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邮政的转型

2024-08-21

现代邮政的转型(精选10篇)

1.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一

提升自我,坚持转型

——转型培训心得体会

转型是现在邮政发展的核心思想,在今年进行的两会中,中央也将“转变、创新”作为了新的发展计划,这正好与邮政上下进行的转型是不谋而合的,也体现出邮政发展的前瞻性。而作为邮政集团中的一份子,感受到当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更应该为邮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参加的转型培训,让我获益良多,转型的内容也深入我心。

这次很荣幸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为期4天的转型培训,本次培训让我们把转型的两大体系及十二大流程又认真学习了一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次培训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参加培训的人讲转型的细节牢记在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

客户管理经营体系是转型中针对客户环节重要的一点,该体系是让我们把流量客户的开发、存量客户的盘活、客户经营维护、增量客户的拓展、意向客户追踪和顾问式营销有效的结合起来,一环扣一环。从客户进入网点,大堂经理进行人员分流,指导客户使用自助终端,引导客户进入厅堂办理相应的业务,由高柜为客户办理业务,对有价值的客户进行转介绍,由理财经理收集信息,对客户进行理财知识的宣讲,同时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建立健全的客户资料档案管理,一切从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客户管理经营体系就是以客户的需求、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转型环节中另外一个体系就是厅堂营销,厅堂营销触点中我觉得我们应在每个营业窗口加增A4台卡,A4台卡内容要定期更换。在目前的转型动作中,柜员的递送折页动作在做,可客户对折页的兴趣度不高,大部分客户接到折页时并没有仔细的阅读,甚至拿到后就直接丢在柜台上,当A4台卡和折页有效结合时,柜员看到客户对折页不感兴趣时就可以指引客户注意我们的A4台卡的内容。定期更换A4台卡内容也可以达到我们折页内容的更换的频率,对于客户来讲内容是变化的新颖的。其次,邮政每次举办的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金融知识,需要掌握的金融技能,传授给社区居民,丰富居民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方式、普及居民的金融知识,提高居民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通过在现场对网点的介绍、优势服务、特色产品等,让居民逐渐认识到邮政,从心底奠定对邮政的品牌的好感度和熟知度。所以金融知识进社区的活动不仅要让网点进行后期的追踪和闭环落地,还要要网点进行定期的进入社区宣传。进社区活动并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见效的,这需要我们后期定期的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做到在前几次没有参加的社区居民在后期活动中,在前期参加过的居民能更熟悉我们,更好的提高客户与我们的粘合度。同时在社区物业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社区中定期张贴我们的最新活动的宣传海报,让客户了解我们最早和最新的活动内容。在社区的活动也要进行多样化的,比如假币的识别,健康知识讲座,空腔健康知识讲座等,让我们进社区的活动多样化。

再次,代发工资户是分局在2015年工作之中的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在之前的代发工资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代发的户数,忽略的是这些代发户在网点的激活度,也许一些员工只是仅仅当作工资卡每月取工资而已,所以我们要激活这些工资户,要将这些工资户的信息统一整理合理利用,在节假日时对这些员工进行统一信息发放,活动宣传,用更多的产品和渠道工具来绑住客户,让客户慢慢的感受我们的服务,在后期更多业务中更多的偏向于我们。

以上是我这次在这次培训中一些感悟,同时在工作中,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授课能力不够,没有能给网点在工作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工作中的日常锻炼可以强化我们很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不是来着专业知识的补充,更会是“软”实力的体现。在 日常与客户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在交流的间隙帮助客户解决客户的诉求;通过良好的沟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更甚至在网点中安抚客户的情绪等等日常工作中细小的部分都提升自己的讲演水平,只有讲演水平的真正提升,在能在网点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授课能力,为日后网点进行客户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知识不够,影响个人进步的速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我在日后的工作之余要加强 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得更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决定了个人素质的表现,既能体现出个人涵养,还可以为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不仅能帮助客户解决相关难题,还可以在网点的日常经营中提供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范畴内的帮助。当下转型进行的过程中,提升个人服务水平是重要的,更关键是的要提升自己的核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克服消极情绪,加强工作的主管能动性;

用心服务,客户至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直是我追求的工作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被自己外界的因素所影响到个人工作的状态,没有百分百向着自己的工作目标努力。对于再次转型的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全力面对每一项工作指标,通过细致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助储户理财,想储户所想,急储户所急,让储户真正感受到我服务的无微不至,让客户自觉留在我们网点,才是转型的真正目的,也是证明我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

回想在转型中收获的点点滴滴,面对已经过去的日子,我在邮政储蓄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是往事已是过眼云烟,通过这次参加的转型培训,充电了自我,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添砖加瓦,相信有了这次转型培训所学到的经验,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坚定工作的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努力进取的恒心,就能真正为网点转型的再创辉煌。

2.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二

近年来外资银行加速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国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建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吹响了网点转型号角。经过转型,商业银行的产品体系、人才团队、销售渠道和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转型成效明显。

当前邮政代理金融在业务种类、网点环境、销售能力、客户管理、风险防范、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体系等方面,和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网点是邮政代理金融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最具防御力的发展资源。如何全面提升邮政代理金融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营业网点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网点转型”成为邮政代理金融的重要依托和必然选择。但目前在网点转型上,邮政代理金融明显落后于其他主要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关键词:邮政代理金融 转型发展 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结束语 致谢 分阶段推进代理金融转型工作„„„„„„„„„„„„„„„3 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4 转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6 „„„„„„„„„„„„„„„„„„„„„„„„„„„„ „„„„„„„„„„„„„„„„„„„„„„„„„„„„

参考文献 „„„„„„„„„„„„„„„„„„„„„„„„„„„„ 附录X „„„„„„„„„„„„„„„„„„„„„„„„„„„„

一、分阶段推进代理金融转型工作

网点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撮而就,需要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分阶段推行。

第一阶段:解放网点生产力:网点装修改造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网点的运营效率,解放生产力,实现由传统银行向电子银行转型,由交易操作向销售服务转型。主要内容包括网点功能布局,服务礼仪规范,服务销售流程和厅堂现场管理。重点关注 “厅堂服务营销”。一要优化网点布局,改善消费环境,突出网点装修改造,强调功能分区,营造“简约、舒适、温馨”的消费氛围。二要导入厅堂服务营销流程,分层经营客户,将排队客户分流到各自助渠道,或理财中心,提高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三要强调网络技术和电子化产品的运用,加大自助服务设施投放,提供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新服务手段,使银行不再单纯依靠网点和柜台扩展来扩大规模,从而实现低成本扩张。四要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将传统的以方便柜台内部处理的交易服务流程,改变为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的销售服务流程,并相应调整网点生产运作组织。

第二阶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客户全方位关系管理

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将资源重点投入到能够给银行带来80%业绩的20%中高端客户的经营上。集中资源建立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理财中心。关注阵地由第一阶段 “厅堂营销”转移到第二阶段的“中高端客户经营”。一要提升员工的客户关系经营技能,重点关注服务营销行为动作的持续性,关注员工服务营销深入程度,关注网点效能和员工效能的产出。二要建立起销售活动管理体系,以理财中心(或大客户营销中心)作为主要营销阵地。三要强化客户关系 3 营销管理,实行分层维护,区分客户价值与需求差异,创新产品与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第三阶段:重塑代理金融业务及盈利模式:机制转型

当前,代理金融的业务种类及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经办个人储蓄业务,网点无法直接开办资产和公司业务,盈利主要依靠代办代理手续费,无法直接赚取存贷利差及表外收益。代理金融业务转型的战略方向是要发挥“自营+代理”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势,发挥邮政金融区别于其他银行的显著特点“服务三农”的优势,共同拓展农村资产业务、理财业务市场。一是业务经营要体现全业务,做稳储蓄业务,做强结算业务,规模发展理财业务,积极发展信贷业务。理财业务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战略性重点业务,是不断创造和加强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有力武器,农村理财市场潜力巨大,是代理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信贷业务是金融业务的根本,相关部门及邮储银行要逐步、部分授权授信邮政代理金融,以特定方式经办小额贷款、农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粮农宝”农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贷款产品,通过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直接将资金直接反哺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除了业务及盈利模式转型外,邮政代理金融还需要从提升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专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内控及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用工分配激励机制、树立专业化经营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转变机制,保障转型工作顺利推进。

二、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

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网点转型”认识不到位,未能充分理解转型的本质意义。网点 4 转型就是要实现经营理念从“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网点经营从“单一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客户维护从“个人经验管理”向“团队数据管理”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就要改变网点员工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重新优化销售流程,但由于员工对转型理念认识不透彻,不能充分理解转型的重要意义,致使转型流于形式,影响转型效果。另外,个别省区的决策层、管理层对网点转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转型网点”所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被动转型”的网点在硬件设施、氛围营造、销售行为、经营管理等方面与转型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专职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网点转型就是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下,为客户提供真正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因此转型网点要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目前,代理金融转型网点的专职客户经理队伍十分薄弱,很多网点客户经理只能由柜员兼职,这使得转型模型中标准的销售流程不能正常运转,不能有效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现有的客户经理金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金融专业知识欠缺,很难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

(三)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网点转型要得以顺利推行,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必不可少,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当前,有些转型网点并未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网点的绩效考核不能真正反映员工创造的价值,未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工作与薪酬不匹配、营销酬金分配不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员工参与转型的积极性。例如,有些网点客户经理工作压力大,绩效却低于柜员;有些网点客户经理绩效虽然有差异,但差距很小,激励效果甚微。

(四)产品业务条线单一,系统建设滞后,客户服务能力受到制约。网点转型过程中要以客户为中心,就需要功能完备的业务产品,需要相应的科技系统做支撑。当前,邮政代理金融的产品业务条线过于单一,仅能提供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简单的个人金融产品,信用卡、信贷、公司、国际等业务种类尚属空白,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现有的金融产品与银行同业相比,市场竞争力弱;网点转型的本质就是要经营好、维系好网点与客户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客户营销系统做支撑,但当前邮政金融个人客户营销系统还未正式运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点客户开发维系能力。

三、转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网点装修改造和流程优化的关系

不少人将网点销售化转型简单理解为网点的硬件改造、网点装修,而忽视了硬件改造背后的业务流程梳理优化。网点销售化转型对网点的经营环境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如环境要整洁明亮,功能分区要基本到位等,而邮政代理金融的网点,大部分确实存在老化和落后的现象,网点转型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就是网点改造。网点硬件改造确有必要,但如果过分重视网点装修改造,甚至认为网点转型就是网点装修改造,如果只是硬件改造而没有对网点运营流程进行有效优化,没有提高营业厅对外销售机会的发现、激发和销售实施的效率,就无法提高网点的产能,偏离了网点转型的本质。

(二)硬件建设和营造营销氛围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网点硬件改造后,宽敞明亮,形象比以前有明显改观,客户体验有了明显提升,但网点营销氛围却没得到有效营造。交易型网点和销售型网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网点氛围的营造。在销售过程中,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 6 着,却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营业厅氛围直接影响营业厅内人员包括客户和银行服务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导致结果的发生。网点转型,坚持“软”“硬”结合,聚焦“网点销售效率”和“客户体验”,才可能将网点转型转出成效、转出产能、转出利润!

(三)资源投入和资源效益管理的关系

网点转型往往带来资源投入的增加,但如果这种资源的投入能够带来网点产能的提升,创造出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则再多的资源投入都是值得的,但如果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则所有的投入就是浪费。要引导和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习惯,激发客户潜在需求,提高高端客户的交叉销售率等,让资源发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3.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三

2012年8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中国邮政理财经理转型培训,此次培训由上海陆家嘴财富管理培训中心的三位讲师进行授课。讲师团队工作经验丰富,金融理财知识专业,沟通表达能力强,激情挥洒课堂。

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启人深思。“最后我宣布,本次转型培训圆满成功!”遂宁邮政干部得意地如是说。话音未落,大家用如雷掌声表达了共鸣。

我认为,邮政计划把储蓄所转型为商业银行。分三步走:一学二超三领。动作要领沉着、自信、有力。首先复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然后利用自身独有的资源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形成难以模仿的格式,昂首狂奔在视窗远处„

我决定把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付诸简体汉字。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作为邮政储蓄所的一名理财保险经理,计划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重视服务技能,坚持学习积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想得到丰厚的酬金就必须做出优异的业绩,就必须准备充足。准备得越充足机会就越多,酬金也就多多益善,在这里就不展开谈相关发展方面的内容了。理财经理工作性质也属于销售范畴,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

①、调整积极心态,迎接工作挑战。客户不相信保险,表现抵触,甚至厌恶。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学会教育客户,所以不合规销售,导致负面口碑,正所谓“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通过时间推移,目前表现尤为明显。也许就产生了《首问负责制》,殊不知这样会有恶性循环之趋,建议追溯到源头。其实我们也经常作为客户,习惯认为自己是对的。

②、养成良好习惯,坚持常规自检。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都要自我督促养成良好习惯,并且毫不犹豫地长期坚持不懈。

③、学习专业知识,时常温故知新。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实在地说,对理财保险经理就是酬金,没有那么宏观。要学会教育客户,首先要接受教育。目前主要抓保险知识、人民币理财知识、网点相关业务知识,也应该逐渐补充上其它金融知识。

④掌握营销技巧,它日惟手熟尔。熟能生巧的道理我赞同。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销售“七步曲”步骤,配合科学合规的话术进行客户需求满足,达到多赢销售的目的。

二、优先本职工作,奉献发展共赢。目前邮政储蓄所没有配备商业银行的相关的岗位人员,主要体现在厅堂。所以理财经理要在做好理财工作的同时,尽量兼顾大堂经理、保洁、保安等相关工作。虽然难免顾此失彼,但是可以减轻网点柜员工作压力,就可以为储蓄所将来成功转型贡献一点力量。

三、屏蔽单兵作战,配合团队协销。与网点人员多沟通,交流互补,有利于团队销售的协作配合。让大家认识到团队的强大的力量,共享经营成果,养成相互帮助的良好习惯,无私奉献高尚精神。

四、团结理财同事,分享工作经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记得一个黄姓的小伙子声嘶力竭的呐喊。是啊,我们理财保险客户经理不但有网点工作人员相伴而战,还可以与很多同事分享工作经验,而且能得到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原来我们的确不是一个人。

其实就销售本身而言,这一切都是为提高成功销售概率作准备的。也就是说销售人员的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提高成功销售的概率展开的。大禹治水成功是因为他的爸爸鲧治水失败被舜诛杀在羽山。这样理解也许就够了。

周先生

4.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四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时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的改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它使全中国的改革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而中国邮政作为一个既有竞争性服务又有公益性服务的大型中央企业,必须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贯彻,促进改革和创新,使邮政企业能够转型升级,从而达到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邮政企业;改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 F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7-2

0 引言

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一般能够支配其他企业和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我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国民经济的关键,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全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必须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向所有国有企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给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发展道路。下面本文就对邮政企业创新改革及转型升级进行简单探讨,为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邮政企业的创新改革

对于国家来说,邮政业是比较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而邮政网络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公民通信权利的保障当中,邮政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邮政经过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等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增强,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使邮政企业生意盎然[1]。通过对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好社会责任,来实现邮政经济的不断增长,邮政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使邮政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形势。

1.1 服务的深化改革

中国邮政企业自愿承担了普遍服务的义务,同时也对特殊服务的任务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履行,对于那些没有邮政网点的乡镇,踊跃的促进局所补建工作,同时进行运营,保证能够进行机要通信,不对机要通信产生影响,落实好党报党刊的投递和发行,将政府和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各家各户。中国邮政在近几年来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依靠邮政服务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和邮政服务给社会公众。

1.2 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效果的提升

中国邮政多年来喊着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口号,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彻底落实,对服务“三农”的工作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中国邮政中,有10.5万个村邮站,还有10万多个“三农”服务站,这些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服务站开发了代缴水电气费、票务代理等五大类便民服务,使广大的农民都能够享受不仅快捷而且方便的服务。中国邮政还建成了12.5万个分销直营店和加盟店,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和加盟店批销的方式,来使农民能够在田间地头就收到所需要的农机服务和农资产品。还要将城市网点的作用进行完全的发挥,开展农产品进城服务。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当中还要开展新的涉农支付结算服务,例如惠农补贴、福农卡、新农保等,将农村的金融服务难题完全破解。

1.3 现代快递物流的新发展

中国邮政在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时候抓住了重要机会,将邮政整体的优势完全施展了出来,踊跃加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程。根据国内的电商寄送市场来给客户提供结合仓储包装、信息、配送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2]。中国邮政已给两百多家品牌制造企业和两百多家电商企业提供了一百二十万平方米的供应链服务。自从国内的小包业务开展后,一共供应了数亿件寄递服务给数万家中小企业,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网购需求,还满足了乡镇居民的网购需求。对于国际电商寄递市场,邮政企业还给跨境电商专门设置了处理运输网络,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一体化快递物流还制定了专门的解决方案,给一万多家电商企业供应了商品出口寄递服务。邮政企业的转型升级

2.1 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国邮政对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经济转型中,将项目开发视为比较关键的切入点。对于跨境电商项目进行了重点推进,还开通了俄国国际小包航空邮路和国际小包水陆路邮路,保证了在俄向电商小包寄递当中我国邮政企业的重要地位。踊跃加入社会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的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和农业收入的增加[3]。同时在农村也进行了对电子商务的尝试,稳定促进了包裹快递业务的改革,及时适应了快递业务猛烈发展的形势,组织了统一的人员队伍和专业机构,建立了产品服务体系,为达到完全满足所有用户寄递需求的目标,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2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对于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邮政企业也在逐步的推进,某一省建立了一万多处不同类型的综合站点,完全体现了能够最大程度贴近用户,将城乡覆盖范围最大化的网络优势,对于邮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对于邮运网的调整和优化要进行贯彻落实,为邮件的处理时限和处理质量为保障,而邮件的全程时限达标率则要在95%以上。对于包裹快递业务改革的需求要尽快适应,开展投递网改革工作。对于信息技术也要能够灵活使用,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重点建设和健全,同时启动指挥调度系统和智能投递系统,保证邮政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

2.3 完善企业体制机制

根据邮政企业的统一部署,有效的促进子改分工作,正式运行了总分体制,而邮政子改分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对于薪酬分配机制,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施行收入增长差异化调控,对于管理人员的收入增长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生产一线人员的效益工资相比其他员工更有增长余地,使邮政企业的员工薪酬能够有比较合理的增长,将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将货币资金增量、用户欠费率等效益指标的考核力度进行最大程度的增加,同时根据各项效益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来兑现奖励和实行综合对标,让各级单位能够积极推动业务的发展。还要对人工成本预算管理进行创新,颁发人工集中预算管理等办法,对人工成本进行较强的集中管控。另外,对于财务对账管理和薪酬集中发放的审核也要加强力度,对各个单位人工成本预算配置的管理和跟踪指导进行强化。

2.4 加强企业运行的基础

对于全面预算标杆和利润管理要加强重视,并加大力度,对分析和监控进行强化,能够避免偏差的出现,保证能够实现资金和利润的管控目标。对于集中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强化,集中统筹安排所有的资金收支,将全程的管控能力有效的提高。对相关程序要进行严格的履行,并且调整一些单位领导班子,将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效的优化;保证管理人员相关优化配置的工作能够正常顺利的完成,而对于人员的配置不仅会比较科学合理,还会比较有效。

2.5 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

邮政企业对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和相关的其他制度进行健全完善之后,使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得到了规范[4]。而对“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则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强,保证了廉洁风险防范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作为中央管理企业,其发展情况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邮政企业必须加强建设,保持稳定顺利的发展。而对于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推进,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需要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企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保证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稳定顺利。

参 考 文 献

5.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五

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在邮政运输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思考

摘要:现代安全管理思想是近年来新型管理科学发展下所延伸出的一种高效管理战略,将人与物双方面以及整个生产过程均作为调控范畴进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将其引入我国邮政运输的安全管理中,对于提高邮政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邮运安全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作 者:曾洪    ZENG Hong  作者单位:湖南省邮政公司,网运部,,湖南,长沙,410016 期 刊:物流工程与管理   Journal: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8) 分类号:X921 关键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    邮政运输安全管理   

 

6.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篇六

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动性和专业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航向――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指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虔诚地践行教育使命,矢志不渝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教师是否有教育信仰,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一个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胆识和底气,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自信和从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呈现多样化取向。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为此,一要培育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立德树人、严谨治学,切实提高育人能力。二要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大爱情怀,引领教师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温暖和阳光。三要展示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特别是抓住教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时机进行宣传和表扬,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指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对每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安排。职业规划犹如爬山,我们要选定起点,瞄准终点,并在前行的道路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还要提前补充相应的能量,否则,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成为名师的追求,有成为教育家的梦想。有追求的教师才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既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又体现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体的、细致的达成目标和实施策略。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向同行学习。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引领教师向骨干教师学思想、学做人、学本领。其次是向书籍学习。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阅读可以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阅读可以充实精神,在读书中永葆思想的常新与激情的常在,享受精神的富足,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冷静思考和总结,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可以开展“点课评课”活动,在微格教室拍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待备课组教师评议完后,上课教师反复观看课堂录像,反思教学全过程,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札记、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等,盘活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智慧,加快自身转型――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专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普遍提高和持续提升。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把学校当成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7.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七

内容提要:从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和家庭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出发,我国应选择土地股份投包制作为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家庭承包制 土地股份投包制 创新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完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分散承包的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将日渐加剧。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和方向选择

土地制度不是某种因素、某种力量作用的简单函数,它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及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到制约其生成的种种条件。制约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条件有: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始终被认为是决定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土地制度不仅是农业部门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农业比重还很高甚至是国民经济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制度更成为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鉴于我国整体经济性质和土地制度在整个经济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不能也不应当越出公有制的框架。

第二、从总体技术特征来看,我国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特征还相当明显。全社会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这个最原始产业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会劳动人口仍然只能从农业中得到就业机会。根据马克思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须与农业发展过度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农业发展阶段去建构现代农业阶段的先进的

土地制度模式。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追求的而且是希望尽早实现的目标,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应有利于将农业生产导向现代化目标。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以及工业化加速导致农业资源的非农转移,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首选目标。政府这一农业发展目标偏好,决定了它必然倾向于有利于上地产出率提高的土地制度选择。增加农业生产收人,缩小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之间的利益差距,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追求的最现实的目标。上地制度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满足农民对收人增长目标的追求,这#才能使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最积极的力量。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设计,既要有利于政府产量增长目标与农民收人增长追求之间的协调,又必须使它纳人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长远目标的轨道。

第四、一种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终只能由农民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反映作出检验。一种可行的土地制度,不仅不能背离广大农民的意愿,相反应当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占有土地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愿望,土地的流转化程度低就是证明;产权不受侵犯是来自农民最强烈的呼声,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民对过重负担的抵制和抱怨;家庭经营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生产组织形式,改革前后农民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是最有力的说明。

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来自制度安排与其所对应的约束条件的协调性。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只能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我国新型土地产权制度,只能在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框架内生成,并且只能是这些条件的内在要求处在耦合和均衡状态时的产物。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空间是相当狭小的。它们决定了我国土地制度创新只能沿着如下方向推进;(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也就是说,虽然对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这种改革最好是集体所有制的完善或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建构,而不应是对集体所有制的替代。(2)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土地利用方式。家庭经营方式的改变,不仅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意愿,也会使政府粮食总量增长目标至少经受不确定性的风险。

二、土地股份投包制:新型土地制度模式的设计

在理论界提出的各种土地制度模式中,完善家庭承包制模式对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约束条件的考虑相对最为充分,因而它受到政府的推崇并成为我国现阶段上地制度建构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对家庭经营方式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首先源于推行改革来农业家庭经营的成功实践,并且可以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中获得支持,同时现代产权理论和农业发展经济学中亦不乏理论依据。但是,家庭承包制完善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对传体体制下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权属关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态度,试图绕过所有制通过经营形式的改善来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产权缺陷。不可否认,这只能延缓和积累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足进而刺激农业增长。

在现有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中,土地股份合作制最具创新意义。一方面它在集体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前提下比较好地实现了集体产权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又为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极富启发性的思路;一方面它迎合了农民实实在在占有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政府土地制度创新低政治风险的要求。不难分析,土地股份合制与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依赖的约束条件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协调的,因而它的出现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关

注。现有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反映出来的最突出问题,是存在着以合作化经营或集体化经营否定家庭经营的倾向。尽管其出发点是试图克服家庭分散承包带来的规模不经济,但这种倾向还是值得认真反思的。因为农业中集体经营的低激励效应和高管理成本不制转变为土地股份共有制,并把股份共有制视作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土地股份投包制提出的主旨在于消除一些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即忽视农业产业特性而试图以集中化、统一化经营取代农户的个体经营。因此,与土地股份合作制相比,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突出特点,是试图使家庭经营方式在土地产权清晰健全、土地配置规模合理的基础上继续成为农业持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制度性保证。

三、家庭承包制向土地股份投包制的过渡

土地股份投包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现代化指向和规模经济偏好决定了其建构的主要条件是,农村非农产业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非农转转移,使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与劳地关系得以改变。如果没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出相对宽松的人地比例关系,70%左右的农业人口依然凝固在农业上实现就业和维持生存及低水平发展,那么,以减小土地有效流转阻力的土地股份化设计必然失去意义,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投包机制亦无发挥作用的可能

地股份投包制建构条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还不具备该模式普遍推行的条件。因此,上地股份投包制在我国的建构,第一,在时间上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我国农业人口的比重还很高,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任务还相当艰巨;第二,在空间上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首先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地区形成,然后随着非农产业发展的地域扩张而逐步推开;第三,在农业发展战略上,应把土地股份投包制的建立与加速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土地股份投包制是土地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而这一制度变迁的起点则是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方面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其衔接过渡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完成:

1、由农户土地承包权向农户土地股份所有权转换阶段。(1)认定目前集体土地按人均承包的合理性;(2)限定这种合理性的有效期限为截止目前,以后土地不再根据人口的变动而调整;(3)在承包权稳定化的基础上,赋予农户对经营的集体土地份额的股份所有权;(4)实行土地股份所有权和相应份额土地经营权的统一,农户可以直接经营自己应占股份的土地。

2、股权与经营权统一向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转换阶段。在农村二、三产业获得一定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基础上,确立股份共有土地的经营数量下限,促成小规模经营农户在持有土地股权的条件下寻求农外就业和放弃经营土地,将土地逐渐向少数种田能手手中集中。

8.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八

>一

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地转型,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话语转型,而其集中表现,则是近代文学“国家”话语向现代文学“人”的话语的转型。对这一转型从发生、完成的文学史过程,特别是从其内在话语逻辑看,与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进入到近代后,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获得生命力以承担开发民智使命,其意义诉求、结构关系、存在方式等作了巨大地调整、变革,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绝然不同的诸多特征。例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新文体(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关于新文体的形成、特点及意义,可参见方长安的《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45-47页。)、小说的未来完成式叙述方式。(注:参见王德威的《想像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等等。然而,这种变革是在强烈的政治意识作用下进行的,变革虽落实在文学领域,表现为小说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等,但旨归在“国家”想象与叙事上,所以文学中“人”的觉醒主题被“国家”意识所遮蔽,文学成为宣讲“国家”话语的重要方式,“国家”话语成为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也就是文学的中心话语。

并不是近代知识者没有意识到个体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章太炎、严复,特别是梁启超,都发表了关于个性独立的种种见解,但是,当时的主流话语是民族独立、国家权利,“今日欲救我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而非个人主义。这种国家意识构成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力:“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1),中华书局1989年版。),“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注: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中国近代文论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文学具有关乎一国命运的重要性,文学也自然以表现“国家”为重要内容,如《新中国未来记》《中国兴亡梦》《梦平倭奴记》等,以至于是否具有“国家”思想成为评论小说的重要标准:“今日通行妇女社会之小说书籍……可谓妇女之教科书;然因无国家思想一要点,则处处皆非也。”(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所以,近代文学是一种以“国家”话语为出发点与目的的文学,或者说,“国家”话语是近代文学的中心话语。

这种文学中,作为个我的广大社会成员被漠视,或者完全粘附于国家叙事。“个”被抽空,其结果是国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无视具体的个人的同时,国家叙事沦为一句空话。这样近代文学无论怎样变革,变革到何种程度,都无法实现自己开发民智、匡正国家的政治理想。走出“国家”文学话语误区,使文学转而立足于人,以具体的人作为话语言说中心,无疑成为后来文学发展的一大课题。

从后来文学嬗变史实看,“国家”文学话语向“人”的文学话语转型的情形极为复杂,而促成这种转型的原因,从不同角度理解,更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从日本文学影响角度切入考察,则不难发现白桦派理论的启示、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是最直接的理论推动力。

白桦派因1910年(明治43年)创刊的同人杂志《白桦》而得名,其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长与善郎等。他们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尊重个性与生命创造力,力图将人从各种束缚中救出,重新调整人与他者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

武者小路在《<白桦>的运动》中指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讨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的运动。……为了人类的成长,首先需要个人的成长。为了使个人成长,每个人就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尽力做好。……为了人类成长,个人必须彻底进步,必须做彻底发挥良心的工作,白桦的人们就具有所需要的东西。……使我们进行创作的是人类的意志。因此,我们是抱着使自己的血和精神渗入和传遍全人类的愿望而执笔的。”(注:转引自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23―324页。)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里是互动的,而其出发点则是个人而非人类,即通过个人或者个性作用于人类,使人类健康成长,个人在这种关系结构中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这种思想引起了周作人极大地兴趣。早在《白桦》创刊之初,他就曾前往购买《白桦》的“罗丹专号”;而1912到1915年则定期购读;1918年阅读了《一个青年的梦》,并与其作者武者小路实笃交往密切;曾专程前往参观日本新村。以至于20年代初就有人认为周作人“底思想似乎很受这一派影响”(注:鸣田:《维新后之日本小说界述概》,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14号,民国10年7月10日发行。)。他于1918年12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6号上的《人的文学》,可谓是中国近代以“国家”话语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文学,向现代以“人”为话语中心的文学转型的理论标志与宣言书,它界说了“人”的话语在新文学中的基本内涵、存在方式与言说途径,也就是为新文学规约了“人”的文学的发展方向。而此文正是周作人对白桦派极感兴趣的时候写作的。它对于人道主义、人与人类关系的界说,例如“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其基本含义来自上述白桦派观点。沿着这一思想逻辑,接下来他对人道主义作了如此定义:“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是一种白桦派式的人道主义,即如中村新太郎所指出的,白桦派人道主义“坚定地相信充分发展个性就可以对人类作出贡献”,相信“个人代表着人类的意志。”(注:[日]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周作人在文中还直言了他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一人道主义定义的两条理由:“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由此可知,他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石主要是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个人,所以周作人进而称自己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注:周作人:《人的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0页。)

人类虽是一个比国家更为广大的集合性概念,但白桦派想象、倡导的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无疑是对近代人与国家关系的一种反动,有助于拆除近代抑制“个人”话语的“国家”话语壁垒。“个人”话语的自觉与独立性,显然是对“国家”中心话语的颠覆,人不再仅是某种抽象概念的附庸,它获得了自主性,人不是单向地决定于“人类”,完全受“人类”支配、左右,而是在独立前提下,同样决定了“人类”的发展。由于以个人与人类这一新的关系取代了近代个人依附于国家的关系,这样,人自然地从“国家”话语束缚中解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周作人认为以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本,对于人生,尤其是对于这种具有“个我”特性的“人”的记录研究的文学,便是“人的文学”。这种文学不仅要求以文学为人生取代近代以降的文学为政治的.倾向,而且应以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置换近代文学中“国家”话语决定“个人”话语的陈旧模式,从而与近代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文学完全区别开来,在理论上宣告了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开始。

五四时期,周作人反复言说、倡导文学上这种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例如“个人既然是人类的一分子,个人的生活即是人生的河流的一滴,个人的感情当然没有与人类不共同的地方。”(注: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的统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又如“我始终承认文学是个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所以我又说即是人类的。”(注: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诗的效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通过他,白桦派的影响不断扩大,波及整个五四文坛。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刊出他的《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文中写道:“在我们看来,在日本思想评论界里,人道主义的倾向在日益抬头。我认为这是最值得庆贺的事。虽然现在是极少数,并且被那些多数的国家主义者所妨碍,尚处在不得发展的状态,但是将来是大有希望的。”周作人从白桦派那里意识到了人道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矛盾。鲁迅看了该文后,“也搜求了一本将他看完,很受些感动”(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深感该剧本“很可以医许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义。”(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这一认识,使他自1919年8月2日开始翻译《一个青年的梦》。该剧将战争之根源归结为国家、国家主义――“从国家主义生出战争,是必然的结果”;而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是“人类的意志”。如何消灭战争?剧本认为“就是我们不用国家的立脚地看事物,却用人类的立脚地看事物”,因为“从蔑视人类的意志的地方,起了战争的。”所以,应发挥人类的意志,而不是国家意识或国家主义,“人类要将国家主义这一个大病,使个人知道。照这样下去,在人类是可怕的,在人类是可怕的事,不消说在个人自然也可怕。”(注: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鲁迅译,《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这表明,在武者小路实笃那里,国家主义不仅与人类相对立,而且是个人的大敌,而“人类”与个人则是统一的。鲁迅正是认同于此,才翻译《一个青年的梦》,他说“我对于‘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这意思,极以为然,而且也相信将来总要做到。”(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鲁迅从“人”的建设出发,由《一个青年的梦》,认识到了国家、国家主义与“人类”的矛盾,与个性自由发展间的矛盾,也就是意识到了,以白桦派倡言的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取代中国近代的个人依附于国家的旧关系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王富仁等曾指出鲁迅的《自题小像》、《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略论》等体现出了一种国家主义思想(注:王富仁、查子安:《鲁迅与梁启超――立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层面和思想层面上》,收入龙泉明、张小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如果是这样,那么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则是鲁迅五四时期走出国家主义的重要的理论背景,而以鲁迅在五四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看,他的这种变化,无疑意味着中国文学朝着走出近代以“国家”为中心话语的政治文学,并向现代“人”的文学转变,迈出了一大步。胡适那时虽对新村运动的归隐倾向、泛劳动主义存有异议,但仍认为改造社会必须从这个人、那个人的改造做起,也就是改造社会须从改造个人做起,这一观点与周作人所宣讲的白桦派观点是一致的(注:参阅周作人的《新村运动的解说――对于胡适之先生的演说》,收入陈子善等编《周作人集外文・上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18-320页。)。胡适坚信:“发展个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典,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注: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以胡适与周作人的亲密关系而言,从胡适对白桦新村的了解来看,这种关于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观点,显然与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相关。郁达夫受白桦派影响,于1923年在《艺术与国家》中写道:“我们生来个个都是自由的,国家偏要造出监狱来幽囚我们”,“国家主义与艺术的理想取两极端的地位”,“现代的国家是和艺术势不能两立的”,“地球上的国家倒毁得干干净净,大同世界成立的时候,便是艺术的理想实现的日子。”(注:郁达夫:《艺术与国家》,《创造周报》第7号,1923年6月23日。)

与白桦派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对国家、国家主义地批判,对个性自由地呼唤,成为五四前后文学的一种潮流――一种反叛近代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政治文学,以催生五四以“人”为中心话语的文学的潮流。

上述论析表明,对国家主义地反动与对人地呼唤在五四时期是同时进行的,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对近代以“国家”为中心话语的文学地批判、超越,与对“人”的文学地倡导、建构,呈现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合二为一的文学进程。而将这种进程统一起来的话语基石,则主要是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

这样,来自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相统一的观点,弥漫于五四文坛,成为五四文学言说的基本话语之一。对这一现象,刘纳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五四作者的思考,则不但突破了置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强大的中间层次――家族,而且突破了置于人类与个人之间的更为强大的中间层次――国家。他们不常提起自己是四万万中的一个,却牢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注: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她是在谈论五四文学的人类意识时写下这段话的,虽然切入角度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且尚未完全意识到日本白桦派的影响问题,但她从现象中归纳出的“牢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却极为准确地言说出了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相统一的观念对于五四作家、五四文学地影响。

打开五四文学窗口,我们能检索出大量的表现个人话语与人类话语相统一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冰心的《超人》《国旗》《悟》、叶圣陶的《萌芽》、刘纲的《两个乞丐》、刘大白的《国庆》,等等。俞平伯说过,五四作家“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注:俞平伯:《<冬夜>自序》,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我”行走于同“个人”相统一的“人类”中间,而非与“个人”相冲突的“国家”里。应修人表示:“每个人,我深深觉得都可爱。”(《春的歌集・欢愉引》);刘纲写道:“他们是人,――是与享受过分的人类一样的人。”(《两个乞丐》);郭沫若以那一时代最炽烈的个性意识咏叹:“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的是你的孝子,那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褓母,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地球,我的母亲》)。以地球为母亲,是一种广泛的人类意识的表现,所以羡慕农人也只因他们是全人类的褓母,抒情主人公“我”不只是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的意识,而且有一种深厚的“人类”情怀,二者是统一的。正如刘纳所言,作家们在作品中淡化“国家”观念,以“人”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最大的“群”――人类,直接联系起来了(注: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个体“人”与群体“人类”直接对话、联合,“个我”是人类中的一员,“人类”是由具有个体特性的单个人构成的。对人类的改造落实在“个我”身上,即从“个我”做起,而“个我”又承担着“人类”的责任。这种主题倾向,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关系的话语原则在中国的一种文学性的再书写。

不过,这种再书写是在中国五四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并且是由一批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作者完成的,因而这种再书写,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意义上的改写,一种再创造。

个人与“人类”相调和、统一,在白桦派那里,主要停留于一种理论上的表述与“新村”实践,创作上虽也作了一些探索,如武者小路实笃的剧本《人类万岁》《一个青年的梦》,表现的便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爱,是个人话语与国家主义的对立、与“人类”的统一,但尚未能将这种理念化为生动的形象。白桦派作家是一群家境优裕、毕业于贵族学校的青年,过着特权、安逸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而且他们生活在日本资本主义飞跃发展、走出了民族危机的时期;文学上日本启蒙文学早已过去,近代文学得到了较充分地发展,所以他们从事文学主要是为了扩张自我,白桦运动是探讨个人应如何发挥自己的运动,他们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启蒙意识与责任心。

与之相比,五四作家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自觉地承担民族话语转型期“人”的启蒙重任,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统一的学说,使他们意识到了“人”的启蒙的现实可能性与重要性,启蒙决定了他们对白桦派的认同。然而,人类意识、人类爱毕竟太抽象,它们虽能刺激作家们的理性思索,许多作家在创作中也确实表现出了这种理性思索倾向,但更多的作家不愿停留于人类爱的抽象思辨上,而是从具体的启蒙出发,将这种抽象的人类爱,转换为对构成人类的普通民众(主要是下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于是表现、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作品成为五四文学中最亮丽的风景,如鲁迅的《孔已己》《明天》《故乡》、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刘半农的《学徒苦》,等等。农人、车夫、女工、丫头,无家可归的孩子、乞丐等,成为作家们发抒人类爱的对象。作家们将他们视为人类中的一员,对他们的同情与爱,也就意味着对人类的同情与爱。这样,白桦派抽象的人类意志、人类爱,被五四作家改造成了一种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人道主义情怀,一种对个体“他者”的同情与尊重。

9.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九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节约劳动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迅速兴起。它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根本,由一元或多元投资主体兴建,以企业为主要运作主体,融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于一体,集高效种养、加工配销、示范推广、研发孵化、科普培训、信息交流、休闲观光功能于一身。现代农业园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高端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突出发展绿色、保健食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区。二是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园区。重点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和养殖业,满足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三是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等优势,建设工厂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它是农业技术集成、转化的载体,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商务休闲园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建设集地热温室、农事体验、温泉养生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村,满足人们休闲旅游需求。五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物流基础,形成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构建由交通运输、包装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环节组成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

10.现代邮政的转型 篇十

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营销团队是很多企业夙兴夜寐的难题之一,对于经历百年的邮政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新事物层出不穷,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提高邮政的抗风险能力、谋取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依靠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路子,必须建立一支能够打仗、打得赢仗的营销队伍,依靠团队的合力,掀起再一次创业的热潮。可以说,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一个营销价值链跟另一个营销价值链的竞争,其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跟另一个团队的竞争,营销团队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以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br />

一、团队建设必须树立忧患、机遇、创新“三种意识”

很多地方在推进营销体系建设的时候,往往会因人员配备、工资总额限制等问题困扰很久,很难推行下去,团队建设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其根本还是认识问题,主要还是要树立“三种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企业发展,都不能少了这“三种意识”。当前,我们面临的竞争环境很复杂,竞争对手很强大,企业发展不能靠过去发动全员营销或者等客上门的方式,必须建立一支会打战的队伍,离开这支队伍,各项任务目标都完不成。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忧患,我们才擦亮眼睛,寻找可能的机会。而且也是因为忧患,我们才会再次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从来“危”和“机”都是并存的,这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不能片面地看问题,需要提高机遇意识,想方设法去抓住机遇。现在,邮政所处的市场很大,但竞争也很残酷,争取市场不能靠老方法,走老路子,要进行创新,没有创新的方法,摆在眼前的机遇也会失去。近两年的营销体系建设都在强调,营销队伍主要通过内部挖潜来充实,但很多人确实也在困惑,现在各方面的人员都这么紧张,怎么进行内部挖潜,人从哪里来?我们可以尝试创新,通过作业组织优化、结构性调整来盘活人力资源,通过强力培训和实战训练,组建成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所以说精细化的管理也能盘出人来,缓解当前邮政企业既缺人又冗员的矛盾。

二、团队领导人必须当好指挥员和战斗员两种角色

有人把团队建设比喻成做好三件事:选好一个人,明确一个职责,建立一套制度。这个说法非常恰当,一个好的领导人是团队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狮子领导的一群羊,能够打败羊领导的一群狮子。”管理学上的这个故事已经众所周知,提示我们就要选“狮子”当领导人,造就一个核心管理层。对于当前的邮政而言,团队领导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做复合型人才,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成为战斗员,也就是说,既要善于制定作战的策略,指挥团队朝着目标前进,又要有事必躬亲、冲锋陷阵的精神和能力。有个小故事:许多描写解放战争的电影中共产党的指挥员在冲锋前总是举枪一挥,“同志们,跟我冲!”而国民党的军官总是挥舞着手枪在队伍后面驱动士兵往前冲:“弟兄们,给我上!”这种差异造就了团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领导人敢于冲锋的这个团队就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攻下一个又一个目标,反之就溃不成军。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也说过:“领导就是给组织带来愿景,并带来实现愿景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团队领导人,不仅要想到、看到,还要能做得到,而且必须是“自己做得到,更能带领团队做得到”。团队领导人“自己做得到”,职工就会“服气”,并且共同朝着团队目标前进,形成一种和谐的团队氛围。

三、建立有效机制,营造企业职工双赢局面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企业的愿景如何描绘,职工的职业愿景如何规划,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团队的组建和绩效。现在很多地方,营销岗位招不到人。这是因为我们的机制失效了,不能激发职工从事营销工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为营销团队匹配一套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激情和创造力。

关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企业或团队的愿景问题,企业或团队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未来蓝图,激发职工爱岗敬岗的热情;二是解决营销员的愿景问题.给营销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出一个从营销员到管理者的发展通道;三是解决好营销员的当前价值问题,注重按业绩体现分配差距,真正体现营销员的创造价值,创造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局面。还有很多人不想从事营销,是觉得营销工作太难,自己社会关系不多,难以做出成绩。这里面既有认识问题,还有当前我们企业营销文化氛围不浓的原因。以前我们讲能人营销、关系营销,现在反过来要弱化这些观点,那就需要用更新的营销方式,也就是团队营销来加以强化,提升我们的整体水平。没有关系也能做营销,这就需要有高效的培训体系加以支撑。现在很多局都很重视培训工作,利用晨会、周会等方式,大家交流心得体会,有好的经验能最快地加以复制推广,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今后需要坚持和提高,而且还要形成一个体系,分门别类地对各门营销技巧进行总结,为更多的后来者尽可能地缩短适应时间。

上一篇:小学生二年级圣诞节周记300字下一篇:王家沟小学作文竞赛奖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