰,你不觉得荒唐可笑?即使企业用绩效考核来淘汰不合格或不合适的员工可行。那我不禁要问:兴师动众的考核就是为了区分少数几个人,你不觉得成本太高了吗?你别忘了绩效考核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设的。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末位淘汰至多可以成为大企业绩效考核的若干目的之一,所占比例应该很小才是。为了建立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权威的考核不要也罢,否则,最终会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考核发起者的离职导火索。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是任何企业决策时必须首先搞清的前提!

张国祥老师一贯主张: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同时提高各单位各部门完成公司目标的协同能力,提高全体员工履行个人职责的能力。绩效考核要成为企业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战略手段,要成为企业改善管理的试金石、成为发现问题的放大镜,要成为员工提升能力的助推器、成为员工提升业绩、提高待遇的阶梯。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识人用人,更主要的应该是留人育人,让优秀的更优秀,让有差距的员工改进不足、努力向上。绩效考核与用人考核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用人考核重在考核岗位适合与否,绩效考核重在考核工作是否达成目标,前者是入职前的事,后者是工作中的事。太多企业混淆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考核。

归纳起来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也就是绩效管理的目的有三: 第一,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第二,改善企业管理不足,提高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第三,奖励员工进步,提高员工履职能力。

6.企业、商家为什么要建设微网站? 篇六

据记者了解,微商盟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开发的第三方平台,旨在为微信商家公众号提供与众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具有微网站、微商城、微会员、微活动、微折扣、微留言、微房产、微酒店、软文通发、智能二维码在线生成、二维码导航推荐等多种功能。

微网站是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环境而诞生的一种基于WebApp和传统PC版网站相融合的新型网站,它可兼容iOS、android、WP等多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可便捷的与微信、微博等网络互动咨询平台链接,

简单来说,微网站就是基于微信平台上的企业 。

微网站作为微信时代的重要产物,它的搭建与传统的PC版网站有何差别呢?对此,微商盟负责人介绍道:“微网站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购买空间、不用网站备案,相比PC版网站更省时省力,并且,微网站可随时添加企业图片、编辑企业信息、发布最新公告,编辑更自由,即使是非技术人员也可操作”。

7.为什么要国有企业改革 篇七

9月30日, 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征求意见会在重庆召开, 来自国家标准委及北京、广东、上海等11个省 (市) 质监局的代表共同探讨了建设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相关问题。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要求, 推进企业产品标准管理改革, 建立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要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一是依法行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 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更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定位, 是转变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方式。二是简政放权与积极作为的关系。应遵循“简政放权”的要求, 简化企业产品标准公开手续, 不做任何事前审查,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对产品标准的事后监管, 充分发挥职能, 研究整合行政执法监督资源, 保障制度闭环运行。同时,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企业、消费者、第三方机构都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实施监督权力, 打造并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产品标准的良好局面。三是各个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在整体推进上, 要通过有效的协调活动, 把握好改革工作的总体方向和进度调节, 分步实施。在重点突破上, 要尽快解决自我声明公开的法律定位、统一平台建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加快推进试点工作, 为整体的改革营造气氛、总结经验、凝聚力量。逐步推进监督管理、社会共治, 最终实现总体任务目标。

8.高考改革究竟要改什么? 篇八

高考制度作为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教育制度,关系高等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秩序,其改革关系千家万户和众多学子的利益,牵涉多重价值和利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然而,对于“高考制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继续清理、辨析,从而不断地校准方向。

一个习惯的说法,高考制度改革是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是,这个说法已经不太符合事实,不仅高考落榜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复读,也存在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等多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独木桥”已经成为“立交桥”。另一个说法,要通过减少考试科目减轻学生负担。但是,正像人们所说的,对于高利害的选拔性竞赛,单项选手与五项全能选手的训练强度和心理压力其实是一样的,因此,不宜夸大减少考试科目的功效。

在价值和目标的层面,高考改革的三个基本价值是保障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它分别对应了学生和家长、高校、中学的不同诉求。一般而言,三者是并不排斥的;但在中国的现实中,三者却处于尖锐冲突的状态。这是因为,实行多年的高考总分评价模式,被家长视为是最公平的,在公众的话语和舆论中,维护总分评价模式已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同义语。从高校的角度,科学选拔人才意味着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发展潜质。要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同样意味着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将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和社会表现纳入高考评价。在这个意义上,“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主要并不是考试次数,而是只依据一次性的纸笔考试,而没有将高中三年的表现纳入评价。可见,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就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而言,科学选才指向了教育的“效率”。因而,高考制度改革中公平与科学选才的价值冲突,也是一种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这样,我们看到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是现行的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在有的省的录取中,甚至计较到了小数点后几位。这种总分评价,助长了中小学唯考试、唯分数的应试教育弊端,导致高校只能按照分数标准而不是人才标准录取学生。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护理学院,需要招收能够在医护第一线工作、以女性为主的学生。由于现行的评价和录取方式,结果只能录取总分650分以上、根本不可能从事医护工作的男生。这种被家长视为“最公平”的总分评价模式,由于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无视社会和高校的实际需要,造成大量的教育浪费和人生浪费,不仅是低效的,对学生也是很不公平的。

9.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篇九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为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国内外一些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预防舞弊事件发生的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评价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

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加强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合理的调配各种有一资源,需要我们建立现代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否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是为了防范风险与树立投资者信心。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揭示企业内控重大缺陷,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选择,不仅仅基于财务数据和相关信息,还要基于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运行质量的分析,以判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两大类:一是来自于违背外部强制性规定,包括合规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二是来自于内部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包括战略定位与实施手段、管理的效率与经营的效果。第一类风险的发生将使企业承担违规成本,导致企业价值下降,第二类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影响企业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增加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就是为了防范上述风险。

三、推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加强交流沟通,促进信息对称的根本途径。

可强化单位内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促进各相关单位或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和透明,加强部门之间在授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独立业务审核、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等具体控制环节的协作和配合,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优化内部控制结构,并根据各部门沟通反馈的因管理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情况,适时调整、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

四、推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改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如何进行内部控制设置、执行和评价的有效互动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执行和评价是密切相关的整体,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内部控制的设置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执行是企业内控的主体部分,内控评价是最后一步,是企业内控的保障。内控制度设置的好,会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重视程度和执行评价过程。执行过程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现内控设置的一些可行性比较差的环节,进而对内控设置进行修改。通过评价,对内控设置和执行中宏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内部控制设置

企业会计内控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控操作制度, 对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障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确保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设计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内控制度得以执行的基础

从技术上对企业经营活动行为及会计行为制定详细的规定,包括设立独立的内部会计控制监评机构和会计监督机构,执行更严厉的内部会计控制,更及时的年报披露,强制的注册会计师轮换,等等,是内部控制执行的基础和依据。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规定,企业内部的业务人员和内控相关人员才有规可依,评价时也才有了判断的标准和改进的方向。

1.2完善内控设置,提高内控执行和评价意识

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作用,带头严格执行,否则就是管理者的失职。内部控制既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和使用的关键,又是企业执行有效经济活动责、权、利明确划分的制度保障,涉及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和每一个经营环节,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思想上重视内部会计控制,行动上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把自觉遵守、严格遵守企业内控制度作为提高企业质量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影响企业全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让全体员工了解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的绩效是如何评价和考核的,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绩效标准是什么,才能从根本上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行动上产生严格遵守内部控制的自我控制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控制执行和评价的最佳效果。

2内部制度执行

内控制度基本制度设置对企业来说还是一个纲要,还不完善。企业的任务是,要在内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结合公司的实际,制定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岗位职责。只有各项具体的流程和岗位职责都出来后,企业的内控制度才算完善。到那时,企业管理才能称作真正的科学管理。

2.1内部制度的执行,让设置不再是“纸上谈兵”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企业里,制度胜于一切。成功的企业只有制定相关的适应公司发展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公司的管理,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公司全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不过,建立制度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将制度执行落实到位,发挥其效能。没有制度是可怕的,有了制度不执行落实,也同样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好的制度,更需要扎扎实实地去执行落实。执行落实是制度管理的最关键环节。无论多么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落实,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2.2内部制度的执行,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内控制度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进行了专门规定,同时,通过对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和手续的规范,保证了各项业务的原始记录和凭证的合理制作和传递,这是正确开展会计核算的基础,也是正确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失真和片面的信息必然导致错误和片面的决策。而内部制度的执行对信息的正确性提供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不仅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而且,也是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各方面对企业进行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一个讲求诚信,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3内部制度的执行,内部评价的手段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而内部制度的执行是对内部设置的评价手段之一。当无法执行或无法有效地执行时,我们应当反思:是否内部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太差还是制度体系不完备。应该及时有效的调整制度和人员配备。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内控评价工作就如同医生诊断,通过每一次的诊断,发现病情对症下药不断改善其诊断对象的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坚信内控评价对完善企业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有积极的作用,也是一种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步骤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3.1内控设置有效性:

3.1.1、开展内控整改工作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应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控制程序明确了目标与方向,提高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和效益。评价结果要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和水平,并及时揭示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明确改进完善的方向。

3.1.2、科学制定控制标准,完善内部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一方面对控制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对目前的控制标准进行考量,重新确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标准;同时也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是否符企业管理要求、指标是否合理、整改是否可行。如预算管理中的弹性预算指标、营销管理中的结算独立指标、工程管理中的决策有效性指标等是否适用管理状况。同时,评价指标是否全面覆盖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控制环节,特别是一些重要控制节点,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补充和修正,通过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企业发展。

3.2内控执行有效性

3.2.1落实整改责任及措施到位,确保评价成果运用。为了将评价成果得到充分运用,制定的措施落实到位,对整改责任的分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部分管理环节和流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时候。评价工作小组应在前阶段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确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流程,再查找出对应的职能管理部门,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整改措施和步骤,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措施有效可行,步骤规范有序。

同时,企业员工是内控建设的主体,但仅仅依靠员工的自觉性来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是不够的,适当的检查监管将在加强内控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形成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并且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整改措施和管理建议,通过奖优惩劣,切实推动企业加强内控建设,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运营及组织内的不同层级都会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不同风险。风险影响着每个经济单位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影响着它们的产品、服务及员工的整体品质。所以管理者必须思考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3评价体制完善

3.3.1建立评价常态机制,适应变化经营环境。

10.企业为什么要请咨询公司(推荐) 篇十

瑞肯锡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刘广会2012年3月28日

不论是白手起家还是继承祖业而有一番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都是成功的,都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也许并不成型,但就对自己企业的了解和用心,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

从自己这几年接触的企业来说,有发展良好的,也有经营上遇到困难的,但都能与咨询公司合作,并且是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和精力,他们为什么要请咨询公司呢?

以自己的经历,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企业管理同样如此。身处企业内部,慢慢的就会被同化、为环境所改变。当初认为不合理的,久而久之,也会认为是正常的,导致发现不了问题,只能事后处理而难以事前预防。

而咨询公司则以局外人的身份、以更客观的、专业的眼光来审视,通过调研、分析来发现企业的问题,并能站在没有利益牵绊的客观立场来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决策和涉及利益的敏感问题,咨询公司的方案就更具有优势,能有效处理和避免更大危机的发生。

浙江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老板有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且企业连续二年以18%的速度在发展,企业运营管理的相当不错,但还是请我们去调研并进行了合作。在和他交流的时候,他就是这样说的:“虽然我们经营的很不错,但我总感觉管理中存在问题,但具体要说不出来,请你们来,帮我找出了问题所在,这样,我的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专业优势

时至今日,管理变得更加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管理的职业化要求对企业管理人员、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成为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化的员工,职业经理人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其主要职责——调配企业资源来达成目标;管理的专业化可以交给咨询公司,利用顾问的专业知识、经验及咨询公司的知识库,与企业管理人员配合,更快更好的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宁波一家合资企业,总经理具有十多年企业管理经理,是上海交大的MBA,下面还有二个职业经理人。应该说,企业碰到的各种管理问题他们都有能力解决。但他们还是花大量的预算请我们咨询公司进行诊断、咨询和培训,用他的说法就是:这是专业分工,能最经济的达成效果。

三、借助外力推动管理进步

“自己抓自己的辫子爬不起来”,管理体系和变革只靠职能部门推动是很难的,即使有老总的大力支持也很难以奏效。

慈溪一家民企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就说:说起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老板也很重视,并且专门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真的去推行这套体系时,却寸步难行。业务部门总是忙于业务,不愿花时间来做职务分析、绩效标准、任职资格等,并且企业里很多管理岗位人员认为是在变相批评他们不称职。虽然知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怎么构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候,企业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借助外力。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管理咨询顾问应被视为企业外部的一种人力资源。

首先,这个“外来和尚”本身更加专业化而且可以专心的念经,既可以通过

具体项目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企业提出纯粹意义上的管理和决策咨询。

其次,老总也可以借咨询顾问“念的经”把管理意图贯彻下去,各部门也不会认为是职能部门强加给他们的而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管理顾问广泛了解的外部信息及地位的客观性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无法取代的。反对的声音总是会有的,但只要老总坚持,通过咨询公司来营造更大的支持力量,推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就会有更大的保障。

一般来说,企业请咨询公司主要是帮助企业完成以下工作:

1.导入新的管理概念和方法,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

2.帮助解决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这种情况出现得最多,并且范围非常大,大到经营战略、小到局部现场管理、某个具体流程的优化。

3.帮助企业建立管理框架。特别是很多新成立的或老公司设立的分公司,会考虑聘请顾问公司来建立基本的管理框架,如组织结构与部门划分、基本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等。

4.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

11.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建设 篇十一

企业管理有三大工具:权力、制度和文化。企业管理处于什么阶段,就看管理者用什么工具为主。如果以权力为主进行企业管理,就是常说的“人治阶段”;如果以制度为主进行企业管理,就是“法制阶段”;如果以企业文化为主进行企业管理,就到了“文治阶段”。任何一家企业进行管理时,都是三种工具同时使用的,只不过是量有差异。因此,企业管理就是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不断增加管理制度、不断调整权力分配的过程。完善管理制度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它能够规范权力的合理分配范围和正确使用方式,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不断消除和打击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制度?

说到企业制度,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规章制度。而说到规章制度,人们想到的就是约束罚款。管理者也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不订几条规矩就做不好员工管理。但事实上,不仅大部分员工直接把制度当成“紧箍咒”,甚至连有些企业负责人也认为“制度就是管员工的,我是企业负责人,制度是管不了我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对制度的概念模糊,结果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却不知从何处入手。

制度就是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而企业制度就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结构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公司章程、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做事准则和评价标准。

公司章程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企业的基本法。可惜的是,大多人会忽略公司章程的作用,以为这只是申办营业执照时所必须提交的文件,等到公司批准成立后,公司章程就可以被束之高阁了。经营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更是一切规章制度的起点和准则。不少人以为只有宣传企业文化时才会用到愿景和使命,没有企业经营宗旨,或者忘记了企业的出发点,企业管理往往会走上歧途。行为规范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具体要求和细化,是企业选人育人的标准。做事准则就是狭义的规章制度,与评价标准密不可分,员工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得到什么,违反规章制度要失去什么必须事先界定清楚,否则评价员工工作好坏就没有依据。

狭义规章制度中的做事准则,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内容:权责分类,如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决策分类表;行为规范,如门卫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工作职责,如岗位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如管理流程、技术流程;工作标准,包括操作规程;标准表单,企业使用的表单也是制度。

由此可知,企业进行制度建设,绝不仅仅是订几个规定和标准就行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上下认同。

当然,对于一个新办企业可以从最基本的制度建立开始,再逐步完善。比如说企业的薪酬制度、安全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必须开始就建立,不能等企业做大了再来补充。任何企业任何制度都是有生命的,企业在不同阶段对制度建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企业发展而变化。可以说,企业制度建设是伴随企业发展始终的,制度完善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有害的。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有些企业可能会出现企业领导对制订制度有畏难情绪,企业员工对执行制度有抵触情绪,原因何在?一是对制度的认知错误,二就是制度不可行或是执行制度看人下菜。

为什么会对制度的认知发生偏差?大多数人是从实践中感知的。特别是在劳资关系不平等的年代,制度基本上体现的是资方意识,劳动者只能被动接受。而且中国企业诞生时间短暂,很多企业制度建设不规范,制订了太多约束员工的条款,给大家一种印象——制度就是用来管员工的。

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制度因人而异,在国内企业非常普遍。任人唯亲、唯我独尊意识常常在老板脑中根深蒂固,导致制度的执行不公开、不透明,进而不公平,这是人们对制度误解的最根本原因。

正确认识制度,认识企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制度建设与执行制度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制度是管理工具,制度是员工的保护伞,制度是企业的防火墙。

制度是管理工具这一点员工与老板的共识度最高。之前,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偏差也只是看到了制度的工具作用,而没有认识或者忽视了制度的其他作用。而这一工具往往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如果管理者不受约束,制度的执行偏差就可想而知了。制度既有对违反制度的惩戒规定,也有对遵守制度的奖励规定。因此,武断地认为“制度就是管员工的”是错误或片面的。企业制度以员工行为规范和做事准则为主,约定企业成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成员行为起规范作用。奖励规定对员工行为起导向作用,惩戒规定对员工行为起预防作用。规范、导向、惩戒作用对企业全体成员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任何人只要是企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不能有例外。

制度是员工的保护伞相信不少人在等红绿灯时都有过抱怨的经历。试问,如果没有红绿灯,该有多少人会惨死在车轮底下?红绿灯虽然降低了出行速度,但却保护了安全。制度与此类似,虽然约束了成员的自由散漫,同时也保护了个体成员免受其他成员的“自由”干扰。如果没有制度,员工的劳动成果可以被其他成员随意获得。那么,老老实实干活的员工不就要白白受人欺侮?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门卫制度、没有薪酬制度、没有安全制度,成员的合法利益、人身安全谁来保障?

制度是企业的防火墙当然,制度也是企业员工与其他企业员工交往的准则,是企业与社会各界交往的准则。如果没有制度保障企业的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在与外界交往时,企业的利益就会受到“强势企业”、“强势单位”的剥夺,企业员工也会受到“欺凌”。大型企业或集团企业中的子公司、分公司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子公司、分公司员工利益也难以得到保护。只有全面系统地看待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在制订制度时采取上下结合、上下认同的方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企业的制度才能得到全体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作者总结

只要搞清楚制度建设的作用,对于制度建设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秩序井然,人尽其责;可以保障员工利益,让员工付出就有回报,让企业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可以保障企业有章可循、健康运行;可以保障企业与外部交往有理有节,和谐相处;可以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所以,企业一定要搞好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

张国祥

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战专家,现任北京越努凌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及首席专家讲师、中国总裁培训网金牌讲师、时代光华特约讲师、北京易中创业特约合作讲师、联创世纪教育集团世纪战略合作讲师、北京亚博培训中心合作讲师、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协会特聘专家等多家机构合作老师。

12.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篇十二

我知道, 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你们中的有一些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升上初高中, 对你们来说, 这是在新学校的第一天, 因此, 假如你们感到有些紧张, 那也是很正常的。我想也会有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们正自信满满地准备最后一年的冲刺。不过, 我想无论你有多大、在读哪个年级, 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 以及今天不用那么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小时候, 我们家在印度尼西亚住过几年, 而我妈妈没钱送我去其他美国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去读书, 因此她决定自己给我上课——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点半。

显然, 我不怎么喜欢那么早就爬起来, 很多时候, 我就这么在厨房的桌子前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 我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 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

所以, 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开学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但今天我站在这里, 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 以及在新的学年里, 你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 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和启迪你们, 督促你们学习。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看管你们认真学习、完成作业, 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

我也很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设定高标准严要求、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 改变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

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 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 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 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说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 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 你们中每一个人的责任。首先, 我想谈谈你们对于自己有什么责任。

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才, 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 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 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 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 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 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名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 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 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而且, 我可以向你保证, 不管你将来想要做什么, 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想当名医生、当名教师或当名警官?你想成为护士、成为建筑设计师、律师或军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 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 这世上不存在不把书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 任何工作, 都需要你的汗水、训练与学习。

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 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 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 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 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 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 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 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当然, 我明白, 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之上。

我知道你们的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 是母亲一人将我们拉扯大, 有时她付不起账单, 有时我们得不到其他孩子们都有的东西, 有时我会想, 假如父亲在该多好, 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我并不总是能专心学习, 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 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 我的生活岌岌可危, 随时可能急转直下。

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 我得到了去大学读法学院、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我的妻子——现在得叫她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了——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 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 也没有什么财产, 但他们和她都辛勤工作, 好让她有机会去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校读书。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有利条件, 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长辈, 或许你的某个家长没有工作、经济拮据, 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 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 等等。

但归根结底, 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 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是辍学的借口, 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你的未来, 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坏。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 在美国, 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 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

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地方, 千千万万和你一样的年轻人正是这样在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例如德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 (Jazmin Perez) 。刚进学校时, 她根本不会说英语, 她住的地方几乎没人上过大学, 她的父母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但她努力学习,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靠奖学金进入了布朗大学, 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学位。

我还想起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 (Andoni Schultz) , 他从三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做斗争, 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次影响了他的记忆, 因此他得花出比常人多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业, 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 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

又比如在我的家乡,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身为孤儿的香特尔·史蒂夫 (Shantell Steve) 换过多次收养家庭, 从小在治安很差的地区长大, 但她努力争取到了在当地保健站工作的机会、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 很快, 她也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 去大学深造。

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 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 但他们拒绝放弃, 他们选择为自己的教育担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 在今天, 我号召你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教育定下一个目标——并在之后, 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实现它。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 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或在社区做些志愿工作;或许你决定为那些因为长相或出身等原因而受嘲弄或欺负的孩子做主、维护他们的权益, 因为你和我一样, 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或许你认为该学着更好的照顾自己, 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 除此之外, 我希望你们都多多洗手、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多在家休息, 免得大家在秋冬感冒高发季节都得流感。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 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 绝不轻易放弃。

我知道有些时候, 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 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 但现实是, 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

因为, 成功是件难事。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 你不可能和每名代课教师都相处顺利, 你也不可能每次都遇上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而且, 并不是每件事, 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但那没有关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J.K.罗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绝了十二次才最终出版;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学校的篮球队刷了下来,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 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射篮, 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 这就是我现在成功的原因。”

他们的成功, 源于他们明白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 你可以明白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 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鬼, 而是在提醒你, 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假如你考了个低分, 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 而是在告诉你, 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 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接触一项体育运动时就成为校队的代表, 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唱一首歌时就找准每一个音, 一切都需要熟能生巧。对于学业也是一样, 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正确答案, 你或许需要读一段文字好几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 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恰恰相反, 它说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 有不懂时, 就向大人们求助吧——找个你信得过的对象, 例如父母、长辈、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让他们帮助你向目标前进。

你要记住, 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 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不是一个人们遭遇困难就轻易放弃的国度, 在这个国家, 人们坚持到底、人们加倍努力, 为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度, 每一个人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会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250年前, 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 他们之后奋起努力、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75年前, 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 他们之后战胜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就在20年前, 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们, 他们后来创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 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

因此, 今天我想要问你们, 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你们将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你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事物?二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之后, 假如那时的美国总统也来做一次开学演讲的话, 他会怎样描述你们对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

上一篇:零障碍2012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期待爱情之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