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2024-07-11

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共12篇)(共12篇)

1.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一

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

【摘要】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本文主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健全金融防范的机制,建立和完备成熟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化;防范;机制;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各国的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普遍来说,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人民币“投资池”尚未形成;国内一级和二级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同业拆借利率尚未成为引导整个利率体系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等。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第二,利率和汇率缺少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和时间价格,汇率则是货币的交换价格,两者应分别由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否则就会被压制或是被扭曲,从而导致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压制和经济行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市场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引导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如果汇率不能真实反映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该国货币就难成为国际货币,并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诸如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主要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面对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需要的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更有效果,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各种金融投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资金配置的效率更加提高,使我们的金融机构更有效,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在和那些市场的老手们更多的竞争当中来提升我们自己、提升我们在全世界配置资源的能力,把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金融机构也提升到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水平。

首先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银行就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存差行,经营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存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这种集中、单一的业务发虔和盈利模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和低层次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以发展创新为主题,调整经营策略,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业化经营转变,把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创收转变,把资源配置向支柱型业务转变,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低成本发展负债业务、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目标。抓住信贷政策导向,积极稳妥发展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切实提高个人信贷服务效率,推进个人资产业务快速发展。

同时利率与汇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一个经济体对内和对外所有金融业态和产品的价格基准。只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基准,才能有效配置各类资源,金融改革才能彻底并持续、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一个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只在部分地区开展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试点容易带来资金冲击,引发金融不稳定,不宜小范围试点推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金融改革更应加强整体规划、全国共轨,推动金融改革与利率汇率市场化协调并进。

然后我们需要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扩大银行中间业务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运行 ,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第二,要加强风险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或级别及时进行预警;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建立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第三,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四,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五,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要在完善证券、保险、银行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三个监管部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宏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完备金融市场需要政府或监管部门应该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其次,在社会上应该有效借助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有效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使人们摆脱传统观念,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分

析.http://blog.163.com/h_p123/blog/static/***452945393/.2012-06-06

[2]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

险.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623/03485010333.shtml.2012-06-06

[3] 金融改革不宜回避利率汇率市场

化.http:///news/NewsContent.jsp?docId=2052452.2012-06-06

2.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二

农药经营由过去的供销系统及农业系统统一经营的模式已经向个体户转化。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初显端倪。从原来的单卖种子、农药、肥料等已经转化成种子、农药、肥料统一出售的态势。网点多, 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经营种子肥料的市场相当繁荣, 为了使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现在厂家都在提高服务竞争力, 如送货上门, 给农民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条件。

2 农药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规模小

经营规模偏小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农药的经营者大多没有足够的资金使自己经营的网店达到一定规模, 一般说来数量上足够, 单规模上不尽如人意。

2.2 经营不稳定

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对于诸多的经营者来说, 没有长远的眼光, 本着赚点小钱的态度, 并不想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 如此经营的态度不端正, 带来的便是不稳定及年限短的特点;往往这些经营者抱着投机取巧的方式进行经营, 经常并更自己的投资方向。

2.3 无序竞争

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货源渠道混乱, 产品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 在很大程度上使市场的经营者增多,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些无序的竞争。

2.4 专业性不强

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多而杂, 不利于专业化经营。由于资金投入的少, 经营规模不大, 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营的不彻底性、专业性不强的特点, 而且有的经营者还将农药经营管理附加上食品方面的经营, 这大大给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2.5 农药进货渠道混乱

农药进货渠道比较混乱。近年来农药的进货渠道大多以送货上门为主, 即供销商送货上门, 但是这给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 他们将假冒伪劣产品滥竽充数, 随之带来的便是伤害了用户的诚意。

2.6 违法农药屡禁不止

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屡禁不止。当前形势下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已全面禁止销售使用, 此等药品在市场上已经断绝。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如蔬菜、水果、草药等方面还没有断绝此等药品的出现, 这给食用者带来诸多隐患。

2.7 不能科学使用农药

由于农村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 欠缺用技术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根本不思考植保站的预测预报, 而以自己亘古不变的手段和方法来对付病、虫、草害, 往往在病虫害较严重的时候, 重复用药, 大规模用药的事例屡见不鲜, 带来了许多的不良后果, 如增强了病虫害的抗病性、使作物遭受到了大剂量药物的侵害等。

2.8 农药售后服务指导不力

现在的农药出售要本着3条原则来进行:将购买者所购买的农药亲自送货上门, 给购买者一个周到的服务;告诉购买者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农药, 以便购买者适时喷洒该农药;要对购买者的意见进行反馈, 看是否该种农药真正起到了其该有的作用。但是做到这3点的经营者寥寥无几。

2.9 经营行为不规范

现在许多经营者不能把所有的证件一一列出来供人参考, 经营方式不端正, 没有正规的储物室, 将农药凌乱的摆放。

3 管理对策

3.1 加强监管, 加大抽检力度

在重要的季节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例如发生虫灾害的敏感时期, 要做到把能够给病虫害带来毁灭性的药物进入到用户手中;还要加大药物的抽检力度, 坚决杜绝一切伪劣产品。

3.2 重视岗前培训

没有章法的体制算不上真正的体制, 一定要重视岗位培训工作, 其具体分为以下3点内容: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 要达到所有的经营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专业方面的培训工作, 使经营人员有一个良好的素养, 达到能够给用户一个合理的购物要求;规范经营行为, 使经营人员按照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授药, 必要的时候还要将各种经营制度用笔写在纸上病粘贴到醒目的位置, 达到时刻叫经营人员惊醒。

3.3 加大违法查处力度, 严惩违法行为

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监管力度, 需要全民的配合, 有关人员应该进行不定期抽检, 用户如若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 一旦发现流通到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要进行严厉打击, 使其远离药物市场。

3.4 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 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

3.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三

【关键词】中职生 专业素质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04-02

中职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年龄介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属于未成年。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低。如何让他们在短短的中职生涯中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学会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是一大难题,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加强对他们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从而破解这一难题。

一、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能力差

从一名初中生过渡到一名中职生,期间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区别的: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安排和学习、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有教师随时跟班督促检查,学生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习、生活。可是,一到中职学校,面对相对宽松得多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的缺点一下子马上就暴露出来,没有具备起码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大都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在以往的学习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职学校后没有了像初中老师那样时刻在身边的管教,就更加放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放弃。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自我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如果不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根本学不到技能。但是很多学生对授课内容听不懂,学不会,因此就不想学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能做到静下心来自己慢慢研究或者向指导教师、同学请教的很少。

(二)自卑心理突出

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初期,能成为一名中职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当时的中职生社会地位较高, 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考上中专学校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理想和骄傲。但曾几何时,中职生沦为了一种接近社会教育边缘的群体,他们被归为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在中学就被放弃或者主动放弃自己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到中职学校就读很大程度是为了混日子。目前社会中有一些人对中职学校存在偏见,认为就读中职无用,中职生都是一群学习成绩差、没有上进、纪律散漫的学生,因为读不成书才来中职学校学点技术。一部分学生也接受了这种思想,出现了破罐破摔的现象,穿着打扮上追求奇装异服,行为上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早恋、沉迷网络游戏等。从某种方面看,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的学生向这个社会的教育模式提出的一种抗议呢。这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用这种不良行为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复杂心理。他们把自己归为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这种过于自卑的心理,导致了他们内心的害怕,害怕学习、害怕接触社会。

(三)情绪不稳定,行为容易过激

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人更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能很快适应环境的需要,良好的情绪也是保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正值青春年华的中职生情绪很不稳定,一旦遇到不如意或者不顺心的事情立刻就会垂头丧气,而遇到高兴或者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会得意忘形。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很容易感情用事,一激动就会做出过激行为。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片面、极端,但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又是一个信息量巨大、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社会,一冲动之下,很容易就会模仿网络中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四)就业压力大

中职校没有升学任务,不再强调考试分数的重要性,学生一下子就自由了,没有压力了。由于他们没有很好的自制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新环境新要求的正确认识,导致了他们毕业即失业。中职教育不强调考试分数,但是重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更加侧重实训教育,让学生亲自体验每一个操作步骤,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不管是上文化课还是操作课,都不认真。上文化课觉得无聊打瞌睡,上实训课则玩手机、聊天。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实训项目都没有完成,累积两年下来,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中职生涯,就是一无所会。工作岗位很多,但是他们没有能力适应。毕业面临失业,就会产生悲观的想法,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失望。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中职学校和中职生在中国的教育史中曾经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时光,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职学校和中职生的美好时代逐渐消失了,甚至一些当年很辉煌的中职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人们看待中职学校及中职生的目光也从羡慕变成了不屑,出现比较严重的偏差。这跟我们中职学校本身的改革和我们学生本身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联,要消除社会对中职学校和中职生的误解,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首先,中职学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实力。中职学校必须要用实力说话,招生宣传讲得再好,招生简章做得再漂亮都是虚的,社会和学生家长要的是实际效果,关心的是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三年后毕业能否凭借所学知识找到一份谋生工作。所以,学校要凭实力说话,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过硬、思想品德优秀的中职毕业生作为立校根本,让学生感觉到能在学校学习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其次,学生个人要注重素质的养成。中职生大部分是不参加中考或者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入学时不管是文化基础知识还是纪律都比较差,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来到中职学校,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再是分数,不是升学考试,而是就业。今天所学都是明天的谋生技能。专业知识方面只有认认真真学习,才能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这些品质都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从思想观念上灌输给学生就业理念,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学校主人翁观念,让学生觉得学校就是我的家,家荣我荣。只有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赢得企业的肯定,社会人士的好评,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

(二)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从狭义范围来讲,职业教育是一门针对专业培养的就业教育。学校在开设课程之前先通过调查研究,然后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配备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及与时俱进的实训设备。

首先,合理安排课程。在满足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必须要安排的文化基础课外,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安排,每个学期尽可能多地安排专业课。专业课一般包含理论课和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方面的学习习惯缺乏,单在课堂静坐听讲,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耐心。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方面能力.有限,但是,中职生又是比较活跃好动的,实训课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中职生的好动性决定了他们更加喜欢上实训课,所以,要因对象制宜,将教育培养重点放在实训课,课程开设侧重于实训课,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其次,设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型社会和企业机构,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学校,学校都匹配有实训基地。因为一些专业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例如汽修、电子商务、客户信息服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强。学生如果在毕业前,就已经在学校实训基地参加过系统的学习培训,那么他们对专业的了解和掌握,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肯定比没有在实训基地学习过的学生强,他们能更加快速融入到社会生活和企业工作中。

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为了不让学生在毕业择业时出现眼高手低,朝三暮四等现象,学校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断灌输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给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先就业再择业,一步一个脚印,脚搭实地地干。到了企业要有企业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企业文化,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习惯。

(三)重视师德培养

师范类院校都树立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本身文化知识水平至少要达到本专业知识所需;其次,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本身的个人修养品德要端正,教师自己都做不到的,何言去教育学生,并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教学?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很多职业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扩大了招生规模,随之也扩大了教师人数规模,但是,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表现在三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与实践脱离,理论课还能滔滔不绝,讲得有声有色,可一到实践操作课就不行了。(2)师资来源复杂。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有些甚至是来自工厂车间的师傅,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德培训,上课过程中没有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一些粗俗的言语当成了豪放,把一些不符合教师的行为规范的作法当成了不拘小节。中职教师是一个特殊岗位,跟义务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都应有所不同,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中职学生不但要教专业技能,而且更加要教会他们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有才无德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3)过度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距离。一些教师没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处理师生关系。中职生是介于学生和社会人员之间的群体,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纯粹地要求他们或者命令他们如何如何,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能转换过来,还是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余时间,一副圣神不可侵犯的样子,让学生不敢靠近。教师要克服这些不足,在正己律己的前提下,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跟学生密切相处,相互融合,搞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的未来,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所以,能否立足于未来,还需要中职学校及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中来,加强我们本身的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袁紫燕,徐丹.以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15(7)

[2]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4.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四

及解决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

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

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

二、次生环境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

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

(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

行为。

(5)政府积极作为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4结束语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孙英兰.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

[2] 王力,李裕元,李秧秧.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J].自然资源

报,2004(3),19(2):263~269

[3] 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4] 陈永奇.浅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问题[J].自然哲学,2005,1(2):273~275.[5]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百度文库

5.体育法律与道德关系目前状况 篇五

在研读大量道德与法律关系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理论对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确认了交叉律是研究体育道德与法律的进路,在此前提下,沿着两者的联系、两者的相离以及冲突这条主线进行了探索。

从研究看,鉴于体育道德与法律的特殊性,它们之间的共性要更多一些,为此,为了更好地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实现体育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体育法律;体育道德

一、体育法律与道德的相似性

体育法律和道德同属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属性和功能;同时,就产生于同一社会经济基础而言,它们的性质无疑也是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似性。

体育道德具有笼统性、模糊性、纲领性等特点,体育法律则具有具体性、确定性、原则性等特点,它们各自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体育行为,对人们的体育行为发生影响。

另一方面,体育法律与道德所调整的对象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合关系,即有些对象既属于体育法律调整的事物,又属于体育道德调整的事物,比如,不允许赌球既是体育法律的要求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保护运动员权益,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开展的体育道德诉求,也是体育法律的诉求。

在这个理由上,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的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运动员职业道德是体育道德范围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照此推理,作为体育道德一部分的运动员职业道德肯定与体育法律存在交叉甚至重合的地方,为此,立法者可以将这种重合的体育道德要求确认为体育法律,使之成为受国家保护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标准。

交叉律从外在/形象方面阐释了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既是我们把握两者关系的关键,又是得出互动律、轮换律和共振律的基础,换句话说,正因为两者的交叉律,才产生了互动律、轮换律和共振律。

同时,还能够解释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由,即不交叉的部分是二者不一致的规则,由此可能形成如下情况:如果遵守体育法律就违背了体育道德,而遵守体育道德就违背了体育法律,从而产生合法(法律)不合理(道德)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

二、体育道德的法律强制

所谓道德的法律强制,即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推行和实施道德。

在这个理由上,法学界存在着巨大争议。

哈特将道德分为基本道德和非基本道德,认为基本道德可以法律化,获得法律的强力支撑,而非基本道德则不能法律化,特别是私人领域。

博登海默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可以区分两类要求和原则,第一类是使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们对于有效地履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必须承担的任务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类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

一般而言,第一类道德原则可以被赋予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

具体到体育道德的法律强制理由,除了遵守上述原则之外,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三、泛道德主义与法律理由道德化

一般认为,法律道德化是针对守法环节的。

社会成员道德水准越高,守法意识就越强,法律的效益就越见明显。

守法是一种道德义务,大多社会成员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强制力而守法,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他们的道德习惯而守法。

如何看待这个理由,避开泛道德主义值得深思。

足球项目实行职业化开启了我国深化体育改革的先河,初始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越往后进行理由越多,甚至出现了“崩盘”的危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一直采用的是道德化处理方式,或者在这个理由上没有考虑到体育道德与法律存在交叉,即把赌球等理由仅作为体育道德现象去看待,没有看到它同时是或者应当是法律现象。

由于我们一直习惯于“柔性道德”的感化和协调,很大程度上疏于运用法律的刚性规范使其规范化、目标确定化和实现及时纠错。

四、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由

在各种冲突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是社会意识领域中最主要的一对冲突,它对于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的建立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样,正确理解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由,对于维护体育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所谓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一般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合法而不合理的现象或者合理但不合法的现象)即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脱节。

具体到体育领域,这两种表现应该都可以找到实例,研究认为,合法而不合理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

对于合法而不合理现象,以打假球为例,有研究认为,假球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运动员(队)已经达到某种竞赛目的,下面场次的比赛虽然与己关系不大,但对别人来说却是生死攸关,于是与他人订立了“君子协议”,使比赛结果服从他人的意志。

这类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和体育道德的行为,可称之为君子协议假球。

显然,这种打假球就是合法而不合理的一个具体表现。

其次是合理不合法现象。

曾经一个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一些优势项目为了确保最终胜利,有“内部让球”的惯例。

在人们的体育道德特别是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中,是应受褒扬的,但在体育法治社会则不然。

相比而言,这类现象比较少,并且不如道德与法律的一般研究中关涉此类内容的“大义灭亲”给人的说服力强。

究其理由,应该是体育道德与法律的特殊性使然(共性更多一些)。

体育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前文多少有些暗示。

比如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可能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冲突,由此导致两者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式不同、实现程度不同,并且在公正与正义的评判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距难免衍生某些矛盾。

参考文献:

[1]那武,何斌.和谐社会体育法律与体育道德关系之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9,6:116.

[2]聂丽芳.论体育道德的构建[J].体育科研,2005,6:44.

6.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六

根据我项目部现场施工状况情况,现作以下汇报:

一、目前状况:

我项目部施工的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一期工程已施工完毕,现进入二期工程的筹备阶段。但由于甲方手续不全,当地煤管局不允许施工,导致我项目部井下处于停工状态。为保证项目部职工工资,经与甲方协商,给予我单位地面零星工程施工。甲方预计7月15日计划井下开始施工。二、二期筹备进展情况:

地面变电所、绞车、压风机、矿灯放、生活区等地面设施均已施工完毕。二期工程井下配备的综掘机及其他工器具、支护材料等均已到位并运送到施工工作面。

由于矿方井下综采工作面不具备综采设备的安装条件,综采机等大型设备不能如期从主斜井井筒下井,直接影响我项目部主斜井井筒内轨道、皮带安装,使我项目部施工的二期工程的运输系统不能按期形成,导致我项目部的二期工程不能按时施工。7月15日开工后我项目部施工井底临时水仓及甲方安排的其他措施工程。

7.论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与建筑发展 篇七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 然而面对能源危机, 我国的建筑能耗却居高不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节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 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建筑节能法律、法规逐步落实, 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明显提高,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更加严格, 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制度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 建筑节能质量责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 当前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认真分析, 采取措施, 尽快解决。

2.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建筑及住宅产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大大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 带来了建筑能耗的迅速递增, 已接近全社会总能耗的1/3, 相比工业能耗的减速, 建筑能耗在不断攀升。据统计,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所占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l0%上升到25%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增加。而到2000年底, 能够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累计仅占全部城乡建筑总面积的0.5%, 绝大部分新建建筑仍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 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才有一些建筑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陆续出台, 而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只有总的要求和使用的局限范围, 缺少技术细节和可操作的标准, 从而使各地执行不力, 建筑节能仍然进展缓慢。另外, 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节能意识有待提高、建筑节能缺乏全过程的监管等也是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重要问题。

3. 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除了政府应该“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建立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加强建筑节能相关的重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努力开发利用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技术和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以及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加快节能住宅产业化进程, 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制定《建筑能效测评管理办法》”外, 我国建筑界还应认识到建筑节能不能仅停留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阶段, 在建筑物使用, 直至报废拆除阶段均应受到重视。具体可如下发展:

3.1 加强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 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 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 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 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3.2 推广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 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往用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 保温性能既不能满足设计标准, 又破坏土地资源。因此, 国家取消或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 并大力推广节能型墙体材料 (例如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PCB—II型改性混凝土砌块、淤泥烧结多孔砖等) 。近年来, 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 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 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 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 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 (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 组成复合墙体。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 既不会使墙体过厚, 又能承重, 保温效果又好, 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 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 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3.3 合理节约能源, 降低建筑能耗

在不降低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 提高建筑物日常生活设施的能效比对降低建筑物的使用能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 依靠地热 (冷) 源作为热泵装置的热源, 对建筑进行供热或制冷。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水是宝贵的资源, 如果将淘米、洗菜等生活用水集中起来用于冲洗卫生间, 不仅能够增强居民的节约意识, 而且将节约大量水源,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现在节能家电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 为一些家电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推动了建筑节能的发展。

3.4 积极利用新能源

目前, 人们正在探索把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应用到建筑中来。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主要有四种方式, 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目前太阳能利用最成熟和经济性最好的方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项新兴而热门的技术。它是实现建筑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太阳能应用领域扩展的需要。把太阳能同建筑结合起来, 把几千年来房屋只是人类居住、遮风挡雨、避寒暑的简单场所发展成具有独立能源、自我循环式的新型建筑, 这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但是, 目前太阳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很少.即使常年日照多的地区大多也只是在屋顶上安装一些太阳能热水器来满足家庭热水的需要, 而利用太阳能源来照明、取暖、制冷就更少。所以, 太阳能应用技术应该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进入到工程设计的范畴。这样就可以从一开始的设计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进入并跟踪整个设计全过程, 在与相关专业的配合过程中, 完成自己的专业设计, 使太阳能就像其他建筑部件、构件一样, 最终也会成为建筑的一个部件, 真正体现出建筑与太阳能工程的一体化, 使建筑与太阳能的有机结合及能源的节约从建筑的最初设计开始做起。

此外, 在建筑中利用风能、热能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安装在建筑上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冬季从地下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等热源中提取热量为建筑供暖, 在夏季向其释放热量为建筑供冷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3.5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一出现, 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究其原因, 缘于绿色建筑体系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赋予建筑物“绿色生命”, 注入科学理念。在使用中, 不但有舒适的活动空间, 高效率地利用能源, 并且做到“零排放, 低消耗”,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不快, 这与缺乏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缺乏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有关。如, 绿色建筑补贴不到位或未给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简单地从经济层面上看, 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所占比例较大, 而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会降低。对开发商而言, 就意味着投资回报缺乏保证。由于绿色建筑的新增效益为建筑物使用者或社会所得, 则会造成开发商、建筑企业有意识地避开承接绿色建筑项目;支持开发绿色建筑的信贷政策缺乏, 若建筑企业、开发商有技术、有创新、想开发绿色建筑, 但由于资金的短缺, 则会被迫放弃参与绿色建筑的开发、修建。

3.6 加大建筑节能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建设

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的鼓励建筑节能的文件, 但多为指导性文件, 没有针对性很强的行业规范, 当然这也和目前的建筑节能技术不够成熟有关。很多节能标准仅仅以部门的条例出现, 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和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从可行性上看比较弱, 远远不能满足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有些规章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可操作性较差, 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正在加紧对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 完善相应的检查验收标准。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施工技术要求更高, 要求施工人员要尽快提高施工素质, 施工之前要进行详细的交底, 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操作培训,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建立健全检查验收制度。

3.7 政府积极引导加强节能监控

近年来, 在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推动下, 建筑节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每年新建房屋建筑节能项目发展极不平衡, 建筑节能改造举步维艰。为此, 要从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来建立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筑节能市场。

建筑节能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建设主管部门不但要在政策上为各地提供指导, 更要在技术上为各地提供支撑。首先, 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启动经费支持建筑节能项目的推广;对高能耗的建筑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包括新建筑不准开工, 已有建筑分段能耗收费 (高出行业标准一定范围后的能耗采用高收费) 等;对节能建筑采取奖励措施, 包括可再生能源使用中的优惠政策、转移高峰用电的优惠政策, 节能建筑星级标准 (对能耗少的节能建筑发放星级标识) 等。设立建筑节能监察办公室, 对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进行能耗评估, 对于高能耗建筑不予审批或限期整改。其次是建立住宅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 积极推动供热收费体制改革试点, 用市场方式催生更多的节能住宅建筑。根据对住宅建筑能耗的评估结果, 用能耗星级标准将建筑节能的效果直观地告诉住宅消费者, 引导大众消费节能的住宅建筑, 从而推动节能住宅建筑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不同类型商业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 积极推广各种节能技术, 降低商业建筑的能耗。

4. 结语

8.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八

关键词:水环境;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

引言: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淡水资源越来越少,而且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又不均匀,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并且我国水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污染现象,不少地区的河流污染由城市转为农村,支流转向干流,陆地转向海洋发展趋势,造成我国大面积水资源的污染。而水资源在我国经济和发展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所以,加强对水污染环境的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一、我国水污染的特点

近几年,我国政府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全面的重视对水污染的防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现象仍然呈普遍上升的趋势。

传统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而富氧化和有毒的化学物质的污染却不断增加,提高了对污染防治和控制难度,电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改善,非点源污染又相继出现,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水源和河段大面积的污染,以及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正常用水标准,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水污染的加重,造成了普遍的缺水和严重生态后果。

二、造成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受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还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低,不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物料消耗高,污染排放量高。第二,城市化进度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建设不成正比,水污染防治能力跟不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相对滞后,不能够有效的治理工业污染问题,导致工业废水造成的大面积水污染现象。第三,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节约意识不强,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对降低水资源污染物排放缺少认识。从而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剧。

三、我国水污染的状况

当前,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仍然在不断的扩散,对环境造成的恶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一些高污染的乡镇企业仍大量的存在,很多城市地區污染水处理厂没有发挥自身作用,而且很多的城市并没有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导致城市污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日常正常用水,水安全问题成为了水资源利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地表水使用不合格,水质的得不到保障,一些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高,都造成了用水的不安全。

四、水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

第一,工业污染源治理工作。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积极加强企业设施的管理,防治污染,完善水污染治理法规、技术和政策,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效率。使公共发展做到,向清洁型生产转变,从总体出发,结合点源与点源之间,浓度控制与浓度控制之间的相互结合,提高工业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二,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口的集中,工业化的发展进度的提升,都使城市污染更加的集中,所以加强对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必须要抓好保、截、治、管、用、引、排七个方面的相互结合,加强城市下水道建设,提高对水污染处理效率,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维护居民安全用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在对污水处理时,要近可能的避免污水对其它水源造成的污染,保障水质。第三,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流域水污染往往会跨越几十个城市、几百个乡镇,所以在质量上存在更大的难度,而流域水又是治理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治理流域水污染需要发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上一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水资源富营养化现象。而是,清楚底部污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三是,减少有机物污染,控制有毒有害物质。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上述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只有全面的考虑水环境水污染问题,持之以恒的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防治水污染问题不断的扩张,才能有效的解决水污染问题,提高水质。

结束语: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水污染严重,开始影响到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从根本上认识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降低工业、城市用水以及流域水对水污染的影响,改善水污染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宗凤;基于生态的水利工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效应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黄英;云南省水环境状况及问题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九

刘某2006在县城农贸市场附近购得一幢房屋,下为两间店面,上有两层住房。2009年,刘某看到房价飞涨,未经县规划建设局批准,擅自在原来的住房上再加建两层。同年8月,建了一层(即第四层)后,被县城管大队(县规划建设局内设执法机构)发现,对刘某作出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刘某上交罚款后,继续建了一层(即第五层)并装修好,出租给别人。同年12月,全县开展非法违章建筑专项整治清理工作,县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等单位联合执法,对刘某的两层违章建筑进行强行拆除。

刘某不服,认为执法机关对其违章建筑已经作过一次罚款处罚,不应再强行拆除。

执法机关对违章建筑的罚款和强制拆除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违规建房从着手准备材料到建成第五层,整个过程属同一违法行为,应视为“一事”。根据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已经对刘某作过一次罚款的行政处罚,就不能再对其违章建筑房屋进行拆除。

第二种意见认为,城管大队发现刘某违规建房,并对其作出罚款处罚,应视为对一个违法行为处罚的终结。而刘某此时不但不加以改正其违规行为,停止建设,反而继续建第五层,应视为实施另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不属“一事”,而属“二事”。对于新的严重违法行为可以实施强制拆除的行政处罚。

城管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体现在四个方面:

落后的城管执法观念

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

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

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对策:

转变城管执法理念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规范沉管执法程序

10.目前建筑外墙保温的主要措施 篇十

【摘要】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将对目前我国建筑外墙的保温节能管理及其耐久性进行探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与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外墙具备更高的使用价值,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应用

目前,我国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经常会由于使用年限过长而出现裂缝,这是由于建筑的结构以及保温材料使用的不当造成的,本研究对建筑外墙保温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外墙设计以及保温方案模型的确立方面给予一定的意见,同时,建筑成本的降低与能源消耗量的减少有助于建筑业占据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更科学的管理措施与发展思路实现建筑外墙保温的长久发展。

1、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管理对策

1.1创新外墙保温技术理念

建筑外墙的保温技术是实现其保温性能的关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建筑方法,创新建筑外墙保温机制,把外墙外保温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到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的力度,将外墙保温等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列入政府科技中长期发展计划,要建立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分工协作的技术创新体制。技术创新的理念还体现在不断提高外墙保温节能的技术标准,以建筑节能先进国家为目标,在综合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外墙保温节能的技术标准,达到建筑节能 65%的水平,实现建筑行业结构调整的转变。

1.2健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体系

我国的建筑外墙保温具有一定的技术体系,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建筑外墙出现了墙体裂缝甚至脱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健全的技术体系,或是施工人员没能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导致墙体的使用寿命明显减少。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体系包括对装饰材料、预制墙体等的施工,与此同时,设计标准的构造图也有利于技术体系的构建,而对工程完工后的验收与质量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建筑外墙的防火性能就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标准,禁止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流入市场,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后,就是注定完善的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我国对于建筑材料的节能性要求极为严格,系统的技术建筑有助于完善监督机制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缺陷,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的质量。

1.3对建筑外墙防火性能的解决

建筑外墙的防火性能一直都是建筑质量重要的检测标准之一,这涉及到建筑物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规定了建筑物不同的防火等级以及保温性能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保温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包括材料在施工现场的安放管理,防止材料接触火源与易腐蚀的物质,其次,就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保温材料具有相应的上墙技术,应该选用具有丰富技术经验施工人员,同时,必要的工程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就是外墙系统的使用阶段,当然,这免不了对建筑外墙体实施相应的养护手段,防止其受到酸雨、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蚀。所以,目前,我国建筑外墙大多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来起到保温隔热功能,这种新型的材料不仅经济使用,重要的是能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与此同时,建筑物外还要安装防火隔离带等辅助性的防火措施,强化施现场的管理,并根据建筑物周围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火救援策略。

1.4开发新型复合墙体、加大保温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我国一直致力于研制新型的复合墙体从而提高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又能够节约建筑成本,提高施工的效率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新型的外墙保温材料应该具有工业化生产、科学化、标准化等要求,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制出的新型墙体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具有保温、隔音、防火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但是,很多的建筑材料都属于有机材料,因此,无机建筑材料将是以后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很多地区尽管兴建了很多高层的建筑,但却不能够确保建筑外墙具有保温、防火等性能,因此,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技术水平,研究出功能更全、更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

2、提高建筑外墙保温耐久性

2.1建筑外墙裂缝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外墙裂缝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更重要的是极大的降低了其保温性能,面层开裂是不保温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结构在设计上的缺失会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泥石流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下沉,其中外层的保温结构设计不当会使得墙面防护层的散热受阻,但热量积累到一定限度使就会出现混凝土的开裂。而建筑材料使用不当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种种因素都会使得建筑外墙出现裂缝。解决的措施首先要使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各相

邻构造层材料的基本性能、弹性模量等指标应尽量相互匹配,外保温材料在受到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热应力时,相邻各层材料的变形量应相近,保护层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以便释放变形应力。与此同时,建筑外墙的保护层应该选择软度系数较高的钢筋,以及纤维弹性适中的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改变预应力的传播方向,有效的提高建筑外墙的保温耐久性,当然,对于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形变也能被有效的遏制。其次,提高系统稳定性,尽量采用无空腔构造,无空腔构造系统可以有效地传递面层荷载的重力作用,有利于系统受力的传递和释放,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就是建筑外墙的特殊部位应采取特殊的抗裂措施,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容易导致变形的因素加以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与使用年限。

2.2注重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整体性

由于建筑外墙的保温系统是由很多不同材料构成的整体,因此,在探究其保温性能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弹性模型,这样能够有助于研究外墙材料受应力变化时所出现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或治理,首先,外墙材料的供应商要提供系统的保温装置,注重材料在整体性与匹配性,其中系统的专用胶以及专用的保温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材料之间也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性。其次,我国越来越强调建筑材料的节能与环保,尤其是建筑外墙在选择保温材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施工过程中不能出现材料的浪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风载荷对建筑外墙保温系统耐久性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大量的实践证实,风载荷会对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通过一些风压模型的测试实验,我国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采取聚苯板抹灰的手段来提高外墙的抗风载荷的能力,从而实现建筑外墙的保温耐久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目前我国建筑外墙的保温措施与技术进行了论述,从保温技术手段的管理以及提高外墙保温耐久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外墙防火能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加强建筑外墙保温性能不仅要提高室内的表面温度,还应该尽量的减少室内的湿度,在通风口与防风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开发更加经济、环保、可靠的建筑材料,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肖斌.夏热冬冷地区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建筑节能应用思考.建筑节能,2009,37(4):9一11

[2]赵士怀.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差异性分析.福建建设科技,2009,(3):5一8

11.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十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投资效益;对策措施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费用,一般包括工程安装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和税金这几个方面,建筑工程造价还包括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三部分,而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长期存在着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严重困扰着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方面的管理,并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工程造价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实施工程投资建设过程中,合理的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1]。

1.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投资方面,存在着投资膨胀现象

由于建筑管理人员以及工程造价人员在建设前期缺乏对工程造价的有效评估,对基础资料没有具体的准备和整理,只是借鉴专家、决策者以往的经验来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粗略的估算,更有生搬硬套之前的工程管理措施,技术性、专业性不强,往往容易导致估算金额远大于实际用度,造成“三超”现象的出现,导致投资膨胀和资金、资源的浪费[2]。

1.2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招标方面,容易出现只重设计方案稿,不重实际施工的问题,导致了一些工程在实际建设中与预期出现非常大的偏差,而部分建筑公司的设计方为了单方面的利益,随便扩大建设的规模,随意加大一些指标,如加大梁柱的横截面积,改变原材料的使用等级,这样的行为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建筑的不合理。而且在工程招标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虑评估体系和正确可行的程序,导致一些业主根本不能正确了解项目审核的标书评价标准,因此无法选择较好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更不能很好的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问题,往往导致建筑工程出现失利,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1.3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由于监理工程师对相关流程和规定的不熟悉,容易造成现场签证的混乱。在现行定额计价上,大部分的建筑项目仍然按照以往的规定实行指导价,没有真正的融入市场经济中,无法利用价值规律来解决市场问题,造成预算成本远离市场实际。在竣工结算时,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了定额缺项和需要补充的项目增多,但是又因为缺乏第一手的预算资料,所以很容易造成预算定额失误[3]。

1.4在人员方面来说,造价工程师素质偏低。目前,由于我们一些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缺乏专业的造价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只是空有一个造价师的身份,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却没有深刻的了解,很难在施工阶段的造价上做出正确的管理和决策。此外,还有一些造价工程师缺乏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在造价的管理和工作上为一些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有效性[4]。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2.1 在项目的投资阶段一开始就要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认真分析,而且在决策的时候最好采用集体决策的制度,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根据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数量,评审出低价中标的投标人,这不仅减少了招标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有利于业主控制造价及企业自主报价和实现公平竞争。

2.2 推行设计招标制度,在众多竞标者中选出最经济、合理,技术性和可行性最高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尽量不用那些技术不过关、质量无保证、采购困难、运费昂贵、施工复杂的材料和设备,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将过去的先画后算变为现在的边算边画。使用优质优价的计费方法,对于因设计方案节约投资的部分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那些概预算编制项目不完整、估算指标不合理的设计单位要重新编制。

2.3在项目的实际施工阶段要做好对工程造价的严格控制,首先要合理控制工程洽商,建立起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工程、预算等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权和分工,杜绝不实签证现象的发生。其次要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认真收集和整理索赔证据,要求索赔人员既要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广博的知识结构,又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三是做好材料的加工定货,防止因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肆意运用造成管理的混乱。

2.4在项目的竣工结算阶段,造价工作者要认真阅读合同,正确的把握好条款的规定,对于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好的工程结算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认真审核材料价格,在审价中,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发票仔细辨别,分清真伪,找到材料供应商报价和材料合同价与实际采购价之间的差距,按照实际价格结算[5]。

2.5造价工程师肩负着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对工程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工业资格鉴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则审批和发放造价工程师证书,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另外,在强调造价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在对国家造价市场进行把握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造价人员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从造价队伍中清除“纸上谈兵”的人员,确保造价工作的真实、有效。还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加强教思想育和岗位培训,从思想上纯洁建筑工程造价人员的队伍,防止因造价人员为经济利益徇私舞弊,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的法制性和真实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筑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资源的利用问题,是确保建筑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有深入的了解,对项目的制定、施工、决算等重要阶段都要做好控制和管理,积极建立问题解决机制,这样才能做好建筑工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秀娟,李海兵.关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8).

[2]曾立东,方俊强.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施工合同管理的创新研究[J].中国建筑商报,2011(2).

[3]陈春华,夏陈星.关于建筑施工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5).

12.建筑装饰目前的状况 篇十二

1 外墙外保温的主要优点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 适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 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1.1 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 外保温材料对主体结构有保护作用。室外气候条件引起墙体内部较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 缓冲了因温度变动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 避免内部的主体结构产生大的温度变化, 有效提高了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建筑物寿命延长。

1.2 采用外保温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内外墙交接处、外墙圈梁、构造柱、框架梁及顶层女儿墙与屋面板交界处周边所产生热桥的影响。

1.3 主体结构在室内一侧由于蓄热能力较强, 对房间热稳定性有利, 可避免室温出现较大温差, 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

1.4 建筑采取外保温进行改造施工时, 可减少对住户的干扰。在装修中, 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 外保温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

1.5 由于外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 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 外保温可以降低建筑造价, 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外墙保温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2.1 现场浇注聚氨酯保温。

在建筑物墙体干燥之后, 即可直接在其表面上喷涂聚氨酯, 一般喷涂厚度在4厘米左右, 要求采用高压喷涂机以使得表面尽量平整。在完成喷涂后的泡沫上刮涂聚合物水泥, 然后再进行外装饰。

2.2 预制保温夹芯板。

一般采用在连续生产线上加工完成的聚氨酯夹芯板材, 外表面往往采用彩色钢板或铝板, 背面则多用铝箔。安装时, 首先在外墙上做龙骨, 然后将板材固定在龙骨上, 也可采取双面彩钢板作为墙体材料使用, 既美观又具良好保温效果。

2.3 空心砖的充填保温。

这些空心砖的空腔部分大约占砖的全部体积的40%左右, 砖体大都是硅酸盐材料, 在其空腔中灌入聚氨酯, 使得整体结构增强且大大增加了绝热效果。

2.4 外墙贴板。

在干燥的外墙面上涂刷专用的耐水解稳定性良好的聚氨酯粘合剂, 把预先裁好的聚氨酯板贴在外墙上, 在聚氨酯的外面上涂刷粘合剂, 把网格布粘贴上, 待其固化后再抹聚合物水泥, 最后在其外表面上进行装饰。

2.5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加工破碎成为0.5-4毫米的颗粒, 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做法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 施工技术简便, 可减少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 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时墙面不需修补找平。

2.6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

在混凝土框架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 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 浇注混凝土, 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

2.7 外墙保温涂料。

主要有陶瓷隔热保温涂料、憎水性硅酸绝热保温涂料、胶粉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涂料等。

3 目前建筑外墙节能保温存在的问题

3.1 保温隔热层保温性能不良。

主要是保温材料容重太大, 含过多较大颗粒或过多粉末, 松散材料含水分过多;或由于保温层防潮层破坏, 雨水或潮气浸入, 保温结构薄厚不均, 甚至小于规定厚度, 保温材料填充不实, 存在空洞;拼接型板状或块状材料接口不严, 防潮层损坏或接口不严密。

3.2 保温层结构不牢、薄厚不均, 保温结构松动。

粘结层脱落已成为目前保温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粘结面积过小, 墙体界面处理不当, 粘结中发生流挂造成局部空粘或虚粘;找平砂浆与主体墙空鼓, 保温板表面荷载过大, 直接剥离保温层造成脱落;基层墙面的平整度及清洁度达不到要求;所用的胶粘剂不符合保温层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

3.3 墙体饰面层产生龟裂。

采用刚性腻子, 腻子柔韧性不够;采用不耐水的腻子, 当受到水的浸渍后起泡开裂;采用漆膜坚硬的涂料, 涂料断裂伸长率很小;在材料柔性不足的情况下未设保温系统的变形缝。

3.4 保温系统与非保温系统接口部位处理。

在外墙连续式的保温系统上, 常出现保温系统部分与外墙构件的接口以及保温系统部分收口处开裂而导致渗水, 接缝处需要弹性材料密封, 护面层要延伸搭接, 加强防水处理。

3.5 墙体保温层开裂。

窗口周边及墙体转折处等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 未设增强网格布以分散其应力而出现裂缝;面层中网格布的埋设位置不当;因网格布无搭接或搭接尺寸不满足规范要求引起的无约束开裂;抹底层胶浆时直接把网格布铺设于墙面上, 胶浆与网格布不能很好地复合为一体。

3.6 防火问题引发安全事故。

保温材料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尽管进行了阻燃处理, 但当发生火灾时仍然引起燃烧, 造成灾害。外墙外保温建筑所有门窗洞口周边保温层的外表面, 都必须有非常严密而且厚度足够的保护层覆盖, 以免有机保温材料被点燃, 高层建筑采用有机保温材料做外墙外保温时, 一般每隔两个楼层应该设置由岩棉板条构成的隔火条带, 以免火势蔓延。

3.7 高层建筑保温层存在抗风压引起贴面材料脱落。

建筑物越高, 风力越大, 特别是在背风面上产生的吸力, 有可能造成保温板脱落。因此, 保温层应有十分可靠的固定措施, 以确保在最大风荷载时保温层不致脱落。

4 结论

上一篇:高中生三年自我评价下一篇:分娩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