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共12篇)
1.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 篇一
2011版数学新课标暑期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初一几何入门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学习从代数到几何,由于学习内容、思考方式、作业要求、知识衔接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使得相当多的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笔者上学年刚经过初一数学的教学,暑期经过2011版数学新课标网络培训,对如何开展初一几何入门教学进行了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概括出一些几何入门教学的一些做法,共批评指正。
1、培养兴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兴趣与信心,兴趣与信心靠成功与激励来获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入门教学的话,开头不宜难,进度不宜快,综合不宜多,尽可能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从基础问题中认识掌握几何学习的基本要求、方法,开始时一难、一综合,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摸不到方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2、抓住要领。几何学习三大要点,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整体理解。看到文字语言,心中构思图形,笔下有符号表述,反之亦然,也就是只要看到一种语言,马上能用另两种语言表达清本意。尤其是教材中的公理、定理、定义的三种语言烂熟于心,才能运用自如。二是逻辑推理如何写。首先跟学生强调是言必有据,其次是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得到什么结论,条件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可能由已知直接得到,也可能由其他条件铺垫得到。三是图形认识,往往碰到学生不识图,无从下手,开始教学时强化定理、定义的基本图形,然后加以移一移,转一转、翻一下、倒过来、叠一叠等方式加以变式,让学生抓住本质。
3、学会思维。几何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学习读书用,也是人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采用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教会学生顺藤摸瓜、因果求缘,常用的思考是:要得什么,只要什么。“综合法”也叫做“两边夹”,由条件能得到、想到什么,这是“供”,由结论考虑需要什么,已具备什么,还缺什么,这是“需”,“供”与“需”能见面吗?这样的思维经常训练的话,思维习惯就养成了,对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几何的入门教学也应与其他学习一样,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2.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 篇二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起来的,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受年龄限制, 直觉思维较活跃, 对直观熟知的事物感兴趣, 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没兴趣, 不愿接受。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依据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土地的面积》时, 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设计教学。先感知一平方厘米, 一平方分米, 一平方米的大小, 再提问:一个村庄占地近似长方形, 东西长3千米, 南北长2千米, 请同学们算出这个村庄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多少平方米。结果会怎样?学生很惊讶, 会说数字太大了。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这样大的数读写都不方便, 那该咋办?创设这样的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抓住, 他们会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兴趣被激发,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给出公顷的概念后, 学生对一公顷有多大还是很朦胧, 这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 利用学校的楼房、跑道的长度作参照, 直观感受一公顷的大小, 他们头脑中的印象会变得清晰。当回到教室, 再出现公顷的问题时, 他们的脑海中会想象出这块地有多大, 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一种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设计成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 去解答, 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的活动不是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如何让学生去获得答案。如结论的得出, 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 解题方法、技巧等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不要学生一遇到困难, 教师就和盘脱出, 这样没有了学生探索的过程, 其接受的效果肯定不好。此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 从中起帮助的作用。如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相遇, 所体现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教师可让两名学生作演示,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两人用时相同, 所走路程和等于全程。这样, 学生会记得很牢。
三、依据教材, 拓展知识
不要把数学当成纯粹的计算或推理, 那样会很枯燥无味, 学生会没有兴趣, 造成他们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这样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 利用好教材, 因为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 源于生活的思想。很多的数学问题中有其他方面的知识、现象, 或者涉及道德、法律等。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就所涉及的这方面的内容给学生作讲解。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有的还可以起到德育的作用。如:全球荒漠化面积3600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陆地面积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可向学生介绍荒漠化土地的情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及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政府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计算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时可向学生讲解我国为何要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在学习可能性知识时, 有掷骰子的问题, 教育学生不要用它来赌博。课本中有避暑山庄、故宫的数学题, 可以向学生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此类内容在新教材中有很多, 教师可适当多做一些介绍, 学生会很爱听。但是不能脱离数学去讲, 要和所学数学知识相结合, 同时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准备才行。
四、实践操作, 动手动脑
新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各年级都有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让学生去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并从中观察、体会、验证一些现象或结论。如:可以让学生剪出很美的对称图形, 亲自动手做莫比乌斯圈, 发现其神奇之处。让学生自己测出一粒米的质量, 再算出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 放到一起有多重, 学生做完后会非常惊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直观感性地获得知识。
3.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三
第一,读进去,跳出来
在新课标公布电子版的时候,我就已经自己打印好开始研读。偶尔跟随线上名师的解读进行梳理。那时只是在理解“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增添了什么,修改了什么。而这次的集中研修,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下,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为什么”的问题,课标的修订在社会发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需求。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内容熟记于心,更要跳出来更全方位地理解新课标。
第二,学进去,用起来
18日的两位专家老师在讲座中都重点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意义,并且通过对课例的解析来凸显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三天的学习收获让我对新学期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信心,新学期我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在内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紧抓“语言文字的运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文味儿”。这段时间我也在围绕学习任务群,探索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找到统编教材与新课标的`融合点。也希望自己在实践中始终保持着研究的姿态进行再学习。
第三,领进去,研起来
4.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婆合畅家赵婷婷
我有幸参加了由我校组织的新课标研读。专家们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他们所讲的内容深刻细致、旁征博引、通俗易懂、别开生面、发人深思。通过聆听和反思,我获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通过研读,我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现代先进教育理论,进一步刷新新课程的理念。我明晰了新课标的编写,审定等工作程序,也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内容及要 从而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为我今后更有效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尤其是语文课标的研修使我更是收获不少从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修订的大致情况、修改与调整的重要内容以及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几个方面为我们作了高瞻远瞩的讲解。专家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语文课程中的有机渗透;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创新;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的力度。内容详实,案例精采,真正让我们学有所得。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效与问题反思》提出首先做好一个教书匠,这是技术的问题,然后花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由“匠”到
“师”的脱变,要打通高中,初中语文教材,树立品牌教育;再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努力成为一个“家”,“家”是关于“道”的问题,是在思想、哲学层面来思考问题,是品味教育。我想,要实现这样的质的变化,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是不行的,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意味着教师对自己新的责任和自律。
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化进程应该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激发自我超越的愿望,并发挥学生和家长的参与配合作用。“只有专业化才赢得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实现曹主任所说的脱变。曹主任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奋斗的途径和最终的目标,我将用我毕生的精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各位专家学者给我们做的讲座,都以PPT的形式向我们做了多样的展示,这实际上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现代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
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5.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义,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让我明确了本次培训的目标、内容,力求使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从重结论转变为更重过程,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多去赞赏他们、而少去批评责罚他们,要用真爱去关心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时刻留意关心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能力表现的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阳光。
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在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透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搞笑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用心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用心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十分丰富!真聪明等。调动了学生用心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用心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状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用心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应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贴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潜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潜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资料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构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创造性,为学生带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明白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此刻,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问题情境务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资料务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决定。
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说出来,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好处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这天务必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务必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超多的训练。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样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应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应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就应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透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就应是: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那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能够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职责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透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透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忙心存感激。透过与人交往、合作,构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忙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透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好处与价值。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案例,学生能够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资料。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构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如今教师的主角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样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高中地理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总之,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4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 篇六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化简”书本知识,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 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 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 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 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 当然学生不难做出回答, 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入新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2. 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能力, 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 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思考的途径, 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把数学条理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泼多变,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 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 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 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 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 思路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 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 学生的作用是内因, 教师的作用是外因, 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 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 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 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 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 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 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 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 所消耗的材料最少, 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生态平衡, 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
四、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 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 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 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 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 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减轻学生的压力, 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 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 拼、摆、折或连一连, 构建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2. 创意设计题。
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 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 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 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 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 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 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 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7.市新课标培训体会 篇七
小学新课标、新教材英语学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体会
进入暑期,已经开始骄阳似火的日子了,重庆的夏天正在开始逐步显示它的威力,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2012年暑期小学新课标新教材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在市教委、市科院的关怀组织下,在人教出版社、重大出版社、重庆南坪实验小学的鼎力相助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见到了各区县的教研员,见到了各位领导、专家,倍感亲切,总的来说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领略名师风采
市教科院陈定凡主任:学习,是人生存生活的三大基本条件之一。市教委李处长的发言更是智慧,他用到会专家的名字诠释了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两位孔子学院教师在美国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春晖老师,更是激情的解读了新课程标准。
二、中西方教育对比,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
说实话,以前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很少关心到课程标准,备课最多参考教学参考书,但是站在教研员的平台上,我第一次感到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对我工作的重要性,也深感将来对老师们教学工作指导的责任,所以我学得非常的认真。
新课程标准性质:义务阶段的新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工具性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语用能力的培养,人文性则着重于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两者统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一、根据教材合理选取、编排学习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选取编排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前后延伸,排除干扰,以利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合理编排学习材料,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自己观察微课中图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动画过程,然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供知识迁移,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遵循知识迁移的心理学规律设计学习环节,突破学习难点
青少年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不再惧怕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三、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简易方程时,学生会遇到多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盲目学习记忆效果差,也影响以后更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于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例题归纳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几类题型,例7是一步方程应用题、例8是两步方程应用题、例9是连设问题、例10是相遇问题。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先明确题目属于哪一类,再解答,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快,知识形成体系、学会概括学习内容,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应用比较教学法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对相关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自育学习效率。例如,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比较,延伸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安排连续两问应用题,这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了基础性的准备。连续两问应用题是由两个一步应用题构成的,且它的第二问只给出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需要从前面的问题中去找,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连贯的思考,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将连续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相比较,从结构形式到条件到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连续两问应用题,学生解答第一问不成问题;解答第二问时,要引导学生对一步应用题进行分析,要求对一个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条件,而第二问中,只有一个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缺少什么条件呢?可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另一个条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新的解应用题方法。
五、灵活利用变式,拓展学生思路
数学问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问题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内容之中,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自育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变式拓展思维,形成知识迁移,从而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小学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桃子,她带来两盒桃子,小猴打开一盒(4个桃子),师问:怎样分才能公平?接着分第二盒,(8个)(没打开),师还是问;要分得公平,怎样分?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桃子数量不一样,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接着老师又出示12个桃子,你能从图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在这个片断中,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四分之一,老师变换非本质性属性,让学生分4个桃子,8个桃子,12个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如果仅以某种位置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较狭窄,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变式,将各种不同位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变式的练习更为重要。因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高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看到倾斜的线段就不认得是高,常常画高时总要垂直水平方向,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高的位置应是不同的,使学生对“高”的概念有本质的认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凭着学习课本的初步感知说一说、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后课件出示标准的三角形的高。紧接着再出现将标准的高的三角形进行90度旋转、135度旋转、150度旋转、175度旋转、180度旋转、360度旋转。每旋转一点都问:现在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还是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在这些变式高的出现和观察之中,学生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即高的本质: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线的方向在变,垂直于底没有变。
9.新课标品德的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促进三个转变
12月14日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了新标准出台的背景,区别实验稿与新课标在性质、理论、内容、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内容上的区别,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基于儿童发展的编写理念,对教师的指导更准确明了。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2、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品德与生活》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3、《品德与生活》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交流和领悟。综上所述,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10.体育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十
其次,作为优秀教师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正是受到外来影响最为突出的时候。在这个期间里,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作为教师更要树立高尚品格、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成为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再次,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要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关注点要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应该清闲地看着,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是否积极正确,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与鼓励。
然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之所以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也”,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继承着前人的文化成果并拥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专业素养过硬,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只有知识渊博,术有精专的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常听人说,作为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好学,先得先生好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不能再是一股脑的“倾倒式、独白式”,不能只停留在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大网络,由一点可以外延到很多相关的点,教师在课本知识足够扎实的基础上,要做一位终身学习者,去了解更多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共同探讨中传道授业,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外延能力,来随时应对学生的发问,使课程活泛,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使学生信服。
11.新课标小学科学培训心得 篇十一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孙旭亮老师所讲的关于教科书与科学探究材料的内容,让我意识到科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用好教材,更好的用好科学探究材料及活动手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具体学情进行灵活教学。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以及是否需要拓展知识,而不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告诉学生。
科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及多方面的能力。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科学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是做出来的。
12.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十二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经过参加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方面。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化,首先是我的教育观的转变。我们习惯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时还很不适应。但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今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探究学习体现,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新课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doc】推荐阅读: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0-27
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7-02
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9-2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10-05
的英语新课标培训心得10-13
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2-15
新课标化学培训总结01-09
党员网络培训心得09-08
教师网络培训心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