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2024-11-08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10篇)

1.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6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寒假,在辽宁省锦州市xx县xx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20xx年2月14日——20xx年2月2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一周内,通过对辽宁省xx县xx镇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实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中的“文化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xx县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xx县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xx县充分发挥县内各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参观学习、印发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调查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锦州市太和电脑为实行锦州市普惠制培训而对村民进行免费的电脑知识普及,参观了计算机程序员考试的现场,看见原本只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电脑,心里涌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农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有局限,与外界沟通少。xx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城乡一网、垂直管理、走产业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作为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线电视在xx农村已覆盖20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与县城实现了光纤联网,共架设光缆干线800多公里,电缆干线2600多公里,151个行政村的6万多农户与城里人同享电视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县广电局还完善了网络维修维护制度,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信号不好的问题。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视、电脑。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实习期间,xx线的文化宫广场举办了道具车模展示会,展示了福特、现代等多款上个世纪流行的“老爷车”,这些车都是由东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车,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车,里面洗手间、卧室、吧台应有尽有,让看惯了卡车、货车的乡镇居民过足了“眼瘾”。

xx县是辽宁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很多,其中,作为辽宁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xx天主教堂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后,仍焕发着新的活力。在调查期间,正巧赶上了天主教的礼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众来到教堂,静静的等候礼拜的开始。庄严肃穆的教堂,饱受过义和团的焚毁和xx阻击战的炮击,在新时期的xx县仍为xx县的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xx县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全年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05个,棚室面积203万亩;新建畜牧小区70个,占地面积4450亩,进驻农户555户。在水果生产上,西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两梨”,今年新栽植果树近万亩。xx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县“三品”生产档次和水平。每个乡、村都有“三品”生产基地,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去生产,保证了“三品”生产的有序推进。今年新增“三品”认证36个,总量达到62个,面积5.25万亩。总面积达到195.284万亩。养殖业“三品”生产正在有序推进,今年有1/3总量的畜禽按照无公害以上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申报认证。xx县以水利化、机械化、绿化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河流整治工程和3座排水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新增水浇地5万亩。

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xx县以“四清四改”为切入点,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四清”。对278个村主要街路进行垃圾堆、粪堆、柴草堆、违章建筑的“四清”工作。对28个示范村的所有街路进行了彻底的“四清”。对村屯的道路进行了维修,维修长度100多公里,部分路段修砌了边沟。对主要街路院墙进行了修补,部分院墙进行了粉刷,基本达到了街面干净、道路平整、院墙整齐的标准。逐步进行“四改”。今年新建水厂12处,解决了2.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油路涉及12个乡镇25个村,总完成油路建设88.52公里。全年新建沼气池1500个,到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5342个,中型沼气池3个,秸秆气化站1处。

2.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一、影响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瓶颈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 农村基层法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 法治理念的陈旧、政府执法的随意性、纠纷解决机制不畅、规范真空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推进。

1.“权大于法”的社会治理理念仍然存在。

有失规范的涉农行政执法及涉农维权的艰难, 直接影响到异质化的农村个体及组织对法律权威的信心。一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到严格地依法行政, 而是习惯于依赖红头文件、政策及上级的指示办事, 加之一些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法治思维及法治治理的观念及方式, 特别是缺乏权力界限意识, 直接导致依法办事能力低下, 在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由于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宪法法律在农村民众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等有些条款执行不力, 使农村基层组织仍然存在决策不民主不公开, 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的知情权, 导致广大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不信任, 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其结果是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效能的低下不可避免。三是法律至上的权威性在农村遭遇挑战。“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由于各种原因, 致使广大农民法律信仰缺失, 宁可信“关系”也不信法律, 遇到问题不是想到要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而是采取信访甚至是非法的方式寻求解决。这类现象侧面反映出由于农民法律至上信仰的缺失以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法律效用在解决矛盾纠纷中作用弱化的倾向。

2.“规范真空”的出现, 使农村社会治理出现一定程度的无法可依。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完备、有效、权威的规范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保障。当前的问题是:现有的旧的规范体系已不能适应变迁了的农村社会基础和基层组织的需要, 而新的社会规范又未能及时建立起来, 这种规则缺位现象的出现势必造成行为越轨与农村社会的不稳定。相对其他领域的法治建设, 我国在农村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明显滞后, 有的领域甚至出现立法空白, 比如《农民权益保障法》《农业生态补偿法》等事关农村及农民权益的重要法律的缺位。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即有的法律又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使制度陷入空中楼阁的尴尬境地。法治国家的建设有赖于依良法达善治, 而这种“规则真空”的出现必定会导致无法可依, 进而影响甚至制约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3.“执法伤农”现象, 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

一方面, 农村执法机构的薄弱及执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在执法活动中不能做到公正执法、规范执法, 及时执法、文明执法, 进而造成因为执法方式粗暴而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土地承包、涉法涉诉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 甚至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 极大地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和利益,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一些矛盾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一些坑农害农的案件不能及时查处, 使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 造成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多发, 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隐患。

4.“制度缺位”使基层自治难以真正实现。

现行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中基层政府是绝对的管理主体, 又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缺陷, 使村民委员会成为名义上的自治组织, 使得村委会无法有效地实现对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的有效管理。部分村庄的村民自治组织不健全, 自治机制缺乏活力, 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不到位, “有些本该由村民会议决定的事务往往由村委会决定, 有些本该由村委会决定的往往由‘两委’或党支部决策, 而且村支部书记往往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 并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决策的运作, 班子成员难以发表不同意见”, 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在“有限政府”的职能定位下, 基层政府不能实现对农村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加之村民委员会的“傀儡”化, 村民自治难以发挥其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 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单一”, 而农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这种主体的“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分化与多元的农村社会结构及利益要求, 更难以维系农村社会的稳定。

5.“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矛盾解决不及时,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变迁中的中国农村, 由于农民职业分化造成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旧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无法应对当前农村社会的需求, 无法保证异质化的个体和组织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反映在法治层面即是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无法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矛盾纠纷解决的需要。我国作为民主法治国家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在立法层面形成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的良好衔接, 但目前人民调解等非司法救济方式与司法救济方式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分工与层次仍不够清晰, 存在着职能替代与程序设计上的重复、繁杂成本较大, 大大降低了多元纠纷解决方式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效用。在多元纠纷解决方式探索迅速发展的同时, 对其中某些程序设计是否突破了现有法律规定的范围亦存在着质疑。

二、优化农村法治环境, 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农村法治建设的完善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探寻解决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瓶颈的对策, 对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

1. 树立法律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绝对权威。

树立法律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绝对权威就是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崇尚法律、维护法律、遵从法律、运用法律的意识, 充分发挥法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是人民权益的保障书, 具有最高权威地位。任何情况下,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允许任何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一方面, 要着力提高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意识, 提高其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做到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行使社会治理职权, 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 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按照有限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履职尽责。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培养其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做到依法维权、依法上访, 合理合法表达诉求。把法律作为在日常行为实践的基本准则, 使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秩序的有效维系机制和乡村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只有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投身法治建设,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依法进行。

2. 以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安全阀。

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必须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同步进行。即通过立法建制来进一步丰富和规范农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并能够及时把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及成功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着力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的立法;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专门立法, 明确村委会这一基层组织的法律属性、职能和权限。特别是加快《土地管理法》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进程, 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农业投资法》《粮食安全法》《农业补贴条例》和《农业生态补偿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严格规范的执法达到对村民个人、组织的行为规制和约束, 协调社会关系, 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正确行使,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防止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的侵犯。

3. 搭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平台, 促进农村法律服务均等化。

与农村社会转型引发的相伴而生的是矛盾纠纷多发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 进而加大了农村综治难度及社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这些矛盾纠纷化解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及社会治理创新的顺利进行。在中国这样缺少法治传统的国家, 由于法律资源的分配不均及农民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得纠纷的解决差强人意。这种情况下, 除了强化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站所和法律服务所等专门法律机构在化解矛盾上的力量外, 应积极培育基层法律服务团队, 鼓励律师、公证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力度, 为农民提供免费优质高效的涉农诉讼及非讼法律事务服务;拓宽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建立诸如“148法律服务热线”等服务模式, 多方位多层次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

4.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推动法律平等适用。

亨廷顿指出, “政治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 而政治稳定的源泉却在农村。”农村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要推动法律在农村的平等适用, 必须坚持人往农村走、钱往农村用、机构向农村延伸, 推动法治力量重心下移。其一, 要健全农村法律适用机构。具体讲, 就是逐步健全以乡镇为单位, 以公安派出所、基层检察室、派出法庭为主要构成的农村执法、司法职能体系, 为法律在农村的普遍适用奠定良好基础、创造更为有效便捷的途径。二是建立一支数量规模适当、素质能力适应的农村执法、司法队伍。在新增政法队伍专项编制及分配使用上, 应当专门安排一块针对农村的执法、司法岗位, 设置一定门槛, 明确福利待遇, 招录农村急需的法律专业人才, 充实到基层政法单位, 切实解决多数基层政法机构因人员力量不足而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 对于现有的基层政法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和监督考核, 不断提高基层政法队伍的执法、司法能力, 提高其法律适用水平。三是加大法律的实施力度。执法、司法机关必须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真正发挥法律在调节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的有效适用切实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等不正常的现象, 切实树立起法治在调整农村社会关系中的权威地位。

5. 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为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器。

基层社会信息传播快、人口流动性强、社会矛盾爆发具有突发性特点, 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前瞻性。必须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流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特别是要构建和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 夯实人民调解基础,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与小组四级纵向调解网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机制, 认真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案件。建立畅通有序的信访工作机制, 实现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优势互补。完善司法调解格局, 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去。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应对和管理机制。落实防患重大突发事件的“专案经营”机制, 建立社会应急体制, 确保农村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充分挖掘民间资源, 充分利用乡规民约, 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3、多数基层部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思路不清

在我国,人口分布较广,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差别较大。部分领导和群众将文明生态村、农村社区建设二者产生了混淆,对农村社区如何抓思路不清,更不知如何推进。

<二>合理化【建议】:

(一)、注重科学规划

化与田园化兼容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配套标准,确保把农村社区真正建成具有一定现代气息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美好家园。

(二)、统一广大干群思想。

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和主线,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上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

(四)、加大共建力度。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五)、注重民计民生打造创业基地。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全面推进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政府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环境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既作为事业,更作为产业来抓。

(六)、坚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树社会新风貌

各试点村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

五、调查体会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平台,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有一定联系,但还不同于城市社区,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不能求进度,搞形式,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让广大群众能享受改革成果,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附录:

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___________

4.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2007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同学谈话时,勉励同学们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上海财经大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围绕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建设,开展大学生“千村农民发展状况” 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从目前学生提交的问卷和调查报告来看,千村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千村调查”已成为上海财大学生热议的名词,截止到9月份千村调查项目网站点击率达到一万次,仅公管学院就有275名家长写信表示支持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千村社会实践活动。为此,中共上海市科教党委领导做出批示,表示全力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活动。

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项目是一个系列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农”问题来进行,初步规划分别是:农民发展状况(2008年)、乡镇企业(2009年)、民工子弟学校(2010年)、医院(2011年),以此形成系统,引导财大学子全面了解中国农村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经济学为“经世济国”的致用之学,作为当代财经专业大学生,更应该去了解中国的现实。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项目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和城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转化成理论性成果,同时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是举校重视。千村社会调查项目活动从筹备起便得到学校领导关心与支持,得到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助。目前上海财经大学已将千村社会调查列入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并予以每年6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作为09年全国“挑战杯”培育项目,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大赛做好培育、孵化和推进工作。校学生工作部(处)、发展规划处、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部、团委等职能部门为千村调查前期规划、宣传献计献策,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校特意为所有参加的一千多名同学全部买了意外伤害和住院保险,项目实施中分别成立了项目专家组、项目撰写组、数据处理组,各院(系、所)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从各方面保证了千村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是专家参与。全员育人是上海财经大学多年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这次千村社会调查主题得到学校各专业领域、不同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先后有15名来自农村经济、社会学、金融学等研究领域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并多次召开研讨会对调查的主题选择、问卷设计、数据处理、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意见。

各院系教师对千村调查项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金融学院专业教师成立了农村金融专家组,专门就农村金融进行专题调研,除在问卷和访谈提纲中单设农村金融专题外,还另增设一张农信社调查问卷,引导大学生将目光从城市金融转向农村金融,鼓励大学生:“农村金融市场大有可为,现在已经到了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的时候。”信息学院副院长韩冬梅教授带领项目数据处理组成员设计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调查问卷网上远程录入和数据自动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有多年农村调查经验的社会学专家余红副教授对参加访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对这次调查充满信心:“中国的经济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的农民问题,中国农村是经济学最好的自然实验室,大学生将在这个实验室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大学生最好的课堂。”

四是面广量大。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项目正式启动,全校共有1190名同学主动报名深入农村参加社会调查,调查活动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近千个行政村,近万个农户家庭。调查活动由大学生自主、独立进行,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以问卷和入户访谈的形式,观察和记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已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调查对象中,既有乡村干部,也有普通农民,力求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现状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材料,也为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提供研究数据。为及时解答同学在调查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干部和专家放弃暑期休息时间,照常上班,随时关注在全国各地开展的调研情况。八月中旬项目组召开中期推进会,现已有110组同学传回报道,发回图片1377张,676人在网上提交问卷和相关数据。

五是收获颇丰。目前,千村项目活动各方面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分已完成调查同学感慨:“中国农村给我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政治经济专业的许缈妙同学说,这次她选择了到西部,深入到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大兴村。“那里到处都是山,从城里到大兴村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山路非常颠簸,我走访了几户农家,发现他们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城市里的大学生,有时一个月就能花掉农家一年的收入。这是从小生大在上海的许缈妙同学过去无法想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许多像大兴村这样的地方,正是由于交通的闭塞,使得这里的村民更加的贫困。”

按项目实施计划,学校将在10月份对每位调研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比,将选择100篇优秀调查报告和论文汇编成优秀成果集公开出版,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1篇总报告、3个分报告和1个农村金融专题报告,报告为相关决策咨询部门提供参考。

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6月12日《文汇报》发表《上海财大学子关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成就??千名大学生开展千村社会调查》,6月18日《解放日报》发表《千余学子赴千村调查农民收入??上海财大暑假实践活动昨出征》,8月24日《新民晚报》发表《上海财经大学暑期上特殊一课

千名大学生踏访中国千个村寨》,活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5.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记江苏省溧水县永阳镇工农兵村葛盛凤

葛盛凤,女,31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作为一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多年来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倔劲她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不但精通业务,更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有业务“一口清”,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工作善于创新,勇于争先,年年率先超额、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条线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作突出,成绩显著。

她勤于探索创新,为就业困难人员上门提供“妈妈式服务”,创建村组就业QQ群,利用辖区资源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等工作手段新、效果明显。她融入村组,充分发挥包村联户制的优势成立了35个社保网点,安排村长负责所包村的就业信息采集、宣传,使就业困难人员摸底调查工作省时省力;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咨询、摆展板、发宣传单、设专栏、悬挂横幅、到村长家里开课堂放幻灯等广而宽、深而细的宣传方法,在当地营造了浓郁的就业帮扶舆论氛围。她还十分注意发挥党员带头寻岗帮扶的模范作用。大丰组青年党员秦龙在她的帮助下顺利及时办妥了小额贷款成立了自己的通讯设备维修部,生意越做越红火,小两口见人就夸葛盛凤好。她将村组失地农民的电话号码打印成册随身携带,一有用工信息就马上通知。当她得知村老年人活动室需要聘用服务人员时,及时翻开通讯录找到家庭条件一般、急切需要工作的8名妇女前去应聘,并协调村委会全部给予安排。村纸箱厂扩大生产招聘装箱工,她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通知了23人去应聘,让村民就近便利工作,也解决了企业用工急需。三年来不分白天黑夜,无论烈日、刮风下雨,她坚持走村入户下农田,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村民手中,共成功推荐就业457人。她兢兢业业以村为家,全身心地为村民谋求就业出路,深受村民一致好评,被村民誉为“贴心人”。

在组织就业培训工作中,葛盛凤充分体现出女性的认真和细心。她及时将培训信息在村组中发布,并特别说明培训都是免费的,因为有很多村民都希望得到相关技能培训却苦于付不起费用。她还注重激发村民的培训兴趣,定期举办学员知识技能竞赛,在她的宣传带动下,短短三年来该村就有402人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计算机、家政服务、电焊工等专业培训班,其中有335人通过考核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对此村民十分满意。

6.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六

“>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2007-12-07 18:47: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XX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20XX年,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我镇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严格按照镇综治委20XX年综治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有力地维护了我村政治和社会稳定。

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高度重视,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20XX年初,我村干部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照镇20XX年综治工作目标,统一思想,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首先就必须抓好全村社会稳定工作。年初,我村召开了村干部、村民

小组长调解员、党员、退休老干部的大会,会上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致富,要把经济建设搞好,首先就必须抓好我村的社会稳定”。村党支部书记徐文亮对综治工作做了安排,发现问题,发生纠纷要及时上报,发现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及时报告并及时处理。要依法办事,搞好村民自治,把矛盾和纠纷尽量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抓好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和民间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我村在综治工作中,以维护稳定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排查和掌握不稳定因素和民间纠纷情况,处理纠纷做到“早、快、尽”,每月对村里的各类纠纷进行一次大排查活动,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处理好,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到镇综治办。全年我村共调处大小民事纠纷28起,调解成功27起。

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治安管理。今年我村配合县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活动,搞好交通安全的专项治理,确保我村各路

段的安全畅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县交警队和村民的好评,并被评为省级“交通安全村”。积极开展好“创安”活动,调整了村治保会成员,村调委会成员和“创安”小组成员。

四、大力开展综治、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我村对20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方针、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全面开展“四五”普法工作,今年9月份邀请镇司法所干部和历市公安分局干警在XX小学开展了一次法制宣传教育咨询活动,对在校学生和村民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学生和村民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了法律意识。20XX年,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维护了我村的社会稳定,但与上级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XX村社会治安综合办公室20XX年XX月XX日

村社会治

7.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政治稳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规定,以及瑞安市委、市政府签订的《瑞安市2005年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有关要求,中共营前乡委、乡政府与各村签订本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

1、以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心,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排查矛盾纠纷和调处活动,积极化解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健全情况报告制度,全年辖区不发生因领导不重视,调处不及时,处理不公正,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闹事事件和众人集体上访。

2、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为前提,继续开展“严打”

和专项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积极组织集中打击和专项整治当地突击的治安问题,及时查禁取缔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并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切实增强,公众随机抽样调查,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基本满意程度达90%以上。

3、以开展“无毒社区”创建为载体,些持“四禁并举”,努力减少毒品社会危害,按照“赌、防、打、罚、治”的总体思路,强化打击、减少毒品供给,全力收戒,降低毒品需求,加强社会综合防治,继续实行毒品整治全面落实各项禁毒措施,抓戒率,尿检率比去年同期增长,吸毒新增率和复吸率比去年同期下降。

4、以深化基层创安工作为契机,积极构筑严密完善的社会管理防控体系,依照市综治委下发基层创安实施意见和上级有关规定,全面深化基层创安工作,村居组建专业联防队,落实各项自防措施,安全村2005年新创建完成任务,巩固率达98%。

5、以“四五”普法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捉高全民法律素质和道德意识,规范“依法行政”增强全社会的依法办事意识,推进基层依法治理进程,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拓宽安置渠道,落实帮教措施,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比例控制在4%以下。

6、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居,治保会,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组织、人员、职责、报酬”四落实治保会,调解会达到85%以上。

7、加强安全生产、火灾、交通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不发生特大严重性治安灾害事故。可防性刑事案件发案比上年同期下降。

8、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犯罪率低于上年,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低于0.26%。

9、深化开展反偷渡斗争,防止偷渡现象的回潮,坚决打击成批的偷渡现象。

二、组织领导

1、村两委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检查督促。

2、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

任制。党政一把手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严格按照“准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明确责任,把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到基层。

3、进一步完善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相配套的检查考评方法。村居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行使一票否决权。

三、奖惩规定

1、本责任书的责任目标列入村两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第二责任人任期目标。

2、本责任书执行情况由乡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了解掌握。年终进行一次检查验收。

3、对执行本责任书工作成绩显著的村两委,由乡委、乡政府给予表彰。

4、对凡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工作不力、符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六种情形之一的村两委一把子、负责同志,实行一票否决,对情节严重者,视其承担的责任大小,按有关规定,予以党纪处分,尚不够一票否决的,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8.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2012年上半年过去了。回顾半年来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村两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五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实施“321”工程和“三三三”工作目标。公正廉洁执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我村综治工作与平安建设新局面,营造和谐稳定的优化村落发展环境,具体的体现在: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形成模式创建平台形成特色。

根据县乡综治委对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我村今年是乡树典型综治工作示范村,年初村两委和综治服务站对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根本基础性问题。经两委研究决定制定了“平安先行示范村”和“平安家庭”建设计划。组建以“蔬菜专业合作社”社会管理创新平台,专业合作社制定章程总则。为“平安先行村”创建专业合作社一互助工作模式形成家庭“三互”《信息互通、劳动互助、矛盾互化》为载体的“三互”工作机制体系。蔬菜专业合作社有128户种植地瓜800亩,朝天辣椒种植户28户种植面积200亩,还有26户种植200亩蕉芋蔬菜作物长势喜人,年底收益是可观的。“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信息报送明确信息报送内容报送责任。做一个问题一名专业合作社理事成员《即一名村干》一抓到底。全村达到矛盾少治安秩序好,经济发展快社会和谐稳定是全方位的社会稳定建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加强的结果。

二、加强防范措施到位,拓展平安创建领域

严密防范杜绝隐患的产生,我村是平安先行示范村尤为重要,村两委重视以“三互“工作模式,加大力度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义务巡逻队增至10人。上半年全村无非法宗教,没有出现“黄赌毒”丑恶现象产生。平安创建基础务实,把“平安家庭”和“平安先行示范村”建设依照乡综治委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三互”工作模式为载体。健全维护平安稳定专业合作社组织与个小组平安中心户长,联网联通联合巡逻防控联调联处,互联互访。为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了完善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每月召集例会4次,平安建设综治工作专题会议,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三、加大宣传力、度氛围浓厚、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广泛宣传“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氛围。半年来,在3月份综治宣传月为契机、以深化“321”工程为主题和实现“三三三”工作目标为中心。深入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和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每月出一期法制宣传月刊,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市受教育群众达1300人/次,书写和刷新平安综治工作标语,大造平安先行示范村建设的舆论,声势大,气势大,气势足,氛围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村民学法,用法,守法扩大平安效应。村民对党和政府重视率达

以上;平安建设知晓参与率达

以上;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

以上。

总之半年来,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两委和平安中心户长共同努力下治安秩序好,经济发展快,社会和谐稳定,下半年应继续努力做好综治工作还接市县乡年终考评检查过关而积极工作。

中共杨城村党支部

村委会

2012年

9.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九

平安建设工作计划

2010年,我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镇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长安理念为统揽,以争创省“社会治安安全示范村”为目标,坚持贯穿深化系列平安创建主线,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两项重点工作,着力健全和完善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全面提升村居“三室”示范级水平,加快推进长安顾陶村建设,为全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着重强化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政治意识,把综治和平安建设纳入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为民办实事工程。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两委会任期目标、考察考核和年终述职内容,作为任职提拔、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2、注重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将综治与平安建设工作专项经费以及维护稳定、“大调解”工作、“大防控”体系建设、国家安全人民防线、防范处理邪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社区矫正、禁毒、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保安、专职调解员等所需经费列入村级预算并足额保障到位。

二、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1、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我村按照“决策、评估、实施”的原则,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建设项目及其它较大活动等,严格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预案,前移工作关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2、依法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避免矛盾激化和事件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去省赴京非正常上访,不发生阻塞公路,冲击党政机关以及聚集人数在30人以上的严重群体性事件,不发生赴京集访和敏感时期重点控制对象进京上访事件,不发生因矛盾激化去省赴京或在县内造成重大

排查调处零报告制度和责任查究制度。认真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于除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事件以外的各类矛盾纠纷情况实行一旬一报;明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严格执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零报告”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凡在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的,特别是发生民转刑案件的,将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实行责任查究。

四、着力提升打击防范水平。

1、加快推进小技防入户工程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覆盖全面、技术先进、体系完善、管理科学、应用有效的科技防范网络。全面推进新型实用的小技防进组入户,确保入户率达90%以上。

2、积极加强治安巡防新机制。充分发挥村级专职保安联防队伍作用,深化“红袖标”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地区治安防范工作。

3、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按照中央提出的“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全面摸排、不留死角”的要求深入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落实整治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整治成果,不发生在全市有影响或被市以上政法部门直接督办查处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斗争、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改善社会治安面貌。

五、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

1、完善外来人员服务管理。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原则,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外来人员服务管理中心综合作用,进一步履行好信息采集、劳务介绍、权益维护、法律教育等多项功能。按标准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加强对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严格落实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的治安责任,对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私房出租户责任书签订率达95%以上。

2、继续完善专业社工服务机制。着力推动对特殊人群单一的管理向教育、服务、帮扶、管理等综合职能转变,切实做好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涉邪人员、涉毒人员、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助、管理改造等工作,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就业率达85%、衔接管控率达100%、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社区矫正对象又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10.广州城中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篇十

潘向泷 颜卫青②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广州510440)

内容摘要:城中村(含转制社区)的各类社会矛盾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愈加突出,建立有效的化解机制一直是城市管理者及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阐述广州城中村现存主要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剖析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源,指出现阶段只有构建新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才能破解城中村社会管理的难题,实现广州城乡全面发展和创建和谐广州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矛盾 城中村 转制社区 城市化 违章建筑

Analysis on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resolving mechanism research of Guangzhou urban village

Abstract: Th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urban village(including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establish effective resolving mechanism has been the concerned problem by the city governors and scholars.Based on the existing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alyzing the cause of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only establish a new mechanism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ocial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harmonious Guangzhou as well a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social contradictionUrban villageTransitional

CommunityUrbanizationIllegal construction

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1967年在其经典著作《农民的终结》中曾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的人口变化情况显示,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城镇化率历史性地首次超过50%,做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6.5%,省会广州市人口城市化率达到83.78%,这意味着通过工业化广州已经完成了“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并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其城中村必然成为多方利益和社会矛盾集聚的焦点地区。

一、城市化与城中村的内涵界定及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念》中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城市化问题从此受到了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经济及其人①论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社会矛盾的发展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编号:)研究成果

① [作者简介]潘向泷(1969-),男,重庆人,广东警官学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检索、治安管理研究;颜卫青(1968-),上海人,广东警官学院理论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学研究。

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经济比重增大、城市数目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城市化过程主要包括人口的城市化、非农产业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从广东30年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看,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口城市化出现了一个“井喷”阶段,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局面;20世纪90年代后(1991-1995),原有的制度因素释放的城市化增量开始削减,增速变缓;1996-2000年,广东人口城市化迎来了另一次高峰增长,这一阶段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约为6.9%。进入21世纪后,广东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增速在2%以下。村落的城市化是一个相当长过程,而广东用近30年的时间,大步跨越了西方数百年城市化的阶段,作为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的城中村在这里大量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进入城市化后期的广州,城中村的深度治理与改造成为城市化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城中村的内涵界定与发展趋势

城中村,就广义而言,它笼统地指坐落于城市之中或位于城市周边的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都基本上已经非农村化或正在城市化的村庄。村落的城市化是一个相当长过程,而城中村是这一过程中的过渡性阶段。根据城中村为城市包围的程度来分,城中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繁华闹市区,早已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二是处于市区周边,尚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三是处于远郊,存留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转制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一种社区类型,与农村社区相比,其己实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相比,其社会关系的基础仍然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等初级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广州城中村陆续撤村改制成为转制社区,但仍然保留了村落的治理结构(集体土地并未完全非农化,村集体改制后的公司仍有较多的行政发言权),所以我们将这些未完全城市化的转制社区也界定为城中村。

广州市政府于2001年9月,在全市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的改制与旧村改造。同时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广州市“三年一中变”和“十年一大变”工作的总体规划,遵循“先行试点,积极稳妥,逐步升温,不出乱子”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远景规划。首批试点的三元里等七个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试点中提出的目标并未实现。2007年10月,广州第一个由地产商参与的“全拆全建式”城中村改造—猎德村拆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后称之为“猎德模式”。总体上说,十余年过去了,在城中村改造问题上广州探索出一些经验,但由于这些经验并不可复制,城中村改造实际成效与预想的目标仍相去甚远,而城中村违建、违法用地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一些村落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违建房屋高度从初期的6-7层,发展到现在12-15层,2012年广州清拆违法建设98.5万平米,但却新增违法建筑140万平米。广州错过了低成本城市化的最佳时期,进入复杂的多方利益博益期。因此,广州城中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及城中村改造不能指望短期能够彻底解决,村落城市化的步伐会变得比政府预想的更加漫长。

二、广州城中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城中村拆迁与整治违建产生的社会矛盾

广州城中村在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建筑非常混乱,村内建筑密度高,建筑间距小,“握手楼”现象大量存在,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都不配套,更不用说休闲绿地及体育设施,“城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

现象十分突出。以广州天河的珠江村为例,在0.3平方千米地面上,建有房屋3600余栋,面积88.1万平方米,如此高密度的地区,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救援将无从谈起。从城市化进程来说,城中村整治或拆迁是必需的。但由于所涉及到的利益范围非常广,特别是拆迁问题涉及的关系非常复杂,实际成了个人、集体、国家、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任何一方都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各方利益不平衡势必引发矛盾,这类矛盾在广州城中村社会矛盾中显得尤为突出。

拆迁矛盾的根结在于补偿,而补偿的根结在于传统单一的补偿形式与居民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以广州杨箕村拆迁为例,该村改造容积率为6.18,远高于猎德村,补偿安臵标准也较高,从理论上讲矛盾应该少些,但拆迁过程一直矛盾冲突不断,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杨箕村改造自2010年5月开始进入拆迁补偿签约阶段,已签订《杨箕村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臵协议》1387户,约占杨箕村改造总数的99%,剩余18户未签约,2011年7月进入房屋拆了房屋拆卸阶段,2011年10月9日,法院对钉子户姚润珍的房子依法成功实行强拆,媒体以“杨箕村拔首钉”为题进行报导。合法面积只有167M2 钉子户,却要求1500万的补偿,在外人看来近似贪婪的要求,实际补偿和留守户心理预期的巨大差距成为矛盾的根源。这种矛盾在2012年5月9日村民李洁娥从五层待拆楼上纵身跳下当场身亡后变得更加尖锐,强拆因为留守者的生命抗争而暂停了,但已经迁出的村民希望拆迁工程早日动工,按期回迁的愿望也变得渺茫。12月16日,近千名已搬出村外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回村里聚集,要求留守户尽快搬离,演变为99%的村民对1%留守者的逼迁。

从杨箕村的拆迁冲突的过程来看,个体诉求与多数人的利益冲突矛盾复杂性超出公众的理性想象,在充分尊重个体诉求原则下,我们也反思这些年为何违建现象屡禁不止,而钉子户要求不断提高,钉子户的队伍不断壮大。主要原因在于补偿原则和标准变化太大,如违建部分从不补偿到补偿,艰守到最后的留守户最有可能成为赢家。最为典型的是深圳市CBD开发建设,城中村蔡屋围的钉子户从2004年-2007年与政府的拆迁博弈中获利1200万元,于是在利润的驱使下,岗厦村村民不再认可政府的拆迁补偿标准,村内出现集体抢建的风潮,最终岗厦拆迁拆出了几十个亿万富翁和几百个千万富翁。笔者在访谈广州白云区某城中村一村民时,她反映自己多少年一直未对住宅进行扩建和加建,但看到村内这么多户违建户并未受到处罚后,去年在外来资金的支持下,才将原来300多平米住宅扩建成5000平米,城管虽多次警告甚至抡锤砸墙,但最终有惊无险建成。在村民看来违建目前仍然是成本低、风险不高但利益最大的投资。

(二)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村干部作为村民的“父母官”,承担着维护村民利益的重担。村民和村干部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上村级组织运作难以规范和非公务人员犯罪成本低等特点,村干部很容易沦为村民的对立面,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是城中村最突出的矛盾,村民对村干部普遍有不信任感,个别村民甚至直接指出村干部大多是村里最富的群体,村民对村干部最大意见是分配不公、贪污腐败、集体资产流失等。2012年8月,广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城中村干部集体文化腐败案,白云区棠景街棠溪村18名村官集体受贿,但这或许仅仅是村官腐败案的冰山一角。两种基层组织成员—城管和“村官”成为城中村违建的主要的受益团体,据白云区法院的一份材料显示,4年间,白云区已有73名“村官”落马,这还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城中村由于其特殊性,中国农村族权意识及其经济基础还很深

厚,而这往往成为村官腐败的资源和对抗查处的筹码,村民看到村官腐败,常常是敢怒不敢言。

(三)村民与外来人员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外来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按流动人口统计,1990年广州流动人口为46.7万人,占8.9%, 2000年即达到了394万人,占40%,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到713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多数选择房租便宜的城中村为安身之所,本地村民则成为房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村民带来了财富,但地位却非常低,他们希望在异乡能得到尊重,但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差距。如天河棠下村荷光西社区公园内一块“非本村村民不准入内”的铁牌一挂就是五、六年,直到近期媒体曝光才摘除。外来人员因此也抱团取暖,同乡、同业之间自然形成了群体,遇事集体出头,这类矛盾处理不好,极易触发群体性事件。

2012年6月10日,在广州增城市新塘镇外来人口以本地人口比例高达9:1的大墩村,由于四川籍孕妇王联梅占道经营与该村治保工作人员“发生争执”时摔倒,引发了持续三天以外来人员为主体的打砸烧聚众滋事的“增城事件”。这次群体性事件有以下特点:一是闹事人员以年青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二是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众多并呈现出有组织性;三事件中大量“谣言”的传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是矛盾由单一的官民矛盾转化为官民矛盾和族群矛盾并存。“增城事件”是城中村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社会矛盾激化的典型群体性事件,如何化解矛盾,使外来人口真正融入广州,这是对广州社会管理创新的考验。

(四)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引发的矛盾

流动人口在城中村大量集聚,成为城中村社会治安的主要隐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犯罪问题应看作是城市社会生活失去家庭控制的表现,也是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的结果。”流动人口对城市环境的不适应,容易引发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引发的社会矛盾易被激化为犯罪行为。广州市1979年流动人口作案人数仅占3.5% ,2001年后就一直高于80%,这其中又有90%以上的犯案人员落网前以城中村出租屋为主要藏身地,外来人口既是广州城中村犯罪的主体,也是主要的受害者。

广州城中村社会治安近年来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城中村内“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广州公安机关一直没有中断过对“黄赌毒”现象的查处,但近年来一些城中村的“黄赌毒”又有暗流涌动、沉渣泛起之势,2008年广州登峰村、河水村因“黄流涌动”被媒体曝光。二是以侵财型犯罪为主,“两抢一盗”案件所占比例高。三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团伙性犯罪突出。广州2008年在对18个重点街镇的城中村治安整治中就查获作案团伙400多个。四是公共安全隐患突出,对自然灾害和火灾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高密度的建筑结构和人口使城中村成为广东火灾的高发区域,2003年6月,广州天河区冼村一出租屋发生火灾,过火面积仅40m 2,但由于灭火施救条件极其困难,却造成8人死亡、11人受伤。五是“三非”即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国人聚居在城中村引发治安问题。外国人已成为广州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常住外国人已达5万多人,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的“三非”外国人大量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给管理和查处带来困难。2009年7月15日,广州市矿泉派出所民警依法在广园西路某服装城进行治安检查时,一名涉嫌非法兑换外币的外籍男子在逃跑时坠楼受重伤,不少非洲籍外国人到派出所门口聚集,导致广园西路交通严重堵塞。

三、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有效的城中村矛盾化解机制

1、强化基层信访维稳中心在化解矛盾中的作用

2010年石牌街道受理的矛盾纠纷构成图 2009年、2010年石牌街道受理的矛盾纠纷变化近年来,社区发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因性,即多种矛盾可能源于一个因子,多个因子可能作用于一个矛盾;二是具有突发性、敏捷性,猝不及防,一些“小题”常常被“大做”;三是规模有增大的趋势,富有群体性,有时候一些非直接利益群体介入的人数远多于直接利益群体,造成群众转而

2、解决城中村突出的利益问题,以发展促和谐

3、发挥法院、检察院在化解城中村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白云区14干部对违建履职不力受处分: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危伟汉全市2012年拆除违法建筑物39。9万平米制止违法建设58。6万平米,清拆违法建设98。5万平米。去年仍然新增违法建筑140万平米。谢晓丹白云区14位干部对京珠高速沿线违建履职不力而受到处分,有城管执法人员,也有街道镇的干部。当地太和镇4名村长受贿数额超100万元。城中村设卡收停车费。太和镇大源村海珠区南洲街上冲村西禄村

广州社区的社会矛盾,除了传统的社区居民邻里之间、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以外,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目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于:城区改造过程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碰撞以及居民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矛盾;公用设施、小型餐饮娱乐场所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其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社区人员与外来人员之间的矛盾;政府的规划、政策及行政管理引发的矛盾;意外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在一些社区还面临如何处理居住在社区外国人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我们在石牌街道调研时,社区社会矛盾的构成与变化趋势如下图。

城中村治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乡村治理结构中的矛盾

三、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有效的城中村矛盾化解机制

笔者获悉,在今年7月底前全省133个基层法院已全部建好诉前联调工作室。今年1-9月,全省共受理诉前联调46440件,经过调解达成协议37435件,调解成功率为八成以上,收案增长率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

郑鄂介绍,1-9月,诉前联调成功解决了3万余件纠纷,假如这3万余纠纷全部进入审判程序,则全省法院今年1-9月民事一审收案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7.41%,而剔除这31630件后,只比去年同期增长7.43%,“收案增长”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诉前联调在遏制法院民事案件快速增长、缓解法院案多人少问题上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不起诉、不收费、效率高、效果好,广东法院诉前联调工作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一把“利器”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和欢迎。

广州法院设置城中村合议庭

近年来,随着广州“三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步伐的加快,该市两级法院受理的城中村案件出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受案量已经超过前4年的总和。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广州中院近日设立了全国首个“城中村案件合议庭”,专门审理涉“三旧”改造案件。广州中院副院长瞿卫东说,2007年至2010年,广州法院共受理涉城中村改造一审案件33件,二审案件12件。但是2011年,广州法院就受理此类一审案件49件,二审案件21件。案件类型主要是城中村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房屋搬迁安置补偿

纠纷、宅基地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物权保护纠纷及所有权确认纠纷等。

2007年的《北京宣言》提出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的今天,反思城市发展的历程,重新评价城市文

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了:(1)新世纪的城市文化应该反映生态文明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展改革委员会。2011年广东省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报告 2013年1月18日

2、李韬。广东人口城市化的中后期转折问题研究。中共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2。4

[2]陈翔.广州多数流动人口不再频繁流动.广州日报2009-08-03.1、潘向泥,卢淦泉.广东城中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策略研究.政法学刊.2009,(5)

上一篇:2024物业公司保安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人口问题作文 - 英语事件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