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精选16篇)
1.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一
2.1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经济管理是我国较早开设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长期以来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各高校开展的实验教学也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学、会计学、ERP等经济管理类基础学科实验课程,各实验课程安排过于分散,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尤其是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验环节设置较少,难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
2.2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进行,安装相关的专业软件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进行情景模拟试验,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基本操作流程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操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虽然这种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学习主动性下降,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所修学分而尽快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2.3实践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教师都是在获得博士或者硕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担任专业教师的,许多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实验经验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实验教学老师均是由专业课程老师兼职授课,专职的实验教师或者是行业内有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2.4缺乏评价监督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评教”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教”以敷衍了事,使得“评教”体系过于形式化;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督导缺失导致没有客观的评价监督人员,致使督导缺失。
3实验教学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教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应该设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科技术试验偏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专业基础试验偏重于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环节,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ERP等试验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偏向于农林经济管理多课程试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如农业金融学实验、农业发展规划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3.2提升实验教学课程任课教师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与培养方式逐渐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和教学的主体。而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积极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三大特点的发展、学生氛围趋势走向等仍需要课程教师的指引与指导。教师对此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第一,实验教学课程教师的筛选。应选择基础理论扎实、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实验课教师。第二,革新传统教学,聘请一线专家学者或企业高管参与实验课教学,补齐实验课程教学短板。第三,组建学生“团队”式主体。通过学生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自查文献、自决问题,使学生在能动性发挥的同时,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建立实验教学考评制度
考评制度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任然不高,比如在综合成绩测算时,实验课程成绩权重太小。既不能体现出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认同性,导致学生对此草草应付。应建立健全实验课考评制度,提高实验课程的权重,使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权重。第二,对教师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使用同行专家学者与学生共同给分的制度。专家学者的评分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传导能力、对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的引导能力等;而学生评分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效果和对授课老师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8):-216.
[2]黄寄梅,刘传菊.关于农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3)121-122
[3]高集光.浅析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9)262.
[4]张恒松,曾艳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109-113.
[5]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6):20-21.
[6]郑璇.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43-44.
[7]薛兴利,刘桂艳,尚健.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3(8):59-61
[8]汤晓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35-136.
[9]姜长宝.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8):107-108.
2.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本科教育的变迁始终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对于经济统计专业而言, 实践需求也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建设者, 对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愈发重要。
二、现状及问题
(一) 教学目标过窄
虽然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中, 但是对于部分教师而言, 授课方式的转变和教学侧重点的转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因此, 经济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 教学目标仍定位在课程学习考核的层面上, 没有相应的应用能力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方式, 致使多数教学对象仅仅把所学课程作为一门考试课来学习, 而不是作为个人今后工作、学习的必备工具来学习。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差距
目前一些院校统计实践课程的内容过于简单, 和现实情况联系不紧密, 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而且由于受到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工作经验、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等的局限, 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有时只是书本内容的再重复, 无法使学生掌握解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更无法真正的达到提高利用统计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实践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如何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分清理学学科下的统计学与经济学学科下的经济统计学的培养侧重点, 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研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社会经济领域中数据的特征、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数理分析方法应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材作为指导依据来讲授和学习。
(四) 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不足
实际的统计工作需要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背景有整体认知和全局把握, 还需具备一定结合专业总结分析的文字功底, 这正是学生欠缺的, 他们无法将已经学习的各门专业知识灵活得应用、综合分析, 只懂得从书上照抄照搬的计算案例, 面对实际问题却不懂得根据背景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前提条件和应用效果。
三、建议
(一) 打造学生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建设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综合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调阅参考,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师生可以比较方便地提取实验教学数据等。同时,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效利用实习、社会实践、专题论文、参与政府组织的普查工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各种形式, 实现“理论联系实践, 课内结合课外”。另外, 还要构建实践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建设, 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 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科技咨询与开发、文化建设等, 促进高校和实践实习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二) 注重实践教学队伍的培养与优化
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经济统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 鼓励、组织和支持教学人员积极考取统计师、调查分析师、精算师等专业证书, 并到企事业单位参与统计实际工作, 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座的办法, 使教学人员了解最新专业技术和实验手段, 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 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实践教学要求。
(三) 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推广项目教学法, 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具体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 可以在课内通过研讨、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分析结果来完成, 选定社会经济问题来解决,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统计公报中的一些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解读, 让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 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 以作业形式安排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统计事件、经典案例等,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统计学科素养。
(四) 鼓励实践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应该针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特点, 选用突出实践的统计教材, 或者鼓励和资助高校有水平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自身特点的专业实践教材。
(五) 加大科研教研力度
经济统计教研人员应通过加强与中国统计学会、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及省、市统计机构的联系, 积极参预国家及省市课题的研究, 积极扩大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汲取国内外的本学科最新理论与实务, 使科研水平逐步向国内外先进水平靠拢。以项目为依托可以组成实力强大的实践教师群,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在实践队伍建设上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 着力培养专职实践教师队伍, 从而使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质量大大提高, 科研突出地方经济院校的特点, 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服务。
小结
多年来, 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统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统计学科理论和应用实践上的发展。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经济统计学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其蓬勃的活力, 经济统计学实践教学也会为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而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
参考文献
[1]秦青.从实习环节反观统计专业本科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姜钰.多元化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徐秋艳, 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工作视点, 2006.
3.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三
1.运用项目教学法,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市服装专业把服装教学分为“八大件”,从授课、学习、考证评价都是按八个项目来进行的,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制图”和“服装工艺”是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按项目整合后,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理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益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目前中职校都有完备的校内服装专业实习基地。在操作间设有多媒体投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合而为一,一边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3.运用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教学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我市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在讲授“素描人像”“图案设计”“设计色彩”等课程时,老师们或者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或者进行情景描述,介绍案例。再通过提炼理论,分析案例,临摹案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实施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升华。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被中外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和实践,并且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我们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定期让学生深入服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四
(一)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通过实验理解课堂中没有完全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中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从而掌握各项技能。就目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法比较呆板,教师将所有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步骤都准备的很清晰和明确,学生实验时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一遍,实验就完成了。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不对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没有进行思考,可能学生当时能够完成某些实验,而且效果还可以,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忘记整个实验如何进行,因为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原理,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课程只是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了一遍,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二)实验教学和工程之间联系不紧密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经验性。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甚至存在孤立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只是去验证理论中所讲到的知识,通过实验来演示某些操作以及流程等等,这种不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实验课程的价值并不是很高,通过实验课学生只知道某项原理以及某个操作,并不知道在那些情况应当应用哪些知识。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这种不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实验课程是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所涉及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力学、数学、计算机以及测绘等等,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质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锻炼。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以及应用,还能够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应用,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以及能力的提高。即时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即时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并熟练应用理论知识,结合理论知识更加高效以及高质的完成实验。高职院校本就是一类注重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院校,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的重视性不够,只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够马上胜任自己的岗位。
(四)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以及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以后大多都是在工地上工作,与工程接触的比较多,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主要偏向于工程,这就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以及实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并不是很重视,也不想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实验课程上,由于学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不是很重视,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比较冷门,由于没有良好的奖励措施针对实验课程,进而使得实验教学人员的待遇等下降,导致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乐观,进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受到影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进先进实验技术,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要引进先进的实验器材,所引进的器材要符合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在实验课程上能够进行行业前沿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其次灵活应用并实践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学校的实验教室以及实验器材等要对学生对外开放,有利于学生自主实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实验;最后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考核有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更加的专注,考核方式要灵活多变,要根据课程设置以及要求和学生的水平设置考核方式,比如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都各占一定的比例。
(二)提升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高职院校实验课程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网络管理。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建立网上选课系统数据库;其次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然后实现实验项目网上预约;最后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三)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土木工程本就是工程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大多都是干工程,因此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与工程息息相关。为此实验教学应当与工程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各项技能与工程相联系,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够胜任各个岗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实验与工程相联系:首先将学科优势资源转化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资源;其次在工程现场进行实验检验,通过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工地现场完成实验教学内容。
三、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与工程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掌握的东西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工程中,因此今后的实验课程应当更加的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应当不断探索,通过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7,8):1-3.
5.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五
安徽理工学校(原安徽省安庆商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培养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实践与探索,收到了显著成效。2002年,计算机专业被省教育厅授予中职学校省级示范专业,2004年被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确定为计算机及软件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校,2005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一、理念与时代零距离
进入新世纪,中专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就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定位与取向。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学校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零距离对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坚持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观。
二、专业与市场零距离
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取向。学校树立以特色和就业为战略高地的专业设置方向,根据社会用工需求,灵活应变适时调整与细化专业设置,形成特色和优势,满足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愈加突出,学校本着满足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的基本原则,于2001年增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尤其是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急需大量技能型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针对电视广告、动漫制作等大众传媒行业计算机美术设计制作技能型人才馈贬现状,学校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开设了“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软件美工、广告 设计、网页制作、三维动画等技能型紧缺人才。
专业与市场零距离钦接,形成特色和优势,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增强了学校抵御中职教育改革风险能力,拓宽了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与职业零距离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其根本要落实到教学上,构建一个适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平台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坚持三个面向,进行改革创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距离贴近。
按照社会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的要求,本着简化理论、强化技能的课程改革原则,废除传统三段式课程设置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二翼”模式职教课程体系,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为“主体”,以“中专学历文化知识结构和技能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为“两翼”构建课程体系,实行“职业化、模块化、技能化”教学模式。
四、实训与岗位零距离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着硬件做强,软件做优的改革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学校重视在高层次上加强有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创建培养与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条件。
近几年学校加大计算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同时坚持校企联合,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2004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实现“2+1”教学模式(两年校内学习,一年顶岗实训),与苏州友达光电、绿原科技、温州人本集团等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训协议,实现教学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学校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岗位技能证书制,重视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设,计算机专业现有“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考点”、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网络等1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的双证率达到近100%。
五、学生与就业零距离
学校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开展“订单式”培养,为社会培养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 才,真正做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融合。
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生就业直通车,使学校、学生、企业在校企结合中找到了共同点,真正实现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的共赢格局。
6.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六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作为新时代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获取知识、实际动手、发明创新、组织管理和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这-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本文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辅材料多元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互动化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等具体举措.
作 者:周晓燕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HT8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 教学模式
7.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七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已有教学方法评价
1. 讲授法
受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教学内容多、知识跨度大、课时较少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法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听讲为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具有系统阐述理论的优点, 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获取经济法基础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不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师生互动, 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高校广泛运用,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化了教学环境, 增加了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深奥的经济法学知识直观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中大量案例视频的播放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案例带到课堂中, 增进了教学的生动性,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但单纯的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 仍然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学,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中心, 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的状况。鉴于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不少授课教师积极探索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 改变填鸭式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愿为核心, 既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 又能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但是经济法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经管专业低年级的学生, 存在视野不够开阔、尚未系统学习过本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研究技能和写作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 这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带来困难。贸然地让不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生独立地对一门只进行过初浅接触的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 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3. 案例讨论
在案例讨论中抽象的法律知识被具体化, 书本上的规则成为了人们的具体行为和实际利益, 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形成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且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案例讨论教学的实施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 由于案例的具体性, 案例很难覆盖完整的知识体系, 单纯的案例讨论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次, 案例讨论时常出现只有一部分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其中, 相当数量的学生一言不发或应付了事的情况, 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再次, 经管专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在课堂上较快掌握法律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件, 单一使用简单案例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分析相对简单的案例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科综合型案例虽然颇具挑战性, 但难度偏高, 低年级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自己的专业, 能否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案例的选择对案例讨论教学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情况给教师选择案例带来了一定困难。最后, 法学专业教育案例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研读和讨论案例, 自己领悟出案例的内容和原理。如果严格按照法学专业案例教学实施讨论不仅面临着课时安排、学生基础等障碍, 而且操作不当还会使经济法偏离专业基础课属性, 使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异化为“不伦不类的法律职业教育”。
4.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我国法学教育中常用的实践教学活动, 它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特点。有教学实施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教学方法用于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但仅针对经管专业学生简单实施上述教学存在较大问题, 可行性值得商榷。首先, 模拟法庭属于更复杂的技能, 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使用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学习, 学习好案例、制定法, 查阅相关文献, 训练适用、分析、归纳、评价的技能, 再以模拟法庭的方法学习将理论知识与技能一并使用。对于没有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生, 要勉强在短时间内论证一个复杂的问题, 他只能采取快捷方式恶补, 这样的方法学习到的法律内容不会久留, 因此对学生没有长远好处。更坏的是这种方法如果得到鼓励会养成坏习惯, 而这种坏习惯会保留下来, 遗害一生。在法学专业教学中,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 且学生必须进行过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多数学习经济法的学生只是经管专业低年级学生, 受各种因素限制尚不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这些学生勉强实施模拟审判, 除了不会形成扎实的法律知识外, 还会形成一种错觉:诉讼就像一场表演, 是可以脱离案件事实和证据支撑孤立进行的辩论赛。其次, 模拟法庭的学生参与度有限, 每次最多能有一、二十人参与审判, 而且有的学生只是担任证人、鉴定人等角色, 这些诉讼参与人并未涉及适用法律、举证、法庭辩论等工作, 能力训练效果有限。模拟审判一般耗时较长, 经济法课时紧张是模拟审判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问题。
5. 法律诊所和参与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诊所和法律咨询是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两者都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带入了开放的现实生活, 符合现代青年学生乐于尝试, 渴望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但是两者都是由学生向客户或咨询者提供服务, 而且该学生对程序及结果担负主要的专业责任, 尝试和渴望的心理不能免除责任的承担。要低年级非法学专业学生承担如此重的责任, 有些勉为其难了。
二、改革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属性和学生的非法学专业背景;二、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经济法课程不是法律职业教育, 它是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市场经济法律素养, 即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关术语和知识, 较全面地了解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的能力并在专业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对经济法课程来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并非全能。教学应当针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一方面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并改进和优化其实施环节;另一方面合理设置课程, 分阶段、分层次地巩固和深化知识体系、培养能力。
1.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对经济法教学来说, 任何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各有优劣, 均可在教学活动发挥其功能。只要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教学规律、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恰当的。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涵盖了多个法律部门, 跨度大、内容杂, 学生往往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法律部门进入到另一个全新的法律部门, 并接触大量陌生的法律术语。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讲授法系统介绍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 多媒体课件、网络等) , 结合生动的案例, 通过讲解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通过专题研究、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以互动的、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
2. 改进参与式、实践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用于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 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其实施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 避免不切实际地让低年级学生实施有着较高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教学形式。
具体说来就是做“加法”、“减法”和“因式分解”。首先做减法, 在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上述教学方法的要求, 去除或简化适用于高年级学生或法律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实施环节。其次分解主题,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单元, 降低难度, 以构成单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加大教师指导力度,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指导, 在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技能训练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和案例讨论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 结合案件或者社会热点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或者讨论。学生不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或者运用不同法律部门对一个复杂案件进行从实体到程序的全面分析, 而是针对一个相对简单但能反映所学理论知识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如果所结合的案件和热点问题较为复杂, 教师应对案件和问题进行分解, 将其分解为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不同的事实单元和法律单元, 以这些单元为对象引导学生研究或者讨论。教师应全程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帮助学生寻找合理方法分析案件和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法学知识与经管知识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多方面的分析问题, 在综合运用不同知识, 全面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真正提高实践能力。例如, 在指导学生分析处理经营场所人身伤害案例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结合管理学知识找到最佳的管理措施——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消费者的最大保护, 从而树立经营者的信誉。
模拟法庭涵盖内容广、教学要求高, 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模拟法庭应压缩内容、降低要求, 将教学目的集中于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诉讼程序, 初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的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可选择事实相对简单的案件, 并带领一部分学生进行材料准备 (包括证据、诉讼文书等) , 让另一部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模拟审判, 扩大学生参与面。通过模拟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程序并认识证据的重要性。
法律诊所和法律咨询要求太高, 笔者不赞成单独在经济法教学中面向所有学生实施两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观摩或参与活动, 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引入“学科综合化”思路, 设计新型教学环节
受各种条件限制, 在初次接触经济法知识的教学中经管专业学生只能获得基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 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运用能力, 还需在新的阶段设置更高层次的课程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学校可以引入“学科综合化”思路、设计综合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高级阶段, 在多学科协同与综合的条件下, 使学生在更高层次提升法律素养。
“学科综合化”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和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重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 使相关学科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 以发挥其综合优势。它的实质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化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淡化了学科间界限并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科与社会系统的联系, 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 促进学生有机整合不同知识的目的。笔者建议设置由经管专业、法学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化实践教学课程,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其专业知识, 依靠多学科的协同与综合,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在交流中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参与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课程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指导。在与法学专业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经管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进一步接触和学习法律知识, 锻炼运用法律的能力, 整合经管专业知识和法学知识、提升法律素质。
经济法课程是旨在奠定经管专业学生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能力基础的课程, 根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 运用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程真正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摘要:经济法是经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开设目的旨在奠定经管专业学生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能力基础。作为一门面向经管专业学生的法律课程, 教师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 也存在劣势。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 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付音.经济法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
[2]王琴琴, 王有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2)
[3]黄少英.全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以经济法教学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4]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OL].http://www.civillaw.com.cn
[5]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 2009, (12) :50
[6]李春超, 赵慧君, 曹华.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03)
[7]黄亲国.论理工科院校的课程综合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05)
8.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工程教育;计算机软件;课程方法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1]。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标准的工程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2]。
今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在阐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时,谈到高校转型问题,指出在培养模式上,转型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型人才。这种转型将对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工程教育简析
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整个培养过程,体现工程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工程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工程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在完成工程项目的同时,不仅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关系,是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辩证统一,工程教育更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品德的养成。
二、实施工程教育的意义
经过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对工程实践活动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做实际项目时,能够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性方面,有创新工作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顺利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的工作。
三、计算机科学类专业课程方法改革探索
(一)理论教学注重开展“两化”教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探索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几年来,注册成立了20余家校办产业,鼓励老师从生产实践中寻找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与此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真题真做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这就是该校提出的“工程任务课程化”,即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整个工程任务贯穿于教学过程,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深化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各知识点,通过工程项目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若没有真实的项目,就按照实际工程任务的全过程组织教学,课堂教学项目的设置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各门课程围绕专业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这就是“教学任务工程化”。
计算机科学类专业在理论教学中开展“两化”教学以来,以程序开发类课程为例,教师提前给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把程序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并阐述具体的要求,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步骤进行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等前期设计工作,并反复与团队研讨,最终与用户达成一致意见后,将开始进行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将交付给用户进行使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哪部分知识欠缺,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深入的学习的相关知识。通过实施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二)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从大一开始,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统一安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被安排到软件设计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广告设计等公司进行三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结合在公司实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完成作业,专业会在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考核。在實践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实习工作既检验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程师角色的核心是设计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校企合作、真实岗位实习,学生逐步向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迈进。许多同学在实习结束后的答辩中,谈到他们的感悟往往是一致的:在企业实习,能够将在校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综合应用,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摆正了对待问题的态度,学会了与人相处、与团队合作。
四、效果分析
在计算机科学类专业实施工程教育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课程通过开展“两化”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构思和设计,最终提出实现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训练了他们的工程思维。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吉臻. 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
9.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九
论高职音乐专业《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钟 鸽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与传媒系,广西 柳州 545002)
[收稿日期]2010-04-12
[修改稿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钟鸽(1977—),女,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音乐教育理论及钢琴演奏与教学。
摘 要:如何培养提高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性,成为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目前高职生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探索建立《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期对高职教学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技能训练
On Reform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of Music Teaching Skills ” of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Major
Zhong Ge(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Liuzhou,Guangxi 545002,China)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maj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education reformation.In the hope of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the re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usic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course system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cond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Music Professional;Teaching Skills
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职业艺术教育。它需要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培养具有实用和适用型能力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成为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如何提高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剖析“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现状看其改革的必要性
参与教学实践是高职生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而目前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是造成高职生教学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本人从广西高职音乐专业生几年来在中小学的实习情况调查了解到:大多数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存在对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教学实践工作的不熟悉、课堂教学能力不强等缺点。从目前高职培养的学生状况反映出,现有课程的实施还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生音乐教学实际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见习条件不足,忽视了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
从目前状况看,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正规的见习课程,见习活动一般都由该课程的教师自行组织安排见习,或者学生自己找见习学校完成,而且又不能耽误其他课程的教学,因此,教育见习基本流于形式表面,致使高职生对见习教学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重视度,忽视了让学生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感悟过程,造成学生对教育认知结构的失衡。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二)时间短,无固定的实习基地,教学技能得不到锻炼
目前,高职音乐专业实习的大体情况为:教育实习以6-8周不等的集中式或分散方式进行,一般安排在第5或第6学期实施。从近年检查毕业生教育实习情况可看出:由于高职的扩招,实习生大量的增加,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已经让高校很难为实习生安排固定的实习基地,且各实习学校考虑到自身种种利益,对音乐课的安排各不相同,使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艺术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充分锻炼;其次,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来不及反思和纠正,实习过程就结束了,让毕业生对音乐教师的胜任力面临很大压力。另外,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同时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生疏,脱离实际基础音乐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学校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论》课程重理轻技,考核评价太单一
《音乐教学论》在高职音乐专业中是一门理论型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其内容和某些观念已明显滞后;在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纯理论讲述式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生极少甚至没有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了《教学论》仍然不会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在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音乐教学论》课程一般安排在第4-5学期(约72课时,2学分),第6学期开始教育实习,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音乐教育理论学习不足,不能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并且与音乐教育实习相脱节,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偏弱。
另外,对该课程的考核基本上采用了笔试的方式,单调划一。此考核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高师音乐教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体现不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高低,达不到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
基于对上述现状的分析,体现“教学实践性”的教学课程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培养高职音乐专业学生从“学习者”进入“教育者”的作用,要适应培养新世纪高职音乐教育者,《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实施的措施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特殊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加强高职生在校期间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工作,并能在教育实习中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正常顺利地进行学校课堂教学。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音乐教学论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培养出高标准、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一)确定教学内容设计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在《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上,本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基本教学技能与专业教学技能。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包括音乐教学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语言、讲解、导入、提问、板书、变化、说课与评课等技能。专业教学技能一般以音乐学科技能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对音乐教材分析能力、完整地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能力等。
2.多种教材资料为参考。目前这方面教材有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音乐课堂教学技能与训练》(李晓君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及《音乐微格教学》(教师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系列教材,马达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这些课程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教学技能训练的宝贵经验,提高学生对教学技能课程的认识、发展及沿革,开阔他们的实践视野。
3.根据广西民族地域性特点,编写针对本地区音乐教育的乡土教材。扩展课程空间,创造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主要包括对一些典型的本地民歌、乐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材处理等方面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期在本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
(二)多种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学科背景,发挥教学特点进行教学。本人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类型:
1.“参与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中锻炼和发展个性,避免了过多的空洞的理论讲述。
2.“讨论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或评价,从中找出不足,并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创新意识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3.课外活动的形式。除注重课堂教学外,建议高职院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到中小学进行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或充当学校音乐教师的助手,通过高职生参与实际基础音乐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积极举办“说课”、“授课”、“五项全能”等比赛,在比赛中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比赛参与、观摩比赛获得体验,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另外,通过邀请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专家针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教学经验、专题学术讲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养。
(三)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高职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培养应该置于高职教育的阶段性教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中的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授课时间从大学的第一学期——第五学期,(每周2课时,每学年2学分,共180课时)进行,同时把“见习、实习”列入该课程体系,充分保证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具体措施:
第1—2学期的《音乐教学技能》课程教学主要目标:1.熟悉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此部分主要通过观摩优秀教学录像,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到中小学学校进行参观、听课,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和分析。2.培养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如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节奏教学等教学技能能力的培养。
第3—4学期教学主要目标:通过与《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同步进行,使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分专项技能教学与整合技能训练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地逐步发展过程。
第5学期:强化“音乐技能教学训练”阶段,为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四)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音乐教学技能》课程尽管主要强调的是教学实践的能力,但该任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广泛了解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调整教学方向的素质。此外,音乐教学技能教师还需经常深入到中学,紧密联系广大中小学教师,走进音乐课堂,积累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高师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任课教师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激活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职业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和体系。
(五)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是强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否正确,消化理解的程度及在此基础上有无创新而作出的量化检验和评估。《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课程考核方法可以采取“说课”、“试讲”、“模拟试教”等方式,通过对某一中学(小学)音乐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环节演示及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反应,对该生音乐教学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考核人员不仅是此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可以邀请中小学优秀的音乐教师来参与对高师学生的考核活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与实际基础教学方向的距离,为今后该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和实践研究提供改革的方向。
同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对教学的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更全面地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操作,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学内容有机地转换为实际教学能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三、《音乐教学技能》课程在高职音乐专业中的创新及价值
(一)建立模拟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教”与“学”
在《音乐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活动中,要求建立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实践性。在训练中,就要运用系统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边训练、边实践、边总结,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从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与“学”的角色始终处于不断换位的状态,这种换位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从“学”的角度来审视“教学”,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另一方面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音乐技能、音乐理论、音乐教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学习,使多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强调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性
“音乐教学技能”课程主要关注训练的是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的是“专项”训练,如导入技能,每个学生训练占用时间较短,每节课基本能保证让每个学生上讲台机会,在活动中还要兼顾素质不同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既保证素质较高的学生长足进步,又使教学技能弱的同学通过对比找到缺点,稳步提高,达到全体学生整体优化。
(三)改变课程的考核方法,培养高师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
多样化的技能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对学生学习的音乐评价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从学生的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形成,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展示代替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
《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音乐学习的实践运行体系,突出地解决了当前教育实习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培养既能胜任艺术类(音乐)的基础教学、又能根据所学,较为准确地找到自身定位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0.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几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比较好,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①师资力量来源过于单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都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经济专业转变过来,不太了解物流行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与最新的物流操作方法[2]。而且,由于高校引进师资时,非常注重学历,许多引进的博士师资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仅仅具有相关理论,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有一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地方特色。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趋同,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要。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实训实验室,但与物流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有一些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设立了物流实训基地,但大多仅仅只提供观摩功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物流操作。使得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
11.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6467万辆,预计今后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以平均每年以13%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与汽车相关的行业中,汽车后市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据统计,2005年中国汽车产业产值1.1万亿,其中后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到2010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规模将达1900亿元。而按照一个完全成熟的汽车市场的产值分析,汽车后市场的产值应占整个产业产值的1/4左右,因此,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汽车专业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视,纷纷开设此类专业。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规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在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师资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也有待于研究和摸索。
一、汽车运用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培养模式与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大专院校转型,或中专升格而成,带有明显的学科体系色彩。在这样一种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理论课程被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块。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企业,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另外,传统的三段式的“学科本位”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学科本位”是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并培养某种技能的培养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停滞在知识的接受与简单的操练层面。这样只能培养本科“压缩饼干”式的人才,也就失去了办高职教育的本来意义。
2.教学内容与汽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运用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传统车型的机械维修上。
3.师资队伍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完全不同于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本科教育和传统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专科教育,因而对师资队伍结构的要求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师资来源,一是原在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二是具有高等文化程度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并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三是高校分配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近年来,虽然不少职业院校重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从相关行业聘请了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严重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导致职业教育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二、汽车运用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汽车专项维修诊断为核心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胜任汽车维修诊断、汽车鉴定评估、汽车电子检测、汽车营销等不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逐步建立模块化的专项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群方向拓展能力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与专项技能模块是汽车运用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为必修课;专业群方向模块作为选修模块供各专业学生为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而选择。专业技能模块突出“一专”,专业方向模块对应“多能”。在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群方向模块里把构造、原理、检测、维修、故障诊断等内容有机整合到一起,教学时一气呵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项目型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专项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学生完成专业岗位分工的任务为驱动目标,实施项目型课程的教学方法。每门课程设置若干课程项目,每个项目有特定的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维修任务项目的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技能,最后又以综合性任务来考核掌握专项技能的程度和水平。
在教学中注重工学结合的引导,课程项目尽量来源于企业,鼓励教师到企業收集项目任务,并将部分教学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现场。建立起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组成以任课老师为首的维修小组,结合教学,接受企业委托的维修业务,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毕业实践”课程结合就业岗位来实施。在企业实习之前落实就业岗位,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企业顶岗工作,既有学习的压力感,又有员工的责任意识。
3.建设专项技能型师资队伍
提高专业带头人水平,使之能够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骨干,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术、科研水平。按照专项技能分工的不同,每个教师各有专长,专注1~2个汽车技术的各方面研究,负责专项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实训项目指导书以及实训设备的配置,并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汽车技术的应用研究。
4.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社会资源,为项目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创设仿真职业氛围的环境。加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专项技能型技术中心建设,以培养解决专业分工后企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项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企业工位模式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建设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对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和职业素质训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边学边干,不断试错,不断探索。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学院实际,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组织重塑、合作办学与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角度入手,充分认识和确定学院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中的定位,确定学院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明确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规格、能力、素质,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保持学院科学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总之,高职院校只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真正有地位,也才能得到社会、企业、人民大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明伏.高职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六个环节[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尚弘.高职教学改革措施的探究.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
[3]崇本.对高职课程改革五个层面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4]付艳枚.关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12.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二
(一) 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没有明显区分
经济法课程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外语、懂法律、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高校的非法学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法律课程。经济法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主讲经济法的教师多数是法学专业出身, 大多还是沿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 而没有意识到经济类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经济类专业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 这种教学现状是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
(二) 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现在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讲授, 经济法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 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教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就是枯燥的理论, 学期刚开始, 学生对课程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性,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案例陈旧, 脱离实际
经济法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 但是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大多是较为陈旧的案例, 甚至还有上个世纪的案例, 不能作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自然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另外教师更多的是机械的选取案例, 很大一部分并不能与所述理论紧密结合, 学生听完后是一头雾水, 更不用说自己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 不适应现代社会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 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 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思维转换的必要性
在中国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存在着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在教育中主动施教者的地位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课程已发展得非常普遍的情况下, 网络环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普及及发展的情况下, 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教学素材更加丰富生动,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课堂主体变成课程的引导者,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深入思考、分析总结, 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教师提出质疑。
(二) 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特殊要求
我国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部统一的经济法, 经济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规范之中, 内容庞杂、体系混乱, 这就导致了经济法课程内容广泛, 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 要完全按照教材所列内容讲述完毕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 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应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范围, 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 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新认识。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关键在于得法”。高校教育中, 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但是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应提倡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四) 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客观需要
现在的高校学生, 均已是90后, 慢慢又会转向00后, 新一代的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更强, 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更具有批判精神, 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这种情况下,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必要时期。
三、改进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为了适应高校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的实际需要,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高校教学也应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教材上选定的内容外, 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上一些优秀的网络公开课,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在内容形式上, 可以不用局限于文字素材, 可大量吸收一些图画、图表、动画、视频、音频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兴趣。
(二)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时间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明确重点、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案例教学
学生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 并且是切合时宜的案例,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校里的案例, 或者通过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来说明问题。
(四) 重视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目前在法律院校的教学中引入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表演, 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 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纠纷的解决过程。再比如, 介绍完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后,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经济合同谈判, 然后自己实际起草合同, 教师再对学生在书写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就是, 经济法课堂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参考文献
[1]高娃.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4) .
[2]高凌霄, 崔昌玺.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王佳慧, 王妍.经济法本科教学主要问题及其应对原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阶段性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04) .
[4]闵玉立, 闵玉吉.浅谈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
[5]苗会.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刍议[J].民营科技, 2012 (09) .
[6]张会幈.比较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7]华唯.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12) .
13.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三
德国在全球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特别是机床制造业的顶尖国家,其发布该计划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机床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新一轮的制造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与职业教育有着互动互融、互促互进、调适调整的深层关系,职业教育应在不断适应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更新理念、创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2新趋势下机械制造行业的新特征
工业4.0时代,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结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智能制造模式。
(1)产品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在工业4.0时代,用户至上是核心思维,用户对资源配置、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今后的终端客户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产品工程及设计,产品甚至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
(2)生产平台的标准化要求。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开发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才会成为可能。工业4.0的标准化不仅涉及硬件标准的统一,还有诸多软件的制定,要求机械、加工制造、自动化工程和软件领域的企业协作并统一标准。
14.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十四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当今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提高学生兴趣,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可谓古代文学教学有益地尝试和探索。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笔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现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当今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采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笔者还采取了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一.“课前十分钟”活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较之以往,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笔者在这几年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所谓“课前十分钟”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一起阅读作品选在课上无法精读的作品、或者检查学生背诗背文情况、或者交流读书心得等等。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由于时间不长,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课时压缩,作品选上的大量作品是无法讲授的,学生兴趣的降低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十分钟的阅读,相当于巧妙地拓长了课堂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文学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背诵大量作品,这是基本素养之一。课上检查会占去授课时间,让本不充足的课时更感有限。利用课前十分钟,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去了解和把握学生背诵以及课下学习的情况。笔者也在课前十分钟,开展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即每个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近期读书情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或者写作的诗词等学习内容在五分钟内作一个简短的汇报,其余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
“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对于教师来说更加充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压力,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个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更多地去了解、拥抱作品,更是一个学习的促进。因为笔者学校文学史作品选为繁体字版本,学生在认识和熟悉繁体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二.课外作品抄写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文学史理论的梳理来源于学者对历代作品的解读和归纳,因而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就是作品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古代文学的必备教材之一。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可谓浩如烟海,《作品选》这样的教材也只是编者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喜好选取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一些重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品,虽然尽可能地注意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范围还是过窄,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如何跳出一般文学史知识的限制,形成自己对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为补足《作品选》篇幅有限及编者主观性等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在课下对相关作品进行抄写补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为例,《诗经》是这一段文学史的重点,一般《作品选》会选择二十几篇左右作品,相对于305篇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偏少的,因而笔者要求学生在作品选外另外增抄五十篇。又如诸子说理散文的学习,作品选一般很少选编《老子》,选抄或全抄会让学生对老子思想及文学特点有个更清楚地把握。又如汉代文学的学习,汉赋虽然后世评价不一,但它却是汉一代文学之代表,不容忽视。作品选在选取汉赋作品时,其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由于篇幅较长,一般只选其中一篇。这就造成了上下文义的脱节,也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司马相如赋作的变化以及汉一代之文学散体大赋的特点,补充抄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又如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抄写百首唐诗百首宋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将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有着自己对诗词格律、语言、意境、风格等的理解,等等。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完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和当今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兴趣,笔者采取了多样化展现教学内容的方法去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即是让学生各尽其能用演唱、话剧、小品、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等方式去演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浩瀚的资料,为学生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几年教学中,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朗诵《离骚》、演唱《诗经》、有的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品、有的将《左传》《史记》里的历史事件改编成戏剧、有的将诸子和屈原同台改编成话剧,有的将古代爱情诗进行汇编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等等,形式相当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不仅仅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及魅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延续问题,不再形成与古代文学的时代疏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学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但是在演绎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因现代嘻哈文化盛行,网络发达造成网络语言的被推崇和滥用,学生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非常喜欢用各种流行的网络语言或用喜剧形式对作品进行改编,让古代文学作品打上了清晰的时代印记。这是好,还是不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笔者是强烈建议的,即无论何种演绎,文言语言的运用是基本要求。
四.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长江大学地处荆州,是古代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域,是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荆州留存和修建了不少与屈原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古迹和建筑。这就为我们学习屈原、《三国演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实景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屈原是先秦文学段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楚辞浪漫的风格直接根植于奇异瑰丽的楚文化。带学生参观荆州博物馆,可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更为我们把握楚辞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屈原在楚辞作品中写到了许多楚地乐器和音乐,荆州博物馆出土的乐器实物和楚乐楚舞表演,让学生对这些记载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出土的墓葬文物、漆器图案鲜明体现出楚国巫文化的特征,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屈原楚辞作品中神话传说、巫鬼信仰、以及浪漫风格等特点的把握。荆州的三国文化更是发达,民间留存大量三国传说,并兴建了不少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建筑。带学生游城墙、关公祠、关公庙,登公安门、一担土,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并促进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将疏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一些看来了无生趣的古代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和亲切。
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相当喜欢的。利用一个或两个半天带学生近距离参观旅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当地文化,更让学生将枯燥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五.读书报告活动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这就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之外,笔者在每学期教学中必定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交流活动。
开学第一次课,就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期平时考察作业布置下去。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本学期古代文学教学时段内选择一部书或一位作家进行精读,记载下自己的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思考或问题,在临近学期末时选择时间开展读书交流。读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去了解学生课外读书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籍此养成阅读原著、积极思考,形成自我观点的习惯和能力。从活动开展来看,大多数学生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当某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时,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会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形成一种热烈读书及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面很广,有时阅读的作品可能老师都没有细读过。这在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如何评价作品,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以及回答学生问题也促使老师不断学习。六.考试改革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古代文学课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以闭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机制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情况作出全面地评价,尤其是有特长的学生,而且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遂逐渐成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弊端之一。因此如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是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完善考核机制可以从科学设计试卷以及考核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从现有情况来看,闭卷考试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公平的考核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等进行科学地设计。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临时抱佛脚,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体现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笔者在试卷中除常识填空、名句填写、一般简答、论述题外,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材料分析题即是将一些古人评论罗列若干条,让学生指出评论对象,并结合自已观点进行述评。作品解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词曲等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这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素养之一。观点辨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学界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考试题型较为灵活,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更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前后知识的贯通。
考核多元化即打破单一的闭卷考,增加丰富的考核模式。笔者将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古典诗词、出版相关著作等都作为了通过文学史考试的形式之一。在开学初,笔者就与学生约定,若能在本课程学期结业前,在公开省级刊物发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或创作五十首古典诗词作品,或完成了十五万字的相关著作(不论出版),都可以提交由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评估。若考核小组三分之二老师认为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并能体现出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素养和水平,与闭卷考试效果一致,则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闭卷考试,并至少以八十五分的分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体现了古代文学知识的有用性及现实性。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尤其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遗憾的是,取代闭卷考试的其它考核形式颇具难度,笔者所在院系至今还没有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去完成古代文学的学习。但是考试的改革和多元化是今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期待优秀学生的努力和尝试。
上述课前五分钟、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以及考试改革等等形式都是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作的一些改革和尝试。大多数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有些活动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走出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形式需要教师课外精力的投入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读书报告会活动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继续总结和反思,在当前文化情境下,真正让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走出现实困境,实现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并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15.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五
独立学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的学生既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学就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独有的特色.线性代数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大多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理论的完美和逻辑的严谨,对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不够,显然无法满足专业对线性代数的需要。
1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理论与经济问题、计算机、数学建模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了。
2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初步实践
2.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线性代数的第一堂课,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发展、演变及其在专业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和广阔的前景,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编写合适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线性代数教材很多都是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模式基本差不多,其实用性特点在教材中体现并不充分,只适合重点院校学生或者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使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少,特别是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教材更少,因此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点,特色鲜明的线性代数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组织下,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内的四川省独立学院合作完成了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教材在要求上简化了定理和性质的证明,而只在习题中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验证;降低了计算的要求。
2.3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线性代数内容抽象、概念多、定理多、证明方法独特,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以文科生居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讲授时要尽量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其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应合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2.4 加强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培养经济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经济、管理中的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经济数学建模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出一些与线性代数相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案例,让学生自己组队以小论文的形式一周后提交,并安排课堂时间让各队自己陈述建模过程或遇到的困难,最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建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5 增加数学实验课,加强数学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软件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进行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增设线性代数实验课。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软件计算的方法,如行列式求值、矩阵的基本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实验课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所学过的数学问题,来达到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6 实施多样化考核形式
一门学科的考核制度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涉及到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从单一的“一纸试卷定优劣”的方法改变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可参照理论考核与应用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也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作为高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思想的统一,师资队伍的不断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独立学院经管类线性代数的教学也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摘要:文章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入手,讨论了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茗,何立新.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9):180-181.
[2]孙杰.线性代数课堂教学最佳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9,(7):3-4.
16.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篇十六
关键词:职业学校;模具数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59-03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张爱明(1968-),女,广东梅州农业学校机械制造讲师、模具数控教研室主任,工科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广东 梅州/514011)
一、引言
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其中,模具数控专业的课程教学显得尤其有代表性,实操性非常强。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模具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几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加工基地的位置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社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数控技能的实用人才。可是,虽然我国开设模具数控专业的院校众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的学生却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太深,习惯了课堂填鸭式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复合实用型数控人才仍相当紧缺,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并遏制了我国制造业的深层发展。因此,大力培养实用型数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这些特征和状况,职业院校可以模具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可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要如何来改革,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由于实际条件不一样,所以改革方式也是千差万别。
2010年,梅州工业学校跟梅州农业学校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笔者原来在工业学校担任过十几年的教研室主任,并一直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合并后,得益于学校领导的信任,继续担任模具数控专业教研室主任,也得益于学校丰富雄厚的教学资源,和领导对教学改革的重视,近几年,笔者和模具数控教研室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山区同类学校中屈指一数。本着学习和提高的目的,下面总结一下近年来我校模具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举措。
二、模具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
我校把模具数控专业的专业课程分成三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各自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再根据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内容,实行项目教学。
(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机械制图、CAD绘图、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其中把机械制图和CAD绘图整合成一个项目模块,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整合成另外一个模块。剔除繁琐抽象的理论,提取实用的相关联的知识。
(2)专业主干课程模块:①理论模块,包括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线切割/电火花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②实训模块: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计算机仿真软件加工实训、线切割电火花编程与操作实训、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实训。改革以上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出实训指导书。
(3)岗位技能专项课程模块:指中级考证模块,包括数控车床操作员专项课程、数控铣/加工中心机床操作员专项课程、电加工机床操作员专项课程。实行岗位技能专项课程改革,改革以上三门专项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技能考证指导书。
(二)整合、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就是什么都讲,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什么都记不住;而新的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把专业的学习分成若干个学习领域来学,而学习领域就是若干课程相关知识的重组。因此,我校的做法是整合调整专业基础课程,比如把机械制图和CAD绘图整合,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和公差配合整合,尽量剔除繁琐抽象的理论,把实用的知识提取出来,并整合,有侧重地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而对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加工中心机床编程与加工,则从时间上、教学手段上作突出强调,通过不断的操练,保证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模具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加强师资建设,迅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顺利推进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特别是综合的指导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良好的师资培养机制。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几种:一是每年有目的地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级或者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在暑假时派遣教师到跟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顶岗实践。三是注重平时的培养提高,体现在几个方面:(1)在硬件建设上,利用现代的办公设备,创建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从前几年开始,教研室就购置了打印设备并配置了电脑,连接了网线,方便教师查询资料并实现共同交流,比如之前有些教师对文档排版和电脑绘图的设置以及CAD出图不太熟悉,现在大家有了共同的学习平台,一起讨论,一起演示,很快就熟悉了其中的细节,画图和排版的水平迅速提高。(2)在软件建设上,利用教研组这个平台,培养学术讨论氛围。例如每个星期,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专业问题,实训的开展形式,完善每个实训环节,实事求是,指出不足,共同提高;又如每年组织的市级技能大赛,各个比赛项目的模拟题汇编后,大家都会拿出来共同讨论,包括试题的难易,图形画法和标注的正确性,经过一遍遍讨论,层层把关,力求做到零差错。在这个不断求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水平自然也得到了提高。(3)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上,教研室给机会,分任务,巧妙安排课程,让年轻教师当助教,以老带新,大大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上课水平。其次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以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教师本身的技能水平。这两年,教研室派送了好几位教师参加省里的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位教师参加省里举办的“创新杯”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获得国赛二等奖。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学校来讲,是不容易的事,也充分说明,年轻教师的成长,教研室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改革实训模式,提高实训效果
由于体制机制的不畅以及观念认识滞后等因素,大家对职业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梅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工科办学缺少氛围,也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导向,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到目前为止,我们实训教学已经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改革:
第一阶段,属初级阶段,其实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课室变成了车间,2节课随堂实训,基本是观摩式,模拟式,时间短,效果差。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实训课调整成4节连堂,教师给任务,示范,学生练习,时间稍长,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阶段,整周实习,就是提取几个主要的实训模块,每个模块进行一周的综合实训,时间连续了,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了,独立操作的水平提高了。
第四阶段,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一个学期,把模具数控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分成几个模块,同时结合技能考证,实行模块教学。比如把实操性强的科目,例如机械装配、车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模具制造与拆装等专业课程做成几个主要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方向,选择几个模块进行强化训练。
(五)改革教材体系,提高技能考证水平
传统的教材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往往是理论性太强而不实用,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学生没有耐心去看,也看不懂,没有积极性,必须改革。我们的做法首先是把专业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根据教学的目标再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每个模块的实训指导书,同时结合技能考证,把技能考证的题型和要求放到实训模块中,这样一个模块学完,学生就可以达到中级以上的技能水平了。今年技能考证部门改革,把原来的理论部分改成电脑随机考,难度加大了,但我们学校工科的考证通过率还是达到94%,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学校。
(六)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高中有大赛”。技能比赛,就是政府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办学导向,上级部门搭建平台,让同类学校同台竞技,做到统一引导,达到共同提高。近年来,职业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不断增大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力求让学生在优良的职业环境中提升职业技能。一旦比赛结果出来,大家就清楚自己的差距在那里了。于是赛后总结经验,明确目标,改进训练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学生的加工水平自然都得到了提高,所以,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承办了四届数控类市级技能大赛,参加了四届省级机械制造类技能大赛,成绩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今年,数控车、数控铣、普车和装配钳工四个项目,全部获三等奖以上。
(七)极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技术改革
如果说技能比赛给我们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的是目标和方向,那么校企合作给我们提供的就是技术改革的源泉,是我们办学的生命力。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面向社会,适应企业,实现校企合作,等于引进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检验标准,提前实现跟企业的过渡,实现跟市场的无缝对接;我们作为工科专业,也只有跟企业合作,办学才有生命力,因为企业可以带动我们不断革新工艺,以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来组织实习,根据产品的要求来编制实习指导书,实现订单式培养,有效促进我们专业的建设。而且有效地补充了实训材料的供给,减低了实训的成本,甚至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勤工俭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今年,我们教研室经过多方面的协调、调研,又跟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试验,已经在多方面呈现了非常良好的效益。
1.生产出合格产品6000余件。
2.教师开发技术的潜能得到极大激发。为了提高效率,按时给企业交货,大家通过讨论和摸索,研发了好多种实用的工装夹具,改进了产品的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的效率,教师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极大地得到激发,开发研制工装夹具多套,这个是我们目前进行校企合作呈现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成果。
3.学生成了最大受益者。(1)由于这个企业产品的品种非常多样,学生不但见识多,而且可以尝试并熟练多种产品类型的加工,并以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来进行检测,真正实现跟企业的过渡;(2)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由于我们跟企业的合作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企业产品的加工,这充实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进行勤工俭学,他们的技术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体现,学生很有成就感,还能贴补部分生活开支,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相信,校企合作,是我们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然走向。
三、模具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就没有停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由于受师资条件和实训设备的限制,改革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不管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技能大赛是带动职业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指导着职业学校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但这几年来,围绕着技能大赛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职业学校太过于看重比赛的结果,把它看成是为学校获取荣誉的重要手段,认为比赛高于一切,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赛专业户,指派专门的老师,精心挑选几个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项训练,甚至学生到了三年级要进入顶岗实习的时期,也要求他们留下来培训参加比赛。要知道,技能大赛只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是提供给各个职业院校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结果固然重要,但更应该看重的是比赛的过程以及因此养成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否则就违背了当时组织比赛的初衷。
校企合作虽然给职业学校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显然,目前我们这种合作关系是比较低层次的,企业只是看中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企业没有真正参与职业教育,因为没有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倾斜,企业没有责任也没有积极性去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学校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合作难以上层次;而且就目前的合作关系来讲,我们的地位是被动的,我们是完全顺应企业的要求,这导致我们在课程的安排上难以协调,我们只是在实训这个环节体现了校企合作,这些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后,由于受待遇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学生却不愿意到本地的企业去顶岗实习,都希望到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方去,留在本地的少,人才流失严重。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工程,改革的方式方法也是形式多样,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都不一样,学校的具体情况也不同,那针对不同情况,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就会在方法上有自己的侧重和选择,但不管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更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只要是结合实际,效果好,那就是好方法,好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守锂.技能点亮人生[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5).
[2]陈露露.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3).
【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推荐阅读: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07-16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07-11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07-15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07-22
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07-18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10-24
英语语法教学改革探索06-24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07-12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