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 议论文

2024-08-22

气候变暖 议论文(共14篇)

1.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一

简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1)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含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2)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防护伞”,使地表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能量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最根本的原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资料来自搜狐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对象。在热带地区,许多森林早已荡然无存。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摘自搜狐网)。

有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所以说呢,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乃是温室效应的增强,而温室效应的增强则主要归功于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二氧化碳的泛滥又主要源自于大量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和森林的毁灭性砍伐。

二.危害

经过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我大致总结了全球气候变暖在生态、气候、海洋、农业、云层和人体健康六个方面。

(1)生态方面 气候变暖对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了生物发育生长及生育;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甚至破坏了生物链、食品链,这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而带来严重的自然恶果。近些年来,无数的动物、植物已经灭绝,而且还有很多物种濒临死亡。

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干旱、虫灾、洪水、雪灾等。

(2)气候方面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来自新浪网)。(3)海洋方面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空气密度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加剧了全球变暖现象。另外,由于海洋中浮游生物群落又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又因为森林的减少,而得不到吸收,所以导致了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恶性循环。此外全球去后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这对世界众多的沿海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4)农业方面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但是,温度的过度升高,岁大部分农作物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5)人体健康

①全球变暖将直接导致很多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这显然会大大提升很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死亡率,而且过高气温,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②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更为可怕的是,臭氧的增加会导致各种癌症的病发率。③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三.预防措施 当然,措施的制定必须得根据产生的原因,所以,预防措施当从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和保护森林两方面做起。

第一,我们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便是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大力研究并使用新型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这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二,森林俗称是地球的肺,所以第二项措施是大力保护森林,禁止滥砍滥伐,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增加人工造林的覆盖率。

第三,我觉得一些其它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比如说净化空气,通过化学的手段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此法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第四,一切的措施方法都必须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在政府方面,国家应该制定并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提高公民意识。

第五,气候变暖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事,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世界各国都必须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全球变暖这一刻不容缓的大灾难。

四.总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危机全球的现象,近一百年来,随着工业的大力发展,人类的掠夺已经严重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作为面对重重危机的新一代,我们必须吸取前人只求发展不求环境这一惨痛教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现在更重要的话题不是如何像以前一样快速发展,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

2.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二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一套“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 第一阶段将共出版6本著作, 包括《气候变化的政治》、《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均衡问题:全球变暖的政策选择》、《气候伦理:全球变暖的道德规范》、《地球安全愿景:如何管理气候变化, 创造一个繁荣进步的新时代》。目前《气候变化的政治》已经出版。这6本著作分别从社会科学切入, 展现了当下人类解决气候变化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并给出了应对的建议。

“当前急需做的事情, 首先是引介国外有关著作, 进一步激发国内决策层、学术界、媒体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译介这一形式, 大力推动我国有关气候变化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 以便为我们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丛书出版前言中”, 这样描述了丛书的使命。

国内人文社科缺席气候变化研究

三年前, “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主编、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曹荣湘研究生态文明课题时, 无意间接触到一些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资料。意识到气候变化作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其也已成为我国决策层、学术界、媒体的热点话题, 如我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国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也蓬勃开展。

从我国图书出版情况来看, 已出版的、直接以气候变化为题的著作, 达到数百部。但曹荣湘惊讶地发现, 已出版的著作绝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 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的著作寥寥无几。而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直并驾齐驱,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同样遵循了这一传统, 西方许多著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 包括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已出版的气候变化著作中,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的著作占了一半的比重。曹荣湘感叹道:“如此重要、如此攸关人类生存的一个问题, 国内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的研究居然如此之少, 令人触目惊心!”因此, 曹荣湘当即想到, 要推动国内人文社会学科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急需做的事情是引介国外相关著作, 这一想法随即得到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的支持。

此后, 曹荣湘便开始阅读大量的国外著作, 进行挑选。国外相关著作可谓数不胜数, 曹荣湘定了一个原则去挑“千里马”。“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秉承了“气候变化与社会”这一宗旨, 引进、译介国外出自名家之手的名作, 且内容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如《气候变化的政治》的作者、被誉为英国首相布莱尔“精神导师”的安东尼·吉登斯是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曾撰写有《社会学》等多部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是他最新之作, 提出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系列的新概念, 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 深度考察了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之间的联系。该书一推出便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部著作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 涉及社会学、哲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曹荣湘说, 它可能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第一部真正从政治学角度深入、全面论述气候变化问题的著作。此外为了能全面反映国外学术研究发展情况, 他希望让主流思想、激进思想、怀疑论思想在这套丛书中都得以展现。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观点客观, 而《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则是这套丛书中激进思想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 丛书还将出版我国相关的研究成果, 为我国决策层提供参考。

从众多原著中挑选精良的著作是一大难事, 但想让这套丛书尽善尽美还有另一个困难。“尽管能看到很多国外优秀著作, 却不一定能收入到这套丛书之中。”曹荣湘说, “看到几部优秀的原著后, 联系版权时才发现已被其他出版社捷足先登, 只能放弃纳入丛书的想法。”

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

“如果哪个问题是迫切需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积极参加多边合作的, 那就是气候变化。”吉登斯说, 科学发现的共享、技术转让、从某些国家到其他国家的直接援助, 以及其他许多合作行动, 都是前进路上必需的。这些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得到了验证。

哥本哈根会议上, 一百多个国家参与, 将其升级为了一个全球无政府的会议。可是十多天里会场里充斥着争执不休的声音, 各种冲突和矛盾显露无疑, 十多天的争论最后只得出了没有约束效力的协议。“此时, 气候变化的问题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作决策就能解决。即使联合国召开哥本哈根会议, 但联合国无法作出决策。”曹荣湘说, “由此, 出现了国际政治。”面对这种政治局面, 一百多个国家应该如何解决矛盾和利益冲突, 平衡各国的需求, 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如何达成一致?

为应对全球变暖, 吉登斯指出, 必须将一种长远的视野引入政治。他作出了一个论断, 当前, 我们还没有一套气候变化的政治, 即如要控制全球变暖的雄心壮志变成现实就必须做到政治创新。原因是, 政治潜能的应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 对于应对我们面临的困境来说都是必须的。尽管存在分歧和权利斗争, 但应对气候变化却可能成为创造一个更合作的世界的跳板, 或许还是复兴联合国和其他全球治理机构的工具。

或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每个国家为遏止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 应该有中长期气候政策, 创新技术, 积极减排。但吉登斯指出:“技术创新只是几副扑克牌中几个大小王中的一个……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发展, 我们在减排上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对此, 吉登斯表示, 国家触角上延伸至国际舞台, 下纵伸至地区、城市和地方, 他建议, 首先要将气候变化纳入日常生活, 其次要避免政治上的两极化, 即支持与反对的严重对立, 此外还要给企业、消费者和政治领导人激励, 并作出行动导向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努力, 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

把握西方学术界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脉络

在西方, 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都参与到气候变化研究中, 从人文社科角度看待这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险境。在曹荣湘编著的《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一书中, 我们能对肯尼思·阿罗、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尼古拉斯·斯泰恩、威廉·诺德豪斯、乌尔里希·贝克等学术名家对气候变化的观点窥见一斑……

曹荣湘介绍说, 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及其激发的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响应, 直接推动了国际社会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和重视。其中, 首先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科学当属经济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经济学界就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气候变化是否合适的辩论, 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代价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带来的经济代价进行了比较。争论中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观点:“行动派”和“怀疑派”。

2006年10月30日, “积极行动派”斯特恩主持发布了《斯特恩评论》,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该报告论证了欧盟倡导的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长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在应对措施上, 该报告深入比较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成本和“一切照旧”情形下的损失。“消极行动派”的代表诺德豪斯在其著作《均衡问题:全球变暖政策的选择》中, 提出了“气候政策斜坡理论”, 主张最优的全球减排路径是先期缓慢减排, 然后逐步加大力度。此外, 曹荣湘发现, 在西方很多经济学家中出现了倒向唯科学主义倾向, 像牛顿求助于第一推动力那样求助于技术的无所不能。

“社会学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相对较晚, 成果也不是很多。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当属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了。”曹荣湘说。贝克认为, 气候社会学必定是一种全球社会学。“向世界主义的转变开启了政治活动的跨国舞台。这至少可以当做我们找到解决气候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答案的途径”。而社会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另一个层面集中于社会伦理学。英国神学家、爱丁伯格大学伦理学教授迈克尔·诺斯科特在《气候伦理》一书中, 从基督教、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 深入思考了应对气候挑战的各种政策措施和科学手段, 重点考察了道德、平等、公正、态度和动机等气候伦理问题。

3.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篇三

北极海冰边缘部分通常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在大自然作用下的这种海上冰层平衡维持着北极地面冰层的稳定。但连续多年的冬季及夏季异常温暖,造成海冰层面积逐步减少,这可能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严峻的事实。

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不少媒体报道关于地球可能变冷的见闻。其主要根据是,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的寒流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的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及辽东湾等地。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被冻死。对此,科学家们纷纷做出各种解释。有人认为,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

全球进入“冰川时代”?

2004年2月,一份来自美国国防部的报告称,在2010~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这场气候巨变会导致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会减弱并间歇性地出现。报告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BN)完成的。GBN的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其一是,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其二是,随着现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导致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使得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造成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从而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

我国科学家叶笃正、季劲钧在《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气科学发展的飞跃》一文中曾指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集地球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模拟系统,使人们对于气候突变的机理的认识比现在前进一大步,进而能够发现一些气候突变的阈值和前期信号,这对于未来气候的稳定性、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海平面升高的程度等问题都将会有比较确切的回答,气候预测的精度也将大大提高,而作为以监测“气候突变”为目标的RAPID观测计划,将以海洋的主要输送带(0ceanicConveyor belt)的变化为最主要研究对象。

现有的研究業已表明,大西洋的海洋输送带一般是将温暖的洋流沿大西洋的东岸向北输送,使沿岸的国家(如英国、北欧各国)气候温和,海洋输送带一旦被破坏,不仅这些国家的气候将变得极为寒冷,全球都可能遭遇类似冰期时代的气候。如果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北大西洋的海水温度上升,大量海冰融化使该海域的海水盐分下降到一定的程度,由于海水变轻,北大西洋的海水不再下沉,于是原有输送过程遭到破坏,极有可能重演近万年前所发生过的新仙女木剧冷事件(大约在1万年前在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事件。其命名是根据哥本哈根北部阿尔露德剖面粘土层中所发现的八瓣仙女木花粉而来,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目前只生长于北极地区。“新仙女木”的“新”表示该事件为末次冰期出现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当时冰川再度扩张,海水面再度下降。“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研究者认为,这次气候突变是由于全球海洋中的温盐环流关闭所致。该事件虽然既短暂又快速,但却显示了地球气候系统的易变性质),导致全球遭遇灾难性的气候突变。当然,从时间尺度上说,这一变化过程是较为缓慢的,但是,对这种情况进行监测的计划,则是现阶段促进大气科学发展的时空观测计划等重大举措之一。

前两年流行的一部美国影片《后天》的题材正是源自上面提到的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即认为在2010~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冷突变。

无独有偶,据2007年8月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的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危险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于是决定下注1万美元与反对他们观点的英国气象专家打赌。而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

当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气象学家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例如,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与俄罗斯的这两名科学家正式打赌,并对获胜充满信心。他说;“从事我们这种科学——气象学,挣不了多少钱。因此,这1万美元将是对我日后退休金的良好补充。”

气候变冷无法避免?

最近又有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台宇宙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教授宣称,目前太阳确已进入“冷却周期”,而地球气候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并发生剧烈变化。他认为,太阳辐射强度正在缓慢地下降,预计将在2041年达到最低值,在此过程中,地球气候将重新进入寒冷期。

这一说法又恰恰证明了上文所提到的几位俄罗斯科学家的观点,只是在时间上稍有推迟而已,该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太阳的形状和直径在最近11年内发生的暂时性微小变化进行测量,并试图用所获取的实验结果更精确地预测即将来临的全球性变冷的幅度和时间。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将最终否定有关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阿布杜萨马托夫教授认为,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将无法阻止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趋势,他表示,在地球历史上,全球气候曾发生过许多次周期性的气候变冷和变热现象,而且这些变化并非工业活动所导致的后

果,在最近数千年中,持续周期达200年的太阳亮度变化曾经直接影响了全球温度的变化,科学家们认为,由于海洋所具有的庞大热惯性,如果太阳亮度变化仅仅持续11年的周期,那么全球气候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然而,如果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过程持续近200年时间,那么地球气候将受到明显的影响,只不过由手地球热惯性的原因,地球气候的变化要比太阳亮度的变化滞后15~20年。因而,阿布杜萨马托夫教授认为,太阳亮度持续200年的变化会影响地球气候。

按照此次发现的这一规律,到本世纪中叶,地球将开始急剧变冷。同时,这一变冷过程可能会与1645~1715年间发生在整个欧洲、北美和格陵兰岛的降温过程非常相似。当时,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以及格陵兰地区的所有河流均出现冰冻情况,以至于格陵兰岛上的居民不得不放弃了部分居民点。

在阿布杜萨马托夫看来,即將到来的全球性气候变冷不但会使地球表面被冰雪覆盖的区域大幅度增加,还会使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降低,而这两种因素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冷的趋势,同时,他们的这一最新发现还有助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并非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牠们强调“二氧化碳的影响力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太阳亮度在持续200年的变化中所造成的影响”。

由此,专家相信,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很小的助推作用,阿布杜萨马托夫表示,如果有一天海洋表面的温度突然下降,那将意味着地球气温已达到了最大值,那时,气候变冷将无法避免。

不过,联合国的专家们目前并未对阿布杜萨马托夫的理论觀点表示赞同。他们在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中仍旧指出,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地球正面临着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暖过程。

变冷说是否可信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变冷”学说。他认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导致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但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事实上,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2005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2005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

2005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2005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而当年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

全球低温冷害事件的频发,使人不得不思考“变冷说”到底是否可信?

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理论,海洋巨震减弱了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果真如此,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称,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曾使全球变冷,引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冷地球周期”。他们认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也是全球变冷的一个信号,将给地球带来至少30年的变冷效应。

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目前大多数科学家仍旧坚信,地球在百年内步入冰河期的可能性很小。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从2000年开始,全球气候将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

我们怎么办

尽管目前全球耦合模式模拟预估未来100年都将是变暖的趋势。但无论从历史气候演化的实际或气候变化尺度匹配理论的观点来看,在持续变暖的百年尺度内出现“暖中有冷”的几十年尺度的“冷暖波动”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人们可能对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记忆犹新。1947~1976年的全球性寒冷天气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到来。

1971年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照这一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L5℃,但不超过L5℃,2001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

但也有科学家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而且过去近30年来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11月以来,北极圈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整整快了7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

还有证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种群大量增加的低温阶段。通常情况下,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也许就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号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上述这类关于气候变冷的学说或理论评论虽只是一家之言,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正是由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确存在着科学上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综合研究各种可能的证据,从全球整体系统的变化过程,认真研究气候的持续性增暖过程中出现波动性变化的可能性。既要加强对气候突变的研究,也要重视非主流的“变冷”观点,或许还会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文章代码:1806)

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篇四

引言

研究意义:本文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也同时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而能抛开一切认真切实的为后代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应犹疑。

研究内容提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当下出现对气候变暖的质疑以及行为措施的犹豫,本文在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也同时在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时列举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确实行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人为温室效应

具体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温室效应正是在探索研究气候变暖时由法国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于1824年第一次提出。尚且不再追究更早的关于温室效应的了解与研究,如今是2015年,从温室效应在被人类所知到今天已经有两个世纪。至于相关资料所记载的,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大型的公众讨论,但据了解,1980年代已经明确开始引发公众关注,时至今日已经三十又五载。而这35年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所经历的,正是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高速时期。

在这一段时期中,每个人都经历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层出不穷,形形式式,为之改变的人、为之提出质疑的人也是各种各样。

首先,时至今天,谈一下对于那些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我认为其中也有很多的误解与认识不足。其实很简单,科学界的讨论命题与提出的观点都可以认为是骗局是有可能被用于不贵途径的手段那么这个世界对于科学方面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可信任的了。如果细说,第一个不足是气候变暖并不仅仅是科学界所讨论的唯一气候话题,他们讨论的是气候变化,其中就包括全球变暖。这意味着,这是导致全球变暖或者气候极端化等等现象。并且,全球气候变暖的提出,很大部分提及了对我们人类对发展和生存的 非常严肃的影响。

第二个,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想必有所感觉。就我生活了将近20年的广东地区而言,变化虽是微小,但确实让人有所惧怕。从1994到2012年,广东西南部地区气温由大约14℃~33℃变化为7℃~42℃(粤西南某地区气温数据)。只要这此地区生活的人想必都有此感受,此处用了大约是感觉到的变化。此规律想必大家一看也明白,气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变得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很热,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表现。你可能会说感觉怎么能说明事理,在此我也无比较准确的资料,但我想表达的是不管全球气温升高还是没有升高,我们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也是存在的请务必采取措施管理相关的活动。人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和需要调控不需要全球变暖作为必要前提。我们人类的某些活动,比如大型落后的火力发电厂,为产生电力,把大量的煤炭燃烧,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煤中含有硫、氮物质,酸性气体,粉尘也大量产生,人类经济,科学,工业,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化石燃料使用的急剧上升,排放了大量的而且成尖锐增长模式的温室气体,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气污染和各种生态破坏等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都是有目共睹的。就单单说这个城市热岛效应,就在全球范围内上演。请问,全球气温升高,没有升高,和这件事有关系么?全球升温,惨了,全球不升温降温,热岛还是在那,只增不减,你想怎样?再说,温室气体是什么?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醇,各种氮氧化物,氟氯烃什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它包括减少这些巨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会造成光化学污染,臭氧空洞等等问题,全球升温还是不升温,升温和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没有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污染气体注定注定是要被减少排放的。碳减排也不光光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贮存了地球陆地上86%的大气碳源和70%的土地碳源。而现在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破坏森林城市钢筋水泥排放大量碳源,扰乱了碳循环。使得人类居住的地域大气中碳浓度超标,从而造成和扩大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二氧化碳融入地表水源造成水,土地的酸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问题,留在空中催化和和其他气体反应,造成了二次污染等等。

以上两点结合对温室效应的措施最大受益者是全人类以及子孙后代并不应该对全球气温变暖提出猜忌。全球气候变暖不值得再犹豫与猜忌,最需要的是行动与防护。

然后,在此总结一下过去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以及成效。

一、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二、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三、美国出台应对措施。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由此可见,各国的比较正式的相应措施已经出台,虽然至今并没有比较稳定的效果反馈,但也在这几年造成了影响并不能忽略。良好的开始,维持下去定是不错的结果!

5.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论文 篇五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098班 25号 刘美思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 追寻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一)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三)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四)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五)具体影响: 1.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人体健康

6.气候变暖对福建沿海的影响及对策 篇六

气候变暖对福建沿海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对国内外大量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实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福建省气候正加速变暖;福建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2mm/a,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台风、风暴潮等海洋自然灾害强度加剧等,并结合福建的省情提出适应性对策.

作 者:张燕 ZHANG Yan 作者单位: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15(3)分类号:X16关键词:气候变暖 影响 对策 福建沿海

7.防止气候变暖的经济学策略 篇七

《经济生活》告诉我们, 市场调节有其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这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督促全社会节能减排, 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了促进节能减排, 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比如, 鼓励电厂脱硫, 在排放二氧化硫脱硫方面, 我国对电厂有一些上网电价方面的经济政策。为了鼓励企业节能, 国家实行了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的政策;为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我国在节能产品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在税收方面给予一些优惠;为了鼓励生态保护任务比较艰巨的地方, 国家现在正在研究生态补偿这一类的机制。我国为了鼓励居民和各个单位采用节能灯, 国家对居民购买节能灯补助50%, 对单位大宗采购节能灯补助30%;为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汽车, 节能的家用电器, 国家都给予10%左右的价格上的补贴, 主要就是为了节能减排这方面的目标能够实现。

为了促进我国太阳能的生产和消费,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使太阳能产业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浙江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昱辉阳光目前决定投资1.6个亿建造一个2.5兆瓦的太阳能屋顶光伏电站。企业之所以在出口下滑的形势下敢于拿出这么多资金进行投资, 得益于国家近期出台的对太阳能光电示范项目的补贴政策。每瓦20元一期的补贴就使企业获得8000万左右的收益。

总之, 通过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现在看来是比较有效的措施。

要节能减排, 国家采取了相关的法律手段。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首次审议了《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 这意味着我国将借助法律手段推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傅志寰说明《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时指出:与现行法律相比, 草案扩大了调整范围, 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等作出了规定;健全了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 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 遏制重大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大了政策激励力度, 明确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和政府采购政策;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 强化了法律责任。

我国现行《节约能源法》是自199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及今后节能工作的要求。目前修订节能法, 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节能减排意识薄弱、责任不明确、政策不完善和协调不得力的现状, 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法律层面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也对我国日后更长远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要节能减排, 国家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如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 坚决落实节能减排前置审批条件, 凡是达不到产业政策和环评标准的项目, 一律不予批准等。

《经济生活》告诉我们,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它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鼓励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改造步伐,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推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2010年1月8日播出)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近年来发挥军工企业在制造与设计上的优势, 把目光投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生活》告诉我们,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消费者要实践“绿色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推行节能减排, 能有效减缓地球升温, 可以减少“天灾”出现的频率。只有全民省电、省气、省煤、省水, 才能有效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比如说, 能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就不要开私家车或坐出租车;衣服能用手洗的时候, 就别用洗衣机。

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篇八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取决于该地多年(一般取30年)的大气平均状态。世界各地的气候是千差万别的,且不断变化。正常年份,各地的气候(如温度、降水量)都是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若出现偏离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往往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纵观20世纪,地球气候经历着若干冷暖的交替。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40年代中期以前气温偏暖,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偏冷,80至90年代再度偏暖。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的年度都在1983年以后,其中7个年度在90年代,1998年则是20世纪最暖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基准时间的平均值高出0.58摄氏度。而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中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摄氏度,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偏高3摄氏度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难怪1999年冬天中国的平均气温恢复正常值时,人们反而觉得特别寒冷。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矿物燃料成倍地被消耗,森林过量被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1970~1995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以上,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希腊的国土面积。从1960~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原来每年100亿吨增加到了230亿吨。大量的观测数据表明,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53PPM,与工业革命以前的数值相比增加了25%,如果以此速度预计: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增大到415~480PPM,到2100年将会达到460~560PPN。气象专家们预测,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总趋势。科学家预计,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到2030年左右,中国华北地区冬季将比现在增温1~1.5摄氏度,夏季的增温幅度小于冬季,约在0.5~O.8摄氏度之间。美国科学家认为,未来5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升高2~4℃,将超过过去几千年的变化。

9.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九

依据中国520个气象站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得出各年代的≥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比较明显.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在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它们的等值线在东部平原地区不断北移,从南方到北方推进速度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等值线变化较小,在高山和高原发现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变化已对有些地区气候带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 者: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段春锋 MIAO Qi-long DING Yuan-yuan WANG Yong DUAN Chun-feng 作者单位:缪启龙,MIAO Qi-lo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丁园圆,王勇,段春锋,DING Yuan-yuan,WANG Yong,DUAN Chun-fe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

10.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十

介绍了几种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评价指标,包括全球变暖潜值GWP、变暖影响总当量TEWI及寿命期气候性能LCCP.特别讨论了LCCP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与GWP和TEWI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综合介绍了使用不同制冷剂时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商业制冷、汽车空调及家用冰箱等制冷空调设备的LCCP典型结果.

作 者:史琳 朱明善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刊 名:暖通空调  ISTIC PKU英文刊名:HEATING VENTILATING & AIR CONDITIONING 年,卷(期):2004 34(10) 分类号:X1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影响 评价指标 GWP TEWI LCCP  

★ 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 调查报告格式

★ 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 调查报告范文

★ 调查报告样本

★ 证券公司调查报告范文

★ 生产调查报告

★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 动物调查报告

11.气候变暖,地球真的“在乎”吗? 篇十一

但对于气候变暖,地球真的“在乎”吗?我们不妨来回溯一下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将其转换为一些更加具体的内容,比如降雨量:全球每年的总降雨量大约有1米;如果从公元前13世纪算起,全球的总降雨量足够灌满全世界的海洋;如果从恐龙灭绝开始计算,则足够灌满全世界的海洋两万次,是地球体积的3倍……除了降雨,地球还经历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陨石撞击、造山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剧烈活动,但地球并没有被摧毁,依旧岿然转动。

人类为了“保护地球”,呼吁关掉空调、冰箱和电视;开混合动力汽车……这些行动也许能使气候变暖推迟几个世纪,但在地球“眼里”,这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原先埋在地下的化石燃料都跑到了空气中,地球花了约1000年的时间,将大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回海洋中,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比今天略高的水平。再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球将缓慢地把过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中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但放在地质年代中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当然,上述二氧化碳演变过程只是一个预测,在很多细节上还比较模糊。事实上,人类真正的破坏力在生物的多样性。

大量证据表明,人类正在一手导演“第6次物种大灭绝”。不少人认为,这次的损失可以和上一次物种大灭绝——恐龙的灭绝相提并论。与二氧化碳过量不同,物种灭绝是不可逆的。恐龙灭绝后,虽然地球恢复了生态,但也无法令它们重生。

我们不能把物种灭绝的责任都推给二氧化碳。虽然有几个确实可以怪罪二氧化碳的例子,例如珊瑚,但真正的问题是过度捕获、栖息地破坏、滥用杀虫剂、物种入侵等。

在地球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剧烈的气候活动,远比人类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更严重,例如起起伏伏的冰河时代。

冰河时代是自然界气候变化非常壮观的例子,它每隔约10万年发生一次,而且每次都表现出同样奇怪、缓慢而稳定的冷却模式,之后再突然回暖,恢复到与今天类似的气候状况。对冰川消退后残留的残骸进行的测定显示,最近一次冰川融化发生在1.5万年前,且融化速度很快。在1万年里,海平面每年上涨幅度超过1厘米,总计上升了约100多米——远远大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冰川继续融化需要的热量是目前人类文明能量消耗量的10倍,总的融水流量相当于两条亚马孙河,或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一半。

冰河时代并非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唯一例证。600万年前,地中海是干涸的;9000万年前,短吻鳄和乌龟还在横行北极圈;1.5亿年前,海水淹没了北美大陆的中部地区,使之成为恐龙的坟场;3亿年前,大火将欧洲大陆北部地区变成荒漠,南极洲形成了煤……

没人知道远古时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剧烈的气候变化。比较流行的解释包括:其他行星对地球轨道的扰动、洋流发生紊乱、温室气体浓度的波动、雪带来的热反射、大陆漂移、彗星撞击地球、大洪水、火山以及太阳辐照度产生了缓慢变化等。不过迄今为止,上述解释都还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上述自然界的变化并没有人类参与。

由此可见,地球只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行事,人类活动的影响力的大小,远远谈不上要为破坏地球的气候负责,一旦地球做出了什么可怕的决定,人类甚至都无法预防。假如地球决定再次冰封加拿大,当地人除了把房子卖掉,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如果地球准备融化格陵兰岛上的冰原,那就轮到岛国的人卖房子了,因为上涨的海水肯定会淹没他们的家园。地质记录提示我们,人类其实不必过于关心气候状况,不是因为它无足轻重,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无能为力。

12.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篇十二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会受到诸如温度、降水量、太阳辐射、土壤有机质含量、病虫害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而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 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 全球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的要素发生改变, 而这种改变使农业成为气候变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即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 也有不利方面, 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2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的有利影响

首先, 由于全球气候增温, 寒冷季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 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 这有利于改善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气候变暖使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 热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速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作物的种植制度, 使作物在一年内的种植次数增加, 尤其是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同时, 气温的升高会减少农作物受到低温冷害和霜冻的影响。气温升高还可以扩大一些高产、稳产作物的种植面积, 比如我国的水稻生长范围就有可能扩大到东北全境, 甚至东北以北更远的地区。

其次,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一些高纬度寒冷地带变暖, 终年结冰的冻土会由此解冻, 比如, 俄罗斯和加拿大北部地区未来可能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变为可耕作的土地。这对未来全球的粮食产量都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同时, 气候变暖还会使高山的雪线升高, 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种植范围。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分布地带发生变化, 比如原先的热带雨林气候变成热带草原气候, 原来的热带雨林可能会消失;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 气候变暖会使水分蒸发速度加快, 加剧了干旱程度, 使作物的生长缺乏足够的水分, 同时也会使一些作物的生育受到强烈抑制, 从而限制了作物生产, 影响了大多数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作物的生长习性千百年来都遵循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气候变暖会使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生育期缩短;但是生长期缩短可能使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吸收自生所需要的养分, 这样可能会使作物的单产下降, 而作物的品质也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即使是一年内的生长次数比以前增加了, 但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为病虫害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温室效应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 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 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 作物受害可能加重。气候变暖, 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向高纬度移动,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 气温升高后, 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 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 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 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 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全球气候变暖扰乱了生态圈原来的运行态势和规律, 会使地球上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首先, 全球气温升高会使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冰盖和积雪融化海水水体受热膨胀, 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 沿海地势低洼的农田可能会被淹没, 同时土壤盐碱化、海潮、海岸侵蚀和海浪灾害也会加剧, 导致沿海地区粮食等作物大幅度减产。其次, 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台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加, 对农业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既有有利的方面, 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 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加重, 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将加大, 全球粮食产量将会大大降低, 进而出现粮食和农产品供不应求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世界粮价持续上涨, 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危机, 影响社会的稳定。

所以, 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 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促进整个生态环境与农业的良性发展, 这必定造福全人类。

摘要:近几十年来, 由于受到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的影响, 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由于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会扩大和加深物理反馈过程。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农业,影响,温度

参考文献

[1]何群华, 乐向晖《.全球变暖对农作物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2]林而达, 王京华《.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 1995 (10) :6.

[3]郭庆春, 何振芳, 李力《.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C].湖南农业科学, 2011 (9) :61-64.

13.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十三

谈气候变暖后平顶山市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

通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近3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简要概述了气候变暖对平顶山市主栽作物冬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农业对策措施.

作 者:姬社英 严玉彬 扈英磊 常保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162 关键词:气候变暖   农作物   适应性栽培   河南平顶山  

14.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四

1 气候变暖的特征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 伊犁地区从1997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在明显逐渐上升, 据统计伊犁河谷的历年平均气温为8.13℃。1952—1980年28年平均温度为7.3℃, 1988—1993年6年平均温度为7.94℃, 增高了0.64℃。1994—1999年6年平均温度为8.51℃, 增高了0.57℃。2000—2005年6年平均温度达8.78℃, 增高了0.27℃;尤其是2004年年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18℃, 是一个偏暖年份。资料分析还表明, 各个季节在气温变暖的过程中的温度增幅不同, 如冬季1月气温增温率最大, 为0.123 0;6月次之, 气温增温率为0.035 6。另外随着气温变暖, ≥0℃活动积温也相应增加, 20世纪50—80年代之间的平均积温为2 664.5℃, 80—90年代平均积温为2 792.86℃, 而到21世纪后平均积温已上升到3 205.99℃, 较常年高341.96℃。

2005年冬季以来, 河谷西部冬季气温偏高, 偏高幅度为0.9~1.5℃。2006年伊宁市≥10℃积温为3 000℃, 比历年偏高190℃;≥15℃积温2 600℃, 比历年偏高280℃。2006年伊犁河谷西部冬小麦在5月中旬初开始抽穗, 发育期比历年偏早3 d左右。2006年伊犁河谷西部开春特别早, 在2月16日就已经开春, 比历年偏早5 d, 开春后气温上升迅速, 最高气温甚至达到24.7℃ (4月8日) 。4月9—10日, 自开春后, >0℃的积温达到了427℃, 冬小麦已经接近拔节, 发育期比历年提前5~8 d。2011年4月12—14日气温达到28~30℃。受持续的暖冬现象的影响, 越冬冻土层变化较大[3], 从20世纪50年代的80 cm逐渐降低, 到90年代冻土层仅为30~45 cm, 而到21世纪后冻土层低至25~28 cm, 2010年1月6日在冬小麦地调查冻土层, 发现其下降了5 cm。这清楚地反映了伊犁地区河谷气候在不断地变暖。

2 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 2007年是伊犁地区最暖的年份, 自1986年以来该地区已经历21个暖冬。暖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 同时也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4], 例如20世纪70—90年代伊犁地区的冬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20日至10月5日, 最晚推迟至10月10日, 而21世纪以后播种期推迟到10月5日至11月15日, 甚至推迟到11月20日。根据气象资料:1986—1990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日期为9月19日, 稳定降至0℃日期为11月16日;1996—2000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日期为9月23日, 稳定降至0℃日期为11月17日;2003—2007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日期为9月23日, 稳定降至0℃日期为11月20日。受气温变暖现象的影响, 小麦播种期推迟, 因而小麦长势弱、小麦无分蘖越冬、晚播面积大、播种到越冬停止生长≥0℃的积温不足450~600℃, 影响小麦安全越冬;再加降雪厚的年份受雪腐雪霉病害, 造成小麦死亡。因此, 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应为9月28日至10月10日。最好不要超过10月中旬, 否则不利于形成壮苗[5]。

3 对策

一是提高农民对气候变暖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宣传, 使人们认识到全球变暖是个无争的事实, 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杜绝盲目推迟播种期的现象, 确保小麦能够安全越冬[6]。因此, 要求农民应因地因气安排适宜的播种期。二是强调播期适宜。根据伊犁的气候统计资料, 20世纪80—90年代小麦的适宜播期在东部冬麦区为9月15日至10月1日, 在西部冬麦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随着气候的变暖, 21世纪适宜播期应有所推迟, 东部麦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 西部麦区为10月1—15日, 此期播种的小麦越冬才最为安全。三是播期推迟适当加大播量。该区种植品种属于冬性、分蘖率中等品种, 在20世纪80—90年代播量为225~330 kg/hm2, 随着气候变暖和播种时期的推迟, 播量增加到270~390 kg/hm2, 甚至更多, 导致生产上种子浪费及出现独身苗成穗等, 影响了小麦安全越冬, 也降低了小麦产量。四是选育新品种。培育小麦优良品种是根本, 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对策[7]。为此, 应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以培育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良小麦品种[8]。

参考文献

[1]赵文庆, 武金燚.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2) :79, 132.

[2]李大林.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2) :16-19.

[3]周文魁.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6) :109, 119.

[4]郑有飞, 牛鲁燕.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0) :4193-4195, 4215.

[5]王淑香.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J].中国种业, 2009 (9) :45.

[6]纪素兰, 李德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9) :53-55.

[7]侯倩茹, 林阳, 郭鹏飞.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 2011 (3) :9-10.

上一篇:幼儿园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下一篇:棒棒糖的味道初中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