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

2024-07-05

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精选12篇)

1.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 篇一

应该如何科学地评价一节公开课

在校园中正确地开展公开课评价活动,规范评课行为,避免“模糊”评课,对正确引领三课活动发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化大有裨益。

其实,关于评课的方法、要求、环节与流程等,已经有许多定论。然而说得比较具体、清晰,且叙述规范,将操作内容表达清楚的不多。如果有人再能就各个学科的评课要点,进行分学科归纳总结,就更好了。

当然要是再深入一些,还可以从艺术风格角度进一步探索评课理论,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概念与规则,则对促进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风格艺术化大有好处。

1、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首先要评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必然、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我们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听课,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2)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2)要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7)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评师生关系(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评教学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也就是,当上完课时,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9)评课的注意事项

(一)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公开评价一节课,切忌带有个人倾向。

(二)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被听课老师共同分析研讨,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

(三)要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四)要以事实(数据)为根据,增强说服力。

(五)要做好调查工作,尽可能较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

2.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 篇二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圆的物体,或让学生动手做圆,通过学生的说和做,感知圆,从而从表面认识圆,再联系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就会引起学生比较高的兴趣,这时候老师再加以引导,教学就容易得多了。同时,教师也要多提升自身能力,多引导学生观察新事物,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在学校,教师每天都是同一个流程去讲课,学生对老师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都熟悉之至,久而久之,肯定会有厌烦之感。因此,创设与数学课相关的实物模型,或者现实中的事物,都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课上再配合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进而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充分利用课前谈话,在讲数学内容前,先说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故事,或者做一个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活跃、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有的放矢,为以后学会学习打下基础。设计教学目标,要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简单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就比较容易,学生学习也会轻松。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如下目标:(1)什么是圆心?圆心用什么字母表示?圆心能决定圆的什么?(2)什么是半径?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半径能决定圆的什么?(3)什么是直径?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以上问题,从而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和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为学生学习数学指明了方向,还教会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要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要学会基本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注重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一节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正确认识本节课的新知,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因而就爱学、愿学,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亲密。如在教学数的认识后,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用数的有关知识说出家长的电话号码来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教学实际中,学生最讨厌拖堂的老师。因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就要熟悉教学内容,熟悉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就要将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计划好,以免拖堂,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时间的分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时间的分配,既要考虑到复习以前所学的内容,又要考虑到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以及巩固练习等的时间。所以,认真备课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达到教学的有效效果。

五、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准确、恰当的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只依靠语言表述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语调,肢体语言的配合。我们日常中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言传身教”等都是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交流中的具体体现。恰当利用肢体语言,例如,手势、眼神和微笑可以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增加教师感染力,教学内容形象化,使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联系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课,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摘要:<正>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是每一位数学老师经常探讨的话题。上一节数学课,对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很容易,但是上好一节数学课,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要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还要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激情。上好一节数学课,不光是把教学内

参考文献

[1]韩梅.对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4).

3.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篇三

关键词 课前备课 课上调控 课后反思

一、课前备好课,事半功倍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数学课呢?

1.吃透教材是前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指挥棒。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认识角》这一课中,教材中的例2呈现了三种角:钝角、直角和锐角,这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角是有大小的,同时为下一课时“认识不同的角”作了铺垫。教材为什么要把这3个大小不同的角放在钟面上来呈现呢?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放在钟面上更方便学生理解、观察与比较(每个学生家里都有钟表,这样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就是钟面上有格子,便于学生观察,并判断出角的大小)。可以说,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能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2.读懂学生是基础。新课程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在《认识角》这一课中,对于认识角来说,仅仅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角的各个方面的理解。譬如,在课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角(普通角和活动角),在动手实践中体会角的各个特点。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是很感兴趣的,这种边动手边学习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精心预设是必须。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一定的情境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既有预见性又有生成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我们在为迎接精彩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与有效而精彩的生成相遇;反之,则不然。

教学《认识角》一課中“制作角”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角摆放到黑板上来,结果学生把角的方向都摆得一样,我当时没想到应该怎么处理。假如在备课时我能预设到这一点的话(事实上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再加上他们对角的感知还不够深刻,所以他们是很有可能照着前面同学摆的方向去摆放角的),我就可以这样来处理:你能把你的角摆得不一样吗?学生自然就会把自己的角转个方向,这样就不会每个角都同一方向了。对课堂的预设与前面所讲的“读懂学生”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必须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只有充分理解了学生,才能有效地预设,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成为一个富有变化的过程。

二、课上巧调控,立竿见影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并非其文化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够强,而是在于他不善于做“好导游”,不善于调控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有效地调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呢?

1.显示教师魅力。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在课堂上激情四溢、抑扬顿挫、完全投入的教师,是不会把教师的讲解当成“催眠曲”而无动于衷的。因此,教师不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去寻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开生面之景;让教师的亢奋引领学生的亢奋,让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2.发挥骨干作用。班干部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上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重视做好这支队伍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3.做好违纪处理。教师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要沉着冷静,循循善诱。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宜采用信号暗示等来提醒学生,如眼神、近站身旁、突变声调等,还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勤反思,受益无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呢?

1.反思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这些可供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2.反思不足之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今后再教学时就能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反思“教学再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教学再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4.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2014 篇四

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李红臣

数学课,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魅力无穷的„„”学生对它入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数学课堂气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

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实行民主平等教学关系,构建轻松的师生双面活动。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小声去讨论,有时大声争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主要部分。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

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思想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5.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篇五

东村中心校刘爱琴施青莲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好课的标准。

根据叶澜教授所阐述的好课的标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要上好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上给听课的人听的。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紧扣课标的具体要求,既不能把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同时,要体现三维要求。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材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新课标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了解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要求教师结合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要求、已有的知识和是经验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手用萝卜、土豆、纸板等做一个长方体,学生在切一切,拼一拼的 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

三、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

1、教学目标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教师为了更好的 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课标、教材要求,恰当的处理、使用教材。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测。同时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导入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首先让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白出各种图案,学生摆的是兴趣极高,这是,教师让学生算一算,你摆出了,几个图形,一共用料多少块小棒,早学生 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导入课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就为后面的 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过程中,科学地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 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 终身课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是教学回答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教学:

1、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2、自主学习探究时间充裕,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主体意识凸现,能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学数学。

5、学会数学地思维,敢于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6、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积极举手发言,应答面广,质量高。

7、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8、能有效的提出富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讲解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9、能引导学生参与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实践、交流和总结。

5、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随即调控能力强。

6、精讲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例如,我在教学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出现多种答案且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可以板书出各种答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对答案逐个分析,求得一致的结果。对一些开放题材也可以组内合作讨论。例如:三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全班有48人划船,其中大船每条限坐6人,小船每条限坐4人。要租多少条?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能过学生合作研究,列举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各租几条最合理。让学生研究,得出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究时间充裕,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六、巩固练习的巧妙设计

巩固练习的巧妙设计,要体现以学生的 “练”为主,同时体现练习的分层设计

1、练习设计科学合理,难易适中,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类型分为ABC,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自选题型来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性强。把握难点,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组织当堂测试,学生目标达成率在80%以上。

七、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课件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

然而一节好课是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应该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符合课标、目标明确、导入富有情趣,教学过程扎实、高效,练习分层,多媒体的恰当使用等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是:

1、教学中有时对数学课程与教科书的体系机构,内容及其组织方式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小学数学体系结构缺乏必要的了解。

2、教师中只能抽象笼统地描述数学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措施无的放失,对是否已经达成教学目标心中无数。

3、对自己设计的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教学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都比较单一,缺乏对教学问题和组织教学的设计。针对好课的标准和存在的困惑,我认为,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同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利用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媒体,使知识的呈现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练习设计要体现分层优化设计。

6.浅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篇六

《书经》有云:“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凡事有所准备,工作才能做得好,才能防患于未然。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有多高,教艺有多精湛,对教材多么熟悉,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你只有认真备好课,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才能走上讲台。认真备课也是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等等。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仅就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在备课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

数学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数学教学的指挥棒。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数学教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数学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教师备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把教材反复阅读后,再查阅相关资料,把教材读懂;在这基础上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最后是把教材的内容整合到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实现知识的“内化”。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够将课本的知识做到深入浅出,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明白易懂。

前天,我听了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的是小数除以整数,他在反馈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算一算,比一比。42÷3=4.2÷3= 和91÷14=9.1÷14=,这是教材P19的第一题。很明显这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

1也就是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在学生学完了小数除法的几种类型之后再来完成(最少还有两种类型,一是商的整数部不够商1的情况,二是没有除尽在小数的末尾添0继续再除的情况)。不然学生又怎么可能会做呢?就更不谈比较了,结果这位教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事与愿为。这里仅是一个反例,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只是抄教案,为了学校的检查而备课,没有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这种备课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保障,只有自己懂了,明白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可能更的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六年级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很多教师都知道课本中的两种方法(一是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二是变成乘以除数的倒数)。但为什么变成乘以除数的倒数?教师只知道用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引导,那么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其实在教学用书中还介绍了几种方法(一是用等式原理来推导,二是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推导,三是)。再如,练习九中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42÷15×6,即疏忽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这不仅是学生容易出错,就连教师也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唯有如此才能为上好课奠定一这良好基础。

二、在备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要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根据其年龄,个性等特点和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山发点和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使“教”服务于“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主动从学生的己知知识出发,寻找知识的切入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年龄特点、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班风纪律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聪明,而且好多的知识在教师没上之前就己经会了,而此时的教师不管学生知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学生学起来必然索然无味,长此下去必然就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这里我听了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感深颇深。该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决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有的是自学,有的是通过家长,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己经知道了9的乘法口决,如果按常规去教学学生肯定学得没有多大意思。于是该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了教学,她知道学生只是从表面上知道了9的乘法口决,但并不是真理解,于是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观察、比较9的乘法口决上,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9的乘法口决;同时最后还用手语操来帮助学生来记忆9的乘法口决。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是满载而归,效果明显,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总之,对教师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有利于教师把课教得更好,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深钻教材,读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探究、合作学习;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数学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真正做到把每一位学生教好,把人育好。

7.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 篇七

1 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

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但决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照搬,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当的调整内容的讲授顺序, 增减例题, 详略得当。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 注意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时, 注意看授课人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思维规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宜;内容是否科学、准确、严密;是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是否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连贯, 等等。

2 选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 体现教学内容的手段,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评价一个授课人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 主要是看他选用的方法是否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到, 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是否面向学生的实际, 时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及现代化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不再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超凡脱俗, 富有活泼性, 新颖性。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 还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 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 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3 数学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的核心, 是数学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一个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及理论, 这就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很高的艺术水平。我们在听课时要注意授课老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有趣, 深入浅出,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不庸俗, 并能在教授数学知识和讲授解题方法时给出明确的解题思路、给出内在的数学思维与方法。

4 现代化教学手段、学具的运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 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计算机、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 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学具, 也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具体形象,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演变成形象具体的东西, 使学生感到能看得见、摸得着, 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析、观察、思考的能力。

5 练习的分量和难易程度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结论, 还要能够记牢并熟练运用。这就需要练习, 练习的分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所以, 我们在听课时要注意授课老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是否有计划性、针对性, 练习的方式是否多样化。另外, 学生练习时, 要看老师是否巡回查看, 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出现的错误, 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6 教学时间的设计分配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听评时注意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 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 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 做别的事情, 即存在非教学时间, 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等现象。

7 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就像一个大舞台, 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 要想把这个戏演好, 必须有一个指挥全局的导演, 这个导演就是老师, 一个老师要做一个称职的导演, 就应把课堂组织得严密紧凑, 一环扣一环, 一步接一步, 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 并且始终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课堂教学上。除此之外, 还要看师生双方的精神状态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一堂好课应该是台上台下气氛融洽、精神饱满的。

8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师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才采取各种教学措施的, 通过教学实践能否达到教学目的, 这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谓完成教学任务, 一是指完成本节课知识的传授计划;二是既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传授, 又注意到了能力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一条任务的完成与否比较具体, 便于看出, 后两条任务的完成与否不易鉴定, 因为它们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我们在听课时要注意授课人对学生的能力和思想品德是否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看他有没有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

总之,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 应该懂得和掌握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和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坏, 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安生.怎样评价一堂课[J].教育文汇, 2004 (3) .

[2]佚名.如何评价一堂课[J].教师博览, 2009 (7) .

8.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篇八

一、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究竟要真正做到哪些环节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呢?

要备起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想学;要备重点。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學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显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一节对学生来说失去了兴趣的课堂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前我都会针对不同的课堂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

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运用这三种方式教学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数学的教学手段不能单一,单一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感觉到没有新鲜感,所以课堂上经常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做课件时,我们可以自己设计模板,在网上找到或自己用专业软件设出本课需用到的素材,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再根据我们设计的教案去制作课件。还有现在新课改,有的教师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不用老的实用的教学手段,我觉的在数学中应用“顺口溜”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解不等式组取解集的时候,同学们很难分清解集,于是我就让他们记住一个顺口溜:“大大取较大,小小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面对复杂的不等式组取解集时,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通俗易懂。

3.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并使花坛面积占矩形面积的一半。教师没有现成的样卷,没有既定的框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认真做好这块绿地的“规划师”、“设计师”,几十个学生几十幅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评价,既有啧啧称赞声,又有哈哈大笑声。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传统的提问模式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或者直接问:请说说“什么是——?”“——都包含了那些内容?”这样的问法,都是教师主动发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答案死板。这样的提问方式,时间久了,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提问的质量外,更应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

三、要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立足点应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乐趣无限的“数学环境”,同时尊重学生应是建立在如何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基础上的。要尊重知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让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固有的挑战性。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要给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要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并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且有数学爱好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四、注意情感教育

9.新课改下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篇九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备什么?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略”。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生活环境、动态变化。如:在备《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应设为“角与分的互化”。1

三、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道面积的意义;

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 “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四、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即: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叙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对0的理解也很深刻。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当教材还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也可制成课件进行演示。如教学“比多少时”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制成可随意摘取的挂图,学生可以方便取下来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图形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因此,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欲望。

3.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备课时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一辆客车有32个座位,正好坐满了,到站时,有15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六、备课要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节课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预设,为教学过程给教师调控课堂与驾驭教学留有可操作的空间,也给教师与学生留有创造和创新的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一旦开放,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学生的一个质疑,一个发言,一次讨论与争论,一段表演,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只有认可这样不确定性因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再现的才会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就现行教材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材提供教学资源做出合理地“裁剪与取舍”,并且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删与否,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宜的安排,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2.就课程的动态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流程。

3.就课程的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灵活性,也使教学进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七、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总之,备课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备课时注意什么?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因此,不仅仅要防止进入误区、知道备什么就行了,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如:2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自然数、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等)

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注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四、明确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推测法、验证法、实验法、联想法、分割法、拼凑法、探究法、类推法、择优法、归纳法等等)

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10.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 篇十

[标签:数学]中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1、方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代数和几何,所以这两个数学的分支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代数注重变化的能力,几何注重抽象思维、辨别图形的能力。所以说在面对代数和几何的时候要不同的对待。经过网上的查阅,主要看到的方法是这一种:

1.代数学习法。

⑴抄标题,浏览定目标。

⑵阅读并记录重点内容。

⑶试作例题。

⑷快做练习,归纳题型。

⑸回忆小结。

2.几何学习四大步。

⑴.①书写标题,浏览教材,②自我讲授,写出目录;

⑵.①按目录,读教材,②自我讲授几何概念及定理;

⑶.①阅读例题,形成思路,②写出解答例题过程;

⑷.①快做练习,②小结解题方法。

从以上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代数和几何的不同之处,但是也有相同点,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精华所在,比如归纳题型,可以说是总结。题目无论怎么变化,就是一张白纸,题目的难度就像是白纸的厚度,有的很简单,就只有一张纸,可以一眼看到底,有的题目很难,则需要一层层的揭开它。但是知识点是不会变化的。

2、习惯

如果说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外在的,那么数学学习习惯就要靠自己的培养了,看过一些教育活人生立志之类的书籍的人都知道“习惯可以决定的命运”。所以说习惯是不可忽视的。本人在习惯方面就做得不够好。我主要说说如下几点:

<1>.草稿

在打草稿的时候,字总是很大,并且很不整洁,这可以导致计算时的错误和后期检验的问题,本人“受益匪浅”啊!

<2>.审题

读题时候的认真也是很重要的,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做题的时候,做了半天都没做出来,也许是不经意的瞥了一下题目,或者是老师同学的提醒,突然发现出现了某某条件或者某某关系。于是题目很快就轻易解决,审题不清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或者浪费时

间,特别是在考试中,浪费了时间就很可能做不完题目,导致丢分。

<3>.效率

这一点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以前我也有过,不仅在数学这个科目上,其他的科目也有,比如,你做着做着,突然觉得很厌倦,于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许看到一个题目,很长很长,顿时就不想做了,发发呆,转转笔,Timegoesby,于是今天又要“奋战”到很晚了。如果久而久之成了习惯,那就很难摆脱了。

<4>.书写

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书写包括了格式,大家都知道,答案在试卷中只占有很少的分量,错了结果,扣一分,错了过程,也许就要扣得多了。而过程与格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注意书写。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习惯的培养却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平时注意有效学习,才能逐步形成使自己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看看一些培养习惯的资料,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一、坚持“先复习,再作业”和“边作业,边复习”的练习模式,养成阅读习惯。不少同学考试前比较注意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但平时做作业就不注意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进行归纳,感觉学习效率较差。做题前先整理一下课堂学到的内容,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多注意阅读,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而且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二、力戒“浮躁”作风,踏踏实实地进行学习。做作业不要图“快”,要在提高正确率的基础上再追求解题的速度。只有平时就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才能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时避免犯“低级性错误”。

三、加强学习反思,提高学习的效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常规活动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而反思行为则是自发地对其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能够促使行为向更理性、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考试、练习中发生的错误不时进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态度

11.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 篇十一

在几年科学课的教学中,我认为,科学课其实是实践课,教学时总离不开实验教学,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去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多动脑、动眼、动手、动口。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励学生用眼观察,发现问题

观察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时,我先给每组准备好一个易拉罐,一个烧杯,一盏酒精灯,一块小玻璃片,一张小毛巾,冰块,食盐,水。在易拉罐里装入冰块,将毛巾弄湿水,将易拉罐放在湿毛巾上,可在冰块里适当放些盐,在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易拉罐的下部边缘结满了小冰晶。在烧杯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有白气冒出;又在烧杯上面盖上玻璃片,片刻后将酒精灯熄灭,看到有水滴往下滴。在观察中获取正确的、清晰的事实和现象。

二、激励学生动脑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当他们看到易拉罐的下部边缘结满了小冰晶,有白气冒出,有水滴往下滴时,让学生积极动脑,灵活思考,找出发生现象的原因,再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易拉罐的下部边缘结满了小冰晶,这小冰晶是霜。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及细小的小水珠,它在高空中是云,的空中是雾。往下滴的小水滴就是雨。

三、激励学生动手实验,证明结果

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显著特点,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把准备好的物品发给他们。他们也把课前我布置带的东西拿出来,每4人一组,按要求、步骤、操作程序一样一样的实验。他们在易拉罐里放入冰块,为让实验现象明显,可在易拉罐里加入适量的盐,把看到的现象、结果记录下来。我观察了一组实验,他们认真细致,把食盐放在易拉罐里还进行了搅拌。经过观察、思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得出结果。由于毛巾上的水蒸气遇冷后在易拉罐边缘结成小冰晶,就是霜。从而加深了对霜的形成的理解。

四、激励学生动口研讨,说出现象、结果做好分析

要让学生说出做实验看到的现象、结果,才知道他们做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说错的大家就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让学生把看到的现象说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2.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 篇十二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还可将情感与态度融于知识与技能之中, 学生是在数学活动中学习, 感到自然亲切, 就能立刻融于课堂活动之中。学生为兴趣所吸引, 无法不主动参与。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数学老师应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 背数学, 练数学, 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二、评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否准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性目标包括经历、体验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 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首先是指能否从知识、技能和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其次是指对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把握是否正确;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 技能目标、过程目标要有明确要求, 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难易适度。

现在, 我们的教师就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往往只能从知识与技能两方面来设定, 忽视教学目标的过程性, 或者不能够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 有许多教师在设计《正负数》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生活的问题。 (3) 能比较负数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让学生经历探索负数意义的过程, 关于负数大小的比较并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是在七年级实现的。像这样没有给教学目标正确定位的教学设计, 又怎样能上好一节课呢?

三、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分析

(1) 看课堂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节课的整体安排和布局, 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来确定, 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或激趣导入新课 (一般3-5分钟) ;探究新知, 这是教学的核心 (一般15-20分钟) ;课堂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巩固与反馈 (一般10-15分钟) ;课堂小结 (一般2-3分钟) 。评价时, 主要看教师课堂结构是否严谨,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层次是否清楚, 过渡是否自然, 思路是否清晰, 重点部分是否突出。通常一节好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时间分配合理, 密度适中, 效率高。

(2) 看教法。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向。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重教, 不注重学生的学, 教学变成教师的单边活动。而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 不重视探索知识的过程与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一课时,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 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 要让学生经历猜测———操作实验———验证———应用的过程, 才是教学的关键。另外, 教法的选择既要多样化又要能够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与创新。

四、一堂好课的评价主体是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非常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训练, 相关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思维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学目标得到全面的落实。学生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大的提高, 自信心得到一定的增强, 继续学习的潜能应得到有效的开发。

因此, 课上得好不好, 归根到底应该由学生来评价。应把学生的反应当作评价的重要砝码, 这样才能给教师以相对广阔的个性展示空间。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讲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引起兴趣, 学生爱听。另一方面教师讲得的课注重实际应用, 紧扣考纲, 学生感到听了就会考好。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好的评价, 就得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而非障碍, 通过差异这个活动的前提, 促进生生、师生交流和最大面的交流,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好的评价, 就应当更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注重自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旧问题的解决到新问题的诞生, 必将激励着学生锲而不舍地走向新的探索的征程, 获得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故乡的水高中作文下一篇:音乐《摇啊摇》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