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2024-11-24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精选8篇)

1.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安徽省无为县北城小学 /沈菊英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汪文华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资料 :

1、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教学目的性原则、自主学习性原则、活动多样性原则、开放创新性原则、大信息量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上课, 而是备课, 在备课中建立学科资源库, 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 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专门安排了11课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教材, 其安排如下:

上述安排告诉我们,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作用和优越性

(一) 能创设灵活、有效的教学环境

合理的数学教育, 应该使学生有机会在现实背景中, 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探索规律, 建立模型, 实现再创造, 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式,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几何课的教学中, 各种图形变化很多, 特别是立体图形, 要将其画出来不容易, 而利用多媒体能用语言、文字、图像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 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让其更有效地做出反应。用计算机的制图功能, 能以不同的层次或色彩将立体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启发、刺激作用, 使几何教学发生变革, 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探索,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 初中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若单纯讲授则显死板, 相反, 若是利用计算机则可设计如下情景:屏幕上给出一个三角形和“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个按钮, 选中哪一个, 三角形都能产生相应的变换, 于是出现不同位置的全等三角形。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能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而且接触到了“变换”的思想。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不觉得枯燥, 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进行认真观察, 主动思考, 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又如, 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时, 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 (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 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 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 , 同学们会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实例。这时, 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 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 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 (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 ;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 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 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注重过程教学, 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 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则为学生进一步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利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生成图像的功能, 在一定的程序控制下得到函数的图象, 从而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因此, 人教版教科书先后安排了《利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等信息技术应用内容。

(三) 能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 独立地或互助地发现问题, 实验调查, 用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如几何画板可以为“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 还能动态地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 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 因此, 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这样, 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做实验,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 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 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 (逻辑思维过程) , 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 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的有效工具,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学习《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一课时, 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 通过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还先后安排了《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旋转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探索位似的性质》等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 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观察得出轴对称的性质;探索旋转的图形, 得出旋转形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 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等。

不过, 凡事有利也有弊。数学教学,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 提供了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 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 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 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上, 产生思维惰性, 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 “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 注意时机和时间, 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 体验感受数学, 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操作技术也是这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 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 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问题, 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嵌入式教学”) , 这样会更实际, 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 教学目的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数学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 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 自主学习性原则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培养。

(三) 活动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学, 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为教学中学生更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搞课题研究以及上网查资料、上机操练等。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 采取多种形式、方法, 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 动员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开放创新性原则

开放有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过程的开放, 也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在开放式教学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更广泛涉猎各种素材, 从中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通过开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

(五) 大信息量的原则

大信息量是“整合”的物质基础。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时, 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大信息的情况下, 才能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 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有不同的提高, 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研究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专门安排了十一课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中, 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3.信息技术教学素材选取的原则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素材;艺术性

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的地位得到加强,课堂的时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往往非常关键。本人通过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总结出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

为了确保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使用教学素材,教师应事先对所选的素材进行仔细的检验,不选用那些存在争议的或可能对知识点产生误解的素材。比如,在讲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时,从网上下载了一个习题,问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里面包括一个移动电话。课本说的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而移动电话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所以该图片放在这里容易引起学生误解,造成思维混乱。我们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应该服务于课堂学习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配合应自然、贴切,能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点,杜绝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的教学素材。譬如,对于Photoshop中仿制图章工具,素材不同,导向迥异。有教师选用一张长假后湖面上游人随手扔弃垃圾的图片作为素材,请学生用仿制图章工具做一回清洁工,用清澈的湖水去覆盖杂物。某教师则选用的是一张老照片,是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抗战时的合影,其中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开除党籍,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个“坏人”从合影中抹去。从内容上讲,两位教师都可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但是除去杂物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而除去人物则是不尊重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信息实践。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绷紧这根弦,以传递“正能量”为导向。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要体现时代性、生活性

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的时代性,在本人看来就是要活在当下,与时俱进地选材。例如,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背景展开的示例还在某些教科书上存在,而这个当时大家津津乐道的内容已然无法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要积极弥补这种缺陷,对素材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选取当下的热门话题,“旧瓶装新酒”,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但对象已经“升级”。

教学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学生“量身订制”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以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获取知识。

三、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整体性、连贯性

课本“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发布、交流为主线进行内容标准的描述的,但从每一章或每一节来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果是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技能的讲解都各使用一个素材。如果照本宣科可能导致学生下课后一关计算机,头脑里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个零散的局面,我采用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比较适合的教学主线,用统一、协调的素材把整本书贯穿起来。到作品发布时能够把所有作品串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大作品。

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重艺术性、精致性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是美的高级形态。教学素材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原理: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去表现教学内容,使内容和形式富有美感,以此引起学生美好的感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容易教授有关软件和工具的具体操作,但往往忽略了学生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方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具艺术性,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简洁生动,构图均衡统一,文字优美醒目,也可以恰当地运用特技手法组接画面,使教学内容富有表现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授课老师只设计了一个任务,却使知识点完美地体现在对教学素材的操作中:把具有茶文化的图片、优雅的音乐、茶壶缓缓倒水的影片整合到一张幻灯片中。这个操作任务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老师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不露痕迹地把三个具体的操作整合到一个完整的作品中,使学生在完成操作后能够进入一个赏心悦目的场景,不仅对整节课的知识、技能有了较为完整的掌握,也体验到了课堂中的美,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挖掘教学素材中蕴涵的静态认知技能,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松.信息技术课教学素材的有效选用与合理设计[J]. 中小学电教,2014(20):25.

[2]倪红.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素材的选取[J].管理观察, 2014(4):104-105.

[3]古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甄选原则教例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63-64.

4.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四

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_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频繁;⑹公正公平;⑺积极;⑻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实践内容及要求:

王老师是刚分配的老师,他很想了解运城的风土人情,请为王老师设计一个运城一日游的旅游计划。

搜索运城有文化内涵以及地方特色的经典景点,为王老师设计一个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费用等情况的旅行计划,并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以及旅游将要达到的效果。呈现的方式以及要求:

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收集到的资料加工处理用所学过的应用软件展示给同学,尽量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旅游兴趣。(软件类型不做具体要求)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5.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五

孙明2 2010-12-10 13:41:14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孙明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其评价机制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成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评价的方式和效果也将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信息素养。

在过去十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导致教学评价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在教学中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有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逐渐认识到以往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缺失,并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表,将学生每次上课的相关评价结果登载到记录表中,通过该记录表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成长情况。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改善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适当、及时的教学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也可以对课堂起到反馈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1、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认识不够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早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相比其它进入中考、高考范畴的科目来说,少了考试的评价为导向,很多家长便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部分学校也对信息技术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课堂教学便显得有些随意,一些教师也经常忽略了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评价,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便导致学科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与其它学科相比,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也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2、现有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就目前一部分小学而言,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校评价方式会根据任课老师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教学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学校沿用了传统课程的试卷考查方式,将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做成试卷,让学生用笔试的方法完成相关操作描述,教师评分后作为终结性评价成绩;有的学校没有组织考试,造成学生学习的时候对所学内容并不重视;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考核评价中增加了上机测试的方式,以学生上机测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本学科的评价结果。

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过多地重视终结性的评价结果,往往忽视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容易以偏概全,有失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改进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改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

1、倡导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或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体现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评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或纠正,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更综合的评价方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收获。

2、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我所任教的班级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平时在家长的带动下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多,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里没有机会使用电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有较大差异。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评价也应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只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3、开展多样化评价的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口号,目前教师运用得最多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任务学习或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品,如画图作品、电子小报、网页、演示文稿等等。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可适当地开展小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给予优秀作品以肯定和展示的机会,将更好地发挥作品评价法的优势。作品评价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评价要求。

2、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

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类似于成长记录袋,可以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记录,体现过程性的评价。Blog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作品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记录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袋”,并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美国学者林(R.L.Linn)和格朗伦德(N.E.Gronlund)系统地总结了成长记录袋的优势:由于成长记录袋是由课堂教学的产品组成,所以很容易和教学结合起来;成长记录袋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学生担负起确定目标和评价自身进步的责任;成长记录袋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合作和反思学生进步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成为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成长记录袋可以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家长会机制;成长记录袋可以向家长展示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发展情况和当前所具备的技能。

3、过程性量表记录法

过程性量表是一种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程序是:先编排专门的评价表,确定评价指标(项目)、权重、评分标准;再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汇总所有的评价表,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等级。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倾听习惯、用机习惯、作业上交情况等维度进行相关权重的评价,最后将每次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处理。评价量表可用于日常教学研究的形成性评价用表。除些之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平台。比如,可以改进“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法,简化blog的操作,并可以更好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固定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多种方法并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努力。

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技能综合性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更没有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同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问题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将更完善。参考文献:

[1][美]R.L.Linn & N.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204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坤敏,刘红艳.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作品评价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3]张艳艳.Blog用于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05,4.[4]方红《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成都教育学院

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六

张思胜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提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几点思考;初中

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关注学生本身,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本文通过深入思考详细指出了当今信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绝不容忽视。下文详细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运用技能。当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对于信息库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所以并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也没有严格要求。这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散漫,信息技术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其次,学生没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影响,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使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关系着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缺乏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它不仅使学生在信息教学中难以收获知识,还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趣味,学生兴趣缺乏。教师在信息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无趣致使学生兴趣缺乏,难以提起学习劲头。其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存在偏差。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得以普遍应用,人们主要用来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起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愿意接受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偏差和缺乏也为教师的有效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了阻碍。

3.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会导致难以高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难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首先,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并没有设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这种教学设备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做到一机一人,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均,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教学条件的不足也使信息课程课时少,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少,难以及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经济制约等,学校招聘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符合教学要求。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做独特的事情,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前景。教师优化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就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文档的使用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一下各种工具的用法。在讲解完后,让学生通过word文档中的工具制作静态的电子贺卡。这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贺卡,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对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少的。现今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人们的生活,还在人们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减少阻力。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word、ppt等办公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并努力加强记忆和操作。这种总结式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似软件时减少困难,推动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信息技术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能够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在不断挑战和进步中成为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教师通过有趣的讲解和神奇的操作能够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使其投身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初中信息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积极加以改善,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1.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改进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教学课堂更加自由,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操作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增加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2.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正确打字时,可以选择一定的`文本内容,规定时间,看看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最快打完字。这种比赛的方式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动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方法。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寓玩于学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画画,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了谁就可以操作一次,最后看谁先画完。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寓玩于学,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玩游戏的快乐。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练习。

3.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是有效的教学媒体,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首先,教师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详细了解操作步骤,可以将每一步操作都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能够让学生更仔细地了解操作步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及时进行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使学生了解和喜爱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高效展开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还应当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首先,教师应当亲和教学,改进教学气氛。教师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也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和参与。其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可以多走动走动,对于学生的疑问要积极地给予回答。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拉近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开展有效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增长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3)。

7.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七

一、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的效率,帮助学生转变“学”的方式

1.运用CAI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积极学习,探索信息技术的学习动力。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不可以把单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直接“输入”学生,应该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CAI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自主学习。将平时一些静态的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集合在课件中,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接收了多渠道的信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新课的认知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情感基础。

2.运用CAI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

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所改变,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机灵的小老鼠”教学中,通过魔术导入新课,利用光线传感器对光线的变化来控制小老鼠的出没。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对后面学习光线传感器,用Scratch搭建老鼠出没的脚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运用CAI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有些知识点有些抽象,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学习有些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上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局限性。如果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利用计算机的展示功能, 以动态视频或图像、文字等呈现方式,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运用CAI帮助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教材有滞后性,教材刚编写完,相关的软件和版本已经落后了,教材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 目前是互联网的时代,好多信息技术新的知识就在网上。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课程的最新信息和资料。学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应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下载网上信息一课时,学生以查找大熊猫的相关信息为线索,搜集了上课需要的最新的应用软件,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全面掌握在因特网上下载有用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运用CAI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相关的工具展开。信息技术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CAI,拓展学生的探究面,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对比,理解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探究相关的知识点。发挥CAI的优势,给学生的探索道路指明方向,拒绝毫无目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认识S4A程序和Arduino时,通过计算机视频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知识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CAI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教学中“教”的效率

1.师生互动性原则。

运用CAI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的互动为下面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开了一个好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以便学生更深入的学习。

2.情境趣味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学习材料,所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感兴趣。情境的设计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有真实的、难忘的情感体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展示中以动画、声音、图像等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使枯燥的学习变为积极快乐的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思维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教师如果轻易的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知识, 学习效率不高。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在教学中适当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中学习知识。这样学习更有效。

4.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在课前深入分析学情,面向每一位学生,最大程度的将这一原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5.主动探究原则。

教师问题的提出,应该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一个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一个作品素材是如何收集的,以及如进行作品的发表等等。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遵循CAI教学的原则,运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可以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可以突破相应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自主构建,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的背景下,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笔者在本文中通过课堂的实践运用CAI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上课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应用CAI时,要遵循师生互动性原则、情境趣味性原则、思维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主动探究原则。

8.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 篇八

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我国教学教育的趋势,同时变成了数学课改内容的一个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四个原则,即简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全员全程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地与这四个原则相联系,同时注意三个部分:课堂教学部分、课外部分、教学设计部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四个原则 三个部分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简单性原则

简单性原则是指,保证教学效果的情况之下,选择使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小学的信息技术比较单纯,大致分成两种:第一种是PPT这类,另一种是计算器,数学软件这类以及一些网络资源。老师选择这些方法考虑的原则是简单。比如运算只需要计算器不需要计算机这么麻烦。简单可以便捷步骤,易于操作,方便学生学习接受知识。所以简单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时考虑的事情。任何步骤,只要化繁为简,就可以很好的被人所接受。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化繁为简。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要将使用的工具好好斟酌,使用更加简便的那一个。

2.和谐性原则

和谐性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互交融。和谐性意味着使用信息技术是必然的,非常有必要的而并不是强加上去的,所以和谐原则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是仅仅是工具。让技术容在数学中,为今后学生可能的科研与工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启发与教育。

3.全员全程性原则

全员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加入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一部分参加另一部分没有参加。全程的意义在于,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合适的方式。全程性保障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学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4.目的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的课改都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能够更好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学生对该科目的喜爱之情,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虽然没有涉及到信息技术改良的教学同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如在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以后所产生的效果。比如,数学的传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信息技术却大大促进了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培养的进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己搜索任何他想要知道或者需要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没有好好指引学生使用网络或者信息技术,就会向相反的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1.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向全班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说在花园运动场等地方。信息技术为上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运用电脑给学生演示情景进行数学学习。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这类工具。一个问题的抛出也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如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得出结论。

2.课外部分

课外部分就是学生学习完课堂内容的时候,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资源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认真的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够解决来自于老师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好好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积极地跟老师交流沟通,同学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比如,通过QQ、飞信、BBS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课外学习交流,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3.教学设计部分

教师是课堂的规划者,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达到令人满意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1)明确教学内容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重点和难点都是什么,如何处理。当明确了这些之后,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表达方式,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以及背景就非常重要。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2)完成了教学内容,就要开始向学生讲解一些资源,不仅仅是教科书还有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有关教学资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内容扩展。

三、总结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模式的实施,并不是毫无条件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有计算器、计算机和相应的设备,这样才能开展教学;第二个条件,就是老师必须会使用信息技术,有使用的观念,并且能够掌握一系列使用的技能。老师操作使用的熟练程度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展开使用。老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就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真正的融入到数学中去。

该模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的探究融为一体,从模式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是情境设置通过该情境引出所要学习的概念或者是通过该情境探究得出一定的数学命题。无论是概念的获得还是命题的得出,都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个体的探索和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类似于数学家探究数学的方式求得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至上--携手共建幸福家园下一篇: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