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选8篇)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一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世界上没有绝对完全的理论,更不可能轻松地超越时空障碍,马克思固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只是“之一”而已,别忘了毛泽东的成功是在读马克思时还读了阶级斗争,马克思中国化在中共后期的小成就取决于以邓小平为主体的新一届领导以开放的态度引入市场经济、西方民主与法制、继承儒教的和谐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从本质上对马克思进行了革新、开拓、补充和再创造。”--王向明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人民群众、继承中发展。
自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以后,中国就此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的牺牲品,从此陷入了黑暗,无尽的苦难深渊,救亡图存自强自立,在每位爱国青年胸中燃烧,救国图存以迫在眉睫。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了列强的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历经千辛万苦但到了中国都因不符合国情而纷纷破产失败。而就在国人不懈探寻的道路中,马克思主义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中国的命运就此才发生了根本改变。它是一切希望的源泉,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唯有马克思主义,才会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后又经过血泪斑斑长达28年的战争,使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束,而恰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的开始,新的画面就此揭开,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荣辱观等新的马克思注意中国化思想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最终自成一条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成为了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保持自身精髓的前提下,根据中国国情发展。外来的东西不能一味继承,古往今来,由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便提出别具一格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开始,中国便在继承中发展。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但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有着时代局限性和不完善性,正如王向明所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完全的理论,更不可能轻松地超越时空障碍,马克思固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只是“之一”而已,别忘了毛泽东的成功是在读马克思时还读了阶级斗争,马克思中国化在中共后期的小成就取决于以邓小平为主体的新一届领导以开放的态度引入市场经济、西方民主与法制、继承儒教的和谐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从本质上对马克思进行了革新、开拓、补充和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不懈地践行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能够在前行的道路树立昂然的自信、不懈的勇气和不败的信念,在各种中国化思想的鼓舞和领导下战胜征途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稳步地达到我们的目的,缔造一个新的中国梦。令我们亿万国民心怀目标,万众一心,共同为目标奋斗。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尘不变,实现中国梦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而在追求梦的过程中,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的创新,由此循环往复不断的推进中国梦由低向高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总体目标,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只要一个一个目标的实现,才能到达胜利的顶点,因而实现中国梦不能一蹴而就,要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也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创新,攻破一个个堡垒,为实现最终目标而不懈努力。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作为最新的中国化成果,这是坚持用创造性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从而做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体系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故中国梦需要人人参与,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观在当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得迫切,所以必须全心全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走好自己的路,圆好自己的梦,走出一条独有特色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时代的不断的心的创造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并且它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并且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二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历史已经证明,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给中国人民一个观察国家命运的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也引起中国哲学的革命,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传统哲学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进行自我革命, 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生作用, 就必须中国化。它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 而且要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等历史实际相结合, 使自己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构成这个灵魂的要素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在这里, 首要的因素是时间, 而这个时间,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演进来说, 就是时代问题。根据列宁的时代观, 把握时代的性质和特征, 主要把握三条:一是时代的主要矛盾,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时代主题;二是基于主要矛盾运动规律而形成的时代发展趋势;三是时代领导阶级的特征及其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时代观观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毛泽东同志生活和战斗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战争引起革命, 革命制止战争”, 它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道路,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则是另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 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所处的时代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 但形势有了根本变化, 出现了新特征,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认真研究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性、革命性是同实践性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历史任务就是用革命的实践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 创建共产主义新世界。所谓改造世界, 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 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即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个思想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它当然继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 揭示了革命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制造舆论, 组织力量, 夺取政权, 改变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力。
所谓制造舆论, 实际上就是思想革命, 使理论成为革命的先导;所谓组织力量, 实际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创建共产党, 把革命力量凝聚起来;所谓夺取政权, 实际上就是搞政治革命, 把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所谓改变生产关系, 实际上就是经济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后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更深刻的社会革命。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哪个天才坐在房子里想出来的, 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 不是哪个人说了算, 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是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人民群众, 才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到了完整体现。体现的集中点, 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人民群众的解放不是靠神仙和皇帝的恩赐, 而是靠人民群众自己, 就在于毛泽东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要把这些观点化作现实,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 践行群众路线的伟大成果。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内涵创新性: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它批判地改造了中国传统思想, 吸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传统思想跟上了时代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造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怎样创新?就是在坚持中发展, 把坚持和发展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 也是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老祖宗的书必须读, 不读不得了;但每个新时代的理论家, 都必须写出新的著作, 以适应新的实践发展的要求。
创新马克思主义走什么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思想基础, 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生命线。
三、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是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首先要有主心骨, 老祖宗不能丢,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同时, 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通过理论创新, 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2. 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入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 深入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3.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 以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 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的, 深入研究党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结成功经验, 通过理论创新, 进一步揭示执政规律, 使党的理论工作真正为党的建设服务。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进行自我革命, 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生作用, 就必须中国化。它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 而且要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等历史实际相结合, 使自己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三
摘 要: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智慧,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思想;现实意义;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19-0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及综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拓展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
国际上,处于帝国主义资本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弊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诞生,让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国内,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为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当时,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受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双重压迫,根本无法健康的发展。对于农民阶级来说,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国家,农民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但依旧是受压迫的阶级,在当时社会下是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直接的联系,他们不仅是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先进阶级;当时的地主阶级是必须被消灭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的官僚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地主和官僚资产家绝对是中国共产党的敌人,必须要铲除。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第一个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1. 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正像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开始实现自己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也从那时起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10月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作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会议上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并且通过一定的中华民族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二)第二个中国化的思想——邓小平理论
1. 时代背景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和平竞争也取代了武力对抗,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因此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由于时代主题的转换,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需要,并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发展中国。
2.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2]。”在《南方谈话》中简明的语言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放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这些新的思想,至今依旧在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三)第三个中国化的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
1. 时代背景
由于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时代的主题,然而影响和制约这一主题的条件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新的挑战,也成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的契机。
2.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握当时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主要强调了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性贡献在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添加新的动力。
(四)第四个中国化的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1. 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在吸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借鉴了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成果以及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下被提出的。
2. 十六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可靠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意识形态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新时代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变化相结合,继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推进。
(五)第五个中国化的思想——习近平“中共十八大”
1. 时代背景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共十八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新概括并阐释了马克思中国化的时代理论主题、指导方针、基本依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2. “中共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理论依据同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要以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和创新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思想的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要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更应该明确在新时代新的阶段我们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线的问题。在新世纪下,我们应该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方向前进。
(二)与“四个重大理论”划清界限
党中央提出要划清真马克思主义与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划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与全盘私有化的区别。对于划清与“四个重大理论”的界限,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民族使命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报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都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充分表明了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涵义。从 “中国梦”实现的时代特点和客观角度去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地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⑤王先俊,詹舒畅.中共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⑥韩贞习.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N].人民论坛.2011(34).
⑦江琼.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贡献[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04).
⑧张铭,石曦希,刘西金.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文教资料;2010(33).
⑨张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主题和源泉[N].陕西日报.2001年.
⑩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輥?輯?訛吴阳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輥?輰?訛孙显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D].吉林大学.2006年.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1页。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篇四
本书由《导言》、《总论编》、《思想历程编》、《反思与探索编》、《简短的结语》五个部分构成。《导言》是全书提纲挈领的概述。《总论编》概述了本书的基本思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内涵和前提性问题,以翔实的材料和严密的分析集中批评了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错误观点,论证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就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历程编》以历史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艰辛探索和开拓创造的足迹,分析他们在何种具体历史条件下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何贡献和经验,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业有何意义;着重论述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及其意义。《反思与探索编》在前编历史回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强调必须以中国现代化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吸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简短的结语》以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书的结论,指出只有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真理性、实践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全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一问题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理解仍有原则分歧。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不可忽视:(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斯大林的“教条”加中国“民粹主义思想”的混合物。(2)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过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该以最“新”的现代西方哲学为指导。(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的产物,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人既读不懂也用不上;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应当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本书认为对这些观点必须做出系统的辨析和澄清。本书认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站在思维制高点的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又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毫无根据的偏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艰辛探索过程中挫折和失误不可避免,对此要作历史的、社会的、认识论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有当代意识和全球视野,注视世界新科技革命
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分析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成果;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和歪曲;下功夫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哲学概括,独立回答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的内容和形态。(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解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但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尤其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不能以文本来裁剪实践,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观点作了有理有据的批驳和澄清,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而尖锐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作了针对性很强的论证,阐明了自己的见解。(2)力求克服以往通行体系的局限,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党的领袖人物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共同探索的过程,是千百万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3)史论结合,以理论统率史实,从史实提炼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力求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足迹,从中探索规律,落脚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3)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中心,面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中国实践,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和眼光看待问题,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气派论述问题。(4)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和成果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包括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彰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全书力求视野广阔,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述连
贯,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有理有据的新见解。本书将为广大读者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意义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哲真题 篇五
2.背景
1931 左 抗日战争 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第一,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其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4.历史飞跃
一,毛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引着人民伟大事业胜利
二,其提供了凝聚全党。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其倡导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优良作风
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
十七大,——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马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是在我国新革、社革、社建中总结了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
8.*****毛思包括
新民革理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也是中国歌迷两个基本特点,党自身建设)——三个主要法宝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9.三大作风——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
自我批评
10.*****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1.*****邓包含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2.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作用)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 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现实依据
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4.十六大 把三写进了党章 04 进宪法
15.三个代表内涵
中共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有一次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针
加强改进单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武器
17.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8.指导意义
同。。。理论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的先进指导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反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到重大战略思想
19.马克思理论中国华的精髓: 实事求是
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于实质
20.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22.三者关系
实事求是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里联实际、实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实事求是死刑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践检验真理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2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特主义的一大法宝,指的是在马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扎的不解动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事求是同上
24.革命首要对象:帝国主义主要对象:封建主义
主要参与者: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近代最进步阶级 是领导阶级
农民是主力军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桂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意),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文化纲领
新民政、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文化
总之新民 政、经、文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6.1949~1958 新民主主义社会
27.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成分为 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8.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个体浓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9.四马分肥:
按国家所得税、按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进行分配
30.八大 提出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
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施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自由生产是补充 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总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提出
32.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符合。。。理论指导
是对社会实践应验教训的总结
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3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主义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列举发展成果、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科学发展观、发展目标 发扎目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友好型、和谐社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34.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结合起来,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活力的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通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支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中心,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就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与动力。
35.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劝我内心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6.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7.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8.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关系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单独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是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实施行动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十四大 社经济理论又一次重大突破
邓小平奠基人江泽民 提出了改革目标
40.社初基本经济经济制度
十五大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体质经济共同发展
41.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42.十七大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十六字方针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持发展 引领未来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43.总要求: 生产发展(基础),生活宽裕(基本尺度),乡风文明(要求),村容整洁(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政治保证)。,44.本质核心和基本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5.人民民主专政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
46.2各民主党派合作方针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共存
47.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48.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贯通、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掌控很新价值体系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全民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9..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
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6.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篇六
课程: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 年级:2011级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有檬 学号:01177047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社会主义的基石原理之一,是社会主义建成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从俄国十月革命真正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国家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最适结合的发展方式,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的作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话
历史飞跃
重大成果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形态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的。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是因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对实践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也就是自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第二次侵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能够提出的救国方案就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领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不得不使中国先进分子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怀疑。而这种怀疑就推动人们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为后来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准备了合适的思想土壤。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人是通过了多条渠道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但主要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其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从而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所以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出能够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理论成果。而这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奋斗后才获得的,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但是,党的中央领导对于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因此使党在大革命后期遭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实践证明,后者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因为尽管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领悟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真谛的毛泽东,造反上山,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但却有上千年的中国农民战争历史传统的深刻烙印。井冈山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在1927年至193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个飞跃过程中,重点体现为四个方面的理论。第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个思想虽在革命早期就有,但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直至抗日战争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在这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第二、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新形势,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认识走向成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重大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的最核心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如何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提到党的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等诸多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作了重要的理论构建。第四、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大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的实践证明了,并还将继续证明,毛泽东代表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党在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以这个思想体系武装起来的党,必将给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党的七大决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多的曲折和比较严重的挫折的一段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这个阶段,我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文化大革命”也使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出现了许多失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出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我们按照时间的和主题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内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成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历史进入千年世纪之交,党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我们党的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就我们党来说,早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自身的状况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代表”就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次重大成果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这两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结语:
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篇七
一、“中国梦”具有多维内涵
习近平强调, “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 实现中国梦, 不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项推进, 而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多维发展。”
(一) 国家富强
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富强, 不仅仅要看经济是否强盛, 而是要从政治地位、国防力量、文化建设、人民幸福指数、全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去考量。“国家的富裕就是拥有强大的工业。要拥有强大的工业, 国家就要拥有完成工业化道路的全面的资源和动员这些资源的绝对权力。但推行了几十年的国家工业化, 打开了国门之后人们却发现国家并没有变得富裕和强盛, 反而跟那些强国的距离还在拉大, 而人民为国家却做出了太大的牺牲。”
于是, 在沿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之后, “中国梦”的提出则更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个重点。尽管我国近年来的GDP指数逐年增高, 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世界危机, 由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缓解, 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冲击。但是, 就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及就业形势来看, 我国的发展还不容乐观。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那么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才是中国经济发展趋于成熟的体现, 如果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那么这种不“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 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 民族振兴
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如“美国梦”“土耳其梦”“非洲梦”等, 可“中国梦”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指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重新回到中国曾有过的世界领先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是厚重而又波折的, 蕴藏着灿烂的文明, 曾盘踞世界之巅, 为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推进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磨难以后, 中国又变成了满目疮痍的样子, 为了一心搞建设, 也曾走了很多弯路, 使得曾经的文化文明与这个时代产生了断层, 虽然经济搞上去了, 可是精神文明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却也成为不容忽视的软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建立一个理想信念开始, 振兴中华的口号增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 为建立强大的中华民族, 重拾中华民族的领先地位而努力奋斗。
(三) 人民幸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习近平在讲话中特别提出的, 这不仅阐明了中国梦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更指明了人民是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近几年, “幸福”一词在中国可谓是提及率相当高, 建设和谐社会, 把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列为重要目标, “中国梦”将家国梦与个人梦联系起来, 使得改善民生这个措施深深植入每个人的信念之中。说起来, 人民的梦想就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实利益得到满足,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保障, 更多是要让人在精神层面觉得生活有价值。这就要求不要只把关注点放在GDP上, 使人民过得舒适安心, 有自尊自信才能有幸福可言。
二、“中国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依据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时不会产生这样的矛盾, 可一旦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需要社会变革来调节, 这调节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国家只有使得人们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安定和谐地搞建设。
“中国梦的实践主体是群众”。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 是13亿人共同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 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 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这不仅是对中国梦和个人梦关系的经典诠释,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理解。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力量、文化文明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中国梦”把全民族的梦想分享在每个群众个体身上, 正是因为深深把握了这个原理。
“中国梦”就是让人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一艘航船, 那么人民群众就是汪洋大海, 正是有了大海, 航船才能够乘风破浪, 不断前行。”由此可见, 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才是一个党的立党之本, 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本保障。“中国梦”的提出, 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 首要目标就是改善民生, 把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每个中国人实现梦想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公平的舞台。这预示着党和国家不仅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改善社会基础建设, 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更要把关注点放在人民的精神领域, 让人民通过实现梦想, 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让人活得更加有尊严。唯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人民发挥出创造历史的积极作用。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社会存在起到能动作用, “中国梦”就是运用了这个观点。
“中国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它必须借助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才能形成。“中国梦”正是这样, 将梦想作为一个理想信念, 来增强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信, 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梦想只有成为一种清晰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能走上向现实转化的道路。梦想一旦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 就会决定和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这个梦想如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且付诸行动, 就会成为强大的民族意志, 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关注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价值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这社会关系中, 人的劳动、价值、精神、意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 也就是说离开人的精神的推动作用, 劳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任何作用。而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就具有了目的性、计划性, 同时, 这种意识如果是经过完备的思考, 明白自身的生存价值, 找准计划的制定方向, 是合理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才能对人自身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归根到底讲, 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解决经济问题, 就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希望人能拥有一个健康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中国梦”为中国化道路选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建设走向计划经济集体经济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 集体利益集体意识也是这一代中国人思想中较为重要的行为标准。可事情往往矫枉过正, 我国长期发展强调了这种集体的重要性, 忽略了个人的特点和力量。“中国梦”的提出, 首次在理论上将国家、社会的道路选择与人民、个人联系起来, 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大理论突破。关注个人梦想的实现, 关注个人力量的实践, 的确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是否趋于成熟的表现,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领会。
综上所述, “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 为中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 指明了方向。但是, 正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说的那样, 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才能看到效果。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 再好的梦想也是纸上谈兵。就像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 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3亿人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中国梦”成为现实也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林培雄, 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2-12-12.
[2]王英梅, 王普京主编.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3.4.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篇八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的。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围绕“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的主线;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点;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表达方式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指向而展开的。主题、主线、基点、表达方式和指向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0606
On Logical Paradigm i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ZHANG Zhengguang (Center Research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
Key words: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paradigm theory; logical paradigm
Abstract: The logic course of Marxist loca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unified. In this unified historical course,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threads up throughout the logical subject which realizes the Chinese na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regarding the logical main line of "what to answer, how to answer", based on logical basic point which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unif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ogical express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The subject, the main line, the basic point,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direction constituted logical paradigm of the Marxist localization in China.
范式理论是由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1]158共同的主题、基本信仰、思维模式构成了一个范式的核心,它决定人们如何看待客体、如何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并将其整合为一个范式,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题”—“逻辑主线”—“逻辑基点”—“逻辑表达方式”—“逻辑指向”。整个范式有五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包含一个核心理念,它们共同在理论层面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
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面临着如何摆脱外国列强的凌辱,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近代中国,从农民阶级到小生产者,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探索,他们搬用和尝试了从西方传入的种种学说和主义,但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初年依然沦陷于外国帝国主义恣意凌侮的境地。独立尚且无望,更何遑复兴?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块压在中国先进分子心头的磐石,他们痛苦着,彷徨着……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惊醒了一部分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把探索拯国救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光从欧美转向俄国,在种种流传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五四运动,实现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结合,创立了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56而马克思主义一经被找到并加以运用,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3]226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1毛泽东也说过:“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1515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从20世纪初纷繁杂呈的主义中脱颖而出,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并在短短的几年内蔚为显学,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它能够解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实践主题,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为解决中国的革命实践问题,以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一阶段主要是为解决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问题,以求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两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它们前后相接,如同文章的上下篇,紧扣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开辟道路,为民族复兴奠定根本前提;只有完成了第二个历史任务,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成果才有保障,民族复兴也才有坚实的基础。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2]56当前,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党在革命、建设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早日复兴。
主线:“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自始自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又处于统领地位,贯串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681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的回答,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回答,成功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破除了以往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及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治党治国的新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是在立足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成功探索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阶段性的
理论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与毛泽东思想以及理论体系本身各成果之间前后相接,紧密相扣,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链,前一课题的解决或回答为后一课题的提出及回答提供了历史前提和现实依据,后一课题的提出和探索又是对前一课题的延伸和深化,吸收和包含了解决前一课题的历史经验,一步步地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呈现到我们面前,“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将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为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出的新的实践性特征,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基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及“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30年的创造性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表述为“十个结合”。以此前推,自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在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期间的创造性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结合”。因此,纵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当然,不同阶段的国情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点。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作为一种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又是最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补充、修正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248这里“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指各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就中国而言,“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首先,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老祖宗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他指明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革命的,在总结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受的挫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尽管后来的探索陷入了误区,并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成就也好,挫折也罢,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紧密关注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大胆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事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得失。“结合”的好,则事业兴,“结合”的不好,则事业衰,甚至有失败的危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7]331332这里“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进行正确的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8]534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3胡锦涛也强调:“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这既是对“结合”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结合”认识的深化。
表达方式:话语系统的重建
理论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它能否为需要它的人民所掌握。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念表达、范畴体系、语言范式等话语系统都带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西方风格。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指针,就必须把这种理论“化”为中国老百姓能够掌握的“物质力量”,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老百姓所掌握,须首先在形式上将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华民族的东西,使之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8]534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8]707
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忌食洋不化,照搬马克思主义概念、命题,套用公式。这样做的危害早已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训,毛泽东曾在多种场合批评了那种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词句的“留声机”现象,指出有些人作讲演、写文章、著书像开中药铺,甲乙丙丁,看似吓人,其实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其实质是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形式主义的方法。他号召所有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11]842843邓小平在理论创造过程中十分善于运用民族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不仅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强调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里“说群众懂得的话”、“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重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方式,即用民族的话语系统阐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它关系到我们党理论、政策的感召力,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重要的是用群众喜欢的民族语言来表达,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民族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必须使用生动活泼的,能够为中国老百姓听懂和接受的语言。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但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而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三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古人语言中那些还有生气的东西。[11]837838其次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一方面必须大力提升我们民族的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改造落后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思维方式的植入和渗透,努力把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民族的思想武器,将其实践哲学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以此去思考中国现实和历史,进行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
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但是用中国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却又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抛弃教条主义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掌握群众的语言规律及语言风格。
指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2]433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并“化”为不同民族特色的理论形态提供了依据。具体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转化和创造的过程。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形态,即是否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熟与否的核心标准。
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现实国情相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3]109邓小平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江泽民在论及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在于与时俱进。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的命题,并把它置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十大宝贵经验之首。这些论述,一方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所起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形势的发展,我们“不但可以而且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新的结论去代替旧的结论”,[13]136我们的理论家必须“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11]814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凭借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和改造道路。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都是以民族形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其次,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中国具体的发展着的国情为立足点,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必须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必须要有战略眼光,着眼长远;必须要有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必须要培养一批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了解中国实际的党的理论工作者队伍。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能获得勃勃生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
1219(2).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07-05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7-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09-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09-06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8-30
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20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06-12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