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2024-12-04

课程设计内容要求(精选9篇)

1.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一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

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封面:包括设计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等。

2.摘要:是设计说明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应涉及设计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文字要简练,约300字左右。为了便于文献检索,论文摘要后要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6个。

3.目录:目录是设计说明书的提纲,应将论文的主要章节按顺序列出,并标出页码,页码居页面右侧并对齐。目录应自动生成。

4.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

(1)内容要求,正文一般应包括下面内容:

①绪论: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②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还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③总体设计:画出软件功能模块图和硬件装置方框图,确定设计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实体设计,包括必要的硬件连接、软件说明、程序设计、必要的计算、图表等;

④软硬件调试及结果分析;

⑤结论: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设计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重点指出并加以研究。

(2)正文中的图、表格要求:

①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要看图、图名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有编号、图名,图的编号由图和阿拉伯数字组成,阿拉伯数字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用“.”分开,前部分数字表示图所在章的序号,后部分数字表示图在该章的序号。如“图1.2”、“图

3.6”;图名应置于图的编号之后,图的编号和图名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

②表

表也应有“自明性”,表的编排尽可能按内容(或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排、数据依序竖排,表的各栏应标明量纲、单位或标准规定的符号,只有在无必要的情况下方可省略。

表应有编号、表名,表的编号方法与图的编号方法相同,如“表1.5”“表3.2”;表名应置于表的编号之后,表的编号和表名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如某个表需要转下页编排,在随后的各页上要重复表的编号,编号后跟表题或跟“续”,如表1.5(续)。

5.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正文标注序号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一般为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或出版的书籍等。

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论文常用的参考文献编写项目,顺序及标点符号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

[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翻译图书

[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

[序号]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会议文献(编者可以省略)

[序号]编者.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

[序号]作者.论文题目.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论文题目.[××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起~止页码.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网络文献

[序号]发表者.文章标题.网址.发表日期.例: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7.附录部分

附录可包括重要的原始数据、源程序清单、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等。附录作为设计(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不是必须的。

附录的序号编排按附录A,附录B…编排,附录(例如附录B)内的顺序可按B.1,B.2.1,B.2.1.2规律编排。图表按:图B1,图B2,表B1,表B2的规律编排。附录的页码与正文连续编码。

8.设计说明书的字数应不低于5000字(其中不包括程序清单、图纸);

9.以产品开发为主的工程类课题应有实物成果及实物的性能测试报告;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光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及使用说明书、软件测试分析报告、项目总结等。

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

一、设计说明书统一按word格式A4纸(210mm×297mm)编排,单面打印。上边距:3.0cm;下边距:2.5cm;左边距:2.8cm;右边距2.5cm。

二、设计说明书封面使用统一格式(附后)。

三、页眉和页码

页眉采用设计说明书章节及题目,用小5号宋体居中。页码从前言部分开始编排,以小写的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位于页脚下方居中排列,5号字体。摘要和目录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即Ⅰ、Ⅱ、Ⅲ等)编号。

四、摘要

“摘要”两字用三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关键字需加粗。

五、目录

“目录”两字用三号黑体居中,下面可采用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一,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

六、字体、字号、间距要求

大标题 第一章小三号黑体居中打印段前与段后间距为1.5行 一级标题(1.1)四号黑体居左打印段前与段后间距为1行 二级、三级标题(1.1.1、1.1.1.1)小四号黑体居左打印段前与段后间距为0.5行 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采用固定值20磅 图名、表名及附注宋体5号

参考文献宋体5号

字间距采用标准间距

七、参考文献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应置于所引内容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用小4号字体的上角标,如“液态法制备[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则用小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不得将引用文献标注置于各级标题处。

八、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九、每章的首页不应紧随上一章的内容编辑,而应另起一页编辑。

十、装订次序:(1)封面(2)摘要(3)目录(4)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7)附件(如程序源代码等)。

扬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设计题目: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二

一、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

室内设计是一门专业含阔面极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对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一) 对使用空间状况的进一步设计

就是对原建筑物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格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处理, 在建筑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原建筑的空间尺度与比例, 对原建筑物所提供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与再划分, 使之能更加进一步的满足各空间的衔接、对比、统一等空间效果, 并同时满足各区域的使用要求。对原建筑物空间状况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结构空间:就是通过利用对结构外漏部分的观赏, 来领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美的环境;

动态空间:就是通过引导人们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周围环境, 来把人们带到一个由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

静态空间:就是通过对空间的封闭、序列的终结、室内陈设比例、色调的和谐及视线的平和的处理, 来使空间造成一种静态效果;

开敞空间:就是使室内空间无侧界面, 完全暴漏于自然之中;

封闭空间:就是利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都有很强隔离性的空间;

悬浮空间:就是对垂直方向的划分采用悬吊结构所营造的空间;

流动空间:就是把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象征性的分割而使空间保持最大限度的连续;

共享空间:就是把空间设置为含有多种的空间要素和设施, 使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挑选性;

子母空间:就是把原空间用实体限定出小空间。

(二) 对室内的装饰设计

就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把空间围护体的几个界面 (包括墙面、地面和天花等) 进行设计处理, 使之达到更加的美观与合理;

(三) 对室内的物理环境的设计

就是对室内的体感气候、采暖、通风、温湿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四) 对室内的陈设艺术设计

主要是对室内家具、设备、装饰织物、艺术品、灯具、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二、内室设计的基本要求

室内设计类型包含众多, 专业的内容含扩面广, 如何通过设计协调处理好, 要求设计师必须高度的艺术修养并掌握现代科技与材料、工艺知识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设计师的室内设计要素提出几项基本要求:

(一) 空间要求

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 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二) 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 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 有助于健康, 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 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 光影要求

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 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 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 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 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 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 给人以多种感受。

(四) 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 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 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 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 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五) 陈设要素

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 均为生活必需品, 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 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 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 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 富有个性。

(六) 绿化要素

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 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综上所诉, 以上一些关点是常年来工作与实践所对室内设计的一点感悟, 在多年的室内设计经验中自身深深体会到只有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及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满足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关念。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已经逐渐成熟, 并且行业队伍也在扩大, 我们的专业设计队伍正以新的步伐快速地迈向灿烂的明天。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 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新科技等技术手段, 并且要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积极发挥人类的创作性思维, 来创造一个既符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 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3.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三

下面先简述第一大部分:

1.展览版面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展览版面设计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a. 版式——版面的格式或构图形式就是“版式”。版式分两类:首先是“总版式”,它是展览版面的基本型式,它要求型式、配色、文字体式等必须风格统一,不能五花八门。像一本书的篇章页版式必须统一那样,一个展览会或一个展厅的展览版面总版式务必统一。

其次是“分版式”。这是在总版式统一的前提下,各个版面的分版式应该有许多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单调乏味,才能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取得丰富、活泼的艺术效果,才能在视觉上吸引观众。

b. 文字——展板上必然要有文字和数字,文字与数字的体式、大小和颜色必须有统一的设计或选定,例如大标题字统一用某种字体,一种大小(几×几厘米)、同一种颜色;二标题字也是一样,字要小一些;简介文字、照片说明文字也要选定某种字体,确定其大小和颜色;图表中的文字与数字的体式、大小、颜色也要选定。原则是:文字和数字的体式不能过多,一般不要超过四种,字的颜色控制在三种以内。

c. 照片——照片是展板上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视觉形象,比文字有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强。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可做成灯片,以便使之更醒目。照片在展板上的编排形式很多,不仅形成不同的风格,而且也可以体现不同的意境和含义。所以,设计师应在照片编排上多下功夫。在设计当中,照片的尺寸大小是很关键的问题:照片尺寸大,一块展板只用一幅大照片,当然效果最好;放大或喷绘费用高一些。用两种规格的较大幅的照片也可以,照片间最好存在某种模数关系,这也有利于版式设计工作。照片的规格千万不要太多。

如果是用底片冲洗放大,一定要了解每张底片的情况,在盛装底片的纸袋外画,画出剪裁构图,以便让图片社的制作工人清楚底片上的取舍;并且注明放大后照片的成品尺寸。照片尺寸的标注最好注两套:公制(若干厘米×若干厘干)和英制(多少???吋×多少???吋)。要熟悉公制与英制的换算:1呎=12吋=30.48cm,1吋=2.54cm。

挑选和决定照片的裁剪构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内容健康,不会产生不良的政治影响,不会让人曲解,也不要给敌人攻击我们提供素材;二是构图具有完整性,下面内容的,地平线一定要水平;三是具有方向性的题材,在行进的前方要多留一些空间;四是要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余地,让观众感到画面以外还有东西,而不是一览无余。

d. 图表——在总结性与规划性的展览会上,展板上会有大量的图表,图表的设计一定要打破老一套的简单化形式,要使图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有感染力和耐人寻味。

图表按内容和性质分四大类:示意性图表、比较性图表、统计性图表和系统性图表,每一类图表都有它特殊的作用和构成方法。设计时,必须根据内容,确定是哪一类图表,之后再着意探求最佳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

e. 绘画作品——展板上有时会出现绘画照片,更有的全部展板上都是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的种类很多:独幅油画或水粉画、组画(木刻或水粉画)、连环画(白描、素描、单线平涂、水彩或水粉)、石版画、铜版画、中国画(工笔或写意)、漫画、宣传画等,从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上,丰富多样为好,会增加感染力。

f. 色彩——展览版画的色彩是由底色、文字与数字色彩、照片色彩、绘画作品颜色和装饰性色彩共同组成,基本分两类:一类是版面底色为白色,另一类是版面底色为彩色(黑、红、蓝、墨绿、桔黄等)。

最常见的展览版面是白底色的,题头文字用黑或其它颜色,版芯上裱黑白或彩色照片,照片说明文字用暗红色或蓝色。如果版面数量较多时,可在展板顶部设定几种彩色条,上面用白色大标题字,以区别几个不同部分(指内容上),做到总版式统一,又有一定的变化。

另一大类是彩色底色的版面,也有很好看视觉艺术效果。要注意的问题有几个:一是标题字与版面底色必须要对比鲜明,在色彩上不能靠近;二是照片轮廓要清晰,所以有的照片要加白边儿;三是照片说明文字应在版面底色上跳出来(有鲜明的对比关系),如果用深色字,必须有白条衬地烘托;四是图表最好有白色背衬。

g. 装饰——展览版面上的装饰有以下多种表现形式:一是满地子纹饰(浅淡的四方连续纹饰、渐变的色条);二是题花(与标题相联系地处于题头位置的左或右侧);三是标志(展览会的标志,不论何种构成,都可放到展板的某个固定位置上);四是尾花(在展板的下部放置写实或抽象的单独纹饰);五是装饰性的色块与色条(与总版式的题头色条成和谐关系或对比关系的文形色块、圆形色块、色条及色线);六是二方连续纹样(放在题头或展板的下部);七是浮雕(用纸塑或苯板雕成);八是肌理与质感的表现(植绒纸、瓦楞纸、布纹纸、木纹纸以及金属材质的组合运用等)。最根本的是:装饰的应用要得当,不可画蛇添足;不是非加不可,不该加的就绝对不能加。

展览版面设计最关键的是总版式和分版式的设计,一定要让版式很有创意和个性。版式的类别可以区分出几十种,概括起来可以分三大类:规则类、不规则类、混合类。

规则类展览版面是指有规律可循的,极易得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例如网格式、边条式、等分式、并列式、对应式,交错式、交贯式、幅射式、斜置式、斜分式、分段式、竖排式(垂直式)、标题定位等。

不规则类展览版面是指没有严谨的规则,而是自由随意构成的版面,显得十分活泼自然。例如散点式、分组式、蒙太奇式、出血式、衬景式、阶梯式、重叠式、力场式(视线诱导式)、骑缝式、错位式、变向式、聚点式、构成式、线迹组合式、渐变式、波浪式、中分式等。

混合类展览版面是指将上两类版面进行拼联组合,以取得丰富而有变化的效果。例如上下组合式、上中下组合式、左右组合式、左中右组合式等。

4.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四

基本内容和要求

(2003年修订)

兰州大学德育教研部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门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

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理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1. 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

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法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法经历了与道德、宗教、习俗、禁忌等社会规范的分离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法的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存在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2.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促进、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作用。

3.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和借鉴外国法创制的经验。

法的形成包括法的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

4.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的概念。法的实施的方式: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我国法的遵守。违法的构成和分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5.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普遍的法律感、法律知识、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其主要途径。

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不可分的和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建设,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加强法制首先是全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完善司法体制和诉讼程序。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尊重辩证法,避免形而上学,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制、法治和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涵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教育干部问题。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 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基本特征是: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正程序的特殊和严格。

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 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我国宪法全面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科学规范国家权力,充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取得赔偿权、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我国国家机构在组织和活动中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职权。

宪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3. 宪法与民主政治建设

宪法与民主制度。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最基本的形式。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宪法与权力制约和监督。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它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宪法与人权保障。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是人民权利享有和实现的最可靠的法律保障。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与共产党的领导。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根本保证。

4. 树立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四、行政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1. 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行政法是国家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2. 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属性、权利义务和结构。国家公务员的概念、义务和权利、录用和管理。3. 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制监督

行政行为的概念、内容、属性和分类。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4. 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

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行政责任的追究原则。

行政赔偿的概念和赔偿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及其赔偿程序。

5. 行政法律选介

国家安全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

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1.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的保法民事权益原则;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2. 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

公民(自然人)的概念,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概念、必备的条件和种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有效条件和形式。民事行为的无效及其法律后果。代理的概念、特点和种类。代理的法律后果。代理关系的终止。3. 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财产所有权(物权)的概念和种类。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财产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债的概念和债的发生根据。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合同的订立、形式和一般条款。合同的履行、转让和终止。

继承和继承法的概念。遗产及其范围。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继承权的丧失。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4. 婚姻法律制度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实行计划生育原则,以及禁止家庭暴力原则。

结婚的条件和程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离婚问题的原则。离婚登记和离婚诉讼。离婚的特殊规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处理。

救助措施及法律责任。

六、经济法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法律依据 1. 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保障和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国家调控原则;鼓励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原则;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相统一原则。

2. 企业法和公司法 企业法的概念和分类。

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3.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和争议解决途径的规定。4. 税法与税收征收管理

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法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5. 环境法

自然资源及其特性。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环境及其特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6.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处理。

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七、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1. 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 犯罪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单位犯罪及其特征和刑罚 3. 刑罚和刑罚的具体适用

刑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

量刑、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及诉讼时效。4.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受贿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八、诉讼法是实现实体法的程序法律保障 1. 诉讼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诉讼法是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程序制度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的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共有的原则主要包括: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诉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社会支持起诉原则;根据自愿和合法进行调解原则。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审理刑事案件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刑事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原则;刑事审判陪审制度。

2. 诉讼证据和举证责任

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

举证责任的概念。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3.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民事诉讼参加人及其分类。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4. 行政诉讼法 受案范围和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

起诉和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5.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

刑事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

6. 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九、国际法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1. 国际法

国际法是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为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它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联合国及其常设机构。

国际人权法及国际人权保护。2.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称。国际私法的特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概念。限制处国法适用的制度。

涉外婚姻中结婚和离婚的法律适用。涉外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涉外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无人继承财产的处理。3.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其基本宗旨是规范和制约成员体的对外经济行为,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不能直接干预成员体内部的非经济事务。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主要有:马拉喀什协议;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诸边贸易协议。

5.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五

张劲松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与《标准》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2005年秋季又扩大到江苏,到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安徽、辽宁、天津加入,共有10省(区、直辖市)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这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的前提下,“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强调本质”“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等。具体做法是,课程内容分为诸多模块和专题,突出数学教科书的“数学味”,注重从现实情景引入数学知识,用数学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等等。实事求是地讲,《标准》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都是非常好的,作为《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积极的评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标准》把“内容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有些内容不明确,教还是不教,难以把握。本文结合《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和实验教师的反映,以“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与要求为例,谈一下粗浅的认识,希望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立体几何”部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非常经典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近20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1997年前,“立体几何”部分单独成册《立体几何》,与《代数》(上册)同时开设,在高一两个学期完成,《立体几何》约需57课时。1997年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立体几何”

部分的内容缩为一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再加上“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共39课时。

翻看《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其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或教学目标)都是分开表述,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比较清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以及系列3和系列4的部分专题中,如“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中等等,而且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得比较开。由于选修系列1的学生只学习《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选修系列2的学生学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包括《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和选修2-1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它们共30课时。

1、现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过去“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内容的真子集。实际是这种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以下简称《数学2》)看,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新增了一些内容: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这些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中的“视图与投影”紧密衔接,而“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没有这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空间图形,通过三视图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互相转化,对空间图形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更全面地把握空间几何体。投影是视图的基础,投影分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立体几何中研究的图形都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中心投影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普遍,但不是高中“立体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了投影,才有视图。

除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的内容外,其他内容是“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真子集。

2、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

结合《标准》的学习和教科书的编写,概括一下,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数学内容:

(1)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简单组合体。

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斜二侧画法,简单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平行投影下的空间图形,中心投影下的空间图形。

球、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和体积。(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的投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

3、关于夹角与距离

《标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明确提出:“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等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必须介绍,穿插在相关内容之中,尽管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没有提到。

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另一种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距离的本质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而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以这两点为起点和终点的向量的模或长度。这样,空间中的距离问题就转化为向量的模或长度问题。

4、关于“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很多老师都说,整个高中立体几何就是“三垂线定理”。尽管说得过分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三垂线定理”在整个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实,“三垂线定理”是整个立体几何内容的一个典型代表,处在整个立体几何知识的枢纽位置,综合了很多知识内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和平行。《标准》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三垂线定理”,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提到“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按照这种提法,教材中必须明确提出“三垂线定理”,学生应该知道这个定理。至于放在《数学2》中,还是放在《选修2-1》中,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有了“三垂线定理”,“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也就顺理成章了,无非是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的位置互换了一下。

在教材实验过程中,老师非常关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教学。一方面

是它在整个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目前的高考试卷中,如果是用综合法处理的“立体几何”方面的大题,都是关于“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但是,随着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引入“立体几何”内容中,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向量方法(或坐标方法)处理有关垂直和平行问题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方法退居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强调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处理立体几何中的角度、距离,淡化综合方法处理角度问题和距离问题。

5、关于球

目前,《标准》只要求认识球的结构特征,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由于在系列3中的“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专门讲述涉及球以及球面的几何,因此现在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不涉及球面上距离等内容,对球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也不要求推导,教学时一定不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二、怎样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

由于《标准》把“内容与要求”合在一起写,对教学要求的把握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在教材编写和教材实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棱柱、棱锥、棱台这些空间几何体要求到什么程度

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首先通过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结构特征是这些空间几何体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抽象概括出这些空间几何体的概念。以棱柱为例,抽象出它的本质特征后,要不要讲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以及楞住的一些性质?由于《标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参考案例”例1中明确提出“直三棱柱„„”,所以必须讲。至于放到哪部分内容中,下面我们谈到体系结构时,会详细阐述。棱锥也有类似的问题,正棱锥怎么讲?在何处讲?

2、关于三视图与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视图和投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增的内容,作为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空间几何体”包括视图和投影的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

——三视图是不是要求到“长对正、宽平齐、高相等”?

——对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下的视图与直观图,如果只是“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和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是不是要求太低了?

——如果不明确给出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等空间几何体的概念,这些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不是能讲清楚?因为这些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涉及点在平面的射影、空间几何体的高等概念。

这些是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作为基本的要求,《数学2》中“立体几何初步”有限的18课时,显得太紧张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增加三视图的有关内容,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的“立体几何”内容相对来说,这方面比较薄弱。三视图的有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对图形既需要直观地感觉,也需要思辨地论证。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能够从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画出它的三视图,从三视图画出它的直观图等等。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三视图—直观图”这样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认识空间几何体。这些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立体几何的教学目标才更加全面。

3、关于推理论证的要求

从必修课程《数学2》、选修课程系列2·选修2-1的“内容与要求”看,“立体几何”部分推理论证的要求不高,而且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用向量方法加以证明。而经典的“立体几何”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外,非常强调推理论证能力,把推理论证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由于整个

义务教育阶段对几何的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高中数学新课程这方面的教学要求自然有所降低。

是不是《标准》对几何推理论证的要求降低了呢?对“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要求降低了呢?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标准》和整套教材看,不难发现,在“立体几何”中对于推理论证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

(1)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先直观感受、操作确认,不做任何推理论证的要求。(2)以长方体为载体(包括其他的实物模型、身边的实际例子等)对图形(模型)进行观察、实验和说理,引入合情推理。

(3)严格的推理论证,如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4)在选修课程系列2·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处理平行、垂直、距离和夹角等问题。

几何的现实性与论理性是几何的两个方面。欧几里得公理体系把几何与逻辑结合起来,几何就与演绎推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很久以来几何学就成为训练逻辑推理的素材,用主观的东西去理解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以期对客观世界有更理性的认识。

从几何推理的角度来看,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而且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即使演绎推理也并非几何所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近几十年的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对几何推理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适当弱化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强调几何的逻辑推理,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的教育价值,特别是集合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等“过程性”方面的教育价值。立体几何初步特别注意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认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推理过程中渗透公理化思想,养成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精

神。

4、关于集合模型的作用与价值

《标准》中多次提到“数学模型”一词,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模型的形式是多样的,他们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方程式、函数解析式等等。实际问题越复杂,相应的数学模型也越复杂。

从形状的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物体时,经过抽象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就是现实世界物体的几何模型。由于立体几何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空间几何体是很多物体的几何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物体。它们直观、具体,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空间几何体,特别是长方体,其中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学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抽象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归纳、概括它们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比如,在有关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以及演绎推理,探索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等性质定理及其证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已经能够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立体几何在构建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图形的直观,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有力的支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

推理的能力。

三、怎样看待几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几何的研究对象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在“立体几何”部分中,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直观图都是从形的角度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在空间都会占有空间的一部分,它的大小在一维空间中表现为长度,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为面积,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体积。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中的平行、垂直是研究的重点。这是欧氏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标准》系列3中安排了“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它是非欧几何模型之一,让学生了解除欧氏几何模型外,还有非欧几何模型,都是反映客观世界“形”的分支学科;系列4中安排了“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它使用变换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揭示在不同变换下几何图形不变的性质或不变量,也是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会对几何学有一个相对概貌的了解,对于更好地把握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2、几何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后,研究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反映了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的要求。《标准》中明确提出,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这是非常经典的概括。它把具体与抽象、直观与论理、感性与理性、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这四种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循序渐进,不同的知识内容要求的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

立体几何内容中的“空间几何体”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通过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借助长方体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先认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归纳关于平面、平行的一些公理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行思辨论证,并且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

我们经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说明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体到数学学科中,观察和推理是学习数学的两种手段。由观察(实践)归纳出一些事实(如公理),在此基础上,从这些事实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证明一些新的事实。在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中,我们采用了观察和推理两种方式。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和把握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如何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结构体系

与传统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相比,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传统的立体几何内容,常从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始,讲述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在研究由空间几何体,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台、球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现在,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这种安排,我们认为,在讲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内容中,应穿插介绍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等内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位置关系在这些空间几何体中有具体的体现。如果放在“空间几何体”中,这些位置关系没有明确地界定,单纯地“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层面不高,很难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所以,这部分的安排,我们认为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这种安排遵循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适当减轻几何论证的难度,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整体和局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对整体的把握,也无从认识局部;同样,如果没有对局部更细致的认识,我们也无法更好地把握整体。因此,在学习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后,可引导学生从点、直线、平面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几何体,从本质上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有更全面的认识。

集合内容的体系结构、处理几何内容的方式方法一直是数学课改的热点问题。通过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削减一些内容,适当降低推理论证能力,特别是演绎论证能力;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这个工具,从新的视角处理立体几何中的夹角、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等都是几何课改的具体举措。更深层次的改革还需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诸如,如何从几何变换的角度看待几何图形,如何介绍非欧几何模型,如何看待几何的现实性与论理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几何的教育价值等等。

(作者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

6.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六

一、作业内容:

(一)前期准备

1.发放任务书、搜集资料、初步构思、市场调研(对指定某独体别墅建筑进行室内空间设计)

(二)概念设计

1.对指定某独体别墅建筑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手绘室内设计方案图一套:包括平面图、顶面图、主立面图、效果图、设计说明简介等。)(注:需按1:50、1:100等比例制图)

(三)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1.2.3.4.5.6.7.8.9.原始结构布置图(要求:注明基本尺寸、注明层高及梁高标高)墙体拆墙图(要求:注明所拆墙体尺寸)墙体建墙图(要求:注明所建墙体尺寸)平面布置图(要求:注明各功能区名称、有高差须注明标高、布置家具、设备及地面材料名称及规格)平面尺寸图(要求:注明内部空间各家具尺寸)顶面布置图(要求:注明吊顶高度标高、注明各设备的间距尺寸、附有设备图例)开关布置图(要求:附有开关列表图例)强弱电插座布置图(要求:附有强弱电插座列表图例)水路布置图(要求:附有冷、热水管列表图例)

10.主要立面图(要求:注明尺寸、材料名称及规格)(注:各房间至少1张立面图)

11.局部节点详图(要求:注明尺寸、材料名称及规格)

12.3D效果图设计(要求:效果图应体现设计风格,1张以上)

13.设计要点说明(要求:设计风格、设计宗旨、所使用材料及设备品牌等)

14.展板设计,尺寸大小为:1200*800MM。(打印到文本中)

15.整体排版效果,精装文本设计制作。(打印成A3文本)

二、作业要求

7.《运输作业》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 篇七

关键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课程改革,中职

0 引言

针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 形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岗位标准为切入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课程体系。

1 课程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案

1.1 课程开发的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 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 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 从岗位需求出发, 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具体见表1。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 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 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 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 优化训练条件, 创新训练手段, 提高训练效果,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1.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 (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 (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 ———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 确定课程目标, 从而确定课程内容, 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

2 教学环节设计

2.1 设计理念

《运输作业》课程在设计中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根据物流企业对物流操作技能人才岗位群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然后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参观、模拟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 辅以社会实践、大赛和网络教学, 教、学、做结合。

2.2 设计内容

①基本思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主要以物流企业岗位职责作为课程知识构建基础的核心, 以物流企业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扩展基础的重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我们始终贯穿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 强化学生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②教学整体设计。课程的整体教学安排和设计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在专业建设改革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以可操作为目的, 以多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货运合同、单证识读与制作为主线, 设置涵盖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合同权义和多式联运等十三个任务驱动项目及近40个子任务。③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安排。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根据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 以企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确定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模块应保证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理论性较强的任务采用案例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操作性强的任务采用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实习等方式, 逐个掌握。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通过校企两个课堂进行教学, 并带领学生到运输企业进行参观;然后利用学校的物流信息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实践;再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辅以社会实践、大赛, 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

3.1 现场授课、校内模拟实训

每一个任务的现场授课, 都需精心设计,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组织教学,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 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新的授课方式更贴近岗位实际, 根据运输岗位实际组织教学环节, 能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求知欲, 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课程内容实用、先进, 使学生一上岗就受到企业的欢迎。

3.2 企业参观、实习

在进行现场授课、模拟实训的同时, 带领物流专业学生到省内典型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 进一步了解运输作业的相关识知, 做到学以致用, 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识知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 从企业参观、实习中, 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最终完全融入现实生活当中, 做一名符合要求的中职学生。

3.3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重要的独立实践。通过与多家公司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机制, 使学生通过企业岗位实习, 了解企业实际, 熟悉企业环境, 学习企业文化, 体验各种物流岗位工作。

4 总结

创新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实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使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下, 完成“教学做”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学习;根据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要求, 使学生感觉置身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完成“教学训”一体的岗位能力实践训练, 全面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金妍.《物流运输管理》课改方案设计[J].商业经济, 2013 (7) .

[2]孔令辉.《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教学创新[J].教改创新, 2013 (21) .

8.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生物学基础 篇八

关于课程的理论基础,我国当代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充分吸收不同学者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即身体运动性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知识论。本文即拟在对生物学等理论思想的历史予以简单回顾,并对它们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它对于我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并结合我国当代体育教育的现状,就生物学基础对于我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一、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理论基础的构成

科学的理论观是正确把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各种基本关系和规律的关键,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它决定着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价值取向并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是,从一般课程论的角度而言,对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哪些领域的基本理论,学者们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英国课程论专家凯利(A.V.Kelly)认为,在课程设计中,任何关于课程的探讨都必须超越孤立地考虑内容的做法,强调理论在课程决策中具有逻辑上的居先性,并指出:“如果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必须始于对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践所立足的原则的陈述,那么所有的关于课程内容的决定则必须附属于这些居先的选择。”在此,凯利着重强调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及课程总的意图,其实质是指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泰勒(Ralphw.Tyler)也曾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决定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的?”认为课程研制首先应确定教育经验的性质及其来源,即对于课程内容理论基础的确立应该予以优先的考虑。那么,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界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利威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一书中,共列举了14种影响课程的理论因素。我国学者陈侠先生则提出了八种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即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这种角度而言,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可以被看成是与课程有着一定的关系,上述各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理论上对课程内容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对此,两位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美国学者泰勒和英国学者劳顿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给了我们较大的启迪。

相比于其他文化性学科,体育学科具有“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的身体运动性,这种特性使体育学科成为了一种技能性的学科,这种特点使得体育学科与以生命系统固有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之间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对体育学科理论基础进行的思考中,生物学就成为了体育学科天然的理论基础。生物学基础对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使设计者从生物系统的固有规律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规范,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运动性,突出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

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涉及如何设计“体育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后,旋即又在《教育:智力•道德与体力》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惟一的答案是——科学。但随着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对“物理是所有科学——的典范模式”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并认为:如果不改变这种观点,则将会对课程产生破坏性影响。恰如迈尔(Mayr)在《生物思想的发展》一书所阐明的那样:“科学”的一般历史大多是由物理学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他们从来都没有摆脱只要不适用于物理学的就不是科学这一狭隘的态度。而正是有了这样的质疑,人们终于转移视线,到了20世纪中期,根据生命系统的固有规律,开始构建独立的生物学学科,为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奠定了生物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将细胞——组织——有机体——群体——社会——世界联系起来的理论观还可使我们摆脱纯生物健康观的影响,以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这将有助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得到贯彻和实现。

二、现代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的指示精神,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为了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体卫艺司通过组织全国体育专家,开始重新编订《体育课程标准》,试行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改革体育课程初步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首次通过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目标导向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致使体育课程内容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突出。事实上,强调以“健康”因素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国外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而且大多数构想已经处于实施状态。比如:日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课的必要组成部分,除小学仍开设体育课,初中与高中均把体育课称为保健体育课,课程内容包括体育(动态教育)与保健(理论教学)两部分;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变革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来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即从单纯的标准化技能的知识测验的评价,向强调每个学生都应在身体、情感和认知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并掌握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形成积极体育态度的多元化评价方向转移。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用健康体适能替代了过去体育课把运动成绩或运动体适能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英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按其制订的核心教育策略,于2000年9月对国家课程的组成进行了调整。尽管体育课程的名称未变,但为了构建更富有成效的学习计划框架,专门把“对健全和健康的知识、理解”列为该科的法定教学要求;澳大利亚1999年由QUEENSLAND学校课程委员会开发与研究的教学大纲,于1999年接受检查并被认可之后,在对八大关键学习领域进行的设计方案中,大部分都结合或统合了多门学科与科目,其中“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了理论知识和锻炼活动”,韩国为了应付新时代的挑战,把课程综合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从“教育需要关注新的主题或社会问题领域”的观点出发,在对“特殊课程领域的综合”研究中,同样也把“道德教育、体育和健康作为必修课而贯穿于小学和中学”,并明确规定了新课程结构中的学习主题,应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的一部分”;.新西兰教育部则通过规范“特殊课程领域”的研究,于1999公布:健康教育作为1一10年级的必修课,并且规定该课程的学习领域应包括健康与体育两部分。

这表明,无论是根据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教育指导思想,抑或是参照国外教育提供的有关信息,都要求我们把“健康”作为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最重要的因素。

总之:自古以来,健康作为人类的永恒主题,从来都被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教育所关注。特别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如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则是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国家与民族的荣衰的大事。翻开体育教育的历史篇章,从以身体活动为表现方式的原始生存教育,到古希腊倡导的“武士教育”,其实质都离不开塑造强壮体魄的宗旨。在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主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更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放在了首位。其中,如何使体育课程内容首先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健康,则需要在注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对健康所起影响的前提下,把握生物学规律,按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学特征的原则,将有利于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健康体适能的运动项目、方法与手段,都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选择范围。除此还应包括合理营养、日常卫生、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和适应自然环境等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信息和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夏衍刚.学习主体性的心理学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7一50.

[2]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8):13一18.

[3]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4]李雁冰.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观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论文,1998.

[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博士学位论文,1992.

[6]王敏.走向生命关照的美的教学观.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3.

9.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篇九

1、概述

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别,特别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2)已有资料情况

主要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例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

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设计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软件环境及其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设备的要求;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

(2)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

(3)各工序的作业方法、技术指标和要求。

(4)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5)数据安全、备份或者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6)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7)有关附录,包括设计附图、附表和其他有关内容。

作业内容模板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1:500校园数字化地形图测量设计书

为满足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用图的需要,受学院委托,测绘工程系承担完成校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任务,由XX班负责具体测量工作。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概述

1.1调查区概况

测区位于石家庄市桥东区四水厂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校园内。四水厂路东接体育大街,西连胜利北大街,有95路公交车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测区地形以平地为主,建筑物较为密集,环绕校园有内部道路。地物较为简单。

1.2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 作业依据

2.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2.2技术依据坐标、高程系统 4项目组织

4.1 项目组织机构

4.2项目主要人员岗位职责

4.3项目人员配备

4.4 主要技术人员投入情况

4.5 主要仪器设备计划

5项目实施技术流程和方案 6质量控制

6.1质量保证措施..6.2三级检查一级验收 7安全保证措施

7.1生产保证体系

7.2全生产保证措施

7.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7.4资料安全 8 项目工作进度安排

8.1 项目进度控制计划

上一篇:话剧社活动方案修改下一篇:创业计划书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