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2024-11-25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共16篇)

1.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性模式的运用

摘要:启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进展,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本文列举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方法,谈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性;模式

无论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都是以四则运算和一些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从问题中抽象出数量的关系,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但是,在没有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我们的教学常常将它们割裂开来,只讲算术方法,没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就慢慢地习惯了用算术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下,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思路就难以形成和畅通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看,这对学生来说,思维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没有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与动手操作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属于感性思维,对具体形象的认知比较感兴趣,而数学学习比较抽象,有很强的逻辑性,一味地进行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形和数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中发展智力,手脑并用,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多发言表达,落实探究结果

思维是事物在大脑的抽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学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呈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感性、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等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建立自己的逻辑思路。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学生探究理解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探究深入,理解深刻,才能表达准确无误。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发言。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更提不上探究思考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作发言的机会,例如,同桌之间提问,向教师和同学请教等,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和研究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代数的思维方式,来开启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算术方法的学习中,应当适当渗透方程的思维方式。一是对方程意识的渗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5+3”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未知数是可以与已知数一起参与列式,求括号里的数的过程,虽然没有出现等式、方程的名词,但学生已朦胧地感受到了方程的存在。二是对方程知识的整合。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抓住学生个性化思维,以数量关系为载体,将学生的算术方法和方程的思维方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消除算术方法带来的干扰。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思维的发展,启发其中的创造性

既然讲逻辑思维,就不能不谈创造性思维。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否则,这种所谓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只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没有活力,呆板固执。所以,我们要谈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考虑如何启发创造性思维。最简直的方法,还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例如:3998+6002=?这道题最直接的解法是3998和6002相加,不过计算起来有些麻烦。如果把6002拆分成6000和2来计算,那就会方便很多。这还没完。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那么所要求的计算时间,必然是越短越好。3998+2+6000虽然是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得出答案的速度却不是最快的。按照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当我们看到这道题时,只根据两数的个位的8和2,就完全可以确定答案必是个位数为零。所以,在答案中我们只寻找个位为零的就可。如果出现多个答案个位为零,那么我们就用这方法再推出十位和百位的数。这方法虽然有取巧之嫌,但它完全是建立在对加法有细致的逻辑运算的思维基础上的,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此种方法值得提倡。

结束语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含义,然后再逐步引导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思维初成时,要对其进行巩固。到一定阶段后,要尝试在此基础上启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成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杨春.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18-220.[2]王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01:140.[3]孟繁微.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257.[4]王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274.

2.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 就能集中注意力, 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首先, 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 在导入新课后, 我先让学生熟悉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 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这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 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 愉快地接受新知。

其次, 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 学生说:“我家有7张椅子, 他家也有7张椅子, 一共有14张椅子, 算式是7×2=14。”“二 (1) 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 每排有7人, 一共有7×5=3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的感性材料, 并经过思维加工, 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在讲授过程中, 要重视引导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 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 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

第一, 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问题时, 始终应用了师生对答的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 在讲授新课时, 要注重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第三,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 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 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 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 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练习:23×5, 23×15, 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 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三、重视精准点拨, 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 为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 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 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 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 还是在分母中”, 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 适当巧妙地点拨, 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 也提高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 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精选习题, 把握适度。

教育学家莫洛佐夫曾经说过:只有具有一定困难的学习情境, 才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每授完一节课, 对于练习题 (作业) 的设计可不能掉以轻心, 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使练习题 (作业) 真正做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转化。

例如, 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节课后, 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 (作业) :

(1) 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12.5平方分米, 高7分米。求它的体积。

(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 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

(3) 在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的设计,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合理、思维严谨的良好习惯,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3.浅谈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启发式 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又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篇四

作者:冯岩

地址:海城高中数学组 邮编:11420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姓名:冯岩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邮编:114200

[摘 要] 启发式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理念。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又赋予启发式以新的内涵。即启发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通过实验和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关键词] 启发式;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著名教育家孔丘至今,历时二千多年,启发式不但没有在教学中有丝毫的淡化,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说明启发式有着强大生命力。

那么,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所谓“愤”、“悱”,正是学生求知的冲动和兴趣,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孔子看来,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那么他(或他们)的教学就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孔子关于启发式的论述,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摆脱老师问学生答的浅层次的教学状态,而渐臻于从本质上讨论教学知识和能力,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便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等待解决之时。表现在惊讶万分,急于探究,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振奋。

例如,在讲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喜爱象棋,中国智者云游到此,国王得知智者棋艺高超,于是派人请来智者与其对弈,并傲慢地说:“如果你赢了,我将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智者心想:我应该治一治国王的傲慢。当国王输棋后,智者说:陛下只须派人用麦粒填满象棋盘上的所有空格,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二粒,第三格四粒 „„以后每格是前一格粒数的二倍。国王说这太简单了,吩咐手下马上去办。过了好多天,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不好了,你猜怎样?原来经计算,印度近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还不够。问:你知道这些麦子有多少呢?新课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悱愤状态,很快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想办法去求。少数同学想一格一格地加起来,但又太麻烦,数据很大,马上放弃自己的想法,再探索其他途径。这是老师启发学生,每格麦粒的个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成等比数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从而引出课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欣赏大形式化概念的“美丽”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二、启发式提问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教学中,要讲述球面的定义及球截面的性质。可以直接给出定义证明性质,但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在用旋转的方法定义了圆柱、圆锥、圆台之后,思考球面是如何形成的?(2)回忆初中圆的定义,把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得到什么结论?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用旋转和和集合的方法定义球面。(3)球和球面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区别?(4)用一个平面去截球会得到什么图形,若改为用一个平面去截球面会得到什么图形?(5)在球面上有两个点,如何连接才能使他们在球面上的距离最短?从而明确球的相关概念和球截面性质。这样处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启发式的探索试验 运用启发式探索试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产生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便积极思维,最终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教具:一块纸板,一根定长的细绳和两枚图钉。先将两个图钉固定在同一点,显然画出的是圆;然后通过不断移动两个图钉(改变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画出扁平程度不同的椭圆;最后当两图钉将绳子拉直时,画出的是线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理解2a>2c这一条件,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四、讨论或议论

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议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圆方程时,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O为坐标原点,圆x2+y2+x-6y+C=0,与直线x+2y-3=0的两个交点为P,Q,当C取何值时,OPOQ?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认为此题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交问题,所以选择了常规解法(即联立直线方程与圆方程组成方程组,再用韦达定理求出x1x2和y1y2),此解法略。

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启发他们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以探求其它的解法。讨论的结果还有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 设M点是弦PQ的中点,由O1MPQ,O1(-得O1M:y-3=2(x+1212,3),)1y-32(x)再由2 得M(-1,2)x2y-30所以以PQ为直径的圆且过原点O的圆M为

x2+y2+2x-4y=0 ① 将①式与圆O1:x2+y2+x-6y+C=0相减 得公共弦PQ方程:x+2y-C=0 又PQ:x+2y-3=0 C=3 解法二 设过P,Q的圆系方程为

(x2+y2+x-6y+C)+ λ(x+2y-3)=0 ①

 过原点,C-3λ=0 C=3λ

代入①式整理得

x2+(1+λ)x+y2+(2λ-6)y=0 所以圆心M(-12,3-λ)

M在直线x+2y-3=0上,(-12)x+2(3-λ)-3=0 λ=1 C=3 解法三 根据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知识求。圆x2+y2+x-6y+C=0的半径R=由解法一已求出M(-1,2),由PQO为直角三角形,得

|PM|=|MO|=(1)222=5

又由点O1到直线PQ的距离,即

|12233|374C

|O1M|=

=

552

5.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五

摘 要:启发教学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数学教学规律,是人类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它适应了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立启发教学的指导思想,已成为现代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主攻方向。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启发教学思想 运用

启发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始终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影响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要在启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方法,也可不断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要把启发教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模式、形成一个固定方法、建立一个固定机制,而是要把握体其精神实质的应用要诀。

一、勉其立志,激发兴趣,着眼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教学,首先要着力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学生这种能动作用的发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包括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目的。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思维严谨、抽象的学科,因此学习目的尤为重要。学习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诱因,是搞好学习的精神支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以使学生达到目的的需要,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是实施启发教学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学生有了兴趣,精力就会集中,能促使他们将学习动机转化为真实的行动,而且是自觉、自主、积极的行动,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和发展,能使人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学习的坚韧性。反之,学生在没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启发教学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入手,通过教学把潜在的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然后在新的现有水平基础上,确定新的潜在水平,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反复,使最近发展区形成按层次递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不断地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心理平衡,减少学生的满足感和惰性,不停地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求知欲,建立学习的主动态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是真正的启发教学。

二、创设问题,鼓励发问,引其释疑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王国的航标。不论是科研还是学习,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又渗透于问题之中。任何人的思维都是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有了问题,就要去解决,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讨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认识失调,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他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维。 发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力图把握有效知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气氛和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大胆发问。特别是鼓励学生要能“拒师”而问,就是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讲授,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从而使学生在“学――疑――思――问――悟”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思维,获得有效知识。

创设问题是教师设疑,鼓励发问。学生质疑、设疑和质疑不是目的,释疑才是学习的归宿。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思维能力。为此,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学不应“有问必答”、“一问即答”,而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详答、略答或以疑答疑(即向他们提出诱导性的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开自己的疑团),努力使学生逐步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到“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再到“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从而掌握解疑释惑的思路,这比仅仅知道结论重要得多。

三、倡导争辩,授其方法,教其思路

不同见解的激烈辩论,最能激起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思考,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矛盾愈激烈,解决的欲望愈强烈,解决问题才愈彻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开展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求异思维,在不同见解的争辩中磨砺思维锋芒、激发智力潜能。例如,可以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等。

授其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为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指导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合理地组织课内外的自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条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作业、练习、实验、实习、设计、写作等实践活动之中,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以升华。

6.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六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中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7.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七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后来, 人们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意思是,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 “引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 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确性”和“巧妙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 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 拨在迷惑时, 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 培养智能,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第一, 要“准确”,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引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要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另外,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第二, 要“巧妙”, 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片茫然时, 在中等生一知半解时, 在优等生渴求表现时, 给予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在做下题时:如果a×5=b×3, 那么a∶b= ()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已推导出a∶b=3∶5, 而有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启发学生:“你们试着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分析一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根据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把a和5看作两个外项, 把b和3看作两个内项, 则可以推导出:a∶b=3∶5可见, 同学们经老师这么一点拨,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书写为特点,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而现在社会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8.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啟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2、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1、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2、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9.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九

吴羽 环81 2008010340

摘要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众多中小学教学楼倒塌,难以修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结构设计角度综合分析了教学楼大量损坏、倒塌的原因;并与日本的建筑抗震设计进行比较,从中获得启示,为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楼抗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地震;中小学教学楼;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突袭而来,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其中,许多中小学教学楼(以下简称教学楼)倒塌,众多学生遇难,未倒塌的教学楼也都受到了不本同程度的破坏,震中60%以上的教学楼成了危房,需要拆除重建。倒塌的教学楼或未倒塌的危楼几乎都是砌体结构。教学楼倒塌原因

2.1 教学楼结构特性

汶川地震中倒塌的教学楼或未倒塌的危楼几乎是砌体结构。用砖砌体、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由于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弯,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砌体结构。砌体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泛,这是因为它可以就地取材,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①容易就地取材。砖主要用粘土烧制;石材的原料是天然石;砌块可以用工业废料──矿渣制作,来源方便,价格低廉。②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③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在寒冷地区,冬季可用冻结法砌筑,不需特殊的保温措施。④砖墙和砌块墙体能够隔热和保温,所以既是较好的承重结构,也是较好的围护结构。砌体结构的缺点是:①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的强度较低,因而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多,自重大。②砌体的砌筑基本上是手工方式,施工劳动量大。③砌体的抗拉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因而抗震性能较差,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砖、石的抗压强度也不能充分发挥。④粘土砖需用粘土制造,在某些地区过多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

汶川特大地震倒塌或损坏严重的教学楼一般都是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拉抗剪能力低,而教学楼多为两道纵墙,一道横墙,另加一外挑走廊。横墙间距为教室的长,纵墙间距为教室的宽,纵墙因采光需要,开洞较多,而且不均匀,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这种砌体结构更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导致房屋的整体破坏和倒塌。

图1 教学楼平面

2.2 抗震构造措施 2.2.1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中,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的震害最为严重。震区倒塌的房屋大多是80年代或者更早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低,抗震构造措施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是砖砌体加预制混凝土楼板结构,圈梁和构造柱设置数量严重匮乏。在强烈地震中,房屋的砌体结构使得墙体的脆性受剪切变形,预制楼板因与墙体圈梁缺少连接而坍塌,造成教学楼整体倒塌。2.2.2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形式,在重灾区普遍受到重创。

无论是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的竖向混合结构还是部分框架部分砖混的水平混合结构,由于刚度突变、传力途径复杂和变形能力不协调等因素,大量此类建筑破坏严重。震害调查显示,此次灾区一些框架结构的破坏体现为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规范中考虑框架的抗震作用主要是抵抗水平振动、水平荷载的作用,但此次地震的竖向作用十分强大,震中区域的框架柱出现了(水平、竖向叠加作用的)粉碎性压缩破坏,导致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垮塌。日本学校建筑抗震设计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大城市防震减灾的新技术开发,探索城市综合减灾的新思路。不仅如此,日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

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

日本会把学校作为第一避难场所要从1923年的那一场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与现在中国部分农村学校的情况相似。但是,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在1923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新的建筑模式。从那时开始,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自然也成为了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3.1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素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如果在混凝土梁、板的受拉区内配置钢筋,则混凝土开裂后的拉力即可由钢筋承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钢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土梁、板的承载能力

图2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是由于混凝土硬化后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产生了粘结力。它由分子力(胶合力)、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部分组成。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机械咬合力,约占总粘结力的一半以上。3.2 抗震加固特点

日本抗震加固的特点是从整体着眼,找出最薄弱环节进行加固,与我国通常的整体加固不同,更能体现其效率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国的结构计算通常只考虑弹性阶段,而日本在防震抗灾的设计中还做了塑性阶段的计算,因此抗震加固的程度相比我国更高一些。

3.3 重视法律法规,严格审查建筑抗震性能 在日本,不论学校、一般建筑物或其他用途建筑物在建造时都必须统一遵守建筑物抗震标准。日本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是为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害,不断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并及时进行多次修改后形成的。

事实证明抗震标准的不断修订对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的建筑物以1981年建筑标准法实施令的修订为界,这是因为1995年坂神大地震时,按照1981年以前旧法规所建造的房屋受损严重,而遵照之后的法规建造的房屋所受损害相对较小。

建筑标准法的抗震标准是以如下两点为基础制定的:第一,建筑物遭遇多次地震,即使受到一定损害,但在修复之后依然能够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第二,不管建筑物是否会遭遇地震,即使建筑物被破坏无法继续使用,也不至于在地震时顷刻间倒塌。

在日本,新建建筑物之前,要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是否符合抗震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建筑物是不允许建造的,这样就确保了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图3)。

图3

表1 3.4对于中小学校现状调查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评估

日本对于地震的预防工作很重视。由于1981年前后房屋建造遵循不同的抗震标准,因此1981年前建造的房屋日本政府规定必须要进行抗震检测,如上图。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楼构建的启示

4.1确立防震减灾工作以预防为主

由于地震地质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以及房屋结构震害机理的分析研究。要坚持把震灾预防放在应急救援、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首位,确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这一根本点入手。4.2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不利影响

工程项目选址要考虑从地形地貌上尽可能避开非岩质的陡坡、高耸的山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从场地条件上要尽量避开饱和砂层、软弱土层、液化土、软弱不均土层等;如无法避开,则应采取工程措施处理。要考虑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评估,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山洪、河洪等自然灾害危险地段,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4.3严格执行现行抗震技术规范,坚持抗震审查制度

汶川地震后,国家修订颁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部修订版)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提高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和部分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要真正把抗震设防贯穿于工程选址、规划、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4.4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注重房屋结构选型

良好的抗震设计是房屋抗震的基础和关键,要协调好建筑创作与结构抗震的关系,房屋设计体型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薄弱部位加强;构件要考虑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或延性),并具有可靠的连接,支撑系统稳定;非结构构件(围护墙、隔墙、填充墙)要合理设置。

要注重房屋结构选型。要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要坚持选用已被地震实践证明且广泛适用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形式,适当鼓励选用钢结构、木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要限制使用石木结构、土石结构等。

4.5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既有建筑要制定抗震加固计划

抗震加固是提高现有建筑抗震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既有建筑,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分类、分期抗震加固计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施。

与此同时,应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高重建工程科技含量,增强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重点推广运用轻钢结构、钢结构等技术。

结语

汶川大地震至今提起,依然是全中国人民心头的痛。地震的破坏力之大,瞬间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灾难。人们对地震造成重大灾害的机理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科学的知识,有必要从地震特点、场地条件、建筑结构、设防标准和建筑材料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完善和发展防灾减灾理论;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工程项目审查与学校建筑定期评估的制度。

日本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抗震法规为学校建筑安全提供保障,而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对不同部位的建筑构件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安全的建筑,同时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肩负起社区避难场所责任,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日本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宝贵的经验,结合我国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防震减灾理论有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0.小学作文:一个启发 篇十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去维修店里修手机我便有了一个启发每一件东西都来之不易啊!

我看见维修人员熟练的检查着手机随后又拆一个一个小小的螺丝,一个小小的零件。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东西,这一个东西需要制造多少天啊!需要多少电力和多少钱财啊!就算一个不多几十个全都加起来也可以凑成一个很大的数字啊。况且一个手机就有几百个零件啊!可是有的人却如果手机坏了就不拿去修,而是再去买一个。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样的话那这个世界的资源也将慢慢的减少。

不止是手机还有许多东西都是这样的,就比如说是钱。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可以在一夜之间马上用完,而有的人也可以充分的使用钱帮助自己挣得更多的钱财,也可以帮助别人很多事情让他可以更加幸福的生活。所以说我们要用合适的方法来使用钱,让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乱花钱乱用!

11.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十一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是素质教育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存在导而牵的误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数学教学时应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成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启发式教学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此,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时,可以用出示图形的方法比较: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充分起到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或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当及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子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发现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又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12.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十二

一、启发之中注重引导

迄今为止, 新课改已实行多年, 教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 教师单向教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改变。而启发式教学强调的也是对这种单向教学方式的改变,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建构主义强调, 让学生在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 而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引导, 也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逐步扩展, 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例如, 在一年级的“统计”教学中, 可以这样来开展教学:

1. 创设出情境

(事例是统计的对象) 今天我们要举行班会, 想要买一些水果, 所以需要了解小朋友们爱吃什么, 请一部分小朋友作为代表, 将自己爱吃的水果 (图片) 贴到黑板上。———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熟悉的情境。

2. 归类

(统计的主要思想) 黑板上这么乱, 看起来不方便。应该怎样摆才能看出小朋友们都喜欢哪些呢?———引导学生对统计对象进行归类。

3. 比较

(统计的本质) 谁有好的办法让人一眼看出喜欢哪一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引导学生将这些对象放到同一起点之上。此时如果水果是一个对一个摆放的, 就能够很容易看出谁多谁少。———这就是对应思想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启发之中注重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发现、创造都非常重视。在新课标中指出, “自主探索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心态, 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例如, 在一年级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 可以让同桌的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顾客, 并提出问题:商店中现有15支铅笔, 卖出9支后, 还剩下几支?启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探究计算方法。有的是用15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有的是将15分为10和5, 先算10-9=1, 然后再算1+5=6;有的则是将9分为5和4, 先算15-5=10, 然后再算10-4=6, 等等。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动脑筋, 获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同类问题的解决中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到学思结合。

三、启发之中注重点拨

在启发式教学中, 巧妙地通过点拨艺术, 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形态的数学信息, 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多样化的思维环境,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到数学世界中。高效课堂之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高, 教学的效益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点拨进行重视, 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有效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认知障碍, 让其思维进程加快, 语言表达流畅, 点拨的同时, 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 在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 可以尝试利用计数单位的异同来作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对“3米+6厘米”单位名称不统一时不能直接相加减进行讨论。此时可以进行点拨“计量单位不同, 单位名称不统一时不能够直接相加减, 在计算时必须先统一。那么怎样去统一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呢?如何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呢?”通过这样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调节,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能够尝试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进而突破新知识的难点, 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 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师必须要坚持“一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有效地开展教学, 用心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摘要:在教学思想上, 启发式教学思想发源的时期非常早, 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我国春秋时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的主张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海霞.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J].学生之友, 2013 (02) .

13.小学暑假作文:划船的启发 篇十三

星期天的下午,我在家里翻阅着相本.。在许多照片里有一张照片令我至今难忘。让我想起了已经去世的爸爸。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湖公园划船,我听了立刻高兴得跳起来。一路上我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像一只小鸟在树枝上快活地唱歌。

14.小学作文: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篇十四

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好似调色盘,五彩斑斓。童年的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唯独有一件,令我难忘。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到郊外爬山。来到山脚下,我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攀登。一开始,我走在爸爸前面,心中沾沾自喜:哈哈!爸爸这“老古董”也太慢了吧,瞧我多快。”爬着爬着,到了半山腰,道路很陡,几乎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我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精神如刚开的鲜花又凋谢了,真是经不起一点小挫折。但老爸像长跑冠军一样,精神还是那么充沛。爸爸爬了上来,看见我坐在地上无精打采的样子,走过来说:“怎么了,刚才还一股干劲冲天的样子,现在就垂头丧气的。”我抱怨道:“爸爸,这路太难走了,我的衣服都被汗淋湿了,我们还是不要爬了。”爸爸一听,严肃地说:“不行,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继续爬。”我知道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只好继续爬。爬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眺望四周,看看美丽的景色,不禁赞叹起来......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因害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15.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篇十五

1. 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保证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采用新颖独特的课堂导入方法,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 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的时候, 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玩陀螺”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能带领学生进入到游戏的快乐中, 也将学生引入圆锥的认识中,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圆锥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圆锥, 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和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 重视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时候启发。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借助旧知识获取新知识, 促进学生思索。数学知识逻辑性强, 衔接紧密。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迁移规律, 设置有坡度的问题, 为学生架设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重视在学生思维断裂时启发。在小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当学生出现不能做或者不会做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 运用多媒体教会学生掌握好的方法,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 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引导学生共同协作, 共同探讨, 合作互助,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问题, 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5. 运用多媒体, 巧妙引进新课。教师要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如运用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热爱学习,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创设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运用多媒体,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抽象问题, 而对具体的事物记忆明显和牢固。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 这样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7. 运用多媒体, 发展学生的思维。人们认识客观真理总是从形象思维出发, 进而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所反映的是事物的表象, 只有从形象思维出发, 进而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才能深化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主要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和判断等, 运用抽象思维能概括出事物的概念、法则、定律、性质和本质特征。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能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样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与直观的感性的经验相联系, 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过程中, 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理解知识的形成, 并集中注意力, 活跃思维, 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鉴于此,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将问题转化为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8. 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小学生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化, 常识经验系统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如可以从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出发,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数学现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设计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养成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9. 运用多媒体,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学生开掘创造和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释放创造性的能力。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 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同时,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 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改变教学的各种模式, 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 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从图、文、声、像的情境教学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发展自身的思维。

总之,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要面向未来, 积极努力地探索教学方法, 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懈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6.浅谈小学数学课的启发式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启发式;教学

在素质教育以及教学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教师需要探索出新的路线应对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这样所教育出来的人才也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启发式教育中,教师成为主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只是灌输的形式,学生缺少思考,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学生也不能做深入的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使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积极的思考出问题的结果,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以此提升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对比

启发式教学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也改变了学生被动性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完全的依赖教师。传统灌输式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但是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将这种主动性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利用各种情景、材料以及问题的设置等等,引导学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问题答案,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学生开始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将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举一反三,互通有无,这是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方式。启发式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多,也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对具体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启发式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能够对课堂产生兴趣就会全神贯注,也将身心用在学习上。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使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内容除了基本的运算以外都比较抽象,学生利用现有的思维可能不会完全理解,那么教师就需要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学习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分析。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比较小,对于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理,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走入课堂,进行数学奥秘的探索。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图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量一下自己的桌椅宽度和长度,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对图形的面积公式有所了解,并且清楚图形面积计算是怎样的原理。又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成为回答者,3×4、6×7这些问题教师都能够一一答出,那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按照自己的方式运算,时间比较慢,为什么教师的速度如此之快呢,由此对教师的回答感到好奇,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导入乘法口诀的学习,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三、必须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来“启”

在启发式教学中,需要使用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答疑解惑,那么这个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在每一堂数学课之中,都会涉猎重点知识,那么,教师可以采取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对重点的部分做具体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性思考的能力。小學数学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小学教师需要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复习教学,以此夯实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温故知新,创新新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关键,以此实现数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联系性的掌握,让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在学生陷入到思考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做好适时的点拨,以此打开小学生的思路。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分数》的过程中,有些分数是不能变化成小数的,那么这个决定者是分子还是分母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数学的规律,以此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顺畅,提升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四、要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启发式数学课堂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位置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样极大的颠覆了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情况,并且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在新课标中,教师较为注重素质教育,那么数学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数学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在书本之上以及固定的框架内,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适宜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单一的全部使用同一个方式推广给所有的学生。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数学有更多的思考,并且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教学计划,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数学教学的训练。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学生三位数的乘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个三位数,学生踊跃举手回答,123、258,176等等,然后让学生按照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相乘的方式去计算三位数的乘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出具相同的数学乘法题,然后比赛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时间更多,结果更加正确。最后学生会总结出,三位数乘法的规律,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字去乘被乘数,逐一计算。这样的方式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1]。

五、要防止偏“轻”或偏“重”的现象

教师在启发过程中不能偏重也不能过轻,要对精华部分进行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过于轻的启发不会让学生有更多深入性的思考,如果过重,学生的思考就会出现难度,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产生恐惧心理和厌烦感,基于这种问题就需要结合启发式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启发点,能够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启发的难易程度有所掌握。维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减少学生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既做到启发诱导又做到贴近实际。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乘法》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现实性应用题,如,在文教店中,文具盒15元一个,本子5元一个,钢笔8元一支,甲买了三个文具盒,乙买了四个本子,请问他们分别花费多少钱?在这个应用题中,不仅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也比较熟悉,使用乘法能够更好的解决现实性问题。教师在启发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不使用加法,算出题目中的问题[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数学课的启发式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新的改变,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将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也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炼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5(1):68-68..

上一篇:科技金融的宣传口号下一篇:八一建军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