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2025-01-18

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精选14篇)

1.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篇一

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

喻屯一中张志瑞

2014年1月7日下午,在化学教研员李然然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化学教师观看了济宁市十五中学化学教师李璞老师所讲授的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化学实验中的压强差(获一等奖)。观看后,我感到李璞老师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感受之一:新课导入紧扣生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璞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现象——拔罐,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实验中压强差,引入非常自然,紧扣主题。感受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李璞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李璞老师利用茶叶与茶水分离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固液分离装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恰当的口头奖励,对学生的发言和实验成果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李璞老师能够对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掌握。我想只要老师能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感受之五: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化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最后感谢李然然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将积累这次学习活动的经验,将它们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的做一位优秀的教师。

2.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篇二

以往笔者观摩一些优质课、展示课时心态不够淡定,主要是缺乏耐心和心气。一是有的课过度准备、彩排和花哨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真实,让人失去了耐心。二是笔者年轻气盛自认为运动专业技术还算过得去,对一些教师的示范动作的细小不足有点不屑一顾,便认为作课老师还不如自己。但这次观摩课前,市教研员胡家权老师给予了指点和介绍,本次活动历时近一年,云集了我省各市州的优秀体育教师,层层选拔的省级教学评优活动,一一定不会缺少“优”,而是缺少发现“优”的眼睛。只有放大优秀的“优”,而忽略优秀的“秀”,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于是笔者端正心态尝试去发现优点,果然不胜枚举。大部分参赛课的教学设计严谨,教学过程大都采取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有的是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并且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统一整体,而自己平时上课时胡乱堆砌松散随意。这次上课的教师们基本功扎实,无论是队伍的组织与调动的合理性、口令的准确性、示范的正确性、讲解的适切性等等都令人折服。个別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够优美,但他用丰富幽默的讲解,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也做出了很好的弥补与诠释,顺利达成了技能目标……这些优点既是“保基础、管长远”的底线,也是我们今后在常态课教学中实现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二、找切点,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

人在观摩中,不做旁观者。笔者置身其中,头脑始终装着“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常态课上能否运用?”、“哪个环节有所变通就可运用了”等等考虑。武汉金友恒老师的主教材是接力跑,学生热身活动中安排了“利用接力棒玩出花样”这一环节。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开放式教学之下,居然将接力棒一物多用玩出近二十种“玩法”,而且每种出人意外却又简单适用,令人叹为观止。恩施州龙赞群老师的“傩戏操”一亮相就惊艳全场。通过傩戏操的学习,上课的学生都掌握了傩戏的基本动作,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学习中,深刻体验并认识到傩戏的土家族异域风情乡土文化。课后笔者专门向龙老师请教,得知他早在两年前就将“傩文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提炼出其中的体育元素并实现教材化的这套操。

三、思点评,提升常态课的科学性

活动的闭幕式上,组织者安排了特级教师和专家的点评,可谓高屋建瓴整体观照却又不失细致入微拨云见日,值得大家含英咀华。

武汉中学特级教师童斌老师以这次一等奖获得者荆州市赵海波老师执教的排球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等全方位地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对贴标签充分突出击球部位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教学手段予以了肯定,而2人一组的协同配合垫固定球、一抛一垫、一抛二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也表现“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丰富清晰流畅极具实效性”的特点。

3.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篇三

2015年10月12日,第二届全国教师绿色课堂杯优质课大赛在这座有山有水,灵气十足的城市;;山城重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位领导、教师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绿色课堂是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与生机、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的课堂。其目标是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绿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德与才、智与情、身与心等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构建绿色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乐园。此次大赛,语数英三大学科无一例外都体现了绿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义。参加本届大赛的共有60名来自全国各地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从7000多名申请者中遴选出来,共聚山城以课论道。通过优质课教学展示,共同研究探讨绿色课堂的途径与方法,他们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他们的课也凝聚了课改以来一线教研的最新成果。

绿色课堂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刘萍主任在会议闭幕式暨大赛颁奖仪式上做总结发言时说到:绿色课堂杯优质课大赛是一次有关生命课堂的教学比赛,但它又不是一场单纯的比赛。如果青年教师只看重结果就错误的理解了组织竞赛的初衷。固然,能有好的成绩是每个选手的良好愿望,但更重要的是能在参赛过程中学习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并通过比赛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参赛选手在一次次的磨课中吸取了集体智慧,提升了解读文本的能力,并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名师的成长实际上是离不开这一次次的磨练历程的。

所以,如果仅仅把优质课大赛当做一个终点来看待的话,目标就定位在那张证书上,那么比赛就基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如果把大赛当成一个起点的话,把目标定位在专业不断发展上,那么一个参赛选手就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并及时总结、反思参赛经验与教训,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使自己不断提升,这才是绿色课堂的真谛、这才是此次重庆之行的真正意义。

此次学习收获颇多,最让我感动的是对绿色课堂的进一步了解,理解。现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绿色课堂是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与生机、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的课堂。其目标是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和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德与才、智与情、身与心等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构建绿色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乐园。

1、尊重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都要发生联系。如果师生关系密切融洽,那么学习气氛就会活跃浓厚。如果学生受到老师赏识,他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如果学生爱戴教师,教师就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学生。如果教师能把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作为职业守则,就能以养成教育塑造人,爱心教育温暖人,创新教育培养人,理想教育鞭策人,挫折教育锻炼人,赏识教育激励人,协作教育团结人,礼仪教育亲和人,责任教育督促人,学生就会尊敬教师乃至于崇敬教师,这种尊重、崇敬能够使师生关系其乐融融,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兴趣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前提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师,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爱学,为绿色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3、主动是构建绿色课堂的主体

绿色课堂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开展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互动是构建绿色课堂的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合理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科学指导(小组长的培训、讨论交流展示的方法等等)、有效调控(课前预习情况的掌握、学情了解、参与度的把握调整)和多元评价。

5、发展是构建绿色课堂的目的

4.观哈佛公开课有感 篇四

一直都好奇,哈佛那帮神人平常上课是个什么状态啊?从小就对学神心怀敬畏,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的镇压下,能出现几个玩世不恭流里流气牛气冲天以致于老师都五体投地的人才是多不易。我一直这么认为,能进哈佛的必定是牛叉中的牛叉。当年关于好少年和坏少年的评定标准,国内曾腥风血雨过一阵,举世为之哗然的就是红灯少年韩寒和几位进入哈佛深造的神童。如今回首,贻笑大方的是,红灯少年炙手可热,为国家舆论事业添砖加瓦,奋斗在时尚八卦口水战的最前线。而当初引无数家长竞折腰的几位哈佛才女,却早早功成身退,莫无声息地用跨国婚姻、国外绿卡、海外侨胞为自己年少时的辉煌过往写下句号。

可是不管怎样,牛叉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牛叉经过万物俯首。即便人家在哈佛学成之后没选择回国生活,我们为之扼腕叹惋也好愤愤不平也罢,都没权利左右人家的选择、品评别人的生活不是?我的内心仍然激荡着对哈佛神人的无限向往和万分好奇。

以前也看过一些国外一流学府的公开课,但没有让我一直看下去的吸引力。为了保护学生隐私,上课过程中只允许拍摄教授授课画面,而学生的情况我们一概无从得知。传教授业解惑,自古至今都是双向的过程,如果只看学富五车的老教授侃侃而谈,丝毫感受不到课堂互动的生动有趣,那就不能称之精彩,我这等凡夫俗子更是没耐心听外国老头子华丽的美国口音。幸运的是,一不小心,我搜到了一堂哈佛大学政治哲学的授课视频,这套公开课不但不避讳拍摄同学,就连偶

尔有人打哈欠抠鼻子这些小动作都清晰可见啊。至此,本人终于得识庐山真面目。

其实,听课是假观察是真。哈佛人跟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在这里写下几点鄙人的拙见。

座无虚席,场面宏大。这是我的第一感受,环形的两层阶梯教室黑压压全是人,大眼睛长鼻子,七八百人那是肯定有了。众星捧月一般,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众人目光下独自驰骋在中心位置的讲台上,每次上课都像美国大选时总统在做讲说一样,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思维碰撞,灵光闪现。本人历来就是一理科生,对政史哲了解甚少,人家哈佛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着什么东东我的确不明白,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语言,我感受到两个字——认真。哈佛的教授娴熟地驾驭整堂课,知道何时展开讨论,知道怎样提取归纳学生观点,知道如何引导开拓学生思路。总之,不论是课堂中需要的图片还是视频,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既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早都听说过哈佛学生阅读量惊人,我也一直好奇人家都是咋样布置作业的。每次上课学生人手一份讲义,内有规定好的课后要阅读的名著。在短短的课程间隔时间,你要通读全书理好思绪,并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说得出来听得进去。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哈佛的牛叉们绝对不是吃干饭的,这点我绝对佩服。在哈佛,的确看不到华服和过多的流行元素,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牛叉是一种内在的化学反应,一眼看不出来的。几百人的课堂上,没有喧哗更不吵闹,都在认真聆听每一个字。大家都

有感受,如果你在台上讲话或是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人窃窃私语小声谈论不相干的事,你一定觉得很不被尊重。而在哈佛的课堂上,你起来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被认真对待,因为你一坐下就有人站起来批驳你的观点,这种批驳让你觉得是那么可爱。哈佛的学生会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酝酿词句,快速组织好语言,流利充分地回答问题。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从容,台上站着的是博学老练声明煊赫的教授,在座的是各路英雄豪杰志士佳丽,群英荟萃之中方显英雄本色。如清风细雨,如珠落玉盘,不疾不徐,铿锵有力。民主社会言论自由,我要说出心中的想法,我要声张坚持的理念,我敢因为我能,我能因为我准备,我准备因为我努力。他们脸上表情坚毅,透露着内心的执着与坚定。专注、认真、努力、坚定,这些再老套不过的词语却是哈佛学子的真实写照。

我一直想,为什么中国的一流学府无法与哈佛媲美,清华人北大人也一定有着哈佛学子身上的认真专注努力坚定的品质,也一定具备善思笃行的素质,也有学识厚重的教授,可是为什么哈佛是哈佛,我们还是我们?

一己之见,或许是因为哈佛人比我们更勇敢。勇敢不是莽撞更不是玩火自焚,勇敢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开始。

一定有好多人这样告诉自己,他们和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天生就是天才,他们······停,只要你有梦想,你清楚该干什么,你有强大的动力,你愿意为之付出,你甘心承受痛苦,那么你会和他们一样。没有人天生注定上哈佛,没有人天生与哈佛无缘,一切都在你

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你能推自己一下能控制住自己,对诱惑不动摇,鞭策着自己不断前行,则在哪里都能如在哈佛。

5.观班会课现场展示有感 篇五

2009年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班会课,南北名师对抗赛”,共听了七节课,其中初高中四节现场展示课,二节小学的课,一节素材作文课。总的感受此次班会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件制作精美,有振撼力,能促动学生心灵。现在单说小学的两节课吧。

一节是《志愿者》,采用表演的形式,模拟《北京欢迎你》的小品引入,认识志愿者;接着播放评选为感动中国的一个外籍人物——王大卫的视频资料,走进志愿者;在讨论后,播放上课老师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短片,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

另一节是银都老师上的《倾听爱,理解爱》。本节课邀请了家长参加,就家长交流和孩子互谈时的困惑,让孩子们说家长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这时矛盾产生了,孩子认为家长太罗唆,家长觉得孩子逆反。此时,教师播放了配乐自摄视频《盼》。镜头中,孩子们熟悉的家长在送他们进校后,久久未离去,那深情凝望的目光,让孩子和听课人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了。观看完后,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说了感受。紧接着,老师让大家听了歌曲《天亮了》,震撼人心的歌曲,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语言,将父母爱的境界更深地呈现在孩子眼前,也将班会课推向高潮。最后,老师出示了知心姐姐的话——给孩子们的建议,给爸爸妈妈的建议。再让爸爸妈妈谈感受,又由孩子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后说感受。有个个性很鲜明又有些张扬的女孩,刚开始反应很强烈,总觉得妈妈罗嗦、烦;后来听了妈妈的话,看了两个视频,情绪也被感染了。最后她再谈感受时,明显得能体谅父母了,班会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启示:班会课的内容一定要生活化,并且关注细节,从细节入手,尤其是能打动学生心灵的细节,比如本课中的《盼》的镜头,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了平时被自己忽略了的父母的爱。

关于素材班会课,这是个新名词。来自中山市的王老师以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多样的道具,现身说法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使我们获得了启迪:班会课要生活化,要经常化,班会课的形式还要多样化,有时是一首歌曲,一个视频片断,一张宣传画,一句标语,一面板报·····只要使用恰当,都能促动学生心灵,胜于苦口婆心的说教。同时,班主任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发现好的题材一定要收集下来,有了好题材再去寻找主题。这是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6.观摩数学优质课有感 篇六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 有感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参与活动的上课老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春华老师在执教的《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中, 从鲁豫有约中采访百万大奖获得者入手引出概率,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 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 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 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 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 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 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 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 首先“欣赏地板”, 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数学的美, 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 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 结合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 让学生积极动脑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 诗趣盎然, 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 过程更精彩”。

5. 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

说话精练到位, 标准的普通话, 咬字清晰, 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 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 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 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 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反应快, 引导学生得体到位, 思维严谨, 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 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 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 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 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 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 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 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 不管对错, 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敢于批评, 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 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 要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7.省优质课听课有感 篇七

我有幸参加了在聊城市高唐县举办的山东省生物优质课评选观摩会的听课活动,这次听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感受着讲课人的创造和智慧,享受着给我们带来的欣喜。这次讲课的老师都是一线老师,这与听名师的课有所不同,少了些仰视,多了些真实。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对教师基本功素质的考验,还是对教师课堂驾御能力的考验,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以敬佩的姿态去聆听,去学习。本次优质课评选表现出了参赛教师的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学生们的视野得到拓展,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重视情感培养。每位讲课老师都充满了活力、动力、亲和力、感染力。并很幸运地得到了其中一部分老师的课件。

这次听课活动除了听课外还有几名专家教师的点评,一起将刘恩山教授的点评总结一下:

刘恩山教授只听了第一天的六节课并对这六位老师的课逐一做了点评。他首先将这六位老师共有的优点加以归纳:

1、都准备充分,课前有好多老师在帮忙,是一节集体智慧结晶的课。

2、都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老师或启发或引导。

3、都能很好地使用了多媒体。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效果很好。各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技能都表现很好。

其次对这几节课提出了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让学生动手观察时,注意怎样才能让其观察能力落到实处。如要让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要正确记录、怎样记录等应做到有细致要求。要注意学生看到的和课本或课件中出示的图片是否一样,如不一样应做出交代。

第二、泰安迎春学校的刘文涛老师用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得到了刘教授的表扬。刘教授指出这个案例用的很好、很合适,视频用的很到位,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案例得出一些基因的知道,并知道即使一些很丑陋、很不受欢迎的物种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如视频中的“野败”。

第三、在讲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我们通常会说人口增长、社会工业化与物种的灭绝有关联,课上有同学提到要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工业污染。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合理引导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学生10至20年后有一半人因此而不要孩子,那我们的国家怎么办。还说他走过美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发现这些国家的工业很发达,环境保护也很好,不能一说到工业就一定有污染,应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影响环境的改变,但不是都会使物种减少。如朱鹮就是人为的因素使其增加了。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科学发展技术来实现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第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其讨论的价值: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而有些问题学生是讨论不出来的,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和价值:如种子的哪一部分能发育成植物体,学生就讨论不出来,学生的答案只是读课本上的答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展示种子的发育过程的动画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就能看出来。

最后省教研员指出,明天4月份将举行省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级别和水平比这次要高,希望老师们能去参加听课。

8.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篇八

虽然开学一个多月了,但观看的《开学第一课》,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共有四小课,分别为探索美、自然美、传递美、和谐美。

我国第一位乘载“神舟九号”飞船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刘洋当了主讲老师,她和我们共同分享了自己在太空上发现地球的美,并且告诉我们:当她从太空回到地球,双脚踏在陆地上的时候,她的内心无比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

女游泳冠军焦刘洋,她和我们共同分享了自己十五年来游泳生涯的心路历程,使我们懂得了遇到困难要学会说不,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最美司机吴斌17岁的女儿悦悦当着全国的中小学生对她爸爸讲了许多心里话,让我深受感动。我敬佩吴斌叔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想着车上24位乘客,也佩服悦悦姐姐的坚强。他们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道德美”的伟大。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丹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那堂课了,她把“生活”用了恰当的比喻:三锅同样沸腾的水,分别放入一个生鸡蛋、一根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盖上锅盖。用了同样的时间,生鸡蛋被煮熟了,变得硬邦邦的,这就是那种固守自己的内心和利益,不肯融合,到最后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的人;胡萝卜被煮烂了,变成了一团软软的胡萝卜泥,这就是那种没有了生命的坚持,不能带给社会自己的力量,而失去自我的人;而茶叶呢?则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味四溢的浓茶,这就是那种在煎熬中成全自己也美好了他人的人。于丹老师上的课时我们认识到了爱和美的融合传递力。

我心想:于丹老师说的对,有小我但是能融合,用大我去成全,这才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真正要拥有的境界。美有大小之分,让我们从珍惜发现小美开始,来滋养一个大美的生命,并且时刻准备着把它传递给别人。从开学的第一天,从开学的第一课,作为新学期的班长,我一定会带头把“美”传递出去。

9.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篇九

议课时, “本课创新点虽是略读, 但以精读的课文来展开”引起大家的争议, 形成两种态度。一种赞成, 认为本节课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用爱打动学生, 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很好统一, 略读课文的教学以精读的方式来展开是创新。另一种反对, 认为本节课把略读课文的教学以精读的方式来展开, 是对略读课型教学特点把握不准, 而且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体现, 不是创新。本人也持反对意见, 但对于略读课文到底怎样上, 也确实不是非常清晰。

事后, 我找了相关资料, 又上网查了许多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资料, 一边看资料, 一边看课堂记录, 进行反思, 最近又看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渐渐地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以下认识。

一、准确把握略读课型的本质和特征是教学的首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较强, 文字浅显, 趣味性浓,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

略读课文一般都放在精读课文后面,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将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 发挥总结和延伸的作用。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二年级下册课文32篇, 其中略读课文4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 其中略读课文16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 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 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 其中略读课文24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么多的略读课文, 如果篇篇都以精读课文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 更不符合教材编者意图。

其实,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 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应用这些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或其他的单篇短作, 不再需要老师的详细的指导, 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 为了需要与兴趣, 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 为了需要与兴趣, 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 养成习惯, 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 而忽略了略读, 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 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

对于略读课文怎样教的问题,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表达:“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评价建议”中这样描述:“评价略读, 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 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以上这些告诉我们, 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 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略读课教学中, 字词教学不作重点, 即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

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 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 教师要更加放手, 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 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 抒发阅读感受, 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 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 不宜肢解课文。”因此, 在教学略读课文时, 我们可以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 一读, 读对读通;二读, 画画批批, 粗知大意;三读, 交流收获 (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 可以是好词佳句的, 可以是文章写法的, 可以是读书方法的) , 积累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触到一个新事物, 会滋生出强烈了解它的欲望, 希望做到了然于胸。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已经引起很多教师的重视和关注。略读课文到底怎么上的问题至今仍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人认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对问题的本质和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 增加了“教科书编者”,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修改的意义。要上好略读课, 教师首先需要对略读课型有一个精准的定位, 对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有正确的把握, 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二、从“提示语”入手,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策略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 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教材安排略读课文, 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 用于阅读实践,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 学会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掌握教材重点, 难点,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才能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那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应该怎样确定呢?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提示语, 这一段提示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 而且, 明确提出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提示。因此, 教师可以依据略读课文前的这段提示语来确定略读课文的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和策略。

《卡罗纳》一课的阅读提示语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 挽救了小钱的生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 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 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 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人间真情”中, 又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和方法, 还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这段提示语,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 通过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的方法, 感受卡罗纳的不幸, 了解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3.尝试用“感同身受”的方法,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 通过品读、交流, 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启发, 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 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述, 准确体悟他人对卡罗纳的关爱, 激发关爱他人的思想。

教学策略确定为:自读自悟———伙伴合作———集体交流。

像这样依托阅读提示, 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有利于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 有效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效率。另外, 有效运用阅读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还会使学生从课始至课末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大胆放手, 给足学生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精读文章, 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 既熟悉了例子, 又定了出发点, 就得推广开来, 阅读略读书籍。”课标也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方法上要更加放手。由此可见, 略读课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 个体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与交流。略读课上, 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 教师说得更少、更精。

关于略读课上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尽量放手, 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是对语言体会和品味, 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究, 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卡罗纳》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对略读课型的定位不准, 因此, 教师放手度不够, 有时把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学生, 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参与学习活动没有落实到位。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领学生主动有效阅读

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 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中要不要教师的引领, 又成了一线教师的新困惑。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 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学会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仅让学生读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授之以法, 并引领学生循法而学,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卡罗纳》一课的重点和关键部分是大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所表达出来的关爱。教学中, 教师抓住“在卡罗纳最悲痛的时候, 大家是怎么做的, 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一统领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动作, 甚至是每一个眼神, 通过反复地读, 感动自己, 感动他人, 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这就能较好地突出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结合略读课文教学, 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近代研究表明, 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比分析讲解的方法要高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点明了课文的例子作用:课文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更多知识的导火索, 是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和知识变通的桥梁。精读课文也罢, 略读课文也罢, 无非都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 内引外连, 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阅读。

在《卡罗纳》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最后设计了读《卡罗纳》说感受和好书推荐《爱的教育》两个环节, 力图把爱延伸到课外, 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 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这是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拓展, 是在研读文本后的自然延伸, 它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去课外阅读的欲望, 略读课文也就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10.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篇十

这一课讲了五个动人的国旗故事,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没有那些革命先辈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创造、奋斗、团结、梦想。70年以来,我们可以凭借这四种民族精神,让五星红旗飘地更高,告诉全世界,中国梦,可以登更高,可以走向多远。

《开学第一课》栏目组邀请了95岁高龄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还有我国第一代登上高峰的运动员贡布,海口舰原副政委严冬,“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澳门濠江中学的校长尤端阳等,各自讲述了他们与国旗的动人故事。

走进《红岩》的故事,感受五星红旗的信仰与荣耀,《红岩》里的故事很经典,他来的原著小说作者罗广斌的一段亲身经历。

“只做一面五星红旗吧”等解放的时候,高举着这面五星红旗冲出牢房!在1949年10月7日的时候,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同志们,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拆下红色背面,缝上黄纸星星,在狱中秘制了一面“五星红旗”将其藏在牢房一块地砖下,他们从里没有见过五星红旗,仅凭自己想象做出了,做的不是很标准,但他们凭了自己的想象做出的。“绣红旗”的故事激励了孩子们,树立远大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躯搭建了“中国梯”但他失去了双腿,这个梦他终于完成了,王富洲上山前体重160斤,下山时体重仅剩101斤,因双手被冻住做了截肢手术,这一些变化足以见证攀登珠峰的难度。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攀登队登上了珠峰,一次又一次成功挑战人类的极限。

11.听英语阅读优质课有感 篇十一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11月27日乌鲁木齐王展老师名师的工作室举行了初中英语八年级教研活动,这次的主题是关于八年级的阅读课展示课。展示中,8中鲁艳老师和41中冯玉梅老师将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学科的崭新理念充分融入到了自己的教学中,给我们展示了高质量的英语阅读课。我非常有幸观摩了展示课,同时也产生了三点感想:

一、精妙的导入:精妙的导入,结合文本,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出阅读话题。鲁艳老师以Guessing Game 的方式通过对阅读材料感恩节的几个关键词的描述,让学生不仅在课前对本文的背景信息有了把握同时也使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较高的兴趣。而冯玉梅老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从老师自身的问题开始到询问学生自己的问题导入话题。这两位老师自然的导入,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认真专研阅读的内涵,我们到底是应该生硬的介入对阅读材料的处理,让学生被动的学习阅读呢?还是应该向这两位老师这样,让学生先对本课有了兴趣之后在一步一步引导? 我想当然应该学习后者。

二、自主的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会终生受益。冯老师的阅读课,用一种全方位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教师思考到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课会渐渐学生失去兴趣。阅读课并不是我们仅仅训练他们的语法知识结构还应该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往常很多时候的阅读课,我们急于求成,老想着快速将书本后的相关题目处理完就马不停蹄的处理文章中的语法知识点。但这样做学生不喜欢上阅读,我们老师也不喜欢教。但是分析每次试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阅读完型,七选五还是薄弱环节。

从冯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老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的是阅读策略,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分析,对教材进行整理。这节课冯老师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找关键词,而这节课的关键词主要类型是代词。那么冯老师在传统的Skimming,Scanning,Careful reading的题目中中融合了教师的引导。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当这节阅读课结束文本处理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通过post-reading中的题目检测了学生上课所学的这个技巧。冯玉梅老师的整堂课过渡非常自然,让我感觉这不是一节人们习以为常的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而是一节身临其境的常态课。我还记得叶澜老师的一句话“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或许这句话便是对她的对照。

三,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更有效率。

在具体教学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初中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鲁艳老师在处理完阅读文本后,围绕目标语开展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会做的菜,并且结合星期四是“Thanksgiving day”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在这个节日里可以做些什么事的训练。使话题得到延伸,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任务活动能无限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并且自然的将德育教育结合。

这两堂课都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为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很多铺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教师在设计时考虑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学生有可能引起兴奋的东西,精心设计,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这次听课对自己的启发很多,感想颇深,学到的更多,让我们感受到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英语,感受到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师的快乐驿站。

12.观“幼儿教师优质课”有感 篇十二

四年级《快速跑》教学流程是:快速转身拿棒换位拿棒高抬腿快速通过绳梯“赛龙舟”的游戏。

二年级《反应速度练习》教学流程是:“照镜子”游戏快速反应(抢尾巴)快速反应对抗(抓位移速度练习(迎面接力)体能练习(立卧撑)。纵观两节课,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了各自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个性。两位教师采用教学内容与不同游戏相结合,对教材进行游戏化处理,以游戏为版块,清晰地展现了课堂重难点教学的层次性。由分阶段的练习(徒手、 器械、游戏)逐渐升级到完整练习,设计巧妙、转换自然,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成了学习目标,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实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让观课教师领略到她们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感受到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并由此打开了笔者的教学思路,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二、赏析课堂,品味精彩亮点

1.趣味设计,快乐学习。执教教师从 “趣味热身”到“幻影移位练习”,从“发展步幅练习”到“发展步频练习”的环节转换,将游戏融入快速反应技术动作练习中, 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递进、串联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运动技术,营造了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

2.器械利用,高效合理。执教教师对体操棒的运用,从器械操热身到按压腿部放松、从幻影移位运用到持棒原地高抬腿练习、从体操棒与绳梯结合发展步频到赛龙舟做船桨,体操棒的使用在短短40分钟内高效使用了8次。

3.语言言简意赅,用词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上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做到了精讲多练。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语言精确到:“行动,开始,再来一次”等;纠正动作时:“腿抬高,臂摆大”等语言,达到了精讲多练的目的。以精炼的语言、规范的动作、 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阵阵喝彩。执教教师将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中的简单动作、技术技能、体能等与学生的天性、童性进行适性、 适切、适量的搭配。与学生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温柔、体贴的话语俨然是小朋友的大姐姐。对调皮的学生传递爱的眼神、施以幽默语言。这种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行为,也生动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

4.过程评价获启发,终结评价增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得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

学生参与运动或付出努力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执教教师在教学中的“你的同伴真棒,表扬表扬你的同伴”, “你真棒,又获胜了!”,“祝贺你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等语言评价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 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教学中语言评价的魅力。

三、集思广益,回归常态课堂

13.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学生 篇十三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学生范文

1《开学第一课》里邀请了许多嘉宾,从文字演变,武术精神,棋艺甚至丝绸之路各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为生在中华感到骄傲。

《开学第一课》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汉字的演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中华汉字。我们都好奇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开始了学习之旅。试想一下,假如你不会讲话,更没有讲话的概念,你觉得你不会被社会所抛弃吗?无疑你会被孤立起来。因此我们学习汉字不仅仅是为了将汉字的精髓传承下去,更是为了方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我们也曾自大地认为自己已经能掌握汉字的精髓了,我们总是想:我已经能熟练地用汉字讲话了,为什么我学习的科目里还有语文?我认为,语文的存在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给一句话包装。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可语文的存在就是为了教会我们做到:忠言顺耳。语文教会了我们幽默,这也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或许此刻你会想:既然汉字如此神奇,我们学习的科目里除了语文怎么还有那么多?其实每门科目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它们就像语文一样,都是为了方便我们交流,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这或许就是“汉字叔叔”不惜一切研究汉字的原因吧!

因此,我们学习的不是一叠叠课本,而是我们伟大祖先的交流习惯和某些思维方式。我们刚从母胎生下来就开始适应祖先们的思维,这也方便了我们交流与社会发展。或许你觉得你可以有自己的思维,可我觉得:你的思维必定是建立在祖先们思维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便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学习祖先们留下来的文化,更要通过这些文化去挖掘更多的文化。

《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了: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更不是为了名次。学习只是为了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让我们不断去超越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学生范文

2九月一日,开学第一课在电视上出现,今年的主题是中华骄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场白,是由吴磊唱“开学第一课”,他的嗓音非常有磁性,动听极了,还有伴舞的大姐姐也是这样,听得我心情澎湃;唱完后,他和小撒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举行了一场,用人来拼字,他们来猜的游戏,一共有两队,每队有五人,一个队长,吴磊和小撒老师各带一队。第一个是“为”,他们一个当点,一个当撇,当小撒老师猜不出来时,他们急的脸都红了,好像在说:“答案不是这个,是‘为’!”。但他们不泄气,再次尝试,小撒老师猜到了,他们最后赢了!,他们开心极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巴都快伸到耳朵那儿了!

接下来,最精彩,最有趣的就属机器人特奥啦!特奥有像望远镜一般的大眼睛,嘴巴像是一个一个同样的白色长方形拼成的,有五十三根手指,穿着一件西服,又萌又不失绅士风格。特奥认为自已比人类弹得快多了,和他们比速度,“野蜂飞舞”正是一个速度快的曲子,难度还高,乐曲也很优美,特奥那靶子般的手飞快的舞动着,最后以五十二秒的成绩获胜了!但感情远远不如人类,小撒老师说:“郎朗老师弹一首歌一百遍都不一样,特奥却是全都一样的”。后来,特奥还和郎朗合奏了“彩云追月”,那首歌好听极了,像一首催眠曲一般,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由于特奥的头只能往右边转,郎朗竟把主琴让给了特奥,你想想,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把主琴给一个机器人,郎朗的宽容大量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开学第一课”里的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学生范文

3开学啦!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每一次观看都会让我深有感触。而今年的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中华骄傲”,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最美的中华骄傲!

董卿阿姨和小撒叔叔做我们的“班主任”,第一课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吴磊哥哥的歌唱;听外国人讲述自己学中国汉字的故事;郎朗的钢琴演奏;中国汉字的演变讲座,还有中国的国粹京剧……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渊冲老爷爷的演讲,爷爷已经96岁高龄了,至今还每天坚持他的翻译工作,诗句、文学……一字一句,兢兢业业,已经坚持了七十余年,他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去学习,去尊敬爷爷。还有一个感动的画面,当主持人董卿阿姨向许渊冲爷爷提问题时,她跪下了,这是一种尊敬、一种敬仰,一种教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习的最美最美的中华骄傲!

14.观摩历史优质课有感 篇十四

米超然

2011年秋,我有幸到洛阳外国语学校观摩了河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听课,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来自不同市县13位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虽然这13节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设计显精妙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所以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杨艳老师所执教的《中外文明的和平交流》一课,就通过“忆文明——说文明——赏文明——论文明”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郭旋老师在讲《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时,先展示了秦长城、秦驰道、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一系列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秦朝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在这样的王朝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会发生什么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还有开封市的苑梦丽老师在执教《民族团结》一课时,自己就穿了一件绣有牡丹花的衣服,在看服饰,猜民族时,衣服直接就当成上课的道具了,很吸引眼球。通过看图片,猜民族;看图片,猜节日;看图片,认乐器;看图片,识英雄等环节,让课堂氛围益发活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见功夫

各位老师上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如濮阳的老师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提到南方虽战败,但由于林肯的仁慈,并没有严厉制裁那些叛乱者,还允许南方领导平等坐在桌子前协商投降事宜。突然,有一学生提出:既然林肯那么仁慈,为何还会遭到刺杀?这是不在设计之中的,但老师笑笑,首先夸了孩子,为自己思考准备了时间,然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彰显着课堂的真实性及教师的能力水平。

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靳莎莎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学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情感教学的渗透,注重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同样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王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东西方文明为线索,让学生思考在E时代的今天如何争当世界文明使者?引导学生要立足现在,学好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科学技术,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当世界文明使者。秦文超老师执教的《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以你从商鞅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为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做到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等。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我市张友军老师的《北伐战争》就是一例。

三、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K抢答等。

特别是付月丛老师的一节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上册),他一边让学生观看视频,一边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上一组组准确的数字把学生带回到长征途中,体验了长征之旅,领略了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后来她又将长征故事设计为六集讲述,语言凝练,抑扬顿挫,俨然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她那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听完这样的课,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真是太精彩了!李主任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

李主任倡导我们的教学要实现“无缝链接”,一节课要自然、顺畅,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知识,水到渠成。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意义,不要刻意的设计一些花哨的教学环节。

通过听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课至少要做好这么几点: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孩子,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

三、教学设计要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比如“合作探究”,一定要在“需要”合作、“值得”探究的前提下进行。

四、尊重真实,给出正确知识。比如:“论从史出”,给出的材料一定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得出结论。在我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有这样的练习: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是: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一课还没学习,要想让学生写出这样的答案,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知识背景、重视学生体验,不要贴标签,要通俗化、具体化等。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怎样让课堂充满灵性,让课堂充满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想我今后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读书,使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读教学名著,读教改理念,读名师的文章向名师学习。

二是反思。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育成功贵在积累,所以我也要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记录下自己成长的经历。

上一篇:财富人生话术下一篇:党员应知应会(8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