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2024-08-17

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精选18篇)

1.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一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思维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在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将讲,创新是再创造,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有新颖,首创,独创等特点。它与创造想象相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提出新的假设,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教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草原,想象一碧千里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再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美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用五个指头表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的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在教《凡卡》一文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的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驾驭你是曹操你会想姓黄改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这样在讨论中,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显示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燕子》后,我让学生用课本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符合实际。

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矫正,是对学生常识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义,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以更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加以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的这种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然提问。这种情况,老师应给多学生以鼓励,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老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好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断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可以邮寄的结合,还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学》

作者:苟忠翠

单位: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地址: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电话:***

2.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二

一、小学体育课堂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成为片面的和暂时性的。这种教学过程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学的手段,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倒置和错位,也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身体锻炼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二、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学生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合理的运动完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在训练中,如果以教师为主体,全程安排训练内容和组次,那么教师更多的是要照顾“全体学生”,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学生。但是,毕竟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条件都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教师的照顾“全体学生”在理论上说就成了不适合任何一个学生了。因此,学生面对教师安排的统一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进行选择和创造,从而变成自身合理的运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暂进性和迟效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锻炼的主体性。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决定了身体素质训练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把课堂的影响延伸课外,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更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长期增长。

三、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

1. 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学有所得。

(1)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可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安排:深跳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其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 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激发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3.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规律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14

以注重思维训练来组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强化思维训练为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呢?遵循阅读有略读、精读之分,人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规律,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初究、深究、创究活动”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步探究

初步探究,我一般是安排在略读课文中,叫略读初步探究阶段。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达到“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目的。结合客观实际,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教材,引导学生从一接触新课就展开不同程度的初步探究。如对低年级学生,我在引导他们试读新课时,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或是:“课文讲了谁?他怎样?”或是:“课文中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了中高年级,在学生略读课文时,我逐渐增加思考探究的难度,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语言文字,抓住文题、课后思考题,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懂得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教学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我就把预习带进课堂。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己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同时进行略读初究活动。我启发学生在略读中探究:为什么课题是人名呢?从课题可以联想到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当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再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写詹天佑的?作者是怎样选材,又按怎样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定向阅读、思考,促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既理清了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快捷的思维能力。

二、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指,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行熟读、深入探究的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我改革过去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学生“口而读,心而惟”。在学生经过预习——略读初究,基本理清文章线索后,我便引导学生熟读深究,促使他们在反复历练“口诵心惟”之中,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上升到准确、深刻的程度。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太阳》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当学生基本理解字、词、句后,我要求他们认真读,反复想,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我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深究:“这段话中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有没有不科学之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用心,思考深刻,发言热烈。有位学生提出:“太阳那么厉害,晒得地上寸草不生,为什么地面上还有人的存在呢?既然地面上没有人了,那谁去把太阳射下来呀?”有的学生说:“哪有这样的箭可以射到太阳的?不符合事实吧!”我引导学生思维至此,再一拐弯提出:如果说这段话不符合科学道理,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于是,学生纷纷动脑思考,他们迅速从课文中的“传说”“其实”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的熟读深究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且十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探究

创新探究,一般是在结课前,即鉴赏性阅读阶段(也叫精读创新思维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我通常使用的方法是:(1)补充情节,即就课文中的某些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扩展补充。例如,教学第四册《三个儿子》一课时,我选取课文最后一句来引导学生合理联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三个儿子的各种表现,从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发现探究因果。教材中常有不见文字之处,但其中隐伏着事情的因果关系,这是引导学生创新探究的好机会。如教学第七册《鸟的天堂》,我通过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看不到鸟,而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时却眼睛应接不暇的事实,引导学生精读、深思,探究其中原因,从中弄清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由于时间不同,鸟的活动也不同的原因。(3)变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语文课本中,值得质疑探究的问题毕竟有限,在学生初步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之后,我引导他们把探究的眼光投向课外阅读领域,鼓励他们在阅读书报杂志时,对于一切可疑之处,要勇于深入探究,寻求答案。我在班级中还设置了“阅读质疑·探究信箱”,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活跃其思维,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广泛兴趣和持久的积极性。

4.加强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 篇四

刘昱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之所在。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好坚实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基础,使学生在不注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灵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表扬,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不同学生都有发表的机会,评价时不褒此贬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而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探索状态,或溶入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景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成功之后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渐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刚开始学习几何,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涂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学生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成为发现者,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开放型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5.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五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物理教学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将输入信息加工成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要使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就要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采取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在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这种引入新课讲授物理规律或概念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既感到有趣又轻松。例如,在研究“磁生电”这一现象时,我们把演示实验放到本节课的开头。取条形磁铁和线圈,学生观察到在原线圈中插入磁铁可引起感应电流,且改变副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在原线圈内同样引起了感应电流。此时将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异同,又如何能使“磁生电”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了,并能饶有兴致地听老师讲解。

2、利用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境界。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多组织实验课把学生带入物理境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直接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拉一拉抽出空气的两个半球,体会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威力,使学生既感到了乐趣,又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品质。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处在联系状态中,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弄明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讲解“磁场”这一章时,从中看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在闭合回路里磁通量发生变化又可以产生电流,电和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联系就可以理清相关的几个定律。所以,通过把问题全面化,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分析,这样做不仅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2、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度的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利用学生“好胜”心理,适当展开学习竞赛,以便训练学生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增强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化归”,“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学习物理概念知识,要注意把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分析,推理和想象来形成概念。

6.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六

东山中学李文杰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往往不敢参与练习,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1.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首先,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获得相互认同和鼓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尝试挑战自我。2.恰当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教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强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实施多元的评价方案,用“富有内容”的评价代替“抽象的分数”评价。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幅度等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巧施抗挫教育,锻炼学生意志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

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1.利用恶劣天气,锻炼学生意志。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经常要改变教学计划,进行室内授课,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天气又很寒冷,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2.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一方面,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体会到集

体的力量,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克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组织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体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这种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接力赛时,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比赛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还要在赛后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在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7.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七

一、进一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想象力亦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若是学生的想象力不够良好,那么创新性思维就难以实现。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引导学生,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像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游戏规则可由学生主动地制定,对于游戏规则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前提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小变动可能就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以免学生由于激烈的训练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出现一些打闹行为,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体育教学中会有一些竞争类的游戏活动,出于取得胜利的考虑,不少学生难免会有过激行为产生,这与教学目的是严重不符的。就这种情况来看,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引导,将游戏中存在的不好现象尽可能解决好,同时要不断完善游戏,从而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培养起来。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之后, 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和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将自己的想象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并加以应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逆向思维能力体现了特殊条件下创新思维的一种运用。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往往都是不同的,但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常规性思维习惯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针对一些特殊性问题,一些常规性思维方式往往无法顺利找到正确的答案,但逆向思维方式能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方面更快、更好的完成,从而更简单的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实际上是彻底打破了传统思维的局限性,提倡学生分析问题要多角度的进行思考。通常说来,逆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转换型、反转型以及缺点三种逆向思维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借助一些独特训练方式的开展来进行。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借助让学生进行反向游戏来很好地培养起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喊口令”游戏,在教师喊 “向右转”的时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向左转;在教师喊“向后转”的时候, 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立定。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思维逆向性和敏捷性,从而不断提升其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加完善的思维体系构建起来。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思维习惯, 发散性思维就是针对一个问题习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对于学生重点培养的方面。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举一反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就很难多角度地思考学习问题,这就很难确保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创造性思维训练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以便促使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发散思维意识,树立发散思维理念,从而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发散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发散性思维而言,其在思考角度方面的要求很多,同时借助思考的延伸,来一直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例如,篮球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关录像进行提前观看,接下来进行正式的篮球教学。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往往很难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 很有必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促使教学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创造性思维训练进行的时候,可借助分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小学生先分组再配合训练。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来模仿和学习篮球的一些技术。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的参与, 从而学习好篮球技术。发散性思维教学,能够将学生们的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将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通过持续的引导和训练,学生们将逐渐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意见,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8.多媒体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尝试 篇八

一是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训练的效果。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每个体育教师在训练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运用技能做的较多。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做的好学生也好,反之,学生怎么也学不会这个技术动作:二是教师的年龄影响训练项目的选择。俗话说:“体育不养老”,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在训练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运用技能的形成。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克服的:三是动作技术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训练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在实际训练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己成为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训练改革的关键。

几年来,我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

一、多媒体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我在体育训练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感觉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还不很广泛,我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课件。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2、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3、课件匮乏。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训练课件却极为匮乏。

二、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训练初试

我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后,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

通过总结几次对篮球战术配合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采用由广东一家电脑公司制作的“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三、对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探索

经过逐步的实践,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运动生理。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此时,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2、模拟裁判。将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作裁判,利用键盘对画面中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脑会对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

3、体育常识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选择他了解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我们研制的“体育常识”课件汇集了35项基本常识,通过文字显示,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它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可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计算机技术己走进了课余训练的领地。我们体育训练也应该尽早结束那种“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进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

9.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呢?

一、纵横联想,拓展延伸,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和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纵横或者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纵向联系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不留余地的“零思考”状态,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和气氛,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主题、重点、难点,以某一点为圆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间、空间等为半径,上下延伸,左右辐射,纵横联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开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完《雨说》这首诗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联想的练习题:“诗人郑愁予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却又热情献身的爱的天使,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事物,为什么?”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各自有了自己的收获。比如,一位学生说:“我想到了母亲,因为春雨像母亲灿烂的微笑、关爱的泪花,给人温馨、甜蜜、亲切的感觉。”通过纵横联想,学生和文本、生活在感情上形成了共鸣,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和理解,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语文素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问题,逐层设疑,强化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核心的问题,发现其规律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置问;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疑;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讲究分寸,讲究尺度;要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设问;要设计切口小、挖掘深的探究性问题,或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探究作品的深刻主题;或从某个结构安排入手,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或从某个细节入手,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或以作品的意境作为切入点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如笔者教读小说《孔乙己》时,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为切入点,采用逐层分解、延伸扩展的方法设计了如下三个有内在联系、精巧直观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1.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孔乙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呢?3.在当今社会,还有类似孔乙己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学生在解疑探索过程中进行分析、联想、比较、综合等思维训练,终于理解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源这一主题,在此后的反复训练中促使思维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三、发散设疑,多向探究,扩大思维的灵活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某些知识点,提出有多指向、多结果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探究,在寻求对问题多方面解答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从不同角度给课文另换几个题目;按不同线索给课文分段;改写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改变课文中的人称或叙述顺序;根据课文内容重新设计思路;不改变原文的意思换上不同的说法等。

四、大胆质疑,比较思辨,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大脑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敢于破除迷信,独立思考,怀疑争辩,自己做主,善于用异于前人的新方法、新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解、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反馈资源,查阅教科书和更多的资料,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探究的不足,在思辨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学习《陌上桑》,理解“行者见罗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众人观罗敷是好色的表现。教师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查字典,讨论辨析“好色”与“爱美”的区别。最后学生明确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在比较思辨中,学生发现了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批判性。

10.写作中的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

摘要:

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原则。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要立足本质、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求异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能力

(三)想象能力。

文章最忌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作时有一个创新的立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应当从根本抓起,致力于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是关键之所在。

(一)求异思维能力培养

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它敢于对人们惯常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它时常突破常规思维的路子和范围,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未尝言。其实质就是有自己的创见。

历代文章大家都强调写作的创新能力,如“唯陈言之务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似看山不喜平”等。那种依常规思维的见头知尾、顺理成章的作文,固然不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立意高妙的佳作,但如在写作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因另辟蹊径而别开生面,因个性突出而令人耳目一新。在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时,我们可以以文章为范本,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1.不走“寻常路”,创新立意

如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中写道:“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中无余储。仆始而骇,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若果荡然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别人家失了火,烧尽家产,不去安慰,反倒贺喜,这便是违反常情。这种出人意料,启人疑窦的构思使人不得不卒读以究原因。原来文章在说王参元之所以怀才不遇,乃因他家太富,别人想举荐他,皆怕有受贿的嫌疑,而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疑虑,俱为灰矣”。王参元才华为国所用,乃天火之功。文章跌宕起伏,满纸奇气,读采别有风采。

2.逆向思维,大胆“翻案”

《曹刿论战》是选人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鲁庄公作为“鄙而不谋”的肉食者的代表,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有的同学写道:国难当头的鲁庄公,毕竟能重用前来请见的曹刿,并在战场上放手让其指挥,不加牵制,因而才有打败入侵齐军的战果。这场卫国战争的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失为好见解。又如,曹操“割发代首”固然值得称许,但割发代首若成为执政者的特权和常规,法律又何以体现它的尊严?逆向思维,合情合理,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惊喜。

3.欲扬先抑,弯直有序

著名的例子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暗藏杀机,诸葛亮不露声色,鲁肃心急如火,但一场东南风,一个晚上就借回了二十多万枝箭。读来峰回路转,到结尾处豁然开朗。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给人心智上的愉悦,也能给人思维方法的启迪:造,无论如何都不能交差;不造,一个晚上也就大功告成。打破常规之路,指向智慧之宫。在写作中,切忌循规蹈矩,应大胆创新,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结构曲折回环,想象大胆合理,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运用分散组合、引申推导、类比联想等方法,从四面八方进行全息思维,找出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有别于定势思维一个起点、一个思维角度、一个思维指向、一个评价标准、一个思维结果。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现,有利于学生鉴别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散思维可以是纵向思维。它着眼于客观事物时间上的联系,自古至今,由今溯古或古今对比。写作中体现为记叙说明时侧重于事物的发展顺序,议论时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层进关系。

发散思维可以是横向思维。它着眼于客观事物的空间联系,由甲到乙,由中到外,或甲乙比较,中外对照。文章中表现为记叙文中由此及彼的联想,议论文中着眼于事理的并列、对比关系,说明文中的分类比较等。

发散思维还可以是定点多向思维。它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

性。作文时表现为记叙文的多角度选材,议论文的多侧面论证,说明文的多向

说明。

写作训练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1.强调联想,尽情列举

在局部作文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不断联想,尽情列举。比如我们提出“春天”一词,让学生写出由词汇引发头脑思考的事物现象。有人只写出“花朵”、“柳丝”、“绿草”、“燕子”、“风筝”等与春天有着直接的表层因果联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学生所具有的是简单的发散能力。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婴儿”、“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满生机的祖国”等与春天并无直接因果联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发散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因为他们把握住了这些事物现象与“春天”在深层次上的共性,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共性。如果能从“春天”想到“前程”、“初恋”、“人生的苦尽甘来”、“久病初愈”甚至想到“严冬”、“死亡”与“新生”,那就是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散思维。

2.选择多个“基点”,变换思维的方向

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彼此启发,让创造性的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更多的想法。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同时指导学生在无限多的可能中进行辨别筛选,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速度和命题的准确性,对于提高学生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能力,均大有好处。以《“杀鸡给猴看”之我见》为例,学生可以从五种不同角度立论行文。

(1)从杀的角度看,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鸡是否该杀,应该考虑。

(2)从“给”(执法的目的)的角度看,执法者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畏上欺下,故意做作,掩人耳目。

(3)从“猴”的角度看,杀的是鸡,不是己。自己只要有办法,依然可以自在 逍遥,法律可欺。

(4)从“看”的角度看,猴可以看,亦可以不看,稻草人把戏罢了,只是吓人而

已,自己依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5)从“理”(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杀猴才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只让学生一味发散而不知及时指导学生比较、选择、集中,那是不足取的。发散思维只是按一定要求,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伸出试探性触角,因而把握了多种可能性的结果,它是达到最优选择、正确决断即高质量集中思维的有效手段而已,不能为发散而发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它是作者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构思作品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写作在具体表达阶段,作者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全面调动起来,根据主题的需要重新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的一种手段。

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用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o“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①刘勰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作文中想象的美丽。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注重观察,丰富表象积累

积累是想象的源泉,离开了表象的丰富,想象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训练学生养成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用手记录的习惯。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背影形象,这与他的细心观察与长久记忆是分不开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的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出色的形象之所以浮雕般的刻在读者心中,首先是它存在于作者的记忆和想象之中。

2.指导想象的方法

想象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常见的方法,才能进行各种合乎逻辑的想象活动,作出合情合理的想象。常见的想象方法有以下几种:

(1)类比想象。即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似、相关的另一类事物。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较为实在、具体,“另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因此,这种想象多表现为由实到虚、由浅人深的特点。例如:在生活中,有些人有喜爱储蓄筒的情趣。他们平时将一分二分的硬币投入其中,天长日久,居然成了不小的数目。其实,人的心灵也是一个储蓄筒。如果你经常向它注入诚实、正直、谦逊、诚恳、无私,它会赋予你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情操。

(2)对比式想象。即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对、相反的另一类事物,并且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深刻的印象。

(3)推进式想象。即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进行想象,使文章创造的意境逐步加深。如:“一个‘请’字,体现了你对别人的珍重;一个‘请’字,展现了你的精神世界和涵养;一个‘请’字,反映着社会的风貌„„”

(4)辐射式想象。即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领域。

当然,想象的方法远不止于此。在写作中,如果掌握了想象的基本方法,形成了想象的习惯,想象的翅膀就能在生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3.指导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指导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有目的地看一些科幻故事、寓言、神话传说、推理小说,丰富自己的想象经验。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先训练创造想象因素较少的改写、扩写,再训练创造想象因素较多的续写,让学生编写童话和寓言,进行自由虚构,以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想象能力。

当然,培养想象力还有必要养成两个习惯:“慎始”,抓住最初的设想作记录,不让想象的苗头消于无形;“坚持”,即长期坚持想象的习惯,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使想象成为“本能”。

11.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思维训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结合体育活动来思考问题,强化学生的灵敏度,如进行上下台阶的训练,学生不仅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项目,而且还要准确计算台阶数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但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因此,教师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教学,甚至缩减课程时间或者加重体育运动量来结束体育课,如单一的跑步、蛙跳等运动,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1.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每周的体育活动项目类同,如集合、点名(机械动作)、长跑、短跑、仰卧起坐(重复动作)等一些增加身体负荷的项目,不仅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而且无法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

2.时间规划不合理

体育教学没有受到重视,尤其在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其他文化课占用体育课时间以强化学生文化课的复习,导致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减少,学生对体育思想与体育精神没有任何概念。这种不合理的体育课程规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如刮风、下雨,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会取消,教师就会缩短上课时间,剩余时间让学生自习,体育时间不能充分利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增设体育设施,增加体育项目的多元化

引进先进、新型的体育设施,如构造奇特的转转车、滑板、跷跷板等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理,学生通过使用这些体育设备,会对体育课有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教师利用体育设备组织多种活动,一种体育设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跷跷板游戏,首先指定游戏规则:学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词语对接等活动相互提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五个以上问题,奖励铅笔、橡皮等学习工具,否则给大家表演节目;同组提问人员问题数量没有达到十个以上的,做出相应惩罚;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同一组中选取两个体重相当的学生进行游戏,这两位同学边游戏边答题,同组其他成员提问。这种活动会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程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的意义。

2.开放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也要利用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学生自由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建有趣的体育造型,营造愉悦的体育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体育精神的前提下,也带动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快速完成教学目标。

3.合理规划体育教程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规划体育课程,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第一,制订体育教学目标:规定每个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任务,对于有难度的项目,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解决,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成绩达标。第二,保证充足的体育课程时间,促进师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给学生一定的体育学习空间,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独立性。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发展现代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尚永强.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J].求知导刊,2015(24):112.

[2]周静.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43-45.

[3]孙芳.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论述[J].新课程(小学),2016(6):149-151.

12.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十二

一、把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小学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 又是思维训练课, 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全程之中。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加强思维训练不能架空进行, 要在品味词语中进行思维训练, 必须结合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 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写的始末, 而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空谈思维训练。

(一) 在句子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要引导学生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 有句话写了群众哀悼周总理的共同感情,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老人、青年、小孩, 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摘下帽子, 眼睁睁地望着灵车, 哭泣着, 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句话中, “无声地指挥”是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 “无声地指挥”就是没有声音的指挥。那到底是谁在指挥呢?“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指挥着人们”“是大家对总理无限爱戴的感情指挥着人们”, 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摘下了帽子, 望着灵车哭泣着。”通过分析、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句表达的信息, 通过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 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长句子的关键词语, 而且对这个充满崇敬、依恋、哀痛气氛的群众场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段的教学贯穿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一方面要重视句意理解与感情朗读。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理解段落, 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段的结构, 提高学生阅读自然段的能力。理解句子要抓住重点。所谓重点, 一是指直接点明自然段段意的关键性句子。如中心句、总括句。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时, 我紧紧扣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当中的最后一句话:“他凭着镇静和机敏、勇敢与机智, 战胜了惊涛骇浪, 成为黄河的主人。”展开教学, 这也是课文的中心句。二是指含义深刻, 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或关键性句子。在教学《云雀的心愿》第10和13自然段时, 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森林带给人类许多的恩惠, 同学们想享受吗?”让学生自由读有关段落, 并谈读后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品读, “你能把你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作用。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 从而对森林产生保护之情。这样, 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读写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段在读写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段与篇都是通过阅读感知、理解的, 都是表示文字信息的载体, 这是从阅读的角度去看。所以掌握了段的写作就为写成篇的文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写作是按照写作的目的组织写作材料的过程, 它需要学生从头脑中的储存库里恢复相应的写作素材。

这样看来, 写篇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比起写篇来, 写段操作起来更简便易行, 因为段的结构简明、内容单一的特点大大地减少了写作的难度, 这一点非常适用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所以, 段的教学, 既是读写能力的基础练习, 又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强化。只要我们长期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 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思维训练在发展求同思维的同时, 又要重视发展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是指人们利用已知的信息根据熟悉的规则进行集中、聚合来解决问题, 或者产生某种结论。在教学上, 这种“求同思维”是应该培养和发展的。同时,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 就是重视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 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三、注重语言、观察、思维三者的训练, 并使之有机结合

小学时期, 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让位于概念思维, 但是, 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 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 学生逐步学会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 掌握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从而进行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 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 以创设情景。比如, 在执教《瀑布》一课时, “把它吹得如烟, 如雾, 如尘”“好伟大呀, 一座珍珠的屏!”“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等句子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很抽象, 如果把语言、观察、思维三者训练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瀑布的景象一定会跃然于眼前, 跃然于脑中。

13.文字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三

望龙镇瓦屋小学校

牟小平论文类别:教学实践类 主题词:文字题 思维训练

文字题是由数学术语和数组成,而用文字表达的式题。它与式题和应用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文字题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短时间内复习巩固基本数量关系和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又能训练学生迅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如:

4.5的5倍是多少?(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8个0.125是多少?(利用常用数据口算)5.4与0.5的和是多少?(简单口算)

一个数的5倍是45,求这个数。(根据除法的性质简算)

这样的训练要注意,选用的数据要恰当,要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简捷的计算方法,迅速口算出结果;并且要基本应用题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熟练掌握。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设这个数为X,则

①、根据 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列出:

X×80%+4=22.4 ②、根据 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 列出:

22.4-X×80%=4 ③、根据 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列出:

X×80%=22.4-4

2、根据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列式:

①、先理解为一个数的80%比22.4少4,即一个数的80%等于22.4与4的差,用22.4与4的差除以对应百分率(80%),得到这个数,于是得出算式:(22.4-4)÷80%

②、把这个看成是平均分成的100份,22.4与4的差就占80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求这个数(100份)是多少?列式为(22.4-4)÷80×100

1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作 者:韩乐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62 关键词:

15.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十五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般来讲, 学校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严厉, 甚至有着充当学校“打手”的嫌疑, 即使是哪名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好管, 在体育教师的面前也一般都是战战兢兢, 不敢轻易在老虎嘴上拔毛。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体育课程的魅力某种程度上就在于消除学生学习中深层的心理压抑与束缚, 以彰显学生热情活泼的少年风采。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 不但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更难以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所以, 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首先, 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们生活中、学习上、心理方面存在的困难, 并倾尽一己之力进行帮助。这样, 教师便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课堂上, 孩子们自然会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 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课堂内容, 为继续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提供时间与空间层面的可能。其次, 教师在课堂评价方面要以鼓励、赏识为主,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信与兴趣, 帮助他们克服一些运动中存在的恐惧心理, 这对于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最后,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都要幽默高效。有哪名学生走神了, 你可以说:“我觉得我说的比你想的有意思吧。”便将孩子们的思绪拉回到了课堂上来。有些学生仰卧起坐的姿势不够标准, 你可以说:“我们可不能只仰卧, 不起坐啊。”这些幽默的语言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更是激励学生努力锻炼, 提升自己创造力的催化剂。

二、优化教法, 调动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 教师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下动作要领, 组织学生进行一下课堂热身, 便让孩子们自行练习好了。这种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极大地削弱了体育课堂的魅力, 制约着学生体育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影响了孩子们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相反,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项目特点, 因材施教, 优化教法, 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中长跑训练, 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地让学生绕着操场跑圈, 长期下去, 不但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 还会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蛇形跑、螺旋跑、追逐跑、对角线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游戏活动, 学生们便会大大提升自己的训练兴趣, 对于他们创造性能力的提升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为体育课堂插上腾飞的双翼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 体育课堂就是在操场上进行的, 似乎总和多媒体电教设备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我们知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对于基础教育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体育课堂上合理引入多媒体电教设备, 对于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着明显的效果, 为体育课堂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譬如蹲踞式跳远动作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 很难起到理想的示范效果。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动作的细节一帧一帧地加以展示, 学生们便看得直观清晰, 大大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并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奠定了基础。此外, 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播放相关体育知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阔学生视野, 对于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之, 体育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方沃土, 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胆创新, 积极拓展,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纵横联系, 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身体锻炼与思维成长同步进行, 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建设人才不遗余力。

摘要: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或自主思考, 或合作交流, 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与能力。当今世界,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广度与厚度。在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各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应树立这样的教育意识, 小学体育课堂自然也不例外。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合理运用多媒体等几个方面入手, 试图在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觅得有效的途径, 望各位大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艺术, 2013 (4) .

16.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十六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变通性、多向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其实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与他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说,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的变通性,而思维的变通性是以占有知识的程度为基础的.其实,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而正确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特征,揭示出概念的本质.

如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问:3-x中的x的取值范围如何?便可得出正确答案x≤3.在一次初二数学竞赛时,我出了一题:

求值:2x-35+3-2x3-(1-x)2.

由于学生对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得较为透彻,本题得分率达95%.学生能根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得到x=32,从而得出代数式的值是-12.

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学习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疑来认识真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由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长,他们喜争辩、喜追问,好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采用自学引导教学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适当地组织讨论,正好顺应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三的复习课上,我写了“1=?”,学生讨论开了,情况有:①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②|-1|=1;③30=1;④|a|a=1(a>0);⑤tan45°=1;⑥-1的相反数是1;⑦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结论层出不穷.这样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使学生了解到书上没有的知识.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事实上,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我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如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一题多解等,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这种讨论或争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有一道填空题:48×﹙72+1﹚×﹙74+1﹚×…×﹙72n+1﹚= .题目出示后,学生大胆探索,通过观察看出48=72-1,从而用平方差公式解得答案是74n-1.

又如:如右图所示,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ABC和

△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

分面积为 cm2.如果学生用常规的方法求解,很难求出答

案,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讨交流后,利用等积变形,知道原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直角梯形ABEH的面积,为26cm2.

四、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为学生不断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学生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学生想到古代人们把砖砌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在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如:如右图,点D、C、G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侧分别作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连接BD、FD、BF,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2,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b2,求△BDF的面积.

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知道,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这样,从而得到结论:S△BDF=S△ABD=S△BDC=12S正方形ABCD

,根据这个结论,显然可知△BDF的面积与点E位置无关,即△BDF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且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以上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几点尝试.在教学中,教师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给予引导,挖掘探索素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发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感知水平,在此阶段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正处于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初中生都有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爱动脑、动手、爱钻研、爱思考和探索,愿意求新立异,这都为我们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变通性、多向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其实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与他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说,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的变通性,而思维的变通性是以占有知识的程度为基础的.其实,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而正确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特征,揭示出概念的本质.

如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问:3-x中的x的取值范围如何?便可得出正确答案x≤3.在一次初二数学竞赛时,我出了一题:

求值:2x-35+3-2x3-(1-x)2.

由于学生对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得较为透彻,本题得分率达95%.学生能根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得到x=32,从而得出代数式的值是-12.

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学习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疑来认识真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由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长,他们喜争辩、喜追问,好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采用自学引导教学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适当地组织讨论,正好顺应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三的复习课上,我写了“1=?”,学生讨论开了,情况有:①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②|-1|=1;③30=1;④|a|a=1(a>0);⑤tan45°=1;⑥-1的相反数是1;⑦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结论层出不穷.这样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使学生了解到书上没有的知识.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事实上,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我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如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一题多解等,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这种讨论或争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有一道填空题:48×﹙72+1﹚×﹙74+1﹚×…×﹙72n+1﹚= .题目出示后,学生大胆探索,通过观察看出48=72-1,从而用平方差公式解得答案是74n-1.

又如:如右图所示,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ABC和

△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

分面积为 cm2.如果学生用常规的方法求解,很难求出答

案,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讨交流后,利用等积变形,知道原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直角梯形ABEH的面积,为26cm2.

四、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为学生不断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学生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学生想到古代人们把砖砌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在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如:如右图,点D、C、G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侧分别作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连接BD、FD、BF,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2,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b2,求△BDF的面积.

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知道,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这样,从而得到结论:S△BDF=S△ABD=S△BDC=12S正方形ABCD

,根据这个结论,显然可知△BDF的面积与点E位置无关,即△BDF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且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以上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几点尝试.在教学中,教师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给予引导,挖掘探索素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发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感知水平,在此阶段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正处于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初中生都有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爱动脑、动手、爱钻研、爱思考和探索,愿意求新立异,这都为我们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变通性、多向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其实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与他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说,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的变通性,而思维的变通性是以占有知识的程度为基础的.其实,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而正确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特征,揭示出概念的本质.

如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问:3-x中的x的取值范围如何?便可得出正确答案x≤3.在一次初二数学竞赛时,我出了一题:

求值:2x-35+3-2x3-(1-x)2.

由于学生对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得较为透彻,本题得分率达95%.学生能根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得到x=32,从而得出代数式的值是-12.

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学习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疑来认识真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由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长,他们喜争辩、喜追问,好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采用自学引导教学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适当地组织讨论,正好顺应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三的复习课上,我写了“1=?”,学生讨论开了,情况有:①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②|-1|=1;③30=1;④|a|a=1(a>0);⑤tan45°=1;⑥-1的相反数是1;⑦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结论层出不穷.这样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使学生了解到书上没有的知识.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事实上,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我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如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一题多解等,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这种讨论或争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有一道填空题:48×﹙72+1﹚×﹙74+1﹚×…×﹙72n+1﹚= .题目出示后,学生大胆探索,通过观察看出48=72-1,从而用平方差公式解得答案是74n-1.

又如:如右图所示,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ABC和

△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

分面积为 cm2.如果学生用常规的方法求解,很难求出答

案,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讨交流后,利用等积变形,知道原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直角梯形ABEH的面积,为26cm2.

四、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为学生不断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学生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学生想到古代人们把砖砌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在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如:如右图,点D、C、G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侧分别作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连接BD、FD、BF,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2,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b2,求△BDF的面积.

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知道,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这样,从而得到结论:S△BDF=S△ABD=S△BDC=12S正方形ABCD

,根据这个结论,显然可知△BDF的面积与点E位置无关,即△BDF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且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以上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几点尝试.在教学中,教师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给予引导,挖掘探索素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发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7.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篇十七

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作文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怎样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到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以逻辑思维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到作文教学环节中去。

一、运用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几种形式,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的基本过程,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语文作文写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语法运用得不得当,更多的是表现在逻辑思维方面上的问题。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一些简单的语法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文章的结构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思维方面。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高中的作文教学表现出重文采、轻思想的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而高考的指挥棒还严重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采取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实现作文教学众多目标的必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优势。

1、文章立意准确且深刻。

任何文章的核心就是立意,也是作文材料的根本,关系着文章的选材与布局。如宋代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中所说:“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鲍生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可见立意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也一样,立意的准确就是文章好坏的评价标准,立意必须紧贴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首要要求。其次,对于立意的深刻性,要求作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现来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全面的看待事物。另外,文章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有原则性的升华,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可靠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源自一些问题而产生思想与观点,针对事物总结规律,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采用新颖的立意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法来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与看法。

2、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将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是数理化学科的主要任务,但事实上,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所以,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更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针对一些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形式的教学而言,通过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不同概念进行分析,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路上的风景”这个题目或者主题的作文写作,需要分别分析“路上”与“风景”两个概念的基本意思,再分别将两个概念进行延生。“路上”可以延生为过程或者人生阶段,而“风景”也可以指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可以指人生沿途的事物。运用比喻或者象征意义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以及隐性的事物,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层理论逻辑关系。

3、拥有完整的文章布局。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将材料有序的、有机的组织起来,保证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内部联系的整体过程。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不了机构依据,文章的好坏就在与是否有思维程序与思维成果的体现,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机构过程与结构形式要能体现作者的思维程序与成果,不仅有助于思维的条理化,更能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大多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前后矛盾,文章缺乏整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找准文章各部分内容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其基本框架,再进行有序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需要考虑到整篇文章的线索连贯性,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文章的布局与顺序,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内容,科学的层次来确定顺序。

结语:总的来说,逻辑思维训练运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8.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 篇十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083-01

摘要 在初中阶段,体育是一门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增强学生的体魄方面,更表现在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思想品格塑造的职能,在课堂上,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挫折教育,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素质锻炼 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医疗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减弱,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体育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去学习文化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都是有关于体育竞技这方面的,但其实,体育教学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格教育的重担,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上有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老师除了教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养成坚韧不拔、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

一、开展体育竞赛,培养竞技精神

良性的竞争,是促进个体发展进步的催化剂,在任何的项目中,竞争都是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本身虽然是自我知识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但处于一个团体中,难免会有比较,继而演变为竞争,在体育课堂上,同样也是如此。大部分时候,学生们会将体育课当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课程,在课堂上,不会认真学习体育知识,而且,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运动时也不会很认真。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老师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以体育竞赛为名目,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投入自己的精力,在竞技中享受运动的快乐,收获付出汗水后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白,要想得到收获,就必须付出,不畏艰辛。例如,在初中篮球体育教学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一个月后会组织一次班级对抗赛,每个班级派出一个篮球队,参加此次比赛,自此之后,学生们一扫之前的懒散风气,开始认真学习篮球知识及战术技巧,放学后篮球队成员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训练,班级其他成员自发组织,为他们加油打气,并在比赛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仅促进了班级的团结与凝聚,而且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良好的体育竞技风气。

二、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老师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教导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维护好课堂秩序,同时,也要做好陪伴着的角色,陪伴学生一起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告知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用自己的体育精神和思想品格去指引学生,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品格。在初中阶段,可能所有的家长都会觉得,学习才是正业,体育只是学习之余放松的手段,这使得很多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被压制,最后不了了之。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在体育课上发展自己的爱好,大部分人喜欢体育运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老师可以教导他们专业的知识,让他们接受相对专业化的训练,从而在相关领域得到异于常人的成绩。而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得到了个性化发展,其实也是在告诉学生,喜爱是一回事,但是要获得一定成就,就必须在天赋和本能之上,付出努力,这样才能够让你在喜欢的运动中获得持续的快乐,从而使自己的爱好得到长远的发展。学习也是一样的。有些学生喜欢语文,觉得有趣,但是有些同学付出努力,语文成绩名类前茅,对语文更加喜爱,而有些同学没有付出努力,最后成绩逐步下降,渐渐地,也就不喜欢了。

三、实施挫折教育,强化心理素质

成功教育,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贯模式,而挫折教育,其实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只有经历过挫折,人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才更懂得珍惜成功的可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布设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友生一分钟做70个仰卧起坐,男生做100个俯卧撑,学生尝试之后,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觉得老师很不可理喻,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当打击一下学生,并且亲身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育课上花一定时间进行相关锻炼,在学期末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完成了这个任务,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加强,在面对困难时,不再直言退却,而是想办法如何解决困难。

四、结语

上一篇:论文反思下一篇:长征有感作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