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精选8篇)
1.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一
鲁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七章 压强教案 主题与背景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了解物理过程、解决有关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围绕着压力和压强这两个概念进行的,而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基础,因此压强的概念在初中物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物理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更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案例设计思路
一、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生活事例,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创设学习的良好情景,再通过教师提示,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并且同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压力的概念以及压力的方向,正确地画出压力的示意图。
2、能够说明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区别。
3、能说出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
4、能应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进行简单的计算。
5、能说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7、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具准备:
/ 6
压强小桌、钩码、海绵、铅笔、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目标教学的导学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明确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去学,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2、引导思考法,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的方法组织教学,有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动口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生活中用的针、要磨得很尖,刀要磨得很快。我们的书包带都比较宽,载重汽车的轮子比小轿车的轮子多。大家都注意到这些现象了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指导学生看课本27页的想想议议。
师:该现象与压强的知识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压强这一节。板书:
一、压强 教学过程
(一)压力:
举例分析:(媒体播放图例)
1、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
2、向墙上摁图钉,图钉对墙有压力。
3、将木块按到天花板上,木块对天花板有压力。师:这几个力有什么共同点? 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展示观点: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1、概念:压力是垂直作用在受压物体表面上的力
师提出问题: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呢?可根据上面三个事例分析 小组交流:
1、重力方向怎样?压力方向怎样?
/ 6
2、物体受的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吗?
3、如果压力是由得力产生,压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
4、什么情况下压力等于重力,这时能否说压力就是重力?
归纳总结:压力是物体间的挤压作用,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学生举几个压力的例子。画出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压力的效果 学生实验:
1、将铅笔的两端用食指顶住,你有什么感受?稍用力,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实验边体验,并说出你的感受。
2、进行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猜想,说出所选的实验器材,根据P28“观察与实验”,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3、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提出要求:注意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要规范,组员要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抽生台前展示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关系的实验方案,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展示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说出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上,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板书:压强
(三)压强的计算 师:压强是怎样定义的呢?
回顾速度下定义的方法(某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用类似的方法给压强下个定义
生回答:某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教师板书:
1、定义:某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9例题前的内容,找出压强的符号、公式、单位 抽生板书
/ 6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用字母表示 p=
3、单位:牛/米2,又叫帕斯卡,简称帕
仿照米/秒的意义说出1帕的意义:某物体1米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体验帕的单位很小:
两张作业纸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
两个中等大小的鸡蛋摊成1平方米,对桌面的压强约为一帕。一个人双脚站着对地面压强为1万多帕。例题1:找一生读题:
学生分析:要求压强,需知压力、受力面积 提醒注意:单位,受力面积的选择 抽生板演: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媒体播放图片,学生分析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压强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并进行分析。
三、总结
1、学生自己对照目标看书,自查互查达标情况。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2、师生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
列举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五、测试 测试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的重力 C、竖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D、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指向物体内部
/ 6
2、压强是描述()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是()。计算公式是(),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1帕的意思是()。
3、下列关于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为()。A、压强跟压力成正比 B、压强跟受力面积成正比 C、压强和压力大小是相等的
D、压强的大小决定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4、在面积为1米2的方桌上放有一底面积为1分米2重为80牛的柱体,求柱体对桌面的压强。
六、作业:课后练习2、3、4 板书:
一、压力:
1、概念:垂直作用
物体表面
2、作用点:物体表面 方向:
3、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二、压强: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p=
4、单位:帕斯卡
教后反思:教学时,仅靠教师一个人去表演,学生将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成为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我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先由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去探索,将抽象化为具体,极大
/ 6 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类比了速度的概念,将压强的概念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 6
2.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二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应先确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内容。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过度反思。我觉得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 1.我觉得设问导入做得不好;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五.再教设计:
对于第五节《浮力》,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课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浮力的现象或事例,如: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风筝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翔,轮船为什么会在水里航行而下沉入水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关浮力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设计实验等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3.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三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平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 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4.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区分压力与重力;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的概念,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会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压强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比较来生成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四、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趣味游戏
有手掌压爆气球,女生不费吹灰之力,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压力
1、观察并分析图示现象,画出受力示意图,观察有什么共同点(回顾画力的示意图方法)。
学生总结出压力的概念。强调压力概念的理解,并着重分析。
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产生的原因、作用点、方向
2、画出三幅图的重力示意图,互相讨论,重力与压力有什么不同?(作用点、方向)
总结: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观看动画,思考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
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体验:气球(用手掌和手指挤压气球,学生能认识到观察形变量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接触铅笔的笔尖和笔尾,体验压力效果)
(2)提出猜想
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验证猜想
小组演示实验,实验后准备交流,从三方面表达.
1.你是怎么做的?
2、你观察到了什么?
3、说明了什么?
总结: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给出练习,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作用效果,相同压力比作用效果
思考:当受力面积与压力都不相同时怎么比较?
2、引出压强物理意义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概念理解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单位,公式的掌握
1Pa的物理意义
4、生活应用:视频欣赏
(三)习题巩固
三、课题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5.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五
整体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提出新问题:液体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继而用实验来直观地观察液体产生的压强,再对液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展开讨论与探究,最后进行整理总结。这样的安排使知识学习过程过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体的压强,并能自然地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探究中学习的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中的表现。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较少,已有的感性认识少,使得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深,并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视本节的教学。
教法建议
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压强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识,这为学习液体压强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验到液体压强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会太深,也难以觉察到水的压强的存在,造就了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多用现象比较直观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学法引导
自学与互学总结归纳实验探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接受科学态度的培养。
(2)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1、如下图所示,木块放至杯底,木块因受重力作用,对杯底有压强;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__________,方向,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为什么水就不流散呢?说明杯壁对水力的作用,同时水对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对杯壁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压强只是向下或侧向的,如下图所示,那么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或“不一定”)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吗?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结论,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又为学习浮力打下基础。
二、新课讲解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是否存在压强(约4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或装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液体有没有压强。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分钟左右的讨论,学生有没有设计出方法或装置不要紧,关键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对有效思路给予以表扬)
讨论过后,展示老师采用的装置,如下图。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来制作的。倒入水后,如果有压强,橡皮膜将发生形变(侧橡皮膜先不提及,实验时将它背向学生)。
老师演示,倒入水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方向向哪?为什么?
然后老师假装不经意将侧膜转向学生:这个玻璃筒侧壁也开了口,让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学生发现此处橡皮膜外凸,就势引导提问,如果没有学生发现,老师故作才发现,引导提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问题:里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对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压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当然,这侧橡皮膜怎么也外凸了呢?说明什么?什么原因呢?(如果学生想不到,提示比较固体液体有什么不同的特性)
【实验结论】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
【设计意图】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连贯性强,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约2分钟)
提问:液体对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内部有没有压强存在呢?比如我们将一个物体浸在液体中,
这个物体受不受液体的压强呢?
【实验探究】(1)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2)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是否存在压强。
【实验器材】
【探究步骤】
(1)介绍压强计:先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压一压探头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有什么变化。小幅度地变化压力大小,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由观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或者说,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转换法)
(2)将探头浸入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3)随意变换橡皮膜的朝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还存在。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约8分钟)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讨论猜想: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合理的猜测写到黑板上。提示:依据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猜想,不可乱猜。
①浅水潜水戴水镜氧气瓶就可以,深水潜水就需要穿防护装备→→深度
②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重力,相同体积条件下,液体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体的密度
③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方向
(2)讨论实验方法:经讨论、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保持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4)将探头浸入的深度逐渐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5)保持探头浸入深度不变,分别将探头浸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意图】将课本的实验拆分开来,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脑全涌出来。
(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约7分钟)
【问题】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能否找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各上方向的压强都相等,那么只需要计算某一个位置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
【探索过程】按老师设计的问题探索。
液体某深度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要计算压强,需要设上受力面积。设液体中深度为h处有一受力面积s,液体密度为ρ,如下图所示:
1、s上方液体柱的体积是多少?
2、s上方液体柱的质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是?
注释:这种方法是模型法。
加强理解:1、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强调h的含义)单位分别是什么?
2、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三)连通器(约6分钟)
【实验演示】将U形管从压强计中拆下来,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液面特点;然后将U形管倾斜再观察;向里加一点水,减一些水,观察两侧液面特点,将水倒入连通器后观察。
【实验现象】两侧的液面总是相平。
【分析论证】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引导着做出解释:如果不相平,液面高的一侧产生的压强大,会把水压到液面低的一侧,如果相平了,两侧压强相等,达到平衡。
【实验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应用】先试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连通器,然后介绍几例典型,最后介绍船闸。
【设计意图】由一系列演示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会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最后由教师系统地总结。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潜水员潜水的深度不同,防护装备有什么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
B.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侧壁没有压强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D.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无关
3、如图所示,拦河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所受水的压强是多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主要知识点,第3题强化“深度”的理解。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动手动脑学物理。
6.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六
课题:自制微小压强计
1.器材:硬木板(硬纸板)、一次性输液器,装胶卷的空塑料,橡胶膜(可用一部分旧气球皮),皮筋,万能胶,细玻璃滴管
2.制作过程:
①.剪两段一次性输液器的塑料管,一段长一些40cm左右,一段短一些20cm左右. ②.把剪下的长塑料管握成U型,竖直固定在硬木板上.
③.在装胶卷的空塑料瓶底面处剪一个小的圆型开口,用橡胶膜盖住空塑料瓶瓶口. ④.把短的塑料一端插入长塑料管一端,另一端插入空塑料瓶的开口处 ⑤.用万能胶把空塑料瓶底面开口的缝隙处密封. 3.使用注意事项:
用细玻璃滴管在微小压强计开口处注入一定量的红墨水,不要让微小压强计的探头进水.探头在未放入水中时,微小压强计两侧液面应一样高,测量时连接探头的塑料管不要弯折.
爱心
用心
7.八年级物理复习课件 篇七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法】启发、总结、讨论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略)
二、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v。
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是:vsts总t总sv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t,s=vt
三、课堂练习
【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解答】C 【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例3】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即s激光=s飞机而s=vt 则有v激光t激光=v飞机t飞机所以t飞机=v激光t激光/v飞机=(3×105千米/秒×1.28秒)/1千米/秒=3.84×105秒=102.7小时
答:这架飞机需要102.7小时才能到达。
【例4】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分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人“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人,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而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千米/时=15米/秒,t=1分20秒=80秒,l桥=1100米,求:l车根据题意s=l桥+l车
则l车=vt-l=15米/秒×80秒-1100米=100米答: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米。
8.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 篇八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力不同一于重力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
③理解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④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⑤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索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加强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力,使物理走向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压强概念
(2)教学难点:概括实验结论引出压强概念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对比法
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学生总结和以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积极性。
2、学法:
(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
(2)从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中,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4)联系其它学科,学会学科联系、聚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5)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2分钟)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
2、引入新课:
学生随堂实验:用拇指和中指按住一端已削的铅笔,让学生感受两手指的感觉,并观察手指凹陷程度。
爱心 用心 专心
教师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形变不同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解疑,收获新知
1、压力的教学(5分钟)演示:书压在气球 问:气球为什么变化?
引导: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的概念。指明:压力作用点在受力面上,方向垂直指向受力面。
教师在下列的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画出重力和压力的示意图,边画边强调压力作用点及方向。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
2、压强教学(20分钟)
衔接:压力的作用就是改变物体形状。物体形状变化越大,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压几本书。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效果一样吗?它可能与什么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老师提供器材,让学生讨论自行设计实验)。
明确①先让学生明确多个因素影响某个物理量变化莫测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②沙子铺在桌面要1㎝以上; ③杯子正反放可改变受力面积;
④杯子中成反放时杯底加砝码可改变压力大小。教师提供器材:细沙、空玻璃杯、砝码 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以下内容:
实验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若控制 不变,改变,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应控制 不变,改变,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自行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若没有,教师可提出)(用小黑板展示):(1)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2)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受力面积一定时,重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重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让学生讨论,共同分析错误之处。
3、压强概念及计算公式(15分钟)
衔接:物理上用压强P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什么叫压强?
爱心 用心 专心
回答: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v对比:要求学生把压强与速度对比,得出概念公式
st
受力面积相同时比较压力→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衔接:PFsFs
中,F单位是N,s单位是㎡,则P的单位是什么?
讲述:物理学中为了纪念帕斯卡,同它的名字命名为压强单位。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
联系迁移:帕斯卡简称“帕”,请一学生对“帕”进行注音,从而得到符号Pa,则1Pa=1N/㎡。讨论:100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巩固:有些同学对压强概念理解不透彻,可能作如下回答(若没有,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分析):每㎡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Pa。
联系迁移: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对其划分主谓宾,助学生理解并结合概念总结,助学生理解压强概念。
每㎡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Pa,很显然压力单位不是Pa。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第145页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P
4、课堂小结(2分钟)
(1)按板书顺序,并再次强调总结学生错误之处及易错部分。(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
5、布置作业(1分钟):下课后设计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案。
三、板书设计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不同于重力的两种力
3、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压力、受力面积
二、压强
1、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Fs中“s”的含义:施力物、受力物公共接触面积。
4、单位:帕Pa 1Pa=1N/㎡
四、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06-2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2-01
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11-10
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08-04
八年级物理下重力教案07-11
八年级下物理期末试卷11-19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12-08
八年级物理下教学目标12-13
八年级下物理运动和力06-10
八年级下物理教学反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