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感想-作文

2024-10-10

三国感想-作文(18篇)

1.三国感想-作文 篇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书使人明智,阅读犹如交友,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交流,或沁人心脾,或如沐春风,但那一份清凉在现实生活中已很难实现。

每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由两部分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丰富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人生视野,使他(她)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例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例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种种浸染,从而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促进我们的发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由罗贯中先生所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这就话就是该小说的第一章的第一句,可以说这一句话是小说的核心和主干,而这一本小说也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展开写作,使这句话作为核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各种各具特

色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刘备.关羽等,在作者笔下,各式各样的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而中间穿插的各种故事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使整本小说写得更加精彩.生动。

《三国演义》作为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齐名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已经体现了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经过时间长河的考验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厚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毛主席曾经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阅读这些经典文本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的史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讲述了

从东汉后期的分裂到三足鼎立的格局,再到晋朝统一的历史事实,从而阐明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而其中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而三国的纷争也是为了一统天下,结束分裂割据的现状。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所谓的【演义】是将历史事迹写成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与穿插,像空城计在正史《三国志》里并未记载,与历史不符,所以不能将它视为真实的事情,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明确表达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文中,作者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将刘备描写成了一个理想化的人君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之所以那么出名,受人推崇,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而其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语言跟白话文相差无几,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能很好的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而其中文字简洁流畅,章法严密紧凑,虽然有些杜撰了迷信,例如借东风等等,但仍对一般群众很有感染力。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有人把它当做【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做偶像人物来学习,例如擅长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称【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更有一些为人所熟知的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这证明了三国演义对我们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着惊人的成就,这部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先生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曹操奸诈,可以说把民间所有有关曹操奸诈的传说,全部都集中起来了,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张飞莽撞,选择了张飞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一些鲁莽举动,让这个人物的坐卧起居,无不涂上了莽撞的色彩,而诸葛亮的智慧则通过许多故事来表现出来,例如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

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锦囊杀魏延等等,关羽被看作是忠义的化身,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管千里万里去投,虽然他降敌了,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这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能算一种难能可贵的忠。再说周瑜,他的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势不两立,认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也要把他留在东吴,那东吴的天下也就太平了,但没想到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看出来他为人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情节,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张飞吼退曹军,关羽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马谡丢街亭等等。

再有就是全书对战争有着宏伟的构思,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较大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兵力部署情况,双方力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最终的结果等等。交代的清清楚楚。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富于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比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的的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构思精巧。赤壁之战,是全书描写战争最突出的。这场战争场面宏大,水上,陆地,前线,后方,正面交战,暗中斗智,无不体现出来。人物众多,几乎小说中所有的重要角色都露了面,且思想明确,就是想要表现以少胜多,以智谋胜骄满,以联合胜孤独的军事战略。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以前长篇巨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象,这中间除了罗贯中先生个人具备了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之外,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人类社会进化到了明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要想比较广泛的,全景的反映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场面,篇幅短小的作品显然是难以胜任的,读者也是不满足的。《三国演义》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引人入胜,大规模的描写了三国

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让读者耳目一新,兴趣大增。于是中国文学也因此而进入到了长篇小说兴盛的时代。

三国时期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又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精神啊!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些人难道不该向他们学习吗?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之珠。然而,三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但不可都统称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其志在于平定天下,使天下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同时为了国家献出一生。而那些志在夺得天下,称帝继位以求名垂青史的人,那是自私的人,不足以称为英雄。朝代更替并非时代潮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众望所归。倘若人们安居乐业,又怎会造成国家分裂和改朝换代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利用这个暑假的闲暇时间拜读了这部经典——《三国演义》,并且从中受益匪浅,真不愧是古典文学名著,书中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征战场面惊心动

魄,故事情节描写的淋漓尽致。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更是一部经典的具体化艺术化的兵法。传授人以智慧,塑造人的品格,给人以文学至美的享受。遨游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思维在虚幻和现实,古代与现代间穿梭,不禁感叹罗贯中先生的鬼斧神工,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才能感慨不已,让我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国演义》不愧为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理应去欣赏去领悟,保护好继承和发扬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最后,借用文中阐明“分久必合”的道理,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愿我们的祖国“分久必合,合久长合”!!

2.三国感想-作文 篇二

是呀, 与语文相伴多年, 只有那些经典的生动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才能永留心底, 令人难忘。大家不会忘记, 那个道出“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心无城府、有勇无谋的项羽; 那位“以手指叩门‘儿寒乎? 欲食乎?’”的母亲; 身处社会底层, 贫困却“哑着嗓子悄悄地问别人: ‘你还有钱吗?’”的老王。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 电影《城南旧事》借助一个小女孩的瞳孔凝视种种风物人情, 拨动了千万人的心灵弦索, 鸣响了“大美”之音, 至今令人怀想。

是的, 是细节让行文如此美丽, 是细节让这些人和事永留心底, 永生难忘。“创作, 就是把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整体。” ( 高尔基) , 透过这些微小的环节, 我们可以让读者真切地体察到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了解事物发展的动向。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 为什么不能解放一下高中少男少女的天真可爱的眸子, 让这些高中小友们, 写出更多更好的记叙文, 写出更多更好的经典细节呢?

在阅卷中, 作文阅卷组长骆冬青说: “部分考生在写记叙文时有错误观念。认为记叙文要写真人实事, 其实这还是小学作文的要求, 高中学生已经不能再满足这种要求, 要防止叙事低幼化, 完全可以在大胆想象基础上对一些生活细节概括提炼。”我想, 这就是正如鲁迅所说的要“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人”吧。

因此, 高中语文作文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四个原则, 让文章真正美丽起来。

一、可信性原则

教师应指导学生, 记叙文的细节要保持可信性原则。可信, 就是细节描写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 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虽然骆冬青教授说记叙文不需像小学生那样要写真人真事, 但它的细节必须是生活的提炼概括, 符合生活的真实。惟其真实可信, 才能动人。

如2014年江苏优秀作文《青春万岁》片段: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 ”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 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 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 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 我感叹它的魔力。

爸妈关于那个时代排球的记忆就十分真实可信, 写得十分精彩, 富有感人的力量。

再如: 那是一双长满着老年斑的手, 大拇指指甲很长, 从中间裂开了, 泛着微黄。手指泛黑, 干瘪、粗糙, 手指关节处全是深深的裂痕, 裂痕旁围着一圈又一圈的老茧。手上没有一丝血色, 我想枯树枝也不过如此吧。

我不由得握紧这双手, 这双为我挡下了太多风雨的老手。

这段写爸爸的手的细节, 符合爸爸作为家里主劳力的身份, 很有表现力, 真实可信, 读来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但那些为了造势、为了煽情、为了突出表现而写得不切实际的细节只会让作文面目可憎, 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 由于两棵树相隔太近, 影响了彼此的生长, 奶奶砍掉了其中的一棵, 说到: “其实, 生活时常是忙碌的, 人们总是不愿意舍弃过去的一切, 在纷杂繁乱的生活里丢失生活的真谛……”

写奶奶说的这番话与砍树没有逻辑关系, 也不符合奶奶的身份, 显得就很不真实。

在作文课上, 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写作意识: 企图用虚张声势的虚构来填满稿纸时, 作文已失去了一半的魅力。作文尚真, 只需真实记录生活细节, 真实抒发真情实感, 毋须虚构, 自能动人, 成功的细节必将成就美丽之文。

二、相关性原则

教师应指导学生, 记叙文的细节要有相关性原则。细节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生活中的细节很多, 并不是只要观察到的细节就都具有描摹的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会给作文增色。细节是作文整体中的一部分, 应与文章相关联、相协调、相融合才能出彩。

请再看题目为“坚持”的学生作文片段:“听到广播点到我的名字, 我走上了跑道。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位参加1500米比赛的男生, 今天我穿着带条纹的蓝色紧身短裤。班长特地为我借来42码的跑鞋, 这双跑鞋是鲜艳的橙色, 从鞋后根延伸着两条天蓝色的线条缠绕着伸向前方。鞋底是柔软的灰色, 鞋钉是闪亮的银白色, 踩进塑胶跑道上里,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穿着这双跑鞋踏上了起跑线, 我不知道, 迎接我的将是什么样的挑战。”这段文字中有关鞋子的细节描写十分详细, 但与所要表达的“坚持”这一主题, 显然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细节就不具有描写的价值了。

而同样是写“坚持”长跑, 下面这篇作文, 细节描写则能较好地表达主题。“起跑了, 我劲头十足, 轻松地领跑着, 一边跑还一边回头看其他的对手;第二圈, 我清晰地感觉到汗水流出来了。我努力地调整气息, 又给自己打气: 坚持啊。汗水汇成小溪, 在脊背上急速地流动, 一如一只在脊背上快速奔跑的蚂蚁。慢慢地, 我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 不知由何物操纵, 双腿一味地机械摆动着, 脚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 不知深浅, 全身开始酸痛起来。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 我的头也开始云山雾罩起来。第四圈真的跑完了吗? 这最后300米怎么比前面1200米还要长? 我的心快跳出喉咙, 四肢发麻, 喉咙冒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我要一步步把当年那个耻辱的绰号跑在身后! 于是, 我跑啊跑啊, 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 偶尔一滴飞入眼睛, 顿时一阵火辣辣的疼痛。”

“汗水汇成小溪, 在脊背上急速地流动。”“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 偶尔一滴飞入眼睛, 顿时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同样是写汗水, 一是感受到从皮肤上流下来的汗水, 很贴切生动, 二是写汗水流进眼睛的感觉, 这些细节, 都是人常能体会到的, 写得真切, 再现了长跑过程中作者经受的磨练。无疑, 这是极为有用、极为成功的细节描写。在作文课上, 教师应指导学生具备“细节相关”这样的意识。

三、独特性原则

细节是微小的, 最鲜明、最足以体现事物特征的文字, 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捕捉到的, 是别人所没有想到的。如果大家都想到了, 也就不称其为好细节了。

如2014江苏优秀作文《青春的那些事》一文中: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 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 我知道了, 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 一阵尘埃扬起, “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 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 谁敢碰她的头发, 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 所以小雨此番不备, 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 我只是光说而没做, 不然有报应, 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 幸好啊幸好!

你看, 同学们疯啊, 闹啊, 笑啊, 哭啊, 调皮啊, 捣蛋啊, 简直把学校甚至连街坊都给掀翻天啦! 这是多么火热、美丽、令人神往的青春啊, 当然只有中学生才有这样的生活场景, 独特而可信, 其感染力不言自明。

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往往是流于俗套, 写天气如“乌云低垂, 北风呜咽”“秋高气爽, 丹桂飘香”, 写人物如“脸红得像苹果”“水灵灵的一双大眼睛”等等。细节要想动人, 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独特个性的细节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地学来的, 而是自己通过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得来的。

为了写好细节,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关注生活, 观察细节。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 在观察事物时, 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 还要变换观察点, 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尤其要注意, 在观察事物时要用心捕捉能鲜明体现人和事特性的细节, 而不是浮于表象, 抓不住重点。比如, 同样是观察一棵树, 要求看出树的生长特点, 有的人只看到绿色的树叶、灰色的树干, 只停留在表面, 写不出有价值的细节; 更有的人看到的是树枝上的鸟巢与树根上落下的鸟粪, 完全偏离了要观察的事物的属性本身。

四、生动性原则

2014江苏优秀作文《不朽的青春》一文中: 还记得, 我们一起减肥。“怎么办? 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 斟酌了三秒钟, 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 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 可想而知, 瘪下去的没有人, 只有钱包, 人都吃肿啦。

文段别有风采, 不拘一格, 新的修辞, 新的节奏, 新的色调, 诚可谓“千红万紫进军来”。实实在在写得特别有滋有味。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 细节传情, 真情动人。有人说, 好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动人的故事, 而是生动传神的细节。这些细节是作者以独到的慧眼发掘的, 描摹出来必然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这样的细节才是动人的细节。好的记叙文因细节饱满而生动, 使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

总之, 细节描写需要把握以上这些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成功的、生动的、丰满的细节来, 才可以化平凡为精彩, 让枯燥变得生动, 让肤浅走向深刻, 让美丽之文源源不断跃入我们眼帘。

这是我在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中的几点想法, 不揣浅陋, 写出来贡献给老师和同学们。

万里澄空, 千峰开霁, 山色如黛, 风气如秋, 浓阴如幕, 烟光如缕。笛响如鹤唳, 经扬如咿唔, 温气如春絮, 冷语如寒冰, 此景不应虚掷。

3.三国感想-作文 篇三

本书最大的原创特色是词吟人物。所选者每人一首词牌,短短几行,人物命运和性格毕现。词牌最适宜于咏叹抒情,每一个词牌有其特有的旋律节奏,或急或缓,或单一或雄浑;每一个体的命运、性格和心态也自然不同,或沧桑或顺达,或峻急或绵柔,或悲怆或欣喜。书中因人选词牌,如根据诸葛亮的“神”与“圣”选用“水调歌头”词牌;根据司马懿的“柔”选用“金缕曲”;根据曹操的“豪迈”则选用“满江红”等等,并且词牌尽量贴近人物的命运、性格和心态。

本书别开生面处是对三国时代洪流中、官场规则下个体官员的生存技巧和人性的揭示。无论哪个层级的官员,本身既是官吏组织的链条环节,同时也是社会网络的一员。中国官员的选拔模式,使得官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对上负责,即尽忠;做官要为民做主,即尽责;同时,官员身边还有一大批支持和仰仗自己的亲朋,即尽孝、尽义。在现实中,为官的合法性与为官伦理往往发生冲突;忠于职责和坚持法理很难求得平衡,这是千年存在的难题,做人与做官的矛盾几乎贯穿每一个中国官员的从官始终。

(选自《连云港日报》2016年8月23日,有删改)

4.三国演义阅读心得感想 篇四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5.精选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想 篇五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关羽(又名关云长)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害,但关羽忠义两全的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心中。

再说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自然是诸葛亮了!我佩服他能“算”准人。他知道曹操肯定不会出兵,只会射箭;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会保护他,帮助他完成计划;他知道周瑜嫉妒人才,蓄意刁难他。他似乎有双神眼把人看穿,看透,看到心里;我佩服他能看准天。知道三天后的早晨,江面有雾,这漫天大雾是天然的屏障,可以引诱曹军发箭,而不敢轻易追赶。他还算出此时必定顺风顺水,他的船队能安全返回……。诸葛亮神极了,这一切他怎么能算得准,难道他真是神吗?仔细想想,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分析。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己知彼,屡战屡胜。

6.三国感想-作文 篇六

前不久,班里出现了一大堆“妖怪——《三国演义》。我一看到这堆东西,就两眼发昏。“一星期必须看完哦!下个星期我要测试。”黄老师撂下一句话就走了。什么,还要测试!这可怎么办呀!不行,我要开始“战斗”了!

渐渐地,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好感。

我对自己要求不高,每天看十五页就行了。可刚看到章节题目我就晕了,什么《宴桃园豪杰桃园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美鬓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听着就头大。爸爸见我心烦意乱、毛毛躁躁,就说:“放轻松,静下心去读。”

我试着平静下来,像读故事一样去读它。读着读着,我忘了时间,也没再数什么页数,反而越看越想看,真好奇下面会讲什么。仿佛我穿越到了三国,与诸葛亮一起舌战群儒,与关羽一起单刀赴会,从这以后,我对《三国》没那么惧怕了,反倒喜欢上了它。

周末,姐姐约我去图书馆,我拿起《三国演义》就走。

图书馆里人真多,根本没有座位。我和姐姐溜到一个小角落里,各自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只大手拿起我的书,我猛一抬头,原来是服务员阿姨,“小朋友们,到闭馆时间了,快回家吧!”我看看手表,呀,五点半了,时间可真快。

回家的路上,我好像还没有从书里走出来:东吴水军旌旗招展,曹操败走华容道……

作者:肖西西

7.手机支付三国逐鹿 篇七

银行系、第三方支付、移动运营商, 这是目前中国手机支付领域的三大势力。它们的争夺将决定未来手机支付领域的格局, 谁将主宰沉浮?谁将获得行业的主导权?在复杂的合纵连横中, 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上, 胜负成败既决定于金戈铁马的实战搏斗, 也决定于运筹帷幄的战略布局之中。

带头大哥:银行系

银行系在移动支付行业中,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无论移动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支付, 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 它们在移动支付中的大动作, 经常都离不开银行系的合作, 因此将银行系称之为行业带头大哥, 算得上实至名归。

Waka Waka战歌

随着一首激情四射的Wa k a Waka响起, 除了有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滚滚硝烟之外, 还有各家银行借助世界杯之风所进行的手机银行营销活动。

2010年5月初, 中行的“中银掌上行”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下率先发力;5月中下旬, 工行的“快乐E购”闪亮登场, 利用自身在股票和商业领域的优势, 吸引股民和信用卡消费者开通手机银行业务;6月, 建行以价值上百万元的礼品, 用直截了当的办法强攻市场……此外, 交行、招行等已开通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均进入“临战”状态。

目前, 除四大国有银行外, 民生、光大、浦发、中信等多家商业银行也都或早或晚加入了手机银行服务提供者的行列, 国内手机银行市场“跑马圈地”的竞争加剧。

从秒杀, 到几近零折扣的促销行为, 再到大手笔的礼物赠品, 银行系抢占手机支付市场的手段既狠又准, 在白热化竞争中, 可以看出各大银行的抢客战场已经从实体银行、网络银行延伸至手机银行。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 手机银行还处于培育的阶段, 但是它作为一项能够为银行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渠道的新工具, 是银行无法割舍的蓝海市场。

然而一方面, 各家银行以低价和多功能选项为策略冲击市场, 相互竞争, 但另一方面, 银行系作为一个整体, 需要对抗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这另外两股势力的进攻。从行业整体看, 在手机支付领域中, 银行系在实力上财大气粗, 在政策上有国家的意向倾斜, 加之对于移动支付所需的金融服务的本领驾轻就熟。

在评估银行系势力的因素中, 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银联这一棋子。它作为联系中国各家银行的纽带, 在涉及银行系整个行业的事务上, 自然而然地担当起统领全局的角色, 特别是在手机支付行业中更是如此。

盟主银联

在移动支付中, 银行系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名有实的“派系”, 而不是一盘各家银行各自为政的散沙, 银联的作用至关重要。

2010年5月, 中国银联联合18家商业银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意欲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电子等不同行业间的壁垒, 共建一个平台。

8月20日, 中国银联宣布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在云南开通, 至此, 其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上海、山东、宁波、四川、湖南、深圳、云南7个省市。

9月9日, 中国银联携手戴尔 (中国) 公司及广州易联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签署合作协议, 将银联的手机支付产品首次应用于戴尔的直线订购模式。

9月28日中国银联宣布推出集合多类手机远程支付服务功能的“银联在线”移动电子商务门户, 分别于成都市人民政府和TCL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发布全国首款经过银联认证的商用“支付手机”。

这一系列的大动作, 透露出中国银联勃勃的野心——它想做中国版的苹果公司, 发动一场从手机设计、芯片生产到金融支付的全行业产业链整合运动;它还想做手机支付行业的领导者, 通过参与手机终端的标准认证, 加上它在金融服务应用中的资源和实力, 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它还想成为当前最热的电子商务行业的窥伺者, 通过推出“银联在线”切入B2C市场。

草根势力: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某大型第三方支付的老总曾表示, 当时开设中间账户时并未向央行申请, 在生米偷偷煮成熟饭的情况下, 该第三方公司就是这样诞生、成长、壮大的。

这很能说明第三方支付的成长历程:当互联网经济还作为一个新生婴儿的时候, 中国的银行还尚未彻底进入商业化运营的时代。在各家银行忙于上市融资、机制改革的关头, 网络购物清算业务市场, 这块原本属于银行的蛋糕, 却被来自民间的第三方支付所占领。看着现在如火如荼的网络支付市场, 这确实让中国的银行界很没面子。

现在, 手机支付领域作为移动经济的标志, 银行界不会坐视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市场蛋糕被分食, 而自己却被边缘化。不过, 此时的第三方支付已经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新生势力, 它已经有能力、也有决心在移动支付的领域中进行布局, 甚至发动一场制定该行业标准的草根革命, 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只是无论如何, 草根出身的第三方支付比起纯正血统的银行系来说, 其地位颇为尴尬, 无论是涉及相关政策还是金融服务, 这种情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支付宝发动草根革命

2010年10月19日, 国内知名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宣布联合60多家厂商成立“无线安全支付产业联盟”。据悉, 这是国内首个无线支付领域联盟, 它将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式支付方案, 即手机安全支付。这意味着支付宝移动互联网支付开放战略正式启动。

这一开放平台的“杀手级”应用就是利润分成可覆盖芯片商、系统方案商、硬件商等产业链上游企业, 网罗了众多行业巨擘, 包括全球芯片巨头高通、MTK, 手机巨头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系统和硬件商, 以及UCWEB、创新工场、掌上明珠等主流手机应用提供商, 共60余家厂商。

支付宝无线事业部资深总监诸寅嘉表示, 限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而商业模式有赖于重塑产业链层面的利益分享机制。由此可以看出, 支付宝拉起大旗, 集结武林群雄。构筑手机支付产业联盟的实质是打造一个以支付宝为核心的产业链级的利益分享机制。

支付宝准备在手机支付领域发动的这一场革命, 其暗指的对象是中国银联野心勃勃的移动支付产业联盟。这是一场草根平民对阵正统军队的标准之争。

在支付宝拉起的这杆产业联盟的大旗下, 开发者只要签约支付宝, 在应用中接入支付宝接口, 手机用户就可以通过支付宝账号在手机上完成该软件的所有付费操作, 软件开发者可以使用即时到账、大额支付等支付方案, 快速获得收益。

此类APP (application program, 第三方应用程序) 包括但不限于游戏、阅读、充值、缴费、网购等, 当前已经有近30家无线商户接入了支付宝安全支付产品。据悉, 支付宝已经针对Android, iPhone, Symbian S60, J2ME等主流手机平台进行了方案开发。按照计划, 未来支付宝还将覆盖更多的终端平台, 如游戏机, 各类读书的媒体平台、媒介平台, 甚至是带网络连接的数码相机。

由此可见支付宝的产业联盟其野心之大。为了贯彻其产业联盟战略, 支付宝祭出的绝招是诱人的利益分享机制。据悉, APP开发者可获得整个产业链中90%以上的收益, 这远高于国际通行的7成惯例。此外, 支付宝的开放式支付方案还可以设置参与各方的分享利润比例, 除开发者外, 芯片商、系统方案商、硬件商都可以根据参与程度获得相应的收益。

该利益分享机制, 打通了从芯片到硬件再到应用的移动互联网全产业链, 这将极大地提高产业链各层面的参与积极性。

业内人士认为, 支付宝的产业联盟更加具有开放性, 甚至比起将开发者固定在某一平台的所谓开放战略, 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软件方面, 它使各软件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并可以背靠支付宝账户体系这一隐形平台;而在硬件方面, 在这一模式下将有大量厂商手机在出厂阶段就预装支付宝手机安全支付产品。

第三方支付的尴尬地位

不过, 面对银联近期加快跑马圈地、探索多种新的合作模式及产品形态的强势发力, 第三方支付面临的压力并不算少。当然, 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层面的压力。

负责金融监管的央行一直担心, 现有金融管理制度还没针对非金融机构建立起有效的管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业务, 其潜藏风险很难控制, 而一旦这种跨行业经营的情况出现失控, 不仅将冲击现行货币金融体系, 甚至可能危害公共资金安全。

因此, 对于第三方支付所产生的沉淀资金, 以及相关活动引起的存款、贷款、投资等金融活动, 央行一直都在十分紧张地关注。不过比央行更紧张的恐怕还是第三方支付公司。2009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曾在媒体上称“央行下一步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放通行证, 这会对网上银行产生竞争冲击”。此话一出, 就让第三方支付公司又喜又惊, 浮想联翩, 这一现象不能不说与第三方支付在政策上的尴尬地位有着微妙的关系。

尽管目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起实施, 但与银联相比, 金融行业入门牌照还没到手的第三方支付在发展手机支付方面仍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

除了在政策上的尴尬地位, 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行业的整合与运营方面也存在压力。尽管移动支付涉及芯片、终端、电子、通信、银行等产业链的诸多环节, 但归根到底还是金融服务。因此, 与银联相比, 前者作为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银行卡联合组织, 在银行间构建互联互通的支付市场方面有多年的资源积累, 在这一点上, 当第三方支付想在手机移动产业链整合上与银联争夺主导权的话, 很明显地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在这种境况之下, 第三方支付选择的出路是尽量向金融行业靠拢, 即使号称汇集4亿用户的支付宝也只能乖乖认账。从2005年3月, 支付宝与工行达成战略合作以来, 支付宝陆续与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的60多家境内外银行达成了合作。

不久前, 媒体上关于支付宝酝酿收购民生银行以解决支付宝金融融资和牌照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无论这样的消息最终是真是假, 都从侧面反映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希望在包括手机支付在内的相关领域竞争中, 可以获得与银联平等的地位, 而无须在关键时刻底气不足却一脸尴尬的表情。

新兴势力:手机运营商

手机支付, 自然少不了手机运营商的参与。代表着“移动”的运营商和代表着“支付”的银行机构成为无可置疑的两大主体。不过尽管对于手机支付市场, 中国各大手机运营商并不乏投身其中的激情和大手笔的资源投入, 但是相比在这个领域中占据老大地位的银行系和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 在三方的市场博弈中, 手机运营商的表现就略显逊色。

但是, 移动、联通、电信, 哪一个公司不是财大气粗?其实力不容置疑, 而目前在手机领域的尴尬表现, 背后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在市场拓展层面还是相关的政策层面, 移动运营商都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移动运营商集体发力

2010年10月15日, 中移动以395亿元入股上海浦发银行, 20%的持股比例使得中移动顺利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2010年3月份曾表示, 公司入股浦发银行的一大原因是希望开发手机支付系统。相关业内人士评价, 这将成为手机支付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中国移动只是入股而不直接参与银行运营, 但上海浦发银行无疑被看作是中国移动布局手机支付领域的运作平台。

从实力上看, 中移动不容小觑。在市场上, 中移动背靠着拥有8亿手机用户、全球最大的移动手机市场——中国, 根据华尔街的分析, 中国移动支付与银行业务将在2013年, 从2009年的4.4亿美元增加至54亿美元;技术上, 中国移动在手机支付上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2010年举行的通信展上中移动展示了这方面的技术, “只要更换一个带有手机支付功能SIM卡, 然后进行充值就可以轻松实现支付功能。”据了解, 目前中移动在北京物美等超市已经初步实现了该支付功能。

中移动在手机支付市场的大手笔举动令人瞩目, 但并不稀奇, 只要密切关注联通、电信在这个领域的新闻, 情况就很明显:移动运营商已经在手机支付领域中集体发力, 大有所图。

2009年5月, 上海联通推出了可以刷公交卡的手机, 用户乘车时可以直接刷手机付费;中国电信继2009年5月推出手机缴费、手机订购及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业务后, 2010年2月又正式推出“翼支付”, 客户可以持天翼手机在超市、便利店、商场等特约商户进行购物;3G业务的开展更是给手机支付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可能性。

拼技术、拼服务、拼资源……三大移动运营商以手机为终端, 雄心壮志, 准备发起一场移动支付领域的升级战。

被压抑的移动运营商

只要仔细审视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历史, 就不难发现强壮而巨大的移动运营商在这个市场上发展并不顺利。从发家到壮大, 三大移动运营商的许多重大市场开拓行为, 往往并无完全独立, 必须借道于银行机构, 当双方合作愉快的时候, 无疑是顺风顺水, 但是当一方准备争夺行业领导权而另一方也有着同样的野心, 那么最终吃亏的是作为依附者的移动运营商, 这很能说明移动运营商在手机支付市场上所处的被压抑的地位。

2000年, 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推出国内最早的手机银行业务, 但这一业务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成功。2003年8月,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业务。这可以说是中国移动借道各银联进军手机支付市场的一种策略。

但是这样的合作并不顺畅, 银联现在已经推新一代手机支付技术, 可以绕过运营商的SIM卡的瓶颈, 无需更换手机号码, 只要通过发卡银行将定制的金融智能卡植入手机即可。除此之外, 中国银联还与TCL合作发布全国首款“支付手机”, 通过该手机可直接进行远程支付, 在技术层面完全绕过电信运营商, 内置功能将手机变为POS机终端进行大额支付。

很明显, 银联正在绕过中国移动, 准备独占手机支付市场的头把交椅。没有运营商也可以做手机支付, 这无疑给移动运营商以当头一棒。中移动原本打算通过与金融机构结盟, 从而曲线进军手机支付市场的策略如今是举步维艰。难怪王建宙曾感慨, 中国移动“最缺少的就是金融和传媒牌照”, 其在手机支付市场中的无奈可见一斑。而日前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 可以说是在前一种策略失效之后, 中移动变被动为主动, 开始与银联争夺未来手机支付主导地位的一种选择, 只是这一选择也未必就能一帆风顺。

当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 意指手机支付市场的消息正式发布的时候, 作为监管者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就言辞坚定地表示, “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支付业务”。其背后的原因是央行的担心:中国移动等非金融机构发展移动支付, 必然会产生中间账户的沉淀资金问题, 引起存款、贷款、投资等金融活动, 一旦失控, 不仅将冲击现行货币金融体系, 甚至可能危害公共资金安全。

而中国移动这一个案更深层的原因则反映了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在面对市场主体自发创新行为时候的一种谨慎的做法。电信运营商作为垄断行业, 一旦将业务延伸到同样作为垄断行业的银行业, 那么“井水”“河水”流在一起而相应的监管没有到位, 可能出现的风险让监管者不敢大意。欧阳卫民说:“获得许可的机构, 其性质必须是支付组织, 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支付业务。”宁可慢一步, 也不错一步, 可能正是迟缓的监管者面对快速变动的市场所做的一种折中之举。

除了在政策层面上倍感压抑, 中移动的这种无奈, 也反映在市场上。手机支付涉及芯片、终端、电子、通信、银行等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 但归根到底还是金融服务。一方面, 银联在金融运营上具有先天优势, 作为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银行卡联合组织, 更容易在银行间构建互联互通的支付市场;另一方面, 在整合手机支付产业链方面, 银联已经先移动运营商一步, 抢得先机, 这也增加了移动运营商的压力。

8.三国感想-作文 篇八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志》 ; 小说 ;正史 ;人物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9-0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为了把一件事情说得条条有序、娓娓动听,把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作者运用了更多的夸张虚构、无中生有的手法,把不可能的转化为可能,作者把作品的描写具体化,把一般难理解的通俗化。

《三国志》则是一部正史,史料价值及其高,全书的构成也是体现了三国鼎立的现实价值所在,《三国志》的特点是简约,缺点也是在于失之于简,《三国志》在人物描写方面生动、形象、具体,陈寿在概括作品方面也很强。

一、《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写作背景的异同

1.《三国演义》写作背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最早是民间将《三国志》的故事加以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作品,到后来是罗贯中将这些所有的传说编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艺术整体,罗贯中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为写作背景,借鉴其他手法以及事例,以七实三虚、文言夹杂着白话的手法,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描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气势磅礴吸引读者的小说,作品中不论是出现的人物还是描写运用的手法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相应的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

2.《三国志》的写作背景:《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实,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的《三国志》,在撰写《三国志》时,叙事结构没有一体化特征,主要是以三国人物作为为写作的背景,突显出期间的战争及其历史背景,陈寿撰写的作品总体说来比较简洁,因为陈寿是晋臣,所以作品里面描写的大多数人物、事迹都是陈寿亲眼目睹的,比较贴近于历史,表达出来的思想特征也符合作品中出现的事例。

3.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描写的手法是七实三虚,而《三国志》是一部史实,注重写实,两部作品刻画出来的边远人物和突出的经典人物都比较深刻、形象、具体,两部作品都展开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不过,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目睹了相关事例及其人物,所以《三国志》更接近于历史,两部作品不论在人物还是事件描写中,都能体现出其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相对而言,《三国志》描写手法上比较简洁,不过,两部作品中典型人物留我我们的积极历史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崇的。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人物艺术手法的异同

1.《三国演义》的人物艺术手法。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时,把众多人物形象多元化,而《三国演义》除了用比喻、对比、衬托、反衬、夸张、烘托等手法外,还善于使用外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繁琐而又复杂的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淋尽致,罗贯中通过以七实三虚、文言夹杂白话文的手法描写作品,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都有多面性,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来的人物生动、形象,起到典范作用。罗贯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过边远人物的衬托来凸显典型人物形象,使典型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罗贯中更加注重利用富有特征性的人物来体现其艺术手法,都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更能体现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艺术手法的描写,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典型人物的刻画使《三国演义》更加个性、鲜明、生动,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而诸葛亮也突显出其积极的方面,诸葛亮对后世杰出的历史人物形象树立了榜样,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与此同时,罗贯中又把人物形象个性化,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人物时比较形象、具体、个性化,不是直接把人物概念化、单一化的,而是利用多面化的手法来突显出人物特征。

2.《三国志》的人物艺术手法。 陈寿笔下的《三国志》比较简略、比较贴近历史,因为《三国志》出现的人物描写、事迹描写大多数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加轻而易举的理解和读懂历史,陈寿运用的艺术手法上比较细节化,大至言行举止、小至行为动作,也因人物的烘托才能贴切实际,才能把相关的手法运用在相应的人物形象上,才能表现其特征,把人物形象两面化等这些都能用细节上的描写表达和体现出来。

陈寿笔下的《三国志》大多是政治、历史人物与事迹的纠葛,正史《三国志》的史料价值是极其高的,陈寿笔下的《三国志》人物形象都比较真实,运用的手法也妥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人物特征。

三、总结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艺术手法也有差异,譬如,性格复杂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典型的自私自利、奸诈、狡猾的反面人物。而在陈寿笔下《三国志》中曹操得到的却是高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曹操的成就,曹操并非一个反面人物,反而是一个聪明、机智的积极人物,这便是两部作品在利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结束语: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虽然是在用不同的手法描述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一个时期的事。一个带有戏说,一个用史实的口吻,但是都具有可读性。无论读哪一部都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美感。其中描写的人物在两部作品中不近相同,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看,更容易使读者了解人物。因为每本书出于作者自身意图的考虑,对人物塑造的方法也有所选择,当然,两部作品的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具有可比性,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手法的运用更能凸显出作品的价值。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这两本书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了解那一段史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宋艳梅.杨秋梅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5.

[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长沙:岳麓书社,2001.

9.三国感想-作文 篇九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他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结合了民间传说,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征战的历史过程,刻画了几百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描写了他们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这部书讲述了很多的英雄故事,但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关羽和诸葛亮。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一直帮助大哥刘备。在一场战斗中,关羽和刘备、张飞失去联系,为了照顾好自己的两位嫂子,为了以后还能帮助大哥,他被迫暂时投降,但是却明确表示自己投降的是汉朝而不是曹操,并且提出要求: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两位嫂子;只要有了大哥刘备的下落,我立刻去追随他,任何人都不能阻拦。后来关羽知道了大哥的下落后立即放弃曹操给他的荣华富贵,护着两位嫂子,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和大哥会面,帮助他作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在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后,一直辅助他。他博学多才,通晓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知识,留下了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他还善用兵法,分析别人的心理,巧妙的使用了反间计、空城计等,为蜀汉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0.三国城游记作文 篇十

今天,我们来到了无锡的三国城。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基地。这里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首先,我们来到了表演场,观看了三英战吕布。在虎牢关前,有很多将军都打不过吕布。最后,身穿红色战袍,手拿利剑的刘备和身穿绿战袍,手拿青龙刀的关羽以及身着黑战袍,手拿长矛的张飞上场了。他们策马而来,向吕布冲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三位英雄打败了吕布。然后,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了一会儿。这里有走铁索,踩木桩,独木桥……我先和王烨玩了踩木桩。首先,我走在木桩上,木桩下面是河,我差点就掉下去了,可把我吓了一跳。然后我又玩了走铁索,先用双手抓住铁索,再从一个木板跳到另一个木板。我站在木板上,木板一直摇摇晃晃的,我一不小心就倒在地上了,可把我摔得痛死了。

不知不觉,到了要回去的时间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今天,我们不仅玩的很开心,还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

11.话说“三国文化” 篇十一

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战争时期相比,很容易看出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儒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位与其它诸子百家相等。南北朝和五代时期,受到当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严重影响,是儒家文化在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后走下坡路的时期,直到宋代才重新确立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三国文化”则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统治地位三百余年后才出现的,它吸收并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三国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上尊下卑的伦理道德,兵家文化讲究的是计谋诡诈、刀光剑影,在残酷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一个时代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所以三国历史虽短,却极为精彩。

在“三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最精练的表达语便是一个字——忠。忠主要指忠君。在平常,“忠”字挂在每一个臣子口上,很难检验。但在皇权内外交困、遭遇严重挑战之时,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的试金石。建安初年,汉廷侍中、太史令王立便指出:“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他甚至多次对汉献帝说类似的话。曹操怕暴露了他的野心,传话给他:“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不多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汉纪》)这代表了曹魏集团对当时大势的判断。建安五年(200年),周瑜已认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在初见孙权时,也明确指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鲁肃的看法,代表了东吴集团对当时形势及其发展的判断。与此相反,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谈到他的奋斗理想,那就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出师表》中则表达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异,也是三国国策的根本分歧。曹操认识到“汉祚终矣”后,便制定了两步走的国策:第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利用汉王朝在一些人心目中仍残存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统一北方。第二步,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魏王朝。曹操毕生只走完了第一步。东吴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后,便在三国中制定了较为中立的国策,重在发展实力,保卫自己,一般不主动出击。蜀汉政府为“兴复汉室”,从诸葛亮到姜维等,前赴后继,多次北伐,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外,蜀汉还全面地继承了汉代旧制,少有变革。就三国而言,蜀汉的国策国制、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确实更符合儒家文化的“忠”。

“父为子纲”在三国时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也深深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曹操为报父仇,屠徐州;孙权为报父仇,屠夏口。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其主要原因便是许多人认为不择手段地为父报仇,是儿子应尽之职。诸葛亮三代忠贞,而关羽父子、张飞父子也都是忠孝两全的典范。

“夫为妻纲”在三国时期的表现极为复杂,往往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战乱中很流行娶敌将的老婆、女儿、侄女为妻妾。在这方面,三国的首脑皆积极带头。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立即在前线收张绣的婶母、原董卓部将张济的老婆为妾,引起张绣的反叛。 刘备打下益州后,以原益州牧刘璋的弟媳穆氏为妻、为皇后。 孙权在袁术败亡后,即将袁术的女儿们收进后宫。蜀北地王刘谌为避免受辱,在父亲投降时,在汉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刘备的甘皇后、穆皇后合葬于惠陵,是“夫为妻纲”的最高表现。

三国时期流行的财产观,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典型结合。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研究。这一形象成为以后历代儒家倡导的耕读典范,成为许多中下层儒生学习的楷模。后来,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其家产仅有桑树800株,薄田十五顷,勉强能供给子弟衣食,家无余帛,其夫人竟无一套与丞相夫人相匹配的服装。诸葛亮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贤相楷模。 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供给,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费执蜀时,家不积财,儿子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在曹魏集团中,曹操带头禁止奢侈,后宫不敢衣锦,卞夫人“无文绣珠玉”。曹丕与曹植争宠,为了赢得曹操的欢心,他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衣着朴素,日用节俭,并让妻子、仆人等节俭度日。 东吴的吕蒙等皆将俸禄尽量用完,如有多余的财物,则分给朋友亲戚。这种财产观的出现,主要与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许多人鉴于战乱中财富致祸、富豪被杀的惨痛教训,不再积累财产。这种观念反映在丧葬习俗上,就是流行薄葬。如诸葛亮临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书·诸葛亮传》)。刘备惠陵在汉陵中也是较小的。当然,这也与当时盗墓特别风行有关。

在兵家文化方面,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三国相争及所演绎出来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厚:如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等一大批军事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曹操征乌桓、邓艾灭西蜀等奇袭战例;如诸葛亮“攻心”平南中,五出祁山伐中原等……其中顶尖级的人物无疑当推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早已被视为智慧的化身。 三国兵家文化内容实在太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展开。总之,它集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兵家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作者抓住了“三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三国文化”主题思想进行反复提炼,坚持用宋代以后的儒家正统文化观念描述三国 ,只承认对刘氏集团的忠,尊刘贬曹笔法贯穿全文始终。这正是它千古不朽、最大的成功奥秘所在。

在三国时期,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品质和能力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智慧而言,比曹操、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明代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马懿智勇相等。”(《四库全书》本《居业录》卷四)但为什么诸葛亮会成为“智慧”的化身?根本原因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因此,他成了古今中外同崇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纪念关羽、张飞、赵云的祠庙遍布全国各地,就其武功而言,关羽、张飞、赵云都不及吕布, 但关羽“义薄云天”,被公认是我国古代在“义”方面最典型的楷模;张飞“诚贯金石”,诚者,忠诚也,信也,系儒学家倡导的学习楷模;赵云一生忠于汉室,集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

换言之,从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团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后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的大逆行为;曹丕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马氏又以阴谋取代曹氏江山。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不能容许的。曹氏、司马氏被儒家视为“奸贼”,概因于此。孙吴集团对汉室、汉制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在儒家看来也是不可取的。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全盘继承汉制,在儒家看来,根本点上是站稳了脚跟的。刘关张三结义,被视为“义”的楷模;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是智慧的化身,更是贤相的楷模。可以说,三国中,以刘备、诸葛亮、关羽为代表的蜀汉英雄才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也最受后世好评。这也是从唐代开始,历代朝廷皆视蜀汉为三国正统的根本原因。

12.新《三国》剧情雷人 篇十二

新版《三国》5月2日晚四大卫视联手首播后, 引发网友讨论, 剧中对曹操的美化尤为惹人争议。另外, 台词现代意味浓厚, 也被网友指为“雷人”。

网友热议

历史派网友:曹操说:你们不是把金銮殿都视为圣地么。金銮殿最早出自唐代的大明宫中的一偏殿, 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 因此经常被文人引以为荣, 久而久之就成为皇帝宫殿的统称。曹操这句话, 足足又把金銮殿这一典故向前推了四百余年。曹操说:悬于长乐宫门。长乐宫是西汉长安的皇家宫殿群, 东汉根本就没有长乐宫。

语言派网友:曹操找袁隗说:“想与你为伍, 陪你走几步可否”, 袁答“听凭尊意”。曹操说的这是什么语, 文言不是文言, 白话不是白话, 口语更不是口语, 书面语也不是, 完全的四不像。更绝的是袁隗的话, 曹操当时只是骁骑校尉, 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级别, 而袁隗是堂堂太傅, 叫一个总理对着一个普通的市长说“尊”, 这是尊卑不分阴阳颠倒。就算袁隗真的老糊涂了, 也不会忘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吧。

外形派网友:刘关张出场, 太令人失望了, 啥也不想说了, 这三人是来调节气氛的。张飞那张大白脸, 很难让人和穿青挂皂的桓侯联想到一起。张飞就是个白白胖胖猪八戒, 一笑还有俩酒窝, 真可爱。此关羽没有眼睛, 只有眼袋。心都凉透了。吕布用何润东演还是不错的, 相貌英武, 与原著中的吕布相似。董卓好歹也算一世枭雄却被搞成金毛狮王。

13.游三国城作文 篇十三

在暑假里,我叔叔来了,我叔叔带我到无锡三国城了玩,到了三国城我看见了许多人在那里旁边拍照在不远处可以看见有两个穿着古代衣服的人在那里站着,不一会,有人问我要不要在这里留下几张照片?

我叔叔同意了。买了票并进了三国城后我们看到一些人分别演刘、关、张等人在演三英战 吕布。

我问叔叔,为什么这里那么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叔叔说,电视就是到这里拍的,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明白了。原来 三国的东西都是到这里演。我们又走了走。看见了一些战马和一些墙,我想了想,这里叫应该是电视上演的火烧石壁吧。我们还在里面吃了一些东西······我们走走看到了一些马。我十分的想去骑骑但我的个子不够所以不能骑。但我看见了旁边的一匹小马,我又问了问叔叔我能不能骑小马,我叔叔终于同意了。我骑这小马转了转叫走了。

14.游三国,学数学(连载) 篇十四

只见张飞是这样排序的, 第一组:

当a>0时, 2a>0, 由相反数定义知-2a<0, 故2a>-2a;

当a=0时, 2a=-2a;

当a<0时, 2a<0, 由相反数的定义知-2a>0, 故-2a>2a。

第二组:

方法一:∵m>0, n<0

诸葛亮表扬了张飞等人, 大家士气大振, 日夜操练, 准备攻打曹操所占领的地盘———“有理数加法”许昌。

话分两头, 袁绍仗着自己兵多将广, 也一心想要打败曹操。这天, 袁绍带着七十万军队, 号称百万雄狮, 浩浩荡荡地杀向了许昌。

这天, 袁绍到达许昌, 看到曹军修筑的数学工事, 便命大将张郃前去攻打。可是久攻不下, 袁绍只好鸣金收兵, 先退回自己的营寨。清点人马, 发现损失过半。于是, 袁绍马上召集各路将领, 召开高级军事会议, 商讨攻城之计。田丰献计说:“看曹军这工事, 我们需要想办法计算出每道题的答案, 得到正确的解码, 再用相对应的武器攻打, 才能攻破。”袁绍采纳了田丰的计策, 立马吩咐各路将领计算答案。他们算出的解码分别为:工事一是-11, 工事二是3, 工事三是-17;工事四是-6。然后, 他们派出了精良的部队向曹军阵地一阵猛攻。只见曹军阵地只开了几个小小的缺口, 很快又被其他题补上了。就这样, 经过几番强力的攻打, 袁军损兵折将, 曹军却损失不大, 他们的阵地真是坚不可摧啊。这时袁绍知道, 只有算对曹军所有防御工事题的解码, 才能一举攻破。但不管各路将领怎么计算, 都算不出所有的准确答案。袁绍只好退兵。

再说, 刘备得到密报:袁绍攻打曹营大败而退, 而曹军用来修筑防御工事的题目是有理数加法题。于是他叫上张飞一起来到诸葛亮帐下, 商讨如何攻打曹军的事宜。诸葛亮说:“按敌情来看, 我们只有派一支尖刀部队, 找到曹营布阵指挥所, 缴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文件。然后, 按法则计算出曹营所有防御工事题的正确答案, 这样才能摧毁它, 夺取‘有理数加法’阵地———许昌。”“好!我愿意带尖刀队前往。”张飞自告奋勇, 刘备当即答应。这时, 又有密探来报:曹营布阵指挥所原有23人, 现在人数变化情况是:+11, -8, -6, +1 (调进为正, 调出为负, 单位:人) 。诸葛亮算出敌方指挥所人数是21人。张飞带上了相当于敌人两倍的人数出发了, 他们快到官渡时已是夜幕降临。张飞等人加快行军速度, 来到了一片沼泽地前, 他们勒住马缰, 只见茫茫一片芦苇和水杨柳, 不见道路, 只得跳下马背, 不敢贸然瞎闯。

经仔细观察, 张飞发现苇丛中有一块石碑, 拨开苇叶, 只见石碑上刻有一条数轴样的直线, 还配有一首诗:“东五再西三, 试着走走看;走到指定点, 自有碑指南。”张飞问手下:“东五再西三, 是什么意思呀?”手下人说:“东五可能是指向东行5000米, 那再西三就是再向西行3000米。”夕阳刚刚西下, 还不难分辨东西方向。但怎么知道已经向东走了5000米了呢?张飞叫手下将苇叶折下来, 接成10米长的绳子, 像丈量土地一样丈量了500次, 大家总算向东行进了5000米。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向西走了3000米。到了目的地后, 他们已是腰酸背疼了。此时, 天色已黑, 又找不到新的标志, 四周全是芦苇, 大家不禁慌了起来。

此时, 月亮已从东边升了起来。张飞与手下商量了一阵, 决定顺着原路返回。返回原地后, 在朦胧的月光下, 张飞反复研读着诗句, 又掏出炭笔, 在石碑上画了个图, 终于明白了:这其实是有理数加法。向西3000米, 可以看成向东负3000米。两数相加 (+5) + (-3) =+2, 我们只需向东走2000米, 就可以找到新路碑了!这肯定是敌人故意设计的。

大家继续用芦苇丈量路程, 迎着初升的月亮, 向东行进了2000米。这才发现之前已路过此地, 只是那时没有仔细找路标。于是, 大家就在周围仔细地找起路标来。果然, 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条交叉的小路和一块石碑, 上面写着:“南三再北五, 自有休息处。”张飞兴奋了起来, 心想, 休息处应该就是官渡所在地。便转身对手下说:“这下不会再走冤枉路了。这数轴是南北向的, 向南是正, 向北是负, 两个有理数相加 (+3) + (-5) =-2, 取它的绝对值是2, 就是说向北走2000米就是曹营布阵指挥所了。张飞命令尖刀队原地休息20分钟。过后, 他们一齐杀向了曹营指挥所, 敌人毫无防备, 指挥所被一举摧毁了, 参谋长曹休只能束手就擒。张飞在清点战利品时, 从缴获的曹休的公文包里发现了一份重要文件———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取原来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 仍得这个数。

张飞领着队员, 押着俘虏, 带上战利品, 连夜返回了营地。诸葛亮立即组织人马利用该法则对曹营的布阵题进行计算, 很快便准确无误地算出了答案。他们根据敌人的布防, 派出了相应的部队, 一举攻向曹营, 大获全胜。曹军全线溃败, 只好退守到200千米以外的“有理数减法”阵地———冀州城去了。

为了进一步扩大数学江山, 让各官兵全面掌握有理数加法布阵题的解题方法, 诸葛亮对手下说:“其实有理数加法也可理解为打仗法, 下面我出道检测题来考考你们, 比如袁军和曹军对打:

“大家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后, 我们将乘胜追击, 马上去攻打曹军的有理数减法阵地。”

曹军是否能守住有理数减法阵地———冀州城, 且看下回分解。

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 就像滑雪或弹钢琴一样, 只能通过模仿、练习和钻研学到它。

15.植根传统绘三国 篇十五

《三国演义》闻名中外,每次谈到三国人物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三国演义》的人物造型,多半见于书中描述诸如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两耳垂肩;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面如黑铁;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长髯飘逸。多年来,人们对三国人物的形象产生约定俗成的格式,后人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再取得突破,创造新意是个难题。

1982年,张新之偶然观看根据三国故事改编的京剧《古城会》,很快就被传统戏剧中人物的艺术夸张表现手法吸引,从此开始从事三国人物画的创作尝试。画家倾注全部心血来研究三国人物画,花10年之功悉心收藏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绣像、造像、石刻等丰富的资料,仅《三国演义》连环画就有10多个不同版本,约200多本,将他的书橱装得满满的。

在创作绘画时,他博采众长,突出民族民间传统色彩的韵味,将漫画与戏剧人物结合,将泼墨与写意结合,意在笔先,情倾画面,注重水墨写意色彩的洗练、明快晕染效果,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逸笔简练、趣味生动的独特风格。新之的三国人物画,逸笔草草,不拘一格的构图,不拘法度的写意,兴之所至,笔墨生情,随心所欲,意气畅达,用中国传统水墨将三国人物事件逐步再现在宣纸上,创作出大量不同尺寸的《水墨三国》系列国画作品,在湖广会馆重庆锦瑟画廊等处陆续对外展览销售,得到社会认可好评。他创作的《诸葛亮抚琴》、《云长骑射图》等系列作品,被日本、美国等客人看见后连声叫绝,予以收藏。

张新之不仅对三国故事烂熟于心,对自己创作的大量三国人物画作品也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总结自己创作三国人物画的感悟时说:“画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将人物搬到纸上,要画活,就得了解这人物的多重性。”

艺无止境,笔墨当随时代。诗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浪漫产物,画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诗意化倾述。观赏画家笔下的三国人物系列国画作品,无论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的宏大场面,还是“刘备初出”、“关羽夜读”的人物特写,都艺术地再现出三国演义中的贤仁刘备、睿智孔明、忠义关羽、剽悍张飞、骁勇赵云、奸雄曹操等个性鲜明的群体人物形象。画家还在很多作品中发挥自己研究传统书法的功力,书写有关三国人物的精练故事、诗词感悟,展现自己更多艺术内涵的同时,让观众从传统艺术深厚的土壤中,去领略体味《桃园结义》等经典人物故事的情感。

画家张新之正值盛年,祝愿他在三国人物画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画出传统人物画更加成熟的艺术情趣感悟。

16.三国英雄作文 篇十六

我喜欢她是因为他对刘备很忠诚,蜀建兴元年,刘备兵败白帝城,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在永安宫中托孤与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刘备说:“君之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期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说:“臣敢竭股j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臣。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足智多谋,像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战列早已被人们熟知。

你知道吗关于诸葛亮的智慧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诸葛亮临死前对后代们说:“我死后,我们家将会有灾难,那时你们把房子拆了,墙角有一个纸条,里面有解决的办法。”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一位后代在魏国当了将军。魏王知道后,便找了个理由把他判了死罪,魏王问他诸葛亮死前说了什么。将军如实告诉了他。魏王听了,立刻把房子拆了,找到那个纸条,纸条上写着“请退后三步。”魏王立刻起身退后三步,只见房顶“啪”一声掉下一个纸包,纸包内写着“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魏王听了,暗暗佩服诸葛亮的智慧,并把将军恢复了职位。

17.三国感想-作文 篇十七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为了镇压起义军,汉献帝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招兵买马。就在投兵的途中,刘备、张飞、关羽相认识了,并且在张飞的桃园中结拜为生死兄弟。这时,朝中也发生了几件大事。汉灵帝死了,何进立刘辩为王。何进与宦官集团闹了矛盾,于是招董卓进京。宦官集团感到不妙,让曹操刺杀董卓,可是未成功。曹操逃跑了,他自己组织了一股势力。从此魏蜀吴之间复杂的军事战斗就开始了。

文中的人物约有400多个,但是我认为最为主要的人物是:坚持不懈的刘备、骁勇善战的张飞、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气可嘉的赵云,当然还有曹操、孙权。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诸葛亮出山第一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气死周瑜、七擒孟获、木牛流马,当然他的功劳不止这些,但这大大小小的功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让我非常佩服诸葛亮。

现实中也有“三顾茅庐”的事,比如说我吧,有一次我“三顾书店”第一次,我走进书店,为的是买《xx》,这本书是新出来的。我在书店找了好半天,没有找到。我问导购员,导购员才说:“你买的书还没到呢!”我走出书店,心里想:下回再来看,希望下回不要卖完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又来到书店。找到导购员,导购员对我说:“对不起卖完了。”我差点晕过去,靠,不到这么倒霉的吧!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我走进书店,立刻看到了那书,疾步跑去,终于买到了,我的老天爷!果然,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看来我“三顾书店”的努力没白费。

18.三国时期军事文书初探 篇十八

一、军令类文书

军令文书是战时由主公或将领颁布战争指令、调整作战方针、鼓舞军中士气的文书。这类文书是典型的下行文书, 出自主公或主将, 旨在及时向全军发布作战指令, 指导各级军士具体战术, 具有高度权威性。三国时期军令文书的文种主要集中于令、诏、教三种。

令, 多为主公发号施令所用, 如曹操《军令》、《船战令》, 刘备《攻成都令军中》等。此类军事文书行文简明, 语气威严, 内容涉及对作战方法、军队纪律的命令指示。指令开门见山, 直述要点, 结尾处多强调违令后果, 如“察违令不进者斩之”、“违令者斩”等, 凸显命令的权威性和森严性。

诏, 同样是由主公发出的军令文书, 但相比令, 诏的适用范围更广, 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作战方针的指导。军诏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战役的宏观部署, 如曹丕《伐吴诏》;二是对将军的任命派遣, 相当于给将军的任命书, 如曹丕《诏征南将军夏侯尚》、刘禅《诏蒋琬屯汉中》;三是向军中宣布重大决定或重要事项, 如曹丕《敕还师诏》、高贵乡公《犒赐破蜀将士诏》;四是临戎宣言, 力言敌方之恶, 同时表达雄心壮志, 提升将兵士气, 如高贵乡公《临戎诏》、刘禅《出军诏》。作为军令文书的诏, 篇幅略长于令, 在部署事项时常常先交待事由, 行文过程重分析, 切要点, 语言简练有力, 权威性强。

教, 是三国时期常用的文种之一。三国军事文书中, 教是由主公或主臣发出, 指示将兵作战方法或作战思想的文书。教文涉及广泛, 有应用于指导作战颁布指令者, 如曹操《征吴教》, 此“教”与“令”内涵相当, 但由于发布者此时并非君主, 所以只能用“教”而不用“令”。也有的教文用于和军中将士沟通, 如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全文为辞恳切, 循循善诱, 表达对下属将士的殷切期望。与令、诏相比, 教的使用者多为军中主臣, 行文范围较广, 弹性较大。

二、报请类军事文书

报请类军事文书, 是战时将臣向主公报请事项、提出建议的文书。三国时期, 这类文书的常用文种有表、疏、状、奏、露布、对诏等。按照具体功能, 报请类军事文书又可分为进谏、献策、告捷三类。

(一) 进谏文书

在征伐问题上, 将臣常常根据敌我实力、地域特征、天象气候等综合因素分析征伐的利弊, 从而向主公进谏。如曹植《谏伐辽东表》、华歆《谏伐蜀疏》、王肃《谏征蜀疏》、蒋济《谏遣田豫王雄攻辽东》等。以曹植《谏伐辽东表》为例, 全文以谏言勿伐辽东为主旨, 开篇直述辽东复杂地形与当前“师疲力屈”的现状, 表明“诚未易攻”的看法。接下来分情况讨论, 若攻克, 从征伐所耗费的财力人力等方面来看, “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失利, 则进退维谷, 威胁重重, “东有待衅之吴, 西有伺隙之蜀, 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 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进而提出观点, 认为当今之务为劝课农桑, 稳定国基, 而非“劳神于蛮貊之域”。进谏主旨鲜明, 逻辑分析严密, 劝导层次清晰, 可谓此类文书的经典之作。

(二) 献策文书

承担献策功能的军事文书用于在某一场战役中, 将领或臣子根据实时战况, 向主公请示作战策略。如满宠《请备无强口疏》、卫臻《奏拒蜀》、王基《上疏请守便宜》、步骘《表言塞江》等。此类文书语言简要, 直指要害, 较少铺陈, 重在表策。以满宠《请备无强口疏》为例, 此疏作于太和三年, 曹休率军入合肥, 满宠上疏献策, 认为曹休所行之道“背湖旁江, 易进难退, 此兵之洼地也”, 是作战不利的地形, 因而谏言“若入无强口, 宜深为之备”。从地势和实力分析, 推测此战险处在无强口, 请示主公做好战略防备。但据《三国志》卷二十六记载, “宠表未报, 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 要休还路。休战不利, 退走。”献策未成, 曹军失利。可见, 战事频频的三国时期, 献策文书的有效撰制和通报, 对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献策文书本身亦是谋臣战将韬略智慧的体现。

(三) 告捷文书

三国时期的告捷文书常使用表、露布等文种。报告胜仗, 有侧重战况报道者, 如诸葛亮《表上武功事》, 文章言简意赅, 将战役中遣将、用策、战法、胜因逐个交待, 笔法平实干练。也有侧重向主贺喜者, 如锺繇《贺捷表》, 文章在叙事前先作铺陈, 以“戎路兼行, 履险冒寒”表战争之艰难。其次描述敌我两方交战场面, 继而表明胜况。接着表达贺喜之意, “奉闻嘉囗, 喜不自胜。望路载笑, 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 谨拜表因便宜上闻”。在记述的同时注重铺陈, 强调抒情与叙事的有效结合。

三、战方往来类文书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 文书往来成为作战各方的主要交流方式。根据收授对象和承担职能不同, 战方往来文书可分为沟通和讨伐两种性质。

沟通性质的军事往来文书用于盟军之间互相交流, 常用文种有书、笺等。三国之战, 常有结盟, 盟军之间的文书往来, 是了解军情、沟通战略的重要方式。此类文书文辞谦逊, 言语恳切, 内容多为对战略的部署、对盟友的建议、对战局的判断等。如诸葛瑾《与刘备笺》、陆逊《与关羽书》等。

讨伐文书常用檄、表等文种。这类文书旨在声讨敌方恶行, 壮大征伐声威, 从而打击敌方势力, 提升己方士气。其中, 檄文常以讽刺辛辣、论述缜密、言辞犀利著称, 是讨伐文书的典范。以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为例, 文章笔触精炼锐利, 针对曹操“罪状”, 历历盘点, 层层剖析, 出语辛辣, 用词犀利。陈述其罪行, 如“专行胁迁, 当御者禁, 卑侮王室, 败法乱纪”;形容其恶劣, 如“豺狼野心, 潜包祸谋”、“除灭忠正, 专为枭雄”。文风刚健, 义理晓畅, 字字带刃, 声声有力, 将讨伐文书的煽动性和号召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三国时期军事文书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景需要形成的语言运用体系。军事文书与其他文书的重要区别, 在于其情境的特殊性。文书的撰写、收授、审阅都发生在战争期间, 文书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战争, 文书的功能都是为作战服务。在这种特殊情境下, 文书的遣词用句、表辞达意都带有鲜明的军事语体特征。这种语体特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

一是专门化的军事术语。三国时期的军事文书中, 已出现一系列专门化的军事术语。指导作战流程, 常用“出营”、“至营”、“至营讫”、“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角”等术语;部署作战形式, 不乏“船战”、“步战”、“以水攻阵”、“以陆横击”等专门词汇;分析作战策略, 常见“千里运粮, 非用兵之利” (华歆《谏伐蜀疏》) 、“以逸而待劳, 乃兵家之所惮” (王肃《谏征蜀疏》) 、“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 盖自古之政” (锺毓《与曹爽书止增兵伐蜀》) 等用兵克敌方略。这些军事术语针对性明显, 实际应用性强, 与战争情境紧密相合, 是军事语体的鲜明体现。

二是表辞达意的策略性。三国之战, 是战场厮杀, 更是智谋博弈。一些军事文书为了有效发挥功用, 表辞达意时也会施加策略, 以技巧性的表达展现军事语体的灵活性与谋略性。以曹植《谏伐辽东表》为例, 在建议主公不要攻伐辽东时, 其并没有以传统方式列举利弊, 而是采取“让步”思维, 正话反说, 先分析若出兵伐辽东会导致的几种结果。若胜, 虽可“屠襄平之城”, 却“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虽可“虏其民”, 却“不足以补三军之失”, 获利远不及损失。若败, 则“旷日持久, 暴师于野”, 损失更大。综合分析, 无论胜败, 攻伐辽东都会得不偿失, 实非明智之举。如此建议, 层次清晰, 道理明确, 以反说代正说, 既有充分的情境意识, 又有到位的逻辑推理, 其效用远胜于传统的正面陈述法, 足见这一时期军事语体在表辞达意上的技巧性与策略性。

三是明确的对象区别意识。面对不同的收授对象, 三国时期军事文书在撰文语气上体现出明确的区别意识。首先, “上下有别”。军中等级森严, 主公与将臣之间的文书, 行文方向不同, 撰文语气也大有区别。军中下行文, 如令、诏、教等军令类文书, 用于主公发号施令、指导作战, 语气果断坚决, 带有命令色彩, 常以“必”、“宜”、“速”、“勿”、“不得”等词缀于句首。军中上行文, 如表、疏、奏等文书, 旨在向主公进谏、献策、告捷。用语谦卑循礼, 常以“臣诚愿”、“臣愚以为”等谦词引出进谏内容, 再以“唯陛下裁察”、“惟公侯详之”等敬语结篇, 竭力突出语气的请示性、报告性、建议性色彩。

其次, “敌我有别”。军事文书中, 敌我之分极为明显。声讨敌方文书, 如檄、表者, 用词辛辣, 语气激烈, 常用“贼”、“小子”、“匪民”等贬义之词称谓敌方。声讨敌方罪行, 也极力贬低丑化对方, 放大对方恶行, 如《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中:“刘备背恩, 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 阿残贼之党, 神人被毒, 恶积身灭。”而盟军之间的军事往来文书, 则强调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的结盟意识, 用语谦和有礼, 字里行间带有钦佩感恩的情感色彩, 又不乏互相勉励的盟友意味。“愿降心存纳, 以慰将命” (马良《为诸葛亮与吴主书》) 、“敌国败绩, 利在同盟” (陆逊《与关羽书》) 等宽慰式语言比比皆是。

再者, “强弱有别”。胜败乃兵家常事, 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 强与弱的实力悬殊也会随着战争胜败发生逆转。这种逆转在军事文书中亦有所折射。以孙权与魏之间的四篇军事文书为例, 不难看出吴国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过程。第一篇《与曹公笺》, 语气平缓, 言谈宽敬, 文末建议“公宜速去”, 可见双方势均力敌。第二篇《别纸与曹公》, 全文仅“足下不死, 孤不得安”八字, 强势气焰可见一斑。第三篇《上魏王笺》, 从标题谦词即可看出地位的悬殊, 全文语气谦卑, 注重请示与商量, 处处体现称臣意味。第四篇《卑辞上魏文帝书》, 更是将吴国弱势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标题中“卑”、“上”等词已点明文书收授者与撰文者之间的上下层级关系, 而文中“求”、“乞”等卑词的运用, 更是将弱国无力惶恐的心态表露无遗。

综观三国时期的军事文书, 文种充足, 职能明确, 内容充实, 文风简练, 结构清晰有序, 技巧运用娴熟。这一方面与战乱现实密切相关, 频繁的战争为军事文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 三国主公识才用才, 大量的军事将才与谋臣在这一时期涌现, 为军事文书实用性、智谋性、艺术性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效用与魅力并存的三国军事文书, 见证了这一传奇性的历史时代, 也成为后世军事文书撰写的参考典范。

摘要:在群雄纷争、战事不断的三国时代, 军事文书是军中下令、请战、献策的重要方式, 是鼓舞士气、传达战况的有效渠道, 更是战争各方宣战、寻衅、协调、沟通的有力工具。三国时期军事文书在文种、内容、结构、语体、技巧等方面, 也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军事意味。

关键词:三国,军事文书,军事文种,军事语体

参考文献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陈寿.三国志[M]湖南:岳麓书社, 2011.

[2]许同莘.公牍学史[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9.

[3]王兆芳.文体通释[M].北京:中华印刷局, 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月版.

上一篇:酒类专项整治总结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的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