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19篇)
1.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一
(本学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将结束,犹记开课之初杨老师在讲导言部分时推荐了许多专业书籍和经典文章。受自身浅薄学力所限和对专业大部头天然恐惧感的影响,我在图书馆借到了其中几本只是翻了翻绪论导言就无心继续读下去,最终也没能读完这些书籍中的任何一本。也许是只鳞片爪让人更易接受,反倒是杨老师推荐的几位名家的博客还勾起了我的兴趣,断断续续倒也读了几篇。在此先觍颜承认错误。
我阅览与经济相关的博客的有四个:吴晓波、叶檀、吴思和张五常。其中张教授的博客因其术语和理论较多以及一些领导人士教诲我们“读不得”而读的相对较少。总而言之,这四位对中国的现实和发展前景主要是持审慎悲观的态度。张教授暂不谈,吴晓波主要通过古今对比指出中国经济沿革始终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以及其导致的偶然和必然的结果;叶檀(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经常看到她的专栏)主要通过对最新经济金融实例得出她的结论,对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以及极其严重的通胀现实表达了她深切的忧虑;吴思与其说谈的经济学,不如说是社会学或是历史探究,多是以社会历史事实论证他的观点(可惜我还没有读过他最有名的作品《血酬定律》)。然则悲观未必不如乐观,审慎总好过浮夸。自有人去华言太平盛世,理性分析的声音反而尤其可贵。在此主要谈谈对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激荡三十年》两书的读后感。絮叨完毕,下面引出正文。)
不记得这两部书上哪一段大致有这么一段话:宏大的关于人类命运的世界战争被平淡的商业叙事所取代,青少年无法忍受这种平庸的生活。然而中国百多年来的商业叙事却因其与国运紧密相连,绝对不能说是平淡的,相反这些历史上充满了汗、泪和血。
《跌荡一百年》讲述的是从1870年到1978年中国由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又即将转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激荡三十年》则描述了从1978年到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两部书合起来基本上就是中国近现代企业乃至工商业的通俗简史。
在这两部书中,吴晓波主要通过分析民间、政府和外国资本三方来建立中国企业分析模型。这个三极模型在晚清时期表现为商办企业、官办(洋务)企业和以买办和洋行为代表的入侵外国资本的争衡,在民国时期特别是蒋政府时期表现为民营企业、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博弈,跨过建国前三十多年政治因素导致的单一经济形式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在吴晓波看来,国家力量在中国这个从古至今从未变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国家始终是打破坚冰的政策决定者和确认者,然而在之后却常常沦为利用政策和垄断优势攫取暴利但无比低效且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利蠹;外国资本自晚清以来以其独有的资本和技术管理优势在中国长期占据产业上游和利润制高点,又因其可帮助制衡官方戒惧的民间力量常常拥有政策特权;而民间资本在各个历史变革期都觉醒最早,人数最多,混沌草莽阶段也有获利,但因其在政策上和资本上的先天弱势地位常常成为国资和外资口中之食,成为“充满悲情”的牺牲品。
我也勉强算是好好学习的文科学生,历史还算是我的爱好和长项,但是细碎的历史事件始终只是零散的存储在我的大脑里,残章断简般存在完全没有形成体系。吴晓波的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一些内在的逻辑和轨迹。新旧力量之争,民资国资之争,中央地方之争,中资外资之争,形式改头换面,但是规律似乎从未改变过,简直像数学公式可以套用。抛开历史规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段历史显然就是资本主义势力全球扩张输出剩余资本攫取利益导致不发达地区经济变革的真实写照,还有国有企业的时而扩张时而收缩,民间资本的大部分行业崛起,这些无不印证了课本上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和三次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的论断。中国百年踯躅和现代崛起毕竟不是脱离了理论基础的历史特例,更不是“书写了新的历史奇迹”,其内在规律性是始终没有发上改变的。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历史规律镜鉴作用依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前行。
由此看来,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不失为好的了解近现代中国企业史和经济史的辅助读物。
2.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章节顺序编排上可作调整, 以使章节间的逻辑相连更加紧密
《训诂学》的篇章内容是相对全面的, 但是我认为, 其章节先后之间的编排在逻辑联系上不是很合理。建议将《训诂学》的第二章和第六章互调, 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 即调整后的编排目录顺序是: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六章 (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 、第十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 、第十一章 (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形训) 、第四章 (声训) 、第五章 (义训)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第七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一) 、第八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二) 、第九章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之所以这样调整的原因有三。
(一) 将第六章 (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 调至紧跟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之后是缘于我认为, 对一个新知识, 特别是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的训诂、训诂学知识点的认识, 不仅是要从定义上初解, 而且应从内容上做全面深入的把握, 然后才能在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谈其他方面的延伸知识, 包括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法论等。这就如同我们如果要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陌生人, 不仅仅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还应要对其性别、身份、性格等基本信息有个了解, 这样之后再谈论与这个人相关的人、事、物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 将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的建议有点类似 (一) 的想法。发展史就如一个人的自传, 通过自传去了解一个人是最直接的, 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根源的。在我们初步知晓训诂或训诂学的含义和内容后, 紧跟着解读它的发展过程, 从它的产生、发展及成长过程中理清其中的优胜劣汰和背景根源, 对于接下来讨论训诂体式、训诂方法、训诂要籍等相关知识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不是在教材的最后章节出现, 权当一个补充而隐没了它本有的知照作用。
(三) 将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调至第七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一) 的前头, 是因为这两章有先说明再举例的内在联系。训诂的体式与资料是对一些训诂释文著作做个总体上的分类: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对此进行说明和分析后, 紧接着摆出训诂学要籍 (一些训诂专书) , 不仅可起到对前面释文著作知识的及时举例作用, 而且更直接地是对前面知识的印证和对应理解掌握。这样的处理, 在逻辑上和理解学习上都更显得紧凑、合理。
产生以上想法其实也是受到了马克思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范畴的一些启发, 其要求先原理后方法, 用先前学到的原理来指导方法论的具体实行。训诂及训诂学的含义、内容、发展史等内容就是原理上的范畴, 而训诂方式方法、体式、注疏释文等则更多的是方法论的部分或者说是方法论施行的结果, 所以在书本《训诂学》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上, 要注意先原理后方法论, 考虑充分利用原理来促进方法论的进行。
二、内容充实上可做添补, 以求详实、易懂
《训诂学》的章节内容是相对全面的, 但我通读后, 感觉全篇多理论, 概括较抽象, 举例较生疏, 学习起来未免有感陌生和难懂。因此, 我遂生以下添补意见。
(一) 对“何故训诂”作一定的阐释和举例。可编排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之前。虽然, 《训诂学》第4页也稍有涉及“训诂”的原因, 但不是通俗和全面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张永言《训诂学简论》 (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的第一章第二节。为什么需要训诂, 其认为“训诂”的必要源于:语言的原因 (对古语、方俗语、译语、语法、句读等说明和举例) 和语言外的原因 (文字上等其他原因说明举例) 。对“何故训诂”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举例, 不仅让学者明白“训诂”的缘故, 而且让其更深刻意识到“训诂”, 以及学习训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对紧接着的“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很好的辅助性作用, 同时, 也对后面正确运用训诂时注意问题的思考上提供参照价值。
(二) 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可编排在训诂定义内容后、训诂方式 (形、声、义训) 前。训诂及训诂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陌生和难懂的, 然而对于训诂术语 (如曰、谓、谓之、读若、读曰、犹等等) 却是本科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了解和熟悉的。从初中开始学习的文言文、本科低年级开始学习的古汉语等知识里, 早已涉及训诂及训诂术语的内容, 学习文言文和古汉语知识, 读懂并理解它, 很大作用上也是因为有训诂及训诂术语的辅助注释。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 有利于减弱学习者对初学训诂的陌生感, 通过训诂术语加强对训诂的亲切感和辅助认识。同时, 训诂术语在注释上也属方法论层面, 对于后面训诂方式、训诂体式、训诂释文要籍等内容的讲解阐释也有辅助性作用。关于添补“训诂术语”这点, 可以参考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初稿》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第四章第三节:常用的术语 (举例相对很全面) , 或者参考黄大荣的《训诂学基础》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第四章:训诂术语 (分类举要, 层次分明) 。
(三) 添换较为普遍熟知的例文解释。训诂本身以解释古语为己任, 在书本内容上、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到辅助说明的举例, 《训诂学》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训诂例子, 然而, 我认为, 这些例子中很多并不为初学者普遍熟知, 很多都是出自训诂要籍 (《说文》、《尔雅》、《方言》等) , 虽然选用训诂本身要籍里的例子是最典型、最合理的, 然而这些要籍在初学者日常阅读中并不是常会关顾的, 自然要籍里的一些例子也不是初学者所熟知的, 学习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因此, 我认为, 在举例上可以添换一些从初中到大学阶段已经学习接触过的诗词文言、古汉语的例文。这样, 不仅可以消减学习者对训诂的陌生感, 而且学习训诂的时候更显得易学易懂、易记难忘, 何乐而不为。
当然, 训诂及训诂学知识是广博的, 笼统上理解添加, 何止一二, 只是我认为, 以上几点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实际和必要的。
三、排版编辑上可做小改, 以求美观、更有层次感
《训诂学》内容多, 举例也多, 版面看起来有感密密麻麻的大小文字挤在一块, 加上训诂理论艰深, 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无味, 这样, 恐使人看内容时望而生畏, 如坠云雾。因此, 我以学习者, 更以读者的身份认为, 书本《训诂学》在排版编辑上可作一些小改。
(一) 书中, 除了一些知识点分层中的大点 (如一、二……, 第一、第二、……) 加粗外, 希望一些小分层 (如1.2……, (1) (2) ……) 也给加粗。这样, 书本版面看起来有层次感, 一目了然, 在读者查找内容时更方便、快捷地找到知识点。
(二) 书中的举例虽字体已有小化, 但我以观者的感受认为, 有些地方 (如书中37、38页等) 正文与例文间的差别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 我建议, 这些地方的正文和例文之间的行距可稍放大一点。如果考虑这样之后纸张成本问题, 则可以将例文本身之间的行距调小。虽然这样调整需要费些工夫, 但文本的生命最终还是要靠读者维续的, 因此, 作为维续载体的书本就要让读者乐于接受, 不仅内容上要充实新颖, 版面视觉上也要美观、层次分明, 让读者看时不会眼花缭乱, 一目清楚正文与例文。
当然, 此书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可以说, 初学者应该掌握的有关训诂及训诂学基础知识已基本囊括, 书中训诂方式 (形、声、义训) 的分析说明和训诂要籍的介绍相当详实, 也提及了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补充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知识。而这些对于学习和研究训诂及训诂学知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摘要:文章对《训诂学》一书的章节编排、内容充实、排版编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调整、添补、小改等意见和看法, 以求对著书《训诂学》的编者或教师的教学, 或是读者的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训诂学》,章节编排,内容添补,排版编辑
参考文献
[1]苏宝荣, 武建宇.训诂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5.
[2]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3]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4]黄大荣.训诂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3.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论;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9-01
制度设计是政治治理活动中一个很重要问题,一个有着良好制度的政府才会产生出良好的公民。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人民,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其致力于更好的建设政府,对我国当前的体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写作背景
18世纪的法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卢梭意识到政府存在的缺陷,意图通过社会契约论来形成一个更好的政府,使人意识到的自己是国家的主权者,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二、主要内容
(一)第一卷 从原始社会引出社会契约。
在原始社会中,人人处于独立的状态,是自由而平等的。当个人的力量(是一定的,无法增大)无法抵抗外界的危险,则需要通过人们的联合来壮大力量共同抵抗危险,这时候人们通过公约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契约便作为特殊的公约而产生。
通过这一点,卢梭否定了强力说,因为强力不构成权利,且不是持久的。
(二)第二卷 主权和法律问题。
主权既不可分割也不可转让,而法律是公意的公开宣示。人们通过结合形成社会契约,这样每个成员便具有了双重身份:“对个人来说,他是主权的一个成员;而对主权者来说,他又是国家的一个成员。” ①卢梭将全体的意志定义为秩序,抽象为人格化的法规,通过法律来运行主权表达公意,因此法律就成了公意的公开宣示。
(三)第三卷 政府的形式问题。
政府是在属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他的目的是使这两者相适应,并负责法律的执行和保障公民的社会自由和政治自由。
政府形式的形成受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剩余财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即民主制政府、贵族制政府和专制政府。这里的民主制是全民的统治,贵族制是少数人的统治,而专制政府指一个人的统治。
卢梭最欣赏的是贵族政府,国土面积不大不小,且剩余财富适中。
(四)第四卷 从罗马政府和宗教论国家良好体制建设。
罗马政府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好的政府。
在投票制度上,假定公意的一切特征始终是存在多数之中的,卢梭指出不同性质的事项需要不同的投票计算方法来决定投票结果。若是重大的事项就需要票数接近全体一致;而事情需要迅速解决,则规定的票数之差就要尽量缩小;若是必须立刻作出决定的讨论,甚至只需超过一票即可。
在选举制度上有选定和抽签两种方法。在卢梭看来选定是相当适宜于贵族制,而抽签适宜民主制国家。若是投票选举和抽签两个办法都用的话,则投票选举适宜用于挑选有专门才能才可担任职务的人,比如说指挥官;而只需要头脑健全并怀有公正之心的人就可担任的职务可以通过抽签来确定人选。
其他的一些制度。风尚舆论是活的法律应当注重对风尚和舆论的引领;保民官制度是法律和立法的保护者,是行政权力的调节者,保持政府和人民的平衡;另外在国家存亡难定的时候,可以设立独裁者,独裁者可以做除立法以外的其他事情,但独裁者只是临时机构,设置的时间不宜过长。
宗教是早期各国建立的基础,有着和政治统一或分离的事实。卢梭指出,宗教和法律都是神圣的,它们都引领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宗教不仅能够而且应当做为一个合法的部分纳入政治共同体。
三、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明白贵族制政府它不单单只是世袭它还可以是选举的,选举的贵族制政府是接近民主的政府,因为真正完全民主的政府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主权者所应当享有的主权,政府只是进行主权行为的机构,它的权利是来源与人民的等等。
尤其是法律的制定,法律的目的总是向着自由和平等的,因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结果,因而是维护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它的语言应当是通俗易懂的。
(一)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因为它肯定了人作为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自由,使人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社会契约中的公意即是法律,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法律的控制之下,人民才是真正的主权者,政府只不过是传达公意进行主权行为的人,政府的成员和行为是不应该过多的,过多了反倒会减损它的力量。并且立法是尤其重要的一项权利,立法权是万万不可和行政权一起交到少数的几个人手中的,它们应该分开,以免个人利益使他们从中耍花招,这样人们的自由才是可以的到保障的。
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中,采用投票选举还是使用抽签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区别对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宗教的神圣性若是能够与法律的社会性相结合融入到国家的体制建设中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存在的不足。
卢梭曾指出一旦有了代表,人民便没有自由可言了。然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为保障人民的自由而设立的,其宗旨就是为所代表的人民利益发声。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国情下,全面直选没有可操作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对选民负责的机制是可以很好地维护人民的意愿体现公意。当然制度的实施是一定需要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来保证实施的。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人都是善良的,可以得出公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多数人投票体现的公意往往是会出错的,有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注释:
①卢梭著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第21页。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14.9重印).
[2]李一晓.卢梭《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J].理论前沿,2014,(9).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黄晓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郁建兴.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9(5).
[5]黄晓明.论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D].安徽大学,2007.
4.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四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在孩子所在幼儿园老师的提醒下,近日我拜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一口气将这篇指南读完了,在读的过程中对照给出的每一个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逐一的印证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我们家孩子是不是达到了指南相关要求,在通读指南的过程中,我也梳理了下我们日常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各种传统方式方法,发现我们社会上大多数家长所作所为很多还是不科学的,与指南的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是完全违背的,可见代代相传的传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我们家长也亟需一本这样指导性的手册,来告诉年轻的家长如何育儿。通篇读完之后,心中不免产生感慨,觉得不吐不快,现将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有一些家长经常会夸自己的孩子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我当时就不敢苟同,我一直认为,幼儿期,童年,就是孩子玩的时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玩耍并不是浪费时间,玩耍其实也蕴含了很多开发智力,沟通协调,锻炼身体等多种收获,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培养兴趣,增长经验,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的去记忆一些汉字,一些英文字母岂不是更好。但是,我又找不到论据来论证我的理念。现在,有了《3-6 1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那些所谓的会背的唐诗宋词、ABCD,将不再是孩子“能干、真棒”的标志。而是违背了儿童生长发育天性的,虽然一时显得颇为光鲜,但最终还不是“泯然众人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和诸多标准。这些标准给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框架。有了这个指南,我们家长将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里面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非常的详尽完善,不失为教育幼儿、培养儿童的完全手册、育儿宝典。
5.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五
利用周末及工作休息时间阅读了《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系例读本》,读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简明扼要。全面介绍现代产业基础知识,重点是我省当前发展的重点产业基础知识;二是通俗易懂。将深奥的产业和技术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链接和案例丰富,便于学习理解;三是实用性强。将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和相关政策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知识熔于一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导向性,切合广东科学发展实际.“十七大”以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界、学者及民间热议的焦点。作为担负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试先行区和首善之区的广东,更是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穿2010年广东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头戏和第一要务。从字面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转变”,一是“加快”。进一步分解为三层意思:①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方式为什么不行?可不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不转行不行?②如果非要转变的话,慢慢转行不行?③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变?带着上述问题,结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两点看法。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一)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以脱离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时间维度和全球化、国际化等空间尺度。迄今,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服务业文明三种文明样式。
(二)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978年尤其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和“对外开放”是并驾齐驱的创造中国30年发展奇迹的两大法宝。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中西经济、社会、文化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本地化、本地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深化。由于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上述转型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持续。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让世人瞩目,2009年,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 353亿元,增长率达到8.7%,居世界第三。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经济实力将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30年发展实践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他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参与国际并购,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中国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十分可观,2009年中央40 000亿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很好的开启了农村和二、三线市场,去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度引导、干预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经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经济面临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从外部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风险也越多、越大。2009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制造业经济遭受重创,虽有经济回暖迹象,但仍不稳固。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亟待加强。从自身看,中国经济的高度增长是以大量土地供给、廉价劳动力、大量耗能、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高科技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较小,智力、管理等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观,但发展质量不够,是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嬗变,需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嬗变。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新时期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广东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香港作为华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及依托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低成本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30年来,“世界工厂”、“专业镇”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片。欣喜之余,广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农田锐减,环境恶化,地区间产业同构,城市恶性竞争,贫富差距拉大,产品附加值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从区际比较看,随着上述经济发展要素和政策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相对均一化和普适化进程的加快,中央政府针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及以武汉、郑州、成都、西安、沈阳等为各自中心城市的圈域经济的振兴计划、规划、指导意见的出台,和香港发展步入深水港时期,广东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6.读童话故事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篇六
通过读书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读书的兴趣。陪孩子读《昆虫记》让孩子懂得了小昆虫的形状、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孩子在读作品的同时,通过语言展开想像,反复回味,找到作品中的描写和现实中的联系,达到阅读和理解的统一。
读书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知识会改变他们自己,改变世界。人生有很多感觉快乐的事情,而陪孩子读书也算其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后才有好的前途,有好的出路。”这是儿时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勉励,现在我也用来教育我的孩子。因为家务和工作的繁忙,给自已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如梭,我的孩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了,为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扩充她的知识面,在学校和老师的“亲子读书”倡仪下,我和孩子一起拿起了书本,在书的海洋里吸收着书籍带来的精髓和清新。我为女儿买来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有《三百六十五夜故事》。为了让她能从故事中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得到更多的启发,我还专门为她精心挑选了一本《读给孩子听的心灵智慧故事》;为了孩子在写日记和小作文的时候能得心应手,我为她挑选了《好词好句好段》,孩子收获不小。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孩子虽然才上二年级,但平时说话和写日记的优美词语和语言组织能力有相当大的提高,这给她以后融入社会能和别人很好的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7.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七
一、“在其位谋其政”,做爱岗敬业的审计人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那就是要先把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们既然选择了审计这个职业,就必须热爱它,并为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争取荣誉。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爱岗敬业的模范,勇于创新的模范,扎实工作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依法行政的模范,廉洁自律的模范,服务宏观的模范。要把审计岗位既作为干事创业的平台,又作为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才能使事业与人生完美结合。进了审计门,就是审计人,投身到审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其乐融融,其苦也甜;献身于自己追求和热爱的审计事业,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岗位上,拼搏奋进,无怨无悔。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勤学善思的审计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审计工作者,切实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岗位需要技能,干事需要本领,创新需要学习。我们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当带头加强学习,做学习的榜样、工作的标兵、创新的楷模,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需要。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探求新知识,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当前审计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当前,计算机审计、效益审计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我们提高业务水平。成绩的取得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需要我们大胆地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去总结。如果每参加完一个审计项目,就及时地去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对自己今后工作和学习有价值的“养分”,及时地概括归纳,举一反三,就必定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
三、“重礼”、“守仁”、“怀义”,做文明的审计人
文明审计是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和李金华审计长关于文明审计的指示,深刻理解文明审计的内涵,科学地把握开展文明审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这也符合孔子倡导的“重礼”、“守仁”、“怀义”。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不但在机关里要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外出审计时也要尊重被审单位的工作人员,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一定要保持平等且尊重对方的心态,懂得换位思考,把审计监督寓意于服务大局之中,这样做不但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也有利于加强沟通,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我认为我们要在遵守文明礼仪的基础上,从创建和谐审计机关入手,进而将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维护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将文明礼仪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当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使文明具体化,争做文明的审计人。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着圣人的思想,领会着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从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来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而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审计人。
8.小公务员读《论语》心得 篇八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这就是谄媚。
心得:时刻要分清大小王,马屁要集中火力拍到一个(或少数有效的)屁股上,否则适得其反。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祭祀祖先时,要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一样。
心得:形式是必要的,个别时候造假也是必要的,而且要造得真,造得就像本来就是真的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译文:王孙贾问,与其向奥神讨好,还不如向灶神讨好,这话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样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以祭祀(被保佑)的地方了。
心得:只要是领导,一个也不能得罪。丢开直接领导去讨好其他大领导,搞隔辈烧香,或者只认直接长老,看不到其他帮主,你小子都离死不远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译文:子贡想减掉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用的羊,孔子说:子贡啊,你怜惜的是那只羊,我所看重的是礼制。
心得:领导心中什么事最重要?政治事件。带政治含义的事是不能考虑成本和计较代价的。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人若能待在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选择自己的居处,如果不能挑选仁德的地方,怎能说是聪明昵?
心得:首先要挑个好单位,选个好老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别担心人家不了解你,害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心得:觉得领导不能了解你或理解不了你的高论,认为领导是笨蛋的才是真笨蛋。要始终坚信,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不小心,立马看穿你的小马甲。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小心谨慎,做事敏捷勤奋。
心得:不要怕别人把你当哑巴卖了,少说话,多干活,夹着尾巴做人准没错。而且,你在越难办的事情上发表高论(别人都不说话),这个烫手的东西一定会落在你头上,会让别人笑话死的。
子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谈到南宫适时说,此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不会被罢免,黑暗时也能免受刑戮。于是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9.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九
读名著心得体会1
书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是攀登学问顶峰的阶梯,书是通向胜利此岸的桥梁……古人说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知耻,尤其是现在,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局部。
对于名著信任大家了解的不比我少,我也信任在每一本书里都有你们喜爱的仆人公,例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他们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的英雄;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在孔明面前装的一无是处,可在他人面前却是机灵过人,不比孔明逊色三分;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更是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他的英勇、坚韧等等,诸如此类的有许多许多。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关于名著的书我读的极少,不过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读过,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西游记》。信任你们对它也并不生疏,不管是大人、小孩、以及老人,没有一个不说《西游记》不是本好书,至少我认为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鲜亮,各有各的本事,他们师徒四人一心只为求取真经,孙悟空惩恶扬善、机灵英勇、本事高强;猪八戒虽然爱贪小廉价,好吃懒做,取经的心不定,一心只想回高老庄娶亲,可最终也保得唐僧取得真经,成了净坛使者;而沙和尚,它任劳任怨,没有埋怨,对师傅也是忠贞不二;对于唐僧,他脆弱无能,但从不贪恋美色,最终成佛,师徒四人不为千辛万苦,求取真经,只为芸芸众生,令人敬佩。
言归正传,我们读书最终是从中懂得道理,吸取书中的精华。现今社会,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来,流传千古,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怎样为人处事,对得起良心,你们看他们师徒四人,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也获得了回报,修得了正果。而我们呢?现在有许多同学,都不惦念书,想早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放弃了学业,有的沉迷于网络,最终误入歧途,假如我们也能有像他们一样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刻苦读书,莫非将来的一切还会比现在差吗?对于中学生而言,假如现在放弃学业,出去打工谋生路,只能说是个文盲,不,你说我有文化,可你又不想想你这一点点文化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志青年,而你们呢?却过早的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我读书,我欢乐,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学问,而且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也诚心祝福名著能伴你欢乐成长。
读名著心得体会2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经常中途打退堂鼓。比方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奇的,还能每天早起拼读英语单词。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渐渐地就没劲儿了。爸爸见我像小猫钓鱼似的对待学习,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并说这本书写的是的亲身经受,期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仆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苦痛等等考验,使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险阻,把自我铸成一块“钢铁”。是什么力气支配着他?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决不移的信念。
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保尔这个人非常坚韧和坚韧,他面临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全部的困难;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耸立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保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以此推动我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背书,同学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举手起来背书,当同学们都背完坐下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轮到我了,突然站起来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背起,我看教师的脸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大方地低下了头。突然,保尔在书中那些坚韧拼搏的画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像保尔学习,感觉有股力气鼓舞着我。刹那间,我以最快的语速、最协调的声音背完了课文,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书虽然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幕幕使人感慨、催人奋进的情景仍时时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愤学习,真是太不应当了······我要感谢保尔·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正意义,鼓励我奋勉向上,并不断攀登学习上的顶峰。
10.读《石油》心得体会 篇十
杨亚平
通过阅读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
(五)—《石油》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了解了石油的生成、性质、开发利用的历程;石油的发现、开采、加工、储运、利用及未来的发展战略等。特别是关于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战略位置,使我感触很深。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正如一位专家对石油的评价:石油象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担负着国家的兴衰;石油工业是一个幸运儿,一诞生就给世界带来了光明;石油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出世就奇迹般地成长壮大;石油工业也历经苦难的洗礼,因此散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作为石油人,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石油在能源中的战略位置呢?
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龙头”能源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尽管人类逐步扩大了对能源的适用范围,但目前世界正处在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居第一位,占40.28%;煤炭居第二位,占35.56%。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石油年消费量达到了4.39亿吨,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6%。
二、石油是第一位的战略物资
战略物资是指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资料。1911年,丘吉尔就把石油推为第一位的战略物资。目前石油仍然是世界性的战略物资,正因为如此,世界各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都在调整其石油战略,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甚至残酷。经济的、政治的、外交的和军事的手段,将被更加广泛和充分地运用在世界石油资源争夺舞台上。
我国目前石油需求与生产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进口不仅面临全球石油分配竞争日趋激烈现实,还要面对价格经常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
三、石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石油之所以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重大,一方面是因为石油能源在当代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石油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多部门、行业和企业。
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必然会波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军事安全以及外交安全。
四、石油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
石油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石油与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大国间的政治关系、石油与地缘政治、石油与地区政治稳定等方面。而这些政治问题又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表现为石油与国际关系的关系。
石油问题之所以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国际关系格局与石油安全关系极为密切,以及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因素。
五、石油关系世界稳定
石油是许多战争的起因,也是战争打击与夺取的目标,它影响着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石油往往还成为战争的起因和一些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成为战争打击与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此外,作为战争重要资本的石油,已成为敌对双方打击与破坏的重要目标。
11.看电影,读小说,懂经济学 篇十一
几乎所有人都从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看到了爱情和背叛,勇敢与牺牲,不过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其实这部经典的黑白片,在开头的几分钟就描述出了市场的诸多要素。产品市场发生在一个人走向吧台付钱点一杯饮料的时候。要素市场的交易也在进行着:钢琴演奏者、侍者和厨师等被雇来完成餐厅的各种工作,老板里克(企业家)用场地经营这家餐厅,购买了咖啡、椅子等“资本”,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此外这家咖啡厅还是信息市场。在包间和方桌之间,从纳粹控制的欧洲逃出来的难民打听离开卡萨布兰卡前往美国的消息,间谍们打探镇上德国人的消息,而形单影只的男人和女人获得谁还是单身的消息。
很多人都觉得经济学枯燥乏味,普通人都对经济学教科书敬而远之。即使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难以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事实上经济学无处不在,人们在看电影,读小说的时候也已经在接触经济学的诸多原理了。但是大多数人在阅读《伊利亚特》的时候很少会想探究特洛伊木马的生产成本,观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也不会注意到女主角鞋子的价格。而《看电影读小说,你就能懂经济学》一书正是通过电影情节和小说片段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崭新视角,同时在理论经济学和电影、文学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这本书的作者是母女两人,母亲是美国圣约瑟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米丽卡·布克曼,女儿亚利桑德拉还是个学生,在纽约大学学习历史和电影制作。本书由32个独立的章节组成,每一个章节对应一个经济学主题,开篇会提出关键概念,然后引出相应的电影场景和小说,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比如,第五章的主题是专业化,在专业概念解释中,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出现了专业化,建立起了劳动分工。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呢?根据的是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看到这么抽象的概念估计很多读者都开始皱眉头了。不过随后作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个故事解释了这些概念。
白雪公主要想留在小矮人的家里躲避继母的魔爪,就要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是做好家务活,她要为小矮人们煮饭、铺床、洗衣服和保持屋内的整洁。白雪公主善于做家务,她一直为继母做这些事。小矮人们则只会采矿,对家务不在行。也就是说白雪公主在料理家务上具有相对优势,小矮人在采矿上具有相对优势。还有另外的可能,小矮人们更年长,更强壮,也更有经验,或许无论是在采矿还是在料理家务上都比白雪公主强,也就是说他们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交易还是达成了,白雪公主料理家务,小矮人则专门采矿,于是各司其职,形成了专业化分工。这样一解释,读者对开头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就有了形象认识。
本书涉及到的电影和小说,既有儿童读物,比如《人猿泰山》、《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代畅销书和好莱坞电影,如《达·芬奇密码》和《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还有一些经典名著,比如《奥德赛》和《傲慢与偏见》。这些电影和小说都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因此非常适合一般读者和经济学的初级学生使用。
此外,每个章节都会提出一些现实思考题,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问题将电影场景和小说片段与真实的商业、工业和经济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提出的问题是,电影里,当制作巧克力的秘诀被窃取后,老板解雇了全部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是如何做好配方保密的工作呢?企业家又是如何有能力做好保密工作呢?这样的问题还是很难啊,难到让人怀疑,难道说看电影,读小说,真的能读懂经济学吗?
12.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解读生物进化论
1.《演化》第一卷——细节决定胜利
本卷从达尔文的个人故事说起, 穿插关于生命起源的早期猜想, 讲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萌发与成形。之后由地质测量、古生物化石关于地球生命史的发现, 论证自然选择的宏观作用力量;再由分子生物学进展, 诠释自然选择的微观运作机制。
生命是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演化, 生物与自然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 充斥着至关重要的动态交互。早期研究生命演化的生物学家, 却大多数时间在实验室中对着孤立的生物体穷思竭虑, 由此抽象出生命演化的理论猜想, 再寻求相关的化石记录, 验证猜想。虽然对生物体本身的研究亦会触摸到真相的一鳞半爪, 如圣伊莱尔的“原型”学说便好似后文“基因工具箱”的雏形, 但这种片面、静止的观察方法, 忽略了太多复杂环境中的动态细节, 终究难以形成一套连续、令人信服的系统性理论。
达尔文本立志做博物学者, 研究自然运作的方式, 一开始的兴趣在于地质, 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破解众多生物学者难以勘破的谜题。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博物学者需要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观察现象。达尔文本身兴趣广泛, 在游历过程中“巨细靡遗”地记录遭遇、收藏标本, 虽然当时作为采集者的他并不完全了解这些现象与实物本身的意义, 但却为日后的思考获得了充足的启迪和依据。即使如此, 达尔文也险些错过其解开生物形态变迁之谜的关键——加拉帕克斯群岛芬雀的源地, 幸而船员收集的芬雀标本注明此项信息。
2.《演化》第二卷——生命因未知而美丽, 演化是有序的无序
该卷按照生命萌发、进化、毁灭、重生的时间顺序历数生命纵向的演化过程。无生命体与生命的界限是什么?生命怎样产生, 源自何方?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恐龙的灭绝是因为火山爆发还是彗星撞击?很多儿时为之困扰、在中学生物课本上总找不到答案的困惑, 都在该卷得到解答。
此外, 对进化本身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用“进化”这个字眼来描述生命形态的改变不是特别合适。生物作为整个自然界系统的一部分, 随着周围复杂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偶然和机遇, 造就其令人惊叹的多样性。生命沿时间维度的改变不一定就是“前进的变化”, 即使是相对“进化”而言的“退化”, 也绝不会再完全重复之前的老路,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优势种和劣势种在不同的环境中亦可能会强弱颠倒, 因此用书名“演化”形容生命变化似乎更准确些。
而这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演化历程, 也并非全然不可捉摸, 如基因工具箱之类的理论, 便展现无序变化中的有序规律, 为人类提供探索世界的信念和线索。
3.《演化》第三卷——为生存, 或战, 或和
之前的章节一直在讲生物与自然环境间交互作用造就的演化, 此卷则开始探讨生物间的交互作用。这也是本书最有意思的一章, 充满鲜活生动的实例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的制约下, 不同生物种类间, 同种生物不同性别之间, 无论是互惠合作还是“军备”竞赛, 都只围绕个体基因的生存繁衍展开。这是无序演化之另一大有序规律的集中体现。
在自然界中, 所谓道德, 与生物无关, 只产生于人类社会, 任何在人类乍一看很“道德”的行为, 都源于保有、延续个体自身基因这“自私自利”的动因。然而, 人类作为联想丰富的生物, 总难免由此推彼, 如“社会达尔文主义”, 将自然环境中的客观现象生硬地套用于人类社会主观文化, 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等正名, 成为很多人漠视诸多科学证据、质疑反对达尔文学说的原因。
4.《演化》第四卷——科学与神学的碰撞
我一直对人和动物的真正区别感到困惑, 所谓劳动区分人与动物的解释苍白无力。黑猩猩和人如此相似, 到底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还是猩猩只是动物进化为人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假以时日, 猩猩有可能变成人吗?现在猩猩没有成为人, 是否只因它比人类起步晚?
阅读该卷得知, 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两者确曾拥有共同的祖先, 而人之所以成人, 在420万年前气候变冷, 黑猩猩的始祖选择退居密林, 人类的始祖选择走向开阔栖境的那一刻便已注定。灵长类因与社会智能成正比的大脑新皮层与其他动物区分, 人类可能因为进化出“心智理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分, 现代人的始祖又由于大脑突变出“流体智能”, 抽象思考能力和其他人属动物区分。
沿着人类生物属性的变迁向前走, 便是社会文化的起源和演化, 但凡涉及人类自身文明的学科, 总容易引起争论。有些达尔文学说反对者, 如神职人员、贵族是出于自身地位反对, 但另有一些反对者是从人性与信仰角度出发, 认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逻辑是对人性的逆袭, 不愿承认进化论。
因此, 在本卷, 作者集各家之言, 开放地探讨人性与进化关联, 试图厘清进化论边界。指明人性与进化论的关联还有待商酌, 信仰则完全隶属超自然神学范畴, 不是科学研究所能探讨的领域。
二解读进化对人性的意义——与其生搬硬套进化法则拘泥过去, 不如带着发展的观点洞察未来
进化论客观地描述并诠释了物种起源与变迁的历史现象, 但其在人性领域的扩展赋予了该理论备受争议的色彩。很多人在利用进化论诠释人性前便有了自己的立场, 分别选取可证明自身立场的解释各执一词, 对其他众多可能性视而不见, 受个人价值观和感情色彩影响较大。
我认为, 目前进化论对解释人类无意识层面的心理行为还有较多可信之处, 毕竟人类的确是从茹毛饮血的阶段走来, 难免将自然环境对基因的塑造作用, 通过遗传在心理行为发展中留下不自知的进化痕迹, 但探讨文明和人性演化这样宏大的社会命题却难以一蹴而就。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中, 个体或群体发展的历程都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环境、获得自身心智化成长、对环境的掌控影响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样被动适应的进化法更适用于描述远古人类与自然环境、初生婴儿与社会环境这种发展初期力量悬殊的关系状态, 而非整个动态的发展进程。
在远古时代, 强大的自然对人类发展的塑造作用占主导地位, 弱小的人类能为自然界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多种人属动物都在这以被动适应自然为主的过程中灭绝了, 留下可能因大脑突变而具有更高思考能力的现代人始祖, 以对自然资源越来越高效地利用作为自身心智越来越快速发展的动力, 一步步地从自然环境主导的发展模式走向人类社会主导的发展模式, 为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带来巨大的改变。于是现代人基本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生于纯人造的物质世界, 长于以特定人性信仰衍生的特定文化制度为核心构造的社会环境, 并衍生出人类自身独有的文化适应发展期——青春期:动物只有幼年和成年两个发展阶段, 因为只需要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在幼年和成年之间独有青春期, 除了体能智能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社会文化的适应。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 其实远古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群体文明演化历程与婴儿出生后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心理成长历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个通过整合“他者调节”经历获得成长资源, 并通过赋予这些经历诠释走向“自我调节”的过程。对人类群体来说, “他者调节”的经历即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经历, 人类对这种经历进行诠释, 达成某种社会文化共识, 作为同时代人行动的“自我调节”依据, 这种文化共识及其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成为后继者身处环境的一部分, 为其提供新的“他者调节”经历, 直到后继者整合这部分经历诠释出新的“自我调节”依据;对人类个体来说, “他者调节”即个体的成长依赖于整合周围其他人 (如父母、同伴、老师) 提供的社会、情感、认知经历, 个体对这些经历进行诠释, 形成个体自身认知风格、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作为自己行动的“自我调节”依据, 而个体本身的行动又作为孕育他人“自我调节”资源的“他者调节”环境的一部分。
如此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 以整合未知新经历和诠释过往旧经历的交替进行为媒介, 在“他者调节”与“自我调节”形式上的互相转化与内容上的更新换代中, 生物进化的痕迹一代代被人类文明冲淡, 旧文明的痕迹又一代代被新文明稀释。无论是生物种群还是群体文化, 或是个体人格沿时间维度的变化, 也许会提取整合但决不会再完全重复之前的老路, 这也许是进化论对文化与人性变迁更精准的启示。而人类之所以能从“他者调节”发展出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自我调节”, 从而部分脱离“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 是因为人会对因“他者调节”而整合的经历进行有意识地诠释以指导当下的行动、改变未来的经历, 这种走向“自我调节”的有意识诠释是人性与文化的起源, 它着眼于未来, 不断整合新经历衍生新诠释, 带来人性与文化的变迁, 这又是诠释自然选择“他者调节”的物种变迁历史的进化论所不能诠释的部分了。
参考文献
13.读党史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中共党史教育读本》。我感触良多。随着书中的文字,想着自己以前对党的粗浅认识,我不仅在书本中详细地回顾了我们当走过的光辉岁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以及对党的光明未来充满希望。同时认识到自己必须要肩负的责任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继承和发扬当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以下是我的三个主要感想: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细读《中共党史教育读本》,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来之不易的同时,是中国共产党员用他们的生命、用鲜血换来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肩负了中国改天换地、开创新纪元的责任。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不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再受剥削和奴役,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摆脱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历史将会铭记,而今天也将成为另一个历史。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党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从1921年全国党员53人到现在的8000多万,91年的历史见证了党的成长与壮大;从势单力薄到众志成城,党领导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的飞跃,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时代赋予了我们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和发扬我党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国弱无外交,落后必挨打
回顾中国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直至新中国诞生,便在外敌的枪炮下,开始“割地赔银”。沙皇俄国夺走了我国大片土地,日本霸占台湾,香港和澳门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中国的领土上发生了世上罕见的日俄战争。一个优先发明了火药的民族,却被用自己发明的火药打开了大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资源被掠夺,尊严被践踏。这页页历史足以说明一个真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1945年2月,在讨论如何结束对日作战及二战后利益分配、势力范围划分的雅尔塔会议上,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中国的利益,承认“蒙古共和国”为合法政府,并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放弃对蒙古主权。这是典型的“弱国无外交”的实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没有屈服。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侵略朝鲜,旨在以此为跳板,进而侵略新中国的时候,新中国果敢地出兵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此后,美国又发动了越南战争,要保家卫国,必御敌门外。新中国再一次果敢投入,以弱胜强。这份勇敢与豪气,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赞誉,纷纷与我国建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打破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
近几年,中国发生了一些令世人关注的大事,如抗击“非典”,罕见的冰雪、洪涝干旱灾害,汶川玉树大地震,利比亚大撤退等,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迅捷反应,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拯灾民于水火,救儿女于危难。我们深感当今祖国的强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只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继续保持不断创新的勇气,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前进,开拓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大踏步前进,一个更加富裕强盛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党的先进性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
纵观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先进性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
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期间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示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党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体现。
学院:理电学院
年级:11级
班级:通信2班
14.读《论语》心得体会 篇十四
水秀中学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 1 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 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 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 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 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 能读得进去的书。再 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 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 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 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15.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十五
供应链管理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以往, 供应链管理大多关注于利用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的可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确保低成本。现今, 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层越来越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加商业价值。由此这些管理层了解到协调顾客与供应商的可生产能力以及绩效指标的重要性。
今天的供应链相对简单和有重点, 事实表明今天的供应链的关注点是保证供应、供应链领导力和提供货品及服务的时间。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将今天的供应链看作为基本战术实施-保证供应、按时交货和低成本。
明天的供应链则更具复杂性, 需要处理更多方面的问题和更大的需求, 例如产品创新、技术、信任、环境绩效等等。明天的供应链包括设计和执行, 是以市场营销和寻求供应商为立足点的全球化, 且对供应和需求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并关注于避免发生成本而不仅仅是减少成本, 既能认识到风险也能有计划的、恰当的管理风险。简而言之, 明天的供应链是更重要的战略实施。
另外, 明天的供应链不仅仅关注于效率, 还关注有效性。相对于今天的供应链管理者, 关键是如何从目前的战术供应链管理发展到将来的战略供应链管理。要将今天的供应链发展到明天的供应链, 主要需要六个方面的考虑:协调统一的战略考虑、通过供应链模型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管理、通过过程导向管理整合&衡量供应链、建立信任以合作关系、建立驱动供应链结构和组织持续发展的框架、有合适的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科学管理工具缩小这六个方面的差距, 推动今天的供应链发展到适应需求的明天的供应链管理。
二、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前景光明供应链管理确实是在改变。今天的供应链正在从基本的订单导向、成本驱动、关注执行演变成关注战略、设计导向、动态、多目标驱动。传统上, 供应链行为主要由公司三个职能部门管理:采购、物流、营运。将来, 供应链管理需要利用组织中所有职能:和传统采购及营运职能一样的会计、财务、工程、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逐渐使得管理层在全公司范围内管理营运及其过程。
在很多企业, 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 这一能力将使供应链管理者产生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点从上游供应链方转换到下游需求方。渐渐的, 顾客成为供应链的驱动力, 而非供应商。
当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供应链管理向需求链管理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先进技术条件下, 应运而生各种社会资源供应网络, 这使商品需求相对过剩, 客户需求相对短缺。因此能不能留住顾客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一旦有顾客需求, 企业就会立刻发动一切资源, 寻求相关专业化企业设计、定制产品, 并将符合顾客需求的最终产品按时运送到顾客手中。因此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强调客户这一端。
需求链强调的是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管理, 因此它能及时地把顾客的潜在需求及时反馈给设计、生产部门, 制造出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整个市场运作以顾客的需求拉动, 供需协调, 避免了供应链推动式管理的种种弊端。
“适应性供应链”“适应性供应链”是灵活的供应链, 无论在供应方面还是在需求方面都有能力应对挑战和变化。在供应方面, 挑战表现为可利用性、原材料价格、新运输方式的选择等变化。在需求方面, 需要回应顾客组合和顾客需求的变化。面对这些情况的发生, 供应链必须有能力快速而有效的回应这些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反应时间和响应速度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赢得顾客的竞争要求企业能快速、敏捷、灵活地响应市场。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企业之间物流、信息流的沟通, 以实现对最终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并因此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三、读《为明天打造供应链》有感
通过对《为明天打造供应链》这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不仅了解了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也看到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模式变化的多样化, 价值链中分工的细致化和专业化, 供应链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向战略化、复杂化、多样化、全球化、专业化、一体化发展。同时, 也可以看到供应链管理在整个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这不仅体现在成本管理上, 还体现在价值创造上。开源和节流同时在未来供应链管理中体现。
除了理论上的收获, 就个人职业发展也颇有收获。作为供应链管理从业人员,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战略高度对个人发展以及工作有了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指导。需求拉动和灵活反应将成为自身工作中所需要考虑的战略方向, 了解整个商业流程并知晓各个职能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将成为个人发展的努力方向。
摘要:通过研读文章《Getting ready for Tomorrow’s Supply Chain》, 综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前景和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美]大卫。辛奇-利维、菲利普。卡明斯基、伊迪斯。辛奇-利维著, 季建华、邵晓峰议
[2]《Getting ready for Tomorrow’s Supply Chain》author:Rhonda Lummus, Steven A.Melnyk, Robert J.Vokurka, Laird Burns, Joe Sandor《Supply Chai Management Review》, Sept.2007, 11 (6) :48-57
16.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五读递进;习作法;共生效用;习作语言
一、学生习作“读情”存在的不良现象
1.“三不读”现象突出
一是“不习惯自读”,即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数数字数够没够,然后交作业完事;二是“不乐意给人读”,即写完了不愿给同伴、家长看看,不愿听听别人的建议;三是“不关注老师评语”,即对老师的评析全然不顾。
2.“三不会”现象突出
一是“不会深入发现”,评鉴同学的习作时,不会从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创新等全局全面深入发现同学的习作优缺;二是“不懂评价方法”,读同学的一篇习作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评价;三是“不会分享建议”,即读完同学的习作,不会提建议。
3.“三不做”现象突出
老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只限于笼统的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等寥寥几字的“场面话”;不会做针对性评价。
二、“五读递进”习作促进儿童习作语言发展的实践
(一)一读是纠偏,习作者制定纠偏目标
1.由广到深,纠正表达性偏差
习作者自读习作在广度上改字、词、句、段、篇、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立意、创新等样样涉及。“广度”上的自改要求据学生习作的原有水平而定,可由窄到广逐步拓宽;在深度上改遣词造句的精确,改主题的深化,改立意的创新等。“深度”上自改的要求据习作训练目标而定,小步走,逐步深化,螺旋提高。如写动物外形的习作,先修改外形描写是否具体,再修改外形描写是否有个性,然后修改外形描写是否提升了主题。总之,每次习作都要从广度与深度上去自读自改,实现习作者在自己原有习作水平基础上有增量的目标。
2.有法可依,纠正规律性偏差
自读自改就应掌握修改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更科学地去自改作文。具体操作法:
(1)按纲修改法。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习作前所列的写作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删除与提纲不吻合的材料,补充遗漏的内容,充实应突出的重点部分。如,学生写“珍爱生命的主题作文”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①我对生命的认识。②具体叙述珍爱生命的典型故事。③我要怎么珍爱生命。他对照提纲修改时却发现写珍爱生命的作文却写成了珍惜时间的事,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这部分的材料,重新写了一件关于珍爱生命的动物故事。这种按纲修改法对选材进行了筛选,增强了习作的逻辑性。
(2)对比修改法。对比课本上学过的范文或对比课外阅读的文章,或对比教师的下水文和其他同学的优秀习作,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通过修改,让学生懂得各类习作都有其写作的内在普遍规律,循着规律再加创新就能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
(二)二读是分享,促进学生习作的动力
1.分享精彩的内容
一可分享闪光点:遣词造句的精确;布局谋篇的精妙;选材新颖;组材有序;炼材精当等等。二可分享作品中的“败笔”给大家带来的提示;三可分享建议:如写“由一张旧照片想到的”,重点使用“联想与想象”的表现手法,由第一位执笔者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内容,会展开哪些联想与想象,其他的组成员谈谈自己会选设什么内容写,会展开怎样的想象。然后讨论筛选比较合理的建议为执笔者所用。
2.五步分享,共享成果激兴趣
以一组习作的训练重点为指导纲领,围绕训练目标进行分享,分享的时候要遵循尽量多发现优点,以激发兴趣、适当鼓励为主的原则。具体操作方法:(1)习作者自己读习作,说说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某个片段,构思、选材、组材、谋篇都行;(2)同组组员说说自己觉得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字词句段篇、构思选材、创新都可,要求说明理由;(3)同组组员说说如果自己学会怎样写,与之对比,讨论各自的优点;(4)当天的执笔者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打算怎么写;(5)同组成员分别提出建议,大家共享,并且可以由执笔者筛选大家的建议并记录下来。
(三)三读是引导,点明习作方向和目标
1.评语引导
有针对性的适切的评语引导是学生习作语言提升的支撑点,能让学生有修改自己习作的抓手,有习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如,下面一段习作:
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世界,有的幸福,有的快乐,有的坎坷。
(评语,这段话简洁朴实,“有的幸福,有的快乐,有的坎坷”并列句式连用概述了人生百态。好!)
我每天都背着书包,到学校为了考个好成绩,每天作业辛辛苦苦地写好,结果批出了一个不理想的分数,到了家又要被爸爸和妈妈给训斥。
(用再平常不过的事例说明自己“坎坷”却恰恰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相信看了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很多同学想跟你拥抱一下,感谢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精辟之言!)
不过,到了星期六时,晚上我都会到西湖边玩捉迷藏,躲猫猫,红绿灯……我每次都很快乐。
(评语:一个“不过”自自然然地从“坎坷”过渡到“快乐”而“捉迷藏、躲猫猫、红绿灯等游戏充满童趣,恰到好处地把你的“孩子特性”凸显了出来,你真会选材)
人生,在成长当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坎坷,等到了坎坷的尽头,会有非常快乐的快乐降临到你的身上,这就得看你是否有耐心。
(评语:结尾很简短,却能找出很多优点,尤其是“等到了坎坷尽头,会有非常的快乐降临到你身上,这就得看你是否有耐心。”这一句富有哲理,让人深思又童趣无限,看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你,点明了中心。)
习作中的评语,给学生的习作点评有较强的针对性,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步步落实习作训练目标,真正达到“用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2.共享引导
共享引导有两种,一种是点评:发现一篇优秀的习作,就从布局谋篇到选材组材,从立意到创新等各方面进行正面引导;发现某篇习作存在问题,就在班上集体讨论修改方案。这种反例点评作者一定要保密。另一种是编作文集。每学期或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集,先制定收编作文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写,符合要求的就收编在班级作文集中。如,毕业班编一本习作集:《特殊的毕业照》。让学生写一个最喜欢的老师或者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文中只准写某老师或同学的个性特征,写好了在班里读,让大家猜猜是谁,猜不出就再写再修改,改到大家很快就猜出是谁了,这篇习作就算优秀,就允许收编到《特殊的毕业照》里。以此种方式敦促并引导每个学生不断地创新、自读自改,达到发展学生习作语言的目的。
(四)四读是提升,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语言
具体操作:(1)积累提升。把老师、同学给予高度评价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本上,后面附上老师、同学的评价。(2)推敲润色提升。根据老师的评语提示,对词、句,篇章结构、标题、选材、组材、立意、创新等进行再度推敲;(3)二度创作提升。即根据同学评价建议,老师的评价引导,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重新创作构思一篇同题材的习作,然后与之前的那一篇进行对比。
(五)五读是共生,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经过四读后的习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把这篇“四稿”后的习作与全组、全班二次分享,一可以分享优于第一稿更多、更亮的、更新的闪光点;二可以在分享中再次分享更多、更合理、更新颖的建议,互补共生;三可以生发出更多思考、更多探究的点;四可分享老师的引导带来的新的启示。此时,习作者、全体小组成员、全班同学在发现语言规律及掌握语言规律方面无疑会生发“共振”效应,这对每个学生的语言发展来说都是质的提升。
“五读递进”习作法的习作训练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习作动力长效保持,这种习作训练方式聚焦习作语言发展,以让学生经历思、写、说、评、品、享的心路历程和合作探究的语言实践过程,正是符合语言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另外,这种训练形式充分利用了第一读者、第二读者、第三读者的智慧,形成许多的触发点,“纠偏”触发学生全方位去考查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有目的地去修改;“分享”触发学生以欣赏者的眼光和发现者的眼光去读习作,取长补短,共生共长;“引导”可触发学生更规范地习作,更合理地选材组材,更生动地表达,更加突出主题,为学生习作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鸿.构筑图书赏读与儿童写作的桥梁[J].小学语文教师,2012(12).
[2]王小毅.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2(01).
17.读好书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中医医院党支部
读了《百姓院长》一书,使人感受很深。这本书记述了钟焕清从一个“赤脚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一个卫生院的“临时工”成长为“全国百佳医院”的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艰辛历程和可贵精神。
作为一个医生,钟焕清踏踏实实的从“赤脚医生”做起,没有浮躁,没有气馁,他凭借着医学院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治病救人,他相信只要自己技术过硬,始终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1979年12月,钟焕清迎来的命运的转折点: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医生。此时,钟焕清才有“名份”,后来更被委任为高州广南医院的院长。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钟焕清倍感珍惜,更加全心全意为病人排忧解难。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手术室的无影灯亮,就有他的身影在”。1985年,钟焕清调入高州市人民医院。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事业。
1988年6月,他成功施行了第一例直视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宣告了我国山区县级医院心脏手术零的突破。1997年10月,他成功开展了我国地、县级医院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98年10月,他成功开展了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填补了我国华南地区该技术的空白。2003年9月,他成功开展了华南地区第一例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同年同月,他还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血管术,2005年9月,他又成功完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例胸腔镜下不停 1
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实现了“心脏手术不用开胸”的新突破。多年来,钟焕清主刀和主持的心脏手术近6000例,被誉为“粤西心外第一刀”。这就是钟焕清。
作为一个院长,钟焕清决心要把医院办成让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治得好病的平价医院,他要当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百姓院长。刚上任,他便烧旺了“三把火”:刹住红包风、“三滥”风,遏制滥收费、滥检查、滥开大处方,实行药品公开招标,挤掉药品的虚高价,大搞科技创新,缩短平均住院日,让利让惠给病人。此外,为了刹住办事要送礼、请吃饭、给好处这股歪风,钟焕清倡导“三不”:不收病人红包,不赴宴请娱乐,不分贫富贵贱。钟焕清还有这样一句肺腑之言:“病人请的一桌饭菜、送的一个红包,也许就是用了家中惟有的一头耕牛、几只猪崽才换来的。因为张罗一桌酒席,病人家要卖掉一头牛、几只猪,你一下吃掉病人家的一头牛、几只猪,良心上怎么过得去?”正是如此,多年来,以钟焕清为首的医院领导班子,团结进取,为百姓打造了平价医院、平安医院,成为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医院的经验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推广其经验,并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钟焕清也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中国医院优秀院长,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人物,这也是钟焕清!
通过书中一个个朴实的文字,一幕幕鲜活的事例,我读懂了一些东西。
第一勤于学,钟焕清善于抓住每个学习充电的机会,作为医生他有个清醒的认识:“医生治病靠的是技术”,从医30余年,他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要做到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就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现如今,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不抓紧学习,不善于学习,不勤于学习,不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退步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试想,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也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么?
第二善于思,心脏手术一次次的创新是凝结了钟焕清对于医学知识思考的成果,医院发展的一次次成功更是凝结了钟焕清对于医院管理思考的成果。学而不思则惘,书本上的知识再多,都是别人的,只有学有所思,才能变成自己的,为我所有;书本上的知识再好,都是死的,也只有学有所思,才能真正变成活的,为我所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思考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8.读心得体会 篇十八
今年这个假期,我仔细品味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了国家及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关怀,更从心理体会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2011年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会”上,大家提出了“幸福中国”这个号召。这本书有六个篇章,全书紧紧围绕“幸福中国”四个字,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中国的繁荣富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这些历史表明想要幸福,就要努力创造。正如作家茅盾先生所说:“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这本书生动的叙述了现代与以前的巨大差距,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非常快乐。我们现在的孩子,生在新社会,长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更不知道过去生活的艰难。无论吃、穿都是东挑西拣;乱花零用钱;笔、本、书包等随处乱丢,从来不懂得爱惜。听爷爷、奶奶说,在他们小时候很多人因家里穷,买不起书包上学,根本不识字。而他们那时的学生用学习用品甚是珍惜:书包的补丁一个又一个;本子上的字写满每个角落;铅笔从来都是想尽办法用到尽头……现在的我们过着锦衣玉石的生活,每天还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份幸福和快乐。不仅如此,从我们身边的变化,就可以明显看到建设幸福中国的成果,比如:我们以前的学校,教学楼由以前的二层楼变成了现在四层楼;教室更为宽敞明亮,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老师还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呢!不仅如此,我校的课外活动也有所增加,如:跳绳比赛,歌咏比赛,争做“英语小天才”……以上实例都是我们国家奋斗过后幸福生活、幸福中国的鉴证。
我读完《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设幸福中国人人有责,哪怕是尽一点微薄之力,“滴水穿石”,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变的更加强大,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让我们13亿人民共同书写“十二五”的鸿篇巨制,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19.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篇十九
1 媒介环境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媒介环境,既包括相对单个独立的新闻媒介机构或组织的个媒体环境,也包括各种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相互竞争与制衡所组成的全媒体环境。
就个媒体环境而言,每个新闻媒体或组织的地理环境、硬件设施、自身管理水平、上下级和谐程度、整体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面貌等各不相同,因此新闻传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央视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先锋机构之一,不仅在于其地位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内部环境运筹良好,《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披露,央视新闻部很注重自身工作环境,把“求实、公正、平等、前卫”作为工作中恪守的原则,在“部训”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团队管理理念,创办编委会、轮流制片人、定期的集体活动、习惯性的买书发书、彼此间平等交流、民主决策,真正让新闻工作变成一种长跑活动。因此,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央视优质新闻诞生的源泉,也有助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全媒体环境来说,不同媒体组成的媒体环境就像是一个“生物圈”,他们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媒介关系,有利于新闻的交互与传播。然而,为了突出自身传播价值,不同媒体又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传播理念与风格。央视新闻报道在选材上始终从“平”字出发,坚持不俯视、不仰视地看生活与社会,把新闻的核心定位在了普通人的身上,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新闻已经不是独家占有的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央视已经不再追求一些“一线”新闻的普通报道,而是把眼光聚焦到了快速时间所能到达的深度和独家的角度,做大“新闻1+1”评论,并选择退居到了新闻的“第二立足点”甚至“第三立足点”,敢于打破垄断,形成竞争,让新闻真正拥有不同的色彩。
2 社会环境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形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背景,它对媒介传播的控制最为明显。央视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新闻媒体获取线索的范围也大为扩展。国际新闻报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部分,因此,央视肩负起国际传播和传播国际的双重责任。《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揭露央视的“看”系列的设置,体现这种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如“2005年,在海峡两岸‘破冰之旅’后岩松首‘看台湾’,这是大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地、不带太多意识形态的概念去拍摄台湾”。“看”系列的诞生,央视不光是以一个新的方式树立起自己品牌和特色,也是在适应新的政治环境而进行新闻传播。
文化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央视的节目对民生的关注度更加提升,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视角,增加了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聚焦问题的报道量。白岩松说,《新闻联播》的改版就是转变过去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来设置议题的常规思维,而是把新闻选材逐步向社会各阶层靠拢。“走基层”系列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与不良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基层问题的解决。因此,社会文化理念的转变也是引起新闻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新闻变革的动因。经济的发展,引起技术的变革,而技术的进步引发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增加了媒介产品的丰富性,造成媒体竞争激烈化。央视也不断积极调整姿态以适应媒介技术带来的影响,新闻直播“常态化”就是最好例证。回看央视的直播史,从“三峡大江截流”直播到2003年新闻频道的开播,央视强调新闻报道始终在随技术而改变。
3 结语
【读《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07-10
服务发展心得体会08-14
关于个人发展心得08-08
入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09-13
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09-08
关于经济发展心得体会09-26
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07-18
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07-01
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心得体会08-02
教师层级发展个人心得体会范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