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12篇)
1.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大学生护肤品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物层次也逐渐上升,人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了。大学生中使用护肤品的人数也逐渐攀升。因此为了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护肤品认知及消费情况,我们作了这样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校大学生对护肤品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学生的实际购买行为和选择倾向等进行研究。
一、调查目的
(一)全面了解大学生对护肤品认知及消费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出一些建议
(二)培养我们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信息统计、处理的能力
(三)分析大学生购买护肤品德影响因素和主要渠道,为护肤品的经营者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查时间:2010年12月上旬
三、调查地点:知己知彼网
四、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形式。做好调查问卷后,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公平合理性,我们尽可能的选取了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具体操作是运用网络平台,通过链接的形式向本校学生发放问卷140份,实际回收问卷131份,问卷回复率是93.6%。因此所取的样本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原定计划基本一致。
六、调查内容:大学生在护肤品上的消费情况,具体包括产品品牌、价位、使用量、使用范围、频率以及男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护肤品的差异。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使用护肤品的具体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大学生有75个,占57%,女大学生有的56个,占43%,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被调查者中大一学生占8%,大二学生占22%,大三占学生56%,大四学生占14%。总的来说,大学生多多少少都有在使用护肤品,其中有57%的同学比较注重皮肤护理和保养,而且我们发现,女性对自己的皮肤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大于男性,47%的男生表示不太了解自己的皮肤状况,而女生仅有23%,50%的女生对自己的皮肤表示很重视,而男生仅有13%,因此护肤品在进入校园之时,商家应多在女生方面做营销宣传首先打开女生市场,从而去得到女生消费群体的认可,进而带动整个校园的消费。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居多,可见男生对护肤品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有所关注的。因此在宣传活动中,也不能忽略了男生,男生也是护肤品市场的一个潜在消费群体,不容忽视。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被调查者都知道自己的皮肤性质而且现在大学生的皮肤性质主要是油性、中性和混合性。大学生使用护肤品的目的各有不同,通过调查,58%的同学比较重视自己皮肤的保湿,24%的同学比较重视自己皮肤的祛痘,11%的同学比较重视自己皮肤的美白,5%的同学比较重视自己皮肤的抗衰老,2%的同学比较注重自己皮肤的防晒(见图表)。因此护肤品商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在护肤品的针对性上可以有所偏向,在宣传与销售上作出相应改善。
2、大学生在护肤品上的消费习惯与观念 ①价格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护肤品价格保持在30元—100元,只有8%的同学购买100元以上的护肤品。并且69%的学生平均每月护肤品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下,极少部分的人在护肤品上有平均每月100—200元或200元以上的花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一般都是饮食、服装等,护肤品的消费虽然也占了一定比例,但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们对护肤品的消费还是尽量量入为出的,是比较理智的。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在护肤品方面过度奢侈。②品牌观念
从品牌心理机制讲,品牌意识影响消费者品牌选择、购买。品牌意识提高了消费者接受较高价格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同样的产品,知名的品牌,即使较高的价格,消费者也更能接受。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护肤品时,67%的大学生喜欢使用知名产品,22%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有8%的大学生使用普通品牌,还有3%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尝试(见图表)。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到23岁,这是最容易也是最关键的品牌意识塑造时期,因为对于新产品和新品牌,中国的新富群体和大学生尝试的积极性都比较高。随着知识的增长,对社会的逐步接触,女大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在不断上升。从女大学生消费的美容品及价格来看,一般的女生更注重于基础护肤,化彩妆的人并不多,并且对品牌的意识得到增强。因此商家和经营者应重视其品牌战略决策。
③购买意识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低年级的女大学生的护肤意识没有高年级学生的强,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中因为找工作、谈恋爱的比例增加,同时有较多机会与外界接触,从而更加关注时尚的话题。对外表的包装上花费增多,对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愿意花钱去购买护肤品,市场空间还是十分广泛的。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获得护肤品品牌讯息主要来自于朋友的推荐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其中朋友推荐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不论广告上的宣传多么吸引人,总比不上周围朋友的亲身使用经验来的保险。通过对大学生在选择护肤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我们发现40%的大学生看重产品的质量,33%的大学生看重产品的效果,15%的大学生关注产品牌,13%的大学生比较关注产品的价位(见图表)。这个调查结果符合了未来护肤品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越来越趋于理性与成熟。因此商家和经营者在护肤品经营上,不仅要注重品牌打造,更要看重产品的质量和效果,争取做到物美价廉。
④购买渠道
对于理想的护肤品购买场所,选择在商场或百货公司专柜购买化妆品的消费者达到57%,选择在超级市场购买的占24%,在小店或类似杂货店购买的占9%,选择在网上购买的大学生也占9%(见图表)。这提醒了商家除了在抓好商场专柜外,应该抓住这样的信息,走好超市销售这条渠道。首先应该让欲望购买者清楚产品销售所在地点,并且能轻松购买到需要的产品,这促使她们上街购买护肤品的时候有较强的购买欲,在逛街中如果易于让她们发现产品的所在地,并借助从前的宣传印象,这样就会更容易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并产生购买行为。同时商家应建立完善的商场营销渠道,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
八、调查的局限性
1、调研对象的局限性。由于问卷是随机发放的,同时由于样本量有限,无法判断是否与真实情况相符,所以分析出来的结果仅供参考与交流。
2、调研问题的局限性。由于所设计的调查问卷的问题还不够全面,很多问题在做调研结果分析时才考虑到,这可能导致了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
九、调查体会及一些建议
通过这次的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小组的全体成员在这次调研中学到了很多调研方面的知识,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我们充实了自身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对于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发放和回收,我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的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大学生对大学生护肤品消费各项方面调查,我们充分了解大学生了大学生在护肤品方面的消费情况和观念。近几年来大学生在护肤品方面的消费呈上升趋势。美是时代的主题,是时尚的代言人。大学生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们对护肤品的消费还是尽量量入为出的,是比较理智的。但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同学在护肤品方面的消费比较奢侈,诸如购买各种名牌防晒霜、洗面奶、面膜、护手霜、唇膏等等。在这里对大学生的消费提出一些建议,在购买护肤品方面要避免奢侈浪费,选择合适的产品就好,真正理解美的内涵,不要盲目追求名牌。我们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父母,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合理消费观念,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赶潮流。
2.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二
ESP (专门用途英语) 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类别, 是建立在科学严密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用来满足学生交际需要和特殊学习目的的英语教学体系。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出发点。
ESP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 不少教育工作者提出把日益成熟的ESP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 使之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将来工作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ESP课程。那么, 目前甘肃省高职院校ESP教学情况如何?学生对ESP课程的学习需求又是什么呢?
一、问卷调查
为了解现阶段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已开设ESP课程的学校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和建议, 笔者相继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涉及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技术等十个专业。问卷设计基于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析理论, 内容涉及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动机和态度、ESP教学现状、ESP课程设置和ESP课程具体安排四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较强的工具性动机
70%的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动力来自很实际的职业需求。这种较强的工具性动机使得67%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很有必要。
2. 学生要求提高英语的综合技能
学生在ESP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希望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中, 选择提高听说能力的学生比例最高 (19%) ,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听说能力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
3. ESP的教学现状
表1从ESP教师的授课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了ESP的教学现状:ESP教师的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 说明大部分ESP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达不到ESP的教学要求, 相当一部分ESP教师 (35%) 采用的方法仍然以阅读和翻译为主, 辅以听说活动。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 很难适应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要。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尽管5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情况满意, 但不排除有些学生因害怕得罪教师而违心作答, 因此ESP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4.理想的ESP教学
表2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对理想的ESP教学的看法:56%的学生希望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41%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有所长, 合作教学应该是理想的教学方式;67%的学生希望能和教师多交流, 同时也希望教师能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任务, 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和翻译课文。
5. 高职院校没有对ESP进行需求分析
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ESP教师没有作过他们对ESP需求的分析。当被问及ESP教学的必要性时, 67%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说明高职院校的ESP课程并不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6. 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表3, 我们可以得知42%的学生赞成先学习两年基础英语以便打好英语基础, 三年级通过ESP的学习训练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职业导向, 只开设基础英语会导致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日后的实践脱节。另一方面, 只开设ESP课程也不符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看法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三、思考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甘肃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缺乏学生对英语需求的分析;以阅读和翻译为主, 忽略对学生的其他英语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下面笔者对高职院校进行ESP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运用规范的需求分析指导ESP课程的教学。
从ESP的发展历史来看,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一直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前高职学生普遍感到英语学习学不能致用, 如果学生认为费力的英语学习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必然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因此, ESP教师除了掌握社会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之外, 还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等。
2. 提高ESP教师的素质。
在所调查的六所院校的ESP教师基本上是专业教师, 他们的教学重任主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上, 这就造成了ESP师资的匮乏。此外, 因为专业课教师在英语语言和教学方法方面不像英语专业教师那样受过专门的培训, 他们倾向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现阶段可以通过选派口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过硬的教师任教, 或通过短期英语培训、出国进修等措施来提高ESP教师的素质。
3. 加强听说训练,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单一的语法翻译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加强对英语的听说训练, 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能力。
4. 运用规范的ESP评估体系指导ESP的教学。
在高职英语考核评估上, 多采用高职高专英语能力水平测试 (A、B级) 或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并没有规范的ESP测试, 这使得教师更倾向于应试型的教学, 以至于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不足。因此, 制定出独立的、专门用途英语的考核评估体系很有必要。专门用途英语测试应侧重受试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任务型语言测试可以更好地实现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的真实性, 主要特点是以类似于真实生活情景的任务作为测试的内容, 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使测试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受试者在具体语言情景中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的能力。
3.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主题词:高职院校;法律实训;高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对实训课程的要求比本科院校学生对实训课的要求更大。在问卷过程中还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实训课的教学方式非常期待,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很具理论性的观点,“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肯定比填鸭式灌输教育更有收获。”“模拟法庭教育多是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现场版的真实模拟演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该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近年来,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主要时期,高职院校为培养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必定要让每位学生知法懂法,并让其在综合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显得越发重要。
二、高职院校法律法规的现状
1、高职院校法律实训课程的量占据学生总课程量的比例很小。实训课程的开展是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准备和实训器材道具的准备,并且实训课程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学生需要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律实训课的课时量都占该课时总量的比例很少,例如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2010级法律课程总学时48,实训学时4;2011级法律课程总学时40,实训学时2;2012级法律课程总学时40,实训学时2;20113级法律课程总学时34,理论学时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占总学时的91.6%-95%,而实训学时只占到总学时的5%-8.4%左右。看着现在社会的犯罪率,再看看这个专业法律课的课程设置,为法律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的不被重视,而感到岌岌可危。
2、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缺乏职业型。这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改变,不能紧跟社会需求做出及时调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不断的根据自身要求提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人才。
3、整个社会对法律法规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还未充分意识到。没有配合法规教育需要,如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室、设备,和对法律法规面的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投入实际工作中,法律法规知识浅薄,屡屡犯常规性的法律常识错误。
4、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掌握法律知识在实际案件中的运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很难得有走进企业的机会,导致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
三、开设高职院校法律实训课的方法
1、加大法律法规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课时比例。强化、优化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在原有课时量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课时量,由原来的48/40学时增加到64学时,其中实训课时量的比例应该增大,比如:理论40学时,课程实训24学时,并增设实训周,这样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相信实施效果会明显。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建成法律实训教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
这是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听取姜大源教授指导之后的最新人才培养模式图,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模式。同样我们的法律实训课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参照姜教授的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学习和实训。让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知识点里解放出来,而在具体的做项目过程中去掌握。
另一方面,创办模拟法庭,为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模式做好准备。在模拟法庭实训中,指导教师仅仅是教学上的引导者,课堂上的主持人,而学生则是对话和交流的主角。学生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或者当事人,他会主动考虑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利益,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追求最佳结果。这样,必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应制定实训课实施、监督、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确定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在模拟法庭实训实施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实训过程中的行为,规定考核内容、标准以及奖励和惩罚的内容等。
3、改革法律法规教材,让其符合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市场上的法规教材多以知识板块作为教材编写的原则,为了满足我们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模式,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革重编。
4、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接受正确的人生教育。以项目为导向的模拟法庭试判实训不仅可以培养和巩固学生运用法律规范约束自我,依靠法律手段解决实际案件的思维模式,而且模拟法庭所选用的项目都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亲身参与这些鲜活生动的真实案例,学生们必然会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走好人生之路,就必须先学会做人,知法守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模拟法庭实训教学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实训课,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使实训课得以全面开展,并在教学探索中不断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四、总结
高職院校法律法规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实践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社会的全面衔接。根据社会的现状,设置专业,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有效的技能实训,强化模拟法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实践性教学予以保障。最终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具有法律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共存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法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研究》 2012年12月
4.关于对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四
农村青年是祖国建设关键的一代,现在国家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而广大农村青年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者,国家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正值赶上发展的春风,在农村寻求一片大好的发展,农村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真正的“富裕了”才是国家的向往。所以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自身各方面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城市居民会向往农村的。
在了解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过程中,主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村青年进行了社会调查,具体过程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时间:2011年09月10日----2011年09月25日
地点: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
方式: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份,收回4份。
(二)调查的范围、对象
序号姓名学历户籍所在地
1、凌军山初中大同市大同县
2、杨华锐初中大同市大同县
3、韩春红初中大同市大同县
4、刘永年高中大同市大同县
(三)调查的内容
自2011年09月10至2011年09月25日,开始对旦马乡下辖其中4个行政村进行了青年抽样调查,并就农村青年学习需求问题与政府相关部门、分管教育建设人员进行了访谈。
针对农村青年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1、个人与家庭收入基本情况;
2、学习需求、希望和要求;
3、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调查的结果:
1、农村传统观念较强,与来自生活的压力,造成读书学习不如打工挣钱的现象屡见不鲜;
2、农村青年对物质需求意识大幅度提升,这就突显出精神文明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现阶段政府对农村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各种机遇充斥广大农村,对农村青年今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青年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而学习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取向。
调查分析
1、对个人与家庭收入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分别对调查范围内在随机调查的4人中,初中学历的3人,占总人数的75%,高中以上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25%,在4人的农村青
年中2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通过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有3名,只有1人家庭年收入高于2万元,说明城乡差别拉大,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对学习需求、希望和要求分析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75%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普通高校、其它成人高校。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调查的四名调查对象中都表现出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生活,对社会具备更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这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并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
3、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十二五期间农村招商引资方面、就业、子女就学升学并如何取得更好教育问题、农民权益保障,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养老问题,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五)社会调查的结论
一、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效果及体会
青年朝气蓬勃,是耀眼的骄阳,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青年占国家青年的大部分,作为推动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青年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县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4名年龄均在24-35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在对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3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1人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让
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用,以技致富;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5.关于大学生电脑需求调研策划书 篇五
一、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各大PC品牌越来越重视2,3线城市市场,威海市区的电脑市场的竞争趋势激烈,电脑商家如何把握消费趋势,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个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是现今电脑商家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历来都是电脑商家的必争之地,如何打好大学生这块牌,是关系到各电脑商家未来生存空间的大事。占有了大学生市场,就可以在竞争中更具话语权。近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对每个商家而言,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愈发成为IT市场的一块重要宝藏,成为商家争夺的重点。威海有几万大学生,随着电脑价格越来越低,大学校园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购置电脑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电脑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会日益增大。但是,现在大学生中拥有电脑的同学还不是很多,如何挖掘大学生市场便成为电脑商家研究的重点。要占领大学市场就必须首先了解这个市场,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营销策略。
二、调研目的通过我们调研目的来制定调查问卷,通过街头访问、校内走访的形式来收集信息,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对电脑过去的消费状况,对电脑现在的消费形势,来预测电脑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趋势。对电脑相关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现状,提供企业在各高校宣传推广电脑的建议,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营销对策,实现企业在高校这块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与电脑商家的合作,赞助我们校内活动的形式,扩大商家在全校的影响力和认同力。
三、调研流程安排
1、调研时间:2011年7月1日—2011年7月5日
2、调研人员:吴迪、徐叶怡
羊乐
魏立、李智、易峰
3、调研项目:关于大学生电脑需求的市场调研
4、调研地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校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外)
5、调研的前期准备:
联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调研的指导老师,同老师一起研讨调研对象特
征,确定调研目的,和老师一起做好问卷设计和修改工作,对小组成员进行市场调查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探讨有关市场调研报告成果转让的问题,让调查更具有实践价值。
6、问卷调研
根据实际情况,把调查人员进行分组,划分各自的调查区域,尽量深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圈中去,应用街头访问、校园走访的形式,到高校里面人流集中的地方进行访问,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7、分析调查问卷:
本次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XCEL,在资料收集完毕后,把调查的60份问卷结果输入BOOK,应用相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8、编写调研报告: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结合具体实际,大家进行讨论,分工合作,编写调研报告。再把各自的报告进行整合处理,最后形成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现在高校学生使用电脑的基本情况,没有电脑的同学的需求状况,有电脑的同学对于升级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需求,有关电脑的4P方面的状况,校园推广的一些举措及对商家提供相关的高校市场的建议及意见等。
四、调研经费预算
以四位调查骨干为核心的人员进行为期两天的问卷调查。
问卷费
乘车费
合计 60份*1页/份*0.2元/张=12元 4人*5元/人=20元 32元
经费来源:学校报销+组员自费=调研经费
策划人:吴迪、徐叶怡
6.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调查报告 篇六
摘要: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可以选择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可以选择在图书馆徜徉书海,也可以选择就宅在寝室自得其乐。而看电影,往往能成为大学生活的调节剂,因为在你累了、倦了、或者闲了的时候,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为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可以说,电影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娱乐休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甚至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于是我们小组就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这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随机取样进行调查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于电影消费的需求情况和选择导向。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消费;消费者心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现状与特点
电影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为了更深的理解当前大学生对电影消费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见五)。
先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个概述型的介绍。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观影的频率大致介于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之间。而欧美电影,尤其是喜剧片和爱情片,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比较偏好的类型。但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是以去电影院为看电影的主要方式,网络已经俨然成为了大学生观影的首选。但是票价并不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因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是认为电影的票价还是比较适中可以接受的(学生可接受的心里价位为20-50元),而且电影院相对高档的设施和良好的观影氛围也是受到大学生们的肯定的。但是不论大学生是选择去电影院还是在网络上进行观影,90%的同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网络观片收费而转向电影院观片”时,持鲜明观点的同学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可能不会”这个选项,借此结果,国家版权署可以针对版权征收一定的观影费用(亦即当前实施的“付费观影”政策)而却不会很大的改变电影消费者对网络电影消费的影响。以下,我们将对这次的调查结果从消费者的“行为与需要”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观影频率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观看电影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大学生是一个普遍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在课业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会偏好观影的方式来打发时间。此外,当下的大学生普遍用电脑来观影,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学生的观影频率为何如此之高。
(二)观影类型分析
1.影片内容类型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喜爱观看喜剧片和爱情片。喜剧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无需解释,由于这一类影片为了娱乐而娱乐以及为了搞笑而搞笑的特殊性,符合广大群众通过观影寻求心情放松和开心一笑的原始归宿。至于爱情片,很显然,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本来就到了谈对象的年龄,这个年龄就应该是异性相互吸引的年龄,谈对象、吃个饭、看个电影也平常得很。
2.影片地区类型分析
在2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欧美电影的占了13份,高居榜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大学生的心理上来讲,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欧美很多的电影的情节的编排是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善于利用网络科技的大学生在首次接触到欧美类型的电影是感到眼前一亮;第二是从客观上来讲,欧美电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像好莱坞这样的电影产业,其发达程度是其他地区电影所无法比拟的,欧美电影的质量,无论是影片的内容、情节、叙述方式还是高科技的运用,都远远胜过其他地区的影片。
(三)观影目的分析
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都是放松心情,因为作为普通大众,观影的本质目的就是娱乐,就是一种放松,一种调剂,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四)观影方式分析
作为大学生,首选的观影方式当然是网络,因为它便宜、方便。大学生观影,首先考虑的当然是价格问题。对于还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在扣除生活费及学费之后,不可能有太多闲钱。其次,去影院观影不方便,考虑到交通、时间以及上映影片有限等因素,影院观影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
(五)影院观影因素分析
1.设施
影院的设施毕竟可以实现某些在网络上实现不了的特殊效果,例如3D,IMAX等等。所以大学生如果比较偏好运用这类特效的影片,可能会选择去影院观影。
2.氛围
因为去影院观影毕竟有一种“好像真是在看电影的”感觉,因为以前还没有网络的时候都是去影院观影;此外心理上会有一种暗示,去影院观影还是比较“隆重”一点。
3.交通
影院观影首要限制就是地理位置的不便利。如果大学附近没有影院,那么去影院观影就会变成一件高成本的行为,来回的交通费、浪费的时间等都会大大降低去影院观影的兴趣。
4.票价
在20份问卷中,有15份问卷认为目前电影票价适中,可以接受;5份问卷认为票价过高,不能接受,可以表明目前的大学生还是普遍认为票价合适的。
三、消费者需求与动机分析
消费者需要反映了消费者某种心理或生理体验的缺乏状态,并直接表现为消费者对以商品或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对象的要求和欲望。大学生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很好地体现了消费者需要的几大特征--多样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前者表现在每个人对电影的类型偏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恐怖片,有点喜欢科幻片,可谓青菜萝卜给取所好。后者表现在电影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属于享受和发展需要,高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使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电影院观影。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指推动消费者实现某种实际购买行为的内驱力,是在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发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购买动机的基本类型是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显然大学生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属于后者。具体划分包括追求实用、追求新奇、追求美感、追求名望、追求廉价、追求便利、追求安全、追求荣耀、追求兴趣和追求恒常动机。其中大学生观影主要是基于兴趣、美感和好奇,而大多数人选择网上观影是出于廉价、便利和实用的理由。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对于电影消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观看电影的产地大多是欧美国家;第二,观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第三,观看电影的主要方式是网络。
关于电影产地。为何我国大学生观看的电影多数是产于欧美国家的。我们讨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大学生属于青年人,思想较为活跃和开放,喜欢接受新的东西。这是年龄引起的属于青年人的消费心理特征。相对于中年人,大学生是最新鲜的血液,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化也更为接受,而不局限于传统文化。2、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子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现当代,欧美经济是全世界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达也带动电影事业的急剧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虽然商业,但是却也是大学生电影消费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由于文化的大融合,欧美文化大肆进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受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对于体现着欧美文化的欧美电影也相当的喜欢。而且欧美国家的电影语言是英语,大学生看英语电影也可以学习英语,提高听力能力,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对于欧美电影的消费。
关于观看电影的目的和方式。放松心情的观影目的是消费者的一种购买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想要放松心情。但是动机与消费行为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选择放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观看电影非常方便,且经济实惠,大学生几乎也都有自己的电脑,所以选择观看电影作为放松心情的方式也情有可原。
四、参考文献:
(1) 白战风:《消费心理分析:38黄金法则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
(2) 陈文华:《消费心理与营销对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 荣晓华、孙喜林:《消费心理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邰苎、荆林波:《消费心理理论与实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 汪青云:《营销心理与实务--经济心理战丛书》,暨南大学出版社
(6) 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梁夕:《消费达人》,上海文化出版社
(8) 李晓霞:《消费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9) 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不断出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群体,自然地与新媒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极具互动性及传播性,传播速度甚至比一般的媒体还要快。它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微博出现的的时间并不长,学界对于微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可是我们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微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这方面的研究又是极其必要的。
因此,本次调研活动以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以大学生对微博的基本认识、基本功能、影响、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调研内容,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意义
微博自出现以来在国内形成了一股潮流。微博以其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传播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社会各界对微博的研究非常少,对它的探索需要更新。因此,开展关于大学生对微博的看法的调查研究,必能为实践性的理论总结与经验积累板块提供详实的资料帮助。同时能够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透视出大学生的资讯获取方式。
三、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派发到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同时问卷将包含学生的各项基本资料(如:年级、学院、性别),方便资料的输入。
四、回收情况
发出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05份,有效问卷:300份。
五、调研分析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作为社会引领者和发展希望的大学生们更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多方面的资讯,与社会和时代接轨。这也就需要更多的渠道进行资讯传播交流。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快捷的网络传播手段,便于资讯传播。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咨询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操作方便,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微博有助于大学生拓宽其眼界。我们可以从微博在传播咨询和交流学习等方面的功能来看微博对大学生拓宽眼界的作用。首先从微博的优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微博是传播咨询的一个有效途径。据调查,有238个同学认为微博可以让我们高效快捷了解全新资讯,有250个同学认为微博可以即时记下个人心情,有228个的同学认为微博可以获得名人或好友的相关动态信息,有234个同学认为微博是一个自由言论,方便交流的平台,有82个同学认为微博较其他网上交流工具更据时代性,有28个同学认为微博有其他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微博作为一种新传媒,其优点是可以提供更多的资讯,可以让人们在里面进行沟通交流,可以相互了解。大学生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更新的资讯。
此外,虽然微博是传播咨询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大学生们究竟有没有把微博传播咨询的功能充分利用呢?这是说明微博是否有助于大学生拓宽其视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以及大学生把微薄用在哪些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状况。据调查有228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关注并讨论热门话题,分享想法的平台、164个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因为微博能够提供多方面资讯(学习、生活等)、150个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因为微博可以满足“关注”和“被关注”的需要、有94个同学使用微博是因为使用微博可以减压、有64个同学使用微博是因为使用微博是潮流的体现、有116个同学认为使用微博可以把微博作为消磨时间的工具、另外还有58个同学使用微博是由于其他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微博可以提供多方面资讯(学习、生活等)以及微博作为一个分享想法的平台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使用微博为了了解咨讯的同学是占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微博在传播咨询交流想法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状况情况:有190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了解最新时政新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有210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关注资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和生活常识等),有216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发布个人动态(包括图片、文字、音乐等),有182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关注好友动态,有108个的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评论或转发消息,有56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分享学习经验或探讨学习问题,有22个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其他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微博是为了了解时事关注咨询分享交流的同学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咨询的媒介,交流学习的平台,其作用是有被大学生充分利用的。
这些调查分析都可以看出微博确实有利于大学生拓宽其眼界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博在这方面的功能已经足够完善了。
六、调研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微博在传播咨询、交流学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微博在这些方面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因此要继续发挥微博在拓宽大学生事业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完善微博的网络环境,更好地建设这个传播资讯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一些方面着手进行建设。第一,加强宣传微博的传播咨询和交流学习的功能,扩大微博的受众群体。这样能够在人数上加大微博的影响力。让微博成为更多学生拓宽眼界的方式。第二,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使得微博的内容更具使用有效性。让大学生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到微博里面的信息。第三,继续延伸微博的使用功能,提供更加完备的知识系统。这样大学生们在使用微博的时候就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资讯浏览方面。第四,完善微博的网络环境。网络不同于现实世界,在网络上会有很多虚假的信息,黄色内容。进净化网络环境,在这里着重于净化微博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让微博更好地发挥其在传播咨询和交流学习方面的功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再加上微博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继续完善微博在传播资讯和学习交流方面的功能。
摘要:在这个信息时代,传媒在传播咨询和交流学习方面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也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认为微博有什么优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大学生具体把微博用在哪些方面等问题的分析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有助于拓宽其视野。但是微博出现的时间很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为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服务。我们可以从微博的宣传、结构优化、使用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微博的使用。
关键词:微博,传播媒介,资讯,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王彦红,姚二建.微博客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视听,2010,(6):35-37.
8.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调研 篇八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团区委联合*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07年7月对**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大学、*师范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大学、*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5.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完善的就业服务,提高政府科学服务的水平。本次调研在针对**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的大学生人群进行相关性研究时发现,不同人群在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政府应对不同的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把政府的宏观就业政策能够在微观层面获得最大收益。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于各种特征就业人群提出配套的服务措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政府职能、完善服务设施,以保证各类服务措施的落实到位。
6.共青团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切实提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是共青团工作特别需要着力的地方。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理论学习、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原创文艺活等,使“第二课堂”活动与学校教学模式形成有力的配合,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工作,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实践参与面,积极开辟社会实践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新内容,努力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才能的本领。**团区委着力推广的“就业直通车”项目,以团区委为纽带,推进**区内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良好互动,有效整合了地区各种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锻炼才干、磨砺品格的平台,有些单位还尝试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择优选拔部分实习毕业生。这一项目有效地缩短了高校学生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受到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再次,要加强人生导航,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共青团应该大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排解挫折,形成自主、独立选择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耐受挫折、坚强柔韧的品格。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9.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九
作者:《计算机教育》第8期 作者:李晓明 陈平张铭 朱敏悦
为了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我国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办学规范和评估标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开展了《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战略》、《计算机学科专业办学规范》和《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估方案》三个课题的研究。
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计算机人才?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为确定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基本的依据。
2004年上半年,教指委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我国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北京大学张铭副教授、东北大学赵宏教授设计了问卷,并广泛征求了许多IT行业管理者的意见,方正公司王会民、百度公司刘建国、人大金仓公司任永杰、东方通科技公司牛合庆等对问卷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最后审定了问卷内容。
调查所涉及的用人单位有IBM、方正、联想、东软、中软、Synopsys、百度、网迅、Motorola、中兴通讯、人大金仓、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到企业访谈的主要有李晓明、陈道蓄、马殿富、赵宏、周兴社、张铭等教指委委员以及《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的有关人员。
本文给出了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数据分析情况,并以“基本判断”的方式阐明了我们从中形成的一些观点。
一、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1.国家信息化的目标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政策必然反映全球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由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人才需求走向。
2. 国家对国内计算机市场的分类定义
随着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这个词的含义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泛化。这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计算机市场构成的报告中有明显反映。该报告称计算机市场由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构成。其中:
*计算机硬件市场由主机、外部设备、应用产品、网络产品和零配件及耗材市场五部分构成。
*软件市场由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三部分构成。其中:
*我国平台软件市场由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开发工具、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和其他平台软件四部分构成。
*我国中间软件市场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我国应用软件市场分为行业通用软件、行业专用软件和通用类软件三部分,又以行业专用软件市场为主流。
*信息服务市场分为软件支持与服务、硬件支持与服务、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四部分。其中,专业服务市场又分为系统集成、IT教育培训服务、IT咨询服务和IT外包服务四部分。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因此,下面谈及的“计算机人才”的含义将和计算机市场的这种描述相对应。
3.关于计算机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国家政策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计算机硬件、平台软件和中间软件的产业政策是以引进和仿制为主。
但是,在台海局势变化、我国加入WTO等重大事件的促进下,政府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迅速地采取了有效措施,支持并推进有自主版权的计算机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国务院《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中指出,国家科技经费向软件产业倾斜,重点支持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研究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系统、构件库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近年来,国家在自主研制开发高性能CPU、网络与系统安全设施、国防军事装备系统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
4.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的结构特征
当然,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目前,对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软件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软件市场一直是应用软件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如图1所示。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
5.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关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
从总体来看,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预计,“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教育部等五部委2004年联合发布的报告称,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已经开始出现困难。
我们从教育部高教司得知,从2003年开始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增加,而招生量却明显减少,从2002年的10.85万人减至2003年的7.17万人,这表明各校根据就业情况在调整招生规模。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二、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
通过对我国若干企业和研究单位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些具体的需求。尽管其完整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相信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本次调查收回351份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222位IT行业开发人员(以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主)、各种公司的直接与毕业生打交道的71位IT项目主管和直接参与员工招聘的管理者58位(以人力资源主管为主),具体的构成数据见表1。
1.从工作性质来划分计算机人才
根据第一部分第3、4点的分析,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2.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特征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例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到2005年,我国需要高级软件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但是,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图2表明,实际的人才供应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对于这种现状的认识,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软件“蓝领”人数少的根本原因,不是软件企业不需要软件“蓝领”,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软件“蓝领”、发挥其软件生产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本科阶段固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打基础阶段,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3. 企业在招聘时对计算机人才的期望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而IT项目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
4.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在减弱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计算机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考生的首选。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在IT企业里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本科专业的话,他们不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例如,64.8%的IT项目主管表示不会在乎员工的专业出身,36.2%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有意思的是51.7%的人力资源主管要求应聘者必须毕业于计算机专业。
66.2%的IT项目主管认为,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比较明显的择业优势。65.3%的毕业生认为,比计算机专业更具有长远优势的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数学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触类旁通。在面对其他专业(尤其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的挑战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加强数据建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挥自己在利用计算机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优势。也有16.2%的毕业生认为软件学院的毕业生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冲击。
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经常占有优势。当然,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受青睐。他们具备像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与计算机核心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比较核心的系统开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尽快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一条可能的途径。
*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5.用人单位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观点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认同;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率达64.3%;第三是“沟通能力”,占36.4%;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占56.6%;“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支持率53.4%。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有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它们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5项依次是:(1)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2)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3)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4)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5)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主管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
*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环节的意见
在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就培养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关于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
企业和毕业生对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看法,同时认为教材普遍偏旧1,而且学生也没有学得很扎实。
毕业生们普遍认为,计算机的技术变化很快,课程也需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应该不断吸收新东西,把理论与当前的最新技术结合起来。
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识。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这些能力应当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训练,在实验和实践中得到升华。中国在计算机核心技术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这与计算机人才的理论基础薄弱、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些毕业生反映,学好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这四门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惜这样的体会在工作后才逐渐得出。
毕业生们对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也表现出不满和忧虑。他们认为,现在一部分学校的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不少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毕业生们希望,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手段,在讲课的时候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课程内容具有实际的应用。另外,毕业生认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一样:
一、二年级需要那些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老师,而三、四年级则比较欢迎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术水平高、有实际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的老师。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2.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现在的本科教学有一种教师“闭门造车”之嫌,教师是根据院系的课程安排和课本上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讲解,其实,就课程安排本身而言就可能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
在对所使用的操作平台的调查中,作为多项选择,选择使用Windows和UNIX/Linux的比例明显居高。如图3所示,学生在校期间和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操作平台有一些差异,如果能在本科课程中增大UNIX/Linux平台的比例,效果会更好些。
同样作为多项选择,在对开发语言与环境方面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在校期间和工作中使用的开发语言和环境不太一致,相差最大的是Java和JSP/J2EE,参见图4。可见,高校关于计算机开发语言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调查中汇集了许多关于改进授课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新颖实用,要有规模和内容适合的软件或者硬件课程项目实践。
*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多搞些实践活动,有条件时模拟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多留一些课外作业,多开一些讲座,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考评,少灌输而多启发诱导。
*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应该多样化。例如,将来希望致力于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相关方向的深层次理论科目;毕业后想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可以接受相关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的训练,并有机会参加实际的项目开发,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周期。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3. 改革考核方式
毕业生们普遍反映,闭卷考试有很多缺陷,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所以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形式,需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
*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组织的小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以论文考核为主。
*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
*布置给每位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不以统一的答案标准作为考核依据。*减少必修课比例,鼓励学生选择选修课程。
总之,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而不只是为书本知识打分。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改革考核方式的难点在于可操作性。这类改革必然使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同时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要考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不强,致使毕业后竞争力较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70%。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而是认为学一个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很不扎实,稍微复杂点的编程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太规范,软件工程能力较差,突出的例子就是不喜欢写文档和注释。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的共同反映。例如,关于“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的来源”的多选题,70.7%的毕业生认为是参加工作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其次为课程实习,例如硬件试验和上机项目实习题,占40%;第三为到工厂或公司实习,占39.2%,都高出从大学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23.9%)和教科书(24.8%)中得到的比例。关于“现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被访者回答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和“实验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者,分别占70%和50%。
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企业或政府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他们在接触这类工作时,普遍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受到综合程度较高的、系统级的培养和训练。
一些被访者建议,学校可采用一些有效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ACM竞赛、Linux大赛等社会性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能参与一些具体实践。
*在课程作业中自学,例如自学Linux命令及各种应用语言等。
*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应该从在校期间就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定位做好铺垫。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应当策划并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增加集体提交的作业,培养学生沟通技巧,锻炼相互协作能力。
*要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目前能够给学生锻炼的项目规模比较小,软件工程的知识用不上。
*尽早安排实习。应当加大在大
一、大二的学时和学分量,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
一、大二,通过企业实习让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一些感性体验,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选择会继续提高何种能力的多项选择调查中,59.5%的毕业生表示会提高外语能力(有的被访者认为,目前高校对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够了,但路子不对),48.2%的毕业生表示会提高软件工程能力,25.7%的毕业生认为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很重视的一种重要技能。他们认为,连一篇工作计划或报告都写不好的人,他能否科学地工作就值得怀疑。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写作应用能力有待于提高,他们在表达能力上有明显欠缺,往往是心里有话,却无法清楚透彻地表达清晰的思路、算法和逻辑过程。同样,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文科课程的比例太少了,应加强应用性、科技性写作的训练,比如可以开设“科技文档写作”课程。
调查中针对大学是否应该设置热门的技术认证课程(如Cisco的网络认证、微软的MCSE认证、Oracle的数据库认证、IBM的数据库认证、华为的网络认证等)的问题,54%的IT项目主管认为没有必要,觉得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测试,虽然公司在招聘时会了解员工都参加过哪些相关的技术培训,但这只能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培训基础,企业不会仅仅以证书衡量人,主要还是着重评估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及发展潜力。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学校未必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5.关于复合型和宽口径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IT领域而言,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或者具有管理能力),又掌握了IT专门技术的人才。
对于计算机本科毕业生来说,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不是现实?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既然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并且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应当而且能够拓宽专业领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应用领域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另一种来自某些企业人士的看法是,我们不能要求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既懂管理又懂技术,如果能够达到的话,就直接去当CIO了。复合能力的培养在国际上都是很重要的难题,因此,我们需要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实际上,企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更为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考虑过从计算机专业的人中选拔管理人员”一题中,人力资源主管给出肯定回答的为100%,IT项目主管给出肯定回答的为75%。但是,在招聘时所招收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此题为多选题),则主要是从事测试、编程、研究和技术支持(分别为75.9%、67.2%、46.6%和36.2%)。这就说明,从招聘的角度考虑,招聘计算机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技术性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些人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个人的个性优势而走上其他工作岗位。在问卷调查中,41.3%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开设管理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日后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63%的毕业生也认为,应当对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部分管理和人文类课程。许多高校现有的课程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刀切”,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没有太多差异,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体现出每个人的个性优势。当然,一些基本课程是大家应该学习的,但我们缺乏的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要求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掌握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现实。
*但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并不会一直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因此在校期间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学习能力也是要十分重视的。
结束语
计算机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还跟用人单位的利益紧密相关。这三者中任何一方没有做好,都将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达到三赢的关键。关于这一点,各方面都认为十分必要,某大型软件企业的一份专题报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该报告称:
现实中,学生、学校、企业(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总是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课程太陈旧,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安排也不合理,又不知道企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总是觉得自己开设的课程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基础课起到了知识面拓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作用;专业基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专业课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公共课程和素质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而设立的教育方式。要满足社会需求,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既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同时也觉得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实,学生、学校和企业(社会需求)三方的目的和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那么三方何不创造一些机会坐下来,相互了解一下其他两方的想法,来共同完成这个心愿。而且,经常性的互动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供求差异扩大化,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学、用三者的统一,从而实现多赢的结果和局面。
10.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 篇十
在广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麦强盛就曾对“珠三角”地区47家企业进行调研, 结果显示营销人才的需求居于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首位。[1]多项调查显示, 目前各层次的营销人才求职者和从业者中却普遍呈现出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 不能适应相关岗位需求的特点。[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就是肩负着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3]面对当前市场营销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才供给滞后的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也面临建立与健全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方案的改革, 必须建立在对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基础之上。
在此背景下, 本研究团队对广东省的2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以了解广东省企业最近三年对高职营销人才需求的强度, 所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 以及企业在营销人才开发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藉此, 为广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调研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4个部分:其一, 企业的基本信息;其二, 企业的高职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包括对需求的强度、具体的学历要求等;其三, 高职营销人才所需要的具体职业技能;其四, 企业人才开发的基本状况、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2.调查的具体实施
本调研团队的成员都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 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及相关企业开展, 而且所调查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接收了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广东省内用人单位, 故其调查所得数据的精准性也有了保障。
调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1月~5月期间,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5份, 有效回收率达92.5%。
调查结果分析
1.企业基本信息
此次调查的企业行业分类中, 占比例最大的是服务类行业 (31%) , 其次是生产类行业 (28%) , 接下来依次是其他行业 (28%) 及信息技术类行业 (13%) , 基本反映了聘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企业的行业分类情况。有关企业类型 (见图1) , 半数以上的是民营企业, 为69%, 然后依次是其他企业 (19%) 、集体企业 (6%) 、国有企业 (4%) 、三资企业 (2%) 。与广东省民营企业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状况相符合。
2.人才需求状况
(1) 企业在近三年内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强度。调查中选择不确定的比例最大, 其余依据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不一样, 各类需求都比较平均, 而选择无需求的企业非常之少 (只有5%) 。该结果说明, 多数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公司的规模发展不确定的情况下, 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确定的, 只是对需求强度不明确。
(2) 在营销人才的学历层次上, 根据曾敏 (2012) 的调查, 营销人员学历构成中, 来自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比例为58.3%, 来自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仅占12.5%。[4]而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反映, 在最近三年内, 调查样本所录用的市场营销人员学历层次都集中在大专或中专学历上, 本科比例非常小,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零 (见图2) , 大部分从事市场推广工作的营销人员来自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可以推断, 高职营销专业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
(3) 市场营销人才的岗位层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类营销人才。而罗江等 (2013) 的调查发现, 近五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人才供需两旺,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有向营销的上游延伸趋势, 更多地需要营销策划人才。[5]本次调查分析发现, 在问卷中可供选择的岗位中 (产品研发、产品销售、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客户服务、门店、连锁管理及其他) , 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为产品销售, 其他依次为营销策划、客户服务、市场开发、门店连锁管理及其他, 最少的为产品研发类 (见图3) 。由此可见, 当前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层次相对偏低, 还处于中低层的层次。
(4) 企业在招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中, 一半以上的企业选择个人能力, 依次才是相关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及学校声望。由此可见, 虽然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声望相对较低的现状, 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明朗的, 个人的才能与综合职业素养的发展与培养对于就业来说最为关键。
3.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
(1) 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67.6%的企业只要求达到计算机应用初级即可, 要求达到中级程序员及以上的企业为零。这说明, 作为高职的营销人才只需要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及收发邮件等基本技能即可。
(2) 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企业表示出最多的是A级 (45%) 就可以, 其次是无所谓 (33%) 和四级 (18%) , 要求为六级及以上 (14%) 的最少。广东的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对高职营销类毕业生英语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太高, 能够达到简单的会话要求即可。
(3) 在对市场营销应届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调查中, 被选择最多的是抗压能力, 其他按被选择的次数依次为, 谈判运筹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其他方面的能力。
(4) 在对企业进行“最重要的知识类别”调查时发现, 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 营销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 其次才是人文基础知识 (见图4) 。由此可见, 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目标设定的时候, 应该把营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4.人才开发相关问题
(1) 企业人才开发过程中遇见的最大问题 (见图5) 。排在第一位的是渠道不畅, 其次是人才流失, 信息滞后和培训成本问题排在后面。由此可推断出, 相关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还应该拓宽与企业接洽的途径。
(2) 企业对高职营销类毕业生的基本看法。被选择最多的是职业定位不清晰、知识宽而不精和仅有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两项, 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反映业界发展现实, 以及各高校营销毕业生差异大, 选择专业水平高能胜任高级工作和高职毕业生能力比本科生更强的最少。可见在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提高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理论知识应该强调实用和够用为主, 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要结合行业发展动态。
(3)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招聘途径。占比例最大的途径是求职者主动求职, 其次是人才交流会和员工推荐, 然后是互联网招聘, 所选最少的是猎头企业和其他途径。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除了求职者主动求职、人才交流会和员工推荐之外, 各项途径相对比较平均。
(4) 企业是否有意愿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70%的企业表示没有考虑过, 只有20%左右的企业表示愿意开展长期合作。表明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内容等不够了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及自身品牌的推广, 同时更要加强毕业生质量的提升。为了提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可能性, 我们还对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倾向性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图6所示) , 结果显示, 顶岗实习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其次是开设实践基地和定制班。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有关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生的就业动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基本集中在民营企业, 行业以服务类行业和生产制造类企业为主, 而所从事岗位的前三位是销售、营销策划及客户服务。从岗位层次来说, 多数还处于中低层次。这与当前社会上对高层次岗位强劲的蔓延趋势发展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2) 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多数企业在未来三年内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除去不确定的企业之外, 多数企业都表示有相对较大的需求。所要求的学历基本集中在中专及大专学历, 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基本符合这些企业的要求。说明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 加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3) 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企业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普遍不高, 只需要达到初级即可。但是需要加强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抗压力能力的培养。
(4) 企业招聘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 企业在营销人才的招聘上普遍存在渠道不够畅通, 符合要求的人才招聘途径还不够广, 主要集中在主动求职、员工推荐和人才交流会上, 对于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不够了解, 最具有倾向性的方式是顶岗实习。
2.建议
(1) 近几年, 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 尤其是民营企业。高职院校要加强引导毕业生多对民营企业运营模式、民营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 加强与当地民营企业的合作, 邀请这些企业走进校园进行宣传, 如举办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等。
(2) 高职营销专业在教学目标设置上, 应以服务区域经济, 尤其是服务广东的民营企业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要体现行业动态。加强高层次市场营销岗位和策划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实践。
(3) 在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 要加强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式和内容的推广, 同时要突出学校自身的品牌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麦盛强.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
[2]田琳玲.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状况分析[J].湖南农机 (学术版) , 2012 (3) .
[3]陆芳.福建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4]曾敏, 张铭智.江西民营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5) .
11.儿童护肤品调研报告 篇十一
经研究发现,婴幼儿在成长的各阶段皮肤的pH值各不相同: 0-6个月时pH值约6.5,6-18个月时pH值约6.0,18个月以上pH值约5.5,同时皮肤含水量、皮脂分泌量都有明显变化,因此妈妈们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宝宝的皮肤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护理。
对于宝宝娇嫩的皮肤来说,是否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妈妈们对于宝宝护肤品配方的选择一定要仔细。不过对于包装上诸多专业的化学名词,很多妈妈都感到不知道如何分辨,其实一定要选择那些采用植物配方,无添加的婴儿护肤品为好。
另外妈妈们还要把握以下4个挑选宝宝护肤品的小原则:
气味淡:受生产技术限制,许多婴儿护肤品为了延长保存期、让产品具有香味,香料虽然致敏性比较“隐蔽”,但当宝宝肌肤受到刺激时,便会变得非常敏感,长期使用更会影响宝宝肌肤健康。
质地稀:婴幼儿用的沐浴露、洗发露等都比成人产品要稀,因为婴幼儿护肤品的含水量很高,很稠的婴幼儿护肤品,绝对不能买。
泡沫少:婴幼儿护肤品泡沫越多越不好,因为泡沫具有一定刺激性,会让宝宝非常不舒服,好的婴幼儿护肤品有一定的黏度,泡沫不是很多。
用后滑:宝宝用过后,皮肤摸上去感觉还是滑滑的,润润的。
12.关于美术类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篇十二
一、美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1、调研活动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艺术类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艺术类美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山西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2、调研活动思路方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我们深入我省造型艺术行业团体、基层文化馆(站)、中、小学校和画廊等单位,通过书面问卷、个别访谈、电话调查、座谈会、文献查阅、网站检索等方式,分析造型艺术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现状,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我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团队,加强实践教学,提升造型艺术专业服务我省经济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美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社会精神文明和主旋律文化的倡导与普及,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综合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美术事业的发展以多种艺术样式为表现,并以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为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它同时给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它是我们美术专业教育生存发展繁荣的重要社会条件。同时市场的发展变化也为当今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由于近年来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为主,美术专业人才逐年减少的现状,美术专业高职教育阶段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我们面对的主要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丰富,趣味也趋向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带动和促进了我们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及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
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将有相应的空间。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绘画、雕塑、壁画、书法、民间剪纸等艺术宝藏,从最早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北魏的大同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艺术,北齐娄睿墓壁画,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壁画艺术,宋代晋祠圣母殿雕塑艺术,宋代的岩山寺壁画艺术,金代大同华严寺壁画和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艺术,元代永乐宫壁画艺术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它是造型艺术专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沃土。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对于山西传统艺术的开掘、整理和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扬亟需一批专业的美术人才,这为我省高职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也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省的绘画、书法、雕塑等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变化,通过我们认真调研,在全省各地文化企事业、中小学、艺术公司、画廊、画院、各美术中高考培训学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中都离不开美术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随着我省的文化事业发展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美术专业教育工作更要抓住机遇,致力于培养我省文化艺术人才,使美术专业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美术专业教育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更好的平台。
根据我系近年来对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情况的调查了解,同时也结合了《山西省文化厅山西文化统计年鉴》,具体情况见下表:
文化及相关产业
比例 从事单位
艺术教育业 文化市场经营机构 基层文化馆(站) 画廊 美术中高考师资 其他文化及相关专业 美术设计、出版、报社 18% 10% 20% 3% 15% 15% 15% 中小学美术师资 艺术管理工作 美术宣传工作 职业画师 基础美术技能培养 企事业单位美术工作 美术设计、美编
通过山西省基层文化大调研的结果数据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小学、文化市场、基层文化馆站等部门人才缺少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我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是省内偏远贫困地区的文化(站)、中小学、美术人才严重缺乏,各地山区的中、小学美术师资严重缺失。二是现有人员年龄老化。三是现有人员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从目前全省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我省广大乡镇、农村中小学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艺术师资。综合各方面的人才缺口,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从事美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大体可归纳为:1、从事艺术创作类(主要为各地画院、社会各层次画廊、各大、中、小企业单位、出版社、报社、文
化旅游娱乐场所美术编辑美工等);2、从事教育类(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等);3、从事美编、辅导类(有关艺术馆、站和社区文化中心等);4、从事艺术研究类(艺术科研单位等);5、自由美术职业者(职业画师、美术中高考班、农村的民间美术艺人等,数量极大)。
三、美术专业现状调研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从我省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角度看,扩大培养艺术后备力量,既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向往,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根据山西省文化厅公布的“山西艺术教育调研报告”统计,我省设置艺术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由以前的不到10所,发展到现在的46所,在校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全省64所高等院校中,有46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其中,少部分设立了美术绘画专业课程,如:中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版画专业。影视美术专业和综合壁画专业只有一至两所院校开设。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质量分析
美术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我省各地区。近年来我省美术生源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从近十年来看,美术考生从两三千人一直发展到近年二万八千左右的美术高考生,生源是有一定保障,但近年来美术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明显下降,高职高专生的生源较为突出。美术专业的生源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1、有专业特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2、各类艺术中专学校、艺术类职业高中。
依据全省历年美术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的统计,毕业生中进入事业单位的占20%,进入行业(企业)单位的占40%,自主择业的占25%,继续深造的占5%。
虽然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从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比例来看,就业情况较为平稳。各类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小学、文化馆、画廊、出版社美工等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此外,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和本专业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自主择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进入社会各类私企、画廊、美术高考培训、艺术公司等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学院在设立造型艺术系,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历年美术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统计,毕业生中进入事业单位的占25%,进入行业(企业)单位的占45%,自主择业的占25%,继续深造的占5%。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美术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美术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美术专业学生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择业能力,自主择业灵活就业(开办画廊、中高考美术培训班)的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其就业的主要渠道。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60%在太原市就业,30%在地市级城市就业,10%在县城及以下地方就业。
3、美术专业教育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近几年,随着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艺术高职院校都围绕美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建设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我系结合省内调研情况对本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就业发展需求加入了艺术设计基础课和造型基本功综合绘画表现技法课,同时加大了实践技能训练的力度,加强了艺术写生实践课时的比重,我系在沿袭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加强完善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以进一步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
(2)专业实训条件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学校美术绘画专业都建有一定的实训设施,但各学校之间的实训环境和条件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各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上的经费投入都显不足,离培养高端技能型美术绘画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有在一定的距离,实训条件还需完善。
(3)推行“双证书”制度情况
目前,各艺术职业院校大多都在推行“双证书”制度,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开展此项活动,有的学校未开展此项活动,有的学校获证率高,有的学校获证率低。近年来,我院美术专业学生中级证书通过率达到95%左右。
(4)师资情况
调查显示,我省内各艺术院校美术绘画专业师资配备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当,“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几年,我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参加艺术实践,鼓
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参加艺术系列职称评定,使美术专业教师和美术史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与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省内艺术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美术绘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也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 而是纷纷将眼光瞄准了比较实用的技能型艺术人才,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与史论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美术专业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绘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为艺术市场发展提供合格的艺术人才。 开拓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推进校企对接,加强专业协同合作
为保证本专业学生艺术实践与就业,美术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调研,聘请社会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创造实现美术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近年来美术专业与社会画廊、中小学、艺术设计公司和各地写生实习基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这些基地的合作,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把美术专业的新技术、材料的运用引入专业教学体系,并把校企共同开发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有机的融入一体,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社会需
求(行业)紧密结合,校企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努力探索优化美术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中高职艺术教学体系衔接
美术专业在坚持从日常课堂基础教学到艺术实践、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努力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围绕专业教学发展动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强化专业基础技能,造型能力、综合技法表现能力与艺术理论基础修养,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理念、自觉研习专业学习的主攻方向,坚持造型基础,专业技能与美术专业理论并进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前两年的教学中,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为高年级打下坚实基础。为艺术实践与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培养目标。
(3)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美术专业在原有教学基础上,针对本专业教学发展变化与各画种的专业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知识和技法表现能力学习及艺术理论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美术专业教学发展,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主干课程教材建设,努力构建特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4)建设教师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强化造型基础教学实力与提升艺术创作及理论教学的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促进“双师”结构,鼓励青年教师坚持专业基础教学与实践,促进专业骨干教师在艺术创作、教研、学术和
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并获取艺术系列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有计划的选聘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本专业教学与实践;积极引进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方面使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青年教师比例的45%以上;深化艺术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业务考核等活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师风优良、教学技能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使本学科在专业应用领域与实际相结合,力求达到专业教学与社会实用人才需求的有效接轨。
(5)加强艺术实训,转变培养模式
全面推动艺术实践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综合表现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推动艺术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在日常教学中与社会服务、美术展览、画廊等有机联合,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中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本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大胆实践,多与社会接触,并依托学院教学平台,教学指导,为艺术实践实训创建良好的支持,使美术专业教学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培养模式。
(6)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强教学质量考核监控
艺术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以及社会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实施第三方评价,即建立学生及其家长、就业单位、艺术行业、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关于大学生对护肤品需求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08-29
关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报告09-22
关于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程度调查报告06-28
浅析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需求11-07
关于对违纪学生处分的规定11-17
关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问卷06-18
关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的要求08-06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正能量寄语10-26
关于微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调查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