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资源合理利用(共11篇)(共11篇)
1.地球资源合理利用 篇一
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姐姐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色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找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的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学习”。
2、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武装自己,提高课堂改革的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玩耍、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例在学完“1—1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你能用数字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个电视、二块黑板、四扇窗户、八块玻璃等,甚至连门后面的几根钉子也找出来了,学生找的多,说的也非常棒,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在找的过程中,不时学生说“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这么多东西”,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另一方面浅移默化的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演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先后投资近200万元,重新修建了操场、装修了教室、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月亮船”电视台,设置了艺术长廊,装备了1000兆光纤主干校园网,申请了学校网站域名设计了学校主页,配置了校园信息平台。如今的博才小学,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气息。校园内,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碧绿的人造草坪为洁净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学楼内,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与名人画像交相辉映,饱含着纯真童心的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装修一新的教室,明朗、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妙、清新的感受;图书馆里环境优雅、图书种类丰富,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高清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4、寻找、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掌握知识,例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材是以能区别正反面的贝壳为例,而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扑克牌,当我把扑克牌拿出来时,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把牌带来了,干什么用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热情,而后通过摆一摆,翻一翻让学生领会9的分与合,为了巩固9的分与合,我拿出了一个鞋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借助这个教具来进行猜数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9的理解。扑克牌、鞋盒子、乒乓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用好这些物品其意义则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多选用多创作适合儿童喜爱的教学具。
又如,为了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我将小红花全部贴于数学书的后面,比一比,谁的红花贴的多,谁就是班级“小状元”。
5、信息收集与处理。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选取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与社会时政相结合,如奥运会获奖牌数、党召开十六大等等,一方面给学生渗透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祖国的变化、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正异常突起,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
7、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性,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在开学初,我给部分学生准备了“成长记录袋”,在封面上我让学生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收集、自己创造,展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实现了学生进行质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例在第一单元试卷的反面,我写下了我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学生情感,又体现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希望与建议,建立成长记录袋,不仅使同学们尝到了收获的快乐,教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积极推进数学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鲜活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哪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以便使蕴育于静态资源之中的“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功能。
(一)文本资源
1、开发例题资源
例题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变传统的解读为创意地利用。例如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10页。(如下图)
教材复习图形与位置,是通过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顾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此教学也未尝不可,而我以此为依据,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是新建校园,占地120多亩,经常有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时,创设了“问路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在学校的南校门遇到客人老师向你问路,六(1)班在哪里?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告诉客人老师六(1)班教室的位置吗?”随着学生的不同回答,如“从南校门向前走,到C座向右转上楼梯,到四楼的最东边就是六(1)班”,“从南校门向北走,……”,教师自然引出确定教室位置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再设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班长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这样的例题资源开发,变枯燥的提问为生动的解决问题,变静态资源为活动的资源,学生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中唤起对确定位置的整理与思考,寓学习于活动中,更受学生的欢迎。
2、开发习题资源
教材提供的有些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而设计的。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习题,拓展习题资源的空间、挖掘习题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教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第103页的第4题(如下图)时,我是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的。
第一个层次,完成书上提供的3道小数大小比较练习。第二个层次练习设计如下:
(2)选择直线(数轴)上已有的小数填在下列□里。□>0.7 □ <2.4 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如下:
(3)在直线上你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填在下列□里。□ <1.9 □>1.9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但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而且通过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数轴上,比0.7大的3个数都在它的右边,比2.4小的3个数都在它的左边。而通过第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但发现比1.9大的数都在它的右边,写出在数轴上直接看到的比1.9大的小数有2.1.2.2、2.3…… 2.9,学生还能够想象数轴上看不到的小数有3.1、3.2、3.3 ……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1.9大的小数有无数个。同理,让学生感受比1,9小的小数也有无限个。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体会了极限思想,变一道普通题为开放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无限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媒体资源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媒体中选择和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性的课堂生活。
1、开发报纸资源。
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到教材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2页习题如下:
“
3、下面是从2002年10月1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图略)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多少元?(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1962年的几倍?
2.地球资源合理利用 篇二
一、顺应“超前”, 保持激情
课外阅读材料的增加及各种媒体的普及等, 给学生带来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生活, 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超前”的学习资源。所以, 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间的差异, 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顺应“超前”, 尊重学生的选择, 多给学生自由放飞的空间, 体现个性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简单的搭配”一课时, 教师由情境图中引出2件不同的上衣和3条不同的裤子, 请学生猜一猜, 上衣和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猜想的搭配方法有2种、5种、6种等)
师:到底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搭配方法。
生:因为上衣只有2件, 所以只有2种搭配方法。
生:我不同意只有2种搭配方法。因为第一件上衣可以与下面每条裤子都搭配一次, 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 第二件上衣再和下面的每条裤子都搭配一次, 也有3种搭配方法, 所以就有6种搭配方法。
生:我也是6种搭配方法, 用A、B分别代表2件不同的上衣, 用1、2、3分别代表3条不同的裤子, 然后用线连起来。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 3×2=6 (种) 。
这种方法正是这节课学生要探究的一个结论, 这时笔者就抓住学生的信息, 顺应学生的“超前资源”, 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 马上请这位学生说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第一件上衣与裤子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第二件上衣与裤子也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合起来就有2个3种, 所以列式为:3×2=6 (种) 。
生:也可以这样想, 因为1号裤子分别与上衣A、B搭配一次, 就有2种搭配方法, 2号、3号裤子也分别与上衣A、B搭配一次, 也分别有2种搭配方法, 合起来一共有3个2种, 所以列式为:3×2=6 (种) 。
……
像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 比如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比的基本性质等等, 就有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所呈现出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走在同伴的前面,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保持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激情。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超前资源”不应急于去分辩, 而是顺应学生的超前资源, 因势利导。这样, 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从中感悟道理,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得出解题规律。
二、迂回“超前”, 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 他们在学习新知以前往往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选取教学环节, 及时改变课堂教学方案, 找回属于学生探讨的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当学生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活动时,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这时, 笔者觉得很奇怪, 三角形的内角和还不知道, 学生怎么会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呢?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编排, 先出示例题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然后再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真是反了。其他的学生也觉得很奇怪, 其中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问:“你怎么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呢?”那位学生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这还不简单, 因为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它们每个角都是直角 (90°) , 4个角的度数和不就是360°了吗。而每个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 笔者及时改变教学方案, 找回属于学生要探究的思路, 于是要求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方法, 来验证每种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不是180°。在此基础上, 学生很自然地进一步算出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度数, 甚至有的学生还可以算出边数更多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学生的一个提示、一个回答、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现实起点, 及时改变教学方案, 由原来的探究方法转化为验证方法。这样, 学生不但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三、暂悬“超前”, 引发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学习行为是在不断的内化、顺应、探究、反思、改进中完成的。有时过早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将会导致学生放弃主动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 形成被动接纳知识的学习方法。延时对“超前资源”的评价或暂悬“超前”, 可以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反思、领悟知识、加深理解,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了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理解了圆锥的特征, 知道圆锥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正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们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曾讲过沿着圆柱底面直径垂直切开, 它的切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沿圆锥的底面直径垂直切开, 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这个问题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回应, 有的说是三角形, 有的说是半圆形, 有的说是一个曲面……待大家安静下来后, 笔者说:“为了让大家得出一个真实可靠的结果, 请大家课后利用自己吃的食物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圆锥, 然后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垂直切开来看看, 你们马上就会清楚了。”第二天, 笔者一进教室, 只见学生们的桌上摆放着自己的作品, 笔者一看就明白了, 他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
这样, 课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既给学生一个交代, 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亲身体验学习的全过程, 使之从中感到成功的喜悦。
3.合理利用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61-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逐渐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也不再是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和整合资源,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呢?
1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1 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成功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潜在智力,它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古典诗歌往往晦涩难懂,常常上成教师头痛、学生瞌睡的课,利用多媒体则可大为改观。如在教学《木兰辞》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花木兰》动漫视频,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想要走进课文了解花木兰如何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冲动。如此,在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去分析课文,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成形象生动的具体事物,富于感染力,营造特定气氛,进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使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1.2 整合资源,突出重难点
新课标说明中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程资源,深入挖掘,突出重难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笔者在讲《我与地坛》这一篇当代散文时,多媒体呈现的重点是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生命的认识时,介绍大家熟悉的“感动中国2012”刘伟的事迹,展示其《中国达人秀》视频片段,用刘伟的事迹来对比理解作者史铁生,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3 搜集信息,开阔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改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多媒体网络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
笔者在讲授《赤壁赋》时,让学生事先收集有关苏轼和曹操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上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课堂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轻松多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1.4 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情境、积累个性体验,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创新及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講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的深刻、人格的魅力;在简单梳理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自主质疑、合作探讨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最后得出一个形成性结论,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2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否认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2.1 重视外在,忽视内在
有些教师单纯追求新课改,课堂热热闹闹,课件五颜六色,大量音乐、视频充斥其中,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转移了学生思维,忽视了学科特色和语文的本质功能。语文课变成了音乐欣赏课、美术课、电影观摩课,一堂课在热闹中结束了,学生却无所收获,这就是单纯追求外在美而忽视语文课内在美的恶果。
2.2 追求节奏,轻视思维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固然可以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容量,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标准答案,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是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的,有时使用多媒体欲速则不能达。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如是说:“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强调使用,而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真正做到课件辅助与临堂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时期,高中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需要把握好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多媒体教学,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郑有才.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一点通[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家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四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8×108km3,其中97%为海水。而占地球总水量2.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29%,河水占0.01%,大气水占0.04%。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7%。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简而言之就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由此可见,节约用水已经是迫在眉睫。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小组选择了家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个课题,希望能够制订出一些节水计划,并且在课余时间向同学、市民宣传节约用水。
洗澡节水
用喷头洗淋浴:(1)学会调节冷热水比例。(2)不要将喷头的水自始至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着。(3)尽可能先从头到脚淋湿一下,就全身涂肥皂搓洗,最后一次冲洗干净。不要单独洗头、洗上身、洗下身和脚。(4)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或边聊边洗。更不要在浴室里和好朋友大打水仗。要记住:时间就是水!(5)不要利用洗澡的机会“顺便”洗衣服、鞋子。在澡盆洗澡,要注意:放水不要满,1/3-¼盆足够用了。
厕所节水
(1)你如果觉得厕所的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但须注意,砖头或可乐瓶放得不要妨碍水箱部件的运动。(2)水箱漏水总是最多,进水止水橡皮不严,灌水不止,水满以后就从溢流孔流走;出水口止水橡皮不严,就不停流走水,进水管不停地进水。(3)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可以一水多用,节约清水。(4)垃圾不论大小、粗细,都应从垃圾通道清除,而不要从厕所用水来冲。
解决马桶漏水小窍门
过去我家厕所的水桶常常漏水。我想了个简单又易行的办法,用了快一年了已基本上解决了漏水问题。水箱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把手连接皮碗用的铜丝经常卡住,使皮碗掉不下去,皮碗下不去就不能完全堵死漏水也,而导致漏水。可用塑料带搓成塑料细绳,把塑料绳穿过皮碗上的铁环,双起两头连在把手摇臂上即可。塑料绳既结实又不怕水泡,半年换一次。水箱漏水的用户不妨一试。
洗衣机怎样节约用水
洗衣机洗衣物,既省力又方便,但也有不足,就是用水要比用手工洗多五分之三。怎样尽量节约用水量呢?您不妨坚持三件以上的衣物用洗衣机洗,小的一二件的坚持手工洗,特别是要坚持先甩净泡沫后漂洗,这样漂洗两遍衣物也就干净了。这样做的结果,可节约用水三之一多。
一水多用
(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洗餐具节水 家里洗餐具,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再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玩具是儿童的亲密伙伴。但是有的玩具(如喷水枪)需耗费水量,就不值得推荐,特别在水资源稀缺的地方,更不宜使用了。还有一些顽皮的青少年,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行人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多不好!
北方的冬季,水管容易冻裂,造成严重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比如,(1)雨季洪水冲刷掉的覆盖沙土,冬季之前要补填上,以防土层过浅冻害水管。(2)屋外的水龙头和水管要安装防冻设备(防冻栓、防冻木箱等)。(3)屋内有结冰的地方,也应当裹破麻袋片、缠绕草绳。(4)有水管的屋子要糊好门缝、窗户缝,注意屋内保温。(5)一旦水管冻结了,不要用火烤或开水烫(那样会使水管、水龙头因突然膨胀受到损害),应当用热毛巾裹住水龙头帮助化冻。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节水装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提出这一种设想,没办法制作。
说出来听听也无伤大雅,我们设想这个装置覆盖在屋顶,下雨时可以把水引入自家的马桶,用来充厕所。并且在管道中安装一些过滤装置和一个计时器,超过三天的水会自动引入下水道。
5.地球资源合理利用 篇五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问题备受关注。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历史老师们积极探索新教学形式的追求和目的。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但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新领域。
一、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什么是乡土历史?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界定:“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因此,乡土历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本乡土的历史。中学历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多少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
二、乡土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乡土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改进中学历史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的历史感觉比较抽象,好像离我们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缺少文化底蕴的一些小地方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遥远地方的事件,他们往往不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一些地方史资料,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
2.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尽管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到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关主干知识的,主要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偌大的一个中国是由无数个地方组成的。“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
三、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课堂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这是新课改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收获与问题
1.开展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缩短历史与学生现实间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具有补充教才缺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巩固、加深和拓展教材中历史知识的作用。
3.具有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历史学科尤其是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家乡土地真挚而深厚的爱,往往正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能力。乡土历史更加地贴近学生,它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通过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如考察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民俗民风,走访革命前辈,查阅档案史料等,来培养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
当然我们在运用乡土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里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合理利用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不是益多益好,过多的应用就会主次颠倒,而且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适当地合理地利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乡土史资源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筛选出来的资料必须是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教师应从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慎用乡土历史。有些地方的乡土历史多而杂,说法不一,对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结论比较模糊,存在较大争议的乡土历史,在教学中我们要慎用。
(5)广泛积累乡土史料。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乡土材料,并在搜集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可能的考证,应用资料的时候,尽量提过资料的来源或是出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6.合理利用图书资源,提高阅读水平 篇六
当前, 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学校图书资源投入, 图书资源日益丰富,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高兴的。然而在图书利用方面, 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图书, 提高阅读水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阅读量不高, 阅读种类单一
按照目前我市要求, 在校学生阅读量应该达到人均10册, 从信息统计来看, 很多学校没有达到这个数量。我校的借阅信息显示, 学生的阅读量也不高, 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主要有儿童读物和故事类书籍, 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大多是浅层次读物, 种类单一。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书籍奇异的内容和情节, 而不是作品的文学价值, 社会人文价值。高年级学生阅读以习作类为主, 功利性强, 为写作借鉴而读。
2.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 不注重阅读方法
在调查中发现, 有的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借阅图书是盲目的, 随机的。他们每次挑选图书如同逛商场一样, 看到些觉得“好看”的便借出来。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囫囵吞枣, 看过就丢一边, 基本不会去挖掘书中的内在营养。所以大多看过就忘, 没有任何收获———也许开了眼界, 或者知道了某些故事, 但对于提高阅读水平是没有任何帮助。
3.学生课外阅读功利性太强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很多回答都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 有的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 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 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学生要写出佳作, 更需要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需要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 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 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 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针对上面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开引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合理利用图书资源, 切实提高阅读水平。
一、注重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读书的内行, 熟悉学生的阅读领域, 深入学生阅读的热点, 经过老师高屋建瓴的鉴赏与点拨, 学生会发现《幻城》其实是武侠小说的变种, 《三重门》是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大讨论的形象具体的文学化表现, 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说出的一番大人的话语, 除了调侃老师, 批评教育体制, 没有更多新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不仅从兴趣出发, 还要从质量出发, 从品位出发, 要学会分辨作品的价值, 回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回归传统, 回归古今中外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要达到此目的, 就要确立阅读对象, 定位阅读标准, 保证文本质量, 增加课外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 人文思想。选择阅读对象, 即文本最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 当代作家的作品是文坛有一定影响, 经文学界认可的。
二、有意识锻炼“读功”, 培养对语言作品敏锐的“悟性”
1. 带任务读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 他们通过自主阅读活动, 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等大量信息外, 也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 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育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 引导学生阅读一般应达到以下目的: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了解文章的主要和次要内容, 并能区分开来;
了解并记住文章最重要的内容;
了解文章结构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顺序;
了解作者的观点, 意图、写作风格及其偏见等;
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得出自己的体会;
2. 变“眼读”为“心读”
所谓“眼读”, 就是一般性看书, 只用眼睛扫描即可, 而“心读”, 指的是入乎其内, 心无旁骛, 用慧眼去捕捉, 用心灵去感受, 用生命去体验, 仔细咀嚼品位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从“眼读”升格为“心读”。
三、预防“功利性阅读”, 坚持“博览群书”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的。即便是学习写作, 专门读作文也不能奏效。功利性的阅读往往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 造成营养不良。这种阅读写不出大气的文章, 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 对学生的阅读做恰当的调控, 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 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1. 给学生讲明道理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 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 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
2. 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
7.浅谈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七
有时宝藏就在我们身边,可有些人却视而不见或找千条理由或万个借口予以搪塞,整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月却心安理得地拿着国家的“俸禄”,这种现象尤其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甚为严重。当然我谈的只是局部现象,或者是个别现象。笔者只想谈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仪器、报刊、杂志等资源
多年来的“两基”达标验收及巩固提高工作犹如一股股春风,吹遍教育的每个角落,各种硬件设施迅猛发展,可令人遗憾的是过后它们却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装饰,一种成了上级领导来检查和验收时能被评为“合格”或“优秀”的有力证据。
图书本来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的传媒,即能对书本知识的补充说明,又可以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适应生活能力等。但是如果这些书本把如饥似渴的莘莘学子们拒之门外,成了一个“花瓶”,那么它岂不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原有的意义?
教学仪器的及时合理使用,给学生的课堂带来了情趣。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诱惑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以在做中教,学生在乐中学,轻松和谐,兴趣盎然,避免了那种苍白无力的说教。体育器材也是如此,学生们多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跳皮筋、打面包、滚玻璃球成了学校对学生的禁令,还美其名曰:课间上课迟到啦、不爱惜书本啦、不讲卫生啦等等。没有了“玩”具,学生的体质得不到锻炼,智育得不到升华,个性更得不到张扬,这能称得上是一节生动活泼有趣的体育课?
学校每学年都要征订报刊、杂志,如《教育时报》、《小学教学》、《河南教育》、《英语报》、《小学生学习报》及各种作文书报等,可学校把这些“金子”一直尘封在柜子里,并有“铁将军”把守。这些含有多种有机物的“复合肥”却与如饥似渴的教师有缘无份的遥遥相望。发放给学生的报纸也只是给他们带来一时的新喜,随即便成了垃圾。学生本身因年龄结构小的原因,自学能力较差,教师没有及时合理组织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学报用报给予引导和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如“挖地雷”、“同题擂台作文赛”、“数学迷宫”“疑题解惑”等,如果学生的作品和名字变成了方块字并出现在报纸上或杂志上,我想带来惊喜的一定不止是学生。即使学生没有摘到“桃子”,至少也体验了摘“桃子”的过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追求成功的过程永远比享受成功的时间长的多。庄稼如果不除草施肥,其结果定会“营养不良”,这样的学生何谈茁壮成长?而拔苗助长的作法又是可悲的,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怎能拔节呢?幻灯机被尘埃落定了,仅有的电视机和VCD又成了个别人的专利,期末的时候又召集教师去填写何时借用了何本图书、何种仪器,何时组织了教师进行业务提高学习,何时观看了哪些教学片子等等,真是令人作呕!
二、合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教学光盘播放室和卫星教学收视室,而这些设备大都闲置没有利用起来。新的世纪,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远程教育就是为教师的成长,为新课程的实验而服务的。应该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服务学生。
课堂中利用课件能直观、形象、具体地说明问题,对学生而言很有诱惑力、说服力,教师上课也轻松了很多。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眼睛由黯淡变得明亮,嘴巴由沉默变得喧闹,神态由僵硬变得活泼,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确改变了课堂,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师。
所以要鼓励教师多上网、勤上网,利用网络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制作网页、课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特别是现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远程教育项目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不再是以前仅有的录音机一种教学用具了。还有我们老僧常谈的安全问题,过去都是通过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枯燥而又单调,现在通过安全教育的视频资源就可以改变原来的活动方式,收到极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利用资源的教师,而不是被资源利用的“教书匠”!
三、充分利用教师、学生身上的兴趣资源,开辟另一片芳草地。
1、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专业教师普遍较少,很多教师成了“全能教师”或者说是“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语文、数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形同虚设的课程表只是让别人看看而已,其结果不言而喻。甚至还有很年轻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或职称晋升到高级后完全成了“甩手掌柜”,退出了教书的一线前沿,成了幕后的策划组织者、决策管理者,而这又是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进入持续性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2、如果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拥有一桶水,如果给学生一桶水呢?一缸水呢?教师又得拥有多少水呢?所以教师应该是一盏灯,一盏常明灯,一盏不断充电的常明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此,校内外要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并且定期或不定期教研班级、学校的组织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成为学校的主人。让这池水搅动起来,使教师在灵动中闪光、升腾。在智慧的碰撞中体味工作的乐趣,而这根指挥棒就在决策者手中。信息交流了,意见反馈了,教师的业务与管理通过探究与交流大大提高了,视野开阔明朗了,人的精神也倍增了,生活和工作的劲头十足了,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不是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些所谓的漂亮话、大话、空话、白话、官话大多数人都会说,而我们要做到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因为我们要践行诺言,认真贯彻,务实地去落实。不要杞人忧天的说没有精力和时间,没有经费和条件,那我只能说你对教育工作缺少了激情,缺少了自信,缺少了热爱。在这样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名师就在我们身边,榜样就在我们眼前。
8.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三节
一、课标以及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二)新课导入:
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水资源呢?请同学阅读书本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谈谈你对水资源的理解。
学生回答: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问:这些淡水资源是不是全部能为人类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教师总结:可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加上这些淡水资源并不能全部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实际上严重缺水。那么这些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请同学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内容,稍后进行抢答。
一、判断题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和蒸发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二、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
(1)从大洲看,哪个大洲最多?哪个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个大洲?
答: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样排序的?
答: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问: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却比南美洲少呢?
答:虽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发量却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导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一多年平均蒸发量
三、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
答: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3)、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风、地形条件的影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一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它的数量跟质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晋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XX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径流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区是多雨径流丰富区,水资源丰富,而在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区降水径流少,水资源较贫乏。加上晋江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晋江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城镇(如陈埭)出现了严重的用水问题。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
答: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问: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答: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在不同的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请同学阅读教材P67,图3.1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XX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
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沿河湖地区分布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产规模变大;农业生产开始向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分布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
答: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教师总结: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有陈埭的“水污染”事件。课前曾布置同学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请部分小组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分析陈埭水资源问题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台进行资料交流)
教师总结:可见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的成功之处
、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农业吗?
答:不适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其余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2、以色列如何将水资源由少变多?
答:
1、开源:海水淡化;
2、节流: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等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对中国西北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忧虑)
咸海忧虑什么?
答: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
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地灌溉,特别是从咸海的两大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导致咸海水量大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3)
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使该地区大量动物灭绝,位于咸海湖滨的城镇出现饮水短缺问题,传统渔业衰落等问题。
探究三: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原因: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措施:
.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
探究四:调查陈埭水资源状况(题目由各小组讨论自行确定)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科技进步又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令水资源“以少变多”,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性作业: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3)我国水资源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
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开源:
2、节流:
十、教学反思
9.地球资源合理利用 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我校是市政府花费巨资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各班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自动录播室、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多种功能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会到了“课件共享”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获取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会在对各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相互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小学数学教学网”“好课件吧”等。在这些网站中,收集一些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富有参考价值的课件,经过筛选,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形成自认为最好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自己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再次集中时,同年级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一起修改,形成一个个“成熟”的课件,最后,教研组长将这些课件整合好,就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拿来”,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课后多反思再修给。实践下来,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避免了课件的低水平重复,切实感受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2.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
传统授课形式下,教师很难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表现,因而也就不能及时跟进改正,这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症结所在。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的录制下来,同时将视频直接推送到校内多媒体服务器,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为了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各个年级组内人人上课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代表参加学校展示。展示地点就在自动录播室。集体议课时,有必要时会将部分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回放,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其中的环节。尤其是上课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进行反思,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应变能力等环节的揣摩、提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录播系统的应用为教师的磨练及自我反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培训环境。现在,我校有许多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经常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在体会到开发于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之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为此,我校与泰州实验小学、跑徐中心小学两所市内学校、外市建湖小学等,每学期都会根据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同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不同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师生的不同,课堂教学的结构、风格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参加研讨的老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找出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把经验运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低年级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尤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前,教师们对于苏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教学时感到十分棘手。在课堂上无论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学生就是很难弄明白,自从有了多媒体后,大家都感到教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或因为有计算机演示而弱化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记得刚开始在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除法单元时,开始我们与平时的做法一样,每节课都使用课件,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尤其是小数除以小数。我们在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是多媒体惹得祸,有时干脆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课堂,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计算的全过程,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再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4.不让黑板变成“白板”。
我校在各个教室里,除了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可以用智能笔在书写屏上写要点、圈点、批注,或画出各种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因此,有些老师认为用现代教学媒体替代黑板,是新课改下的新课堂的体现,有了多功能的现代教学媒体,黑板就应该“下岗”了,用粉笔和黑板上课,已经“老土”了。以至于40分钟的一堂课,偌大的一块黑板上,只有寥寥几个粉笔字孤立其中,感觉就像一片沃土上的几根禾苗,稀稀疏疏。更有甚者,黑板上没有一个粉笔字,“白板”一块。
我们现在上数学课,还要不要使用黑板?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先进性,目前还没有哪个教学多媒体能比我们自己的双手灵活的。优秀的数学板书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示范性、操作性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每次在议课时,黑板上板书什么,什么时机出现,都是必可可少的环节之一。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教育》中说:“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不使用”。但愿我们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课堂上,千万别让黑板变“白板”。
10.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合理利用 篇十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1-1
1 有效管理与利用土地资源
1.1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建立层级监督体系和落实责任制度,加强对土地的利用率和对农村耕地土地的保护。国土部门要首当其冲,落实和强化责任制,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切实做到保护耕地的作用,尤其是基本农田。耕地的保护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切勿顾此失彼,为经济发展来牺牲有限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要有总体规划性,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不浪费每一寸有效土地资源。加强土地执法管理首先要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制和问责制。要让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巡查责任第一人,领导做出表率作用,其他工作人员才会认真执行巡查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抓全面工作,加强加大执法力度,对乱占乱用耕地的要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加强民用建设用地管理。要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测地清查,不得马虎。要积极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要最大限度限制违法用地面积。
1.2 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人具有主观性,只有提高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让更多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减小浪费指数。法律是土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自觉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益的趋使也是土地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可以说每一年都存在很多因利益而不惜牺牲土地,让土地成为利益的牺牲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单纯的利用法律手段来限制,要改变他们的意识,自觉的进行土地保护。
1.3 盘活闲置土地
限制土地不加以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要对闲置土地进行彻底排查、登记,加大对这部分土地的处理力度,力争将闲置土地变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其利用价值。对闲置的土地要增加闲置费和土地使用税,促使土地中标单位以最快速度完成投资,发挥土地的价值。对于土地中标单位没有项目,或者无力投资的要予以收回或者进行土地转让,统一调度使用,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对于停用企业用地以及搬迁学校等其他闲置用地,根据权属和规划情况来确定利用方式,保证中小项目用地。鼓励具有多余或者闲置土地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转让、入股或者租赁形式,提供给具有投资能力的企业进行合理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周边农村集聚或向中心城市靠拢,部分居民居住土地闲置出来,因此要对这些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4 加强对项目的审核
加强对项目的预审,切实做到土地集约利用,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协同市规划、发改等部门加强对项目用地的审核工作,要认真执行、落实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杜绝一切指标用地,坚决反对以莫须有项目蒙蔽过关。在土地批复之后,要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管理工作,要及时进行竣工审核,对于项目投资强度没有达到指定要求的,要严格予以取缔。
1.5 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工作
土地资源整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土地得到合理规划和利用的条件。各个职能部门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土地科学规划、调整,要对现有土地有整体规划意识,工作做足,做到位,切勿模棱两可。如果土地没有得到合理规划,那么土地将被大量浪费,尤其是现在土地资源稀缺,土地对生活、生产的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务必对土地进行科学整合。对土地整合过程即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过程。一是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地,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二是强化地籍基础业务工作。要认真排查所有城乡可利用土地资源,杜绝漏报或者瞒报现象;三是限制建设用地规模,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1.6 严格管理建设用地置换
对建设用地进行置换,要在严格按照土地资源法律规定以及其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办理相关的建设用地置换手续。
1.7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才能达到最优质的配置,是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最大问题。土地不可再生,只有加大其利用率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土地优化要进行土地科学配置。土地配置要有侧重点,对于重大项目、招商项目、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项目要优先考虑合理配置。对于土地要进行集聚利用,做到产业集聚、布局集聚。
1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农民增产增收 篇十一
1 阻碍农民增产增收的原因
1.1 小农经济的农民生产意识过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 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农民拥有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耕作方式、耕种作物等都是农民自主决定, 这就存在着小农生产的短期行为, 由于耕地得不到合理利用, 而造成农民效益下降。
1.2 无耕地永续利用规划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对土地疏于管理, 缺少必要的整地、养地措施, 只是一味的施用化肥, 很少或者是完全免施农家肥, 造成土地板结;二是没有合理的作物轮作制度, 把土地耕作视为短期行为, 只是依据上年作物市场价格来决定每年种什么作物, 导致作物重迎茬现象及病虫害发生严重, 例如:前几年油葵市场价格好, 个别乡、镇政府把油葵种植当做是振兴乡镇经济的法宝, 连年大面积推广种植, 虽在短期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好景不长, 3年后不仅菌核病大发生, 而且伴有向日葵茎腐病、断头等现象严重发生。再如, 由于近年玉米市场价格连年攀升, 全市玉米面积剧增。因玉米连作导致2013年玉米黑粉病及玉米螟等病、虫害大发生, 尤其是易感品种发病最为明显。在这种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低水平的生产条件下农民根本得不到可持续增高的经济收入。
1.3 农民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
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高稳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 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目前仍有70%的农田属中低产田, 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 特别是坡岗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 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 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 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 传统种植结构仍占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先进实用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力水平低。多数农民对改变种植结构和科学种植等新事物接受较慢, 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效益低下。
1.4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据农业普查, 全市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90%, 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 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 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 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 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 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 服务手段落后, 特别是乡镇农技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
2 农民增产增收的对策
2.1 充分发挥阜丰集团的玉米加工优势
坚持走“农业稳市”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 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 合理调整粮经结构, 坚持土地种养结合。在扎兰屯市积温区2100℃以上乡镇实施玉米-大豆-高粱为轮作方式。
2.2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 开展深加工型蔬菜种植业 (如:辣椒、西红柿等烘干类蔬菜种植) ,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避免种植风险。在积温区2100℃以下乡镇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可实施早熟玉米-早熟大豆-蔬菜轮作方式。
2.3 因地制宜多种类种植
不仅要依托哈慈药厂带动全市中草药种植, 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马铃薯加工规模, 带动马铃薯作物种植, 发展沙果等地方果品的生产规模,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4 重视农业新技术的配套推广
【地球资源合理利用】推荐阅读:
地球资源卫星与传感器11-08
关于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经验介绍:发展循环经济向资源综合利用要效益09-07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08-07
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09-26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06-09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07-17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互动07-18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