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2024-10-03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共4篇)(共4篇)

1.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篇一

某年上海高考作文《清流与活源》,此题是从朱熹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出来的。朱熹诗句本有意,为考生从大处立了意,作了提示。考生最主要的便是在正确理解诗句涵义的基础上,把原意,具体化,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确定一个具体的中心论题,从而阐述见解。当年的考生、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陈易,曾在《语文学习》上介绍自己临场考试的作文经验,值得借鉴。

他谈道,在确定议论文的体裁后,立即从众多的素材中《环境保护、人才交流、经济改革、社会面貌、知识更新等)选择议题,并对其中三个较为现实的议题(环境保护、经济改革、知识更新)再思考,反复分析、比较。他感到文章不仅要有充实的内容,还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敢于标新立异,级终选择了知识更新这个议题展开论述。为什么他这样选择呢?

他的看法是:环境保护是个重要话题,但很有就事论事的味道,流与源本是环境的一部分,议论局限于环境这个问题,似乎浅了些,更何况这话题古人谈,今人谈,书刊杂志上常常谈,因而又老了些。于是排除这个论题。

经济改革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他只懂得一点皮毛,要详细谈也谈不出名堂,别人当然更会感受不深。何况报刊上关于经济改革的文章多如牛毛,写这话题易走入俗套。因而也排除了这个话翘。剩下知识更新,他感到具有不少优越性。首先,它有时代感,新旧知识脱节不仅存在于老知识分子身上,同样也出现在青年学生身上,当前谈这问题确有必要。其次,它有新意,在种.种热门话题的排挤下,知识更新已不常被人们提起,而被埋没忽视之后再写它,会令人有新的感受。

其三,作为一个学生,对这个间题考虑较多,体会较深,容易落笔写出真情实感。因而最后确立了这个论题。确实,当时选择这个论题较为新颖独特,不同凡响。我们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虽然正确,但已陈旧。如果永远停留在这个知识水平上,科学不能发展,社会不能进步。一唯有更新知识,才能顺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针对这个论题,深入展开论述,定能写出富有深意的好文章。

写文章总要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因而高考作文命题密切结合时代形势,符合时代要求,启发学生表现时代风貌。考生在准备应考阶段,务必密切关心时代形势,才能保证作文的选材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为什么你写作文时总跑题?就是因为没学会这个!

一、对比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词语。

(3)文章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3、经典例析

、高考全国卷Ⅱ都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请看高考作文材料: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为60.4%,为54.2%,为51.7%,而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为3.7%,20为18.3%,20为27.8%。

20高考作文材料: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升。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一句话: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破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面对捐助者的病危与困顿,178名被捐助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两相比较,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要孩子救救我们。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稚嫩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惊雷还要震撼人心: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3、经典例析

先看20高考全国卷I卷作文题: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

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文章结尾牧羊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选取前者也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三、现象(事例)列举型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2)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3)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4)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2、经典例析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分析

材料中给我列举了诸多关于三的成语和熟语,且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理解它们并不困难。审题难度就在于写出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写作。

四、问题型

1、材料特征

(1)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2)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2、审题要点

(1)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2)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3)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4)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3、经典例析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形式上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如: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人造美女现象等。

五、独词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题中没有材料提示,仅提供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命题作文),这种形式以命题作文居多。因为没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对于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审题及写作都很为难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2、审题要点

(1)语境设置法 即在词语或短语前后添加修饰语或设置一定的语境,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当然命题作文的题目就不能加了,但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去挖掘,寻求最佳角度。

(2)虚拟提问法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新闻写作中的5W理论对题目中的独词进行虚拟提问: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谁、为什么。拿到一个独词型或概念型的题目后,不妨多问几下,通过递加追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确立写作的角度。同时,这种由果及因的追问,也能对话题有更深的认识,易把文章写得深刻些。

3、经典例析

如年高考福建卷、广东卷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题目分别为季节传递。审题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求得小、巧、具体的写作角度。

以季节为例,审题时,可先添加修饰语,缩小季节的写作范围:自然的、人生的、生命的、爱的、事业的、历史的、社会的

再结合虚拟提问法对话题内涵进行挖掘,我们的季节怎么啦?通过分析可以派生出这样一些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四季不明了;人生四季,重在把握青春;爱的四季亘古不变(爱不分四季);人物心态的四季变化;中日关系四季变奏曲;城市高楼大厦四季不分给人们带来的缺憾等。传递这个题目审题就更简单了,运用虚拟提问法就可轻松搞定,如传递什么?为什么要传递?怎么传递?等。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独词型的还不少:如年高考江西卷的脸、重庆卷的自嘲;2006年高考四川卷的问、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等。

六、解词(释意)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选择的是一个多义词语作话题或题目。

(2)材料对词语作了多方的解释和理解。

(3)每个义项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写作角度。

2、审题要点

这种命题形式审题难度小,只要借助义项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可。审题时还可参照独词型材料的审题方法。写作角度也很明确,毋需在审题和立意上投入大量时间。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2、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3、典型例析

例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就是采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小诗《星星》: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分析

这个高考作文题貌似话题作文,实则为材料作文(材料为诗歌)。因为命题者特别提醒考生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即必须以所给材料的主旨为作文的中心来写,否则就有可能被判为离题,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之所在。

审题时要抓住星星这个意象,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再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又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角度不同出现截然相反的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所给材料立意的角度很宽泛,可写现象与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总之,只要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立意,审题就不会出现差错。

八、漫画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所给材料是一幅(几幅)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

(2)取材内容多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审题要点

(1)认真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漫画形象:人/物,形象的状态(静/动);

②漫画布局:单幅/多幅,漫画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

③漫画细节:形象的夸张性部分,如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

④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提示问题现象。因此漫画中越是夸张厉害的地方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漫画的艺术夸张解读其对应的现象或问题。

(3)描述漫画内容,提炼寓意

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化为文字表述的一种题型,因此先要把图片转化为描述性文字,再解读文字中的揭示的问题、蕴含的哲理。从图片到寓意一般要经过两次思维转换:图表象寓意哲理。

(4)对应现实,发散思维,选择角度和素材。

(5)另外还要了解漫画创作的特点,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审题。如漫画的感情指向多为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针砭时弊;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达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风格上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2.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篇二

一、选材新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 选材陈旧比较普遍, 往往千篇一律, 缺乏时代气息。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写记叙文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写议论文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 就是陈景润刻苦攻关, 再不就是雷锋助人为乐。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 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选取那些别人忽视不太注意的材料, 或者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 有时代感的, 反映新思想、新风尚有意义的材料, 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 这样文章才能吸引人。如江苏省2009年中考作文是以“呵护”为题写一篇文章。一般人往往是注意到生命的起点———孩子需要呵护, 而有的同学却能注意到生命的终点———老人也需要呵护, 有一篇满分作文写的是一位走向生命“黄昏”的老人的凄凉。从本质上说, 他们都是弱者, 都需要关怀爱护。再联系到当下社会里若干忽略老人、乃至虐待老人的家庭问题, 这样的选材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生活里, 我们不是常见那些孤苦无依, 以捡破烂乞讨为生的老者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呵护夕阳”, 在我们迈向老龄化社会的今天, 这个命题尤其重要。

一提到材料新颖, 好多学生陷入寻找材料的误区。以为材料的“新颖”便是别人没有见过的, 没有写过的。其实, 材料“新颖”与否, 并不全在于是新是旧, 关键在于善不善于选择材料, 善不善于巧妙转换或变通材料。换句话就是说要善于抓住常见例子的不同角度, 从熟知的材料中翻出新意, 点石成金, 或从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 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材料用好了, 可以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技高一筹的效果。

二、立意新

所谓立意创新是指文章要有新思想, 新观点, 能超出一般人常写的主题, “言人之所欲言”, “言人之所未能言”。我们要善于对材料作深入开掘, 从中产生独特的见解, 要有求异思维, 打破一般的思维模式, 合乎情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认识。

1. 切入角度要新颖。

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 角度一新, 立意也会为之一新。比如以“期待”为话题的作文, 好多人都会想到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期盼, 期盼他们成才, 而有个同学由“期待”这一话题做思维辐射, 联想到孩子成长中赞美的重要, 以“期待赞美”为题, 将“期待”与“赞美”有机结合, 相互呼应, 见解独特。再如“我们一起走过”为题的满分作文, 作者写的是表现母爱的主题, 就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妈妈站的方向永远是风吹来的方向”, 选材角度新颖, 不落俗套。

2. 平中见奇。

2007年贵州中考作文是以“呼唤”为话题, 一位考生写的《自然的呼唤》获得了满分。作者在文章的前边不露声色, 娓娓倾诉自然的智慧聪颖、娴静活泼和气质, 文章的结尾异峰突起, “我不愿你受到任何伤害, 我愿用一生的光阴听侯你的呼唤———为了你, 我美丽的自然!”其主旨寓于其中。

3. 反向立意。

如以“春风吹又生”为题的作文, 作者不走老路, 说春风到了, “春风吹绿了常春藤, 吹暖了人心”, 却吹不散内心的“寒气”, 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温暖春天、温暖春风、温暖家庭的渴望与追求。比如要写“爱”也可反向来写。《士兵突围》中的许三多是被像一头激怒的雄狮———史金痛骂出来的, 他的骂骂掉了许三多的依赖, 骂掉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骂出了许三多的血性, 骂出了许三多的那种耻辱感, 因此, 爱, 不一定温柔!反向立意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构思新

构思是指在动笔作文前, 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的总体设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的问题。它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 文章构思就是对选材过程中所选的材料作分解和组装, 使之有序化、审美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不同, 所以分解和组装的方式也呈现多种多样。近年来, 中考作文在命题、评价等方面尽力放宽禁锢, 不在审题、选材等方面为难考生。要想打动读者, 就要在构思上求新。

1. 片断组合构思法。

片断组合, 是指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片断组合成文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构思方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写景的文章, 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 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如:“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的作文, 作者采用片段组合的方式, 用三个小标题“默然的片刻”、“热闹的片刻”、“快乐的片刻”层次分明地叙写了一位带着微笑出发的吉他老师搬来之后, 电梯里由开始的冷漠变得充满欢声笑语, 表现了城里人如何沟通交流的主题, 这样的构思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悬念设置构思法。

悬念设置, 是指在选材构思时, 把情节安排得含而不露, 让读者以焦虑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 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之功效的构思方法。

3. 欲扬先抑构思法。

欲扬先抑, 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 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 扬能压抑。如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以“今天真好”为题的作文, 考生以“我”的心情变化为暗线, 以一天的时间为明线, 为表现今天真好, 却反向入题, 先写今天烦恼, 并且着力表现这个烦恼, 铺垫蓄势。为欲扬先抑, 考生反反复复、不惜笔墨渲染起床、清晨、上午、下午的烦恼。铺垫蓄势足了, 才笔锋一转, 写小姑娘给我的震动。

4. 借用文体。

现在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在文体上比较自由, 作者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爱的、适合自己的文体写作, 这样一些比较新颖的文体如书信体、小说、诗歌、实验报告单等在近年中考作文中出现了, 而且很吸引阅卷老师。如2008年河南省考区是材料作文, 有一位考生使用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体裁———“辩论会实录”, 正反双方围绕“人多力量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的唇枪舌战, 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辩驳, 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再如以“有你, 一切都有可能”, 作者以给“自信”先生的一封信的形式谋篇布局, 构思全文, 发信的对象不是哪个人, 也不是哪个单位、哪一级组织, 而是考生虚拟的, 看不见摸不着的, 抽象的诱导事情成败的心理活动———自信。

四、语言新

新颖的素材, 精巧的构思, 高深的立意, 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如果我们的语言苍白, 上述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因此, 语言的创新, 实在是极其重要的。语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善用修辞。

排比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夸张的运用可以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喻、拟人的运用可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感, 等等。在作文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 可增强文章的文采, 提高文章的魅力, 使贫乏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虚心学习、永不怠惰;青春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青春是勇敢面对风霜雨雪的磨炼;青春是意志坚强、不轻言放弃。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金色年华, 但它稍纵即逝。面对青春中的自己, 你能说毫无责任吗?不, 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 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 为自己的光明前程打好基础, 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满分作文《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中的句子, 文中排比的连贯与气势, 比喻的形象与生动、设问反问的回旋与铿锵, 使得语言具有一种别样的文采。

2. 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俗语等。

名言警句是前人为我们积累下来的、经过验证了的经典中的精华,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文章的品味, 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获得高分。如:“放假了, 我享受着‘中庭日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的蒙眬月色;我享受着‘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雅之美;我享受着‘合掌白莲花未开, 隔岸杨柳月如霜’的含蓄之美。《放假了》这段话中通过引用诗句写出了放假回家后享受的美景, 语言生动优美。

3. 运用诗化的语言。

诗的语言凝练概括, 饱含感情, 写作中运用诗化的语言可以体现作者的语言功底。如江苏省常州市满分作文《传递》中写道”路途漫漫归期远, 一封浸湿了泪雨的家书传递着平安与祝福。梦中花落数十载, 一曲深情颂唱的《回家》传递来无限愁情与期盼。作者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了四幅画面:余光中站在高山远眺大陆故乡;洛夫骑马难回故乡;彩虹横跨海峡两岸;作者站在海边遥望台湾并呼唤同胞回归。这四幅画面的语言也都富有诗情画意。

4. 句式灵活, 长短句兼用, 骈散句并存。

在作文中灵活地运用长短句, 可以使句子显得错落有致, 具有一种参差美;对偶句的运用有一种对称美;整句散句的恰当运用有一种整齐美、错落美等。在此不举例, 同学们可以回顾我们学过的相关课文中的句子。

5. 巧妙地运用各种描写。

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描写, 尤其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更能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真实感, 提高文章的品味, 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以“手”为话题的作文, 有一位考生写的是《送花的手》, 其中对父亲的手的描写就非常细致感人, “褶皱干瘦”、“青筋暴颤”、“滑稽地护弄着”、“来回翻弄着”。对父亲形象的描写, 如“弓形的身影”、“憨厚的笑着”等, 父亲朴实的爱、憨厚的性格及其苦累和艰辛都蕴含其中。

总之, 要想把作文写出新意, 就必须从以上几方面去努力探索, 做到因文制宜, 才能甩掉俗套, 真正是清水出芙蓉, 一枝独秀。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 因为它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很大, 要想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写出的文章就应不落俗套, 让人能够觉得耳目一新。

3.如何让习作写出新意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写出;新意

学生练习写作是他们尝试运用文字在纸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锻炼使用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写起来文章大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人读来索然无味。俗话说:“文贵出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新颖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围绕“新”字下功夫。

一、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意积累“新”材料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往往只是岁月的重复,所以要想引导学生学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中积累“新”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看到鲜花开了,大部分同学只是看一眼就了事了,这只能算是他们遇见花开的知觉,如果他们能再仔细看看是什么花,看看花的颜色、闻闻花的味道,探寻花开的一些秘密,这种活动才能算是观察。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写一篇生活日记,一位学生写得是“高压锅蒸煮真快”的内容,在日记中他记录了妈妈让他用锅炖排骨的经过:以前他只是等着吃妈妈做好的饭,有时动手也只是帮妈妈做一些下手活,现在妈妈让他用高压锅炖排骨,他有些不明白,于是他先向妈妈请教,又仔细观察了高压锅的构造,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这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学习观察的例子。在平时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收获,这样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为自己写作积累“新”的素材。例如,教材中有个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在习作要求中还列举了一些“新”的现象:荷叶上的水总会变成亮晶晶的小珠子;秋天苹果就红了……教师只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就一定能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写,他们也一定会写得很成功。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做到立意“新”

写文章首先要学会审题,因为只有抓出“文眼”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来。教学生抓住“文眼”来写,其实就是教学生学会立意。意,是指文章的中心,立意新就是自己写的文章,表现的内容要提出新认识、新见解,使人们从作者所写的习作中感受到其他同类习作所没有揭示出来的东西。

有一次,我让学生以《妈妈的爱》为题写一篇习作,有的学生写妈妈为自己做饭;有的学生写自己生病后,妈妈请假照顾自己;还有一位学生写的则是妈妈让自己洗衣服,不接送自己去学校,不给自己零花钱,她说对妈妈这样“苛刻”先是不明白,后来在妈妈的教育下逐渐明白了这才是妈妈对自己的爱,因为妈妈教会自己学会了坚强。这位学生所列举的这些事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得到了老师的称赞。文贵出新,所以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把立意“新”放在第一位。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做到选材“新”

教学生选择“新”素材就是指选材要有独特性,给人一种新鲜感。当然,这也不是要求学生写一些稀奇古怪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写别人不大想到或很少写的内容,不人云亦云。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选择“新”材料,可以让他们多借鉴所学课文的一些做法。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大作家的小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叙述萧伯纳巨大的文学成就,而只是描写了他在莫斯科访问时与一位名叫娜塔莎小姑娘谈话交流的情况。他向娜塔莎亮明自己的身份,其实是想逗娜塔莎开心,但娜塔莎一句天真的回话引起了萧伯纳的反思:他认识到做人不能自夸,应待人平等……娜塔莎教育了自己,可以当做自己的老师。作者这样选材来写,深刻地表现了文章中心,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确实有学习的价值。其实,教材中的课文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运用的地方,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学生如何去尝试练习了。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次习作也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对某件事看法的文章。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好这次习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学习中哪些事情特别能引起自己的关注,选出新颖的题材,这样才更有利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位学生以《没有想到的车速》为题写了这样一篇习作:“一次晚上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来,顿时路上积了许多水,这时路上有一辆车正迎面向我驶来,我想我的身上一定会被这辆车溅得都是水,没想到的是这辆车在快要到我身旁时车速竟慢了下来,轻轻从我身边开过,我的身上没沾一点水……”对此,小作者感慨道:“我遇见了一位好司机,一位为别人着想、心地善良的司机。再想想另外一些司机不顾别人的安危,横冲直撞,在有水的路上溅得别人满身是水,真是太不道德了。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位司机一样为别人着想,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由于这位学生选材新,写出的文章与别人不同,自然就能打动读者。

总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习作就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意积累新材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注意引导与训练。

参考文献:

[1]吴亚西,张国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4.高考作文写作要写出新意 篇四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秋天的小雨作文下一篇:交通安全班会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