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2024-07-30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精选11篇)

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一

淖尔壕煤矿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二〇一七年一月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切实做好矿井地质防治水等相关工作,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等工作,结合淖尔壕煤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淖尔壕煤矿。

第二章 实施办法

第三条 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第四条 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第五条 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第六条 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第七条 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八条 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第九条 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第十条 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第十一条 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第十二条 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十四条 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第十五条 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第十六条 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十七条 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第三章 附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本办法解释权归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原制度废止。

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二

1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系统分析

数据运筹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该技术注重将新型数据库技术与监测信息工程进行有机结合, 更好地发挥合力作用。同时, SGIS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对监测信息的有效分析, 并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管理, 能够利用数据库查询功能, 更好地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几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1]。SGIS是集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工程布局系统、地质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四大板块为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领域应用较为广泛。SGIS应用过程中, 注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监测信息系统, 能够对相关监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并以可视化技术更好地对监测区域的情况进行把握。 SGIS信息系统, 还实现了评价与预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能够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在对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过程中, 注重从SGIS这一角度出发, 探讨了SGIS在监测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2数据运筹技术分析

数据运筹技术是一种新型数据库技术, 该技术手段在监测信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且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在对数据运筹技术分析过程中, 本文主要从应用需求、 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方面, 对该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探究。

2.1应用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呈现出一种复杂化发展趋势, 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 数据运筹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数据运筹技术在监测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 通过构建有效数据库, 可以对监测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数据运筹技术注重立足于问题的整体, 对涉及到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从而选择有效技术手段, 更好地实现对信息源的高效化管理和运用[3]。

2.2编程技术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终地点, 同时也是数据处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数据库在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能够对数据冗余、数据再利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更好地提升数据利用效率。结合传统数据库发展情况来看, 数据处理技术较为落后, 导致运算速度较慢, 在实时处理过程中, 难以满足对数据的实际需要。数据运筹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能够有效实现数据提取和筛选, 实现数据库与计算机语言的有机结合。 数据运筹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可以更好地对数据信息进行维护和拓展, 从而满足监测信息工程的需要[4]。

2.3关系型数据库技术

查询语言SQL是监测信息工程领域应用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但是SQL要想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 必须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计算, 这样使得数据运筹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是以数据运筹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数据库技术, 能够为决策提供必要依据[5]。

2.4数据仓库技术

数据仓库即数据的集合。该数据具有独特功能和数据更为集中的发展特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数据仓库概念的提出, 为数据运筹技术应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6]。数据运筹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综合利用, 并且具有再造功能。数据运筹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决策当中, 并且保证数据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集成性, 可以满足数据库需要, 并为监测信息系统决策提供必要支持。

3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数据运筹技术实际运用分析

在对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数据运筹技术问题分析过程中, 结合实际案例, 可以对数据运筹技术进行更好地了解, 从而发挥数据运筹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1案例信息

XX水电站位于南环水干流, 该地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并且时常出现一些地质灾害, 例如滑坡、泥石流等。该地区的岩体呈现出破碎化发展状态, 稳定性较差,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 需要构建合理的监测系统, 并且从动态角度出发, 更好地对该地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测和预防。在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边坡地质条件进行把握, 并利用信息资源, 进行高效分析和评价, 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3.2需求分析

从该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情况来看, 需要合理应用SGIS, 把它作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重点工具。在检测地质灾害过程中, SGIS负责信息汇集和发布任务, 利用相关数据信息, 更好地实现监测控制功能。在应用SGIS系统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以下功能。

第一, 能够对地质体的应力、位移、地下水等环节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并根据实际情况, 对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和整理[7]。

第二, 要保证SGIS数据信息库存储量足够, 能够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第三, 注重构建完善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 在地质灾害预测过程中, 能够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

第四, 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 能够生成数据表, 根据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3.3监测数据库开发

监测数据库的开发, 是实现XX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目标的关键, 在进行数据开发时, 要注重对Microsoft Access 07软件的有效应用。在应用Microsoft Access 07软件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Access的功能, 保证使人机交互节目设置更加清晰, 并且保证系统具有较快的执行速度, 能够使维护更加简便。监测数据库开发过程中, 还要注重实现网络化这一发展特点, 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数据资源。这一过程中, 就需要应用Access的Visual Basic 5.0开发工具, 并能够对电子表格、文本文件、d BASE文件、Btreve和Foxpro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同时, 还需要对SQL服务进行有效应用, 能够根据Access建立窗口应用程序, 这样可以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较好分析和处理[8]。

3.4数据库管理功能

监测数据库开发完成后, 需要其具备相应的数据库管理功能, 从而更好地满足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的实际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第一, 对监测数据进行录入, 并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检验, 最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

第二, 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计算, 并把计算结果生成相应的图形信息, 反映监测情况;

第三, 用户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查询, 并根据SGIS系统, 对数据进行有效调用;

第四, 对数据项目进行备份, 可以对原始数据安全进行有效保护;

第五, 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维护,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处理。

SGIS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 有效解决了XX水电站的地质灾害监测问题, 其运行状态良好, 并且性能稳定。SGIS系统有效保证了XX水电站边坡的安全, 降低了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实现了环境保护目的。

4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SGIS系统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对数据运筹技术的有效应用, 更好地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 可以反映监测的实际情况。同时, 数据运筹技术的有效应用, 更好地提升了监测数据库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保证数据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因此, 在应对地质灾害问题过程中, 要注重对数据运筹技术进行较好应用, 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更好地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军, 李进财, 马维峰, 等.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13 (4) :47-51.

[2]张鸣之, 喻孟良, 王勇, 等.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2013 (6) :1347-1355.

[3]王佳佳, 殷坤龙.基于WEBGIS和四库一体技术的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5) :1004-1013.

[4]李术才, 刘斌, 孙怀凤, 等.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6) :1090-1113.

[5]韦天仙, 张军, 张时忠.基于三维GIS的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然灾害学报, 2014 (5) :38-44.

[6]杜金星, 夏燕秋, 马金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5) :757-764.

[7]黄健, 巨能攀, 何朝阳, 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J].工程地质学报, 2015 (1) :140-147.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三

关键词:西南铁路;地质灾害;勘察设计;防治技术;地质构造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9-016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9.080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铁路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如今我国已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复杂地区建设成功了几条铁路干线,本文就针对具体的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中涉及到的勘察和防治进行如下的分析和论述。

1 西南地区概况

我国西南地区涉及到的省份包括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广西、重庆以及一些省份的部分区域,整体面积大约为2.58×107平方公里。这一区域的地形非常复杂,绝大多数的地形地貌都是山区构成的,占据整体面积的75%左右,剩余地区是一些丘陵、平原、盆地和大谷地地形。由于这些地形的限制,使得在这一地区修建铁路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一地区的岩性非常复杂,地层出露问题严重,主要出露的地层包括中生界、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还广泛存在一些岩浆岩,而且规模十分巨大,时不时会有岩浆喷发的情况发生。同时,变质岩在这一地区也分布广泛,而且作用类型非常齐全,变质的程度也多种多样。

受到两大板块的挤压作用,这一地区经常会出现频繁的板块运动,造成地震灾害频发,而且地震的活动非常强烈具有震级大、地震频繁等特点。地壳的升降幅度较大,这主要体现在河谷的快速下切,主要包括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受到这些江河的下切作用,该地区的斜坡岩体存在破碎严重的问题,加上该地区降雨量非常丰富,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都对该地区的铁路施工和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 针对地质灾害制定的勘察和防治技术

2.1 滑坡的勘察与防治

山体滑坡是我国西南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我国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过襄渝铁路段的赵家塘滑坡、成昆铁路段的狮子山滑坡、南昆铁路段的八渡滑坡等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都加速了我国对于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勘察防治技术。

2.1.1 勘察特色:(1)采用其他方法和工程地质的比拟法进行比对和分析,进而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和评价;(2)针对滑坡的发育特点对滑带的土抗剪强度进行选择,同时做好综合分析比对的工作。

2.1.2 勘查技术:(1)卫星遥感技术和低空航拍影像的处理技术;(2)对贫水、无水滑坡勘探中的弱渗透性测定;(3)压干钻、双层单洞岩心管钻、无蹦反循环钻等钻探技术和设备配套的相关技术;(4)对滑土带现场探槽、探井大面积原位的测试控制技术和实验方法;(5)常规地面的监控技术和孔中深部的变形观测。

2.1.3 防治技术:在整治滑坡灾害时应采用因地制宜的综合措施。对于地下水形成的滑坡,通过修建渗水、排水隧洞的方式,同时辅以支撑渗沟、边坡渗沟、节水渗沟和地表排水等工程措施。对于因坡脚没有支撑发生的山体滑坡要用一些支挡物,如抗滑桩、抗滑挡墙和锚索桩等,同时还要辅助修建一些排水、疏干的工程。对于因为堆载引发的滑坡,通过清方减载的方式来进行防护。

2.2 泥石流的勘察与防治

泥石流同样也是一种在我国西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通过20世纪的东川铁路段和成昆铁路段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我国在针对这一地质灾害的具体勘察和防治问题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2.1 勘察。在对泥石流进行勘察时通常采用的是遥感技术,这对于一些泥石流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判断具有很好的勘查效果。同时,研究人员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处理、统计分析和量级评价,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泥石流的评判法则。通过对泥石流表发生后的石英砂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研究出泥石流发生的距离、沉积环境和流体性质。通过对沉积岩同位素的测定可以确定该区域内的土壤侵蚀程度、侵蚀量和侵蚀速率。

2.2.2 防治。在泥石流的防治方面,我国借鉴了外国许多先进的技术,研究出了先进的地面振动和探头流位的报警装置,建立了综合防治原则和“宁宽勿窄、避重就轻、隧道绕避、生物防治、按沟设桥”等多种工程设施。

2.3 落石、崩塌的勘察与防治

通过川黔、南昆、成昆、水柏、南昆、内昆、贵昆等不同山区路段的铁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落石和崩塌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我国对于这些地质灾害也总结了丰富的勘察、防治经验。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崩塌灾害,这种灾害的破坏力非常强,不便于处理,在原则上修建铁路时应该避开这一路段或者采用隧道的形式进行铁路的建设。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崩塌灾害可以通过支顶、清除、锚杆、锚索或者建立落实平台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同时还要做好地面的护面、勾缝和排水工作。

对于一些受到落实、崩塌侵害比较严重的地段,如果不能够对这些落实进行有效的清除,可以通过修建棚洞或明洞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在进行该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时应该注重被动防护和主动防护的有效结合。

2.4 岩溶的勘察与防治

岩溶这种地质灾害是我国西南地区铁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遇见的一种灾害。我国的碳酸盐岩层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又以西南地区遍布最多,集中在云南、广西和江西三个

省份。

对于这三个地区内的铁路沿线而言,不管是平原、丘陵还是高山,都存在大面积的熔岩,形成了谷地、岩溶盆地、漏斗、峡谷、峰丛、峰谷、岩溶干谷、洼地等多种地形。

通过一些专项的科研和地质勘察,可以探究出熔岩的形成规律,进而总结出一套完备的勘察方案:对岩溶的地面塌陷进行专门性的勘察,勘查工作主要通过物体的探寻,同时进行钻探,通过两种探寻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勘探的效率。在实际的隧道勘察工作中,勘查工作者通常利用同位素示踪法、专题的论证调查和电磁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地质的勘察和岩溶的具体分布探寻。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该地区地壳升降的幅度巨大、地震频繁、山高谷深,同时该地区降雨量巨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都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提供了发生的有利条件,在这一地区进行铁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作为铁路地质工作的重点,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需要在工程开展之前进行,同时辅以先进有效的科学技术,这还需要相关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总结好相关经验,为工程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义东,李贞亮.郭屯至获嘉输水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防治[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5).

[2] 曹国侯,王运生,李耀华,苏建坤,黄欧龙.三维成像系统在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预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S1).

[3] 杨再彬.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4,(10).

作者简介:谈鹏燕(1985-),女,重庆人,供职于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硕士,研究方向:水工结构;曾玉(1982-),女,湖南郴州人,供职于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硕士,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4.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篇四

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质学与测绘学同属于地球科学范畴,二者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及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当中.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系统RS)等.即通常所说的“3S”技术,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与效益.

作 者:高照忠 魏海霞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P208关键词:地质学 测绘学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5.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五

根据市局安排,我局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局里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重点检查重要灾害点有无变异,各乡镇防治责任及监测责任落实情况、信息网络畅通情况,特别是集中性强降雨时期,更是集中力量加强防灾工作,做到领导带班日夜值班,信息畅通,确保灾害点万无一失,为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最大努力。通过近阶段的努力工作,我县截止目前为止未增加新的灾害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基本平稳。现将我局2008年1—4月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发育比较齐全,主要有崩塌、滑坡、变形斜坡(潜在崩塌或潜在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县内发现地质灾害点545处,其中崩塌(包括潜在崩塌)和滑坡(包括潜在滑坡)分别有309处和204处,占所调查灾害点总数的56.6%和37.4%,为本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经调查发现有隐患点491处,按规模等级分:有大型(泥石流)隐患点2处,小型隐患点489处(小一型崩滑点15处,小二型崩滑点467处,小型泥石流3处,小型地面塌陷点4处),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近年来,经过整治和搬迁,已有5个重要隐患点消除,另有赤兴、马步等5个重要隐患点的村民已搬迁13户,大大减少了受威胁对象,为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工作措施。(1)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我们围绕“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主题,采取电视字幕、宣传车、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到人人明白。(2)、加强领导

每年编制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县政府发布,《200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报县政府发布。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成立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地质矿产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县地矿局局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地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统筹规范和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工作机构。由于工作和人员的不定期变动,我们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机构,配齐人员,各负其责,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3)、完善制度

完善了《地质灾害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经常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预区建立相关制度、监测记录;地质灾害危险处建立了警示标志,做好群测群防,使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

(4)、责任到位 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宣传工作做到灾害隐患点农户,把灾害隐患点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随时监测各自隐患点险情变化情况,做到有情况变化及时上报,责任到人,发挥群防体系功能。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对象发放“二卡”1000多份,制定了地质防灾避险措施等,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加大检查力度

在4月初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对地质灾害点是否转移,是否消失做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并整理备案,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都指定专人负责。(6)、加强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工作

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灾害点增减,所以我局拟定和土管一起在审批建房用地时,先要进行地灾评估,确保新建房屋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另外严格控制山区农户切坡建房,以免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7)、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对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点采取削坡减载、做挡土墙、建排水沟等;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受灾户实行集体搬迁,重建灾民新村,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年初制定的“一个中心”、“两项活动”、“三项工程”等工作重心,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党廉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一个中心”,依法组织收入

今年XX县局收入形势依然严峻,税源不确定因素增加,重点税源增长缓慢,以双赢、鸿路、伊利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税收有所下降。为此,我局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中小税源取得一定增长,实现了税收总量平稳。1-10月份,我局共组织收入10.5亿元,同比增收9000万元,增长9.4%。其中增值税入库7.08亿元,同比增收2000万元,增长2.9%;企业所得税入库3.17亿元,同比增加6900万元,增长27.7%;车购税、消费税、个人利息所得税等有增有减,影响不大。累计完成出口退税1475万元、减免退税3038万元,免抵调累计达743万元。

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构建以收入核算、税源管理、其它相关部门的预测网络,运用市局重点税源预测平台、分局qq群,分层对145户重点企业和960多户中小企业进行测报,做到胸中有数。同时加强月度、季度分析,为征管选定主攻方向。二是强化稽查评估等手段。重点对金融、房地产业的税收稽查,1-10月份共查实入库1641万元。为切实加强纳税评估,针对近两年来基础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我们筛选60户企业分批下达评估计划,评估追溯至2012年。三是开展序时考核、督促。从3月份起,将2014年收入总盘子分解到各相关部门,明确到各乡镇,并按序时进度进行考核。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合作,县财政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也都主动配合,发挥综合治税平台机制,开展辖区税户调查,解决漏征漏管等具体问题。

(二)开展“两项活动”,促进作风转变 1.有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省、市局和地方党委要求,按部就班、切合实际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编排工作计划安排表,明确工作任务41项,参与活动党员78名,并将活动内容细化落实到每个周,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二是扎实开展学习。将集中组织学与分散分头学相结合,研读所有必学篇目。其中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五天,开展集中研讨;普通党员集中时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了入心入脑、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习笔记本、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等内容详实,学习签到、讨论发言记录等齐全,市局督导组全程参加县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作讨论发言并留存书面发言提纲,党组书记、局长许建国还做了专题党课。三是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既定的征求意见工作方案,采用不同方式,面向纳税人、基层一线干部、地方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县局通过不同方式征求意见建议86条,并坚持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查,边查边改80条。2.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踏上税收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年,也是加强基层建设的启动年。为此,XX县局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深化征管改革要求,结合长丰实际,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结合机关党委换届,根据征管改革需要,对所属支部进行调整组合,优化了党的基层组织,选优配强了支部负责人,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加强业务基础建设。根据教育培训工作安排,有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每周一考、每季一赛等活动,在XX市国防教育基地举办的所得税业务知识培训班取得了丰硕成果。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机关党委及基层党支部换届中,结合群教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广泛的谈心谈话活动,推动领导班子建设。

(三)实施“三项工程”,推动效能建设

1.实施“扎根工程”。一是开展“意见大走访”:县局班子成员深入企业、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广发征求意见表等,对收集上来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二是开展“换位大体验”:注重角色转变,局领导亲自深入办税服务厅受理涉税事项,税务干部们主动进行角色互换,切身体验纳税人的感受,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开展“落实大检查”:县局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各部门对上级部署的检查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列出检查清单,对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积极抓好建章立制。四是开展“作风大扫除”:在全系统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全面排查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破“四风之害”,立为民之制,固服务之基。2.实施“绩效工程”。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县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绩效办,分管领导兼任绩效办主任,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和征收管理科、监察室、纳税服务科、机关党办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绩效办成员。二是学习文件,吃透精神。安排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总局和省市局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文件,使全体干部职工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支持和参与绩效管理工作地主动性。三是草拟方案,制订计划。县局活动办对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县局工作实际,着手草拟县局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订2014年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四是分解任务,落实指标。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细化分解市局下发的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任务分解到位,指标落到实处。

3.实施“通电工程”。按照总局王军局长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纪律是高压线,关键要通电”的要求,实施“通电工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结合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2014年县局宣传教育总体规划,更新宣教展板,组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依托群教活动,巩固廉政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不折不扣完成税收执法考核、四个专项执法督察以及“红包风、吃喝风”专项整治等阶段性工作任务。通过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开展注销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代开和委托代征税款四个专项执法督察,全面自查,积极整改,规范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机关效能建设和纠风工作也得以加强。上半年通过各级明察暗访,机关效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12345热线办理回复率100%,“执法回访”和“涉企检查备案”等工作均规范到位。

(四)推行“春风行动”,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地方案,优化便民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便民办税措施落地生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周密部署,以办税服务厅为活动开展主要阵地,各税源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春风行动”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同时,积极开展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马上行动,增强做好便民办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纳税人送去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二是细化落地方案。坚持“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与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的工作理念,将推进征管改革与优化纳税服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行政审批、办税效率、税收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紧密的工作落实内控机制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使制度安排更加优化,办税流程更加简化,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春风行动深入开展。三是优化便民举措。结合市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方案,深入基层调研,统筹谋划,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岗责体系和业务规程,全面整理公开“行政审批、执法权力、当场办结业务、涉税业务资料、纳税人信用状况、纳税服务渠道”等六个清单,落实首问责任,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切实保障纳税人权益。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各项措施纳入绩效管理,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和监督落实,并及时反馈纳税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纳税人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工作改进。通过定期督查,建立便民办税长效机制,确保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今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控制度需要完善。群教活动征求意见阶段发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整改落实,对应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的风险防控机制还需改进和完善。二是征管基础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少事多,征管力量不足,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等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对征管改革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个别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不强,有待提高。三是组织收入任务艰巨。税源匮乏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很突出,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的大幅减收对整体税收收入影响较大,新增税源难以弥补减收缺口。

三、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狠抓组织收入。抓紧、抓实组织收入工作,重点是加强税收调研,统筹任务分配,严格进度考核,确保计划顺利完成。二是优化纳税服务。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完善服务考核标准,梳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加大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推广力度,扩大网上办税覆盖面,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推广纳税服务qq群建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是加强后续管理。在做好纳税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提升征管水平,堵塞管理漏洞,尽力挖潜增收,充分运用信息管理,不断夯实税源基础,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稳定持续增长。四是严格执法行为。依托税收执法考核和执法管理辅助系统、税收执法督查等,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加强税收法制宣传,营造诚信纳税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税收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增强干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措施,坚决杜绝不廉洁行为发生,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四、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建议

我局全体人员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并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确保政令的畅通和坚决的贯彻执行。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和期待。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我局提出了如下建议: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县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县委、县政府应继续坚持既定方针、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应从扩大规模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方面转变,凭借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增强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趋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打响长丰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工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六

为了认真落实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确保全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群防群治”,以“避让为主、减少损失”的原则,特制订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思想,早计划、早准备、早落实,防治隐患于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措施

(一)村社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救援小组,以村支书××任组长,村长××任副组长,××、××、××、××为成员,负责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督查和协调指挥工作。

(二)具体监测人员××,联系电话××,监测人员随时进行监测记录。若发现异常情况即时报告领导小组。

(三)若有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各社要组织应急队员控制事态发展,对人、畜、物、财产实施抢救,并及时上报乡党政办,乡政府在接到报告后20分钟内组织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四)抢险时,卫生院要派专人随同实施救护医疗,并做好搜救集体伤员的准备工作。

(五)各社农用车辆均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用车,听从组织调动,对不服从安排调动的车辆一律予以扣留,并从重处理。

三、保障措施

7.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七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为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 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当前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多是围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的。

2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技术现状

2.1 常规监测方法技术趋于成熟, 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水平

目前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以进行毫米级监测, 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

2.2 监测方法多样化、三维立体化

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校核, 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 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 促进了地质灾害评价、预测能力的提高。

3 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合成孔径干涉雷达 (In SAR) 、激光扫描、光纤应变分析等技术相继不同程度的应用于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中。而光纤应变分析技术之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技术 (BOTDR) 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 处于刚刚起步阶段。BOTDR是目前国际上近几年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项尖端技术。起初应用于航天领域, 发达国家相继应用于电力、通讯、工程等领域的应变检测和监控。工程领域主要应用于桥梁、大坝、隧道等大型基础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 并取得了很多成功应用的经验;在日本, 开始将BOTDR技术应用于边坡工程的变形监测中;我国工程领域引入BOTDR技术相对较晚, 目前主要应用于桥梁、隧道等构筑工程的变形监测中,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三峡水库区巫山开始将BOTDR应用于滑坡监测。与常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相比, BOTDR技术具有多路复用分布式、长距离、实时性、精度高和长期耐久等特点, 通过合理的布设, 可以方便的对目标体的各个部位进行监测;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技术应用前景, 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竞相研发的课题。

4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发展趋势

4.1 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

光学、电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 给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研究开发带来勃勃生机;能够监测的信息种类和监测手段将越来越丰富, 同时某些监测方法的监测精度、采集信息的直观性和操作简便性有所提高;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远距离监测数据信息传输的速度、准确性、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同时提高科技含量, 降低成本, 为地质灾害的经济型监测打下基础。

监测预测预报信息的公众化和政府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 以及国家政府的地质灾害管理职能的加强, 灾害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发布, 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地质灾害信息, 学习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所发布信息, 了解灾情的发展, 及时做出决策。

4.2 新技术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的融合: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资料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 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通过加大测试频次, 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低造价的地质灾害监测智能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空间布设模式;由于可以采用网式布设模式, 且每个单元均可以采集多种信息, 最终可以实现近似连续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采集。

5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

5.1 问题的提出

监测方法的适应性:对于各种监测方法所使用的监测仪器设施, 均有各自的应用方向和使用技术要求;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灾种、类型其使用技术要求 (包括测点布设模式、安装使用技术要求等) 不同。

地质灾害发展阶段:对于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不同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施各异, 监测数据采集周期频度不同。

监测参数与监测部位:实践证明, 一方面, 不同的监测参数 (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应力、地下水动态、地声等) 在不同类型的灾害体监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优势;另一方面, 同一灾害体不同部位的监测参数随时间变化趋势特点并不相同, 即存在反映灾害体关键部位特征的监测点, 又存在仅反映局部单元 (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甚至是孤立的) 特征的监测点。因此, 监测参数和监测部位的优化选择, 是整个监测设计工作的基础。

自动化程度:决定于设备的集成度、控制模式、数据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发布方式。

经济效益:决定于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监测技术组合、设备选型等因素。

5.2 优化原则

监测技术优化原则:针对某一类型地质灾害, 确定优势监测参数和监测部位, 进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优化组合, 使监测工作高效、实用。经济优化原则:首先, 不过于追求高、精、尖的监测技术, 而应选择发展最为成熟、应用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其次, 对于危害程度较大的大型地质灾害体, 可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方法, 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 对于危害程度低, 规模小的灾害体, 可选择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的宏观监测技术, 由群测群防级人员进行操作。

6 结束语

8.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八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金属矿山;地质灾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的增多,近几年来,矿产资源被大量的开采,这也就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而造成的地质灾害或者是地表植被的破坏等,此外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都十分的严重。因此亟需相关的金属矿山科技人员对环境的问题加以重视,积极地展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水平。

一、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地位

(一)当前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状况

在整个的矿山环境工程之中,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同时也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造成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矿山地表植被的开发而导致自然景观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危害到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一种灾害现象。例如:由于植被破坏,可以造成水土的流失,由于采矿可以造成滑坡或者是泥石流。目前我国的金属矿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因此我国很多的矿山都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关的防治工作,这些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和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在地质灾害研究中应用测量技术的意义

在对金属矿山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涉及到了采矿工程、数理知识、岩土工程以及地质学等很多的方面。在这些不同学科的交叉过程中,现代的测绘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地质灾害体提供必要的空间地理信息,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测绘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的学科,这门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受到测绘仪器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影响。近几年来,微电子技术以及空间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使得现代的测绘技术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面更加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对数据的管理方面也更加的科学化和规格化,在数据的传播方面更加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由此可见,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测量队伍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例如:检测的仪器主要仍然是光学仪器,只有很少的单位才有测距仪等仪器,此外在测量的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交会法或者是极坐标法,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的也是手工的计算方式,这就导致了在进行数据的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延时性,数据的精度也比较低,影响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因此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推广使用现代的测绘技术可以使得防治人员对地质灾害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提升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展望

测绘科学属于一门应用学科,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子测距仪、激光测绘仪器、数字水准仪、数字摄影测量、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等一系列的测绘设备都被广泛地应用在了金属矿山的地质灾害研究之中。这些技术和设备为地质灾害数据源的及时和准确的获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一)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分析

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GPS接收机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对四颗卫星发射的信号的电文加以接收,然后对接收机无线中心同这四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加以测量,并且对这一时刻GPS卫星的坐标加以计算,然后可以运用距离交会法计算出监测站的位置。这项定位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不需要进行通视就可以实时的定位,定位的精度很高,可以全天候的运行,自动化的程度很高。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导航、气象研究、定时、精细农业、工程测量等很多的方面。

例如:GPS定位技术可以对金属矿山的沉陷和滑坡等形变进行监测,应用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监测体是缓慢变形的,并且监测体并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崩塌的陷落。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对GPS的观测点进行布设,这种方式可以对观测点的三维坐标相关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检测,具有全天候、自动化、不需要进行高程转换等优势。但是在金属矿山的地质灾害测绘研究中,布点的灵活性比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布点工作要受到地形和植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又有地形的影响,函数的关系十分的复杂,存在较多的误差源。但是虽然存在着上述的不足,测量的精度仍然可以满足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测量的实际需求。此外这种定位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地质灾害境界的测绘方面,还可以对地形地貌加以测定,对他们的体积和面积加以测定。目前这些技术发展得都十分的成熟。

但是运用GPS技术在进行高程的测量时,相关的测量人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由于在高程测量时,同平面位置测量具有不同的坐标系统,这就会存在一定的观测误差,从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测量的精度。所以应该严格地按照规范来进行测量,还要注意观察卫星的高度角,对周围电磁的影响加以重视,并且利用精密星历来进行计算。

(二)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随着高质量的摄影机等先进设备的出现,摄影测量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精度的测量方面。摄影测量技术可以为测量人员提供一个可靠的三维空间信息,不需要对被测的物体进行接触,在野外的工作量也比较小,具有高效率和品种多等很多的优势,并且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运用航空摄影测量可以对金属矿山的开采所造成的灾害变动情况以及地表的沉陷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为专题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可靠数据。

例如:摄影技术在金属矿山开采的应用中,可以对矿区的地形图以及地表的沉陷情况等进行调查,还可以在植被比较浓密的危险地带来进行数字以及线划等不同的地图成果的提供。近景的摄影测量,可以通过像片来提供一定的信息,并且测量的周期很短,可以在瞬间就完成测量,对动态目标进行检测,还可以进行多重摄影,观测的精度也十分的可靠。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对滑坡体进行动态的检测,还可以对堆积物的外形变化加以研究。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测绘技术无论是在测绘的成果方面,还是在获得信息的方式方面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和多样化、实时化,这就为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发展空间和保障,相信这些技术一定会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也有待测绘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征航,徐绍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最新进展第三讲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03).

[2]滕冲,莫时雄,程峰,王杰光,朱寿增,王星华.多理论模型在金属矿山灾害评估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7(06).

[3]范青松,汤翠莲,陈于,张晓东.GPS与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6(05).

[4]汪云甲,郭达志,吴立新,张书毕,杜培军.Ie“3S”技术在矿山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矿业.2006(02).

9.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 篇九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地灾防治工作意识。

1、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大局出发,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2、组织广大干群学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通过召开会议、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灾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干群地灾防治意识,提高广大干群地灾防范能力。

范文网

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劳动安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二、开展地灾评估,健全地灾防治监测机制。

1、开展地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

2、制定地灾防治预案和突发性地灾应急预案。

3、建立健全地灾监测网络,落实地灾汛期值班、速报、巡视、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

4、重要地灾要设置警示牌。

三、加大防范力度,严禁人为诱发地灾行为。

1、组织地灾危险点的广大干群开展地灾防治的可行性治理工作。

2、严禁在地灾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或其它危险性的建设施工。

3、严禁无合法手续开采矿产等违法开采行为。

4、严禁持有合法开采手续的违规开采行为。

四、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地的地灾防治工作负总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地灾防治工作担负直接责任。

2、要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人命关天”的高度,切实把地灾监测机制、地灾预防措施以及地灾防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层层要有责任人。

3、确保通信畅通,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和蹲村领导干部在汛期要保持通信工具24小时畅通。

4、开展经常性的地灾监测、巡查及其督查工作,做到及时发现灾情、研究灾情和排除灾情,防患未然,切实把地灾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0.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十

关键词:老坡锰矿;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引言

老坡锰矿区位于德保县城南东部足荣乡的老坡-孟棉村一带。地处摩天岭复式向斜北西翼,含矿层产于下三叠统北泗组中段含锰灰岩及锰质硅质泥岩中,为锰帽型氧化锰矿石。矿床规模达中型。

矿山自1996年开采至2014年,大大小小采矿点达20多个,先后建设5个采区共17个露天采场进行开采生产,均为露天机械开采。随着采矿工作的延续,部分矿体受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闭坑,目前剩下7个采场仍在开采中。

1.矿山地质环境

1.1矿区自然地理条件

矿区为中低山陡坡地形,山峦巅连起伏,局部为岩溶地貌。山脉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山地坡度在20~60°不等;海拔最高为鸡冠山主峰905.00m,一般为490~720m,最低点老坡河下段415.00m,最大相对高差为490m,一般高差为100~200m。区内植被发育,覆盖广泛。残坡积层一般厚1~3米,局部大于3米。

矿区除最大的主干沟谷老坡河有常年的地表径流外;支沟多为旱沟,山坡及坡下地表出露的渗水泉点甚少,山间沟谷水流量受雨季控制,雨季有水(流量为28升/秒),均向老坡河排泄。

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21℃,最高37℃,最低-2.6℃。年平均降水量为1461.4mm;年降水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季候性特征,五~八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为旱季。地表水多受采矿及人畜活动的污染,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泉水露头较多,饮用水可解决。

1.2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中三叠统、第四系。自下而上为:

(一)下三叠统马脚岭组:下部为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及深灰色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灰岩夹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硅质灰岩;中部浅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黄灰色薄层状泥灰岩;上部灰色层状含硅质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浅灰~灰色中层状状扁豆状泥质灰岩,顶部常相变为灰~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

(二)下三叠统北四组:为矿区之含锰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下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泥岩夹少量薄层硅质岩、偶夹锰土条带。上部为黄绿色,灰黄色,(风化后呈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含锰质泥岩、锰质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相变为含锰硅质岩或硅质泥岩。第二段:下部岩石以普遍含锰为特征,含锰矿5层,矿层间的夹层含锰(1

(三)中三叠统百蓬组下段底部长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凝灰质砂岩,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层状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黄绿色、黄褐色薄~中层状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灰绿色、黄绿色中~厚层状长石质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泥岩。

(四)第四系,矿区内第四系主要有洪冲积层和坡残积层。洪冲积层发育于小河两侧阶地及河漫滩,为砂土、砾石层。面积较小,厚度极不稳定。坡残积层主要发育于碎屑岩、钙质泥岩分布地区,为棕色、棕灰色、黄褐色含岩石碎块、碎石的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锰矿层及其附近常含较多的锰矿碎块,可作为找矿的标志。

1.3构造-褶皱与断裂

矿区为摩天岭复向斜北西翼之次级构造。总体主构造线呈北西走向,与北东向构造反复接合,形成向西凸出的弧形褶皱;同时,次级褶皱发育,并叠加北西向、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褶皱宏观上受北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的复合控制。矿区的主体褶皱为岜意屯背斜,背斜西翼,由于构造叠加,产生了多个次级褶皱,有领屯背斜、果福背斜等,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次褶皱组。褶皱组主要有果福褶皱组、华屯褶皱组、朴素倾伏向斜。在上述褶皱的翼部,常发育有不同方向的裙饰褶皱。

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三组。其中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形成较早,稍晚于褶皱期;北东东向断裂组,切断北西向断裂组,但为北东向断裂所截切。北东向断裂形成最晚,对氧化锰矿层的形成或破坏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2.矿山地质灾害

一、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冒顶片帮、深部岩爆、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井下突水、崩塌滑坡、地下水破坏、矿震、环境污染等。其崩塌、滑坡、(人造)泥石流是本矿区常见或可能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灾种,它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它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阻断交通道路、摧毁村庄矿山、淹没山地农田土地和水利工程设施等。

二、灾害的成因及相关因素

地质灾害的成因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

2.1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动力地貌现象。滑坡是矿山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松散沉积物,尤其是粘土及黄土浸水后,粘聚力骤降,大大增加其可滑性。基岩区的滑坡和软弱岩层有关,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发育。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2)气候条件及其他条件:持续的强降雨,活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2.2 崩塌

崩塌是较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貌现象。崩塌现象的发生在矿山较为普遍,有土体崩塌和岩质崩塌(也称落石),规模较大小不一。崩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根据坡度和高差的不同出现崩塌情况不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较大,一般大于50度,高差大于50米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结构致密又无裂隙的完整基岩,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崩塌。反之,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

(2)气候条件:在岩石风化强烈地区,风化层较厚,悬崖陡坡容易出现崩塌。暴雨、连日阴雨等也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岩体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入,增加了荷载,同时还影响岩土体内部结构,导致崩塌发生。

(3)人为因素:主要为不规范矿山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极易冲蚀河岸、土体等,都导至崩塌的发生。

1996-2007年间,本矿区在人工采矿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盲目挖掘,至使边坡角度过陡而导致崩塌多起,造成1人死亡,轻伤12人的事故;自2007年至今,以机械采掘(兼水采)为主,因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因素而导致的大、小崩塌现象不记其数,造成死亡1人,轻伤6人及掩埋设备事故。

2.3(人造)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泥石流一旦发生,其造成的损失较大。泥石流的成因三项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和坡度、丰富的疏松土石供给以及集中的水源补充。然而这些条件又受控于地质环境气候、植被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状况。

该矿区易诱发泥石流地段主要分布在朴素矿段的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素屯旱河一带。该地段特点:河道狭窄,两岸河谷有多个采矿点及排土场、堆渣场,呈递级的简陋尾矿坝。河道北岸及上游地层为松散的砂土、砾石层,厚3-60米。

图片2-1. 朴素屯尾矿坝与堆渣场一角.

(照片说明:沿朴素屯旱河河谷拦截而成的简易尾矿坝,距村庄最近处仅50m,采矿点离村庄300m。冲沟从两村庄中间穿过,向东面的老坡河排泄。)

引起或诱发(人造)泥石流主要因素是: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溃坝);露天采矿场边坡失稳、洪流冲蚀引起的边坡失稳、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等,提供丰富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源补充。如在雨季的强降雨,加简陋的尾矿坝,易引发的场库失稳导致尾矿坝溃决继而形成(人造)泥石流。如:2012年①号尾矿坝溃决形成(人造)泥石流,其大量的废泥污水涌向老坡河,造成淹埋沿岸农田、冲垮沿岸矿山设施、冲垮桥梁1座、污染下游人畜饮水。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该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2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人造)泥石流的产生。特别是在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屯旱河一带易诱发泥石流地段更要加强监测,对该区的尾矿坝进行加固,防止(人造)泥石流的发生。建议在那腰屯小山包的北西方向400米的河道拐弯处进行人工河流改道,以消除或降低(人造)泥石流发生,以保障谷口处的村屯、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

3.3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4建议加强矿山复垦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4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广西锰矿资源,新编《广西地质矿产志》

[2].《浅谈广西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黄纯粹、农 良,2007

1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 篇十一

天山天池景区面积548km2, 景区内分布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高山冰川、冰川湖泊和湿地景观, 是天山北坡乃至中亚高山的典型代表, 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亦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但天山天池景区生态环境较脆弱, 近些年来多有地质灾害发生, 主要类型以泥石流、崩塌为主。地质灾害不仅危害景区的自然景观, 而且威胁景区游客的生命安全, 其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天池景区生态环境现状

1. 天池景区地质灾害严重, 每年威胁百万游客的安全

天山天池景区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东缘, 这里是天山北坡气候与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地质灾害影响最大的区域[1], 景区内地质、地貌环境条件复杂, 在暴雨、洪水或地震的激发作用下,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2,3,4], 每年都有百万游客的安全受到威胁。

2. 泥石流淤积天池每年达7万m3以上, 若任凭其淤积, 平均状态下天池寿命仅余400多年, 极端状态下不足百年

天山天池景区的核心为2.44km2的天池, 由于天池海南泥石流的危害, 1971-2003年的32年间, 天池湖岸线向湖心推进217m, 平均每年前进6.78m。2003-2006年的4年间天池湖岸前进54m, 平均每年前进13.5m, 前进速度是前32年的2倍, 按此速度, 任凭其发展天池将逐步缩小, 平均状态下400多年后将消失;而以1996年极端的前进速度则其寿命不足百年, 防治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湖区刻不容缓[5,6]。

3. 谷地森林近20年来死亡60%,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近20年, 由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作用, 天池景区三工河100~200m宽的谷地森林, 60%已死亡, 上游的草场亦退化严重。按照这20年森林的毁坏速率, 今后10多年内残余的景区内谷地森林将进一步被洪水侵蚀殆尽, 所以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拯救谷地森林。

4. 区域草场退化, 过度放牧问题严重

根据2003年8月进行的统计调查显示, 景区内夏场超载20767只羊, 冬场超载22564只羊, 草场退化严重, 过度放牧问题突出。

5. 依据天池景区及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需要加大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天山天池旅游景区是新疆最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育和生态的退化使得景区乃至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问题, 亟需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同时对生态进行恢复[7,8], 推动整个天山北坡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 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区域内生态绿色水库和山谷梯级地下水库群的建设, 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同时以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示范区域, 有利于促进全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并有利于最终实现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进程与实施效果

基于天山天池景区生态环境现状, 为解决景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综合防治难题,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 开展了天山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以下简称天山项目) , 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1. 已开展并完成的主要工作

1天山天池区域地质灾害形成、分布、规模、特征与防治规划;2天山天池海南三工河泥石流综合治理;3天山天池景区飞龙涧、仙女湾崩塌综合治理;4景区道路山洪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5天山天池景区谷地森林恢复技术、保护策略与工程示范;6天山天池景区生态恢复与建设。

2. 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1) 针对泥石流是否还会发生的问题, 揭示了地震与过度放牧和极端降水为泥石流主控因素, 预测泥石流还将暴发

通过分析地震、极端气候与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耦合关系, 天山项目组发现区域地震奠定了泥石流形成的物源基础;通过分析物源分布与放牧活动的关系, 发现放牧促进了物源的剧增, 促进了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基于径流量与降水、气温的关系分析, 确定了冰川占总径流的10%, 降水占90%。由于流域内有松散固体物质6760万m3, 动储量2257万m3, 泥石流还可能继续发生。

(2) 创新了“固拦排清”相结合、岩土工程与生物工程相结合的“天池模式”泥石流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1天山项目组建立了阵性泥石流一次总量、基于粘土颗粒含量的容重、弯道超高的流速、基于浆体特征的泥石流容重的计算方法, 参照物源特征与泥石流容重的判识方法, 创新了泥石流工程防治参数计算软件, 采用多方法相互校验与误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天池泥石流50年一遇流量290m3/s, 容重1.4g/cm3, 上游来沙量99万m3, 天池淤积速度每年7.3万m3, 解决了泥石流工程防治参数确定困难的问题。

2天山项目组采用了“源区生态恢复→谷坊坝→拦沙坝→沉沙池→跌水溪流区→生态防护带→湖面扩展区”为防治体系的“固拦排清”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治理, 使得天池泥沙淤积由原来的7.3万m3/年递减为现在的328m3/年, 保证了天池的“长治久安”。

(3) 揭示了以飞龙涧崩塌为代表的渗透与冻融促进崩塌发育的机理, 提出基于坡度的分段式护坡与稳沟相结合的崩塌防治模式

天山项目组揭示了以飞龙涧崩塌为代表的冻融崩塌发育的机理, 阐明了天池池水与冻融风化作用导致飞龙涧崩塌的机理;综合采用坡顶截排水、顶部高陡坡锚、中下部结合生物工程措施锚固、基脚实施浆砌石护岸的分段防治方法。施工过程中, 结合变形、振动等实时监测预警。

(4) 揭示了冰川退缩、过度放牧和极端降水激发山洪泥石流并引起天山北坡谷地森林退化的系统过程;研发了基于坡降控制, 拦、固结合谷地森林保护技术;提出了保护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通过大规模实地调查与大面积遥感解译分析, 天山项目组揭示了冰川退缩、过度放牧和极端降水激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并引起天山北坡谷地森林退化的系统过程;集成创新了排导槽比降计算方法, 修正了Toganacca模型, 创新了基于2.5%~3.5%的不冲不淤排导比降的拦、固结合谷地森林保护技术, 建立了白杨沟谷地森林保护示范区。通过谷地森林退化成因的研究, 形成的国家谷地森林保护策略咨询报告, 获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 并立项推动天山北坡谷地森林保护计划。完成了谷地森林保护的顶层决策、中层规划和基层示范工作。

(5) 建立了基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 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搬、稳、富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模式

基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养老则养老方法, 以搬得出、能致富和稳得住为目标, 天山项目组建立了基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 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搬、稳、富相结合生态移民模式, 完成景区内全部15000人的移民, 形成了基于移民搬迁和天然林保护的流域生态保护模式, 有效解决了以往移民工程稳定性不高和致富困难的突出难题。

3.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自天山项目实施以来, 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其成果的应用还获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

(1) 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 已实现总经济效益32.64亿元, 其中在工程治理促进景区收益增加方面, 4年收益0.4亿元;生态移民6年来农牧民增收1.8亿元以上, 11年来森林积蓄增加88万立方米, 林业价值增加11.14亿元, 谷地森林保护通过立项14.3亿元;灾害工程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效益5亿元。此外, 潜在的经济效益以每年1.4亿元以上增加。

(2) 社会效益

天山项目的顺利实施, 极大提高了景区的安全度, 提升了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实现了15000农牧民的生态移民和安居乐业, 提高了生活质量, 实现了居住区内水、电、气、讯4通, 医疗和教育有了充分的保障, 同时也使得天池景区环境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推动了新疆天山申遗的成功。在新疆天山申遗的过程中要求区域呈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的生态移民和谷地森林保护使得该548km2的区域满足申遗要求, 并成为申遗的重要考察地和展示区。

(3) 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 使得进入天池的泥沙由原来的7.3万m3/年减少到约328m3/年, 天池得到“长治久安”。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8.02%, 谷地森林得到示范性保护, 整个天山北坡60km2的谷地森林可望得到保护。

4. 推广应用

天山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天池景区、阿尔泰将军沟、克州巧去里沟、G30公路新二台—果子沟段9条沟等城镇、水电、道路工程灾害防治与生态恢复工作, 并取得良好效益, 这一技术成果可望在新疆山区和中亚等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总面积166.49万km2, 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 其中山区面积44%。山区既是地震活动带, 也是冰川强烈退缩区, 同时是西风带影响下降水增加最为强烈的地区。全球气候影响下, 天山山脉各大冰川均呈退缩趋势, 同时地震作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结合新疆地质灾害较多, 地质灾害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大幅增加的背景, 特别是在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 天山公路、中巴公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均会遭遇诸多地质灾害问题, 推广的区域不仅包括新疆, 还可以推广至中亚山区, 成为科技外交的使者。

通过谷地森林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成功示范, 可望将成果推广到整个天山北坡9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 特别是在国家发改委立项的背景下, 可望实现谷地森林的全面保护。以改善农牧民生活为目的的生态移民模式可应用于新疆天山自然遗产保护地、旅游景区、城镇建设区。以天山天池景区为代表的冰川暴雨泥石流防治技术、崩塌防治技术和生态保护策略对新疆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天山山脉的生态保护, 特别是世界遗产的保护也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天山项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项目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难度大以及项目规模与工作量巨大两个方面:

1. 研究难度大

研究区域面积大, 区域基础资料缺乏, 研究内容领域涉及广, 工程治理需兼顾科学性、经济性、美观性, 谷地森林保护难度大, 且生态移民工程难度空前, 研究工作难度巨大。具体的工作难点包括:

(1) 研究区域面积548km2, 缺少水文手册, 基础资料少, 需建立区域径流计算模型, 且区域地质灾害成因复杂, 需理清灾害主控因素。

(2) 景区地质灾害防治需兼顾科学性、经济性、美观性, 难度大。

(3) 研究区域谷地森林毁损严重, 如何控制与恢复成为难点, 而谷地森林的保护需推动顶层决策, 中层技术创新, 基层做示范, 谷地森林保护决策的贯彻与实施成为难点。

(4) 生态移民搬迁量大, 如何实现农牧民“搬得出、能致富、稳得住”成为难题。

(5) 在海南景区地质灾害工程防治过程中, 因交通不便, 使得工程施工与材料运输难度大。

2. 项目规模与工作量巨大

天山项目的研究、工程治理应用以及生态策略的实施是以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548km2的范围为核心, 并拓展到天山山脉的其他区域和阿尔泰山与昆仑山区域。在长达11年的项目执行过程中, 工程总投资达到约89427万元, 其中泥石流崩塌治理工程4322万元, 谷地森林保护工程800万元, 天然林保护工程5500万元, 生态移民16000人及投资7.3亿元, 围栏990万元, 植树造林3770万元。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岩土工程、生态建设与生态移民。具体工作如下:

(1) 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方面, 建设我国最宽的泥石流拦沙坝235m, 仅景区内修建的矮坝和谷坊达到200座, 排导工程1500m, 工作区面积548km2, 地质勘查面积150km2, 推广应用区域面积200km2。

(2) 在生态建设方面, 遥感解译天山北坡区域植被与物源分布情况, 面积达9万多km2, 完成生态建设67.5万亩, 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古榆树保护、生态围栏、禁牧草场、封育荒漠草地以及开发人工饲草料基地。

(3) 在生态移民方面, 移民数量16000人, 生态移民过程中调访农牧民18000次, 调访行程18万km, 开发耕地39000亩, 开发牧场2万多亩, 修建房屋3000多套, 面积30多万m2。

四、举措和建议

目前, 天池景区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区域缺乏小流域径流计算的水文手册, 尽管在研究中采用径流与降雨和气温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径流计算公式, 基本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支持, 为了增强径流计算的系统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径流的汇流机制, 提升参数计算的精度;其次, 针对规模小, 危害程度轻微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需要进一步实施监测预警措施, 及时做好临灾前的人员疏散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摘要:天山天池景区地处中亚山地, 地震活跃, 冰川退缩显著, 过度放牧突出, 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发育。据研究发现, 泥石流淤积天池每年达7.3万m3以上, 若任凭其淤积天池寿命仅余400年, 极端条件下缩短为80年。然而, 泥石流是否还会发生, 泥石流规模如何, 如何处置等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为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开展了天山天池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通过长达11年的持续攻关, 项目组发现了泥石流由地震、过度放牧与极端气候控制并还会发生。针对泥石流属低频稀性冰川暴雨型的性质, 项目组采用“固拦排清”的方式防治泥石流, 采用生态移民和坡降调整及国家咨询决策防治区域生态灾害, 不仅解决了景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综合防治难题, 实现了拦沙减沙、流域生态植被与谷地森林的示范性恢复, 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效果显著。

关键词:天池景区,地质灾害,生态灾害,示范应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06.

[2]Mayor A.G., Bautista S., Llovet, J., and Bellot, J.Post-fire hydrological and erosional responses of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Seven years of catchment-scale dynamics, Catena, 2007, 71:68-75.

[3]Shakesby RA.Post-wildfire soil erosion in the Mediterranean: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Earth-Science Reviews, 2011, 105:71-100.

[4]董智, 刘霞, 姚孝友, 等.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 (5) :84-88.

[5]崔鹏, 林勇明.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4) :1-6.

[6]陈宁生, 崔鹏, 姚令侃, 何杰, 李站鲁.山区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原则与模式[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9, 20 (1) :1-5.

[7]崔鹏, 柳素清, 唐邦兴, 等.风景区的泥石流研究与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新联小学“六一”活动总结下一篇:唐家镇抗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