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2024-09-24

助推成都经济发展(精选12篇)

1.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一

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国税部门肩负着为国聚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使命。伴随着XX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XX的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给国税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牢牢把握XX经济“稳中有升,持续提升”的总基调,坚持经济税收观,围绕中心、站位全局、主动作为、服务大局,自觉把国税工作融入XX经济建设大局,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牢记税收使命,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牢记国税部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根本职责,把围绕收入抓管理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开展“新春话发展”、“五五立局”论坛等活动,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谋发展、干工作上来,凝聚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来。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主线,不断做大税收蛋糕,为XX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保障。2011年我局共组织税收72.68亿元,继2008年后再次迈过70亿大关,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累计组织税收20.99亿元,实现首季开门红。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始终遵从“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基本规律,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严格执行一系列调结构、促发展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2011年落实税收优惠11.09亿元,其中审批出口退税3.7亿元,固定资产进项抵扣6.48亿元;2012年出台了支持XX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压缩环节加快审批、创新机制优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起征点调高等政策,起征点调高政策惠及16357户个体工商户,未达起征点户达到个体工商户的75.5%。对39985户(次)小微企业免征普通发票工本费83.6万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创新纳税服务理念,为经济发展构建有效载体。牢固树立“中原发展我有责”的主人翁意识,把握优化服务这一重点,积极主动服务,提升服务标杆。我们加快由“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转变,在全系统开展了“服务在我手中 满意在您心中”活动,积极探索办税服务大厅实体化,实现审批事项在大厅办结,加强工作讲评和沟通管理,建好服务窗口;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对纳税人进行沟通式、定点式讲解和引导,树立依法诚信纳税典型,用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为经济发展凝聚合力。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环境。牢固坚持依法治税这个基本原则,规范税收执法,努力为XX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坚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当好税收法律卫士,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税收经济秩序,2011年共检查纳税人838户,执行入库税款1.23亿元,今年1—3月稽查入库1975万元;加强执法监督,发挥税收执法督察和内部审计的综合监督作用,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坚持素质引领,为服务经济发展打造高效团队。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与从严带队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坚持文化培育,用“忠诚、奋进、发展、为民”的XX国税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带动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国税大讲堂”活动,抓好岗位技能培训、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狠抓工作落实,开展“我的工作大家评”、明察暗访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围绕案例找风险,围绕风险抓内控,围绕内控保平安”大讨论,完善内控机制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服务XX建设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二

伴随着成都市教育均衡化、教育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日益成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教育事业前行的速度、方向、水平,于是近年来对教育教学起保障支撑作用的教育装备工作越来越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届的关注。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科学规划项目,强化宏观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将部门职责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对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的采访,我们对该所为顺应区域教育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目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思路愈加清晰,对教育装备事业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受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长期影响, 成都市城乡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最突出和直观的表现就是教育装备水平方面的差异。面对教育设备与资源两极化布局的现状, 成都市以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 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满覆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覆盖”工程。如今, “满覆盖”工程实施已过四年, 能否请您概述下“满覆盖”工程具体实施的项目及所取得的成果?目前成都市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和技术整体水平是怎样的?

张庆所长:成都市现有1 100多万人口,全市共有中小学1 082所,在校中小学生150多万人,中小学教职工约9万人。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十分突出,也造成了成都市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几年来,成都教育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08年,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成都市各区 (市) 县部分学校校舍、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党中央、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开始了教育灾后重建工作。历时两年时间,投资48亿,完成了259所学校的校舍建设及维修加固工程。灾后教育重建,使我市中小学校点布局更加科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提升,在灾后重建的同时,我市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满覆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覆盖”工程。两项工程包括了实验、图书、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现代教育技术、学生课桌椅及生活设施设备等项目。

2008年,市教育局下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必备标准》,2009年,市教育局又下发了《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试行) 》,提出了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各区 (市) 县按照标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为推动项目的开展,市政府教育督导将“满覆盖”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近四年的时间,全市共投入装备资金约10亿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现了技术装备“满覆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设备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区域间和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了提升,管理应用逐步进入深化阶段,为我市下一步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成都市中小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 为避免学校装备均衡化导致学校内涵的同质化, 贵所是如何坚持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协助各区域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装备, 真正使教育技术装备成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保障的?

张庆所长:成都市的教育均衡化,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扬”的是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因此,我市的教育装备一直坚持全域标准化与区域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基本要求,也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水平的基础性标准。近年来,我市一直围绕成都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规划为引领,突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提升成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基础保障。我市陆续出台的教育技术装备规划、标准和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提供了有效指导,也有效助推了城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和倡导各区 (市) 县根据区域实际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装备,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真正使教育技术装备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保障。如以“雅”文化为特色的成都市实验小学,配备的课桌椅是浅黄色的实木网板课桌椅;以“诗歌文化”为特色的成都市草堂小学,通过“诗路花语”“好雨轩”“桃李书斋”“碧草书屋”等特色设施建设,将诗意教育理念进行外化和物化,使学校成为独具特色、极富知识、集成智慧的育人场所。根据学校个性化的需求而装备的功能室,更是比比皆是,文翁实验学校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堂、金沙小学的开放式图书馆、草堂小学翠微分校的航空舱实验室、七中育才学校的数字化心理辅导室、都江堰李冰中学的泥画教室等,都各具特色。这些装备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环境,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乐园。文化因装备的融进而显得真实,装备因为学校文化的浸润而充满灵性。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行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以及成都市教育均衡化工作的大力推进, 各中小学校装备水平快速升级。对于学校来说, 无论是教育装备的集中管理, 还是先进技术的科学运用, 都是今后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在这方面, 贵所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服务学校教育, 帮助学校尽快让技术装备的“利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张庆所长:随着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装备的集中配置,使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在短时间内无论是在质还是量上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我市也着手在管理和应用上加大工作力度。2008年下发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2008—2010年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管理、应用工作意见》,同时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汇编并下发了《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校园管理手册》,手册分为中小学校舍建设、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三大板块,每个板块由建设配备标准、管理办法、评估细则3个部分组成。该手册的制定为各区 (市) 县、学校科学规划、分层推进、加强管理、发挥效益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工作指南,也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资源配置均衡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效益发挥最大化。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对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强化了此项工作的政府行为。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区域实际,也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装备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形成了各自的管理特色。

学校装备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多样化和数字化、探究性和复杂性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的教师队伍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我市在设备配置的同时,加强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培训。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工作,特别是让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掌握常规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水平,更注重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发展观。通过教育装备把学科建设与教师的职业成长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同时,我市也通过网络研修、网校学习、远程合作学习、城乡教学互动等创新应用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了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最终体现在学生层面。构建与成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数字学习环境、多元校园文化环境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环境,是我市教育技术装备的美好愿景。因此,我们不断挖掘和拓展装备功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为取向,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和条件保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效益的发挥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原则。几年来,我市通过行政推动、目标驱动、活动带动,以评促用、以赛促用、以研促用,不断挖掘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过程,拓宽了应用领域,提升了应用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设备设施效益发挥也日益凸现:

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各类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学生动手能力,同时鼓励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

图书 (馆) 室充分挖掘功能,通过多种开放和借阅方式,为师生借阅提供便利,及时做好新进图书的宣传推荐等服务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读好书,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赛课、竞赛、评比活动,如自制教具评选、教育装备论文评选、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赛课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活动、网上读书征文活动、教育专题网站评比等活动。

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引领、全面带动。通过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创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装备精良、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学校,在全市或当地中小学中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2年, 教育部制定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紧紧围绕这一规划的前提下, 贵所今后几年的教育装备工作有怎样的规划?

张庆所长:面对新的时期,新的挑战,成都市明确提出“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久前,成都提出了“学有良教”和“建设宜人成都,让城乡群众享受有相对便利的优质教育服务”的更高要求。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制订了成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未来五年发展思路: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为契机,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重点,以深化管理创新应用为目标,努力打造中西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高地,为“学有良教”的成都教育营造现代优质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国际化。

具体做法是:

实现一个目标—“成都智慧教育技术装备”:构建教育设施设备、教学活动、办公管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的现代、智能、高效、共享的智慧体系。

建立三个机制—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和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以应用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效益最优化。

着力四个强化—强化优质装备、强化现代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应用。

打造五个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

实施七个策略—完善标准、优化配置,推进教育装备优质化;整合数据、规范流程,推进教育管理一体化;优化性能、全面融合,推进应用服务信息化;动态管理,有效监控,推进监测评估数字化;加强培训,提升能力,推进教师素质现代化;搭建平台、扩大视野,推进学生发展多元化;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3.凝聚经济菁英 助推企业发展 篇三

吴江区青年商会总结汇报

吴江区青年商会自2009年5月4日换届以来,秉持“凝聚经济菁英,助推企业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青商会的人才、产业、信息优势,实现青商会抱团发展。目前,吴江区青年商会下设盛泽、平望、汾湖、震泽、桃源、七都、同里七个分会,理事总人数达425人。

一、发挥优势,凝聚力量,拉动商会经济引擎。

作为一个青年企业家的自治组织,青商会在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的基础上,努力为理事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畅通渠道,搭建银企政交流平台。组织理事与金融机构对接融资渠道,争取更多金融支持和更优金融政策。目前,各大银行为青商会理事企业授信总额近100亿元,实际放款超50亿元。组织理事赴各镇(区),与当地党委政府对接创业发展信息及地方扶持政策,指引企业发展方向、化解企业发展难题、构筑政企对话平台。组织理事与人社局、国税局、法院、公安局等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活动,极大地完善了与政府政策信息的有效对接。二是产学互助,搭建校企共赢发展平台。组织理事赴南航理学院参观走访,与该校相关学科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探讨企业技术瓶颈,积极为理事企业引进高科技专项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目前,南航理学院已输送两名博士生入驻青商会理事企业吴江市变压器厂。三是优势互补,搭建商会抱团发展平台。一方面以青商大厦为纽带集聚理事企业抱团发展。通过青商会牵线搭桥,以“市长与青年企业家见面会”为契机,由14位青商会理事总投资5亿的“青商大厦”项目应运而生,目前,青商大厦已经进入设计规划阶段,落地于太湖新城总部经济九号地块的青商大厦,建成后将作为部分青商会理事企业的总部集群及作为青商会的组织活动阵地。另一方面镇(区)青商分会以“青商互助基金”为纽带,助力中小企业勇度难关。基金由青商会理事自愿出资设立,为青商会内部急需资金周转的小型企业提供帮助,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贷款手续繁琐等问题,以内部合力帮助企业长效发展。

二、开拓创新,凝新聚力,强化商会组织建设。

近年来,青商会秉承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组织框架,凝聚新生力量,壮大商会发展规模。一是健全制度,规范商会日常管理。为使青商会运转有序进行,青商会设置了秘书处,配备了专职秘书,并根据青商会组织发展需要,每年选取一名执行会长,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二是延伸触角,扩大商会组织阵地。随着青商会影响力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企业家找到组织寻求发展,为适应各地青年企业家的不同需求,青商会以地方为轴心,以地方产业为纽带,整合资源,相继成立了盛泽、平望、汾湖、震泽、桃源、七都、同里七个分会,其中盛泽、平望、汾湖、震泽四个分会均已在民政局注册。三是提升素质,引新聚力强组织。组织青年企业家赴外地学习考察、赴上海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培训、邀请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沈坤荣教授来吴江授课、与美中国际商会开展座谈联谊等方式,为青年企业家开拓了视野,储备了知识,提升了转型升级的发展意识。开展学习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崔根良同志的先进事迹研讨会、聆听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浓缩东西精华,传播国学文化”的传颂,号召青年企业家学习前辈敢为人先、敢创大业、热心公益、博爱为怀的精神。组织参观艺术品展,引导青年企业家从前人创造文化、经济的故事中,读取一种现代生产的经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同时,面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掌管企业帅印这一情况,青商会将这些新生代力量吸收入会,为他们提供学习、考察、交流的平台,不断提升青年企业家素质。

三、关注公益,倾情奉献,力促建设乐居吴江。

青商会企业家在注重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一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在理事企业中深化开展青工技能比武活动、青年岗位能手评比等共青团品牌活动,在理事企业中建立6家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力所能及地帮助青年就业创业。举办青商会企业专场招聘会,为青年就业提供路径。鼓励青年企业家参加“创业吴江”青年精英创业大赛,激发企业家开拓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升级。联合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中小纺织企业科技扶持政策”专题宣传服务活动,提振中小纺织企业发展信心,为中小纺织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政能量”,力争稳定地区青年就业率。二是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平望青商会理事企业中建立苏州市首家青少年观护帮教基地“阳光家园”,配合区人民法院为那些尚处于迷途的青少年提供改过自新、学习生活技能的改教平台。在汾湖青商会理事企业中建立吴江区首家未成年人管护帮教教育基地,协助区检察院帮助未成年犯顺利回归社会,降低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邀请相关法律人员为企业生产带来自护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青年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平望、汾湖分会成立助学帮困基金,累计资助近两百名青少年,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开展“青春助力圆梦行”活动,青年企业家们纷纷伸出援手,为54名青少年实现了微梦想。三是感恩社会无私奉献。组织青商会理事每年开展扶贫帮困、爱心助学、尊老敬老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弱势群体。开展“青年致敬〃暖冬行动”惠及全区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交巡警同志、城区一线环卫工人。开展“暖心行动”,走进看守所为失足少年捐赠了精心挑选的600多本励志书,并与在押少年犯进行交流。

四、携手并进,积极配合,努力开展团建工作。

4.强化学习助推发展 篇四

近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在我市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工作暨优秀学员表彰大会上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培养提高基层干部经世致用的本领,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的干部保障。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要适应并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学习,首先是理论学习,不仅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路线、政策,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积极参加区里“六大渝北”主题建设活动,不断的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打实自身的思想政治基础,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5.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域经济绿色发展 篇五

——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

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 钦

2017年11月1日

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兴安召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生态立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下面,我就我县开展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并恳请大家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改革,平衡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 一直以来,兴安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更是确定了“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的战略目标,把生态立县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兴安既是建筑石材的储量大县,又是建筑石材的需求大县,矿业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采石场的科学规划建设成为考验我县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我县坚持矿山资源的开采与保护平衡发展,把建设高标准的

“绿色矿山”作为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矿山企业改革,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2016年以来,全市全面实施采石场整顿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建设“绿色矿山”的步伐。尤其是今年3月15日全市启动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县被列为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运作,充分调动各乡镇、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以探索“绿色矿业”发展助推“生态兴安”建设。

二、因地制宜,齐抓共管,精心打造“绿色矿山” 兴安被列为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之后,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土、环保、安监、林业、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选定两个试点采石场。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分管副县长带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采石场的相关负责人,专门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标准化采石场的管理和运营先进经验,为在全市率先完成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彻底改变原有采石场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采石场沿干线公路分布既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又破坏公路沿线景观的不利现状,我县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工农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环保、林业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桂林市采石场建设试点实施细则》精神,重新调整了《兴安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全县的采石

场设置,全力打造“绿色矿山”,其中高尚拓贝山采石场、界首小水弄采石场这两个试点项目的选址都在“绿色矿山”规划范围内。正是因为有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矿产资源发展规划,为此次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节约了大量的选址时间和项目论证时间,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了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我县在进行采石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在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管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矿山整顿升级,督促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乡镇、县直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国土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严格做好规划设计,确保矿山开采更加合理有序、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科学实用,比如,生产流程因山就势进行设计,在传送带电费上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开支;安监部门定期到试点采石场进行安全巡查,指导企业在矿区内设立醒目的界桩、在矿区入口道路及危险源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制度上墙,并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环保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对粉尘、扬尘采取密闭作业空间、喷雾增湿、静电除尘、洒水车定期洒水等方式加以控制,并通过做好绿化构建防尘、滞尘的“绿色屏障”,定期冲洗滞留在场地、墙体、机械设备和绿化植物上的粉尘,避免二次扬尘,保持场区清洁。

三、政策激励,安全保障,大力助推“绿色经济” 为了保障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建成,县

委、县政府积极深化改革,结合兴安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促进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出台了《兴安县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兴安县工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在税收、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奖励规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发展热情,特别是有效助推了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及时出台鼓励建设“绿色矿山”的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来带动矿产企业良性竞争发展,比如:延续并加长采矿权开采年限,探索实行开采年限由三年一审批转为十年一审批;将临时用地审批改为永久用地,彻底打消企业顾虑,充分调动了企业建设标准化采石场的积极性,等等。

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注重安全生产,督促企业制定严格、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努力打造“平安建设项目”。从目前的工作成效来看,我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生产场地的“三化+五化”标准,即: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和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开采阶梯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同时,以“绿化、美化”为硬性要求精心打造企业优美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并切实改善项目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绿色、和谐矿山”的企业文化初步显现。

各位领导、同志们,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市国土系统的指导下,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在此,我谨代表县

四家班子对关心、指导、参与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6.破解资金瓶颈,助推经济发展 篇六

多年来, 鲤城区一直是吃饭财政, 有限财力仅能保“保工资”、“保运转”, 建设资金无法保障, 资金颈瓶问题成为困扰该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更是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02年跨江发展以来, 我区公共财政总收入大幅增长, 从2002年的53, 009万元, 到2007年10亿, 到2012年突破20亿元大关, 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年突破10亿元大关, 在当前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对全区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 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 财政预算内无法安排建设资金, 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依靠贷款解决。由于国家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区政府的负债共被清理归还贷款15.17亿元, 加剧了财政资金周转的压力。

2 存在的困难

2.1 政策因素

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 (财预[2010]412号) 文件明确规定, 要求各银行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审批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 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暂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 导致该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功能受限。

二是银监加大审查监管力度。银监局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的审查力度。对没有严格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 没有执行笔笔贷款审查和至少一年一次的贷后跟踪检查, 因此诱发贷款挪用和其他风险的机构, 要追究贷款发放机构“一把手”及负责人的责任。我区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都无法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执行, 这些公司不属商业银行支持的范围。

2.2 融资渠道因素

近年来, 鲤城区不断加大企业融资力度, 从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筹资渠道来看, 包括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区财政预算安排、财政贴息、金融部门借贷、盘活土地收益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各种筹资方式有利有弊, 总的来说:争取上级财政投资, 资金充沛, 见效明显, 但项目一般很难争取;区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额度有限, 常因财力不足而不能配套到位;财政贴息资金较为分散且金额普遍较小;金融部门放贷条件严格;土地招拍挂开展顺利, 但土地净收益低;民间资本投入普遍规模不大, 对区域经济刺激较小。鲤城区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 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途径, 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体制, 实现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路还很漫长。

3 探索抓住“金改区”重要机遇, 破解资金瓶颈

3.1 加大财政投资

投资是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增加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在财政支出安排上, 本着“先吃饭, 后建设”和“先重点, 后一般”的原则, 在保障工作及时足额安排的情况下, 把公共财政建设与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安排支出预算, 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 确保支出效益最大化。

3.2 全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切实把经济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来, 全力打造招商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环境, 举全区之力招商引资, 努力走出一条以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子。要正视该区没有工业用地可供给的现状, 立足该区实际, 做好零地增长这篇文章。抓好闲置楼宇、“三旧”改造项目的招商工作, 根据摸底汇总的闲置楼宇、闲置厂房资料, 建立招商动态管理制度。要认真分析现有招商资源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引办大中型商贸、汽车贸易、现代物流、酒店餐饮、总部企业等。

3.3 整合国有资产

通过深化企业改革, 盘活国有资产, 借助去年整合组建的三大国有企业 (粮油经营有限公司、物资经营有限公司、商贸发展有限公司) , 聘请专业机构指导, 通过注入资金或足额的资产, 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主体, 承担政府的重点项目建设和向银行融资。

3.4 加快土地出让进度

盘活土地存量, 尽快做好江南新区和“三旧改造”土地“招拍挂”前期准备, 加强与市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联系沟通, 促使我区上缴土地款以最快速度回拨, 投入重点项目建设, 减少项目建设对融资的依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 通过把该区“三旧”改造的重点建设项目, 列入市政府年度城市建设计划, 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把该区已征未计划在近期出让的土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充分利用以市土地储备中心为融资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3.5 吸引社会资本

3.5.1 通过委托贷款方式融资

一是以民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 为其提供担保企业或者资产, 获得的贷款资金全部由财政统筹使用, 或者采取按比例分成使用, 双方各自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二是采取银行委托贷款方式, 利用私募基金公司、民营企业或者个人闲置资金委托银行向该区国有企业定向贷款。

3.5.2 采取项目捆绑开发方式

积极招商引资, 把该区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推向市场, 先由有意向的企业支付前期开发资金, 财政支付给合作方利息, 土地净地后设定土地成交最低成本价, 土地出让金超过成交最低成本价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

3.5.3 采用项目BT、BOT模式融资

把部分项目推向市场, 对条件成熟、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建设项目采用BT、BOT模式运作 (如:站前大道项目) 。该模式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但是融资和建设成本较高。

3.5.4 探索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发

与资金实力较强的街道、社区共同出资合作开发重点项目, 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该方式不仅可以盘活街道、社区的闲置资金, 还能调动基层组织拆迁、建设等工作的积极性, 实现解决当前该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匮乏的问题。

3.6 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发行企业债券是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融资渠道, 成功发债可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今年已委托证券公司包装江南高新园区公司作为发债主体, 采取企业合并、土地评估增值等方式注入该公司, 使其总资产、利润等指标达到发债要求, 预计发债成功可筹集15亿资金。

4 结语

今后, 财政部门要跳出财政做财政, 深度谋划财政工作, 突出理财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 始终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 发挥“抢先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的效率和智慧, 依靠内力、巧借外力、形成合力, 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资金与项目支持,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社会资本投入, 不断拓宽财源增收渠道, 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

摘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 鲤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经济运行压力增多, 财政增收难度加大, 筹融资工作十分困难, 资金问题严重制约项目建设的推进。本文就如何抓住“金改区”重要机遇, 拓宽融资渠道, 突破资金瓶颈制约, 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破解,资金瓶颈,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贾俊雪, 张永杰, 郭婧, 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增长与财政解困[J].中国软科学, 2013 (6) .

[2]黄伯平.重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6) .

7.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七

——阿坝州工商联

州、县工商联组织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工商联以统战性为主,兼有经济性、民间性‚三性‛优势,充分履行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的职能,切实起到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按照‚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八字方针,引导工商联会员‚爱国、敬业、诚信、守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尽责履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开展广泛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论述文章、专题材料等30余篇。其中‚关于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存在问题的调查及政策建议‛、‚关于我州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调查报告受到州委、州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签署意见并转发各县。牵头开展‚跨世纪发展规划‛课题之二十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情况、存在困难与问题、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等内容开展调研,进行系统分析,编写出了上万字的课题规划报告,为制定《阿坝州‚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非公有制经济部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2003年,派出业

务骨干随州政府和州人大民营经济调研组赴各县开展调研,承担了 ‚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全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起草工作,为州委、州政府开好民营经济工作会,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阿委发[2003]19号)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作为人民政协重要组成单位的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在历届政协会上提交各类提案30余件,改善了全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搞好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倡导以‚改革立会、以服务兴会‛的新理念,努力把工商联组织打造成‚会员之家‛,在为会员提供服务、协调关系、调解纠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履行《章程》赋予的权益,代表并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为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收集整理《阿坝州民营企业招商项目》,开展 ‚走进民企、关心民企、服务民企‛的‚走百进千‛活动,制发《‘走百进千’调查表》,深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调研活动,反映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民营企业的呼声。

积极开展评优表彰,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知名度。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评优推优工作,树立了一批能够充分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具有代表性、感染力的先进民营企业。阿坝铝厂、九寨天然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众友实

业有限公司、四川岷江硅业集团有限公司、汶川潘达尔硅业有限公司、四姑娘山沙棘有限责任公司、松潘川主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和阿坝州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四川众友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仲友、阿坝铝厂厂长陈国友、四川岷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应俊、九寨天然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吕世桂等50余名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省、州表彰。

支持社会公益,发展光彩事业。全州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致富不忘国家和人民,以实际动投入光彩活动,开展捐资助学、捐资助残、扶贫济困、扶危解难、长期认养五保户和孤儿。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灾,松潘县城发生特大火灾,企业会员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众友实业有限公司李仲友、益清集团总裁严益清等为代表的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响应省工商联倡议发起的为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百年诞辰‚共建广安思源林‛活动,累计捐赠达10万余元,位居阿坝、凉山、甘孜三州首位。州工商联获‚致富思源,共建广安‛先进单位,李仲友获‚先进企业‛称号。阿坝县私营工商业者除积极上缴税费支援国家建设外,在捐资办学、救助失学儿童,抚养五保户和支援贫困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捐资111万余元,用实际行动把扶贫光彩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二、艰苦创业,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阿坝州民营经济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阿坝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1995年底,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阿委发[1995]29号);1998年,州委、州政府根据全州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阿坝州民营经济发展实际出台《关于加快我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阿委发[1998]4号);2003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阿委发“2003”19号),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阿坝州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力迅速增强,不仅在竞争性领域占据主体地位,而且已经开始进入非竞争性的垄断行业和公益性领域。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阿坝州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我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2008年,阿坝州同时遭受了‚3•16‛打砸抢烧民族分裂事件、汶川‚5•12‛特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使阿坝民营经济陷于瘫痪。两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阿坝民营经济崛起危难、从困境中奋起。阿坝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从税收、金融、国土、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对我州产业布局

进行了战略调整,实施了‚北上、集聚、外联‛战略,建设了汶川漩口、茂县土门、成都-阿坝等工业园区,目前各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我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截止200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州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13562户,其中民营企业1869户,外资企业54户,个体工商户11639户;注册资金40.62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金35.99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4.6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3%、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3.65%;民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022人、退伍军人59人、农民工7120人、残疾人16人。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的企业有123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67户、1亿元以上的有6户。

三、无私奉献,积极开展‚5•12‛救援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州工商联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庚即向全国工商联和四川省工商联以及阿坝州受灾较轻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出向阿坝灾区捐款的倡议。倡议发出后,社会各界和阿坝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广大会员共向灾区捐款捐物800余万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合资金90余万元;两项捐款金额累计为900余万元。这

些捐款和物资已经州、县红十字会、州慈善总会和民政部门运往灾区。

2008年底,州工商联被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工商联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州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四川众友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仲友,汶川县工商联主席李自忠被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工商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四、开展定点帮扶活动,为帮扶农牧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8.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八

近年来,纳雍县政协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全面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政协职能,切实把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作为履职的重要核心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促进政协组织“三化” 建设政协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履职的效果。为推进政协组织“三化”建设,县政协党组争取主动,积极地向县委汇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和自身工作打算,县委高度重视,制定了系列配套文件并狠抓贯彻落实,同时将政治协商纳入制度化管理,推动政协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一是县委、县政府重视和支持政协政治协商工作。县委健全完善了党政领导联系政协工作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政协主席列席县委常委会制度等,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向政协通报情况并参加政协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党政相关领导参加政协常委会议、专题会议和协商讨论活动。

二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原则。县委对涉及全县重大决策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民生问题等,在决策之前与政协充分协商,决策之中让政协参与研究,决策之后让政协监督落实,做到协商在县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和先协商后决策,先协商后通过,先协商后实施。县委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为广泛开展政治协商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政协组织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化”建设方向发展。

围绕中心,积极主动,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县政协紧紧围绕县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出发点,把协商议政、建言献策的重点放在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上,放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上。

一是完善制度,增强政协工作的实效性。县九届政协一次会议召开以后,为使政协工作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县政协组织政协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九届政协一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制定了《政协纳雍县委员会2012年工作要点》、《政协纳雍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管理办法》、《政协纳雍县第九届常委会议事规则》等,把政协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政协工作的实效性,调动了委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发挥优势,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支持政协投入到全县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按照县委安排,四名副主席分别任发展大道、温州国际商贸城城市综合体、教育园区、四星级宾馆建设四个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一名副主席任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直接参与全县重大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项目征地、拆迁等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工作中,自觉把政协工作融入到项目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协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渠道畅通的政治资源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倾听民声,关注民情,解决民意,妥善解决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化解工作中的矛盾。目前,7个多月时间,各项目指挥部共征地 250余亩,拆迁房屋165 户,城市建设政策宣传2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 120 余起,妥善安排农户签订安置协议187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102户,搬迁坟墓25所。同时在土地丈量、征地、拆迁、安置等大量复杂工作中严格执行政策,耐心讲解,不偏不倚,合理兑现,整个工作全部实现了“零上访”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全县“三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突出重点,大胆探索,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开展政协工作的关键,也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是凝聚智慧,为全县发展建言献策。今年6月初,县政协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时任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在市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全体政协委员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纳雍贡献力量,开展了“百名委员带好头,助推纳雍促跨越”活动。该活动把全县203位政协委员按界别分成8个调研组,由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共8位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到全县基层村组、农户、社区居民、教育部门、工矿企业等对职业教育、三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宗教、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基层一线献良策、谋发展、增收入,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着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跨越发展。该活动计划 9月初结束,目前,已有6个调研组完成了调研目标任务,调研报告已成终稿,准备在9月中旬的县政协第三次常委会议上审议,通过后将向县委、县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二是积极主动,为基层提供智力支持。2010年3月,纳雍县勺窝乡特色小城镇建设之初,在规划设计时建成什么样的规模,塑造什么样的文化是勺窝乡面临的难题,驻乡政协委员了解这一信息后主动与县政协联系,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勺窝乡结合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实力、人口规模、民族结构等进行调研,帮助完善了《勺窝乡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针对常住人口3.1万人,其中穿青人占90%以上的实际提出了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穿青文化的建议。明确特色定位后,县政协邀请全县知名穿青人人士座谈,组织政协委员深入村寨广泛挖掘穿青人民族文化,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小城镇起到积极的作用。勺窝乡半年时间完成新区135户穿青人民居建设主体工程,两个月时间完成穿青人特色民居立面装饰装修工程,穿青人民俗特色城镇已初具雏形。今年5月18日现任省委常委、时任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到勺窝乡就小城镇建设进行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该乡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发展思路清晰,发展速度之快,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胆创新,这种“干”字当头的精神可嘉。秦如培书记要求:把勺窝乡打造成为“三化统筹”试验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三是大胆实践,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助推全县农业产

9.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新农村经济发展 篇九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保护农村风俗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重要意义。此外, 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和乡村的重要联结纽带, 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改善城乡发展环境、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

近年来, 我国乡村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过程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而言, 首先, 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 缺乏前期规划,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 一些旅游开发项目未经论证, 就匆匆上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却没跟上, 这些旅游景点交通网络不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差, 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生活、消费需求。其次, 地方政府、开发商或投资商在乡村旅游开发上存在急功近利心态, 忽视乡村旅游品牌开发, 导致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最后, 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 经营主体之间经常爆发恶性竞争, 为拉拢旅客争相压低价格, 大打“价格战”, 致使当地旅游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此外, 乡村旅游分布分散、规模小,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经营、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但是, 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有针对性的培训也相对较少, 相关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现实环境中, 一些经营者经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 经常发生“宰客”行为, 严重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 乡村旅游被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 应该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 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价值和作用。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突出乡村特色。在保留传统旅游项目的同时, 全面凸显乡村旅游特色, 重点开发以参与型、体验型为主的创新项目, 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 努力满足游客的猎奇、审美需求, 使其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点。

第二, 着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 必须首先解决资金问题, 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 努力形成企业投资、社会集资、小额借贷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积极吸引外资, 不断完善投资机制。另外, 在资金使用方面, 应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 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

第三, 应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首先, 对其进行行业服务和管理知识培训, 以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有效的营销技能武装相关从业人员, 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此外, 要不断加深其对本土文化及民俗风情的了解, 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摘要: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过程中, 乡村旅游业存在诸如盲目开发、品牌建设不足、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当前, 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员培训等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

10.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十

十大体系建设是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十大体系实施三年来,很多人认为,十大体系抓的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抓与不抓一个样。其实,十大体系离不开日常工作又高于日常工作。笔者根据自己对十大体系工作的了解,认为十大体系的精髓就是以

无缝对接长珠闽为目标,通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抓好十大体系建设,需要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难点来切入,它不仅能锻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人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不抓十大体系也照样会出现,只是迟早问题。但我想,因为抓了十大体系,提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障碍,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体现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助力器作用。xx通过对十大体系的大胆探索,有效破解了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着力破解四大难题,为产业发展扫除障碍

围绕稀土、钨和甜叶菊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县通过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物流如何通达,质量如何提高等四大难题。

1、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xx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努力向上级行社争取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的授信额由1200万元提高到4200万元,利华兽药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止10月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工业园区贷款总额达到4.6亿元,信贷增量达2.2亿元,比年初增长30.52%。

2、外引内育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用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体系,一是组建了“xx工业园学士后流动中心”,搭建了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使用、来去自由的方式,专门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为菊隆高科、世瑞矿产、红金稀土等企业引进了15名紧缺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组建了“工业园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了劳动就业平台。专门规范劳动用工,帮助企业招工。通过举办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及平时就业介绍,为92家企业招工6996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才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2007年培训农民35000人、城镇公民10774人。

3、提高通关效率,发展物流产业,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该县通过实施口岸物流体系建设,在有效促进物流通畅的同时,创造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奇迹。一是完善了口岸通关服务机制。开通了xx—厦门、xx—深圳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左右;建设了口岸服务网,及时将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申办等知识宣传到各进出口企业,适时组织外贸企业参加进出口通关知识业务培训,使32个企业报关员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该县把汽车货运产业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创造了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奇迹。在2005年底,xx共拥有货运汽车401辆,2006年新增货运汽车326辆,2007年目前新增货运汽车818辆、1462吨,车辆增长数和吨位增长数均为全市第一。汽车货运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今年新增的816辆车辆今后每年可增加的直接税费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直接税费460万元),加上间接收入每年可超1600万元。同时狠抓物流载体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30亩,建成标准仓库11栋、1.1万平方米的xx天志仓储物流中心于8月建成投产,且其隔热、防潮效果达到了国家标准。洋塘汽车检测维修中心、红金汽车修配城、光彩物流中心、储潭货运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范实施中。

4、采制推广标准,鼓励扶助创新,实施名牌兴县战略,解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该县出台了采用高新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名牌创建的系列政策,在工业、农业中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和争创名牌活动。省级名牌产品由2005年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前的无到目前的3个,分别是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菊隆牌”甜菊糖甙、xx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远驰牌”钨粉和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虔锋牌”钨铁,其中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铁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为了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xx还专门组建了“工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xx鑫隆康稀土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个,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个,位于全市前列。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名牌产品的效应开始在经济效益上显现。2007年1-10月,xx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3.4%,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家。

二、搭建三大平台,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竞

争力,也是生产力。xx在实施十大体系过程中,始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核心,创新了系列体制机制,加快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接步伐。

1、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搭建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xx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多个政府部门统一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程序公示制,做到各项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xx还编印了《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规范整合了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企业房屋报建费用从58.2元下降到4.2元,真正实现部门规范收费,企业明白缴费。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服务站、进市场服务站、进乡村服务站设立了21个政策法规查询中心,为工业企业、市场业主、广大农民开展政策文件的查阅、咨询服务。行政服务正向政策透明、办事便捷方向迈进。

2、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实施信息网络体系,城乡信息日益通畅。建成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11个乡镇门户网站,还有31个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60多个县政府组成部门接入了政务网。在重要核心部门推广应用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开通了县档案网,设立了“现行文件”专页,县委、县政府、政府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可以在网上查阅、下载,利用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提供办事服务。建成了xx工业园网站,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招工用工信息服务,园区企业宽带安装率达95%,16个企业开通了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乡村信息化工程,全县各乡镇建成了农民知识化网络培训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农民留下了不散的课堂、不走的专家,建设了30多个“网络新村”,通过财政补助促成622户农民用上一宽带网,已有10%的果农收到了网上脐橙订单实现了网络销售,脐橙等农特产品销售半径由市内扩展到了省外;一批乡镇建成了惠民短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与农民沟通互动。

3、创新产权交易机制,搭建产权规范流转的交易平台。在实施产权交易体系中,该县大胆创新机制,建设了产权交易中心、招投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搭建了流转规范顺畅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处置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阳光操作。今年1—10月共组织国有产权交易33宗,市场评估总价8967万元,总成交价达12554万元,增值3587万元,增值率40%。通过阳光交易国有资产增值,筹集了资金妥善安置了职工,促进了企业改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将对全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核算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操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为部门和基层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xx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1、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把握就业这民生之本。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该县在各乡镇和工业园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把劳动和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和园区延伸,搭建了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的桥梁。同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加强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鉴证管理,妥善处理调整劳动关系矛盾,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41起,结案41起,结案率100%,涉及农民工252人,追讨工资45.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9850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2、加强宣传,扩面征缴,确保社会保障有力。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1-10月,全县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69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医疗保险费1049.5万元,工伤保险费73.65万元,生育保险费27.36万元,失业保险费229.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9%。为5170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3187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迅速推开,参合率分别达84.6%、40.6%,为12547名参保城乡居民报销医疗费用851万元,使广大城乡居民医疗得到了及时保障,有效防范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

11.优化服务环境 助推跨越发展 篇十一

——关于优化我区政务服务环境的调研报告

总书记3月17日在兰考视察为民服务中心时,对工作人员和前来办事的群众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改善,政府对老百姓的服务还要不断加强。窗口单位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和解决作风问题的重点部位,要在活动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从服务内容、办事流程、跟踪反馈、结果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服务更加精细、规范、高效。近期,区行政服务中心对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思考。

一、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一)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2003年6月,引人瞩目的新区大开发吹响了号角,公路建设指挥部、水利建设指挥部等各个建设指挥部相继成立,轰轰烈烈的大开发也转变了我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即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换,但是行政服务的凌乱、单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为提供有效、快捷的行政服务,满足我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经区委、区政府调查研究,当年11月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2005年行政中心办公大楼建成,服务中心迁新址于行政中心办公楼一楼,服务大厅面积为500余平方米。现进驻单位15个,共112项行政许可项目,大厅窗口服务人员23人。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性质职能。行政服务中心是区属职能

员配置达不到发展要求,很多与民生相关的单位,比如税务、户籍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未进入行政服务大厅,不能真正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办理,不能切实地方便群众。多数部门没有把审批权授予窗口负责人,大厅窗口人员只能办理即办件,承诺件多要回单位审批。部分部门的审批事项属于不同科室负责,不同的分管领导,分头审批往往延长了办理时限。

(三)行政服务办事程序不够规范。行政服务只挂号不看病、两头办理现象严重,使中心窗口成为部门的‚收发室‛。有的单位只有部分项目进驻大厅,且不同程度存在两头办理、体外循环情况。个别部门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的现象,将重要的审批事项、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个别局委进厅项目少,且办件量少。进厅的十五家单位,目前均没有成立行政审批科,‚两集中、两到位‛落实得不够。

(四)行政服务中心硬件不够标准。现在行政服务大厅面积只有500平方米,由于受行政大厅面积较小的制约,容纳不下更多的窗口和人员;行政服务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也满足不了现代办公需要,近期工商局窗口业务增多,也无法添置叫号机等相关设施。

(五)行政服务人员作风不够过硬。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当前中心有的党员干部面对新事物,学用脱节、知行不一;少数窗口工作人员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够,‚松、懒、散‛现象时有冒头,纪律作风不够过硬;有的人员主动作为精神不强,

本区域群众、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无障碍服务的一项有力措施。目前新的行政服务大厅设计、规划、预算已基本完成,年底前,环境优美,服务齐全、设施完备的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大厅将投入使用。

新大厅面积近4000平方米,入驻职能单位27家,设置服务窗口55个,行政审批事项158项。政府各委局一线科室整建制前移到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两集中、两到位‛,即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向行政许可服务科(股)集中、行政许可服务科(股)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部门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实现政府面向社会各类审批事项的集中受理、办理配套服务。

经过调研测算,我区行政大厅功能区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企业注册登记服务区 设置窗口14个,由区工商局、卫生局、农林局、畜牧局、农机局等组成。

2、投资建设审批服务区 设置窗口8个,由发改委、住建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组成。

3、经济社会管理服务区 设置窗口28个,由公安局、城管大队、社保中心、人劳局、商务局等组成。

4、中介配套服务区 设置窗口5个,由工商代理、不动产评估、电信服务、供电、供水等单位组成。

5、中心办公区 由会议室、纪能效能监督室、中心机房、视频监控大厅、中心值班室、党员活动室、茶水间等组成。

值取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务服务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做到对待群众有真心,服务群众有热心,接受监督有诚心,优质服务有恒心,真正实现不让政策在‚中心‛被截留,不让差错在‚中心‛发生,不让时间在‚中心‛耽误,不让群众在‚中心‛受冷遇,用文明、优质、高效、廉洁的服务打造‚和谐政务、满意服务‛的政务服务品牌;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精简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压缩承诺时限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办事程序和提高服务效率。

(五)以激励制约机制为基础,提升服务质量

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着工装、佩戴工号牌等形式,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通过电子评价器满意率对党员干部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等进行考核。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提速增效、转变作风等方面作出公开承诺,对全体党员干部及服务窗口实行定岗、定期、定绩的‚三定‛考核办法,并实行行政服务工作‚一票否决‛制,努力塑造‚为民、亲民、便民、利民‛的窗口形象,使群众和办事人员来中心办理业务全部享受‚亲情化‛服务,即:微笑露一点、效率高一点、动作快一点、说话慢一点、脾气小一点、肚量大一点、头脑活一点、做事实一点、理由少一点、关爱多一点,营造温馨舒适的政务服务环境。

(六)以创新监督监管方法为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努力实现政务服务工作创新,

12.助推成都经济发展 篇十二

1 宝应县农广校涉农中专发展现状

1.1 办学概况

我校作为农广校系统的一个分支, 创办于1981年2月, 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办学30多年来, 先后培养出中专毕业生7000余名, 大专生1000余名, 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因办学业绩显著, 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9年被省农林厅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2000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 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学校”荣誉称号。从我校的办学特点来看, 主要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坚持全日制脱产班办学模式, 二是实行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班的教学模式。二者相结合,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灵活多变,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农业办学的优势。

1.2 办学特点

首先就脱产班办学的模式而言, 我校主要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初中毕业以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 第三年由学校统一分配至与我校联办的用人单位实习, 实习期间按照厂方规定领取实习工资。一般在实习期间, 就可以把上学期间的费用收回。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 成功借鉴了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根据省校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 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通修课、专业技术课, 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课程。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学以来, 我校先后开设了《电子电脑与现代办公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等。这几个专业不但就业渠道广, 而且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我们毕业分配出去的学生来看, 普遍反映较好。此外, 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我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对口高考班, 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校在2004年有16人达到了大专录取分数线, 17人考上了本科。2005年我校共有25名学生被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录取。

其次从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的教学模式特点来看, 由于我们招收的学员是来自各个乡镇, 年龄都在50周岁以下, 且具有初中 (含初中) 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组干部、农业技术员、种植大户、返乡农村青年等。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全日制中专班。对此, 我校因人制宜, 采用“1+1”的基础教学模式, 即基础理论教学加田间实践指导。在教学的方式上, 我校提倡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运用中灌输理论。让学员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学到一技之长, 进而为农业生产服务。

1.3 办学成绩

办学以来, 我校先后毕业的学生, 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在继续学习, 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打拼;还有的已经成为乡村技术带头人, 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经过调查, 2013年毕业于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常其宏学员, 他在泾河镇大同村工作, 入学前家里面种有1hm2左右的西瓜地, 年纯收入5万多元。入学之后, 经过学习和老师的技术指导, 现在种植的西瓜规模已经达到了2hm2, 产量也在逐年上升, 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元。在村里, 他是大家公认的“土专家”。当他谈起在宝应农广校学习的经历, 不无自豪的说:“要是没有在农广校的学习, 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他带动下, 大同村农户种瓜的热情日益高涨,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瓜, 没有多余的田地。这时, 他又把眼睛盯上了邻村曹坝, 与当地农户流转土地2hm2, 一包就是两年, 收入不菲。2011年, 泾河项目区成立了金禾西瓜合作社, 他作为合作社的一员回到自家承包田里与其他农户牵手致富, 坚持走组织化、规模化、技术化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瓜—麦—稻”的种植格局, 既提高了种田效益, 又稳定了粮食生产, 可谓一举两得。泾河项目区的西瓜产业正红红火火的向前迈进。由于他的突出表现, 去年他被江苏省农广校评为优秀学员。

2 涉农中专教育发展空间探讨

从我校办学的发展现状来看, 涉农中专教育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 涉农中专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而且还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相比于传统的短期培训, 它具有系统性更强、培训效果更好、影响更为广泛的特点。在此, 笔者认为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 涉农中专教育的发展空间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用性教学有待加强

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因为实用技能对广大农村劳动者来说, 比纯粹的理论灌输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 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这三类人才, 是当前涉农中专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角度来看,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2 教学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创新

创新就是要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上寻求突破。针对以上三点, 笔者认为存在着较大的创新空间。比如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说, 教师除了要向学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外, 还要积极引导学员创业致富, 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的理念。此外, 在教学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既要把政策理论和实现方式告诉学员, 同时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结合起来;在授课教师的选派上, 既要安排农业方面的有关专家、教授来进行讲解, 还要请相关的政策操作人员来宣传;既要请创业致富的示范典型来现身说法, 又要请当地的农技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另外在教学的方法上, 也要寻求突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外, 还要与学员进行互动。不仅要有口头上的沟通, 还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 学会运用肢体语言, 眼神交流, 以此来吸引学员, 从而满足农村劳动力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3 教育培养的模式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对于涉农中专教育而言, 笔者认为要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不能千篇一律, 搞一刀切。要积极寻求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注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一般来说, 接受涉农中专教育的学员, 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为了使他们既能打好文化基础, 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 教育培养的模式需要大胆的尝试, 需要改革。一是专业的设置存在改革的空间。涉农中专教育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 在专业设置上应当围绕当地的企业和重点项目需求展开培训。二是产业化带动。根据各地产业不同的特点, 用企业化的方式引导农业生产或经营, 指导并帮助广大学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一方面既大大激发了广大学员创业致富的热情,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寻求专业化指导。对于广大农村学员来说, 最注重的是实效。因此, 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广大学员。这样既能尊重广大学员的意愿, 又能解决其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 涉农中专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3.1 统筹规划, 注重实效

涉农中专教育既要照顾到面, 考虑到涉农中专教育普遍性的特点, 又要顾及到点, 兼顾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 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培养目标、人才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更要注重实效, 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 在社会效益上寻求突破。一方面, 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 同时又要防止滥竽充数、拉人头、凑人数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务实, 要让广大学员学得会、用得上。

3.2 多形式、全方位构建涉农中专教育培训体系

农广校是一个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目前, 全国农广校系统由1所中央校, 39所省级分校、336所地 (市) 级分校, 2201个县级分校, 10658个乡镇教学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我们要充分利用农广校的教学体系优势, 把涉农中专教育办到乡村, 办到田间, 办到合作社, 办到企业, 让已扎根农村的学员接受系统的培训教育。此外, 在农广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严格管理, 加强培训。特别是在对兼职教师的遴选上要有针对性, 从而保证农广校体系的教学质量。另外, 要充分挖掘农广校教育资源的优势, 立体的, 多形式进行教育培训, 进而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可靠的教学保障。

3.3 教育助推经济发展, 理念引导农民致富

办好涉农中专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后备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发展乡村经济, 引导农民致富。对此, 笔者认为, 要能吸引广大农村基层人员参与到涉农中专学习的队伍中来,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让广大农民能够看得到实惠, 走上富裕之路。在此, 本人认为可以从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帮助广大学员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要让广大农民朋友明白农产品也能走向市场, 参与竞争。其次, 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 一定要适销对路, 以销定产, 把握好生产、销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广大农民朋友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鼓励、指导、帮助广大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走共同富裕之路。 (3) 大胆借鉴欧美国家先进做法, 扩大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 鼓励农业创业。同时, 积极营造宽松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实施农业补贴、农业保险, 完善农产品收购制度。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给予保证。

4 结语

涉农中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艰巨而复杂, 任重而道远。中专教育能否办好, 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 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 办好涉农中专教育。

摘要:涉农中专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 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 农广校作为涉农中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 需要从各方面来加以完善, 不断发展, 从而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关键词:涉农中专教育,办学成绩,发展空间,对策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邱聪, 姜华珏.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J].江苏农村经济, 2014 (05) :50-51.

[2]吉文林.现代农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1-27.

[3]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3.

上一篇:员工进入公司须知下一篇:综合能力培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