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学社新闻稿(精选14篇)
1.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一
荆棘鸟文学社开展登岳阳楼采风活动
(文/黄浩)3月29日,校学社联荆棘鸟文学社一行10余人踏着春天的步伐,前往岳阳楼进行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活动的主题为“访名胜、览古迹、抒豪情”,旨在让社员通过走访名胜古迹,了解岳阳楼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学创作的底蕴,同时走进自然,走进春天,感受自然律动,感悟文学人生。
岳阳楼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亦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自古是文人墨客的云集之地,吸引过众多伟人和名人登楼吟咏。北宋范仲淹著有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襟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人振聋发聩。
荆棘鸟文学社的同学们怀着虔诚的心登上了岳阳楼,凭楼远眺,洞庭湖已尽收眼底。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碧波万顷,这一派美景使大家大发诗兴,其中有人作诗道“正逢云梦艳阳天,恰是春和景明时”,抒发了大家对岳阳楼的无限赞叹之情。同时,美景美诗也让大家徜徉在一片诗意的境界中。
此次户外采风活动,大家通过游览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有效地培养了大家的观察能力,极大地焕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丰富了大家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大家的写作水平。
据悉,荆棘鸟文学社成立10年来,一直秉承着“繁荣校园文化,培养文化新人,引领思想潮流”的宗旨,通过举办户外采风、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引导和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的有志青年。
2.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二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新闻传播受众对新闻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一方面希望报纸“更好看”、更具有文学色彩、更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所获取的是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在此背景下,是否应该在新闻写作中加入文学化元素一直是新闻业关注的一个课题。
1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是否要绝缘
写作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交流观点的一种有效表现方式。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新闻写作依托于语言文字,同样的,文学也依托于语言文字才能在时间的长河里亘古常新。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写作与文学是有交集的,这种交集从报纸诞生之日就产生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裕,当代文化日益多元,信息渠道不断拓展,尤其是“资讯爆炸”带来的信息扩容,使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中日趋规范,新闻写作也从教科书与政策法规中与文学写作逐步拉开距离,这是新闻事业的特点,也是社会规范、制度文明的一种进步标志。
那么,新闻写作是否从此就要与文学写作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干脆绝缘呢?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而不可取的,新闻写作应当从文学写作中汲取养分,大胆探索,发展和充实新闻写作,不断提升新闻的深度、广度,提高新闻写作的品位和感染力。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二者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简单地说,它们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同时,新闻写作与文学虽分属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但是二者所依附的都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新闻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许多学者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更具文化品位,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提升新闻作品的价值。[1]
2 新闻写作文学化的写作方法
新闻写作的文学化是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闻与文学“合流”和“报道文学”现象。梁衡先生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为此,他举出了新闻与文学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差别,例如在本质上文学是艺术,新闻是信息;在写作过程中,文学重写作,新闻重采访;在功能上,文学重审美,新闻重传播;在选材上,文学以人为主,新闻以事为主等等。他说:“尽管新闻与文学有诸多的差别,但是,我们如果能在新闻中尽量用一点文学手法,这样的话,消息、通讯虽不是小说却胜似小说。读者在读真事、新事时能够同时得到了艺术熏陶,这个新闻就有个性了。”梁衡提倡新闻向文学“有限借鉴”,是指原理上不能乱,而在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只是借其艺术性,借其形式美,而非“新闻文学一统论”。这里他强调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些文学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2]
首先,新闻写作选择的题材要有典型意义,在主题上不仅要鲜明而且应该有社会价值。很多时候,新闻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其内容枯燥、单调、呆板的弱点,但这些新闻却极具意义和社会价值,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所以要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新闻作品就容易成为一种机械的语言表述而陷入直白的境地。[3]
作为新闻工作者,为了写好新闻,特别要注意大量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怀和见识的提升。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党的耳目喉舌,还是社会公器,担负着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本身的思想品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读诗、读史让人明智、明理。可见学习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人的修养情操,而且可以培养出扎实的文字功底,从而杜绝错别字的发生。有些读者把阅读报纸看到错别字叫做“吃苍蝇”,可见新闻写作中出现错别字是多么让读者讨厌的事。因此,学习文学作品也是对新闻写作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锤炼与保证。
其次,写出一篇准确、生动的新闻作品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硬功夫,要充分借鉴文学写作的方法。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先生就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张[4],在新闻写作中实践其“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炼的表现手法”的观点,并取得了成功。生动、形象的词语,特别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动词往往能将新闻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勾勒清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灵活运用,可以使新闻达到挖掘深度、拓展宽度、增加厚度的目的;可以在对事实进行客观详尽叙述的同时,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可以对新闻内在意义进行深度解析,增强新闻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达到优化新闻作品、营造媒体特色、争取受众的目的。
新闻语言讲求言简意赅,文学语言崇尚挥洒自如。新闻作品在传达信息时,如果能将这二者融合,在写作语言上巧妙地运用一些除虚构以外的文学手法来表述新闻信息,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学化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将人物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有助于将新闻人物写活,使一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适度的应用文学性语言,会使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当然,文学化的新闻毕竟具备了文学的特质,因此它的语言又必须是含蓄的、充满情感和意境的,是一种既能产生文学意境的个性化语言,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纵观当下的新闻写作,我们发现,凡合理地运用文学手法,皆可增强新闻作品的美感,这种美感在标题、语言和形式等方面均可起到“夺人眼目”的效果。以新闻的标题为例,标题是新闻作品的“眼睛”,若能在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文学手法,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中国青年报》反映教育部门乱收费的消息,标题为《开学时节费纷纷,学生家长欲断魂》,这样的标题令人读之琅琅上口,同时兼具了获取新闻信息的作用。
好的新闻,大多借用了文学中拟人、对比、对仗、借代等写作手法,读来使人觉得通俗而新颖,韵味无穷,为新闻作品增色不少,使得新闻作品既具有个性色彩,又富有时代特征。
第三,合理有度,尊崇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5]。新闻写作文学化并非无极,尤其要遵从于新闻自身的客观规律,比如真实性、客观性和引导性[6]。新闻在写作上有其独特的要求,在处理材料和提炼主题上要遵守新闻的原则。新闻写作借鉴文学的创作规律,主要是指将文学中那些有益、有味的表现手法移植到新闻写作中来,如文学修辞是用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适应读者的口味和日益发展的阅读审美要求。而那些如想象、夸张、比喻等可以无限伸缩的表现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则需要慎重使用,一旦使用不当,这样的新闻会损害新闻真实性这一根本原则。新闻写作以真实为本真,新闻报道的落脚就是新闻,而非文学,因此,新闻写作文学化也要把握适度,否则就会出现“造新闻”、“假新闻”等情况。
此外,新闻文学化的语言不宜过分辞章化,也不宜过分规范化,应当简洁、朴实、鲜活、生动,符合大众传播的特点。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写作中实现文学手法是一种有限的借鉴,而非无限的发挥,人们要懂得和学会“戴着镣铐跳舞”。新闻写作应当在真实的基础上抓好细节表现,运用丰富的文学化语言,在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文学化元素,这样才会产生真正好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彦.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J].活力,2011(5):52.
[2]喻健.新闻文学的特征及其写作要求[J].新闻窗,2007(2):63.
[3]王伟龙.新闻与文学发展源流之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8.
[4]刘文辉.论新闻的文学语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9.
[5]徐锋.“新闻策划”拓展性研究[J].新闻前哨,2003(12):91.
3.论新闻作品的文学魅力 篇三
新闻对文学的补充主要是观察采访的方法和记者在生活、工作、人情世故中顺便积累的素材。梁衡说过,记者的功夫主要在采,作家的功夫主要在写,因为记者的求真信息,要挖得深,抓得快;作家求艺术美,要编得巧,写得美。所以好记者常在似无新闻处挖出新闻,这就是观察、采访之功。在新闻实践中练就的这般功夫用于文学创作中则立见奇效。而文学对新闻的补充主要是语言和构思,因为新闻天生枯燥,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讀者更是不愿意看,文学语言的艺术美可以补其短。另外,文学作品的构思讲究形象、典型,总之以征服读者的心为目标。参照文学的笔法、立意去写新闻,总会得到一些超出新闻的新意。记者在写新闻之余写一点文学作品倒不一定就是想成为作家甚至名作家(能成当然好),主要是掌握文学手法,好用它来改进自己的新闻笔法。在此,笔者就新闻作品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提高作品的文学魅力谈一些浅见。
采用联想式手法
一是联想式手法。联想式手法是运用记者的联想去描述事实,从而引导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认知新闻事实。采用生动的联想、比喻等手法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但这种联想不是新闻学所忌讳的“合理想象”,更不是“假大空套长”。它要求记者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事实去触类旁通,使得新闻事实更具体形象化,使得新闻作品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如美联社的一条消息说:“如果把南朝鲜人去年吸的烟连接起来,可以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绕八个来回。”这里,把吸去多少烟这个未知数和已知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这两个已知数连起来想象,就给人一种很形象的感觉。抽象的数字概念经过这样的联想,就成了可以把握的具体事实。联想式表现手法,多用于报道较为抽象的事物或数字,它常常把一个未知的事实与一个已知的事实连接在一起,让人们通过已知的事实来联想认识另一个未知的事实,或是通过联想,将抽象的数字概念化为一些可触摸的具体事实,从而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印象。
二是比喻式手法。比喻式手法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视觉性新闻需要形象的语言,而用比喻的手法则能创造出许多鲜明、生动的语言。但是,在新闻中运用比喻的方法,切忌过分渲染、夸大,一定要把握分寸。比喻要用得准确、用得鲜明、用得生动。如《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时却好似摧枯拉朽。”在《我军九个师继续渡江》中形容江面上“成千上万艘船只有如穿梭往来于南北两岸”都是有口皆碑的妙句。所有这些,都具体生动地把彼景、彼情、彼事通过打比方告诉了读者,让读者立即联想到国民党反动派无力抵抗、溃不成军的样子,既简单又明确,不失为一种既省力又颇为讨人喜欢的方法。
采用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又称抒情式,它采用含蓄、状物、言景等手法,给人以美感,并用美感吸引人。1982年,穆青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新的明快的形式。”这里说的散文式结构,是指在结构形式上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而要向自由的、活泼的、轻松的散文形式发展。而且,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新闻散文化已经走出了基本的路子,这种方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认可。
当然,散文式结构也不是一切都随心所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种结构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散文写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不落俗套。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贯穿全篇,如金线串珠,既散又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条穿珠的线,一条贯穿全篇的脉络,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线索”。线索是将全部材料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它担负着化零为整、箍散成聚的重任,纲举目张,牵一线而明全篇。
散文式结构的新闻,看上去比较松散,在写作时却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梁衡说过,散文是文学中的“醉拳”,看似醉散,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所以,在写作技巧上特别强调这么几点:一是讲究立意和意境;二是讲究形象和美感;三是讲究情节和细节;四是讲究语言和修辞。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递路乡邮递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单独看这篇通讯的结尾,分明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新闻作品的内文可以用散文式结构,标题制作也同样可以用这一手法。仍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则抒情式加悬念式的标题。悬念,是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在制作标题时,记者对报道中的有些事的人物或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个的疑团,调动起紧张心理,催促着读者往下看。
这则标题,就起到了让受众“一唱三叹”、“一见倾心”、“一曲难忘”的效果。时间久了,受众可能记不清通讯的具体内容了,但受众记住了“索玛花儿”,就自然记住了人物通讯的主人公——王顺友。据介绍,这篇人物通讯播发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用情感倾注法
有记者问白岩松: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回答: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回答说明:当记者的怎么会只被一件事所感动呢?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是爱憎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一些事件和人物感动。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情感是一种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倾注情感,新闻作品亦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需要倾注情感的新闻采写中,就要注意全身心地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是通讯写作中的情感倾注。好的通讯都倾注着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荡漾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波澜。穆青说得好:“冷漠是通讯写作的敌人,激情哪怕是幼稚一些,也会使文章闪现火花。”他的名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流着眼泪写的,有时行行热泪,“啪啪”地滴在稿纸上。他在作采写这篇人物通讯经过的报告时,更是声泪俱下,多次哽咽,致使台下的听众也泪水涟涟。
有些人在写通讯时,不懂得抒情的重要性,或者是只顾追求辞藻的华丽和俊俏,忽视感情上的倾注,缺乏同采访对象感情上的交流。如果说生动的材料是通讯的血肉和骨架,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不可缺少的脉搏。它的跳动可以推动读者的心,这就是通讯之所以能动人的地方。有人说,抒情是通讯的眼睛,它能传神,也能传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通讯写作的机缘、形象传播的桥梁,没有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写不好通讯的。
新闻作品中的情感离不开形象,形象传播中的情感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情感。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只能是形象的抒情,也即“揽物之情”或“托物言情”。要善于将情感倾注于所报道的事物之中,使其糅合渗透,化为一体。只有这样,一篇新闻作品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穆青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我们是饱醮感情写作这篇通讯的。”穆青所说的这篇通訊是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是记者的楷模,是“人民的记者”。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无产阶级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典范之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心动。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是作者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首先被这些人和事感动了,然后把这种感动变成文字来感染读者。
此外,在通讯写作中还要注意讲究语言文采。通讯写作讲究语言文采,要做到“瞻言而见貌”。无论是对有形可感的人、景、物,还是对无形可托的事态、概念、思想、数据等,要将它们形象地再现出来,没有情感投入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要讲究语言文采就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努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人和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要善于描摹,做到有形可感。要善于显示特点,使读者容易区分,唤起联想,感知更为鲜明的形象;要善于对人物、场景、事件,包括许多真实细节,作细致形象的刻画。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情感的倾注和投入。
二是说明性新闻中的情感倾注。新闻作品常见的基本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说明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如新医疗器械的问世、新农机具的诞生、科技新发明、新事物的发现等,都需要新闻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明了的语言告诉读者,使读者对这些新事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在日常采写中,有的作者以社会眼光来写自然真实,以人的感情来看待客观事物,使事物人格化,写成的说明文既有科学性、知识性,又意趣盎然,充满感情色彩,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情感倾注在散文中是常见的,新闻作品虽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但也不是说不能有感情色彩。杨朔的名篇《茶花赋》,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但其中也有一些说明性文字:
普之仁……攀着一颗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雨,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
普之仁说:“活得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这段对话中,说明成分较重。童子面茶花的花期、色泽、特性、生命期等都是说明。而这种说明,又饱含感情,“情”化了说明,不仅使读者获得“知”,还从说明中领会了“情”,使整篇文章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4.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四
为了积极响应社团联合会组织的“社团文化月”的号召,我社在社团文化月期间举办了三次有意义的活动:
一、我社11月6日(星期六)早上9点带领全体社员参观了安康历
史博物馆。在参观期间,我社社员通过拍照、总结、写观后感等方式对安康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二、我社在11月15日在8201教室举办了模仿“百家讲坛”的活动。
届时邀请社团联合会文娱部部长苏梦阳、策划部部长胡宝宝以及政史系学生会干部参与了本次活动。在讲坛期间,嘉宾们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同学们积极互动,受益匪浅。
三、我社在11月25日举办了《90后的大学生宣言》朗诵比赛。从
5.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篇五
学生会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学生综合办公室
(一)工作理念:求真、务实、高效
(二)工作职责:管理、协调和服务
它是平台和枢纽,是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关系、管理档案、感知学生冷暖的重要部门,它是团总支、学生会的坚强后盾,是团总支、学生会组织的“大管家”。其具体职责如下:
1、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2、负责组织拟订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团总支、学生会各项决议精神,起草、打印和发送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类文件(含工作计划、总结、规划、报告、决议、通知、信函、请柬等);整理、存档团总支、学生会内部各项资料。
3、建立学生干部的联系方式(电话、QQ、邮箱),制做学生会成员登记表,为团总支、学生会成员个人建立电子档案(一般制成打印版和电子版两种)。
4、负责组织、安排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种会议、学习和重要活动。
5、负责团总支、学生会各类公假条的发放和回收;按时值班,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并及时处理值班过程中的各项事务。
6、负责团总支、学生会财务管理工作,领取和发放工作用品(所须经费要事先申请),并负责报销各部的工作经费。
7、作为窗口部门,办公室应加强与其他学院和外校学生会的联系。
8、完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书记和学生会主席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科技文化部:
1、组建本学院辩论队、演讲团、文学沙龙,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和管理工作。
2、承担由本学院承办的校级、院级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相关组织策划工作。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相关工作。
三、体育部
1、组建文学院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管理工作。
2、策划举行学院体育赛事,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赛事。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的相关工作。
四、生活部
(一)工作目标
务实、热情、团结一致,提高工作效率,用我们的服务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保驾护航。
(二)工作职能
1、每学年开学,组织参加迎新、接新工作,为新生的报名入住提供热情服务。
2、参加迎新晚会的会场布置工作,以及为我院参加的一系列晚会、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其中也包括有我院队伍参加的体育项目的后勤工作。
3、进行安全、卫生宣传。
4、检查文学院所属寝室的卫生检查。
5、举办每学期一次的“寝室文化节”。
6、负责办公用品和活动所需物品的采购。
7、负责下设的插花队、桥牌社、围棋社和象棋社的日常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五、文艺部
1、组织和开展好我院文艺工作和各项文艺活动,确保各项文艺活动的演出质量。
2、注意在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培养我院优秀的文艺人才,为学院各种比赛和晚会做准备。对下设的舞蹈队、器乐队、演唱队、合唱队、话剧队等队伍进行统筹管理,负责安排时间对新进人员进行平时的专业培训,提拔经训练后表现优秀,专业出类拔萃的人才担任队长。
6.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六
2、晚上好
1、今天是12月16日,农历冬月初四,今天新闻的主要内容有:文学院10级3国主席石
纯霞在国际迎宾馆亲切会见了10级4国主席罗泓,双方就“末日狂欢”晚会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4国领导人高度赞赏了3国这一举措,并对3国一贯坚持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原则表示了高度赞扬。
2、晚会外联部部长苏锐在后勤部部长张俊琪的陪同下,不远万里来到马鲁日家中,为革命
老同志带来了节日的祝福和良好的祝愿,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10级3国即将举办的“末日狂欢”联欢晚会预告。苏锐握着马鲁日同志的手激动地说:马同志,这末日狂欢晚会实在是很好看啊,你一定要认真看完啊。
1、2010级3国302市市民王婷玉在赶去报名参加“末日狂欢”晚会的途中在某食堂门口拾
到一张饭卡,为了不给丢失饭卡的市民造成任何生活上的困扰,她在食堂门口苦等了6小时。
2、210市市民叶霞和黄棱为了能够上2010级3国举办的“末日狂欢”晚会不禁和晚会总导
演王茜大打出手。
1、2010级3国“末日狂欢”晚会在7教隆重举行。
2、下面请看详细内容1、12月16日下午6点,2010级3国领导人石纯霞携晚会总策划王玉梅及总导演王茜在国际迎宾馆就“如何搞好‘末日狂欢’晚会,拉近与2010级4国的关系”与四国领导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双方达成协议,只要四国在三国就在,而三国领导人也对四国宣称“跟着三国有肉吃”。
2、12月16日,外联部部长苏锐和后勤部部长张俊琪不畏严寒,亲自慰问在极寒天气下脱光膀子学习网络热舞“江南style”的革命老同志马鲁日,看到苏锐同志和张俊琪同志,马鲁日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对他的关怀,并慷慨激昂地说他的骑马舞一定会跳得比鸟叔精彩。
1、12月16日,210市市民黄棱和叶霞由于网络原因未能报名三国的“末日狂欢”晚会,在与晚会总导演王茜和总策划王玉梅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情绪失控,两人大打出手,为此,210市市长与305市市长就此棘手问题特意请来了韩国明星组合Wonder Girls以及凤凰传奇为大家助兴,以此缓解紧张气氛。
2、12月16日晚6点半,三国的“末日狂欢”晚会在7教隆重举行,各国领导对此次活动相当重视,纷纷发来了贺电,表示对三国的关心,并希望晚会圆满成功。为了拉拢和三国的关系,韩国领导人甚至亲自将本国最火的鸟叔送了过来,活动现场相当火爆,观众朋友们挤破了头也挤不进晚会现场。下面请看现场主持人发过来的报道。
1、本次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感谢CCTV,MTV,四川TV,锦江TV,四国TV以及三
国TV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2、同时也感谢2010级3国的全体人民对本节目的温情守候,感谢本台所有的员工对本节
目付出的艰辛。我们永远爱你们。
7.校园新闻写作中的文学元素 篇七
要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 首先要明确校园新闻和文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要遵循客观事实, 如实反映客观实际, 而校园新闻更是对发生在一个较小范围之内的事实的报道, 很多事实在报道之前读者就有所耳闻了。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二者同时强调真实性原则, 但文学与新闻对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 它强调在坚持生活之真的基础上, 注意升华真实生活中的因子, 提升为本质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 文学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 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合理想象和修缮, 再纳入作品的框架, 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就泾渭分明了, 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 把文学的元素引入到新闻写作中来, 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而且可以赢得读者的认可和欢迎。从本质上来说, 新闻本来就是一种“快餐文化”, 长期以来, 新闻写作的程式化、标准化、概念化使得新闻如出一辙, 毫无生趣。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不耐看, 或者边看边忘, 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 究其原因往往就是缺乏文采, 缺乏对细节生动典型的描述。没有细节, 写人物活不起来, 报道事件平铺直叙, 介绍经验常常概念化, 宣传成绩雷同。校园新闻的读者群体对这种类型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往往是报纸一到手随手就扔进废纸篓。这就使校园报纸的编辑面临着新的挑战, 即如何在保证校报主流宣传作用的前提下, 让校报内容鲜活起来, 吸引广大师生的眼球。文学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 凸显文学特色, 是广大新闻写作者乐于尝试的一种好办法。
一、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散文元素
消息是新闻中最常见的文体, 它以事实说话, 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创作校园新闻消息类作品的时候, 适当地引入散文元素, 可以使消息所传达的情感更加真挚, 结构更加活泼, 内涵更加丰富。
(一) 真挚情感的流露。
散文化消息写作与传统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达新闻事实的同时, 前者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打开当前高校大部分校园网, 全文充斥的只是“汇报、指出、强调、希望、要求”之类的词语, 所有的内容都是“只见领导不见人”, 缺乏生气, 缺乏情感。作为校园新闻人, 我们应该力戒使用这样的文字和表述, 敢于纠正这些形式死板、老套、枯燥乏味、公式化、概念化及充塞政治术语等弊病, 积极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 参与到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地进入角色, 积极地参与, 细心地观察, 深入地体验, 以获得与新闻当事人更加贴近的真切感受和对新闻事实更加清晰而透彻的了解。写作时, 勇敢采用生动活泼的写作形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 把这些活动的主体放入新闻事件中, 让他们和其他新闻人物一样, 以鲜活的话语出现, 重现校园新闻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清新明快的特色和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新闻作品, 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思想, 流淌着作者的智慧, 闪现着作者的身影, 记录着作者的足迹。
(二) 自由活泼的结构。
我国的新闻前辈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 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穆青前辈的话, 影响了许多的新闻工作者, 且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写作方式。
散文化结构的使用, 有助于在结构安排上突破僵化的八股式新闻俗套, 机动灵活运用时间顺序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并列式结构及悬念式结构这些形式, 从而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富有变化, 把呆板的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采用这样的结构章法来报道新闻事实可使原本单一的新闻事实变得较为复杂, 使平面的事实立体化。这种结构看似行文随便, 结构松散, 画面与画面、事实与事实之间, 腾挪跳荡, 好像是作者神思浮游、漫不经心。其实, 这里所选用的事实都是精挑细选过的, 事实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种表面的松散, 为全文的中心起铺垫衬托作用, 以免行文太直, 一览无余, 从而使我们的报道错落起伏, 呈现出丰富、多姿的态势。
(三) 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意蕴。
散文化的导语, 能够把那些索然无味的材料以趣味盎然的手法表现出来, 给读者清新、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描写式导语, 往往会因用语的生动、新鲜、别出心裁而令人赏心悦目。这种描写更多的是表现新闻所发生的场面, 这种场面是记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再现出的真实而客观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生活画面和情景面貌, 它既是构成新闻情节和新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揭示新闻主题和彰显新闻价值的主要要素。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是新闻发生的现场, 是记者亲历的新闻环境, 是新闻发生事实环境的再现, 有助于突出新闻主题, 丰富新闻内容, 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生动性, 增添消息的新鲜性和真实性。同时, 它还能表达和展现记者的审美理想和思想观点。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体部分, 能增强新闻的立体感, 深化主题, 打动读者。消息结尾部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散文的抒情笔法, 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读者的思索。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能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 以及报道的深度。利用“散文式”的笔法能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表达背景材料, 深化主题, 使读者对新闻有更广阔、更多元的理解。
二、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小说元素
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报道。它的内涵比较丰富, 容量较大, 它要求和谐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 再现新闻事实, 较细致地表现新闻事实的发生、变化、结果、影响。著名记者柏生同志在谈到通讯时说道:“通讯和新闻不同, 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 而通讯除了事实以外, 还要有情节, 有镜头, 有联想。”可见, 一篇优秀的通讯是离不开文学手法的运用的。纵观当前优秀成功的通讯, 无不渗透着对小说手法的借鉴与运用, 这些通讯非常重视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以及描绘丰满完整的新闻情节和新闻场面。由于这些小说元素的渗入, 使得这些通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审美性, 增强了这些通讯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由此可见, 在校园通讯写作中, 要想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 适当运用小说的表现手法, 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十分必要。
(一) 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校园通讯中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所占的比重较重,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两种通讯中十分重要。写作时, 我们首先要通过行动刻画人物。高尔基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 有教育的力量, 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 少说话。”通讯也不例外, 通讯中的人物是行动着的人物, 人物的思想、性格, 都要靠行动进行刻画。对新闻人物, 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展现他的“事迹”, 换句话说, 一个不行动的人, 也许有“心迹”, 却没有“事迹”, 没有“事迹”也就没有新闻。其次, 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性格。选好细节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有时, 一个典型而有意义的细节, 就能写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让人过目不忘, 主要得力于作者写他临死时因家里的油灯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安心闭眼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如《自行车队的主心骨》写李文耀“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中, 自己忍着饥渴, 在烈日下把自己仅有的一壶水和七颗花生让给同学”。这一细节活画出了一个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的车队司机的形象。
(二) 注意写好人物活动的场景。
这是我们的校园通讯较为薄弱的方面。纵观校园通讯, 真正有人物场景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较少。我们说场景的描写可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这样的场景要求真实、简洁, 不可凭空想象, 也不可孤立绘景, 喧宾夺主, 湮没了人物和事件。
(三) 注重典型情节和细节描写。
虽然通讯不可能都写得像小说那样有故事性, 但是, 至少不能情节简单、枯燥乏味。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还是必要的。有丰富生动的情节, 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也是通讯产生魅力、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通讯的情节安排要讲究完整、丰富, 还要有一定的波澜和曲折, 情节发展态势忽而下跌、忽而上扬, 继而再下跌、再上扬, 跌宕起伏, 总是让读者保持着阅读的浓厚兴趣。此外, 通讯的情节要典型、生动、深刻, 即有典型的情节, 它不仅生动感人, 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 校园新闻通讯也应该深刻挖掘有生动、深刻的典型的情节。
三、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诗歌元素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如何使新闻有一双魅力传神“美目”, 在一瞥之间, 拨动读者的心弦?大学校园是高层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 是人类高雅、精英文化的传承地, 是人类思想火花的萌发地。大学校园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体现出阳春白雪的一面, 而不应全部充斥万能套话式和平铺直叙的会议式长标题, 这样的标题直勾勾、干巴巴, 令人兴味索然, 望而生厌。
校园新闻诗意化的标题, 可表现出传者主动与受者进行对话的姿态。这种诗意化的标题的制作除了必须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即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简练精粹之外, 我认为还可采用妙引古代诗、词、歌、谣、赋等, 或借句发挥, 或利用比喻、对偶、仿拟辞格等手段使古句翻新, 或捕捉流行等方法, 从而增加标题的高雅意境和个性韵味, 使人读来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贵州大学报》, 2003年10月30日) , 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用荷花映在早晨的阳光里, 红得特别鲜艳, 比喻该校历史系2000级 (2) 班这个全国先进班集体, 很有文采。又如《今晚, 怎一个“喜”字了得》 (《孝感学院报》, 2003年11月9日) , 把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中“愁”字反改为“喜”字,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校师生的欢乐心情。
对流行语的采用方面有“地球一小时, 无电也精彩” (《上海大学报》) , 而陕西省高校新闻文集中的《人间自有真情在》、《洒向校园皆是情》等改用了流行语“洒向人间都是爱”。另外, 像《用“声音点燃激情”》《“创新达人”李云霄》 (《华北电力大学报》, 2010年) , 前者仿照歌词, 用“梦想点燃激情”, 后者仿“时尚达人”构词。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若是有了文采, 新闻可能会以新闻性为主加入一定的文学特色。我们惯常的概念是只要新闻能描述清事实就可以了, 但是许多文学性元素的融入, 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所描述的事件、信息在人们的生活记忆中保留更长的时间, 从而体现了更多的价值。但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我们可以在详细充分地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 在不歪曲事实的具体形态, 即保证材料真实的前提下, 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 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 以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
摘要:校园新闻写作大都程式化, 读起来老套乏味。在校园新闻写作中适当引入文学元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根据校园新闻写作的不同内容分别引入散文、小说、诗歌的因素, 以增强校园新闻的可读性。
8.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八
【关键词】现代文学;新闻传播;新闻文学
【作者单位】李雪芳,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巴人的《文学论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个人写作的第一部文学理论,是在《文学读本》的基础上修改、再版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论稿》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成为当时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虽然文学理论发展到现在,巴人文学理论中的诸多思想已经过时,但不可否认,巴人文学理论及其专著中的一些观点对现代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巴人《文学读本》的特点分析
巴人在进行《文学读本》的创作时,曾经指出,既要比较广泛地设计文学上的诸多问题,又要将他本人认为正确的文艺理论组织在中国文艺作品的根系上。通过阅读他的《文学读本》我们可以发现,巴人的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文学读本》中,并且是对《文学读本》中基本文学理论特征的概括。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文学读本》的文学理论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科学性和系统性
《文学读本》作为一本文学理论研究的著作,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即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从总体上看,《文学读本》虽然在其纲要上借鉴了苏联维诺格拉多夫编撰的《新文学教程》,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巴人也经过了自己的研究和消化,增添了大量自己寻找到的材料,并最终将自己的体例和文学理论观点完整表述出来。可以说《文学读本》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一段时期内,是一部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文学理论著作。在巴人的《文学读本》中,除了文学鉴赏以及文学批评,涉及其他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在著作中也有体现。尽管在这一著作当中,巴人对一些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客观主义的倾向,但是,从整体上看该著作仍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
2.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巴人著述的《文学读本》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在文学理论的观点上,与当时在我国流行的文学理论均有很大的不同。巴人所著述的《文学读本》纲要主要选取于《新文学教程》,这使得《文学读本》受到了苏联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文学读本》的内容,无论是在文学起源研究、文学本质介绍还是在对文学特点等问题的论述上,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比如该书在进行文学理论研究时,很多地方都直接用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话。与后来的《文学论稿》相比,《文学读本》中很多文学理论问题主要采取了客观介绍的方式。如在对文学的本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巴人借鉴了家藏原推人的观点,认为文学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武器,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手段。在《文学读本》中到处都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十分可贵的。
3.民族特色
《文学读本》在进行写作和布局的过程中,完全遵循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原则。在《文学读本》的创作前期,巴人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一文,在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马克思主要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色,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巴人在进行《文学读本》的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也就是用马克思关于文艺的观点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因此,《文学读本》并不是对西方和苏联进步文艺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是将这些进步的观点融合组织进整个文艺现象的分析中。在进行著作创作时,巴人大量引用了丰富的文学史料和文艺理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尤其是引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和古文学资料,使整个论证显得严密,也使得著作更加丰满。《文学读本》也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把西方“比较正确的文艺理论,组织在中国文学的作品分析与转述上”。从整体上看,《文学读本》是一部联系我国实际的文学专著。
二、巴人《文学读本》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学者编纂了十多部文学教材理论,其中大部分属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当时也有一部分文学理论著作开始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的基础上对文学问题进行分析,虽然数量比较少,但是这些理论著作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著作的历史使命也已完成。而在这些作品之中只有巴人的《文学读本》在历史交替的阶段,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巴人编纂的《文学论稿》也曾多次再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理论教学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巴人《文学读本》面世至今,发生了民主革命和政治运动,虽然巴人本人几近丧命,《文学读本》也遭到了不公的对待,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学论稿》的重印,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重视,这足以证明了该书的生命力以及学术
价值。
巴人的《文学读本》从1940年创作完成到现在几次改名,多次修改,前后共发行了十余版。据统计,短短的几十年里,巴人的《文学论稿》一共累计发行超过20万册,从最初的《文学读本》,到修改、再版,再到《文学论稿》,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何它们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该书具有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特征,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读者的需求。
《文学读本》在创作期间,上海正处于孤岛时期,这时巴人除了经常在《文艺新闻》《职工生活》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还主编了《译报周刊》和《上海周刊》。在这期间,巴人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评论,还在《文艺阵地》《鲁迅风》等刊物上发表过重要的论文《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等。从巴人发表的这些文章中能够明显看出他与《文学读本》的紧密关系,这些文章也构成了巴人在上海孤岛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成为巴人创作《文学读本》的基础。
nlc202309081621
《文学读本》在出版时是作为青年人自学的读物推荐给读者的,当时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半年内就出版到了第三版。部分学者认为,巴人的《文学读本》是我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虽然这样的看法有所偏颇,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文学读本》的影响范围之广。笔者认为,巴人的文学读本在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将《文学读本》评价为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统著作,则会更加准确。当前,《文学读本》中的文学理论在我国教学中仍被广泛采用。从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文学读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文学论稿》可以看作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材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因此,对《文学理论》《文学论稿》在我国文学理论中发挥的作用,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三、巴人文学理论著作对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1.文学理论需要兼顾理论性和科学性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要从传统对文学本质的研究转移到文学基础和文学创作中来。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的片面性,而且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并不是统一的,部分文学理论教材注重研究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创作技巧,部分文学理论教材着重谈论文学理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大部分文学理论教育的内容都以苏联的文学理论作为重要参考。传统的教材虽然对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文学与政治、文学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阐述,但是对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却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文学理论重思想轻内容的现象得到了初步纠正,但从整体上看,教材体系依然比较陈旧。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研究的重点和思想仍旧集中在文学的本质方面,在阐述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和鉴赏方面、文学理论的评论部分,庸俗社会学、“左倾”思想的影响仍相当明显。在新时期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编者要克服传统文学理论的片面性,逐渐将文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的规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对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意义。
2.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应该是一座文学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一切关于文学理论的真知,只要对现代文学理论知识还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都应该加以应用。在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规律研究的过程中,学者要对其他文学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并突出其文学特点。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而且也能够增强他们对文学理论的认知,扩大他们的视野。从我国以前文学理论教材的整体情况看,传统文学理论教材的思路比较窄,而这种现象是亟须改变的。在进行文学理论编改时,应该注意借鉴其他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文学理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学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文学理论是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垒筑起来的,在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但是这并不等于对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堆砌和罗列。本文认为在进行教材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在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文学的本质进行阐述。例如文学理论与政治、文学理论与经济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文学理论观。
其次,创作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构成以及文学理论的特点。例如文学理论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理论作品的题材和门类、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等。通过对文学理论作品的研究,学生能了解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和创作规律,以及不同样式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创作要求,为他们创作和分析文学作品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再次,作家论。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作家的艺术修养,构思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特点,以及作家的风格、思想、才能对创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学生能从人才学角度认识作家和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创作态度和评赏作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最后,鉴赏论。鉴赏论研究的主要是欣赏、品论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及文学青年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实际能力和处理水平。
除此之外,思潮论列这一部分的设立,是为了扩充学生的文学知识。因此,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和综述我国历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情况。把创作论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
3.文学理论要与时俱进
随着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体系也应当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事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在研究的范围上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文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性有所欠缺。本文认为,加强文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文学理论研究需要紧跟文学发展。文学理论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工作,在对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的基础上,要关注文学的发展,针对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理论上做出突破,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其次,文学理论研究的选例需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在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在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案例时,应该选取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确保文学理论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钱中文,吴子林.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上)[J] .社会科学战线,2010(03).
[2]傅珠秀.巴人档案[J] .浙江档案,2014(02).
[3]张蒲荣.文学与革命夹缝中的人生悲剧——巴人及其研究述评[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6).
[4]陈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以中外“三分法” “四分法”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5]王培元.痛惜巴人[J] . 出版广角,2006(07).
[6]杨西北.杨骚流亡生活中的诗意与悲怆——读巴人散文《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J] .闽台文化交流,2011(03).
9.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九
山东大学起不再提供参考书目,请参照20。
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国文学史》,袁世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813综合考试(文)(包含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评论写作):《文艺学通论》,王汶成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版;《语言学概论》,葛本仪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版;《语言学纲要》,叶蜚生、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版。
618新闻理论:《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版。
814新闻传播实务(包含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和广告实务):《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当代报纸编辑学》,甘险峰著,中山大学出版社版;《20世纪世界广告流派》,刘悦坦著,山东文艺出版社版。
672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简史》(增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884外国美术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版。
10.丹青写清风 篇十
中国书法强调书家的学识修养书卷气和主观意象“师造化”的写意情感表达,线条讲究一波三折的臆造起伏变化,笔情墨趣追求自我的个性化张扬。陈焕祥的书法涉猎有真、草、隶、篆、魏碑等多种书体。真体严谨端庄,草书行云流水,隶书舒展朴实,篆书古朴典雅,魏碑体厚实大方。我出于偏爱,尤其欣赏陈焕祥的草书和篆书作品。反复观赏他一幅幅结构章法得体,布局起伏变化,笔画情感流畅有序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长期甘于寂寞清苦生活,执著追求书画艺术的踏实进取精神。
陈焕祥的《怀小平同志七绝》书法作品情感充溢,率真朴实。开篇起笔处墨色圆润饱满,行笔顾盼映带,飘若衣带惊鸿,苍劲处笔力刚健枯裂秋风。作品形态成熟大方,节奏起伏不温不燥,书家对小平同志怀念的情感倾诉在畅达诗意的墨韵之中。
陈焕祥书写的文天祥《正气歌》六条屏,毛泽东《沁园春·雪》四条屏是其草书的代表作。用笔老成稳健,结构紧然有序,笔墨功力扎实,韵律变化有度。既带有吸收历代书法家规范草书的一些用笔特色痕迹,又将他仰慕文天祥刚毅不屈、正气凛然的性格,欣赏人民领袖毛泽东诗词高山仰止、气势磅礴的敬意情感倾注在其中。作品没有着力于在字体节奏上大起大落的气韵变化,而是通过笔画壮实与细腻的自然衔接对比,墨色的饱满程度和心灵的感悟意念,来展现出书家追求的艺术情趣美感和求索精神。
除书法外陈焕祥还喜欢墨竹、梅花、牡丹、兰草、雏鸡、葡萄。他师从传统的笔墨情趣韵味,挥洒出心领神会的情感倾诉。其笔下的墨竹,源于生活,得自然的天趣,墨色洗练,形成疏密有致、轻重缓急的布局基调。雏鸡或飞鸟点缀其中,以画面的有限空间拓展出心底的无限活泼的艺术情感。寥寥几笔的墨竹,融会画家的高雅志趣、率真性格、坚毅情操,表现人世间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画竹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见画家潜心于文学和书画艺术刻苦耕耘多年的深厚功力。当我们生活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观赏画家的这些神来之笔,就像远离炎热浮躁的尘世,忽来一阵清爽的凉风,顿时心情舒畅愉悦起来。
陈焕祥,笔名江犀。1934年7月生于湖北咸丰。1955年从事政法工作至今。生于书法世家,书法拜师晚清秀才魏文卿先生,美术拜师名画家汤文选先生,喜爱并学习书画艺术数十年,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清江书画院院士,恩施自治州书法家协会顾问,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其书法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湖北和全国各种杯赛书画展览。《墨竹》作品1989年入选湖北省《国庆40周年书画大展》,1993年入选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并入编国家监察部《清风书画集》。书法作品1990年获上海“江南杯”全国书赛优秀奖;1997年获“三峡截流杯”全国书赛二等奖;2004年获湖北省第九届“楚天群星奖”优秀奖等多项奖励。书画作品多次入编《国际书画名家精品选》、《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书画收藏大典》等各种大型画册、辞典。
11.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 篇十一
一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体现
1. 副刊文学与正刊新闻相呼应, 成为对社会新闻内容的整合、延伸及其价值意义的提升
如1909年10月26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死的新闻,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民吁日报》副刊随后发表纪实散文《流血之风云儿伊藤博文传略》;维新志士林旭被清廷杀害, 林旭的妻子闻讯后痛不欲生, 自杀殉夫, 于是《民吁日报》副刊又发表新闻故事《沈氏归天》, 对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进行谴责。 (1) 再如鲁迅的杂文, 大多也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他在《伪自由书·前记》中说:“这些短评, 有的由于个人的感触, 有的则出于时事的刺戟。”因此, 在他的一些杂文中, 可以看到“首都《救国日报》上有句名言”“报载热河实况曰”“据中央社消息”“本月九日《申报》载”等字样 (2) , 并且在他的杂文中为了论说有据, 还大量直接引用社会新闻。这说明鲁迅的杂文与社会新闻关联密切, 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 也是对新闻内容的延伸、整合和提升。这种依据新闻事件的文学创作传统, 从晚清、民国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一些报刊。
2. 社会新闻与文学在题材选择、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上互相借鉴吸收
从选材上看, 如近代李伯元、吴趼人等一批谴责作家的小说创作, “尽量援用真人真事, 把小说改装成新闻纪实的模样” (3) , 力图以真实性的小说形式, 发挥其抨击时弊、唤醒民众的作用。不仅选材如此, 情节结构上也直取新闻事实。如1944年, 山东莒县发生“平鹰坟”事件, 基本事实是山东莒县农民魏老头, 出于自卫打死了庄姓大地主的鹰, 于是“庄阎王”把魏老头打得死去活来, 还硬逼魏老头把仅有的三亩多地卖了, 扎纸鸡、纸兔, 雇八个吹鼓手, 买上棺材, 给鹰出殡, 同时强逼魏老头披麻带孝、哭鹰爹。中国共产党到来后, 发动农民斗争恶霸地主, 枪决了“庄阎王”, 捣平了象征地主罪恶的鹰坟。1946年5月28日的《解放日报》和1946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这条新闻。根据这个新闻事件, 作家王力、方纪、萧也牧、秦兆阳都把这个情节用在他们的小说中。只不过, 王力的《晴天》是在新闻报道之前的1944年为了宣传八路军镇压恶霸地主而写的, 萧也牧的《羊圈夜话》是在新闻报道之后的1946年为了宣传“土改”需要而写的, 方纪的《老桑树下的故事》是1949年为了宣传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得解放而写的, 秦兆阳的《大地》是1982年写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四篇小说的情节一模一样:“毒打、买棺材、披麻戴孝、送葬”, 只不过新闻事件中的“鹰”变成了小说中的“狗”而已。 (4)
由此可见,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于具有时代性和宣教价值, 其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意义, 因此也符合文学写作的需要, 在主题意蕴、情节构造和典型塑造方面, 往往被文学写作所采用。在语言风格上, 为了适应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表情达意和普通大众阅读理解的需要, 自晚清梁启超倡导“六大革命” (5) 、五四时期掀起白话文运动以后, 文学语言大量吸收通俗化、社会化的新闻语言, 广泛运用平实通俗、明白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 形成“条理细备, 洗练锐达, 雄放隽快, 慷慨淋漓” (6) 的一代文风。
3.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大家都知道,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 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真实地表现典型坏境中的典型人物。” (《辞海·文学分册》) 当然,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 是将“客观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观性或能动性”结合起来, 但不管怎样, 生活、事实、现实存在, 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情、感悟、反思、批判, 是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本元素。如杂文、纪实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小说、“新闻创作”等, 一直大行其道, 甚至还出现像刘继明写《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 (载《山花》2004年第9期) 与李锐写《扁担》 (载《天涯》2005年第2期) 那样, 不约而同关注到同一条新闻而使二人小说“撞车”的现象, 直到近年出现“底层叙事”“打工文学”写作风潮。尽管“文学重复新闻”的写法有许多非议, 但像《南方都市报》副刊“城市笔记”里描写“世相百态”的散文、随笔、小故事, 像《恐惧无爱》《中国农民调查》《国难》《血泪打工妹》等关注弱势群体、揭露官场腐败、揭示社会矛盾的报告文学, 像《带灯》《我是刘跃进》《手机》《蜗居》《第七天》等写变革与冲突、困境与挣扎、苦难与反抗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的现实描写, 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为弱势群体代言, 张扬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传统的延续。
二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方法
1. 在选材上强调时新性和典型性
就前者而言, 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物和事件, 尤其是热点和焦点, 以及人们期待着回答和解决的有关问题;就后者而言, 就是紧扣时代脉搏,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重要事实。选择时新性和典型性的题材, 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以此作为写作对象;从文体上看, 报告文学、大特写、新闻小说、政治抒情诗等, 在选题上都十分讲究时新性和典型性。
2. 社会价值突出、情感立场鲜明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表达的旨意十分明朗, 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批判性;问题意识和聚焦能力较强, 能挖掘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和社会本相, 能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 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杂文是这样, 60年代初的邓拓杂文也是这样, 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和90年代的随笔散文更是这样, 这些传世文章, 无不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大的社会价值。
3. 在细节上善于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细节强调真实可信、符合生活实际, 但细节又必须典型化、允许适当加工。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后的“新闻文学”, 善于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因而其人物和故事十分鲜活。当然, 不同的文学类型有着不同的虚实处理手段。小说在讲求事件真实性的同时, 又在具体环境、情节结构上合理加工, 使故事性更强、人物更丰满。散文的保真程度则要高一些, 它没有故事, 靠的是思想情感和精美的语言在支撑, 如果情感是假的散文就没有意义;散文也切忌过分写实和议论, 如果停留于直呈事实, 难免显得粗糙单调, 失去“韵外之旨”和审美趣味, 尤其是在“以小见大”时, 更应注意思想的锤炼和哲学的浸润, 否则难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杂文是在真实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保真程度更高, 当然它往往像鲁迅那样通过形象化、类比法、组合法进行综合加工, 使枯燥的议论产生幽默有趣和讽刺效果。报告文学必然真实, 其中的细节是构成事实的重要元素, 因而细节不能虚构, 结构安排和语言描叙用文学手法处理, 使之故事化、形象化。政治抒情诗的虚实关系更加明显, 其创作的功力体现在抽象力与形象性的处理上, 因为政治抒情诗的题材往往是宏大的, 它关注时代主旋律, 描绘祖国发展蓝图, 反映民众心声, 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但是用这些材料入诗时则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 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抽象化处理体现出一种精神纯度的表达, 而不是事实本身的直陈与罗列, 因而也就进行形象化转换和诗意的创造, 让静态的政治策略、政治术语变成动态的形象语言, 让人感觉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政治交谈, 是一种出于心灵的政治歌唱。
4. 语言运用上善于处理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
新闻是用直接性语言明朗地表达构成事实的诸要素, 文学是用间接性语言含蓄地表达事物的多重意蕴。作为“新闻文学”的语言, 既富有个性色彩又具有大众化和时代性特征。“新闻文学”的语言没有过分辞章化, 也不过分规范化, 而是简洁、朴实、鲜活、生动, 符合大众传播的特点。当然, “新闻文学”毕竟属于文学的范畴, 因此它的语言又是含蓄的、充满意蕴和情感的, 是一种既具有产生文学奇境的个性语言, 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语言。
总之, 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系, 研究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结缘的传统、社会新闻转化为文学的传统写作方法, 对于拓宽当下文学写作视野和思路, 创新文学写作类型和形式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的兴起, 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系, 研究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结缘的传统、社会新闻转化为文学的传统写作方法, 可以拓宽当下文学写作视野和思路, 创新文学写作类型和形式。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文学,文学写作传统
注释
11 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2 新版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准岁月、花边文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3 李白坚主编.中国新闻文学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41
44 关春芳、苏奎.传播视野中的新闻与文学——从一则通讯与四篇小说谈起[J].新闻传播, 2012 (4)
55 维新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 提出“经学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 试图通过输入西方精神思想来推动中国知识学术体系的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12.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十二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等角度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记者;职业道德;工作责任
新闻业务技能是指进行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要求。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责任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责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新闻业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良好的新闻业务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职业道德意义。
一、新闻记者中常见的职业道德问题现状
1.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不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寸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3.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1.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2.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多捞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不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三、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等活动,它不仅包括依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解剖与批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括在新闻职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为了维护新闻传媒的声誉,重新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应该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都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做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2.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制定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接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接受社会公德的制约。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新闻记者进行职业道德的约束。■
[参考文献]
1.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13.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十三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拟接收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二志愿调剂生专业如下:
学术学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调剂考生请进入文艺美学基地进行申请)、设计学。专业学位:新闻与传播专硕、艺术设计专硕
申请调剂的考生请随时关注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关调剂要求的公告通知。为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我院审查的调剂考生,我们将于3月27日电话通知前来复试,未接到通知的视为未
通过我院审查,请勿再打电话咨询。
具体复试时间及要求请考生及时关注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站。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4.清风文学社新闻稿 篇十四
一、新闻特写两个具体特征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其包含诸多方面的因素, 是集合情、事、理、景为一体, 同时还以新、短和快为主要特点, 这属于一种特征非常明显的新闻报道体裁。一般而言, 其篇幅比较断, 关注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 然而却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透过局部观察整体, 根据一时一地里来对历史与现实开展宏观的审查, 从一个人物里面探索出整个事物的内涵, 从而为观众找出能够抨击现实的强大主题。
这种通过特写方式来展现的新闻主题, 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还能够引起读者的相关情感, 这些是普通的新闻无法达到的。因此在一条新闻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能够特写的角度, 来曲折的叙述整个事件, 从而使新闻脱离平淡化和普通化,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特写化的重要表现。其作为提纲挈领的主题, 既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新闻事件中独特的富有代表性的事件与片断, 同时鉴于其是另一种文学体裁, 因此在详细的描绘出具有真实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时, 还能够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真实性, 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能够进行比较小和恰当的艺术加工, 通常把新闻特写的特征分为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方面。
二、合理分析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新闻性的具体要求, 使得新闻特写的横截面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 并且还需要有比较强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每个细节与片段的描写, 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与亲眼所见的, 坚决禁止凭空虚构。而新闻特写的文学性要求, 则是指其要用比较生动形象的, 蕴含深情的艺术表达手法来描绘与渲染具体的场面和细节, 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 和比较深的印象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处理好新闻特写条件下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当前新闻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1不要过分的追求文学性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经常会出现过分追求文学性, 可是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 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来不断的提高新闻报道的主题, 从而在新闻特写中而在特写中合理的运用优美的语言、音响以及图像艺术化剪辑和特效处理, 从而使得新闻特写作品更加具有美感。
与此同时, 由于对新闻特写的限制比较少, 使得其拥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于是许多期望出现好作品的记者容易过度的使用文学手法, 从而严重影响了新闻特写的真实性。例如为了增加作品的华美程度而对事实进行捏造, 增加了所谓的合理的想象来虚构新闻点;或者过度的追求艺术的效果, 而对其进行比较随意的摆拍;片面的强求轰动的效果, 而在选取素材中而偏向某一方, 取代了客观现实, 从而违反了新闻规律;片面的追求艺术的美感与悬念, 而忽略了新闻体裁所要求的“时间线性、地点具体、事件单一”的基本原则, 从而混乱使用倒叙、插叙和蒙太奇等手法, 从而导致报道顺序的混乱。相关人员使用这些手法, 极大的超越了新闻特写允许的“文学性”的度, 进而对新闻事实的本身进行了歪曲, 误导了观众的思维方式, 从而对相关新闻传播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 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文学性而失去了新闻性。
2.2切忌新闻特写过分写实
由于新闻特写是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特征的某个点进行特别展示或者放大, 因此会使这个点中的细节比较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从而达到写实与震撼心灵的重要作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局部进行过度的写实, 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新闻特写过分写实既是关于新闻伦理的话题, 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相关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问题。尤其在新闻特写需要放大局部特征, 对其进行充分的写实和再现现场的报道方式中, 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与敏锐。
从新闻职业性角度而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 “事实”是其重要信仰, 然而当我们报道由人的活动与生命构成的新闻事件时, 要牢记我们的所要传播对象也是“人”。因此加强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重中之重, 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永远保持一份人文关怀。
结束语
对于新闻性和文学性而言, 在新闻特写的前提下, 似乎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然而在实际中, 双面是新闻特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主要特征。新闻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详尽的报道。因此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 正确的面对和平衡新闻性和文学性双方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而熟练的使用这一体裁, 不断的推进特写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使用, 促成新闻体裁相互融合交叉格局的早日形成。
摘要:最近几年里, 新闻特写这一报道体裁受到了新闻业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和重视,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今逐渐发展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下, 关于政府相关媒体形象, 不断的改变报道的文峰, 从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愈发明显。本文结合具体实际, 针对当今条件下, 新闻特写的具体现状和新闻学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来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特写,新闻学与文学性,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金英, 李泽鹏, 张晶.新议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J].探索与争鸣, 2009, 5 (9) :23——25.
[2]于利前, 王林章, 雷斌.新闻采访与写作[J].中国青年报, 2010, 4 (6) :32——33.
[3]江建慧, 靳昂, 楼俊钢.人文精神与主流价值观的回归[J].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9 (42) :15——16.
【清风文学社新闻稿】推荐阅读:
清风廉政进校园07-09
清风中原活动学习心得10-27
一缕清风短篇诗歌11-09
“清风颂”廉政晚会主持词06-14
关于清风廉政的经典名人名言07-10
清风乡“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方案10-21
诗歌欣赏:盈一袖清风,漫步红尘07-17
桃李颂清风共筑中国梦(串词)09-29
讲党性、扬清风、促发展演讲稿10-15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初一优秀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