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精选8篇)
1.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篇一
讲台之星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张
颖
上课开始时,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内容。拿出一个玩具让同学们观察,分别说出从哪个位置看到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一认识了物体的不同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没有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带领学生认识四个不同的面,我进行的太快了,有些仓促,而且与第二环节之间没有过度。
在观察物体这一环节,我应该强调长方体没有正面、侧面和后面,我们如果将一个面作为它的正面,那么它就有了其他几个面。我在让学生观察一个面的时候,不应该总是移动长方体,让学生误以为观察时需要移动物体。
每个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正方体,说一说你观察的是哪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得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再按我说的方式摆一摆,在发下的一张纸上画出来。
这一环节中,学生按照我说的方式摆出形状,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了,学生画的形状多种多样。而且我准备的小正方体太小了,成了有些学生的“玩具“。应该换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大正方体,观察后画出来。
我在让学生观察水壶时,应该让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观察。来回转动水壶导致学生在回答是意见不一。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后面、上面
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第二环节应该选择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的教学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实物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篇二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从不同位置看物体形状的经验, 能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 能根据看到的物体某个面的形状, 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来, 体会物体与它相应平面形状的转换和联系, 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 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 感受生活空间, 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获得成功体验, 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高效, 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 猜想引入
1.录像:汽车行使画面
请看一段录像, 看的时候请你注意是从汽车的哪个方位先拍的?然后……
2.老师还拍了几张照片, 分别是从哪个方位拍的?
同一辆汽车, 为什么看到的不同? (揭题:观察物体)
小结:我们观察物体时, 从不同的角度看, 看到的可能不完全相同。如果你善于观察, 在数学学习上, 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让我们在观察和发现中轻松、愉快地度过这40分钟, 好吗?
设计意图:动态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初步感知, 形成表象, 以便学生感知升华。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3.摆一摆, 看一看
出示一个小正方体:老师用一些这样的小正方体摆一个立体图形, 你会这样摆吗?
你打算从哪些角度观察这个立体图形?
分别看到什么形状?仔细观察, 请你打开信封, 把视图拿出来跟同桌说一说。请你选好之后贴在相应的位置。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 已经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了, 有没有信心把新的难题一一征服呢?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铺垫, 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过度, 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 引入新课
1.正面添上一个
(学生读题) 如果添上一个小正方体, 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话, 应该怎样摆呢?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 这是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师:注意观察, 你们得出6种不同的摆法, 分别摆在哪里,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改变?
引导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的任意一个正方体添一个,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变。
2.要求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1) 自己先想一分钟, 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各摆在哪里?你能一下子全部摆出来吗?
(2) 同桌合作摆一摆, 验证自己的想法。
(3) 全班交流。
(4) 小结:这次摆放又有什么规律? (左、右面)
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正方体的左、右任意添一个,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设计意图: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满足于单一的思维方式, 而要学会深层次思考。
3.如果要求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请你猜一猜, 可以怎么摆?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这次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只要对着原来的正方体的上面任意添一个, 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猜一猜”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4.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拼搭, 你发现了什么?
(1) 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 不同的物体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视图。
设计意图:在获得观察物体的体验时, 获得对物体与其视图关系的认识, 发展形象思维。
(三) 巩固拓展
1.连一连
出示教科书中的立体图。
先摆一摆, 再连一连。请完成课本53页第1题。
2.画一画, 看一看, 拿一拿
课本53页第2题。
出示三个立体图形
先观察, 再画出正面、侧面相应的视图。
先观察, 再想一想上面的视图, 最后来看一看。
各拿掉一个正方体, 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一样?
看来,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了!
3.数一数:课本53页第4题, 数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你用什么好方法?
4.找一找:考一考大家的眼力, 看看谁的眼力最厉害!
5.摆一摆:看谁摆的对, 看谁的摆法多!
6.想一想: (备用) 添一个正方体, 使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有 ( ) 种摆放的方法。
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关键词]观察物体 几何体 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6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学重难点】
1.注意结合观察与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经历活动后能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有根据地作出判断,能结合观察和操作进行简单的直观推理,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件所出示的校园风景图。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美吗?(生:美。)课件中出示的几幅校园风景图是我们在学校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视角所拍摄的。看,我们的校园多么的美丽!你们平时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留心观察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评析:以校园的风景图片入题,学生感到熟悉而又亲切,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之中,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环境”。通过设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巧妙地揭示了课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动因”。】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丰富多彩、各式各样,而从不同角度去看这些物体时,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就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长方体。(板书:观察物体)
引导思考: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物体呢?(正面、侧面、上面)
1.观察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活动A:认知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①师展示教具——图书柜:你们说一说它的正面、侧面还有上面,然后用手指一指、摸一摸,好不好?(生指认)
师:他所指认的面对吗?他说出了几个侧面?(生:两个)真棒!通常物体有门的那个面是正面……
②教师随意指一指书柜不同的面,请学生判断所指的面是书柜的正面、侧面,还是上面。
③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等着我们去观察它、去认识它。(课件展示:洗衣机)说说它的正面、侧面、上面的样子。
④师(课件展示:电冰箱):你们一定知道它的正面、侧面、上面了吧,请画出来。(分小组画)
小组交流后展示作品,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评析:通过观察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使之明白,何为正面、上面和侧面。再通过学生的说、画、交流、评价等具体活动,加强实践、巩固认知,使得学生学在其中,动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物体时,所处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观察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活动B: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
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你能说出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吗?
教师随意转动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说出它正面的颜色。
师(设疑):为什么正面的颜色不一样了呢?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小结):观察没有明显标志的物体时,通常把正对着我们的面叫做正面。
【评析:先通过观察静态长方体,认识其正面、侧面和上面,再通过转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从各个面颜色的变化中,感知到正对自己的面的变化情况,从而使之在操作中感受到只有当那个面正对自己时,这个面才是正面,有机地渗透了辩证思想。数学的概念、命题力求准确、完整和精辟,因此让学生跟着课件学习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3.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不一样
活动C: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面可能是不一样的。
(1)小测试。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谁的反应最快,谁的眼力最好。
测试1:这个图书柜是老师从哪个班借来的?
测试2:这个图书柜里面有多少册图书?
测试3:这个图书柜是由哪位同学来保管的?
分别让坐在教室左右两面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
坐在教室中间的一组学生因为正对图书柜所以看不到两个侧面。
探究观察结果: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
(2)实践感知,合作探究。
教师拿出相机,准备给图书柜拍照。
提出要求:(1)只能拍到图书柜的正面;(2)只能拍到图书柜的正面和左侧面;(3)图书柜的正面、右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
请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拍照。主要让学生说说如何拍到第三张。
师(小结):再一次说明了观察物体时,随着观察的方向、角度不同,看到的面也可能不同。
【评析:利用图书柜这一现成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借测试(巧妙设问,产生疑惑)和拍照(瞬间定格)等实践活动,从不定格的想象到一看了之,再到定格的“永恒”图片,清晰地阐释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不一样”这一知识点,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这一多彩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起来,所呈现的知识也变得浅显起来。】
三、观察思考,运用新知
师(设疑):刚才我们都是正对一个物体的某一个面来观察这一物体的,如果随意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一次最多能看见几个面呢?现在就以观察一个长方体为例,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明确观察活动要求:坐在座位上不动,让学生说说看到长方体几个面。
师(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也能看到两个面,但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评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学生观察得很充分,体会和感受也很深刻,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3个面。】
四、拓展练习,内化新知
1.找一找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送给每个小组一个礼物(两个正方体),藏在抽屉里,请大家找一找。
(1)先看一个正方体,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2)如果把两个正方体横着拼在一起,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
(3)如果把两个正方体叠起来拼,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和第(2)问有什么区别呢?
2.猜一猜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猜猜看。
(1)从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去观察;(笔记本电脑)
(2)换个角度去观察;(马头)
(3)考眼力。(两个老人头像、一个杯子、一个持琴人、一个顶物者)
师(小结):看来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我们才能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评析:本环节教学活动,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要全面。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六、总结升华,梳理新知
师:通过今天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呢?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多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奥秘。
【评析:“谈收获”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谈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更是关注了学生探索的过程。这样做有意识地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构建的主体,从而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为整节课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级观察实物为基础,这也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前提。教学这一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图书柜开始观察,抽象到一般的长方体,认识了正面、侧面和上面。从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到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坡度。
2.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定的观察物体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3.围绕几何体与其他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练习。要求学生先观察1个正方体,明白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再增加到2个,横着与竖着都摆成了长方体,注重比较从这两个长方体的侧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会这些相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总之,整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课件与自制教具的教学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4.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篇四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2、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4、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课时:大约3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8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2、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玩具,赶快打开看看吧。(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玩具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
2、例3,练习十六 5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2.揭示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1、给学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物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2、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3、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为什么说可能不同呢?因为,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
4、练习观察图形
三.学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1、课件演示用小立方体块搭出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在方格纸中画一画)
2、学生自己用4个小立方体块搭出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3、用小立方块搭出符合下列三视图的几何体:
4、做一做:
用5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第三课时 观察物体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六1--4 教学目标:
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
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难点:
1、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出示书包、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出示实物立方体,提问: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几个面?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1、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六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汇报,再连线。
3、完成练习十六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积累运用
1、看一看练一练
2、填一填
从侧面看是A图的有(),从正面看是B图的有()
3、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左面、正面看,各是什么图形?
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疑问。
5.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篇五
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痹谑导使鄄旎疃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被岜嫒洗诱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1苯淌ψ急
,
,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也喜欢拍。下面是老师拍的几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们认识谁?
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
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教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就知道了。现在每组学生都像图片上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哪些部位?
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教师:看来大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个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现在大家交换一下位置,每组前面的小朋友到侧面去看,侧面的小朋友到后面去看,这样轮流交换位置,交换好了吗?再看一看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是你们看到的样子吗?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发现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我们再交换一下角色,让中间这个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小朋友选一个到中间去做被观察的小朋友。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直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感性经验为止。
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
教师:哪些不一样?能向你的同桌描述一下你从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描述时,可能描述不清楚。
教师:大家都感觉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总是说不清楚,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带有相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把小朋友的样子照下来就好看了。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中间这个小朋友拍照,拍一张拷一张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并注明在哪个位置照的。有相机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照。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我们现在能看到了吗?从前面照到小朋友哪些地方?从侧面呢?从后面呢?
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说出“从前面照出小朋友的脸,从后面照出小朋友的后脑勺,从侧面照出小朋友的半张脸。”
教师: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下面请大家看着第41页书上这幅图,你知道哪个小朋友在被画的这个小朋友的前面?哪些在她的后面?哪个在她的侧面吗?
学生相互指。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经验,你能判断下面哪幅画是前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侧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后面这个小朋友画的?把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画的画线连起来。
学生连线后,抽一个小朋友的作业在
上展示,并且让这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41页,这儿有一个课堂活动。大家能看懂这个活动的要求吗?请小组长组织你们小组按这个课堂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
小组长组织学生按图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了,和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一样,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布娃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从正面看到布娃娃的脸,从后面看到布娃娃的后脑勺,从侧面看到布娃娃的半张脸。
出示第44页第6题玩具火车头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不一样,下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这是小娟给她的玩具火车头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拍的几张照片,可是她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她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好了,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说一说这些照片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从前面拍摄的,因为能看到火车玩具的正面;第二幅图是从后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后面,第三幅图是从侧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侧面。
教师:从中同学们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的。
教师:对,只有在物体的前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正面,也只有在物体的侧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侧面,也只有在物体的后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后面。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五、课后作业
6.《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安排的。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实际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如小汽车、玩具、茶壶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学生很容易体会站在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并不相同,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课堂上反应灵敏,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交流,已初步具有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相互合作交流的习惯还需加强培养。【设计理念】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物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从两个方向辨认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看问题要全面的重要性。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力争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研究问题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供观察的材料,让他们通过亲自的观察体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要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全貌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物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全貌,丰富和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玩具模型若干个、不同角度的小汽车、小猴照片。【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寓言故事,你们愿意听吗?那好,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
2、播放故事《盲人摸象》。提问:
(1)这几个盲人摸到大象之后,他们对大象的描述为什么不一样呢?(2)小结:因为他们是盲人,看不到大象的全部,所以用手摸到哪个部位,就把大象想象成什么。
(3)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导入新课:通过看故事我们了解到: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汽车模型,组织观察。
(1)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介绍:这是一辆玩具汽车,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这辆汽车。哪些同学愿意到前面来观察?(请三个小朋友上台观察)
(2)指定观察的位置,并进行观察。
我们大家和他们一起观察好不好?你们三个各自看看,然后说说你是站在汽车的什么位置上,看到的又是些什么?(3)集体交流。
你们看清楚了吗?大家看清楚了吗?猜一猜,这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汽车形状相同吗?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你们谁先说?(分别汇报)他们说得都不错,老师这里有几幅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都是他们几个谁看到的,好吗?(分别出示汽车前后左三幅图)出示右图,这是谁看到的?你都看到了什么?
(4)刚才我们从汽车的前后左右分别观察了汽车,小朋友们观察得特别仔细,老师这里还有两幅图,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幅图又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汽车?(出示汽车上图和下图)
提问:谁发现了?你怎么知道这幅图是从汽车的底部看到的呢?·(5)小结:我们一起从前后左右上下观察了这辆汽车,所以才了解了汽车的全貌,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一个物体? 【设计意图:用儿童熟悉的小汽车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可以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同时把这种观察的方法自觉运用到了自己的观察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会学习。】
2、观察玩具,小组交流。
(1)你能不能用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来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每个小组桌子中间都有一个玩具,请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然后互相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猜一猜,你对面的同学看到的玩具形状跟你一样吗?那你想不想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3)换位观察:请小朋友们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自己的位置,然后继续观察桌面上的玩具,说说这回你又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现在看到的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如果继续移动,你看到的玩具形状和现在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同样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却不一样呢? 小结:当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就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从本位观察到换位观察,整个的观察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亲自参与到观察的全过程中,在观察中比较,在讨论中发现,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他们用眼去看、用口描述、用脑思考、用心感受,使孩子在多种感观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 课件演示:
1、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看到大家观察得这么仔细,也开始认真地观察起身边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说淘气站在熊猫的什么位置?笑笑呢?下面的哪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悄悄地说给你的同桌听。
2、送走了小熊猫,又请来了小茶壶。这一回,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了什么呢?拿出你的答题纸,请你用来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淘气和笑笑对茶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俩还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呢,现在,他们又看到了怎样的形状呢,在学习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答题卡上连一连。
4、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咱们再去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快乐的游戏,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小鸟你看到的是它的哪个面?小蚂蚁你看到的是他们的哪个面?小兔子呢?
5、小猴子新买了一个绒绒兔玩具,他高兴得爱不释手,急忙请来了小公鸡和小蚂蚁,想给自己的玩具兔拍一张最美的照片,照片是洗出来了,可小猴子却不知道是谁拍的,小朋友们愿意帮帮他吗?出示小兔背面图,这是小猴子自己拍的照片,你能说说他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吗?
6、森林深处,坐落着一间小小的房子,四个小动物正在运用刚刚学会的本领认真地观察这间房子,他们都是谁呢?他们在不同的位置,分别看到了不同形状的房子,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站在什么位置看到的这些形状呢?小组讨论,指名上台指一指,媒体播放。【设计意图:在实践部分组织学生看图观察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小动物的活动为载体,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全课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你认为怎样观察物体才更加全面?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一首诗巧妙地写出了这种数学现象,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媒体播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觉得这首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在优美的旋律中,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的整合,而且与课的导入《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首尾照应,使得整节课浑然一体,情境的创设自然而不着痕迹。】 【教学反思】
7.“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篇七
1.课程整合,由语文课文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唤起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看。(画杨桃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画对了吗?(生齐答画对了)
师: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是的,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可能不一样,那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在“观察、操作”中想象
1.立体到平面。
(1)我搭你看,从正面看到了什么?
师:(配合课件演示,分别闪动正面、右面、上面)同学们,你们说我通常观察物体的时候,通常从(生齐答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板书:正面、侧面、上面)。(老师在班上请来一个小助手)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请小助手坐在正方体的正前方,与正方体的正面平视。具体观察、问答环节略)
师:刚刚我们从正面分别观察这几个不同的立体图形(利用课件,一起回顾),通过这几个不同的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呢?
师:说的非常好,1号图形和2号图形从正面看是一样的,3号图形和4号图形从正面也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课件出示结论)。
师: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老师想再增加一点难度。(还是刚才的3个正方体,只是转了一个方向)淘气、笑笑、小鸟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想一想,连一连。
师:连完之后,请同学们自己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验证一下你连的到底对不对?
(2)我搭你画。
师:刚刚我们用3个小正方体搭的是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那你们能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其他的立体图形吗?请看活动要求(出示课件)。
(板书活动2:我搭你画。)
①搭一搭,组长用3个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
②看一看,把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等下搭的时候,以组长面对的面为正面,并且组长搭好之后保持学具不变,开始活动。(小组活动)
2.平面到立体———我说你搭。
师:其实刚刚你们在搭的时候老师也搭了一个立体图形,那你能猜出老师搭的立体图形吗?(边说边在魔术箱里搭一个立体图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搭的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想30秒)想完了自己搭一搭,搭好之后放在桌面,不能动也不能改。
师(出示第1条信息,从正面看3个正方形):请所有符合条件的同学都站起来。(全班基本都站起来了)
师:咦,怎么那么多同学都站起来了?老师采访一下。
生:因为我们都是用3个正方体搭的,所以大部分从正面看都可以看到3个正方形。
师:(出示第2条信息,从右边看是2个正方形)有的同学们很自觉坐下去了。(坐下去的孩子有些失落,继续站着的孩子很开心)(采访一个坐下的孩子)你为什么坐下了?
生:因为我的立体图形从右边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师:(出示第3条信息,上面的正方体在右边)请不符合条件的坐下来。
师:那站起来的同学跟老师搭的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打开魔术箱子)
师:我们给站起来的孩子一点掌声,同学们,通过这个游戏,你想说点什么?
生:很难猜,有很多种情况,因为老师没有给任何提示。
生:我发现,要告诉我们3个面看到的形状才能确定是哪个立体图形。
师:哦,也就是说如果用3个正方体搭的时候,至少要告诉我们3个面,从正面、侧面、上面搭的形状,才能确定独一无二、唯一的立体图形,对吧?
师:那么4、5、6个正方体搭的立体图形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那我们可以回家搭一搭,研究一下。
三、在“游戏“中想象
师:还想玩吗?(生齐答想)接下我们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投影手机APP游戏(观察物体)。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生齐答很好)那我们给自己点个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发现,这些立体图形不管从哪个面看,看到的都是平面图形。
生2: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面观察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可能是不一样的。
生3: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面观察的形状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教学反思】整个磨课过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2个争议。争议一:导入,设计之初,我用的导入是分别从几个角度拍摄了我本人的相片,先出示后面拍摄的相片,再出示侧面的,最后出示前面的,然后提问为什么拍摄的是同一个人,拍出来的画片却不一样呢?学生可以答出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经过几次实践发现,这样的导入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从后面就可以看出是老师本人。经过与办公室的一位语文老师一次偶然的聊天,无意中发现了《画杨桃》这个故事,让我一下子对这个导入非常感兴趣。相对于图片而言,视频显然更加生活,更加吸引人,而且这个视频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样子也可能不同。但是后来又出现了分歧,到底是要这个故事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呢?到底在视频之后提一个什么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呢?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最后确定了,“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可能不一样,那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结果会怎样呢?”这样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冲突,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开展接下来的活动,让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
争议二:虽然从开始到最终版我们2个团队定下的都是研究1个、2个、3个正方体,但是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画产生了分歧。尝试过几个版本。版本一:可以从1个、2个正方体老师搭,学生画;版本二:让1、2个正方体的时候老师搭学生看,到3个正方体的时候才开始自己搭自己画;版本三:安排一个大的活动,直接小组合作,小组长可以选择用1个、2个或者3个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然后带领组员有序观察并画在方格纸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从1个到2个到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进行汇报。最后通过进一步研读教材和教参,决定跟着教材走,先从易到难四次正面观察,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又引出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为下面的深入研究埋下伏笔。接下来是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因为观察的对象复杂了,学生单靠想象难度较大,所以首先让学生想象,然后连线,最后让孩子们自己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来验证,积累活动经验。但是新的问题也因此而产生,安排四次从正面观察老师采用的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总共算下来有15个问题之多,这样让整个活动有些零碎,不容易突破重难点。经过一次次思维碰撞和实践之后,我们终于寻找到了一条很好路径:我们把整节课模块化,分成二大模块。第一个是从立体到平面,第二个是从平面到立体。根据这二大模块我们又分成三个环节,活动一:我搭你看,你从正面看到了什么?活动二:我搭你画,你能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并把它画在方格纸上。活动三,我说你搭:根据指令,让学生猜出老师搭的立体图形。这样思路更加清晰而简单。
8.介绍一种物体 篇八
小丫:我学到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假设等说明方法。
老师:学得还真扎实!毛豆,你能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物品吗?
毛豆: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电冰箱吧!我家有台海尔牌电冰箱,它高1.5米,长0.6米,宽0.5米。这里我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电冰箱的大小。
小丫:我来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爷爷菜园里的大白菜。爷爷菜园里的大白菜真大,那肥硕的身躯活像一个个孕妇。叶子上白色的经脉向两侧蔓延,或粗或细,或长或短,就像爷爷的胡须一样。刚才我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向大家介绍白菜。
毛豆:苹果圆圆的,和柑橘一样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没有熟透的苹果,浑身碧绿;熟透了的苹果,变得红黄相间。没熟透的苹果,咬上一口,又酸又涩,难吃极了;熟透了的苹果,甜丝丝的,叫人越吃越爱吃。这里,我运用的是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苹果。还有……
老师:掌握了说明事物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说明性的文章?毛豆,你来说说。
毛豆:我觉得要写好说明性的文章,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要写的物品的特点,想一想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比如说要写一种水果或蔬菜,可以重点介绍它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水果或蔬菜的产地,栽培、生长过程,让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对你所介绍的水果和蔬菜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小丫:我赞成毛豆的说法。如果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玩具、文具、电器,则可以重点介绍它们的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
毛豆:抓住物品的特点,确定好介绍的内容,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物品。如介绍一种水果或蔬菜,习作时,可以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可以按照生长过程来写;还可以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先总的介绍水果或蔬菜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再具体讲述水果或蔬菜的特点,而后抒发自己对这种水果或蔬菜的喜欢之情。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12
《观察物体》的教案设计10-01
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7-05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1-09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06-25
观察物体实践活动总结08-31
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12-06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03
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