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小班(共8篇)(共8篇)
1.教学反思小班 篇一
小班语言活动反思好饿的小蛇小班教学反思
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好饿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现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在活动中孩子能大致说出水果的名称或者是颜色,于是教孩子们一些新的词,如:红红的,黄黄的,弯弯的等,提升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除了语言领域的表达讲述,还渗透了其他领域的`元素。如:科学,一共出现了多少水果,以数序的形式让幼儿理解。艺术:让小朋友学着小蛇张大嘴巴,“啊呜”吃东西的样子,把孩子的兴趣带到了极高点。社会、健康:“你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你会怎么吃东西?”幼儿回答“应该洗干净,剥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儿如何正确的饮食方法。
《好饿的小蛇》活动一改我往日对于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呆板的阅读方法,以幻灯的形式和幼儿共同阅读,整个活动在一种轻松、有趣、和谐的环境下有序、有效的进行。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猜测和想象。由此产生了能使幼儿参与互动的话题内容,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回应,如重复、解释、追问等,将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发挥到了极致,使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而有效的互动,既引导幼儿感受到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较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
2.教学反思小班 篇二
一、转变教学观念, 适应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从形式到内容, 都发生革命性变革,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明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 得到老师的个别化教育, 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
明确小班化教学的目的以后,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发生转变,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课程设计时更多的考虑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 然后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 也就是“先考虑孩子再设计教学”, 不再是“设计好教学再安排孩子”。二是以往考虑更多的是, 教师如何上好这节课, 出现什么问题多认为是孩子没有“配合”好, 而现在更在意的是孩子如何上好这节课, 是老师如何“配合”孩子们, 让他们学得更好、更快乐。“孩子的学重于老师的教”。观念有所改变后, 教学行为自然也会随之而改变。
二、运用教学模式, 践行小班化教学理念
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学习不能只是关注共同探讨、一起学习, 需要通过课前的异质分组、课中的小组成员任务分配、课后小组自由重组多个环节的合作学习方式, 达到照顾每一层面的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目的。如在《捉迷藏》教学中, 课前已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了A、B、C三个层次的排列 (A类为优秀, B类为中等, C类为学困生) , 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散到每组按学生数排列数字顺序组成合作小组, 每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内都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 按教师明确的要求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教学《捉迷藏》认读生字宝宝预习反馈环节时, 我要求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由组长选择反馈方式完成学习, 在此可开展组内开火车读, 组长帮助;BC类学生结伴读易错字, 组长帮助;C类学生读, B类学生帮助等多种形式的认读。一节课时间有限, 老师无法了解所有孩子对生字的认读的情况, 由合作组长代替老师来完成这个工作, 事半功倍。再如标识自然段的预习反馈时也是如此, 都是以最便于各小组掌握知识、开展适合本组合作形式为出发点的。课后小组的自由组合可依据学生的家庭地址、个人交往、兴趣等因素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学习要求。合作者可以是家长, 也可以是同学或玩伴, 一切以轻松完成学习为出发点。如《捉迷藏》课后玩捉迷藏的游戏, 就没有规定合作的对象和人数, 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2. 任务单的内容设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在相同的课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这是对小班化教学的最大挑战。我通过三张学习单落实我校的教学模式, 为不同层次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 使每位学生各有所获。如在教学《捉迷藏》中, 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反馈单都设计了两种星号的题目, 一颗星的题目浅显易做, 是为c类学生量身定做的, 二颗星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A类学生可独立完成, B类学生需合作后完成, C类学生需帮助完成。课中学习单的一颗星题是把学习的生字按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进行分类, 通过做游戏围绕此内容开展学习, 所以对C类学生来说已没有多大难度, 能较好完成,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二颗星题是一道填写量词的开放题, 对于C类学生有一定难度, 于是采用由A类学生引导B类学生、B类学生帮助C类学生的合作互助方式学习, 此题就让A、B类学生得到知识的拓展。
3. 关注每个学生, 自然形成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就是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 通过课座椅的个性化摆放可空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自由地通过游戏、情景构建、成果展示等进行互动交流, 在参与不同的活动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如《捉迷藏》的教学开始由三条谜语引出三个可爱的小动物, 既让孩子们了解了动物们的特点, 自己还可以学做它们的样子呢!多好玩呀!孩子们还和小动物打招呼呢!既学了“青”“你”“你们”, 还被老师夸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呢!特别是在八个生字的教学环节, 每个孩子都很喜欢。我首先把这八个字宝宝藏起来, 请八个平时认读好些的同学上台找出来读, 台下的同学判断, 之后老师再评价, 台上学生最后全班带读。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着台上的同学, 对台下的同学比较忽视。怎样让台下的同学也成为主角呢?于是我就让台下的同学来一个抢读游戏。其实, 这个游戏完成了我对孩子们的一个检查过程。在这个环节中, 孩子们是乐得不得了, 他们都不需要我了, 我也落得个“轻松”。到了后面读第一自然段时, 我们也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完成的, 每个大组都要读书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而且问题都不一样。这样, 他们就会认真地听, 既培养了孩子们认真听的好习惯, 又让孩子们领会了其中的意思。后面还观看了三个“小动物”的“情景表演”———“见面”, 十分有趣。再如, 找生字宝宝读并把它们送回家这一系列环节, 我请2号同学和两个1号同学上台, 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活动来教大家如何将字宝宝送回家的, 送错家的孩子们还可以再送一次。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氛围中, 错了的孩子也不会因为错而感到难堪了, 他们会很乐意地再送一次。后面词条教学的环节也体现了这一点, 先读好短词语, 再读长词语。这样的层次教学, 既保障了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 对他们而言又多了一份挑战, 也就多了一份热情, 对于班上平时特爱随便插嘴特好动的一个孩子, 上课时我见他有点改变, 特意表扬了他, 为了他我当时还新增了一个小环节来满足他好说的心理。还有两个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 很多音发不准。当时, 我把话筒拿到他跟前请他读, 并表扬他读得比以前好多了。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 拉近了师生距离, 教师眼中时刻关注学生, 学生眼中老师只是合作学习伙伴, 学生的参与兴趣更加浓厚, 真正做到通过体验、实践掌握知识。
三、实践中的思考和困惑
1. 班变小了, 教师的任务更重了
参与小班化实验工作后才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人数虽然减少了, 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不减反增, 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都不能按照大班的教学方式开展, 相当于是课堂环节的重新构建。在此过程中常常感觉到心中思绪万千不知如何践行, 教师是实验的核心, 要想更好地体现小班化教育, 还需要我在实验的路上边做边学, 不断提升。
2. 怎样小组合作才最有效
运用“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时, 课堂中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怎样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才能达成目标, 体现发展是常常困惑着我的和需要探索的。
3.教学反思小班 篇三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距离城区不远的农村中学,一些好的生源流入城区中学,加上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数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因此生源质量较差。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再加上初中所学知识比小学要深、难,每一堂课的容量比小学大,许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造成听讲很吃力,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从听不全,到听不懂,然后变成不想听。
开学初我们作了一些小调查。
①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好吗?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结果有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不好”;②你喜欢上数学课吗?A.喜欢B.比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结果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喜欢”;③你觉得数学课的内容是否枯燥?A.枯燥B.比较枯燥C.一般D.不枯燥,结果只有近30%的学生选择了“不枯燥”。
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或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存在着畏难心理,遇到一点挫折,立刻想到的是自己数学学得不好,不愿意动脑筋,反映在课堂上,简单的题目大家争着回答,稍微难一点的题目许多同学就不愿去动手、动脑,都指望别的同学或由老师来解答。
通过对小班化教学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知道小班化教育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的做法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教学。
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将学生分成三类,A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学习刻苦、成绩优异。B类:对数学有兴趣,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刻苦精神、成绩不稳定。C类:智力因素不佳或学习习惯较差,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三类学生,备课组成员集体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将教学内容以“台阶”式地呈现,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上课积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上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对“每一个”;体现在练习和作业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主要面向A类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B类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可适当选择一些选做题练习,重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知识欠缺多,对他们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起点低,坡度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个体情况,由教师在必做题里指定练习,让他们完成,其余必做题由他们视自己的情况完成。因为是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为实现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各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解题要求,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3.引入积分卡评价制度
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表现,给学生打“★”。一个学生一天可以获得多个“★”,由学习小组(每班5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成员轮流统计,签名确认,然后交给老师。1个“★”1分,根据学生得到“★”的个数统计出一周的累计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评出班级每周数学学习之星,张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一学期结束,由教师统计,评出班级学期数学学习之星,颁发奖状和小奖品。“★”的获得是根据表现,A、B、C三类学生只要认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都有同等机会获得“★”。获得“★”时,周统计时,学期统计时,学生们都很期待,也很兴奋。一个小小的“★”,给了学生三次激励的机会。
三、对学生分层要求的几点反思
1.分类要进行动态调整,教师要适当干预。
刚开始分类时,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学生以前的数学成绩和实际表现,作一些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对B类和C类学生中进步明显的,鼓励他们按照A类或B类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一些学生在分类时,故意把自己的标准压低,教师要找其谈话,适时干预,力求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调控好自身情绪,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对几类学生要一视同仁,他们只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能因为他们数学成绩的好或差,在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不一样的感情。对B类和C类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打出“★”。
3.利用积分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还需要不断完善。
在教学中,有时“★”打得随意,引起学生争论。另外,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如何合理打“★”,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完善。
小班化教学加快了师生信息的传输,增大了生生交流合作的时空,教师对小班中的每一个人的關注机会更多,更容易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小班化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承认差异,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理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篇四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2
在本节活动中能注重游戏性,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的快乐。此类的活动设计也是现在比较注重推广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的听音猜车环节,在声音的准备上要清晰,大众,能使幼儿在听上两三遍之后猜出是什么车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相对来说不够丰富,一旦声音模糊却特点不够明显,幼儿很难猜的出来。就会影响课堂的效果。之后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前要设定游戏规则,不然幼儿玩开就会不好控制课堂纪律,孩子的常规也是关键。在后面的学习儿歌内容上,对幼儿也是一种挑战,之前的游戏环节,或多或少会分散一些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儿歌的效果不够好。
这样的活动设计其实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游戏、教材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儿歌,感受儿歌,从而又不因为游戏的内容而分心。每节课前,都要跟孩子心里的交流,让你的话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同时在平时也要多注意幼儿,尤其是个别调皮的幼儿,多沟通,不仅会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为老师以后的课堂内容创造条件。
想要上好一节语言课,不论是语言的常规课,还是现在游戏化的课,都和孩子密不可分。平日多积累经验,多和孩子接触,建立良好的课堂规则,让每一节课都生动有趣。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3
在语言活动《毛毛虫》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这个生动的小故事,帮助我们小六班的孩子们感知毛毛虫怎样会变成蝴蝶的过程,同时学习正确地使用量词:个、只、颗、块、片,并学说短语“我吃了……”。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由于小班幼儿说话没有完整性,重难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学习量词并敢于在大家面前表述。
活动中,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设想让幼儿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量词,发展语言表的能力。最后设置了表演环节,让幼儿扮演毛毛虫,练习固定语句并巩固对毛毛虫变蝴蝶这一过程的认识。当然,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引导语有些繁琐,不够精简,引导幼儿练习说固定句的机会较少;在在完整讲述故事时,跟我一起念故事的幼儿不多,我应该调动起他们和我一起念故事的积极性,这样活动效果会更好。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4
《摘果子》这一活动运用了我们自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一课件以小猴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形式展开并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幼儿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多媒体系统的运用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且每一部分结构紧凑,使幼儿在动眼、动手、动脑与动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发挥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5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儿歌《嫩芽娃娃》。
2、激发幼儿探索树叶变化的兴趣,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3、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儿歌内容。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自制大树布于场地四周、自制树叶每人一片在场地一角。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花草树木。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四散观察)
二、席地而坐说一说
1、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春天到了,地上长出了新的草,草地变绿了,树上也开始长叶子了,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淡绿色的、嫩嫩的,我们叫它嫩芽。
三、学习儿歌《嫩芽娃娃》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嫩芽娃娃是怎么长大的呢?
3。春风吹,春雨下,阳光照,嫩芽娃娃慢慢长大。
4、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规律。
5、教师复述儿歌,幼儿学念。
四、嫩芽长出来了
1、找一找嫩芽娃娃躲在哪里?
2、看一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比较叶子的颜色、大小上的差异,它们应该谁的嫩芽娃娃。
3、我们一起来做春姑娘,让周围的长出嫩芽。
4、幼儿边念儿歌边为周围的自制大树粘上小树叶,最后一起完整地念儿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孩子们正是在我创设的这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乐意与人交往。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6
小班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 感兴趣的活动,儿歌《见面歌》是一篇关于小动物讲礼貌的儿歌。内容浅显易懂, 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用特殊记忆,有趣的儿歌符合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
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们和一些小动物交上了朋友,并且让他们大胆的创编小动物见面的情形,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等。在活动中也让幼儿懂得朋友见面时要有礼貌,学会了几种与好朋友打招呼的方法,如握手、拥抱、礼貌语等等。通过这些简单易学的方法,使幼儿与同伴之间增进了情感交流,消除了他们在园的陌生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7
大拇哥,二拇弟,三姐姐,四小弟,小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这是我给小朋友上的一节语言活动《大拇哥》。这首儿歌短小精悍,内容也较容易,主要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同时还能活动幼儿的手指,锻炼手部肌肉,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加幼儿生活情趣,五个手指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团结友爱,从而潜移默化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刚开始我玩了一个 “大拇哥睡觉、大拇哥起床”的游戏,由于小朋友基本上都认识大拇哥,所以在说大拇哥的时候进行得比较顺利,小朋友也玩得挺开心的,接下来我介绍的是二拇弟,我是大拇哥,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我在家里是大哥哥,我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你们想认识吗?我旁边的是我二弟叫二拇弟,教师引导幼儿向二拇弟问好,一方面是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幼儿认识二拇弟的过程。然后继续玩二拇弟睡觉、二拇弟起床的游戏。接着我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其他三个手指的名字及主要特点。三姐姐:站在中间,个子最高;四小弟:站在三姐姐和小妞妞之间,不高也不矮;小妞妞:个子最小,又矮又瘦,站在最后面。这一环节下来幼儿对三个手指认识得比较好了,有了这个环节铺垫,以便更好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来学习儿歌。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手指偶的形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孩子学得很投入。
一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基本已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并能边念儿歌边用动作表示。从这一活动中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可在教育中使用一些拟人的手法,多利用一些教具,多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方式,让孩子们喜欢、接受,学起来也更加的轻松。体现一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8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中玩玩学学。整个活动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但是在第一环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妥,我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在音乐声中作鸟飞,鱼游,兔跳,鹿跑的动作,并且边学边引导幼儿说:“拍拍翅膀飞呀飞”、“摇摇尾巴游呀游”等等。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念儿歌,因为这些都是儿歌里的句子。
活动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有局限的,活动的目的性太强,没有让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各种动物的理解,来进行模仿,表达表现,完全是跟着教师做动作。虽然儿歌中的句子时熟悉了,但是如果能先让幼儿自由表现,然后再用儿歌中的句子对幼儿的动作概括,可能效果会更好!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9
让动作表演渗透到语言中,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利用本次活动,结合班级幼儿特点,在“情境表演中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方面作了初浅的尝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关键,尤其对于小班的幼儿,更是如此。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正是较好地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而成功地开展了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选择了动静交替的形式开展,开始我就采用抛洒落叶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设秋天落叶飘落的环境,让幼儿对落叶飘落有直观体验。同时活动设计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让幼儿通过看,听,做动作,玩游戏等形式全面调动幼儿感官参与学习。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能在活动中大胆表现,乐意说,并敢于大胆说,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正如《纲要》中所说的那样:“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本次活动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树叶落在了小船上、树叶落在了小沟里、树叶落在小河里。然后我用一句: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中的树叶到底落在了哪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引入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接着我采用分段讲述提问,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法,每段变换不同的角色扮演,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让幼儿在情景的扮演中学会角色的语言,从而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幼儿从头至尾处于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学习,较好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连今天新来的小朋友和平时一直不愿参与的徐志浩小朋友也快乐地参与其中,最后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大图书一起完整讲述故事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当然,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现教材中一些“水沟”、“院子”这些词语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幼儿身边已较少接触到了,在讲述时不易理解,因此,在以后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让幼儿理解、掌握。
其次,幼儿的言语能力是有差异的,能力强的幼儿往往踊跃参与,主动的、有创造性的表演,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在一旁观望或勉强讲两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引导幼儿以强带弱,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参与进来。在这一活动中,我以小组的形式担任角色表演,他们分别担任了“大树”、“草地”、“小屋”、“小虫”的角色,这样全班孩子都参与了进来,从而促使了整体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秋叶飘落的动感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丰富多样的树叶又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摇曳飘落的、多姿多彩的落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我们同幼儿一起进入落叶的世界,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智慧,激发起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是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克服着自己认知、表达的局限,突破自己原有水平,进入自觉地、积极地学习状态。
幼儿期是语言主动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参与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大胆参与、主动尝试的个性。每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幼儿尝试做一件事,可能会失败,教师的鼓励和适当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在表演中尚不熟悉、又困难的角色,如本次活动的“大树”角色,一开始,先由教师来表演,再去带动孩子,在每次表演活动时,对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胆怯的幼儿进行耐心引导,及时鼓励支持,在情感上强化,推动幼儿勇于尝试,使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通过这一次活动的探索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情境表演不仅提高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言语的积极发展,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把握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0
幼儿及教材分析:
小班幼儿对于重叠的象声词“汪汪汪”“喵喵喵”“嘎嘎嘎”“叽叽叽”比较熟悉,幼儿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应说出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儿歌《小朋友爱清洁》句式重叠、儿歌内容易懂,以小动物的话来提醒幼儿要做好一些日常生活的清洁卫生工作,语言充满了童趣,容易让幼儿接受,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比较简短,因此儿歌中“××叫,×××,叫我×××”的句式对幼儿也是一个挑战。
成功之处:
1、再次优化教案
在上此次教学活动之前,我先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他们课堂的教学情况,我对教案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修改,如:
①为了先让小朋友巩固较简单的句式“××叫,×××,”我在分段欣赏儿歌内容环节增加了: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小鸭叫,嘎嘎嘎”;“小鸡叫,叽叽叽”让幼儿先掌握前半段句式,这样学习后半段句式就会稍容易些。
②在引出主题前,先让小朋友们一起把小动物们说的话来说一遍,巩固句式“××叫,×××,叫我×××”,同时引出主题,小朋友要爱清洁,讲卫生,大家才都会喜欢他。
③在第二环节学念儿歌中,原先教案为“分男女朗诵儿歌”,我在听了2个班级的朗诵后发现小班幼儿现在还不能分清性别,在教学时这个环节会出现一些小混乱;而且班中女生少,男生多,在朗读时女生的声音音量比较处于弱势。因此我在上课时把这一环节改为“师幼分句朗诵儿歌”,老师说“××叫,×××,”幼儿说“叫我×××”。这样既可以解决以上所说的问题,又可以巩固句式“××叫,×××,叫我×××”。
2、逐步培养幼儿的文明语言习惯
幼儿经过一个多月的幼儿园生活,已经形成了常规意识,课堂纪律有了一定的好转。在课堂上幼儿能做好小听众,认真的听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不插话打断别人;对老师的提问能主动积极的举手发言,而不是七嘴八舌。幼儿的文明语言习惯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序。
不足之处及整改:
1、没有对教具进行修改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自制的儿歌图谱中有些图片会让幼儿有误解,如“洗脸”的图片,很多幼儿看到后都以为是打鼓;“擦鼻涕”的图片,幼儿都看不出鼻子下面是块小毛巾。但是我在上课前并没有对这些教具进行适当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图片的认识也出现了混淆。我应该在上课前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对及时对教具进行修改,让幼儿能借助图片更容易的理解儿歌内容。
2、语气、语调太平,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气、语调没有什么变化,始终平稳的语气无法调动孩子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变换,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3、难易层次没有把握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半段让幼儿自己去说,后半段反而是和幼儿一起去说,难易层次没有分好。我应该把句式架构铺设好,把握由“易—难”的层次,多让孩子去说,让孩子有挑战的喜悦。
4、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回应
在“小鸡是怎么叫的?”提问中,有幼儿回答:“喔喔喔”。我没有及时的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回应,而是为了要理想的答案“叽叽叽”直接叫其他幼儿发表意见,导致后面的幼儿以为“喔喔喔”是对的都这么说,导致我最后并没有从幼儿那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我应该一开始对幼儿“喔喔喔”的回答给予回应,“喔喔喔是大公鸡的叫声,我们现在来的是小鸡,小鸡是怎么叫的呢?”并配以手势动作让幼儿加以理解,我想经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比较容易理解并回答。
5、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减少了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儿歌中,“换衣裳”的图片出示后,很多幼儿都是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回答的是“穿衣服”,而我强调了儿歌原本内容“换衣裳”,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其实我可以随幼儿的回答来说儿歌,不要过分强调完全按照儿歌本身内容来说。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1
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是我来到转龙镇幼儿园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虽然以前也参加过此类型的教研活动,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小紧张,在紧张的情绪中准备了此次活动。我设计这节课是希望通过儿歌欣赏,图片展示,游戏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体验儿歌和游戏带来的快乐。为了这一节课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设计流程,编写教案,下载音效,选配乐,制作课件等,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课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在反复回忆活动过程及听取同事们的听课意见后,我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活动准备不够充分。
教授者对课堂状况应该有个预设,对幼儿的认知面应该有个预测。如我在问到“什么是旅行?”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答不上来,最后在问几个孩子未果的情况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这样明显地削弱了课堂的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就是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既没有预设也没有预测,只是重点备了教材而忽视了还要“备孩子”!“备孩子”就是对你教授对象年龄层次,认知层次应该有个很准确地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你抛下一个“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继而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而平时我们在和孩子交流关于旅行的话题时总是说“去哪儿玩的呀?”等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接触一些书面语,导致了认知面的狭窄。这是我要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的。
还有我的课件中西瓜爷爷没有在火车头上,以至于活动中幼儿发现后一直在强调谁来开火车,还差一个,这些都是以后我在设计时应该想到的,应该准备更充分些、考虑更周全些。
二、环节需要多推敲,语言需要多锤炼。
有人说教无定式,的确,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教学就是一种驾驭的艺术,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那么他的课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气场!但这种驾驭是基于一个很科学的环节设定而说的。比如说我这堂课的游戏活动就没有设计好,事前我想过用头饰带幼儿游戏,可是我考虑到我班幼儿平时我们就会以角色扮演来游戏,所以在活动中我也没用头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还是应该准备一些头饰,那么孩子会更感兴趣,效果就更不一样了。
一个拥有超强驾驭能力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每句话都不累赘,每个问题都击中要害。而活动中我发现我的语言有些啰嗦,太多的“嗯,呀”等象声词。有些地方过度不自然,比如在导入西瓜爷爷的卡片时就很含糊地带过了,如果换成这样:出示了火车图片后就问“火车是空着的,要想让他动起来必须有人来开呀,那他是谁呢?”,然后亮出西瓜的图片,贴近火车的驾驶室,再问“西瓜爷爷开火车去干什么呢?”,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导入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这样一来干净利落,毫无赘述,环环相扣,紧密流畅。
教育就是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备课,注重环节的科学紧凑性,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锤炼,争取做个有超强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2
糖果是幼儿爱吃的零食之一,对于小班的宝宝爱吃糖果却不能够按时刷牙、漱口,使宝宝们有了蛀牙。小班语言活动《小河马拔牙》目标是让宝宝们知道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漱口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河马拔牙》这个故事在我第一遍讲述后孩子能基本明白故事内容,当我提问:小河马的牙齿为什么疼时,孩子们能讲出来是因为河马睡觉前还吃了糖果,有的幼儿还说“我们小朋友睡觉前也不能吃糖果”……,要不牙齿就会痛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故事,有的孩子学小猴医生给小河马拔牙的动作,有的孩子互相模仿起了故事中小猴医生与小河马对话的情节。通过本活动,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样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
通过本活动,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样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由此可见,幼儿故事不需要老师过度的“挖掘”,而是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层面上通过引导让幼儿直接与作品互动,使孩子真正领略作品的魅力,获得独特的体验,成为学习文学的主体。
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在我执教的这个活动中,我的主导地位太强,《纲要》指出:语言活动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完全可以给孩子充分的形象以及说的机会,在我出示第一幅图的时候,幼儿猜测的非常的好,有的说“小河马牙痛”,有的说“小河马的爸爸妈妈不在家”,还有的说“小河马不舒服”……其实,我完全可以直接引入第二副图,给幼儿猜测,形象之后,加以总结,提升,从而给幼儿更多的表达机会。
活动时,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在家里是不刷牙的,根本没有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因此在活动后,我对幼儿进行了延伸活动,给幼儿看了一些正确刷牙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在看看,说说中掌握一些刷牙的方法,并鼓励他们每天都要刷牙,保护好自己的小牙齿,不要让虫子吃掉我们的牙齿。同时,和家长交流,建议家长在家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不能因为偷懒而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3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欣赏散文。
2、学习词语:绿油油、金黄色、钻、瞧。
3、体验坐火车时感知的春天景色。
二、活动准备:
1、散文:《坐火车》
2、课件:麦苗田图片、油菜花图片、山洞图片。
3、增加其他景色的图片,创设情境。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坐火车。
——“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开到哪里去?”
——老师带幼儿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分别出示散文《坐火车》中相对应句子中的图片。“开到绿油油的麦苗那里去”、“开到金黄色的油菜花那里去”、“开到山洞那里去”。
——引导幼儿感受如“开到雪白雪白的雪山那里去”,“开到蔚蓝蔚蓝的大海那里去”,为幼儿的替换散文语句打好基础。
2、欣赏散文。
——火车到站了,我们把刚才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儿歌。教师配乐朗诵散文。
——坐在火车上我们都看到什么?学习词语:绿油油、金黄色、钻、瞧。
——为什么会什么也看不见呢?
——幼儿边坐火车,看挂图、钻“山洞”边再次欣赏散文,教师引导幼儿学说“一会儿是……一会儿是……”的语句。
3、让幼儿试着把在户外观察到的风景能尝试着替换散文中的词句。
活动反思
第二课时我让幼儿把小椅子排成火车状,让幼儿边开火车边欣赏散文。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火车的特点:长长的,一节一节的,在开时还有声音;其次让幼儿开着火车观察春天,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布置的.图片:“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学习散文时,根据散文的顺序出示图片,让幼儿能更好的学习词语,再让幼儿说说喜欢文中的那一句话,加深对文中词语的学习。幼儿在学习时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所以学习散文及词语时掌握较快,不过大多数孩子急于表达,而不能说完整句,今后活动中应多让孩子锻炼说的机会,多说,多讲,发展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 乐意为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语言表达清楚完整。
3。 知道生气不利于身心健康。
4。 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师:单页多幅故事图片一张(正反面)、小动物头饰(小猪、小猫、小兔、小狗)、配乐故事录音(见教材录音)、自制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生气蛋糕”一个
幼儿:儿童用书第5、6页
活动建议
(一) 活动流程图
倾听想象→观察讲述→尝试表演→完整欣赏
(二)活动流程
1。 利用录音 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听……(播放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
2。 观察图片 理解故事
1) 观察图一,提问:刚才,你们听见了什么?
提问:生气虫会想什么鬼主意让小动物们生气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2) 观察图二到图四
① 教师过渡语:真有那么多令人生气的事情吗?让我们来看看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② 观察图片二到四,提问: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生气虫想了什么鬼主意让小猪上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云记号以及感兴趣的文字。)
③ 教师小结:生气虫用生气面粉做了个生气蛋糕,他想让小动物们也整天生气,真是个可恶的家伙。
④ 出示“生气蛋糕”,引导幼儿表演。教师引导语:瞧,这就是那个香喷喷的生气蛋糕,我们来演演这一段。(集体与个别结合)
ⅰ教师以旁白的形式指导幼儿的表演
ⅱ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角色的语言
ⅲ引导幼儿想象并表演角色的动作与表情
3) 观察图五
教师提问:吃了生气蛋糕的小猪会怎么样?(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气的样子,教师可适当丰富幼儿语言,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气鼓鼓地、气得涨红了脸、气地吹胡子瞪眼睛等)
4) 观察图六到七
教师讲述:小猪吃了生气蛋糕竟然成了生气猪,瞧他的肚子气鼓鼓的,越气越大象一只气球似的飞上了天。小动物们赶紧用网兜把他网住,糟糕,他们也被带上了天。小动物们会喊什么呀?(救命——)
教师提问:这下可怎么办呢?赶紧想个办法救救可怜的小动物们吧。(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并肯定幼儿的想法)
5) 观察图八到图九
教师过渡语: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主意自己也有了好办法。
教师提问: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办法真灵,小猪一高兴,肚子里的气就慢慢消了。大家回到了草地上快乐地游戏,这可把生气虫气坏了,他“嗖”得一声飞上了天,再也下不来了。
3。 完整倾听故事
教师引导语:这个奇妙的故事就叫作——生气猪上天(教师贴上故事名字),让我们完整地听听看看这个故事。
4。 迁移拓展
教师引导语:故事里的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战胜了可恶的生气虫。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一些生气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联系经验,师生共同谈谈生活体验)
教师小结语:万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别人帮忙(如与别人谈谈、请别人出主意、听听音乐缓解情绪等)。这样,生气虫就无机可乘,不会欺负我们了。
活动延伸
1。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活动中提供儿童用书(见儿童用书第 页)以及头饰,引导幼儿自由的讲述与表演。
2。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缓解情绪压力。
附录
故事 生气猪上天
小兔、小狗、小猫和小猪是好朋友,他们在草地上又唱又跳,玩得真高兴。他们的歌声、笑声传到了地下的生气虫耳朵里。生气虫握着拳头说:“哼,我一定要让你们高兴不起来。”生气虫一边生气,一边做生气蛋糕,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吧叽嘿,变生气,吧叽嘿,变生气。”生气虫把生气蛋糕悄悄地放在草地上,躲在一边偷偷笑:一会儿,四个小傻瓜全变生气虫。四个好伙伴拿着鱼网正准备去网鱼。“咦,一块蛋糕。”小猪说,“我们四个分着吃吧!”“不行,不行,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吃。”小兔、小狗和小猫都这么说。可话音未落谗嘴的小猪已经吃下了一块生气蛋糕。呀,小猪的肚皮鼓起来了,像个皮球。原来吃了生气蛋糕,小猪爱生气了,气得涨红了脸,肚子都鼓了起来。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一阵风吹来,小猪飘了起来。三个小伙伴赶紧用鱼网把小猪网住。“你们网住我干什么,我又不是鱼,你们这群傻瓜!”小猪尖叫着。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结果像气球似地飞了起来,还带着鱼网和三个小伙伴。到了半空中,小猪害怕了,他忘了生气,一个劲地叫:“怎么办?怎么办?”小鸟飞来了,它用尖嘴啄小猪的肚皮。小猪被啄得好痒,忍不住大笑起来。小猫说,“咱们一起唱歌吧,小猪听了歌一高兴就不生气了。”他们一起唱起来了:嘿嘿啦,我们是快乐的小伙伴,上天入地在一起……”唱着,唱着,小猪肚皮里的气没了,他们慢慢地降落到地上。“嘿嘿啦,嘿嘿啦……”四个小伙伴又高兴地在一起玩了。生气虫气得“嗖”一下,像火箭一样窜上天去,再也下不来了。
反思
这是一则很特别的童话故事,作者用童话的形式展示了幼儿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塑造了生气猪这个有趣的童话形象,将幼儿活中无法自控的情绪转移到了童话人物身上,读来有趣并富有教益。 作品语词丰富,情节跌宕,极富感染力。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故事,假想自己为故事人物,与“生气猪”一起历险,随着情节的推移产生情绪的起伏变化,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15
一、活动背景: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不大乐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而《萝卜回来了》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来感化幼儿,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乐意分享,关心、爱护同伴的情感,增进友情,对于幼儿的影响是非常深刻、长远和富有意义的。因此,活动的选材既立足了当前目标,又延伸了长远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实施的对象小班上学期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是很薄弱的,针对这个特点,我将教材进行了改编,把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改成了相对简单,幼儿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故事内容,利用三个小动物送萝卜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受小动物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萝卜回来了》。
2、小兔家场景布置。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雪景图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故事第一环节——小兔送萝卜。
a、小兔去找萝卜,学习句子“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猴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评析:小班幼儿对于完整句式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鼓励幼儿跟着课件中的故事录音一起来学说,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b、小兔找到萝卜,模仿“挖”的动作。
(评析:小班幼儿活动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喜欢情景化的活动状态。根据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模仿小兔挖萝卜的动作,并在课件中配以动画效果的出现,激活物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c、讲述故事:小兔抱着萝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小兔就把萝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环节——小猴送萝卜。
a、小猴哪去了?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萝卜)那它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猴抱着萝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门关得紧紧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萝卜放在窗台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环节——小熊送萝卜。
a、小熊去找萝卜,继续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窗台上有只大萝卜)小熊高兴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熊抱着萝卜跑到小兔家,这时候,小兔已经睡着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环节——小兔醒来。
a、小熊把萝卜送给谁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觉)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来,它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呢?(放录音)“萝卜回来了!”小兔说什么?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c、模仿小兔醒来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话:“咦,萝卜回来啦!”
3、再次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关爱之情。
a、以三角形图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送萝卜的过程。
(评析:将送萝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三角巡回的动画演示,非常深动、有趣,既自然地引导幼儿了解萝卜回来的过程,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b、把送萝卜过程编成了歌曲。
歌曲内容:小兔子呀,送萝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给小熊,小熊送给小兔,萝卜回来啦,萝卜回来啦!
(评析:这个环节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音乐领域中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渗透歌曲的感知教学,将这个相对较长的故事编成了幼儿容易理解、简单明快的歌曲,通过歌词,他们就能明了故事内容,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c、小结: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4、联系实际,给好朋友送礼物。
提问:你们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恩,我们班的宝宝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也总结了一些感触较深的经验。
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善于运用故事
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
我在故事中受益匪浅
《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都有所改观。
5.小班教学反思 篇五
本学期的第一个主题“亲亲一家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因为家是宁静的港湾,浓浓的亲情,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得到温暖。我们试图沿着营造→体味→抒发→回报的脉络将幼儿与父母之间原本具有的自然情感予以渲染和提升,使这种情感成为幼儿丰富的情感世界中永不褪去的组成部分。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较温馨的氛围,重新划分了娃娃家的区域,并将娃娃家布置一新,我们的主题墙也设在那里。亲情树上是一片片心形的树叶,树叶上贴着全家福的照片;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我的家”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家,里面是爸爸妈妈的照片,下面的柜子上,摆放着爸爸妈妈最喜欢的东西;在树和家的空地上,我们播种了一颗颗爱心,那是孩子对家长的祝福。我们的主体墙以爱为主线,强化亲情呵护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语言活动《敲门》和艺术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是贯穿在一起的,语言活动《敲门》,让幼儿在关注生活细节中渗透惦念、关爱的心情。特别是在情境表演时,看到爸爸(妈妈)回家时表现出的抱一抱、亲一亲等等,感受全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也为爸爸妈妈表演了,有的还让已经进门的爸爸妈妈重新到外面,敲了门再进来,然后再帮爸爸妈妈开门、拿鞋,抱一抱、亲一亲。这首儿歌也为下次的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幼儿对于歌词已经熟悉,在音乐的伴奏下,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在创编部分中,他们也能用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替换相应的歌词,进行表演,如:“我和妈妈在家里,总想外婆来敲门”,“我和爷爷在家里,总想奶奶来敲门”等,从中让幼儿体验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在活动《我的爸爸妈妈》中,我们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与父母的相象之处,幼儿们都大胆地讲述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的眼睛长得象妈妈”、有的说“我的皮肤和妈妈一样白”、也有的说“我的脸和手长得象爸爸”等等,让幼儿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和亲密的关系。
而活动《爸爸的领带》使爸爸真正介入到幼儿的生活学习当中。领带是爸爸的主要衣饰特点,是男性特有的衣饰品,装饰领带的活动可以使幼儿熟悉爸爸的衣饰特点,从而更加留意、关心自己的爸爸。当爸爸们在班级的相册中看到孩子亲手为自己画的领带时,一个个笑得是那样的幸福。而此时孩子们送出去的又岂止一根画的领带呢? 活动《生气的爸爸妈妈》,也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执,也许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但我们始终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是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在整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如何去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爱幼儿园的每一个同伴„„激发了孩子爱家的情感,从而形成为家做事的意识,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写到这里,突然又生出很多的感想。作为父母的我们,平日里,有没有因为工作而忽视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因为应酬而耽误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因为粗心而忘记对孩子的承诺?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心情不佳而伤害了孩子的情感?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让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让孩子从小成为和谐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家庭的温暖。
小班主题教学反思:亲亲一家人
家是宁静的港湾,爱是永恒的话题,浓浓的亲情,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得到温暖。因此,在本主题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较温馨的氛围。我们用英文的LOVE为主题环境的版面边框,在大写的L上,我们摆上了孩子亲手制作的送给妈妈的红花,朵朵红花是孩子对妈妈的点点爱意;O是用一颗爱心来代替的,四周有亲亲一家人几个大字,表达家人对孩子,孩子对家人的浓浓的爱;V上是孩子的家庭调查表,上面记载了爸爸妈妈的名字、工作、喜好及特长;E的上面我们摆满全家福的照片,代表了我的E
(一)家,在家和家的空地上,我们播种了一颗颗爱心,那是家长对孩子的祝福。整个版面以爱为主线,强化亲情呵护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语言活动《敲门》和艺术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是贯穿在一起的,语言活动《敲门》,让幼儿在关注生活细节中渗透惦念、关爱的心情。特别是在情境表演时,看到爸爸(妈妈)回家时表现出的抱一抱、亲一亲等等,感受全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同时也为下次的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作了一个很好的准备。由于幼儿对于歌词已经熟悉,在音乐的伴奏下,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在创编部分中,他们也能用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替换相应的歌词,进行表演,如:“我和妈妈在家里,总想外婆来敲门”,“我和爷爷在家里,总想奶奶来敲门”等,从中让幼儿体验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在活动《宝宝相册》中,我们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与父母的相象之处,幼儿们个个都大胆地讲述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的眼睛长得象妈妈”、有的说“我的下巴和妈妈是一样的”、也有的说“我的脸和手长得象爸爸”等等,让幼儿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和亲密的关系。活动《生气的爸爸妈妈》,也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执,也许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但我们始终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在整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如何去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爱幼儿园的每一个同伴„„激发了孩子爱家的情感,从而形成为家做事的意识,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让每一个幼儿从小成为和谐家庭中的一员!小班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咯咯哒,咯咯哒„„小鸡出来咯!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永远都是新鲜的。”《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富有儿童情趣,整个乐曲贯穿了小鸡的孵化的过程,诱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产生持久投入音乐活动的热情,提高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从感受出手、用具体的情景将孩子自然地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引导孩子来感受小鸡出壳时的喜悦,用欢快的声音来演唱。
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活动以提问式的导入,由此制造悬念更能诱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首歌的节奏不容易让孩子掌握,特别是 “把门开”、“小鸡来”、“胖乎乎”那几句的节奏有点难。因此,我在让幼儿学念歌词时,让孩子们随我跟着节奏念,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学唱时就容易多了。在孩子学唱歌曲时,不生硬地要求一遍一遍演唱,而是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请小鸡从蛋宝宝里走出来、和录音机里的小朋友比赛引导幼儿演唱,生动有趣,同时让孩子获得成功感。演唱的形式也有所变化,从集体到分组再到集体,孩子也有了倾听、表现和提升的机会。在活动中,我还请孩子当小鸡,启发幼儿学习小鸡出壳,通过表演幼儿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和他人沟通的乐趣,幼儿用身体动作创造性表现蛋宝宝和小鸡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在小班歌词创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用少数的替换词来取代原歌词中相应词汇,以减轻幼儿语言表达的负担。活动结束,让幼儿与蛋宝宝做游戏,进一步提高了孩子的表现力和歌曲的趣味性。
《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欢快愉悦,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及情绪反应也是很重要的。我首先以饱满、向上的情感投入活动,用活泼欢快的语言来引导,唱出了小鸡的高兴和喜悦,影响幼儿,感染幼儿,幼儿情绪活跃,主动参与。
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反思
首先是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一、通过情景表演,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一开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表演,让幼儿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而不是抽象化的想象,有助于孩子对歌词的理解。
二、游戏情节地形象化,促进幼儿情感的激发。
在活动开始,教师将幼儿定位于蛋宝宝,这一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比较熟悉,因此,幼儿乐于表现,从心底里产生对角色的喜爱之情。
其次是教师自身反思的方面:
在学唱歌曲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好,也没有真正落实到让幼儿学会歌曲,而是3遍就过,比较仓促,幼儿难以接受,导致后一环节的效果呈现。
第三是对幼儿的反思方面:
我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有趣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的内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第四在师幼互动的关系方面:
作为教师,我没有做完全的干预,而是极力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表现,从而也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和进行过程中,我时刻以《纲要》中艺术领域目标为要求,以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为着眼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我也坚信,虽然没有像预期上的那么精彩,但是通过自己课后的深思及考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特别是对目标的把握以及运用,对孩子的随机性处理,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同时,在这次教学比武中,也让我学到了其他教师身上的优点,我要好好努力,争取在下一次的展示课中有明显地突破!
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反思
声音是一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然而正是它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得丰富多彩,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和区别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我设计了一节以声音为主题的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这是一节以探索为主体的小班科学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以“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五个部分组成。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的真正的主人,让幼儿充分自主的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奇妙的声音》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都是围绕声音展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紧凑,环环相扣,教师个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非常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小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交流、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这五个环节中,我认为幼儿在“玩一玩”和“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观察声音的变化,去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做一做”和“学一学”这两个环节中,让幼儿去寻找身边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出来,这样更加深了幼儿探索的兴趣。纵观整个活动程序结构严谨、活而不乱,能收能放,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但是在“玩一玩”这一实验环节中,我觉得留给孩子们真正探索发现的时间还是太短了,部分幼儿对实验所达到的目的还不明确,作为一节科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将这点不足进一步完善,相信教学活动的效果会更加好。
小班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这两周我们小班的教学主题是《奇妙的声音》,通过观察、发现和感知声音为脉络,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和探索声音的奇妙无穷。为了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声音,我们以风铃为载体,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了一次制作风铃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随风舞动的风铃声中,更加真切的感受周围环境中的美好声音。
家长们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制作风铃:有用羽毛的、有用光盘的、有用纽扣的、有用罐子的、还有的用上了晾衣架„„真是各色废旧物品齐上阵,变废为宝价值高。教师们把孩子和家长一起做的风铃挂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在温暖的春风中,风铃随风舞动,发出了悠扬的叮当声,孩子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看着风铃舞动的姿态,聆听着美妙的声音。从中感受着声音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惊喜。
通过此次制作风铃活动,一方面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发挥了家园共育的最大功效;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小班《多才多艺的小手》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每天小手都爱摸摸着,碰碰那,洗手这一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将小手洗干净又显得较难,怎么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动《爱帮忙的小手》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它借助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朋友不爱洗手的不良后果,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迁移,如怎样情况下要洗手,怎么样洗手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掌握文明、卫生的做法,对幼儿习惯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幼儿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所以,我注意设计简洁、形象、准确的导入方式:师以自己生病了,边说边做动作,主要引导幼儿理解为什么会生病,是小手脏的缘故。小结:对呀,我生病是因为我把手上的脏东西都吃到肚子里去了,我没有好好地洗手。接着通过儿歌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幼儿正确理解洗手的方法。让幼儿轻松地掌握如何洗手的方法。最后请幼儿亲自去卫生间洗洗手,巩固所学的知识。
反思:
这个活动是幼儿现实生活地再现。利用了形象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是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儿歌中动作简单易学,因此幼儿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不仅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当然,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随时随地的提醒,以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班科学活动:《多才多艺的手》课后反思
手在人的个体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才多艺的手”这一主题中,我们创设了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手,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手是多么灵巧,多么独特,多么多才多艺,这样的发现使幼儿对自己的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自豪感。“打开来尝一尝”这一科学活动,则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很好地感受到了手的用途及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
在活动前对本次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事先让幼儿自带了各类食品来园,有袋装的、盒装的、散装糖、坚果等,各类不同的外包装都一应俱全,好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学习不同食物外包装的开启方法。活动在幼儿感兴趣的零食的驱动下顺利展开。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学习不同食物外包装的不同开启方法,活动分了两部分而进行。第一部分是学习如何开启袋装、盒装的食物。活动由我一一出示袋装、盒装的代表性食物导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环节中,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难能可贵的是,幼儿都想出了很多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之后,让幼儿付诸于实践中,从亲身实践中验证自己想法的可用性。
当幼儿顺利打开各种外包装时,都显得十分兴奋,他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活动第二部分,学习剥花生、瓜子等有壳的食物,相对于第一部分而言较难,因此这一部分重点示范讲解。由于瓜子、花生的体积较小,不易于幼儿观察,因此借助于展示屏,通过展示屏示范、讲解剥的技巧,幼儿们学的很投入,还不时地提一些自己的小意见。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绝大数幼儿都能顺利完成,除个别幼儿忍不住要用嘴巴咬,在我的提醒下,也都能试着用正确的方法剥壳。很快,幼儿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完成了剥壳的任务,最后我们一起享用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吃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和同伴分享食物”的品德教育,让幼儿改掉独占的坏习惯,体会共同分享的喜悦。
活动目标基本是达到的,小朋友们在吃中学到食品打开的不同方法,并理解了撕、拧、剥等词。尤其是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手的能干,激发了幼儿动手的欲望,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的简单道理,还充分感受到了与同伴分享食物的喜悦之情。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石头砰碰碰响
石头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取的教育资源,在这个主题里我们主要以“石头”为学习材料。以“玩石头”为脉络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石头碰碰响》就是用石头作为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活动前我就想力求孩子把石头的认识与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学习能力,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
在活动中我觉得较好的达到了引导幼儿以“石头” 打击乐器,给熟悉的歌曲伴奏。尝试用敲击石头时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比表现歌曲节奏的快慢和声音大小的目标,并正确把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愉悦的音乐游戏氛围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体验音乐活动乐趣。看着孩子还陶醉在游戏中,余兴未了的样子,我就将这些石头投放在区域中,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石头与其他物品敲击,探索他们碰击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尝试为其余熟悉的歌曲伴奏,进一步深化游戏内容。
反思这次音乐活动,我从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快乐游戏中感觉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成功。
首先我仔细探究了本次主题“石头大玩家”活动的特点和目标,又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以及学习经验和年龄特点选择创编节奏乐的内容,原教材中是用《小星星》的旋律,但本人觉得一直用这个旋律节奏有点单一,孩子会感觉乏味而失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有用几首孩子已学过的歌曲的旋律,如《亲亲一家人》《不再麻烦好妈妈》《大猫和小猫》不同节奏型的歌曲进行整合。这样既符合小班孩子学习的特点,使活动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又让孩子面临新的挑战,产生共鸣,萌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随后我又以游戏形式贯穿于整个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一曲流畅的音乐,凸显了小班孩子活动特点——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在游戏中积累和升华。
整个活动我和孩子一起唱,一起敲,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我感到孩子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
小班节奏乐《石头碰碰响》教学反思
反思这次活动,我从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中欣喜的感觉到活动设计、活动准备和组织的成功。
1、在活动准备中我既研究“石头大玩家”这一主题特点和目标,又研究幼儿,根据幼儿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年龄特点选择创编节奏乐的内容。在原教材中〈〈石头碰碰响〉〉选用的歌曲是〈〈小星星〉〉,根据以往开展此活动的经验,我们发现此曲节奏单一,难以调动孩子有效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孩子探究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巧妙地将本学期幼儿学过的几首各具节奏特点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亲亲热热在一起〉〉、〈〈大猫小猫〉〉进行整和,这样既符合小班孩子学习音乐节奏的特点,使活动内容贴近幼儿,又让幼儿面临新的挑战,户生共鸣,萌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在活动组织中,我以游戏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整个音乐活动成了一曲流畅的音乐,凸现了小班孩子活动的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经验游戏中得到积累和提升。整个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一起唱,一起敲,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我感到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我觉得活动的有些方面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在常规的音乐活动中,我会以现场弹奏乐曲的形式组织幼儿音乐活动,但由于今天是借班教学,又是小班孩子,为了保持音乐情景的完整性,我把组织教学及过度环节所需的大概时间同活动所需的音乐剪辑到一起,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根据孩子表现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的发挥,导致我在组织活动时与孩子的互动不那么从容。
6.小班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1、知道谷雨节气有观赏牡丹花的习俗。
2、在仔细观察中发现牡丹花的明显特征并用语言表述。
3、感受牡丹花的美,愿意爱护牡丹花。
重点难点
重点:在仔细观察中发现牡丹花的明显特征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古人和现代人赏牡丹的图片各一张,相机、ipad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发现谷雨节气有赏牡丹花的习俗
教师出示游人在赏牡丹花的照片,师:今天早晨我发现公园里的人很多,你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教师出示一张古人赏牡丹的图片,师:这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在干什么?
小结: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气,古代人和现代的人在谷雨节气这天都会观赏牡丹花。我们也去公园中观赏牡丹花吧。
教师组织幼儿到中山公园中的牡丹园观赏牡丹花,出发前提出出行安全要求。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牡丹花的明显特征
(1)幼儿观察牡丹花花朵的颜色、形状和味道。
师:公园中的牡丹花有哪些颜色?你看到过其他颜色的牡丹花吗?牡丹花的花朵什么样?像什么?牡丹花有香味吗?
小结:牡丹花的花朵有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红色的,每一朵花都有好多层花瓣,花朵是圆形的,闻起来还有淡淡的香味。
(2)幼儿观察牡丹花花叶的颜色和形状?
师:牡丹花的叶子什么样?像什么?和你的小手比一比。
小结:牡丹花的叶子是大大的,像一个手掌,像一把小扇子…
(3)幼儿用相机和 ipad 记录自己喜欢的牡丹花
3、引发幼儿爱护牡丹花的情感
请园林叔叔向幼儿宣传爱护牡丹花的做法:牡丹花很漂亮,我们小可以用眼睛看,用相机把漂亮的牡丹花照下来,可以闻一闻,但是千万不能用小手摸,因为手上有小细菌,小细菌会使牡丹花生病,生病了牡丹花就谢了。
4、师生交流观赏牡丹花时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带领幼儿回到班级中,将幼儿记录的牡丹花照片滚动播放。
师:这是谁拍摄的牡丹花?你的牡丹花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哪里?或你觉得它哪里最美?
换问法:这朵牡丹花漂亮吗?哪里最漂亮?你们猜猜这是谁拍摄的?等延伸活动:
幼儿欣赏感受牡丹花的美后,尝试用多种材料颜料、毛笔、毛刷、报纸团、海绵、瓶底、自制粉扑等多种材料作画表现牡丹,进一步感受牡丹的美。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有四个巧妙之处:
第一: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比一比,通过亲身感知去认识牡丹花,解决活动的重点认识牡丹花的外形特征。
第二:引导幼儿分层次有目的的观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时间较短,观察外形特征时分两次去观察,一次观察花朵,一次观察花叶,幼儿带着观察目的有效的观察,对牡丹花外形特征的认识更加充分。
第三:通过电子设备辅助幼儿表达。幼儿不仅用多种感官感知体验,幼儿通过电子设备相机、ipad 等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收获,结合图片进行表达与分享。
7.教学反思小班 篇七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既注意了预设, 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 更想好了课堂评价的视角, 应该是教师、学生面面俱到。然而, 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发言却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教师话音刚落, 立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 往往只是片言碎语。
现象二:学生已在发言, 仍见小手林立, 口中喊着“我, 我, 我。”
现象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很多人甘当观众, 难觅其手高高举起, 只能草草地结束课堂交流。
其实, 新课程上的科学课堂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 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完美”和“顺利”, 总是把这个课堂交流过程当作例行公事, 缺少“等待的耐心和勇气”, 不免造成了一些遗憾, 真令人叹声不息。
原因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发现有学生举手, 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 为了维持教学进程, 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 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的目标比较一致时, 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
原因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不愿等待那些没举手的学生, 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就会感觉到, 只要我不举手, 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 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 丧失了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原因三:师生一对一地交流。一问一答, 看似层层深入, 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 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往往会加以赞赏, 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忍不住“刮目相看”, 这样的课堂, 学生就自然形成了重交流结果而忽视交流过程的局面, 整个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二、实践策略
面对我们科学课堂交流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现象, 要解决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不妨学会等待, 这短短的等待, 会给孩子一份自信, 一份勇气, 也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彩。
1.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学生交流什么, 怎样交流, 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为学生开展积极地交流奠定基础。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根据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难度要适中, 问题提出后, 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 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只有这样的课堂交流, 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性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为了“方便、省时”, 草草地提供结果。比如, 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 师问:“把铝棒放在热水, 热在铝棒里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 “铝棒是从热水中获得热量而变热的。”显然, 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课堂上冷却了一阵子。这时, 老师千万不要着急, 而要耐心等待, 慢慢引导。“猜一猜, 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教师转换了问题的表达方式。学生说:“慢慢变热的。”这时, 教师举例说明:“我们把接近水面的位置看作1, 中间看作2, 顶端看作3。在热的传递过程中, 你认为哪里温度最高, 哪里温度最低?热会怎样传递?”学生回答:“1号位温度最高, 3号位温度最低。热从1号位传递到2号位, 再依次传递到3号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耐心地、不断地表述问题, 使问题成为学生可研究的问题。这样, 每个问题提出后, 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思考时间的安排力求照顾到全体, 然后再交流, 提问交流时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思考, 切忌先点名再提出问题, 或提问后立即让同学回答, 要留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使大多数同学都经过思考, 效果自然会更好。
2.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空间
凡是学生能说的, 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想的, 就让学生想,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 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 就让学生做, 这才是一种互动, 这才是一种交流。在科学课堂上, 老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交流活动, 把魔术、游戏等引入课堂, 给学生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如, 在教学《不同的声音》时, 我就以游戏形式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回答我, 游戏的名称叫“猜猜我是谁”, 有哪些同学愿意来?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请三个同学到门外, 让他们在外敲门, 并问猜猜我是谁?让教室里的同学猜, 当外面的同学敲门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 让他们发现每人声音的不同。在这样的一个交流空间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愿望。
3.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信心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为了教学的需要, 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老师一提出问题, 学生就立即举手回答, 看起来气氛热烈, 积极性高, “老师, 我来, 我来!”“老师, 我知道!”……而正当该老师叫起了这位叫得最响的孩子时, 他却一时语塞, 半天说不上一句话来, 惹得全班同学是哈哈大笑。这时, 老师为了能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马上示意他坐下, 叫起了另外一位同学, 顺利得到了预设的结果, 课堂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我发现, 整堂课下来, 那位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也许他心里委屈呢, 可能他心里知道, 只是一时紧张说不出来吧?也可能是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为了和其他的孩子攀比“谁举的手多?”而没想到, 老师真会叫他?……但不管怎样, 我想, 如果在该课堂交流的这个环节中, 如果老师能多一点耐心等待, 是否就会给那孩子十足的信心呢?不管他是否理解这个问题, 他都会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 慢慢地懂得, 慢慢地把它表述出来,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一句权威性的话语, 一言就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4.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
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的课堂交流, 我们都习惯叫那些勇于表现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使我们的课进行得更加顺利。但在一次教学课中, 促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那是一堂六下科学《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的课, 在分析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各自特点后, 我抛出了“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们猜, 可能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问题一出, 许多学生都想说出自己的猜想, 马上举起了手, 但我还是习惯地等待一下, 让他们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进而可以完整地表述。这时, 突然发现陈佳琪同学低着头不知在做什么小动作, 我正想把他叫起来, 狠狠地批评他一次。转而一想, “有了”。“陈佳琪, 你低着头, 一定思考得很认真, 请你说说如果把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你猜, 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陈佳琪红着脸, 一言不发, 他其实连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哪知道猜想什么呢?心知肚明的我马上借机引导, 慢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猜想, 而且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猜想,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留足了这个面子。在接下去的时间中, 他非常认真, 也非常投入。因为他自知有错, 却因为我的尊重与耐心地等待, 让他在全班同学中有了一种良好的表现, 这远比在众人面前批评他的效果要好得多。前者是积极的表现, 后者却是消极的反应。其实,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一个群体, 而不是个体, 所以,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 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孩子, 放慢脚步, 多给这批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有足够的信心, 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
5.等一等, 多给学生一点鼓励
在科学课堂交流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 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 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 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 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不难发现特级教师、各级名师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时而旁敲侧击, 时而直接追问, 时而流露同感, 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语机智多变, 常用常新, 层出不穷, 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 学生学而不厌, 听而不倦。他们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爱抚地摸头, 亲切地握手, 深情地拥抱, 由衷地鼓掌, 用力地跷起大拇指, 加上真诚的赞语, 如此声情并茂, 传递的是一种情绪, 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所以, 我们在交流互动中,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不妨使用一下那些充满灵动与智慧、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 多给学生一种鼓励,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时, 就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 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也不再是个空洞的口号。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 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 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 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一棵草尚且需要开花的时间, 而教育我们的孩子则更需要我们老师去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花期”了。在科学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让我们静下心来, 放慢我们的脚步, 与孩子同行, 多一些等待, 努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这样, 自然会成就科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课堂过程, 然而, 在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的指引下, 课堂交流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需要教师精心地思考分析, 学会耐心地等待, 给学生多一点点时间, 多一点点空间, 多一点点信心, 多一点点表现, 多一点点鼓励。静下心来, 放慢脚步, 与孩子同行, 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等待,有效交流,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8.论小班化教学 篇八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必须同时进步,这样,作为时代接班人的新一代学生才不会落后,才可以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前端。因此,我国的教学模式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小班化教学应运而生。字1996年起,我国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虽然未大面积推广,但是已经在悄悄蔓延。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以往的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它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对学生的一种新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它使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字】内涵、模式、原因、特征、目标
【正文】
(一)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突出其“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人数比较少,而且师资比较“精”,教室的设置也打破之前那种规格,而是设置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的场所。它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而且教育集中,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教育效果。小班化教学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围绕学生个体展开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育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追求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可以形成积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生动的学习、独立思考和不斷发展。
(二)小班化教学的特征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种种差异导致学生在校的学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小班化教学根据其围绕个别学生的教学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之间应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学习差异,有效利用了学生自身的优点,扬长补短,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这正是遵循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体现人性化教学,是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开放式教学
小班化教学时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它不是原先那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差异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更适应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通过生动的实践来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是学生进行深层的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3、显著的有效性
小班化教学因为其人数少,所以各种班级活动,课堂游戏可以实现每个人都参与的目的,是每一位学生都深入其中,学生广泛参与,师生的活动空间明显增加,师生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优化了教学的客观条件,使教学的效果出现了显著的有效性,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也正是它能投入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班化教学的原因
小班化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最优化,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的标准,其二是时间标准。慨括之后就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教学最优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今后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小班化教学刚好符合这个目标,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教育系统。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教师本身的个人修养。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四)小班化教学的目标
实行小班化教育,是积极走科技兴校之路的表现,创办学校特色。小班化教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老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全面素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养成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对教育各个环节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快乐、活泼、生动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温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造福与国家的教育,为下一代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五)小班化教学的模式
1、情景教学
组织游戏、话剧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投入游戏,在各个情节中饰演不同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综合能力。
2、个别教学
教师融入学生当中,没有师生,只有朋友,亲人,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3、尝试教学
教师并非像以前那样把理论古板的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先去探索,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推断,在教师的从旁指导下得出结论。对学生采取鼓励的态度,让他们大胆去试,去创造,去探索,加深学习的印象。
4、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但是注意不能使各组之间孤立,注重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对不同组的教学方案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结】
小班化教学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系统,不仅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为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一种优秀的教育系统可以培育出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将小班化教学积极投入实践,努力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2】百度文库教育网
【3】王班花《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4】杨阳《小班化教学初探》
【教学反思小班】推荐阅读:
小班反思教学问题11-10
小班健康活动教学反思07-08
小班化教学的反思09-16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11-30
小班幼儿早操练习教学反思09-27
小班音乐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06-11
小班美术《添画下雨》教学反思09-09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学反思09-12
小班橡皮泥的教学反思11-10
小班美术《荷包蛋》教学反思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