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共19篇)
1.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一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满足人类需求的力量。
(二)劳动稀缺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绝对的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的绝对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消费的支付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
1.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结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的利润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
三、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的服务的生产声望职业岗位上。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2.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二
1与体育经济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1.1 体育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的概念及含义迄今尚无一致看法, 1992年通过的《欧洲体育宪章》认为, 体育是指为了宣泄或增进身体舒适和精神愉悦, 通过偶尔的或有组织的参与, 在各种层次的竞争中形成社会关系或获得结果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在国外, 人们通常认为体育是休闲活动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的第2条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必须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就个人来说, 体育运动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 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 使人能克服现代生活的弊病。就社会来说, 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需的, 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由此可见, 要从教育和文化两个范畴来认识体育。这样一个体育定义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次来认识体育, 可谓是一种新的广义体育观。《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 》认为:“在中国, 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 它包括身体教育 (即狭义的体育) 、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该分类方法背离了逻辑学的规则, 是从场所、目的等不同标准对体育进行分类的, 该分类只是对体育这一事物特有的属性的堆砌, 并非体育本质属性的表述。本文在确定体育经济学的对象时, 是从广义上去理解体育这一概念的, 把体育概念界定为:体育是有意识地以身体练习和运动为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的健身和精神要求的文化现象。
1.2 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的含义, 人们一般引用1932年L.罗宾斯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处理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同它们的实际用途之间关系时的行为的科学。”O.兰格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中稀缺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有效配置的科学。”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资源的各种不同用途之间作出选择的一门科学。经济学包括的学科很多, 大致上可概括为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个层次。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 理论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就是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近几年来正在成长中的生产力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将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若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 主要是专业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国民经济运行中有不同的领域, 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领域、环节要素和侧面, 也各有不同的经济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对象就形成了若干专业经济学, 如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属于专业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及其特殊的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 阐明社会经济规律在该部门中作用的特点, 如旅游经济学、文化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属于部门经济学。这些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都是以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的, 是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1.3 体育经济学
如果从产业分类来看,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部门, 研究体育经济活动的体育经济学可视为若干部门经济学的一个学科, 如果将体育视为一个特殊的文化部门, 那么研究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领域内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体育经济学, 就是一门专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研究体育领域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不仅需要体育科学知识, 也需要经济科学知识。体育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层次, 是理论经济学与体育经济活动实践之间的桥梁。在理论经济学指导下, 体育经济学从体育部门经济活动的实际出发, 通过研究概括,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再用以指导实践, 应用于实际工作, 为制定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服务, 为改善经营管理服务。在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既有理论的探索, 又有应用的研究, 两者不能完全分开。
既然经济学是探讨如何选择稀缺经济资源的多种用途,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门科学,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体育经济学也即探讨如何优化配置稀缺的体育资源, 以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这里所说的体育资源可以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各种非物质产品和物质产品、各种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包括各种体育场馆、设施、经费、人才 (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等) 、各种专利权、技术、知识产权、商标、徽标、特殊经营权、体育广告、广播电视转播权等。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运用体育领域的各种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等) 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得到合理分配,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探讨体育领域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 说到底是如何让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发展体育事业服务。
2不同时期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一些学者率先开始了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 1984年在福建泉州市召开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 宣读了由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撰写的20多篇有关体育经济学的论文, 首先提出了创建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倡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1985年在福建省永安市召开的“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上, 又一次交流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探讨了体育经济学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也受到了我国经济学界的关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此研讨会上的讲话中, 就提出要重视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经济问题, 创建体育经济学, 在1987年由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首都经济学团体联合共同召开的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于光远先生又一次提出重视体育经济问题的研究。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劳动, 而且任何事情都有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建立体育经济学的依据。”“不管外国有没有, 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体育经济学。”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辑的这一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 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钟天朗等编辑的《体育经济学》一书。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 为了北京奥运会管理人才的培养, 以及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和相关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的《体育经济学》, 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丛湖平主编的《体育经济学》, 同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由钟天朗主编的《体育经济学概论》。从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了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 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8年发布的由国家科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属的12个子学科之一。20年来, 我国体育经济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期间, 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研究对象。
2.1 体育经济学创建时期的研究对象
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岩先生的《体育经济学》中, 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以及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 经济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该时期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体育事业单位的经济现象, 我国体育的基层组织机构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建立起来的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的支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事业单位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体育经费;如何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如何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 开展“创收”和有偿服务, 如何增强体育事业单位的活力。对于营利性体育机构经营活动的研究当时还无从谈起。该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并且今天所谓的体育产业在当时还被称为体育事业, 此时期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单位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全被纳入国家计划。体育政策的制定、指标的下达、经费的拨付均实行计划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体育服务产品是按计划生产的, 很少考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因而不研究或少研究体育市场、体育消费和市场经营问题。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依据这一论断,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并将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理论与实践上的这一突破, 对体育经济学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即改变原来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 国家调控, 依托社会, 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1993年初又组织起草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 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作为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的基本文件之一, 该《意见》提出了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改革目标确立后, 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 国家体育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质未发生变化, 但其中的大多数不能不面向市场, 走向市场, 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适合民众需要的各类体育服务, 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活力。一部分易于产业化的运动项目 (如足球等) 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成为自主经营的职业运动俱乐部。同时适应市场消费的需要, 各类投资者投资兴办的健身中心、保龄球馆、网球场 (馆) 、高尔夫球场等营利性体育健身娱乐企业大量涌现。与上述体育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职业运动俱乐部以及体育健身娱乐企业等在市场经济下的经营活动和运行机制有关的经济问题, 取代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单位有关的经济问题, 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3 21世纪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表使我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体育领域的经济运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也使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技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该项政策也将推动体育经济学的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预示着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经济影响的研究将会使中国体育经济学前进一大步。因此该时期, 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并不仅仅是体育本身, 而且还是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 是从体育理论和经济理论的相互结合中来考察体育产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为新世纪的体育, 更应该最大限度提高体育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包括拓宽体育投资的来源、渠道、优化投资结构等等;如何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体育设施的结构、规摸和布局如何与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相适应;各种体育场馆如何完成由行政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 如何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如何建立评价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体系;如何建立各类体育人才的流动机制、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体育人才的劳动积极性;各类体育无形资产如何开发利用, 以便更好地为发展体育服务;竞技体育在当代日益高水平化、职业化、国际化;各国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化, 竞技体育中的商业化色彩也愈益浓厚, 如何认识并开发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提高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 这些研究都是体育经济学不容推辞的任务。
3小结
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是指体育产品 (劳务) 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的营销运行等。体育经济学应把关注点集中于体育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体育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体育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并通过体育生产、体育供求、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商品 (劳务) 价格、体育资源、体育投资和体育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范围的具体分析, 揭示体育产业自身矛盾运动与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性, 使体育经济学与其他部门经济学区别开来, 成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经济学。因此, 体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从与体育经济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出发引出了体育经济学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研究对象,体育,经济
参考文献
[1]熊斗寅.什么是体育[J].体育文史, 1996, (5) :8-10.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34.
[3][美]L.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1935:4.
3.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三
比较对象逻辑上一致
简单地说,逻辑上一致就是指被比较的两个对象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型。为什么比较对象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呢?因为只有属于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型的两个对象才具有可比性,这样的对比才符合逻辑。下面笔者以一道例题来详细讲解。
1. The weather of the south is warmer than ____.
A. the northB. in the north
C. is the north D. that of the north
解析: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很明显,这道题的题干想表达的中文意思是“南方的天气比北方更暖和”。可能会有部分读者选A,那么为什么A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呢?原因在于如果选A,句子中的比较对象在逻辑上不是一致的:一个比较对象是天气(the weather of the south),另一个比较对象是地理方位(the north)。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放在一起比较在逻辑上说不通。这句话真正的比较对象是两个地方的天气,因而than后面接的应该是the weather of the north。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可以用that替换than后面的the weather,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选项D。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个错误的句子,看它们都错在哪里。
2. The flowers that Jane and Jonathan ordered to be sent to their mother were less fresh and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Carr’s Flower Shop.
解析:从句子结构来分析,“that Jane and Jonathan ordered to be sent to their mother”是定语从句,因而例2的句子主干为“The flowers were less fresh and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Carr’s Flower Shop”,显而易见,这里要比较的对象是花(the flowers),但是than后出现的比较对象却是花店(Carr’s Flower Shop),显然这两个比较对象在逻辑上不一致。所以,than后面的Carr’s Flower Shop应改为those from Carr’s Flower Shop,这里的those指代the flowers。改后句子的比较对象就都是花了,此时比较对象在逻辑上才是一致的。
3. In the early songs of the Beatles, one hears plaintive blues-inspired melodies that would seem to be more a product of rural southern America than 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
解析:根据句意,这个句子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两个地方的product,即a product of rural southern America与a product of 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但目前句中than后出现的比较对象却是城市(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两个比较对象不属于同一范畴,在逻辑上不一致。那如何将其改写成正确的句子呢?我们可以将than 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改为than of 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或than that of an English industrial city。前一种改法是为了避免重复,省略了a product,后一种改法是用that指代a product。两种改法都避免了比较对象在逻辑上不一致。
比较对象语法结构上一致
比较对象在语法结构上一致指的是比较对象在所属分句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一致。这就要求than/as前后的句子结构保持一致。笔者现以下面一道题来具体阐述。
4. In China the South generally receives much less snow than ____ the North.
A. does B. it does C. does in D. it does in
解析:对于这道题,即使在不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理解题干要表达的意思:中国南方下雪比北方要少得多。可见这个句子的比较对象是南方与北方,两者同属方位,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这里主要考查的是比较对象在语法结构上一致的问题,即要保证题干句子中than前后的内容在结构形式上一致。我们看到,than前面的内容是“In China the South generally receives much less snow”,其基本结构是“主语(the South)+谓语(receives)+宾语(snow)”。那么,than后面的句子结构也应该是“主语(the North)+谓语(receives)+宾语(snow)”,于是题干句子的完整形式应写成:“In China the South generally receives much less snow than the North receives snow.”为了避免重复出现receives snow,我们可以用does替换than后面的receive snow,将题干句子写成:“In China the South generally receives much less snow than the North does.”又由于than后面的句子可以写成倒装形式,因而可进一步将其改写成:“In China the South generally receives much less snow than does the North.”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对于这道题,有读者会认为选项D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选D的话,比较对象在语法结构上是不一致的:than前面的比较对象the south作的是主语,而than后面的比较对象in the North作的是状语。如果than后面要用it does in the North的话,我们必须对than前面的主句进行改写,改后的完整句子应是:“In China it snows much less in the South than it does in the North.”
下面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5. Twice as many bird species inhabit the South of China ____ the North.
A. as in B. as inhabit C. than in D. than
解析:首先,从题干看,这里考查的是as … as比较句型,由此可排除C和D。然后,我们来分析空格前后的句子结构。空格前的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bird species)+谓语(inhabit)+宾语(the South)。那么,根据比较句型中的比较对象应在语法结构上保持一致,空格后边的句子的基本结构也必须是:主语(bird species)+谓语(inhabit)+宾语(the North)。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选项B为正确答案。其中,选项B中的as指代bird species,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引导一个定语从句。
6. In no other historical sighting did Halley’s Comet cause such a worldwide sensation as ____.
A. did its return in 1910~1911
B. had its 1910~1911 return
C. in its return of 1910~1911
D. its return of 1910~1911 did
E. its return in 1910~1911
解析:从选项来看,五个选项的意思相近,区别主要在于语法结构。首先,我们来分析题干。由于题干的句首出现了表示否定意义的介词短语in no other historical sighting,由此可断定题干使用了倒装结构“… did Halley’s Comet cause …”。我们可以将题干还原成正常语序:“Halley’s Comet caused such a worldwide sensation in no other historical sighting as ____.”由题干中出现的no other (不是其他任何的)可知,这里比较的是人们看到哈雷彗星的时间,而不是要对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与它的回归(its return)进行比较,换句话说,这里是时间状语的比较,而不是主语的比较。由此我们可以排除比较主语的选项A、B、D和E,确定选项C为正确答案。具体来说,这里比较的是两个时间状语in no other historical sighting与in its return of 1910~1911。题干的基本意思是:在哈雷彗星的观看史上,没有哪一次能像1910~1911年哈雷彗星的回归那样引起全球如此大的轰动。
4.发展对象谈话纪实1 篇四
问题B: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答B: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讲抗战的故事,讲侵略者的扫荡,讲共产党为村民打胜仗。上学之后,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有着先进的理想和目标,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能更加接近党,接受党先进思想的熏陶和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
问题C:你认为,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应与普通同学有哪些不同?
回答C:更应该端正态度,把优秀当做一种习惯。勤奋学习,踏实工作,真诚生活,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并能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不骄不躁,遇到问题要主动寻求帮助,并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努力解决问题。
问题D:谈谈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回答D:
问题E: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则时事,谈谈中国共产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08-1期发展对象培训结业试卷 篇五
(考试形式为闭卷,本试卷满分为 70分)
考场 考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里)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俄国共产党 C、苏联共产党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
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新兴社会阶层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5.()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1页B、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6.党的先进性是:()。
A、具体的历史的 B、抽象的 C、一成不变的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国务院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中央 9.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批评与自我批评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A、社会建设 B、民主建设 C、党的建设 11.党内最高的纪律处分是()。A、开除公职 B、开除党籍 C、撤销党内职务
12.()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A、党内民主 B、发展经济 C、团结稳定 13.党章规定,入党的具体时间是()。A、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
B、上级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 1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至少为()。
A、半年 B、1年 C、2年
3页)
(共15.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的原则。A、投票表决 B、少数服从多数 C、首长负责制
16.对申请入党的条件,错误的一项是()。A、年满18岁 B、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C、只能是工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
17.党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增加了要学习()的规定。
A、科学知识
B、文化知识 C、法律知识 18.2008年3月5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A、九 B、十 C、十一
19.今年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是第()届。A、26 B、28 C、29
20.我校的校训是:()。
A、好学力行 B、明德任责 C、勤勉求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会的12名代表,代表了全国 名党员。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根本宗旨是。
3.党的中央委员会任期 年,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 年到 年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
第2页和 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 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 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 建设,以健全 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加强 建设。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6.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在现阶段,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2.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八项权利。()
3.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4.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不执行。()
3页)
(共5.共产党员既是工人阶级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6.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党员的党龄是从上级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8.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不得重新入党。()9.共青团的地方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
10.在执政条件下,党的性质不变,功能要扩大,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10分)1.简述党的十七大的主题。
第3页
2.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性质。
五、论述题:(要求论点鲜明,言简意赅,符合逻辑,10分)
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谈谈怎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党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页)
6.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1 篇六
1.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单位大厅里有楼层分布图、科室图,可以让我一下子知道我要办的业务,是哪个科室负责,我要到几楼,哪个房间,找谁办理,一目了然。
2.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看到工作人员精神饱满、态度端正、热情礼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3.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工作人员能做到公道正派、客观公正;对不同的对象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不因职位高低、贫富、亲疏的差别而区别对待。
4.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忠于职守,用心的服务。因为用心,才会专注,因为专注,才会专业,才会使我要办的事效率更高!
5.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我希望工作人员能真正了解群众需要,端正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我希望所有单位能够严格执行办事时限,落实承诺,真正做到一次性受理,一次性补正,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
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为你服务,明天你为我服务,服务对象需要工作人员的帮扶,工作人员需要服务对象的支持。“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体现。通过换位思考,让我认识到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心中有服务对象,脚踏实地地去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需要你服务的人,那样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我们要在工作上依靠服务对象;感情上贴近服务对象;作风上深入服务对象;思想上尊重服务对象;生活中关心服务对象。让我们彼此面带微笑,用真诚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创建群众满意机关,展现财政优良风采。
7.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七
关键词:媒体,公共外交,政治人物
结合其他类似外交事件, 重点分析了政治人物在对别国进行访问时, 利用其国内媒体进行公共外交的可行性和优点。同时, 提出了其进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及其背后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媒体公共外交政治人物
2011年8月18日中午, 正在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副总统拜登选择去位于鼓楼的“姚记炒肝店”吃北京炸酱面, 共花费79元人民币。此举不仅受到在场公众的欢迎, 同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笔者认为, 拜登通过这次午餐, 就已经对我国公众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之所以称之为成功, 首先是因为它的成本相对低廉, 只有79元;其次是它自然流畅, 让公众看不到正式外交中程式化的排演;再次是他照顾到了民众中的中下层人士, 与对北大学生等各界精英的演讲相呼应, 做到了“上下”兼顾;最后是它利用了我国媒体进行传播, 做到了“借台唱戏”, 取得了最佳效果。
公共外交, 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讲, 它是一国政府对另外一国民众进行传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的活动, 以期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并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其主要形式有:通过国际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对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 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文化交流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 一国元首对另外一国公众直接进行演讲的行为是最为经典的公共外交活动。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访问别国时, 都要对其国家的大学生和各界精英人士发表演讲。
一、“借台”:巧借对象国的媒体
(一) “借台”:成本低廉化, 效果最大化
从公共外交的传统意义出发, 作为此行为主体的一国政府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也就是说, 为了唱好公共外交这场“戏”, 行为主体国的政府需要去搭建这样的“台”。只有“戏”和“台”的努力, 才决定了“观众”的多寡, 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外交的效果。因此在此过程中, 政府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共外交体系。这个体系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国内公共外交在决策和执行方面两个方面的体系。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决策和执行必然联系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正如美国新闻署在艾森豪威尔时期设立, 到里根时代的改组, 再到克林顿时代的撤并, 足以见得为了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 公共外交决策和执行体系不断为之进行变化的。二是公共外交的具体运作体系要求在对象国建立多种网络, 保证信息能够有效到达受众那里, 确保公共外交的有效进行。这必然要求其具体运作机构在对象国能准确接受国内信息的同时, 还要制作某些用于公共外交的“材料”和搭建各种平台。
诚然, 单凭借公共外交主体国自身的努力, 进行公共外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必然会剧增, 且其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相比“搭台”而言, 就是“借台”, 借目标国媒体之“台”, 来“唱”我们的“戏”。政治人物的访问, 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无不都是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种关注不仅包括常规意义上的会谈和重要条约的签订, 而且还有外国政治人物在本国内的其它活动, 如江泽民同志1997年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 利用间歇时间拜访了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顾毓秀先生, 此事被美国各主流媒体报道, 引发强烈反响。让更多的美国公众认识到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此举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那样投入巨大成本, 却是利用了美国自身的媒体资源完成了公共外交的使命。
(二) “借台”:网络复杂化, 受众最大化
传播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相互关联并且能照顾到社会绝大部分成员的网络。回顾媒介发展的历史, 每次媒介的进步, 必然促使网络的变化;每次媒介的普及, 必然促使受众数目的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 多种媒介构成了各自的网络, 它们将社会“包裹”于其中, 带来的结果是同一信息, 如果进入大众传播的网络中, 必然会对接触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产生作用。当今,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相对完善的国内传播体系, 多种网路的确立为在其国内传播信息提供了可能。在对外传播的舞台上, 一国也是在构建将自身信息传递到别国的网络。保证将自身希望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别国, 或是对其政府的宣传, 或是对其公众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当作为公共外交主体的一国政府能将自身希望传达的信息借助于对象国的主流媒体传播开来, 至少能保证信息在这个国家政府层面得到认同。不仅如此, 除去这个国家的政府, 该国的精英阶层也表现出积极认同的肯定态度。
加之, 接触到媒介信息的受众, 再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将同一信息在其它没有接触到此信息的公众中进行传播。必然会使得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对同一信息有了解。当今, 互联网将公众原先族群、社区似的生活群落打乱, 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上社区和即时传播工具又对已被打乱的公众群体进行了重新整合。技术的进步, 让传播信息的大权从官方的、主流的媒体转向了微小的、个体的公众手中。每个原先看似微不足道的公众能将一个不起眼的信息放大, 再让它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发酵”, 最后形成势不可挡的舆论“洪流”, 这足以说明作为普通网民的公众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发掘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微博”自从在我国普及以来, 引发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网络事件。“拜登吃面”这一事件中, 当时在场的中国公众, 无不将此情此景放在“微博”上进行传播。而“姚记炒肝”更是对此大力传播, 以至于拜登所吃的午餐被冠以“总统套餐”的大名。这无疑是进行了成功的公共外交, 拜登吃的不是面, 而是对我国中层和下层民众在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认同。同时, 这又是对其作为美国政府官员形象的最佳宣传。与当天上午和我国国家领导人们的会晤相比, 简短的午饭将美、中两国的距离拉到百姓的饭桌上。这正是借助了我国业已形成和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 吸引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不同角度对政治人物进行关注, 从而确保了公众的最大化, 进行了成功的公共外交。
二、唱戏:政治人物的公共外交
(一) 受众:选择对象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公众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公共外交中的受众是别国公众。能否对其公众开展规模巨大且成效显著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公共外交成功的原因之一。作为政治人物, 其被“媒介事件”化后的政治访问, 必然成为了两国媒体的报道焦点。问题在于, 在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除了政治领导人外, 剩下的人物必然是对象国的公众。
众所周知,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是每项工作都在试图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 政治人物利用媒体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亦然。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对象国公众成分的划分和界定。公众成分的划分, 是对对象国公众的组成部分进行宏观性认识, 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对对象国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分布的比例进行相对精确的统计。划分的标准多种多样, 例如依据其社会政治地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经过划分后, 必然有相当数目的公众是从属于某些部分, 而这些部分正是政治人物公共外交的主要受众。对其中成员开展的公共外交不仅具有代表性, 而且可以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中, 他打破惯例, 先拜访了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 次日又参观了波音公司, 这两者一个是美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个是美国制造业中的“龙头”, 更为重要的是, 两者在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开展的公共外交, 必然会得到出乎想象的效果。正如波音民用集团负责全球战略的副总裁柯伟德说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访问。”[1]
(二) 信息:公共外交所承载的实质性内容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七种文明, 不同文明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笔者认为, 他的观点过于极端, 且主观性过大, 不过这种分类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世界文明的组成和发展。差异的存在使得政治人物 (特别是来自不同文明的政治人物) 在对别国公众进行公共外交时增加了难度。由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 造成所传达信息被误读和误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然而, 从每种文明的微观入手, 不难发现其中具有某些优秀的共性, 例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追求真爱等。当这些优秀的共性被政治人物用于公共外交中时, 是在对自身价值观的标榜, 同时也是在肯定对方的价值观。文化的相互认同, 自然就拉近了距离, 公共外交就可以顺畅地开展。
作为国事访问的前奏, 政治大国都要对对方国家的舆论进行调查分析, 为领导人作为重要的参考。舆论分析保证了政治人物在对别国公众进行接触时能够做到从容不迫。而他们的某些谈话是基于本国情况的最新掌握, 相比起其国内各种对外传播的媒体而言, 具有无与伦比的公信力和时效性, 在其谈话后往往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政治变化。正如历任美国总统和副总统来华访问时对我国年轻人 (这里特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进行演讲, 其后必有敏感的“台湾问题”会被问及。美国总统总是对答如流, 显然这是在长期、精心准备后的结果。过后, 往往还伴随着台湾岛内政坛的变化。
三、结语
我国学者赵可金认为, “当一国的领导人和其他国家的公众进行交流的时候, 也纯粹是平等的社会行为体之间的交流。”[2]然而, 正是在平等的交流中, 公众对其的认识往往会有一种有别于自身主观印象的新认识。这就为进行公共外交的外国政府的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开展公共外交, 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同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正如赵启正同志所言“只有文化大国, 才能成为世界强国”。[3]政治人物利用别国媒介对别国公众开展的公共外交, 降低了公共外交的成本, 取得了最大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德浩.胡主席访美先到西雅图盖茨的家成媒体焦点[EB/OL].[2006-04-20].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314274.html.
[2]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1:284.
8.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八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 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关于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的理论毫无疑问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类本质、类的生活,通过与其他物的对比来把人的本质当做类存在物,当做一种共性和普遍性去把握,在表述形式上仍难逃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所使用的旧唯物主义方法的外观。《手稿》中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马克思重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时所使用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提法。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贯穿于《手稿》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往后发展便是《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其实现的哲学革命中具有肇始性的作用。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提出
在《手稿》中,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仅仅看做哲学同自身的矛盾,看做在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1],而认为黑格尔根据否定之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之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是一切存在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也就是说,当费尔巴哈基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从抽象普遍的东西出发,到感性具体的东西,再在到抽象无限的东西的复归,是需要全部加以排斥的不合理的唯心主义的运动时,马克思则看到了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浓厚的历史感,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运动正是一切存在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只不过黑格尔是以“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方式来表达的,而马克思则要对历史运动进行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表达,这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
虽然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基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立场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唯物主义的批判,但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概念却并非来自于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直观的改造。事实上,对象性活动来自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所具有的能动原则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所进行的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重开对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正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诞生地——《精神现象学》开始的。
首先,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有双重错误。在黑格尔那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做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2],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才是本源性的存在,而人的本质反而成了绝对精神的同自身相对立的对象化,原本现实存在的人反而成了历史活动中应当被扬弃的东西。黑格尔的这一错误直接导致了他的另一个错误,即“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3],对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即人的本质的复归,不是在现实世界中的占有,而是向绝对精神的复归,是绝对精神返回自身的活动。马克思也指出,正是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异化掩盖现实社会的异化,对“占有”进行唯心主义的解释,把异化的扬弃仅仅看做思维范围内的事情,使得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的批判作用走向了唯心主义的非批判原则。因此,马克思就是要拯救黑格尔哲学中的批判要素,马克思强调“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对能动作用的揭示,在黑格尔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是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实体也就是具有能动性,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体。劳动的本质也就是人这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运动。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要实现自身,只有通过自身的能动的活动,即通过对象性活动,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实现人之为人这一历史的结果,虽然在黑格尔那里,这种人的类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异化的形式,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但这种对精神的能动作用的表达,对人的本质复归的必然要求的哲学表达正是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功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概念对黑格尔绝对精神否定之否定的活动概念的继承。
二.对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正面阐述——关于对象性的理解
通过在《手稿》中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那种唯心主义的外化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也正面阐述了现实世界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即“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或者会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5]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是一个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这是可以通过他对象性的结果得到证实的。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设定异己的对象的同时,也设定了自己的现实的本质,人的对象性的产物即异己的对象证实了这个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而不是思维的“纯粹活动”,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通过“纯粹的活动”外化而产生对象的活动。因此,异己的对象证实了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证实了主体存在的现实性,即“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象性确证活动的主体是有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现实的主体,其中对象性的原理,来自于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的论述:“没有了对象,主体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即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就是非存在物”[6],没有主体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对象化出来的对象,主体就成了没有任何限定性的空洞的“无”,主体正是通过自己的对象化的成果直观到自己的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举个粗浅的例子,比如一个主体能够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木匠,可以通过他能够制造出精美实用的木桌来证实,而主体能够称得上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画家,可以通过他的活灵活现的绘画作品来证明。一个主体之所以直观到自己作为一个木匠或者画家等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正是在于他们高超技艺的对象化而产生的作品。推而广之,一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正是那个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当然现实生活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一个人的本质也不仅仅就是单个的规定,然而没有了对象,主体则就成了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成了没有任何本质规定性的空洞的概念,甚至成为唯心主义的唯灵论的存在物。因此,进行对象性活动的人,是现实的有着丰富规定性的人,是被对象设定本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的存在物。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是感性的现实世界的活动,而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辨的对象性活动。---徐建已经用过一段
三.对费尔巴哈的对象性直观的超越——“活动”原则的保留
由于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主要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提出的,因此,马克思更加自觉的有意识强调的是与费尔巴哈共同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而事实上,在重点阐述了对象性活动的感性原则方面之后,马克思接着说道:“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7]因此,人本身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不是被动的盲目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客观存在的自然物都打上了“人的”烙印,是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存在物。甚至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都不是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而是历史地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力量。比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的感性直观被实体化,人的本质就是感性对象性的直观,感性直观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是通过直观,通过感觉拥有这个世界。而人的作为直观的主体,仍然只是一个静态的纯思的主体。然而作为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人不是只能进行静态的感性对象性的直观,而是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比如说人并不是只凭自己的鼻子眼睛去被动接受世界的芳香多姿,而能够能动地制造出各种香气浓郁的香水,培育出多样的艳丽多姿的花朵。正是在这里,马克思本质地超越了费尔巴哈。
同时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对《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进行了保留。这种能动原则的保留包含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本质区别,只不过马克思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未在手稿中明确展开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的批判。
四.预示着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对象性活动的重要意义
总之,一方面马克思立足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在《44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自我创制的思辨的对象性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对黑格尔哲学中能动的“活动”原则这一“伟大之处”的肯定,使得马克思本质上超越了费尔巴哈,将存在的现实性归结于感性对象性的活动,现实的存在本身不是抽象的能动的绝对精神,也不是感性对象性直观的主体,而体现为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性的活动,是在现实世界中自我创造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这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重大变革,为后来马克思实现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注 释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2]同上第94页
[3]同上第94页
[4]同上第95页
[5]同上第97页
[6]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2页
[7]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9.如何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 篇九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情况;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指什么?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主要是指父母、配偶、子女和抚养其成长的亲属,以及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面貌、职业、政治表现及其与本人的关系等。对于同本人没有或很少联系、影响不大的非直系亲属,可不列入政治审查的范围。
政治审查结论性材料要有哪些内容?
政治审查结论性材料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1.发展对象本人的简历及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2.政治审查中提出的问题。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情节以及组织上是否作过结论。同时,要说明是本人主动说清的还是组织调查出来或他人检举的。
3.调查结果。写明经调查已清楚的问题,以及还没弄清的问题或疑点。
4.结论性意见。经过对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是否影响发展对象入党的结论性意见。
10.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十
1 Harvard University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Princeton University
1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Stanford University
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7 Yale University
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0 Columbia University
11 New York University
11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13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13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1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18 Cornell University
19 Brown University
19 Duke University
19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Tepper)
22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22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4 Boston University
24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6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27 Ohio State University
27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27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30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30 University of Virginia
32 Boston College
3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32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32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36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36 University of Arizona
36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6 Vanderbilt University
40 University of Iowa (Tippie)
4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42 Texas A
42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42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 (Krrannert)
4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46 Georgetown University
4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48 Rice University
48 University of Florida
48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
48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48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3 Syracuse University
53 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
55 Iowa State University
56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56 University of Oregon
58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58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58 Stony Brook University―SUNY
5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58 University of Kentucky (Gatton)
58 Virginia Tech
64 CUNY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er
64 Emory University
64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64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64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6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64 University of Georgia (Terry)
64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72 Brandeis University
72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72 University of Houston
72 University of Missouri
76 Clemson University (Walker)
76 University at Albany―SUNY
76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76 University of Kansas
76 University of Wyoming
11.面向对象的几种关键技术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面向对象 视图实现 模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之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也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人士迫切的需要研发出新的技术和理念,所以面向对象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分析设计和思维方法,它的出现目的是为了让操作更能满足和更好地实现大家的需求,现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软件设计时早已深入人心。
1简单地分析面向对象的关键技术、核心要素
面向对象思想总的来说有三个核心的要素,这三个要素主要是封装、继承和多态,这三个要素在面向对象研究时特别重要,是进行程序设计时主要的思想基础。封装性是将一些客观存在的数据与操作联系在一起,从而给用戶提供一些具体的和实用的功能,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编码也能提高它的安全性,其好处在于用户不用知道细节却可以便捷地进行操作,当然了,我们所指的对内进行封装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相关的访问权限,不是简单的完全包裹。继承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它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现代码的重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类都是可以被继承的,继承在设计时的使用可以有利于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对不同的应用要求的适应。最后的一个特点要素是多态,当然了,多态的应用作用也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多态能够把客观的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它对使代码的重用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2以面向对象的数据库为例,分析其关键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不同于前两代的数据库,它具备很多的优点,例如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也能够满足极为复杂的数据结构。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三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2.1分析说明关键技术之一的数据库转换技术
数据库转换技术主要是实现模式和操作之间的转换,一般来说转换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关系DB转换到面向对象DB,而另外一种就是把面向对象DB转换为关系DB。而转换又分为数据模式转换和数据操作转换两种,数据模式转换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将父类的属性扩展到子类之中,而在数据模式转换之中转换的重点是方法转换,方法又可以大致分为定义和调用。我们知道数据查询、输入、删除和修改时数据库之中一些最为常用的操作,但是这些操作都是离不开一些限制条件的,限制条件转换可以分为类限制条件和关系限制条件两种,这两种的机制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多出了集合操作数及运算符和路径表达式操作数机制这两个机制。数据查询转换就是把对象查询转换为关系查询,数据修改转换同样就是把对象修改转变为关系修改,而其他的几种操作转换例如数据插入转换和数据删除转换也是与此相似的。
2.2关键技术之模式演进技术
我们都知道,在模式演进之中保持模式的一致性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这里可以通过模式一致性约束来对它进行描述,这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唯一性约束、子类型约束、存在性约束等。一般来说,实现模式演化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我们在转换的时候尽量地考虑现有的应用程序,而另外一种即使需要我们去自主设计和开发一些新的高级的数据库编程语言,在现在的应用当中,常用的演化方法主要就是等价模式演化和透明模式演化两种。
2.3常见的关键技术之视图类实现技术
现在,我将主要说明面向对象数据库视图实现技术,我们知道,统计、连接查询等很多面向对象数据库之中的操作都是能够自由访问数据库之中的数据的,我们在采用了这些操作之后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但是会对对象的封装性造成一些破坏,为了减少破坏,我们在设计之中加入了一组接口,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减少破坏,并且将接口实行标准化之后可以减弱对象的复杂性和设计难度。
3结束语
现如今,面向对象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我们必须对面向对象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面向对象思想运用到软件设计和开发之中。在本文中关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分析,我们能大体的知道其关键技术和原理,也从中得出了一些实用的结论,我们只有在明确的了解了面向对象的主要思想之后,才能对面向对象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我们应该对技术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甫.面向对象技术的理解与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7).
[2] 梁向.浅论面向对象技术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J].投资与合作,2013.(1).
[3] 吴含前,吉逸,《面向对象技术&UML》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z1) .
12.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十二
话语分析一词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 以1952年Harris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为开端。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使用中的语言”包括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
话语分析自70年代开始初具规模。1981年Van Dijk创办学术刊物TEXT, 开始有了自己的学术园地。话语分析在过去的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基本廓清了话语分析的定义、任务和对象, 并且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精华, 出现了一批M.A.K Halliday和Van Dijk这样的有着突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但是就目前来看, 语言学家只是“博采众家之长”, 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话语分析有用的部分并加以应用, 没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 同时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朱永生, 2003) 。
同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的话语分析语言学仍处在引进介绍阶段, 理论研究多, 实际分析少, 尤其是难以用引进的理论来进行汉语研究, 对于英汉话语的对比研究力量尤其薄弱。
2. 话语分析概述
话语分析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把话语看作成员的社会活动, 重视语义、上下文、社会文化语境与话语各个成分和层次的联系;研究话语中的语法规则、语篇规则、交际规则和策略, 重视认知的作用。所以, 话语分析是基于语义之上的语言研究, 研究一个发出的话语如何能最有效地构成和最有效地接受, 而这一接受与构成是在一种判断和认知过程中完成的。它考虑的是说什么, 怎样说, 物件是哪些, 制约因素是哪些, 等等。然后在这种种因素之上, 信息被组织, 话语得到构成 (罗选民, 2001) 。
Gee (2000) 在《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实践》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一书中道出了“大话语”的核心概念, 即把话语放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来看, 然后提出了涉及情景意义、文化模式、应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交际学等诸多领域的分析工具。
话语分析分为结构分析法、认知分析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批评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五大类;侧重于综合分析法, 认知和社会文化分析。
话语分析从一开始就是一门跨学科研究, 一方面, 它与语言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是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都受到理论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另一方面, 其发展也离不开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成果的吸收 (朱永生, 2003)
我认为关联理论可为现代话语分析提供最佳理论框架。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 (1986) 在合著的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系统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关联是认知的基础。促成关联有两个因素:一是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s) , 二是为获取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努力 (processing efforts) 。Sperber和Wilson指出, 一新信息如果在一特定语境中取得语境效果, 那么该信息便与该语境取得关联。要取得语境效果, 人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而人们付出的努力越多, 所取得的语境效果也就越大。关联性有程度强弱之分, 关联性程度的强弱与语境效果成正比, 与人们为获得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理解话语时并不是寻求最大的关联性, 而是寻求最佳关联性。
3.《文心雕龙》对现代话语分析的启示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的一个里程碑, 一方面, 它确立了当时最重要的20种话语体裁, 阐述其语言特点, 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话语分析学的雏形。另一方面, 它以华丽的辞章、逻辑严密的剖析和形象生动地引入一整套新概念新术语见长, 其本身就是一部成功的话语典范。鲁迅先生曾言:“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 西则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解析神质, 色举洪纤, 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
《文心雕龙》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原生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与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和语言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必然会在刘勰本人及其论述上得的反映。对《文》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国人传统的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和语言观的了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的原生话语的探索, 对汉语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短于抽象思维, 长于归纳法短于演绎法, 而西方人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见长。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到了各自的语言研究。西方的语言学总的来说是偏重形式研究的, 而中国则偏重意义研究 (姜望琪, 2003) 。《文心雕龙》于1400余年前成书, 此后的学者不断按照这种传统从事篇章的研究, 但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文体学 (风格学) 或修辞学, 而不叫话语分析。而西方的话语分析学者们在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则沿袭西方的传统, 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范式。Beaugrade (1997) 认为21世纪话语分析的重点将是知识共享和话语策略。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汉语话语分析研究表明中西方的研究可以互补。一方面, 中国学者从自己的发现中, 可以提出一些证据支持某种理论, 或认为某种理论需要修改补充, 或某种理论必须全摒弃。另一方面, 中国学者也可以从本国的传统出发, 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 再用另一种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材料来验证是否恰当。但后类研究迄今为止仍较少, 其原因尚待探索 (顾曰国, 1999) 。《文心雕龙》作为一篇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话语分析的著作, 可作为这类研究语料的典范, 对中西方话语的交流和沟通必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文心雕龙》可谓中国文章学论著集大成者, 研究《文心雕龙》, 对汉语文章学话语的构建, 必然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以《文心雕龙》为个案, 对其言说方式, 以及言说方式下的自身特殊的文化传承与讨论对象基础进行分析可发掘其对现代汉语话语分析的启示。
关键词:《文心雕龙》,现代话语分析,启示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话语分析英汉比较研究[M].长沙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忠华等著.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13.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 篇十三
对象的研
究和
确定
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1)在广告策略中确定的广告文案所要面对的目标消费者或目标受众是谁?
(2)目标受众或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方式、价值趋向如何?
→点击此处浏览FM365.COM广告案例及其分析
(3)他们对产品的类的利益点和理想的利益点要求是什么?
(4)他们接受外来信息的习惯或特殊方式是什么?
(5)怎样的语言表达、诉求方式、风格倾向是他们最喜欢的?
(6)他们的购买习惯是什么?是否需要有特别的购买触动?怎样的触动? 焦点问题:
(1)在我国,属于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的消费者占有绝对的比例。(2)在我国,消费形态的个性化、个人化倾向正越演越烈。
显现个性特征的方式有多种,而将个性、个人观点的消费某一产品中进行表现,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造就了消费者自主地要求投射个性因素在环境中,要求在参加生产工序中体现自我或满足自我的倾向。
(3)在我国,属于象征性价值的消费正成为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消费落脚点,不是在产品的原有功能,而是因为附着在产品上的超物性价值。因此,人们对品牌的热衷造就了一个个不衰的品牌生命。
14.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篇十四
论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作 者:葛红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A841关键词:隐喻 理解 辨认
15.基于CORBA的对象Web研究 篇十五
随着Internet的发展,WWW的迅速普及、面向对象技术的日益成熟、如何在网上提供分布式计算,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将CORBA与Web结合,实现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这既能够利用已有的成熟的Web开发技术,集成遗留系统(LEGECYSYS-TEM),保护已有的投资,还能够利用CORBA所提供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传统的Web应用无法完成的大型的分布式计算。因而,将CORBA与Web结合是开发分布式应用的主流方向。
2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技术简介
CORBA是OMA组织提出的一个基于OMA体系结构的分布式系统,是当前面向对象分布式系统中的典型代表。简单地说,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平台,应用中重用这些已有对象。它屏蔽了网络,实现了网络的透明性,也屏蔽了语言的差异性,它定义了分布式对象如何实现互操作,并支持在分布环境中构造、集成面向对象的软件构件。由于CORBA在分布式环境中利用了面向对象技术,故允许将分布式应用设计为一组相互合作的对象,并能在新ORB即对象总线是CORBA的核心,在CORBA应用中,它可以保证对象之间的通信,是连接客户和服务器的纽带。它使各个对象可以在运行时互相发现并调用对方的服务,为上层应用屏蔽数据结构,网络传输、对象定位等细节。CORBA模型如图1所示。
3 Object Web与CORBA系统结构
Object Web是分布式对象与万维网的“联姻”,而CORBA远不只是一个对象请求中介(ORB),它还是一个完整的分布式对象平台。世界上许多主要计算机公司-Sun,Java soft公司Oracle公司都已选择了CORBA IIOPCO作为连接Internet和Internet中分布式对象的公用方式。CORBA扩展了应用程序跨网络、跨语言、跨组件边界和跨操作系统的使用范围。下面本文将结合我们科研实践探讨CORBA与对象Web的结合方式。
3.1 CGI-CORBA方式
要在Web中进行CORBA调用,很自然就想到了传统的CGI网关的方法。当今Internet上最流行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型是公共网关接口CGI,但运行在HTTP上的CGI是一个缓慢麻烦又无状态的协议,其应用大多只能完成服务器端较简单的应用,而CORBA是利用开放式标准构建的分布式对象总线,两者结合能实现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CGI-CORBA模式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该图显示了一个三层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模型,第一层,照常属于客户。图中客户属于浏览器、可装运的小应用程序。第二层,由能够向HTTP和CORBA客户服务的服务器提供,第三层,属于传统的服务器,CORBA对象可以访问几乎任何东西。
该模式是在一个已有静态HTML页面上建立一个要执行的服务器端CGI脚本的映射,这个CGI程序向CORBA的服务器端提出对象请求,CORBA服务器对象得到请求后,作出响应。当CORBA请求处理完毕后,CORBA客户端在HTTP服务器端汇总数据,并产生一个HTML页面作为发到HTTP服务器的输出结果。具体实现中一般采用DII的方式,可以使系统非常灵活地调用各种CORBA服务器。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首先,Web服务器都支持CGI方式,CGI可使用多种语言编程;其次,CGI客户端能够获得由于CORBA位置透明性带来的一切好处,浏览器用户不必了解CORBA或者是对象引用,并把Web和CORBA环境区分得很清楚;特别是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集成遗留系统。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没有真正实现直接访问CORBA对象,没有真正解决CGI本身效率问题,使系统效率有所下降,交互性较差;另外,CORBA对象客户端必须运行在HTTP服务器上。
这种使用CORBA的方式能够和Web对象模型合作解决问题,不失为目前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
3.2 CORBA-Web客户机/服务器方式
这种结构使用IIOP作为Web上的通讯协议重新设计Web服务器,它允许CORBA客户直接存取Web资源,也允许WWW客户直接存取CORBA资源,Web服务器上的资源可通过IIOP或HTTP获得。该模式可以彻底解决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避免了CGI的瓶颈,具有CORBA所有优良特性。因为重新实现Web上的一套协议难度大,况且很难得到其他应用系统的支持,故很难实现。其结构如图3所示。
3.3 JAVAApplet方法
JAVA的产生与INTERNET发展切切相关,JAVA Applet更是JAVA和Web结合的产物。JAVA Applet方式将Web的客户端作为CORBA调用的客户,这也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基于CORBA的Object Web方式,其结构如图4所示。
图中Web浏览器作为客户层提供用户界面。用户端向Web服务器请求下载的HTML页中含有Applet,而这个Applet是与ORB捆绑在一起的。这些Applet程序是CORBA客户,它能通过内部通讯机制IIOP访问远程对象的方法,当远程CORBA对象服务器得到方法请求后,服务器对象封装了相关的业务逻辑,并能够访问数据库对象和其他的应用程序对象,以协同完成客户请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Applet作为一个客户端运行的程序能利用客户机的资源,实现浏览器与WWW服务器的交互,从而实现复杂的分布式应用。这种结构降低了服务器的负载,避免了Web服务器的性能缺陷对整体性能的影响,并具有连接缓冲、均衡负载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Web整体的可扩展性。其缺点是:客户端只能用JAVA语言开发,如果网络传输量有限,则效率较低。
4 实例分析
现通过简化的分布式应用开发实例说明这几种方法的实现思路。该实例的功能是输出“hello CORBA”问候语。
4.1 CGI-CORBA模式
4.1.1 对象接口的定义
任何一个CORBA对象的设计都必须用IDL定义接口,接口只是定义对象能提供给外界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如何调用,并不涉及具体实现,也与程序无关,将对象的接口定义如下:
Interface hello
{Void hello(out string str)}
IDL定义一个接口后,接口定义文件作为IDL编译器的输入,经编译后输出客户stubs和实现skeletons,并得到hello.h hello.ccp hello-skl.h hello-skl.ccp文件。客户stubs和实现skeletons与ORB配合自动完成对象注册和调用等功能。
4.1.2 对象接口功能的实现
CORBA对象可以用任一种CORBA软件开发商所支持的语言来编写。
4.1.3 编写对象hello的服务
对象接口的实现只是提供功能的实现模块,要提供完整的服务,还要编写对象服务程序,它调用对象接口来完成具体功能。在编写对象服务程序时,首先要对CORBA环境初始化,然后创建对象的一个实现。并引出对象指针,通知ORB服务就绪。其代码略。
4.1.4 编写客户方的程序
客户端程序主要完成界面设计请求服务以及对请求结果的加工处理,此处程序要供浏览器调用。
4.1.5 编写Web页
编写好Web页后,用户通过访问该页面而访问CGI程序,并通过Web页返回结果。
4.2 JAVA Applet方法
该方法基本上与CGI-CORBA模式相同,只须将客户端程序改写成浏览器可运行的Applet,然后将上述JAVA Applet程序嵌入主页面。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远程对象方法,Applet将该方法返回的结果送回Web页面显示。
5 结论
Web环境是一个异构、分布的环境,将CORBA与Web更好地结合将会推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可以预见,将来的Web应用会与分布式对象结合更紧密,Internet环境将成为一个大的分布式对象环境,从而给客户提供更灵活、可靠、具有可扩展性的服务。
摘要:介绍了CORBA技术及其特点,探讨了CORBA与对象Web结合的三种途径,给出了对象Web的系统模型,并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关键词:对象Web,公共对象请求代理(CORBA),ORB,分布式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茂江,周益群.基于CORBA的网站集成系统开发策略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1,27(1):90-91.
[2]Orfali R,Harkey D.智能CORBA[M].陈章渊.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16.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篇十六
【关键词】“1-2-1”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 运用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到考试前再进行背诵。考试就是学生的事情了,到了考试时,教师就基本完成了政治的教学任务。所以一说到政治课,学生就会将其与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词语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学生感觉政治难学——学习太乏味;教师感觉难教——课堂太沉闷。因此,政治教师变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我市着力建构的“1-2-1”教学模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已见成效。
“1-2-1”教学模式是以时间分配为标志,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0分钟时间反馈矫正,点拨引领;10分钟时间检测训练,当堂处理。从内容要求上看,要做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评价”。按照这个教学模式打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是组织者、管理者、点拨者,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1-2-1”教学模式为框架,课堂前1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时间展示交流,10分钟时间检测训练。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前到后、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学无方向、学无目标,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收效甚微的现象。本课打破教材固有体系,以探索中华文化古代辉煌历程、思考近代衰微原因、实现文化复兴的措施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理清知识,并实现整体宏观把握本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就此系列问题,相互讨论、合作,在分享和互补的过程中,对本课重点问题理解更加深入,以此实现合作探究的目的。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在这10分钟时间里真正动起来,既有自主思考,也有合作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要相信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加强个别指导,为下一步操作做好准备。
二、反馈矫正,点拨引领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课堂展示,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主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除了展示自己学习和讨论合作的结果,还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课中,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言语展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才艺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图片展示中国的史书典籍;板书展示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料中体验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让学生在才艺展示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同时,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展示的内容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如所质疑的问题,学生确实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教师才可作讲解。教师要落实“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合作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却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比如在这一课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源远流长的见证不讲,只讲汉字与文字的区别和如何实现文化的新辉煌。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教师应综合归纳、深度剖析、整合提升,尤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揭示规律、总结方法。
三、检测训练,当堂处理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学生进行达标练习时,教师要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示解题思维过程,点拨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原因。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时,必须重视巩固应用的反馈、指导,在此环节,一定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10分钟的练习时间。
训练需要题目,拟题时,要抓最关键的知识点或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要注意分层训练、拓展延伸,把作业设置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思维训练三个模块。在基础巩固中,要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汉字的作用,史书典籍的特点;在能力提升中,要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最后联系实际,让学生以“汉语走向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论文,写出自己有哪些基本观点。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检测巩固,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为辉煌的古代文化而自豪,为近代文化衰微痛心,并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开拓者,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7.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与研究论文 篇十七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所调整的在特定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即一定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社会矛盾,这是决定民法这部法律部门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是其同邻近的法律部门相区别的基本标志。因此,调整对象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必须明确的问题,往往也是议论较多的理论问题。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亦复如此。
一、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
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法学者们关于民法调整规范的学说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表明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及开放的永恒课题。
最早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是盖尤斯将民法概括为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后来萨维尼对盖尤斯的论断进行了继承和补充,他认为“法律调整人本身和法律关系。后者包括人身关系、债的关系、继承关系和家庭关系。”1961年《苏联民事立法纲要》将民法的调整关系强调为财产关系以及与人身有关的非财产关系。此学说也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民法通则》通说认为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按照民法同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规律以及前人的研究结论,因此民法的“商品关系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财产关系历来为民法所调整的对象,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和“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但是,财产关系并非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只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的特点一是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一旦进入民事领域,便在平等基础上发生具体财产关系,都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二是等价有偿。不等价交换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相抵触。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无论发生在公民之间、法人之间,还是发生在公民与法人之间,都是由我国民法所调整的。
三、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民法只规定有关商品关系的内容,而将与商品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人身关系排除在民法之外,并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原因是:第一,民法是反映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它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只反映那些单纯、直接的经济生活条件,而必须同时反映与之特定的商品关系有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起到宏观调整作用。第二,继承权是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延伸和公民取得财产的一种法律形式。但继承权同商品经济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它本身不属于商品范畴,但也需要民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第三,债权是财产的流转和归属状态,也反映了一定的商品关系,它的内涵除了以合同为核心内容之外,还包括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等原因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而这几种情况都不反映商品关系,却都需要民法来加以调整。第四,我国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人权主义色彩,强调尊重人格、诚实信用和相互协调等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身权利也越来越加以重视,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方向。[2]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在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同时,强调对人身关系尤其是人身权的调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结论
一部完备的法律要具备以下四部分即主体、行为、权利、责任,民法也不例外。[3]首先,一切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即财产需要有自己的“监护人”。没有承担义务的主体,则一切权利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民事主体无论是公民个人,或是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以及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国家,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其次,主体要真正取得民事权利,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还要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它可以是亲自进行民事活动,也可以通过合法方式由代理人代为实施,其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具体的权利义务。[4]再次,一切行为追求的目标是权利,这是民法的核心部分。民事主体正是为了取得某种权利,主体才有意识地实施法律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最后,民事责任是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
18.我很荣幸被确定为入党考察对象1 篇十八
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平凡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入党30年来,默默无闻的贡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使我明白了,共产党员的光荣是和责任紧密联系的。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又能够在平凡中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将第一季度本人的一些学习心得和思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里, 共产党员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在学习方面,继续加强党的知识及理论的学习,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三、在工作方面,发扬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上自己能够严格遵守站里的规章制度,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当然,我做的还不够,离党员的“八大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共产党员,从小就给予我党性修养的熏陶。我坚守信念,入党是我的正确的政治选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的熔炉中接受锻炼,和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一道,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
四、本月中旬中心组织的迎春晚会上,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与同事密切联系,发挥带头作用,能胜利完成车间赋予的使命。
19.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汉字特征研究 篇十九
关键词:面向对象,汉字,汉字特征
0 引言
现在世界上存在的人类自然语言文字可以分为两种: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1]。一般学者们认为人类语言文字的进化过程是从结绳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文字到字母文字的进化过程。现代汉字和甲骨文的体系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由此得出汉字是人类早期的文字之一,所以汉字应该走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字母文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汉字又面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汉字表达不准确、汉语不易编程。汉字真的要走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吗?汉字的特征是怎样的?汉字与现存的其他主要文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学者们往往是站在自然语言本身和民族的立场,让人们信服的力度不够强。
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在基本思想上是相通的,本文将在软件理论中寻求答案。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计算机编程语言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面向过程语言、面向对象语言四个发展阶段。面向过程语言和面向对象语言称为高级语言,它们接近人的语言思维。特别是软件危机出现时,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软件工程学。软件工程方法学的核心是面向对象方法学[2]。面向对象编程(OOP)是通过模仿人类建立现实世界模型的方法,包括概念、分类、抽象、归纳等进行软件开发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它具有以下基本特性:抽象、封装、继承、多态[3,4]。模式设计中有面向对象三大基本原则: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封装变化点[5]。下面将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逐步分析汉字的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然后结合面向对象的三大原则对汉字综合分析研究。
1 汉字面向对象性质
1.1 汉字的抽象性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6]。象形字,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可见可摸的具体事物物体,抽象出其共同的外部特征。象形字是文字的第一层抽象,是文字抽象的第一步。如:日、月、山、水、川、刀。鸟(鳥)字像一只活休憩在枝头侧身小鸟;龟(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日字的甲骨文字体是一个圆形加中间一点,圆形恰是太阳的形态,中间一点好似太阳黑子。“人”字,以最简洁方式抽象出世界上人的共同的特征:直立行走,这个字是人类一个伟大的发明。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着符号以表示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在甲骨文中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7]。
会意字是用几个偏旁义组合成一个新义的造字方法。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如“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7]。
下面重点解说一下三个典型的抽象字:王、法、时。
“王”是贯穿“天”“地”“人”三者之物,才可为“王”。《说文解字》这样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法”是会意字,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繁体字“灋”。“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廌”(zhì),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触理曲的人;“去”,表示去除不好的部分。基本义:通过刑具(廌)来去除有罪人的不好的部分,对所以人像水一样公平,就是“法”的本意,与今天的法律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时间概念极为复杂,很难抽象出时间概念的本质。英文单词“time”就像一段密码,只记录了语音,并没有给出时间概念本质特性。甲骨文中“时”字是“旹”,上“之”下“日”,“之”表示脚本,日表示太阳,合起来就是太阳的脚步,后来加了一个“寸”表示刻度。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出现了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时间就是太阳行走的刻度。直到今天,人们对时间的定义还是以太阳为参照。汉字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时间概念抽象为一个简单的形象的汉字“時”。
简而言之,象形字是对具体事物外部共同特征的抽象,指事字会意字是对复杂事物内部涵义的抽象。从另一方面分析,名词类汉字多是数据抽象,动词类汉字多是行为抽象。可见汉字的抽象能力很强,且抽象度适中,较英语更适合人们生活中使用。英文单词对事物的抽象度把握得不好,没有抽象出事物的共同属性。
1.2 汉字的封装性
(1)字型的封装每个汉字就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与其他汉字自然分开,就像是一个个准备好的部件。而英语单词的封装性较差,单词随着词形时态变化而变化,单词长度也随之变化。单词与单词不能自然分开,需要添加一个字母的空间来区分不同的单词。由于汉字良好封装性,人们不需要在不同词汇间再添冗余的空格来进行标识。由于当前技术所限,计算机对汉语分词技术较英语分词技术低一些。汉语书写方式非常灵活,可以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书写,甚至可以顺时针方向书写。英文书写方式较为单一,在一些特殊空间给书写带来了不便,比如空间有限的建筑上从左向右书写的空间更小。
(2)属性和动作封装核心汉字都可以看作一个抽象类,每个基本汉字就好比一个类。“人”具有的属性和操作都被隐藏起来了,从字面上看不出的。人={人的属性,人的动作},人的属性={姓名,地址,年龄,手机号,单位},人的动作={看,说,吃,听}。人的一个实例是“我”,“我”具有“吃”的动作。需要时可以直接调用该动作,我吃饭=我.吃(饭)=吃(我,饭);“吃”是个抽象类,人和其他动物共享此抽象动作。
1.3 汉字的继承性
大部分汉字从字形上看,很容易发现存在着继承关系。特别是汉字中占了90%的形声字,继承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形声字是合体字,对象形字的继承,同时继承了“语义”和“语音”,即是双继承。形声字对语音的继承可以单独讨论,这里不考虑对语音的继承,只研究对语义的继承。这样的话,汉字的继承关系就是单继承关系。
以鱼类为例,“鱼”一个抽象概念,是鱼类的总称。鱼类可以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淡水鱼类有鳊、鲢、鳙、鲤、鲫、鲶、鳢、鲥、鲋、鲈……,其中每个字代表一种鱼,也就是“鱼”的一个子类,这是自明的。
以鸟类为例,“鸟”的概念是个抽象类,是对所有鸟类的总称。中国先人创造出这个抽象的“鸟”字,后来顺着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已经可以区别一些常见鸟,于是就造造出了常见的鸟字:鸡、鸭、鹅、鸽、鹰、鹊……。由动物学鸟类的族谱关系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起见,使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分类和继承的树型关系。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人们,识别一种新的鸟类时就会造出对应的汉字来标识。新的汉字继承了“鸟”字,从字形上人们就能知道是一种鸟,比如:鹏(传说中最大的鸟)、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鸷(凶猛的鸟,如鹰、雕、等)、枭(本义: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鸱(古书上指鹞鹰)。对应其他语言就没有明显的继承性,如英文中的bird与chook、duck、goose看不出继承关系。
再以树木为例,古汉语中树木概念为抽象为“木”,所以具体树木子类造字就必须继承“木”字。由植物学树木分类如图2所示。
继承性的例子很多,再比如“车”、“牛”、“马”、“女”、“金”、“气”……。这种继承性造字方法比英语中词根构词法功能强大,造出的字易读语义性也强,系统性强。有了汉字继承的方法,在对新事物命名时就有章可循,减少了随意盲目依个人喜好对事物命名。对新生事物进行分析,找到他所属于的类别,在类的继承树上即可找到恰当的命名。比如人类最近发现的质子数为109的新元素,通过分析知道这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依照继承原理中国人造出了汉字“钅麦”(读音是对英语读音的继承,暂不讨论)。后来又发现了110号元素,命名为“钅达”。
1.4 汉字的多态性
钱能:“若语言不支持多态,则不能称面向对象的[3]。”可见多态性对语言分类时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某种文字不具有多态性,那么就可以断定其不是真正的面向对象的文字。人的思维方式也是自然的多态形式,面向对象编程的多态性就是用软件形式也模拟人思维的多态性。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物资表现,应该也具有多态性。汉语的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达多种状态的事物,二是表达事物的多种状态。
第一类多态:一个汉字接口,表达多种状态的事物。汉语的名词没有明显的性、格、数的变化,这正是多态性的表现,最典型的例子是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字,无论是表示主语还是宾语都是汉字“我”,而英语中主格我的概念是“I”,宾格我的概念是“me”。“我”字性别是自明的,性别取值为{男,女,不确定}。第二人称代词“你”字,可是多种状态的“你”,男性的“你”或者女性的“你”,主体的“你”或者客体的“你”。有个特殊的汉字“妳”[8,9],“你”的异体字,表示第二人称是女性的你。“妳”是冗余的、原始的汉字,现在基本已经淘汰了。古汉语中的“他”字和现在汉语中的“他”有点差别,古汉语中的“他”泛指第三方,可表男女及一切事物,如“他山之石”、“他乡”、“其他”……。现代汉语中的“他”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近似于英语中的单词he。可见古汉语中的“他”较今天的“他”更具有多态性。为什么会出现倒退现象呢,这与“她”字有关。古汉语中“她”[9]字原本是“姐”的异体字,现在汉语中的“她”表示女性的第三方。英语第三人称有若干单词:he、she、it、they、her、him、them……,也许是受其影响,认为这样表达准确,上世纪初刘半农赋予“她”同英语单词her同样的语义。当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个人资料需要保密,人们需要表达泛指的第三人称的概念时,却发现找不到对应的汉字了,只好使用拼音“ta”。(英语中没有泛指的第三人称单词,用he or she来表达)。所以使用“妳”、“她”字并不是表示对女性的尊重,相反是对女性的歧视。汉字中的“人”字(人字旁)不专指男人,是对男女的统称,对人类的抽象标识。正因为“妳”和“她”的出现,“你”和“他”的概念范围缩小,专指男人。而英语中的男人单词“man”,可以表示为男人和人类的概念。中国人的祖先的思维是真正的多态形式,他们将这个世界拟人化,分为你我他。正如Unix系统把一切设备看作文件来处理,意义深远。
前面说的是名词,其实动词的多态性更加明显,这就是第二类多态:一个汉字接口,表达事物的多种状态。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时空观是相对的时间观,不是绝对的时空观。汉语的时空观较英语的时空观更为科学,因为宇宙中一切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从现代物理学中得知绝对时空观是相对时空观的一个特例。所以对世界中的运动可以从总体出发,抽象出本质特征,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这样的“运动”或者“状态”就应该具有世界本源的多态性。
比如“吃”这一动作,汉语句子“A吃B”就具有最常见到多态性,“我吃饭”、“你吃馒头”、“他吃苹果”、“狼吃羊”、“羊吃草”……。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是可以食用固态物质就可以使用“A吃B”句式,思维方式是多态的,人们不会考虑因为“吃”的主体或者客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状态的“吃”,就连药片人们也说“吃药”。而英语世界的人们就要根据“吃”的不同状态使用不同的“吃”:老虎吃肉(Tigers eat meat)、吃早餐(break one's fast、to have breakfast)、吃晚饭(sup on、to have dinne)、吃火锅(blocked shot)、吃快餐(snack)、吃草(browse)……。就连eat也有多种状态变化,其他的英语动词就不用说了。ate,eaten,eating,eats,一个汉语动词对应多个状态的英文动词或短语,这就是多态性最直接的表现。名词可以看作是对象,动词就是对象的方法,动词的意义是以对应名词所产生的。比如“我吃苹果”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示是“我.吃(苹果)”,可以看出动词“吃”就是对象“我”的方法。“我”是人的一个实例,人是动物的一个子类。“吃”的方法是对动物抽象出的一个统一方法,每个具体动物都对“吃”操作进行了重写,也就是说他们有着自己“吃”的实现方式。“吃”的具体含义是有主体动态确定的,这就是后绑定,人们在使用时已经感觉不到具体实现的细节了。其他就不用举例了。
1.5 三大基本原则分析
回顾一下计算机软件中面向对象语言的发展:在OO开发的早期,继承被过度地使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优先使用组合可以获得重用性与简单性更佳的设计,当然可以通过继承,以扩充可用的组合类集。因此组合与继承可以一起工作,但是基本法则是“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非(类)继承”,这就是模式设计中建议使用的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汉字已经初步具有了面向对象的性质。但是存在一个问题:与计算机软件中面向对象语言发展类似,由于继承性被过分使用导致汉字的总数是无限增加的。东汉《说文解字》收字9千多,清《康熙字典》收4万多,到1994年《中华字海》收字竟8万多。如果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成千上万个,那么就要造上万个汉字来表示吗?这里要指出人们的一种误解:语言的词汇总量与语言的精确性成正比。汉字总数的增加并不能说明汉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字词的无限增加恰恰说明了这种语言的低效性。汉语是怎么解决这个汉字总数无限增加的危机呢?
先分析一个实例。如果为国家建立一个本体,会有货币这一概念。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货币的种类繁多。如果按照上面的分析,首先可以抽象出所以货币的父类“元”,然后为各国货币名称造一个字,继承抽象货币“元”,也就是生成一个子类。这样的话货币名称层次明显、可读性会大大增强,但是要增加100多个汉字。在汉语中,可以发现有这些货币名称:人民币元(华元)、欧元、韩元、日元、美元、缅甸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新加坡元、新西兰元、津巴布韦元、港元、澳门元……。从这可以发现一个尚未形成的规律,既是国名(区名)+元。也可以看到,汉语已经为世界部分国家的货币名称定义好了接口,货币接口不变,具体内部实现可以由该国新政府去完成。比如华元是接口,内部实现是人民币,美元是对外接口,dollar是内部实现,屏蔽具体细节。这和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接口编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更重要的,应该看到这是继承和组合的规律完美的结合。世界货币词汇如图3所示。
纵向看,是继承关系,欧元、美元都是元的子类;横向看是使用组合规律,这恰恰是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继承。这种结合方式没有增加汉字,货币名称可读性强,语义明显。名称有规律可循,代码重用率高。如果有某个国家改朝换代了或者说这个国家需要更改货币名称,不需要关心该国内部细节,该国家进行内部修改,但对外接口一样不变,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再比如,当出现一个新的国家时(最近几年确实也出现过几个新国家),那么该国家的货币怎么命名呢,世界货币怎么扩展?这里要用到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这是解决汉字无限增加最高效的方法。重新分析前面的提到的继承的几个实例,对“鱼”、“鸟”、“木”类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子类,构词树如图4-图6所示。
上面的例子是单独一个类的词汇树研究,下面分析多棵树组成的词汇网络图。首先给出几个基本概念。由前面的鸟类可以找到抽象的“鸡”的概念,鸡的子类是公鸡、母鸡、小鸡、家鸡、野鸡等等。从cattle、moggy、moo-cow、ox、cow、bull抽象出父类“牛”。公鸡(chanticleer、cock、rooster)、公鸭(drake)、公牛(ox)、公猪(boar)、公猫(tomcat)、公兔(Buck)、公驴(jackass)、公羊(ram、tup)、公山羊(bill goat)、公山羊的(capric、caprine)等等概念,与之对应的是母鸡(hen)、母狗(bitch)、母牛(cow)、母驴(jennet)、母羊(ewe)……等概念。从这些概念中可以抽象出“公”、“母”两个概念,用于区分动物性别,在汉语中也确实存在对应的汉字。可以再从鹿肉(venison)、鸡肉(chicken)、鹅肉(geese)、牛肉(beef、beeves)、羊肉(mutton)、猪肉(pork)、果肉(sarcocarp)肉汤(broth)肉店(shambles)……概念中可以抽象出“肉”的概念,对应汉字是“肉”。“鸡”、“牛”、“公”、“肉”四个大类的关系如图7所示。
国家汉字标准(GB2312-80)只收录了6763个汉字[10],常用汉字2500个,汉字总数不在多而在精。汉语言空间下世界是一个有着固定网络分层结构概念世界,这是一个有机空间,任何一个新概念都有着对应空间位置,而不是新概念随意存放。顶层概念是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把这个世界分成了若干个基本词汇树,顶层概念提供了统一的造字构词接口,以最大限度高效重复使用代码。从纵向看,上层概念与下层概念都有着继承关系;从横向看,每个新概念是以类的组合形式构成。这样一种有机结构使得汉语词汇有着很强的扩展性和自明性。
2结论
本文运用计算机软件理论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对汉字进行了初步分析,重点分析汉字的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文字。汉语中的构词系统符合模式设计中推荐的面向对象三大原则,从而最大程度解决了词汇无限增长的趋势。这些都是对现代汉字研究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汉字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道路。接下来将继续研究中文编程等问题。
由于这是初步尝试用新理论来研究汉字,一些地方存在着不足,如汉字的封装性解释得不到位、可以参考文献较少,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2]张海潘.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朱喜福,赵敏.Java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et al.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earson Education,2002.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5.
[7]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8]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9]古代汉语大字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推荐阅读: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新认识10-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07-23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26
初中的政治课堂提问教学研究论文11-18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06-09
做好电信改制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2-27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09-30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