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精选15篇)
1.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一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思品课教学
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我国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审视、修订完善,所以从2003-2011年,先后对课标进行了几次修订,修订遵循的原则和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深入研究课标、理解把握课标,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准绳则成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首当其冲的任务。就目前全旗思品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思品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老化。即“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没有适应时代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而是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未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不能提供合作、探究的氛围,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更不能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致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气,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不高。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学生少,被动听、被动学的情况较多。加之部分思品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班级和课务量、作业批改量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转变了观念,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更有实效性的教法,去研究分层次教学,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部分教师个人在职业方面缺乏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容易满足于现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2、情感的渗透距离学生很远,往往以呆板的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从而使政治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就是要求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决不仅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它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前,赋予了它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动脑筋、想办法,融情于课堂。如果我们的思品课不能让学生动情,又怎么给学生导行?
3、当前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有的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总量和参与人次总量明显不够。一般都集中在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这使得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几位学生的学习游戏。这必然对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影响。
其次,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明显欠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只关注参与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竭力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忽视了深层次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无效参与居多。由此可见,一些课往往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迎合潮流,不注重实效。
4、课堂教学效益较低,表现为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想学习。也有部分老师教得很辛苦,也认真管理了课堂,但成绩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最根本的是观念的改变。我们知道: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因此,思品课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思想和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务必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研究,从而增强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2、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第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热心、入迷的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寻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方法,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要重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能表现自己,给自己增添信心,使学生能保持比较长久的学习兴趣。
2、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来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动、帮学生感悟的“刺激”,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打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得到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不知不觉地向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拢,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
3、要协调好师生的地位。
这个问题在传统型教学模式下存在,在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下依然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而且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有学生的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这最终也会令学生失望,致课堂混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主导课堂,决不是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达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要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5、要设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适时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烘托和表现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
6、要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有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实际,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7、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2)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场景,展开情景操练。(3)要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符合新的中考思路、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8、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与学是互动的。
9、此外,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新课标,新课改,有许多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要学会发现问题往往来源于日常教学行为中。如:教学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等。要学会分享与合作。如:与同事相互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等来分享信息、交流合作。有条件的,要寻求专家帮助,努力提升自己。写好教学后记,作好案例分析,观摩他人教学等等都是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好办法。
2.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二
一、联系生活实际, 开展情境教学
生活是生命的展现, 是生机的体现, 更是所有知识的源泉所在与用途之本。因此, 教育必须要尊重生活并基于生活, 对于思品课来讲,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通过情境教学来为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我是中学生了》为例, 作为初中思品的第一堂课, 这既是学生由小学生向初中生转变的一个过渡, 同时也是全面迎接初中生活的起点。因此, 《我是中学生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也具有相当强的象征与启示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中学生”这一身份, 结合教材内容来假设若干个生活场景, 比如在小学聚会中向老同学讲讲自己在新学校、新班级中结识的小伙伴、好朋友, 讲讲进入初中后的生活节奏与小学发生了哪些不同, 班级建设及老师的要求与小学时存在哪些差异, 理想中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等, 通过将教材内容融入到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场景之中, 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从而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新身份、新学校、新学习的一种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思品课与个人的关联度是那么的大, 贴合度是那么的高,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由内而外地对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喜爱与热情, 以有效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开展趣味教学
现代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教学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笔、纸张、广播、录音、演示文档, 而是扩展到更多技术层面与信息层面的工具, 教师可以巧妙地创新教学手段, 为课堂注入更多的趣味性,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法律护我成长》为例, 假如教师单纯地停留在课本上, 以机械化的文字形式, 以条条框框的说明规劝去进行教学, 则很容易提高教材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对于这一类“条文式”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播放与教材中提及到的法律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警示视频、案例分析等短小精悍的微视频, 或者借助趣味的漫画涂鸦等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将平面文字转换为立体影像, 从而有效提高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另一方面, 这种趣味形式也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记忆细胞, 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要点。除了视频、漫画之外, 古诗、音乐、图画等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工具也可以被引入到课堂之中, 如紧随其后的《爱我中华》, 该章节的内容是介绍我国繁荣昌盛的面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播放相关的爱国歌曲、朗诵爱国诗歌、介绍与爱国主义有关的小故事等来讲授教材知识。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纷呈的学习氛围, 进而提高课堂活力。
三、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应当要还课堂于学生, 其所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堂沟通, 开展互动教学来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分清是非》为例, 该单元主要探讨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碰到的是与非问题。教师可以抛出“你理解的公平是什么”“公平的意义表现在哪里”“请你举出生活中不公平的实例”等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理解。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 以生活中经常被讨论到的是与非问题作为辩题, 将学生分为两队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沟通与生生沟通, 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细胞。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声音。对于少部分声音或小部分不同意见, 教师应当避免过度地遏制, 在不涉及是与非等大原则与大方向的前提下, 教师应还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与传统的单向教学对比起来, 互动教学因可以调动师生之间的思维细胞而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四、延展教材内容, 开展课外教学
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自然离不开灵动的教材内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延展, 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活力。以九年级下册的《走向明天》为例, 在《放飞理想立志成才》章节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自己未来的追求目标是什么等, 但考虑到这类话题比较抽象, 而且在初中阶段,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较为深刻细致的个人规划, 因此, 教师可以转变思路, 鼓励学生借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来谈谈对理想的看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带领学生到市区的图书馆去阅览课外读物, 去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等, 或者鼓励学生回家与父母、亲友等交流, 了解自己的父辈、祖辈时代下的理想与追求等。借助这些旁人的故事来慢慢了解何谓理想,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立志成才的概念。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比起来, 课外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升华教材内容, 提升课堂的饱满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
3.初中思品课趣味教学几招 篇三
一、创设疑问诱发兴趣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现代中学生生长的需要中,有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它在永无止境地更新。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通过学习兴趣来体现的、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诱因。在教学中教师用设疑作为诱因形成课堂冲突,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的质疑、解疑的兴趣就会极大激发。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初二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导入时,首先循环播放一组图片和动感画面(包括网络各个方面),配上背景音乐,然后分组,每组发一张纸,中间有“网络”字样;小组讨论记录:看到“网络”你想到什么?再派代表进行解说。这样既引出了主题:网络一词,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诱人”的感觉,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
二、营造情景激发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对所学课程的吸引力就非常之必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只有以求知为乐才能学好。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引学,以乐引思,乐中获知,乐中创新。引导学生乐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表演小品、故事、漫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讨论、辩论等直观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适时应用图片、漫画、录音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都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我在上八年级上《礼貌显魅力》时,先投影漫画——两个青年同时到一个书店去买书,后去的先买到,先去的后买到;不同的行为就得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观察,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1)两个青年不同行为有什么不同?(2)两人分别给交往的对象什么感受?(3)大个子青年与小个子青年分别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然后请同学表演小品《变质的牛奶》:顾客遭遇到有礼和无礼两个服务员。请表演的同学分别谈谈感受。通过让学生观察漫画和小品表演的具体故事情境,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学生很轻松的知道文明礼貌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不礼貌的害处,学生也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从而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三、真情实感呼唤兴趣
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传授知识,如能以学生为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本,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好,就表现为喜爱听他(她)的课。反之,受老师厌恶的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课当着耳边风,根本不予理睬,更有甚者还不进教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处理得当,但如果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注意倾注更多的“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优美语言产生兴趣
知识的传授,师生感情的交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传授知识一方面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另一方面要是语言有力度,有魅力,才能是使学生耳濡目染,悦目赏心,同时还要做到语言的幽默。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如名言,俗话、歌词、俏皮话等、或用一些内容深刻的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既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又受到了教育。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堂课上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采用哪种形式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只要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该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教材实践多年来,我感到就教师而言,在备课上下功,在课前,教师只有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变自如,得心应手,教得顺当,学生才学得实在,学有所获。只要肯下功夫,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思想品德课一定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神圣课堂。
4.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四
[ 11-06-30 10:12:00 ]
作者:刁淑霞
编辑:studa090420
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不能使思品课教学有高效的,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年段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向社会延伸的。进一步说,就是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达到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才干的目的。
2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5.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五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6.初中思品课说课稿 篇六
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讲述春天的故事》是鲁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个分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本条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树立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目内容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条目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能力目标: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知识目标:知道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全面提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培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鲁版教材知识结构,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还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生产力要求的具体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只有通过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给经济组织创造一个竞争、创新、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给公民一种“人尽其才”、充满施展才华的管理里体制,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直接呼唤,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积极投身到改革与创新的潮流中去是每一个公民的义不容辞的责
难点的依据:初中学生对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亲身感受,但对改革的深层原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改革的深层原因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抽象的理论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欠缺。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教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生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学生自学、学生活动(搜集、讨论、交流共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项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从MTV《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结合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材料,通过对比寻找两种不同体制的不同点,感悟其中的道理。结合“来自生活的报告”,请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共享法
由于本条目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并自己阅读课本思考,自己列举我国在不同领域改革的现实实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条目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 “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及共同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分钟)
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片及歌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切入正文。)
导语设计的依据:思想品德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时政、事实进课堂;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时政搜集能力、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导入,既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能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25—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资源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条目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说明我国的改革;通过活动了解我国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多样性及改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改革是世界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树立积极参与改革与创新的意识。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通过一组图片,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实施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接着,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国情出发,讲述对外开放是我国还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入世”的机遇与挑战的现实,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在讲解第一部分时,主要通过演示材料、学生阅读自学等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把基础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第二部分知识时,我主要通过材料分析,问题启发的手段和方法来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本校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体现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互动的要求。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结合板书小结)。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理解掌握。
5、课堂反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6、布置作业。
7.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七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 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 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 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 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 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 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 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营造安全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 “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 “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 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 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 指导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 自己质疑, 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 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 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 教师重点点拨, 实现认知飞跃, 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 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 “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把知识顺理成章, 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 上下通气, 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 节与节可以“接线”, 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 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 了如指掌。
4. 实行激励评价, 再创问题情境, 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 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 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 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 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 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 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 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 教师变换了地位, 转换了角色, 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 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 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 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 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 加强集体备课、研讨,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 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 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 实现“自我发展”, 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 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8.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八
一、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情景,开发学生资源
让学生自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使之能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个体去学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尽情的搭建起学生发展的舞台,要摒弃传统思品课堂上单调乏味的说教,必须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常规,不要怕教师什么地方没讲到,学生什么内容没听到,而是要变教师主宰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借鉴、彼此激励构建“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则抓住学生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的偏差错误,学生的新点子好思路等,及时整合和调整补充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开发生活资源,时政资源
学生的生活实践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进一步积累对于生活的认识,进而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时效性,因此思品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挂钩。如果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成为空洞的说教,就难以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了解身边的事情,多看报纸杂志多关注时政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应该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心了解社会,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肩负起当代青少年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思想品德课正是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两会召开期间及时向学生传达两会动态,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十八大会议将”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及时地将这一精神补充到相关的教材中,政治老师的教学只有与时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教材资源的开发上,科学处理教材,彻底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教教材”的观念
建立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使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例如:我在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对文化的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文化,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瓷器、茶艺、山西面食、平遥古城墙古街道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声音、图画、音乐、视频等集合于一身,达到了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实际,制作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思品课抽象的说教变得直观、形象,能让学生发现思品学科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记忆、信息转化功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最近,我们市教育系统开通了网络教研平台,全市的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研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人建立自己的教研平台——教师教研工作室。广大教师积极上传材料信息,互动交流,系统中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把这一块资源开发好、应用好,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更具有活力。
总之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设更广阔的舞台。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將不断探索和总结,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好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9.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九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构建情感化的思品课堂,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生动而富有生活化的课堂气氛,关注每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倡导情感积累,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展和张扬!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探讨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情感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D?D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H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鹤愀校?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环境氛围的营造。
10.思品课教学反思 篇十
一、把握基础,很抓重点
政治试卷的主观题比例较大,基础知识题也比较多,所以基础知识是否扎实非常重要。平时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熟悉课本,牢记基础知识。但是基础知识内容较多,所以更要去粗取精,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抓住最基本、最本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还可以构建知识树,以此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已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关注时政,结合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对政治课来说至关重要,政治中考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给出一段时政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以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所以学生在复习时要多关注近期社会热点,还要重视关于青少年实际生活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思路,规范答题
“滥做百题,不如精做一题。”在复习中要精选试题,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多研究历年中考题,分专题并将题型分类,研究答案也能有意外的收获,研究答案可以发现答题规律,拓展思维。作大题的时候,要培养做题技巧,认真分析材料、认真审题、不要急于下笔,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然后结合课本知识,组织答案,字迹工整,理清思路,最后呈现答案。
11.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十一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4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人“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12.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十二
1.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班化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增加互动, 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出发的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轻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较少, 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以及关注, 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鼓励学生, 例如,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夸奖, 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下更加容易进步。小班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和交流空间, 师生在更多的沟通下更加容易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让每一个想要提问的同学都能说出心中所想, 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学能力
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 因此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例如,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知识研讨会, 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 以听课、专题讲座的方式交流教学模式, 在学生观摩中获取经验。学校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观察, 为对象提出教学方面的不足, 方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总之,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3.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研究
小班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更加清晰的观察, 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和探究问题。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更加专注学生的成长;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活动中个性化的展现;注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问题和道德教育部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面寻找、发现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 关注学生的差异。例如, 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思维逻辑性就比较强;有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头能力的表达就比较擅长;有的学习喜欢阅读, 写作水平可能就比较高。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帮助, 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注重学生的分组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模式中采取学生分组教学的方式, 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分组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比如, 在小组分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由小组成员选取组长,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或组长, 每一小组在每一次活动汇报时推选不同的小组发言人,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 同时也增强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存在感, 增加责任感, 更好的完成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针对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深入课堂, 关注每一组学生的讨论状况, 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5.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小班化教学模式中, 由于人数较少, 教师可以充分把每一个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都调动起来, 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创造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 以视频或图面形式的教学方法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再通过提问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考发散、活跃开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法, 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在课程“孝敬父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时政, 利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近年感动中国事迹中有关孝敬父母的片段,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到孝敬父母的意义。教师在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在你们身边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孝敬父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总结出实际行动, 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真实事例去回答问题。以真实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注意, 从而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
6.结束语
思想品德课的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小班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时刻把握课堂动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上课表现, 在课堂中更加突出教师的协调、指导的作用。小班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活跃课堂氛围, 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小班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课堂, 课堂上学生人数大量减少,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增加,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小班化教学更方便教师关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文就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深刻研究。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小班化,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淑丽.初中思品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黑河教育, 2014 (9) :73-73
13.小学思品课教学感悟 篇十三
小学生有强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敏感、喜欢模仿,但真伪判断能力差,对某事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一些盲目模仿的现象。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根据本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及感受。
一、要注意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渗透,小学生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些小故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感情上不自觉的受到感染,能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对小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联系中外、古今的名人、名事做感情方面的渗透,让小学生们从中体会出世界万物的联系,感悟人世间的真情。让正直、诚实、勇敢、善良、艰苦朴素、珍惜时间等一些优良品质,在头恼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然后慢慢的去指导自己在**常学习中的行动,以后逐渐变成行动的指南。从一些非常感人的家庭故事中,逐渐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例如,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父母对我的希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之情,知道父母之爱是是人世间最纯结、最无私的感情。当父母的希望给自己带来苦恼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沟通之后的快乐!从而在小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些感恩之心、手足之情的思想。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要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搓折
时、甚至做某事失败后,不会做出一些让人易想不到的事,甚至是过激行为,造成一些自己不能负责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有意无意的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常生活中的小事感悟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学习现代通信方式的种类及方式时,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大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就是打游戏,知道上网成瘾者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但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这时我就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 网络即有利也有弊,讨论上网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该不该玩游戏?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赤耳,有的说不能玩的时间太长,有的说不能迷恋游戏,也有的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还有的说应该遵守网络规则,这是我就介绍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啊!并能正确对待上网。
三、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在学习了“做个小小的发明家”一课后,很多学生都想摇
摇欲试,为此,我就鼓励孩子们大胆去设想,去动手,孩子们按兴趣分成几个小组,第一个组想在自己骑的自行车上设计安装一个小小的打气筒,即轻巧还方便:第二个组想在自己书写的钢笔上装一个微型的魔笔,当自己把字写错时便于清除:第三个组想把教室里开的花的花期延长一些,好让同学们在这一学期都能看到鲜花;;同学们的想像很不错,有了初步的方案,就要动手实施,说做就做,同学们按组去行动,尽管还没有靠谱,但我鼓励学生只要去摸索,去思考,去观察,持之以恒,最终有一天会成功,到那时,你自己就是一个发明家了。这样既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生活中受到思想感染。
14.农村思品课的教学创新 篇十四
贵州省威宁县龙场第二中学张德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实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有创新才会有新的理念,在思品课中做到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思品课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若落后,必定是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做不了新时代的青少年。看来这么多的学习视频,我感触颇深,我觉得思品课应该创新,特别是在农村,尤为重要,因为农村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太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落后,我觉得要上号思品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观念: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还给学生,老师不应该满堂灌,要明确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解放,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新的教材给思品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搬硬套。把教材中的案例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而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2.优化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的准备好资料与课题,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结论。另外也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好处。
3.改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有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应总要求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唠叨个没完,教师把自己累得不行,可收效甚微。让学生参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其他信息,关心国际国内时事,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只有贴近生活的脉博,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才会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教师要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新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15.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 篇十五
一、故事性教学的内涵
故事性教学是指有故事味道和故事元素的课堂教学,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或在教学中融入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形成故事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初中思品课中的故事性教学,是以故事为载体,师生共同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活动。
二、实施故事性教学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生命观的体现
“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1]上善若水,故事呈现了时间发展的流程,故事与课堂结合,体现课堂流动和生长的过程,使课堂出现了柔软性,使教学从“静”态走向了灵动的“活”态,展现出课堂的生命性。因此故事性教学是课堂具有生命性、人文性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故事性教学形成的故事感课堂,是课堂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突破形态。
(二)课程资源整合观的体现
故事,“近取诸于身,远取诸于物”,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融入故事就有了开放性,使单一的课程走向了丰富。《课程愿景》 一书中说“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 故事性和灵活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 ”[2]故事资源开发有序化形成故事串后,就有了故事性课程的意蕴。
(三)新型课堂文化的孕育
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是相互交融的圣地。故事就是师生与文本三者间相遇的桥梁。 课堂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 学生在故事气氛的浸润中静悄悄地成长,那是一种多美的境界,一种对话的课堂文化将孕育产生。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3]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中进行道德学习, 自我完成对道德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诗经》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故事性教学,使学习成为一种旅行般的过程,其间生动而美丽,孕育着德育美学的意味。
(四)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理解的发生,促进行为的转变
故事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故事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故事中,学生认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
1.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情感、态度的形成
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中存在着隐喻的成分,具有无意识暗示的力量。故事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育作用渗透在其间。 思品课中,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认知负荷轻,激发了道德学习的需要,学生会深深喜爱上这门学科。成尚荣先生说,故事对儿童具有特殊的魅力———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4]
2.有助于促进知识理解的发生、意义的生成,苏醒沉睡的良知
(1)故事有利于知识的感受与理解。学习有习得与悟得两种方式,中国古代禅宗设置故事性情境,促进学习者的顿悟。故事性学习是习得与悟得的统一。“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 ”[5]“把知识呈现融入叙事形式中。 ”[6]故事使知识形象化、情境化,实行的是整体性学习。道德知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 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 在道德学习中的理解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理解。 故事是智慧之舟,促进学生思维平稳的滑行。在故事的讨论中,进一步澄清了价值,提高了对道德的认识。
(2)故事有助于意义的生成。 社会科学家认为,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 表达我们自己, 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讲故事是探讨意义的主要方式(Bruner,1990)。 ……故事是促进学习的一种主要媒介。 ”[7]生命之“道”,在故事中隐隐浮现出来。
3.有助于行为的迁移
初中生人格独立倾向开始增强, 单一的说教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而故事是学生学校生活与外在生活世界的一个联结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生成、动机4 个过程。在故事中学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助于这4 个过程的发展。 克拉斯沃尔等提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性格化” 情感目标的分层递进理论, 故事性学习,有利于情感目标层次的上升,促进行为的迁移。
(五)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故事,让人感到亲切,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叙事方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把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权威或专家与学生作为学习者两者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有助于在学习共同体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8]故事创造了一种融洽的心理场,有助于师生之间实现生命的融合。
(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上课的质量, 会影响到职业感受与态度。“教师如能善用故事的隐喻及学生对故事的喜爱,将故事融入教学之中,则必能增加其教学效能。 ”[9]
总之,故事是一种完形的存在。 故事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一个完整的任务情境。有人说,讲故事,其实是最好、最省力的教育方式。
三、现有故事性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增加效果, 会自然地穿插运用一些故事。 但总体上说故事的实践与运用处于零散、碎片化状态,是浅层次、粗糙的自发经验运用,缺少理论的系统指导。故事性教学具体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目的与故事载体的一致性问题
教育离不开目的, 但学习目的实现过程要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一些教师在运用故事性教学时,目标过于明显,教育的痕迹过于厚重,没有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另外,因课堂时间有限, 有的教师只怕预设的学习目标不能达成,等待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的时间过短。如有位老师在《我爱我家》这一课教学时,针对父母与孩子代沟的处理问题, 在学生思想状态暴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引导,缩短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历程,情感性生成的内容就不充足。教育目的过于显露、过于注重预设目标达成的行为, 也即在教育目的与载体没有有机整合的情况下,会影响最终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引入故事的真实性问题
故事的引入既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 又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在思品课中,现实故事的引入要真实而不能虚假。一些教师在故事性教学中虚构了故事,而虚拟的故事往往缺少生活现实感,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八年级《肖像权与姓名权》内容时,有教师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 预设了一个虚构的维权故事,在课前教师集体探讨环节中,有教师认为这样的故事不易引发学生的真切感受, 上课教师虚心接受了建议,最终采用了真实的现实故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故事是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支架。 但学习本质上是外在引导下的内发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事性教学在实施中往往是学生静听老师所讲的故事。 实际上,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引发学生讲述听到的故事,讲述自己经历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这之上,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创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还能引发学生勇于改造世界的主体性意识, 实现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统一。
四、运用故事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地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实施运用故事性教学的有效策略(见图1)。
(一)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结构
有机地引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呈现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九年级《正确对待职业选择》的内容时,引进了日本原邮政大臣野田圣子第一份工作负责清洁厕所的故事,野田圣子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她的故事引起了学生对职业认识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八年级《肖像权与姓名权》时,整堂课巧妙地贯穿了明星演员范冰冰维护肖像权的故事。初中生比较关心明星演员的现实生活,课堂中围绕这条热点故事的线索,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盎然。 通过真实而鲜活的故事,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加生动,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结构的形成(见图2)。
(二)穿插故事,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思维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习难点。《坛经》说“慧能以悟成祖,也以悟教人”。我们在思品课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借助形象的故事,来透彻理解具有抽象性的知识, 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图式,促进智慧的生成。在学习九年级《质量互变规律》的哲学内容中,我们插入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掉一两根头发看不出什么, 但头发持续不断地掉下最终变成了秃顶,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哈哈大笑中明白了深刻的哲理。 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内容时,插入了人长大过程中脚与鞋子的故事:开始时新鞋与脚很适合,再是脚慢慢长大,鞋子穿起来有些痛,再是脚指头突破了鞋子,最后只得重新换了新鞋子。这样的讲解,形象生动地使学生明白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哲理,通过故事的帮助,突破了难点,启发了思维,让学生有所感悟,促进思想智慧的形成。(见图3)。
(三)引入故事剧,感知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结构
丰富课程资源, 引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剧, 进行“淡化痕迹”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促进良好心理情感结构的形成。 具体方法有:1.创业者走进课堂。 我们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企业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艰辛创业的故事,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创业者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另外,创业者用现身说法彰显了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讲究诚信的道理。 2.“远离毒品”故事剧的引入。在“吸毒人员”(演员扮演)的感人的倾诉及悲惨遭遇中,学生感受到了震撼,明白了必须远离毒品,否则人的一生就会被彻底毁灭。 3.学生角色故事剧扮演。《教学模式》上说“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成为具体可见、易于理解的东西。 ”[10]在思品课上,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习,模拟进行诉讼程序, 让学生通过角色的自我对话和相互对话,体会到守法的重要性。 在故事的熏陶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明白严格的老师不是故意刁难者,而是年龄大一些的朋友,是他们成长的帮助者(见图4)。
(四)体验生活,寻找故事,创造故事,化“知”为“行”,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构
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回归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而空洞说教,生硬灌输。 采用故事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增加了课堂的开放性、实践性色彩。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服装厂, 寻找创业者的故事, 听取外来建设者的故事。走进商贸城区,采访工商管理人员、经营者,寻找国际商贸城不断壮大的故事。寻找义乌名人骆宾王、宗泽、陈望道等的故事,吸取成长的营养。 收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故事,懂得长辈生活的艰难,爸妈养育的不易。 学生在寻找故事、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从认识世界慢慢走向改造世界,从而化知为行,知行合一,促进良好的行为结构的形成(见图5)。
以上四方面策略的展开过程, 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 从而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系统中,在知、情、意、行层面的不断互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动力、认知、情感、行为结构系统的形成,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思想品德系统结构, 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志建.故事的疗愈力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3.
[2]〔美〕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原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6.
[4]成尚荣.故事: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J].中国德育,2010,(1):19.
[5]成尚荣.故事中的儿童立场[J].人民教育,2013,(1):45~46.
[6]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
[7]D.H.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8.
[8]Thomas L.Good.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2.
[9]林曜圣.“学校故事学”理论架构之探究[J].教育学报,2012,(2):66.
【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08-15
初中思品教学10-28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率07-15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08-08
初中思品《责任与角色同在(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设计08-31
初中思品教案11-04
初中思品优秀说课稿06-22
初中思品学科教研、师培的工作计划07-21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浅尝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