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教学反思集

2024-07-02

六下语文教学反思集(5篇)

1.六下语文教学反思集 篇一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 “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因而,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

4.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2.六下总复习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复习课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数”的知识的总复习,我按照回忆——建构——应用——延伸的框架模式,在梳理中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自我回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通过学生对数的多样化的不同分类中,包括列表结构编织、树状结构编织、网状结构编织等,使学生自主建立数的结构网络,然后让学生重新去品位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开展争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不断完善知识网络结构。达到了深化知识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处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所提高。练习题的设计富有梯度,提高了整理与复习的效率。

3.六下各课教后反思 篇三

本课的认知目标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意义。课前我准备了一些问题,带领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有关近代史的知识。然后引出现代史的学习,把旧中国和新中国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并且准备了视频资料《开国大典》和歌曲《歌唱我们的祖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及学生的反应,我深刻体会到:今后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应更加充分、完整。因为每一课的内容中需要补充大量的新内容,新观点。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旋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来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补充有关抗战时期的歌曲创作背景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式的大量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图案是怎样构成的,国旗的底色及其五星排列的意义,国旗是谁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有哪些动人故事?

本课的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志向。这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我感到只是停留在了知识层面的教学上,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应多加注意。

《第二课改革开放奔小康》教学反思 本课时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同时让学生认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

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根据课本内容,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分析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请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对比当今的生活变化。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品读时代的变迁、更品读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与明智。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归结到本课的核心思想,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效果较好。

3、本课时涉及较多概念,学生虽经常说,但不一定理解,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清楚,比如:经济特区、小康、差额救助。

《第三课我们走进新时代》教学反思

整体来说,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统一大业在推进”的教学设计还是较满意的。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主题——“统一大业在推进”。

“统一大业在推进”这一主题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自学,然后师生交流答案。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课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教学反思

这一课需要学生做大量的课前准备活动:

1、收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

2、收集各国民族服饰的文字、图片资料。

3、调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饮食习惯,探究各种饮食习惯和地域、气候、生活方式的关系。

4、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出行方式的文字、图片资料。

根据课上同学们的交流展示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准备不充分,信息大多雷同,部分同学没有收集任何资料。究其原因,学生不重视、懒惰、家里没有电脑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指导不到位。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提前介入过程,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因此,我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加强学生课前材料准备的指导:

1、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很多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就不准备了。其实,过度依赖网络,不仅导致资源路径单一,学生信息雷同,而且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多种路径:积累、观察、采访、向父母长辈访问、调查、书籍、电视、网络等。

2、强调合作,合理分工。对于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重点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在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扎扎实实地落实收集、筛选、处理资料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共享了共有的资料,又补充了自己搜集的个性化的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地铺垫。

3、身体力行,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地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为让教学过程能顺畅进行,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材料的同时,自己也应去收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第五课漫游世界话习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世界各国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并欣赏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本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的:

1、在内容的整合上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即选取了世界各国人民在生活中、在交往中十分看重的礼仪,如见面礼、婚礼、葬礼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因为,这些方面反应着风俗的主要内容。

2、课件播放异国风情录像片断,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的兴致,学生从课件、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欣赏、交流了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习俗。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的重要性的认识。

3、死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小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当地的葬礼、追悼会,至少会从电视媒体上看到片段的场面等,因此,对生长在今天的孩子进行一点涉及“死亡”的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科学认识生命的不可逾越的过程。在“形式多样的葬礼”这一小节没有设计活动,主要通过对本地葬礼的一些风俗特别是怀念亲人的形式的介绍,如回顾追思逝者对大家的好处、对社会的贡献还有逝去的长者对后人的教诲等来教育学生。需要注意一点,最后一定要从死的角度论述生命的宝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珍惜生命,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4、“生活中的禁忌”这一小节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尤其是要学会合理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禁忌。最后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禁忌有很多,有的禁忌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甚至是迷信的、消极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各国生活中的禁忌呢?”,让学生建立一种意识,学会尊重人们不同的禁忌。

《第六课丰富多彩的节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情感目标:

1、初步了解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文化习惯和节日习俗。

2、通过中国节日与外国节日对比,点燃了孩子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实践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辩论,引导学生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进一步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异国风俗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学生喜欢学习这一课,因为他们感觉到有话说,同时也回忆和体验到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学生争相把过节时与亲朋好友拍摄的照片、收到的节日贺卡和节日礼物等拿出来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讲述节日中难忘的故事、得到的启示以及幸福的体验。

最后一个教学活动“节日情景大放送”的设计比较成功,效果教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节日习俗,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交流,如吟诵春联和节日诗篇、唱节日歌曲、制作节日贺卡等。学生兴趣高昂,踊跃发言,争相表演,共享过节时的欢乐体验。

《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反思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问题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素材较多,而且一些内容可以直接运用到学生生活当中去,是一个可以拓展,值得讨论的知识点。这一节课,我有如下总结和体会:

1、在一些细节上我稍有创意:在温室效应概念上,使用了熟悉事物的迁移,以温室的原理来启发学生理解温室效应这一概念;全球变暖造成百年间地球温度上升了不到一度,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小题大做的感觉,这里使用了温水煮青蛙的比喻,让同学们意识到潜在的微弱的危险往往更加致命,起到了更加有力的警示作用。

2、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日用品是否有会释放对臭氧层有害气体的(如有没有加氟的冰箱、空调等)。如果有,请动脑筋解决。

本节课的遗憾和不足之处: 1、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可能是内容安排的较多的原因,最后本该是高潮的讨论和总结部分不能很好的展开,讨论未能深入,显得肤浅。如果让我有所修改的话,我想把前面的知识内容压缩,给后面的讨论部分空出更多的时间。

2、小组讨论中问题设置的太笼统,学生不能领会我的意思,减弱了讨论的价值和应有的收获。

《第八课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教学反思

1、本课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水,在介绍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谈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问题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和生物都离不开水,在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爱护水资源”就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就以此为题,引导学生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水资源的保护。不仅谈工农业生产上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问题,而且谈生活习惯与节水的关系、生活污水问题,从而把水资源问题与学生的每日生活、个人习惯联系起来,在强化节水意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感觉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促使他们自觉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

2、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3、最后把一个问题抛向学生:“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快要枯竭了,我们不要等到那一天,现在就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可以吗?”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习第九课《我们到哪里去安家》。

10、让我们和谐相处

上完这节课,什么也不想说,耳边似乎一直回想着一个孩子的声音。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个名叫塞文·苏佐克的12岁女孩,让全球政要领悟到这天籁之声。她的演讲感动了整个世界:

我们是从加拿大来的一个4人小组,都是12岁到13岁的孩子,我们自己筹集了路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你们成年人,必须改变你们的方针和路线。

我们没有什么神秘的使命,只是要为我们的未来抗争。你们应该知道,失去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这决不同于政治选举中的一次失败,或是股票市场上的一次失利。

在这里,我要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说话。

在这里,我要为全世界饥饿的儿童说话,因为他们的哭泣没有被人理睬。

在这里,我要为地球上濒于灭种的动物说话,因为他们已没有藏身之地 ……

我只是个孩子,但,我知道如果将用于战争的钱解决环境问题,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请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参加会议,你们在为谁做事?在你们优先考虑的事情中,有我们吗?我们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将要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这是孩子的心声,这是天使的心声。多少年过去了,这心声如同共鸣增幅的回环立体声,一直在历史的回音壁震荡着 „„

不自觉地联想起陈毅功的诗句:

假如地传子孙却赠如山垃圾,假如天留后世却送蔽日烟尘,那该是多么,多么的愧疚呵,我们早该听听孩子祈祷的心声。

倘若二十年黄泥淤塞万里江河,倘若三代后沙尘吞噬千年古城,那该是何等,何等的悔恨呵,我们真辜负了孩子善良的心声。

虚脱的矿山啊何不减产几斗,该为明日存些许取暖的火种?如昼的灯海啊何不熄灭几盏,也为未来留一线照路的光明?

可否再少些,少些刀与剑的狰狞,让孩子多点,多点灵与肉的安宁?可否再少些,少些血与火的恐怖,让孩子多点,多点亲与爱的温情?

幸福共享的社会本该就没有饥饿,繁荣共创的世界本该就没有贫穷,文明共建的地球本该就没有污染,和平共处的家园本该就没有战争。

于是,我沉思:我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呢?我能引导孩子们做些什么?

11、地球村的管理机构 “联合国”这一主题知识琐碎、识记内容多,总体感觉比较枯燥,不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谈谈我的设计与感受:

一、导入:以联合国总部前的雕塑《铸剑为犁》和中国在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的图片设问导入新课。《铸剑为犁》的图片,请你描述一下这幅图?该图为何放在联合国总部,其用意何在?中国与联合国是什么样的关系?(用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

二、在讲授正课前设计了一个过度:联合国与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在生活中经常通过媒体可以了解联合国的新闻,就联合国的一些常识考考学生1.联合国何时成立?英文缩写?2.联合国日是指哪天? 3.现任的秘书长是4.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哪几个?(这个环节看似多余,但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课本与生活并不遥远,也是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三、然后就联合国的性质和主要的机构简要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联合国有个轮廓的了解)

四、讲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时设问:1.中国为什么能以创始国身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2.中国为什么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能恢复?3.中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WTO与我们的生活

第四单元中十一课、十二课讲述了在国际社会中影响较大的一些国际组织的常识,世界贸易组织影响力仅次于联合国,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观察、辨别能力,初步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结合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点。如,学习“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讲述了“日本禁止进口中国紫菜”和“美国禁止中国熟肉制品出口”,才这两则事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的,如果中国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些国家就会对中国搞歧视性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讲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学生就会注意到加入WTO以来,我们的生活、社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为适应WTO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的图片、案例展示,视频播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如播放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有个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13、让人类远离战争

和平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人们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的美好;通过了解人们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和作为,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我认为这节课所设计的两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一:(导课)“非常关注”新闻发布会。

1、收集相关材料。课前组织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或找其他资料,收集近期世界各地爆发的战争、发生的冲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召开“非常关注”新闻发布会。围绕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和冲突,让学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再现当前国际上的战争和冲突。

本活动的重点不在于说战争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世界上还有很多战争,激发他们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并产生向往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活动二:我眼中的战争

1、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观察、阅读课本61页的图文资料,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反映战争中人们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述照片和日记背后的故事。

(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片。阅读相关的文字说明,想象和思考这些孩子的感受。

(2)让学生通过伊拉克少女的日记以及他们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感受我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在战争时期却成为奢求。

2、召开“我眼中的战争”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感受战争的主题词。然后,围绕自己概括的主题词,讨论交流他们眼中的战争。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些较直观的材料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觉地激发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14、五环旗下

我认为这一课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友谊、和平、团结”的重要性,以及“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培养的很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困难的很好的教育资料。第一部分是“奥林匹克的起源”,侧重从奥运会的起源状况来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发展状况,侧重从现实、具体的角度说明,古代奥运只在希腊一地举行,而现代奥运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它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肤色,是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会。它体现了公正、坦率、团结,奥林匹克精神超出了体育范畴。第二部分是“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从奥运健儿取得的骄人成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增进友谊和勇于进取的思想品质。第三部分“奥运精神传五洲”,阿赫瓦里的故事让同学们学习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本课教学中,我把“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作为重点,把“奥运精神传五洲”作为难点。解决这一重点使学生知道:和平、友谊、团结是世界人民的渴望;中国能在奥运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是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体育强国之林,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为突破难点做好了铺垫。难点的确立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缺乏一种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从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自信、自强、自尊,从而使这种精神应用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自己各方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成绩来位我们这个民族增添光彩。

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本课的收获,学生们说得太好了: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永远的;让我们以体育健儿为榜样,以我们全面发展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成绩来为我们这个自信、自强、自尊的民族增光添彩!

4.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 篇四

作者:揭光明

新学期开学后,区教研中心多次组织地理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各市区地理教改的新成果给自己的触动很大。经过认真、细致的反思,比较自己以往的教学,在处理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后,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上,也与时俱进,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现将自己的点滴收获总结如下:

一、将课堂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真正还给学生

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偏差,低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以往的教学,讲的过多、节奏过快,同时,穿插一些与中考有关的时事地理知识,一节课下来,真正放给学生自己的时间过少,思考、反思、探究的时间明显不足,时间一长,学生知识的掌握就出现这样后那样的问题,再加上,自己在学生课后的巩固、查漏补缺上,工作较粗,所以,自己付出很多,学生收获得却很少,在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中,与区内兄弟学校的差距一直得不到改观。为解决这一困扰多年的老问题,本学期,教法上做了简单的改革,教案的准备,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课件的使用上,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习题,课堂上放手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课后学生的作业负担也非常轻。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想会收到效果的。

二、精选例题、习题,注重重点、难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任教地理学科多年,整个知识体系,自己也走过几个来回,重点、难点自己也一定的了解。本学期,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学生掌握有效的实用知识,在加大学生的讨论、探究基础上,习题的选作上,力求知识的最优化,学生负担的最小化,所布置的作业,一是经过自己筛选的地图,二是以地理填充图册为主线,布置简单、有效的少而精致作业,使学生课后无任何压力、负担,即只要认识到位,要完成地理作业,时间非常少。但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必须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好于往年。

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小评估的利用

以往自己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时间的掌控,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研究,每节课自己讲得往往口干舌燥,学生却不领情。本学期,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改掉了“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毛病,加强了学生短时、快速记忆、课堂提问等小环节的应用,对学生

掌握知识情况了解得明显好于去年。同时,注重知识的遗忘处理,根据记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复习,现在看效果不错。

近期,在教学上主要做了以上的小变化,下一步,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处理上,力争改变现在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不良环境,争取在地理的教学上能有新的突破。

教改反思

作者:车冲

通过近期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学改革活动,在学习与反思中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对象有了新的认识,特别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学习,让我更想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自立自主学习的人。下面谈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认识。

一、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指导思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巩固提高;达标测评

二、教学体会

1、课堂是舞台,那么课堂就应该真正的还给学生。如果大多数讲课的是学生,给学生解答题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组织和点拨的作用,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为“我要学”。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

2、课堂是要讲的,不讲不成课。但怎么讲?尤其是讲多少?是需要我们一直研究的问题。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

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总认为有些知识点太难,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或者有些要求太高,学生做不到,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老师的指导到位,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

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老师不用讲了,上课轻松了,实际上老师的备课量应该是加大了,老师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准备教材的难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师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备学生的难度加大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见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教材的深浅,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三、努力的方向

1、教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纪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期也会存在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敢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回答等问题,初期的讨论也会有个别学生出现混水摸鱼的现象。今后的课堂上,一边解决这些问题一边继续采用小组互动和“让任务驱动学生”的方式,特别在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时,可以试卷、纸条的形式发给每个小组,明确任务,落实到人、组,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在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感觉到自己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主持者,甚至是小老师。以使学生有干劲更有成就感。

2、相信学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合作学习等。以前总是不太敢放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倾向于在课堂的教上,而是应该把精力用在课堂教学的导上,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做好自学指导。学校的指导方针是关键,小组的管理细节是促成这一工作落实的根本。

3、把“学生先开口”作为教学成功的基础。农村的孩子大都属于内秀型,不爱张口说话,更不想张扬个性,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得需要老师绞尽脑法想办法。要充分利用好习题课和讲评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相对好开展,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逐渐推展到各种课型。

《质量和密度》教学反思

作者:刘科昌

现结合初四物理《质量和密度》单元复习授课谈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模式的创新与实现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努力探索新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预置作业:

1、单元基础练习题;

2、完成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图: 概述本单元知识地位。

(三)、中考考点解析: 考点(若干):

1、概述;

2、中考原题回放;

3、考点点拨——视频回放、点拨、例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考点训练;

5、学生自主解决。

(注意:也可将一级考点进一步剖析成若干二级考点)

(四)、综合训练(检测): 要求当堂完成测试与反馈。

(五)、作业:

作业不是用于解决今天的事情,而是为下一节课教学服务。

新的模式基于单元知识结构,把握了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打破了教材课节的束缚,做到详略有度,轻重缓急有张有弛。

二、教学重心的位移及实现方法

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的重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实现位移。传统模式是课堂梳理,课下训练,梳理与训练相剥离。新模式教学任务重心排布:

(一)、课前预习

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低难度训练,感知单元知识分布,再现单元双基。

(二)、课堂复习

1、建立单元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考点点拨;

3、点拨与训练交融,实施小循环多反馈教学,实施堂堂清教学。

(三)、作业

布置服务于下一环节教学任务的作业。

三、师生工作量的位移及实现方法

将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实施瘦身,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的事情。新的复习模式力图在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师工作量,留给学生充分的训练时空。主要从以下方面完成瘦身:

1、概述精;

2、生生评取代师评;

3、以练代讲;

4、多种语言方式的综合使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视频语言、动作语言、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等)

四、学习目标多元化及实现方法

将物理单元知识的学习目标按照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剖析,进行认知。在三维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建筑本节课堂教学模块。例如在本节教学中根据单元知识结构将学习目标剖析为:知识:密度、质量;技能:测质量、测密度;方法:比值法表示物理量性质、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这样按照不同维度实施划分,三个教学线索交相呼应,交相融合,是合理的教学策略,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纲举目张,学习信息伸缩自如

课堂复习就像在编织一张知识的网,这张网首先要将单元知识编织好,要让单元知识与技能、方法在网中都有自己合理的位置。同时,不要忘记基于整个初中乃至高中知识体系将这张网拓展的更宽、更广。例如,在本节教学中以重点、难点、考点为经,以三维学习目标为维,编织单元网络。同时在实施特性教学时,又不忘记由密度联想到c、R、q等。

六、知识结构图的产生

单元知识结构图产生于本市理解中考试卷统计,产生于基于单元教材的分析。

课堂教改反思

作者:邓红艳

有效课堂上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每个教师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有效

教学目标的高效应包括: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要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要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教师应做到精讲。精讲要讲清,不啰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讲准讲到位;该放则放,学生能自学的可略讲或不讲,不能包办代替。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或重点去讲,讲解透彻,切中要害。

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学案),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总之,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创造学生敢问,敢说,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的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多采用鼓励性评价。

3.教学手段要有效

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

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改改变了我们什么

作者:元伟

开学伊始,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也有幸成了一名新课改的实验教师,我已经伴随课改之路走过了从教的十年生涯,在这里我学习了许多新课改的知识,读了不少关于新课改的书,也观看了不少名教师的成功之课,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次新的理念的提出,都会有一种新的动力,感觉到自己时时刻刻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进步,用一个词“焕然一新”可以表达我当时的感觉。新课改的成功之处让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新课改的一些不足之处也让我踌躇莫展,现在就我自己两年以来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和一点小小的困惑。

一、自己的收获:

1、教师“教”的方式的变化: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和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教师的“教”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蹲下来”帮助、引导、激励学生;从“一讲到底”到向学生提供观察、实验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转向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的换位评价……这种变化让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一起进步。

2、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不断加强,合作工作和合作学习行为不断深化。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师不断学习,方能适应综合学科及新知识的教学;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师不断研讨,才能更好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方能真正“用教材教”;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师在工作中共用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很好地保证了教师的合作,特别是每周半天的集中备课制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再加上平时在办公室内的“教学沙龙”、“即性论坛”细水长流,渗透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3、在我的课堂中,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会讨论,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可是我又深深的知道,有些时候正是

老师担心的太多,所以有些本该学生去做的事情,老师也代替了,这正是新课改需要去克服的。我们这批学生是新课改的第一批,无论是成功与否,都是需要实验的,于是我便在课堂中试着让他们学习讨论,一开始,学生根本不明白讨论是什么意思,于是我便从提出问题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始,让他们学会简单的讨论,后来,再学课文的时候,我慢慢的变成了这样的讨论题:“你读懂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真的学会讨论了,因为他们拿到一篇课文,都能勇敢的在小组里说明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明白了什么,而且都说得很有道理,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他们经过讨论所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因为有了良好的锻炼,现在上起课来很轻松,整个课堂真的是把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逐步的学会了自己去学习,我觉得这是我在新课改的实验中又一个小小的收获。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使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平常的生活中,创设情境锻炼同学们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通过锻炼,学生的能够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总之我认为这套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自己的困惑:

1、学生学习的应试素质与长效素质如何较好的整合?理想与现实对素质的不同要求,一线教师如何如何去应对?

学科层面

1、课堂上,学生活动多,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称之为“动中学”,很多“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为活动而活动,目的性差。如何克服科学教学有活动没体验的尴尬局面?

2、在班额较多的实际情况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认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有形式而无实质,成自流而无自主,如何克服?

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的谈了以上几点,总体上来说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收获是很多的,虽然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感觉很烦躁,但是这套书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不错的,尽管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可能这套书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想只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任何的难题都是能够克服的。我所说的以上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有什么不对之处还希望各位能够批评指正。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作者:郭卫国

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通过这几年的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3、上好“辩论课”。初中的学生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4、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

半功倍的。

作者:白蓓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

十月份教改反思

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并进行了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面对黑板,面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最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

棚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习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表现在:(1)教室是学生必需去又有所厌倦的地方,适当更换教学环境具有调节作用(2)在新的环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触不到新环境中的信息,教学内容单调。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

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生物教学反思

作者:王积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创新型教学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今年我负责初一的生物课,对于初一学生的活泼程度,我以前也有感受。面对着天真活泼的面孔,我一直琢磨着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爱好。上了几堂课后,我逐渐发现现在初一的同学的知识面比较广,他们了解的生活知识也比较多,他们很愿意积极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生动活泼的导入,是一堂成功生物课的关键。只有成功地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引入到课堂,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因此,每堂生物课我都要精心预备生活小常识、科技小故事或精美的生物图片,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课堂。

二、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课本上的语言转化成通俗的生活语言,这样同学们会感觉到生物课教学就是一位大哥哥在和他们平等地交流生活中的生物常识。

三、丰富的肢体语言完全可以丰富初一生物教学的课堂,让学生们

不会感到呆板和枯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表演,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生物课的讲授不要离开初一学生的生活,以他们感到爱好的问题和生活常识设疑,同时配以图像动画,让他们在生物课上学到生活常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生活主人翁意识。

五、初一生物课教学一定要突出强调重点。由于年龄的原因,初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尚未完全建立,作为老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重点难点并督促他们理解把握。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作者:于庆景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当然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反思,解决。

一、英语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现状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了尊重。

二、任务型学习法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任务学习方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这种学习活动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相关,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任务学习一般可设计两种活动:

(1)预习课文的活动(包括查字典,找出重、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

(2)课前演讲。每个学生围绕学过的内容进行演讲,小组在组员个人演讲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教师也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这些活动方式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中合作小组包括:

(1)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对话或课文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和用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许多不

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2)合作写作。写作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生写一封介绍自己的英文信时,可安排以下小组任务:①独立思考3分钟。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语,为小组讨论做准备。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小组报告讨论结果。选择一两个小组口头报告讨论结果,并让其他组评价指正。④教师介绍写信格式、相关短语。⑤学生独立写作。⑥小组交换批改。

3.课后合作小组活动包括:

(1)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单个人完成。课程标准则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与外国朋友通信、阅读英文书籍、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2)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怎么办?可以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

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些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回家不用太多的时间,就能学好英语,而有的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就是记不住。因此,在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徐颖艳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听说训练,把英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三、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初二学生要是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自己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能读懂简易读物,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费时不多收获较大。另外,给学生留同步阅读训练作业,以开阔学生眼界。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因此,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

歧视他们,不动辄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语法课教学反思

作者:肖立梅

关于语法教学应该如何去教授,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学讨论的重点,本学期我们区就这一教学难点进行了重点攻关和研讨,在两个老师的展示课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 从课本原有材料入手,语法教学有据可循

本节课讲述的是unit 7过去时,老师简单的用了两个引入句型:Do you usually eat breakfast in the morning? Did you eat breakfast this morning? Was it good? Do you still remember Peter? What did he do on weekends? 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内容的复习当中,很自然的让学生去感悟体过去时的用法。用不同的形式再现课本内容,在阅读和自由对话中强化了动词过去式。

(反思:一味的让学生读对话,背对话,是很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再加工,给学生一点挑战,让他记得更好!语法教学体会在先,在用中去学。)

二 利用缺失猜测法,让语法在实际语境中变得生动。

引入正题后,老师没有急着告诉学生这就是过去时,还是引导学生在是在语境中应用过去时。张瑜老师让学生看了自己的深圳游的照片,让学生猜测老师去了那些地方,怎么去的?做了什么事情?首先用的是陈述句填词的办法进行猜测,然后用疑问句Did you …? 进行猜测,最后让学生看图片讨论自己的周末,又一次强化了句型Did you …?在学生对话结束后询问学生Did she/he…?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很自然的学习了过去时的各种句型。

(反思:这种教学方法要远比我们告诉学生什么是陈述句、什么是疑问句?并让学生机械造句有趣的多。这位老师将枯燥的语法教学融入了实际语境之中,使语法教学变得生动了。)三 总结归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操练完了之后,老师让学生观察之前用过的动词过去式,总结动词由原形变为其过去式的规律。

(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去总结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我们机械的教授变化规律更有效。)

四 当堂小测,检查落实,让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学生总结完动词的变化规律之后,没有机械的让学生记忆或是背诵知识点,老师有梯度的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句子中、语篇中去实际使用动词过去式。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答题的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很有针对性。

(反思: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很好,随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远比让学生总结学习了什么更有效果。)

五 自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科结束,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每人一句话,注意使用过去时,自编一个小故事,很好的练习了过去时。

(反思:同样是写作练习,这样进行设计就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相反,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是一项很好的练习方式。)

十月份历史教学反思

作者:孙爱卿

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

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教改反思

作者:邓黎阳

体育与健康教学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题。在本次改革中,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如下:

1、例如在跳远的教学中,我先不讲如何助跑、如何起跳,而是让学生跳过不同远度的障碍和几个假定的不同宽度的“小河”,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远度应该怎样助跑、蹬地、踏跳,然后通过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加以详细解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有益经验,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创造性十分有利。

在技巧单元教学中,某同学的动作漂亮、优美,就可以将其与几位动作完不成或动作质量不过关的同学分为一组,让该同学来教其他几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探讨、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促进多边互动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健美操教学的创编环节,首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编健美操动作及队形变化。

4、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发展

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组与组之间的分数也许不同,但是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分数是相等的。因此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充满温情和友爱,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新课程背景下应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作者:张晓林

课堂教学评价属于微观的教育评价。要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应覆盖课堂教学这一动态系统的全部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和教学特色等。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预先想要达到的结果。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单元的总目标恰当地分解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

(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2、教材处理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领会编者意图,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

(2)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组织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2)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时间分配恰当。

(3)环节紧凑,过渡自然。

(4)把握重点,突出难点。

(5)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思想支配、受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制约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它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

(4)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全面,指导到位。

(6)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7)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精讲巧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8)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

5、教师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

(2)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合乎逻辑,有启发性。

(3)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清晰,布局合理,言简意赅。

(4)教具、学具选用恰当,目的明确,演示娴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5)知识面广,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6、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指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一堂课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教学效果,即“讲求实效”。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2)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好。

(3)学生应答面广、质量高。

(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课内练习正确率高。

(5)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7、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要素以外,有时还能表现出教学中的某些特色。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2)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12年级体育教学反思集 篇五

松岭门村小学 2009—2010学 一、二年级上体育教学反思集

教学反思:1 体育引导课一般是指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室内讲授课.它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和说理,去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教学实践证明,认真上好每学期的引导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两点好处: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假期休息后,思想容易分散,注意力一下子未能转移到学习上来。如果上好新生对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认识,调动他们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正常化。

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2

小学低年级队列队形一直是让体育教师颇感头痛的教学任务,可又不得不完成,因为只有完成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队列队形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好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老师若要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提高练习效果,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进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不是练习次数多了,学生厌烦。就是方法不适合学生,总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针对学生能初步分辨左右方向的状况,引导学生从左右脚的交替时开始数数。此方法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踏步走、立定的动作方法。

通过以上实践,我体会到: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反思:3 虽然天气比较炎热,但学生能够积极进行练习,练习时态度较认真,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但有个别学生,偶尔会走神。经过老师的提示和鼓励,也能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教学反思:4

学生为了能够很快完成学习任务,都全力以赴,刻苦进行练习,并且发挥了积极的主人翁的态度,能够相互帮助提醒,效果也不错。在练习跳跃和游戏活动中,学生展示出了积极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给老师留下了天真烂漫的一面。老师同学都非常开心。

教学反思:5 学生天生的好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经过老师的正确诱导,和下课后的开导,学生能够很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正自己的不足。

教学反思:6 学生对求类活动非常感兴趣,经过短时间的活动,学生更加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要玩。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其引导和常规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学生听得清,记得牢,效果好,上课时应当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老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导,我想效果一定会不错的。教学反思7 一些老的游戏学生可能已经做过很多遍,但是把其中的规则加以改变,名称加以新意,学生的尽头一下子就会上来,而且还感到非常有趣和开心。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要经常提醒他们,使他们知道上课时因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学生会记得,也会相互提醒,让大家都参与班级的纪律管理,这样,学生主人翁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一、二年级下体育教学反思集

教学反思:1 对于操的动作学生基本能够记得,但是动作还不协调,不够到位,而且还有个别错误动作,因此还要加强学生的动作规范程度的练习,通过找出好的同学和动作不好的同学,进行相互比较,使学生知道,好的动作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还可以体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教学反思2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了珍珠球或木球运动的方法和简单规则,能合理应用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练习前滚翻要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处理,安全放在首位。

教学反思:3 集体舞中学生能够积极随音乐偏偏起舞,学生的节奏感也比较好,但是在后滚翻中,学生有蹲下来的现象,应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和课的顺利进行,并且使学生知道纪律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4

能够和球来赛跑,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练习中,学生有要超过球的强烈愿望,奔跑非常积极,是一种比较好的辅助方法。

上一篇:审核评估审核项目、要素释义及引导性问题下一篇:大学生毕业典礼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