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支付业务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支付服务和产品创新乏力,迫切需要开拓便捷、高效的非现金支付业务,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主要支付系统。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银行代理等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联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支付系统的村镇银行数量较少。(二)线下业务为主,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较快。
因结算网络和功能尚不健全,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多以柜台业务为主,非现金支付业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村镇银行自主发行银行卡节奏的加快,基于银行卡业务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三)银行结算账户数量较少。
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晚,提供的支付业务单一,金融服务竞争力不强,导致银行结算账户存量较小,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全部银行机构中所占比例极低。二、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农村支付服务延伸不够。
从现有网点布局看,村镇银行主要在县城设立营业网点,只有少部分村镇银行选择在乡镇地区设置服务网点,而且村镇银行基本都没有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依然是资产负债业务,精力多投放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支付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支付服务对城镇和农村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相冲突,农村地区认知度低,在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支付业务种类较少,支付服务趋向同质化。
传统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居于村镇银行支付业务主导地位,且相对集中和单一。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本票四种业务中,村镇银行主要以办理支票业务为主。从电子支付业务看,村镇银行在所在地区布放的ATM数量不多,且多数没有申请银行卡收单资质,无法拓展商户和布放POS机,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改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功能局限于查询和转账汇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卡的申请和使用。此外,村镇银行主要由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起建立,运行方式、内部管理、业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差无几,且互相参照借鉴产品服务,导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不突出。村镇银行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非现金支付产品方面急需加强。(三)系统建设滞后,清算渠道有待畅通。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使用发起行核心系统,但系统更新完善一般滞后于发起行,导致系统功能不适合村镇银行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系统使用也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行维护费用。在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方面,虽然村镇银行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是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导致资金汇划效率低下,而且村镇银行未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便捷高效的网上跨行支付业务面临屏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阻碍了村镇银行提升支付业务竞争水平,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型银行纷纷推出线上支付服务,而村镇银行没有足够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业务。(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防控能力偏弱的村镇银行支付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而且很多员工是应届毕业生或非银行从业人员,经验丰富的支付岗位员工占比少,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现有工作经验积累不够,接受新业务、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弱,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支付结算领域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办理支付业务的合规意识不足。尤其是业务处理不断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务逐渐被替代,这些都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执法检查结果来看,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都存在着一定问题,相关业务潜藏着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会影响支付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三、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
XX年,银监会发文提出村镇银行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防止业务发展“离农脱小”。村镇银行应把县域农村作为蓝海市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度挖掘长尾客户资源,立足“三农”实际需求,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支付服务,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庭院经济经营者等有潜力的客户,加大营销力度,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特色支付产品,积极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网络,提升支付市场份额。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自身优势宣传,不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二)丰富支付业务种类,增强突发事件下支付服务能力。
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是现阶段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短板,村镇银行应发挥“小、快、活”的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原则上,增加业务种类和创新开办新业务。一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增加县域自助网点和ATM的布设,扩大银行卡受理渠道。二是创造条件开通银行汇票、商业汇票业务,丰富票据业务种类,引导客户办理票据业务。三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开展扫码收款业务,拓展县域农村地区商户,扩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速度和效率。四是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推进网银、掌银建设,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增加线上产品供给,提升突发事件下“零接触”支付服务能力,增强支付服务竞争力。(三)加强系统建设,畅通资金支付渠道。
支付系统的建设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的基础,村镇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和财务实际,逐步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畅通支付渠道。一是加强沟通合作,自主接入农信银系统。通过农信银系统在全国县域的广大网络,促使相关支付业务得到延伸拓展。二是借鉴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经验,组建村镇银行联盟。构建村镇银行清算中心,集中解决第二代支付系统接入问题。三是村镇银行要建立健全灾备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机房,确保网络系统安全,为各支付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创新和稳健经营的关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和经营环境背景,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健全内控机制。资金运营风险会随着不断创新的支付服务增加,要针对新业务新产品出台相应操作规程,尤其是票据、账户等易发生风险的业务,使内控机制覆盖所有业务环节,规范各项支付业务发展,从整体上预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机制可靠有效,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障业务快速恢复运行。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支付服务队伍。(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要增强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积极建立村镇银行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村镇银行回归本源,立足市场定位,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一是对于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中作出有益实践的村镇银行,政府应根据评估结果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应在村镇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等支付场景建设项目上,推进村镇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助其拓展支付市场。三是监管部门应在市场原则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相关监管指标等门槛,鼓励村镇银行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多层次服务网络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2.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 利息率高低问题
客观上来说, 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没有多少自主权, 利率的高低主要由人民银行确定。而且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贷款具有周转性比较强、期限比较短的特点, 应当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利率, 前提是不给贷款人增加负担, 同时又调动了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 筹集资金有很多困难
主要有三点原因: (1)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 对很多农民来说, 村镇银行是个新鲜事物, 农民根本不知道村镇银行是做什么的, 相比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农村居民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不太认可村镇银行; (2) 村镇银行大多数设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 农民收入低, 乡镇企业缺少资金, 导致大多数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太少, 进而贷款受到一定限制, 导致村镇银行生存艰难; (3) 村镇银行处在边远地区, 同时缺乏现代化技术, 设置的网点比较少, 很多农民把钱存在村镇银行主要是方便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 可以说是一种“为贷款而储蓄”。
(三) “三农”信贷压力大
一般来说,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发展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不是很明显, 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 对农民及乡镇企业的贷款, 村镇银行也比较谨慎。同时, 农业是第一产业, 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 村镇银行在农业信贷方面有周期短, 比较分散, 风险较大等特点, 而且没有经验可借鉴,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和盈利之间矛盾重重。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不能有效开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
(四) 信贷风险比较大
由于所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变现能力强, 但作为农民具有变现能力强的抵押品几乎没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农民贷款后违约, 执行贷款合同根本没有保障, 对村镇银行来说, 贷款就成了呆账。同时, 有很多农民, 抱着“反正是国家的钱, 结果贷款到期后根本就不归还, 使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盈利组织, 盈利的目的根本就成了一纸空文。
(五)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 国家对村镇银行等较小的农村金融机构, 太多的政策倾斜, 比如银联公司对村镇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门槛太高, 要求入会费用达300万元, 使得村镇银行没法开办信用卡业务, 这样给农民存取款, 支付结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与其他金融机构比较, 没有竞争力; (2) 由于村镇银行在成立时负担比较重, 国家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 导致村镇银行经营步履维艰。而且,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包括村镇银行, 使人行的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共享, 使村镇银行好像“井底之蛙”, 无法得知人行有关的征信信息, 从而会加大信贷的风险。
(六) 业务范围太广, 没有体现特色
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 与其他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经营业务范围上没有明显区别, 村镇银行不但经营一般的存贷款业务, 也经营中间业务, 没有体现出村镇银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没有开发特色产品, 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 全面扩大村镇银行资金实力
作为村镇银行, 一要深入农村的各个地方, 快速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 了解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动员农民、乡镇企业把多余的资金存在银行;二要加快村镇银行的硬件建设, 通过科学的金融手段和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农村、农业的闲置资金存在村镇银行;三是针对农村特点, 在偏远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 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四是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 实现盈利的目标。
(二)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 从思想上, 加强对员工金融法规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 (2) 从技能上, 开展全体员工从业技能的培训, 同时严格考核过关, 业务不过关的员工, 一律辞退, 从业人员必须达到思想先进, 品德高尚, 业务精湛的要求; (3)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 首先, 从全国著名高校的引进一批与金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其次, 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 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1)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农民不了解, 所以要切实做好村镇银行有关的优惠政策的宣传, 同时加大农民对基本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 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 利用村镇银行的优势, 参与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 (2) 抓住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使村镇银行立足农村, 面向农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 优质, 高效的特色服务; (3) 学习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验, 在每个网点建立健全农民的信用档案, 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让农民相信村镇银行, 依靠村镇银行存贷款, 搞好新农村建设。
(四) 加强金融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 需要对症下药, 开发有利于“三农”的金融产品, 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担保产品, 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 简化各种贷款手续, 使农民真正得到村镇银行的实惠。除了常规的存贷业务外, 可以适当地发展一定的中间业务, 从而实现盈利渠道多样化。
(五) 尽快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低, 有关农村、农业、农民保险的险种发展比较落后, 农村信用体系严重滞后, 而且农民可以用于抵押的产品缺乏, 村镇银行借贷风险太高, 很大程度上由村镇银行本身来承担风险, 对农民约束力不够, 因此, 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而且在相关担保法条文中, 增加对农村担保抵押品的规定, 加快“三农”保险的建设力度, 降低村镇银行有关“三农”信贷的风险, 稳健开展新农村建设。
(六) 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由于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比较少, 专门成立一个监管组织, 难度比较大, 我们可以共享银监局下设的分局资源, 针对不同区域的村镇银行进行监管, 对大小不同的村镇银行采用差别监管。促使村镇银行健康稳步发展。
总之, 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调动银行员工与管理层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采取激励措施形成合力, 推动村镇银行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 2011 (05) .
[2]蒲蓉.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09 (10) .
[3]张有.四川、吉林做先锋两村镇银行挂牌[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 (03) .
[4]静大祝, 张国春.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05) .
[5]谢金楼, 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10) .
[6]韩亚健, 王玉锋.少数民族山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当代经济, 2009 (19) .
[7]方伊舟.浅析中国村镇银行营运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0) .
[8]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 2010 (10) .
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三农一、吉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概况
吉林省为了更好地响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决定要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鼓励发展适应吉林省“三农”发展特点的村镇银行。2007年3月1日,吉林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和吉林省磐石融丰村镇银行两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始营业。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由吉林市商业银行发起,会同88名自然人投资组建,注册资本金达2000万元。另外一家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由辽源市城市信用社发起,会同3家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6个自然人出资组建,注资资本金同为2000万。截至2012年年底,吉林省共设立村镇银行24家(含已获批筹建,尚未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其中,长春绿园融泰村镇银行已于2012年12月26日获得开业批复,尚未正式运营;公主岭华兴村镇银行、公主岭浦发村镇银行已获批筹建。近年来村镇银行经营规模扩张较快,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2年年底,吉林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51.9亿元,较年初增加68.8亿元,增长82.8%。各项存款余额133.2亿元,较年初增加61.2亿元,增长84.9%;各項贷款余额78.4亿元,较年初增加39.8亿元,增长102.9%。不良贷款率0.4%,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本年利润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自身必须在抓紧机遇的同时,认清各种问题的存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能够有效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存在偏差
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以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盲区,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金融企业,其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驱使下很难实现其既定的经营理念。所以,从各地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营来看,其市场定位与政策性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并未把资金全部服务于农村中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呈现出大额化、脱农化和短期化。
(二)创新能力不足
吉林省村镇银行受软硬件环境条件的约束,一般只能办理传统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而银行卡、电子银行、外汇业务等还无法办理。电话银行、担保咨询、投资理财等新型业务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办。而且其支付结算手段单一。大多数村镇银行依托于他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国内对公结算,而为个人结算业务大多还在使用存折。同时其在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
(三)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政府对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尚未制定和出台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免税政策也需要有政府的文件作为依据才能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申请优惠贷款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无法给予优惠利率的再贷款支持。三是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力分散在央行、银监会和省级以上政府等多个部门手中,致使国家及地方优惠和支持鼓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层级多、环节多、过程长、操作难等问题。
(四)专业性人才匮乏
村镇银行与大规模的商业银行相比,在经营规模、待遇及未来发展前景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村镇银行中懂业务的专业性人才匮乏,熟悉农村金融环境并且能够开展特色性金融业务、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短缺。同时,专业性人才往往无法接受村镇银行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这就造成了目前村镇银行吸引专业性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村镇银行须明确自身“服务三农”、 “农民的银行”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在家从事劳动的人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树立自身在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和稳固的客户基础,从而履行支农重任,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吉林省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寻找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二)加强金融创新
吉林省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业务经营灵活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创新。一方面,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村镇银行应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帮助经济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解决其资金需求,并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并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农民除了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求,村镇银行可依托发起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同时村镇银行员工要深入农村基层,充分了解农产各方面的实际,提供其他金融机构难于做到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支持村镇银行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一是探索“发起银行+当地政府”控股模式。发起银行以较少的出资金额实现对村镇银行的控制,地方政府也有动力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实质性扶持,并推动其切实为“三农”服务。二是加快建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通过其专业化经营和管理,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减轻村镇银行开办初期的成本压力,落实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银监会应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要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同时适当放宽刚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向“三农”等特定领域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三是畅通支付结算渠道。中国人民银行要尽快协调解决好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难题,使其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及办理银票汇兑等基本功能,加速村镇银行支农和自身发展的步伐。四是将村镇银行发展纳入农村经济金融整体规划,支持其提高对经济的渗透力,使其尽快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
(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4.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要: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网上银行凭借其服务便捷、成本低廉等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的无界特点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网上银行,已成为提高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网上银行业务发展为切入点,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探析,并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有效提升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网上银行 网络安全 法律体系 金融服务
引 言:网上银行又称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等,是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的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
随着网上银行的业务量持续的加大,快捷方便带来了巨大的效率,于此同时,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客户与银行,尤其是在出现网上银行盗窃侵权行为发生后,银行与客户的责任认定成为了法律纠纷的焦点,同时在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下,不利于网上银行的整体发展。
一、网上银行的特点
与传统银行相比较,网上银行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础,创建独特品牌。网上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是面对面的与客户接触,一切交易和沟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营销理念从过去的注重一般性金融产品的开发和管理,转移到以客户为核心,根据每个客户不同的金融和财务要求,量身定做个人的金融产品并提供银行业务服务[1]。网上银行的具体特点还有如下几点:
(一)网上银行组建成本低。网上银行采用开放的技术和软件,其客户端采用公共浏览器软件,不需要银行去维护、升级,银行可以专心于服务产品的开发。网上银行只需要一些高级银行业务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创立安全的网上银行的全部费用为100万美元左右,只相当于传统银行业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花费。
(二)网上银行打破了地理限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比较低,可将节省的成本让给客户,使贷款利率及相关业务费用降低,以此来吸引客户,并与传统银行挣抢业务。
(三)网上银行不受时空限制,真正实现“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网络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这为网上银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发布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银行。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网的银行,随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
2012 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5800万人,较2011年增加了1800万人,增长率为45%,使用率为19.3%。另外,在业务发展方面,各大银行不断完善各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网上银行业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2]。
目前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人群大多为23-35岁、高学历的白领人群。同时,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用户大多为企业职员用户、高收入人士,而国有四大行的用户则主要是“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工作者”。对此,《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指出,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已经从“用户培育期”进入“用户教育期”。当前网上银行发展的真正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只有当网上银行用户具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在使用频率和支付金额方面具有较大的突破。总体而言,服务推广和用户教育应当是未来一段时间各银行最重要的工作。
三、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银行组织形式,网上银行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遇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发展网上银行有着更多的制约条件。
(一)网上银行使用业务具有局限性
目前,网上银行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多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科学力量 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远或落后的山区很少或没有网上银行。而且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光纤覆盖率还很低,网络带宽仍是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严重滞后,如网络必需的服务器、防火墙和操作系统等技术和设备都完全依赖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金融信息化工程——“金卡工程”推进的速度较慢,效果也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基础电信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国有大银行的垄断性竞争以及大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三)网上银行赢利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网上银行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上网人数与网上消费不成正比因此企业 和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量还处于低水平,网上金融交易规模也只占很小比例,网上银行的客户层面比较狭窄,人数较少,平均成本又较高,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网上银行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支付服务,中间业务收入也很少。网上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较强,而发放贷款的功能较弱,难以形成靠存贷利差赢利的机制。目前,国内大部分网上银行均处于投入阶段产出还较少。
(四)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网上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 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 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
(五)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政府的立法还比较模糊,还在探索之中。1997 年修订的《刑法》增加了计算机犯罪的内容,1999 年实施的《合同法》中有关于电子合同有效性的法律原则。但总体来看国内法律法规还不能给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也无法对网络交易中出现的争端予以公正的裁决以保护正当的权益。
而一些基础性的法律,如《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业务,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起作用,致使银行在与客户发生纠纷时可能处于无法可依的地步,客户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订经济合同时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电脑黑客却可能利用法律的空隙进行各种欺骗客户迁罪银行以牟取利益的行为。上述种种情况,都将影响网上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打击客户使用网上银行业务的积极性。
(六)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产品多是传统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实现, 网络银行主要起到一个增加传统银行业务服务渠道的作用,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虽然比早期网络银行,银行业务有了一定的重组和再造创新,比如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代理交费、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等,但总体而言,在产品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
而且,国内各银行所推出的网上银行业务差异化程度小,以个人金融产品为例,国内个人网上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基本上都是账户服务、投资服务、信用卡服务、资讯服务等无差别化产品,没有自身的特色和创新,缺乏明确的不同层
[3]次的客户群。这样必会降低客户对网络银行的兴趣,制约网络银行发展速度。
四、完善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网上银行采取更严密的安全措施,确保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如多种防火墙、SSL协议、128比特加密、电子认证技术、SET双重校验标准等;安装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产品的补丁程序;随时与软件厂商保持联系,取得最新的补丁;对整个网络进行经常性扫描,随时发现安全隐患;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计算机安全知识,使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信息。
(二)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加强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建立满足不同收入阶层需要的理财服务体系, 借助电子渠道优势,加快创新步伐,挖掘客户贡献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目前网上银行的主流产品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束缚。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连通全球的特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三)完善法律体系,为网上银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立法机构要和银行部门密切联系,随时关注网上银行发展的动态和漏洞,及时的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
2.尽快制定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作为支付指令的法律依据。
3.明确对网络犯罪的界定和处置,制定专门的法律,为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特别是电脑网络黑客)提供保障。
4.明确电子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法律判决的依据,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保障有力。
5.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监督管理,发展网络安全产品,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
6.制定完善的社会网络使用信用制度,促进网上银行的规范发展,逐步降低各种风险。
7.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的合作,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问题,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4]。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
细分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网上银行的吸引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库,全面把握每个客户的金融交易特征和投资个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扩大网上银行客户面。针对大型企业而言,目前企业的资金流向管理、内部现金管理都是网上银行重点考虑的方向。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成自己的财务系统或者是ERP系统,他们迫切需要银行与之对接,实现企业对资金的一条龙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对企业理财服务的关注程度更为密切。
(五)拓宽赢利手段
商业银行要转换经营理念,实现网上银行从免费服务向有偿服务的转变。经 过几年的发展,随着客户和市场日趋成熟,免费服务将不再是网络服务的主流,网上银行已经开始考虑赢利问题。银行不可能永远提供免费的午餐。网上银行在技术上也有很高的投入,只有获取了适当的收益,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总之,网上银行是21世纪银行业的必争之地,网上银行把银行业的经营拓展 一个新的领域。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起步中的网上银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全球很多银行都加快了开发网上金融服务的步伐,不断推出新的网上业务品种。
总结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是网上银行得以发展的前提。网上银行只有把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立足之地。在网上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因素:安全性能是立身之本,有特点的赢利模式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技术的应用是灵魂,高超的市场营销手段是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5.研究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篇五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一)村镇银行概念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虽然建筑论文发表/jzlwfabiao/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营业网点较少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1-2家营业网点,因为营业网点较少,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形成区域优势,无法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网点少,还会降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金规模不大又会影响信贷业务的扩展,最后陷入无法扩张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镇银行缺乏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和缺乏农户信任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应积极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也应该享有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为村镇银行争取各类优惠措施,例如鼓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设账户,提高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影响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工作为扭转人才匮乏的局势,村镇银行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和培养工作。一是提供相应的优厚条件,引进一批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行人才储备计划,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定向招聘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品德优秀的复合型团队。
(三)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村镇银行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一是对农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为明确农户的真实需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贷人员既能切实掌握农户的真实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营销方案,又能避免因为信贷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建立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村镇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农户的忧虑,必须做好形象宣传工作。一是引导各类新闻媒体,为村镇银行发论文发表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引导当地媒体,因为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只是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也集中于此。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落实各村庄内部的宣传工作。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各村委组织学习村镇银行的相关材料,打消农户心中的焦虑;同时还可以运用村委的广播宣传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公众的存贷款信心,通过扩大储蓄人群,壮大资金实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6.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例
蔡嘉瑶
摘要: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响应国家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面对现阶段中国仍存在大部分乡镇金融机构空白的商机,近年来大批城镇银行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黄冈市蕲春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实际调研,分析了现在城镇银行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现阶段城镇银行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中银富登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出台政策,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已开业440家。
2011年4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村镇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开业。该银行是由中国银行与新加坡淡马锡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独立法人,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接下来我们就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例研究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
二、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
(一)吸收存款能力不足
首先,城镇银行网点少,一般而言一个县级区域内只有一两家城镇银行,自然而然吸收存款的能力从数量上就不足。第二,存款资金来源不足,作为设立在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本身业务经营范围就在经济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对象是农民,盈利能力弱,收入来源少,闲散资金更加贫乏,导 致村镇银行存款来源不足。第三,缺乏知名度,村镇银行本身就是新型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又少,知名度不高。在我们调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富登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村镇银行,有多类媒体大肆宣传报道,在经济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农村当地的居民对该银行却是从未听说,更不用谈去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了。
(二)风险控制困难
城镇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经营理念是薄利多销,该行可提供5000元到100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小额贷款;贷款申请周期在3~5天;贷款方式灵活,尤其是在采用抵押贷款与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时,还可放大贷款比例。如抵押价值100万元的房产,一般商业银行只能贷到抵押物的50%~70%,该行根据个人信用最高可贷到抵押物的150%,即100万元的房产作抵押最高可贷到150万元。虽然宽松的贷款政策有利于贷款业务的扩大,但是农户的偿还能力毕竟有限,落后的农村区域经济下,资金的流动性显然较慢,加之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不良贷款发生的比例与风险控制也是城镇银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三)农户信任不足
尽管城镇银行设立的宗旨是帮助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业务政策也向农村当地有所倾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职能却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与农民的信任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首先网点少、缺乏知名度就导致农民对城镇银行完全不了解,在办理金融服务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开设时间长、自己较为熟悉的如农行、邮政储蓄、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在听过我们对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介绍以后,更有农民表示听名字感觉像是私人银行,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国企。此外,在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下,农民们对银行贷款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门槛高、手续麻烦、审批慢这样的印象之中,所以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私人无息借款。(四)外部竞争压力大
第一,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开设时间长、在农村当地知名度高、农民信任度也高,这就使得发展尚未成熟的新兴城镇银行在竞争中丧失了先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第二,存在较大的潜在竞争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把战略眼光投向国内,以避开激烈的城市金融竞争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之国内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开始着手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产品,这就造成了更大的竞 争压力。第三,缺乏政府政策扶持。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三、解决城镇银行发展困难的建议
(一)拓宽筹资渠道
增设城镇银行的网点,扩大经营范围,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城镇银行在农村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和基础设施,从而使筹资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提高城镇银行在当地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城镇银行面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理念以及国家对城镇银行的充分支持,同时对城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对农民贷款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推广,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城镇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关键,提高银行业务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如加快审批速度,开设多个窗口,让客户少排队,加强对职员的培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树立品牌意识,从而让农民信任,增加业务量。
(三)加强风险控制
提高银行的业务水平,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提高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招聘时提供丰厚条件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团队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审批团队。
(四)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要明确农户的市场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调研的形式,去到农户家中,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明确农民的切实需求和农村的市场导向。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放大贷款比例,增加贷款额度。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卓武扬,黄小宁.再论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J].农业经济,2009(7)。
[2] 陈跃雪,孙塔章,赵生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税收政策着力点[J].税制研究,2009(11)。
7.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村镇银行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显露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等问题。截至2009年6月末, 在全国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2945个乡镇中, 西部地区就有2367个, 而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仅有287个和291个。[1]由此可见, 西部依然是乡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缺乏的地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 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西部地区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区域分布、产品创新、资金来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条件, 提出了适合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路, 以期能为村镇银行在西部地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从2007年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 到2009年12月为止, 全国共成立148家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有50多家, 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意见》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东部省份之后, 发起人倾向于在东部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却超出了监管部门的设想。这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 无疑表明西部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东部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西部村镇银行的分布也不均衡, 就目前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来看, 西部12个省区中, 除西藏外, 其余11个省区均已成立了村镇银行, 但村镇银行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其中, 四川省以14家居首, 其次是重庆、甘肃和内蒙古, 各有6家。
作为一个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由于成立时间不长, 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 其中一些地区的村镇银行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截至2009年6月末, 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万元。但也有很多地区的村镇银行在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以四川省为例, 它是最早实行村镇银行试点的省份, 但目前在四川省已经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中, 只有两家实现了盈利, 其他12家目前均亏损。类似的情况在西部并不少见,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推陈出新, 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将会步履蹒跚。
二、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平衡
村镇银行分布区域偏于西南且多在发达地区。在西部地区已成立的50余家村镇银行中, 四川省的14家、重庆市的6家以及云南省已成立的2家村镇银行 (玉溪兴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 都设立在比较富裕的地区。但在发达地区开设村镇银行实际上是有违政策初衷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 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然而, 对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西北地区, 村镇银行的数量与其形成巨大反差,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现在仅有1家设在建设兵团的村镇银行。
造成村镇银行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西北地区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以及金融机构对商业风险的规避。《暂行规定》中要求, 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须是法人金融机构, 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已经上市的法人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西北地区参股成立微型村镇银行缺乏动力, 而本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只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参股在自己的身边成立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的意愿较低。对于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业务扩张, 资本充足率普遍达不到《暂行规定》的要求, 因而造成了西北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滞后于西南地区。[3]同时, 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且风险相对较高, 加之与不熟悉的个人“合资”难以掌控, 因此, 西北地区的商业银行普遍对投资村镇银行缺少足够的热情。
2.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在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能有效缓解当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 很多农牧民还想获得除信贷服务以外的其它更多金融服务的便利。目前, 西部地区大部分村镇银行盈利渠道单一, 由于其规模较小, 资金有限, 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 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理财产品、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卡等业务, 服务产品相对较少, 一些村镇银行即使与出资行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 出资行也往往通过储户末位账号确认其为村镇银行储户, 而拒绝支付。这就使得村镇银行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从而缺乏竞争优势。[1]
贷款业务中, 部分村镇银行所采取的担保和抵押模式显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物的现状, 从而不能满足农民的融资需要。西部地区贫困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较低, 产业启动与规模扩大所需要的资金难以解决, 资金缺乏已成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首要障碍。
3.认知度低、吸存困难
首先, 村镇银行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 吸储难度较大, 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5]因为村镇银行互相之间没有联网, 都自成一体, 存入的钱还必须到存款银行取, 尤其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 给当地居民取钱带来了不便, 因此降低了农牧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热情。除此之外, 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目前还都没有展开银行卡业务, 没有银联卡,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带存折, 这也会影响客户存款积极性。
其次, 群众对村镇银行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 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 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此外, 农牧民不了解其经营宗旨、业务范围及发展前景, 担心上当受骗, 不敢将钱存入村镇银行, 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6]
4.缺乏竞争力, 抗风险能力弱
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还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由于一些法规政策的不到位, 客户从村镇贷款额度不大, 却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农信社多年来从事农村信贷业务, 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信社相比, 村镇银行在竞争优质客户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另外,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拓展和农发行经营理念的转变, 也加剧了村镇银行在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不利竞争。
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 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农民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较低, 信贷资产质量差。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 银行规模小, 贷款户数和笔数多、金额小, 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这就加大了其经营风险。另外, 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为农业、农民, 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严重的风险隐患, 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7]
5.服务对象偏离“三农”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一种制度创新, 是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缝隙”空间的补充。而为服务“三农”而设的村镇银行, 其主要职能还是为农户服务。但目前有些村镇银行偏离了办行宗旨, 出现了盈利性与政策性之间的矛盾。[2]
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 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 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 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很难实现最初的经营理念, 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同时, 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少, 对农村地区情况不熟悉, 导致服务覆盖面低, 贷款不能真正发放给有需要的农民。另外, 西部地区授信、担保网络建设滞后, 业务处理手段落后, 也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地区、支持“三农”的服务水平。[9]
6.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暂行规定》要求, 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 年以上, 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 (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 的工作经验, 并具备大专以上 (含大专) 学历, 要求工作人员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按理这些要求并不苛刻, 具备该条件的人员也不少, 但事实上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这类人员现大都供职于各个金融部门, 其工作较为稳定且收入待遇与当地工薪阶层相比尚属中等偏上,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试点机构, 愿为人先者当然不多。
西部村镇银行一般设在县城或村镇, 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在招聘具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的员工时缺乏足够的地理优势, 导致招聘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给开展业务带来了一定困难。加之没有高薪激励, 也难以吸引和留住金融人才。因此, 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仍然是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0]
三、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建议
1.发展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
在空间布局上, 村镇银行不宜统统进入西部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而应在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 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以达到县域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极大, 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 农村金融业务又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 西部地区在村镇银行建立的过程中, 应坚持产权制度模式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金融剩余规模以及金融机构分布特征等情况来发展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不能只为发达城市服务, 更要为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金融机构网点极度缺乏的村镇服务, 这也是金融主管部门选择西部地区作为发展村镇银行和规范民间金融试点的初衷所在。笔者以为, 可以通过政策激励等手段鼓励在西北地区建立更多的村镇银行, 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农牧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担保抵押模式
针对西部地区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 应逐步扩展城市地区开办的标准化保险、代理、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业务, 以满足客户多样化要求。同时, 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如区别制定小额信贷制度, 灵活设计贷款品种, 构建全面的区域性小额信贷供给主体, 形成市场化的小额信贷定价。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办的各类中介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 从而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10]此外, 还应当考虑在西部地区某些特殊地域的村镇银行开展外汇业务, 因为一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是占主流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多个中亚国家接壤, 很多商品都是需要出口的, 并且以前就存在民间外汇市场, 这说明开展外汇业务有一定发展空间。
在担保抵押程序方面,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 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 完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 通过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方式, 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在特定地区, 与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可考虑沿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用任何抵押, 穷人也能贷款。在担保方式上,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 (外资银行) 摸索了一条公务员保证担保、农户联保、农业龙头企业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路子。2009年7月8日, 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宣布其无抵押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正式启动。第一笔贷款已审批成功, 发放给了当地农户。这是西部其他地区村镇银行可以借鉴的。[2]
3.努力增加公信力, 积极寻找广泛吸存路径
将村镇银行设立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 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 加强村镇银行业务宣传, 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建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 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可信度。
在吸收存款方面, 宁夏、四川等地的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对当地的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 从而缓解了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问题, 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国家应给予西部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 村镇银行职工也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角落, 及时了解农民及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此外, 股东也可以在村镇银行开设账户, 办理存款业务, 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
4.优化经营环境, 适当增加营业网点, 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适应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配套相关政策。除了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以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存款保证金制度及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以解决存款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 面对经济信用环境欠佳的县、工业基础极其良好的县、纯粹牧业县, 当地村镇银行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1) 网点增设应适当放宽。
西部县域中各类小客户缺乏先进的自备交通工具和时间, 一般偏好就近办理金融业务。[13]尤其在西北这样地域广阔的地区, 每个县域之内的乡镇距离较远, 数量太少的村镇银行就会让农民觉得存贷款不方便而就近选择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银行。所以, 为了进一步增强吸存能力, 提高支农水平, 应该在不同的乡镇设立支行, 以便为农民更好的服务。
(2) 加强风险管理。
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 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 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 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定发展, 村镇银行从组建之日起就应该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并要推进市场化运作, 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5]
5.村镇银行定位要明确
发展村镇银行, 必须找准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定位, 联系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东中西差别的实际, 保持村镇银行的本色, 必须与西部农民的现状相吻合。由于农业贷款的低收益性, 国际上涉农的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大都不超过20%, 有些不超过10%。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银行偏离了办行的宗旨。但是, 作为为服务“三农”而设的村镇银行, 其主要职能还是应为农户服务, 这个方向不能动摇, 否则, 村镇银行就失去了其成立的意义。[15]
因此, 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使村镇银行切实为“三农”服务。如进一步加强对所得税、营业税等税制的研究, 从减免年限、课税基础以及税率等方面依法提出减免和优惠建议。
6.提高员工素质, 吸引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 除加强人员素质外, 应针对多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业务人员。在多民族地区, 语言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并且一些少数民族的贷款需求也相当迫切, 尤其是农牧民、棉民、果民等, 可以选择其中优秀的符合专业要求的人员进行特殊培训, 一方面, 可以方便民族同胞的贷款;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银行服务范围, 吸引更多的客户。
至于从业人员的学历、待遇问题, 除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外, 更应重视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人员, 特别是可以通过灵活的制度创新吸纳人才, 如采取挂职锻炼、优先晋升等政策激励。同时, 应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以保证村镇银行的顺利经营。总之, 村镇银行应尝试多样化的市场化劳动人事制度和员工激励制度, 打造爱岗敬业、活力充沛、善于创新的员工队伍, 推动村镇银行的跨越发展。
四、结束语
村镇银行的成立在为“三农”提供了及时、有效、稳定的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是政府主导型, 因而具有明显的政策依赖特征, 致使村镇银行要进一步发展会遇到很多阻力。因而必须针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特点, 从内而外地清除障碍,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展业务、优化服务, 只有这样, 才能使村镇银行深深地扎根西部, 枝繁叶茂, 惠及“三农”。
参考文献
[1][4]王大威, 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 2009, (11) .
[2][8][12]余晓洁, 刘琳.中国村镇银行缘何盈利[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9-08-17.
[3]孙峰.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成立缓慢[J].中国金融, 2009, (18) .
[5][14]张俊光.欠发达地区组建村镇银行困难重重[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8, (02) .
[6]侯俊华, 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07) .
[7]周庆海, 刘灿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N].金融时报, 2008-06-16.
[9]王宗彦.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难点与对策[N].中国特产报, 2010-01-20.
[10][11]田颖莉, 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8) .
[13]应宜逊.关于加快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上海金融, 2009, (12) .
8.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f2009)04-0067-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日益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的变化。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地拓展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中间业务的高速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界定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的业务,通常包括那些虽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前者是指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后者是指那些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现实资产和负债的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即狭义的表外业务。
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将其划分为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和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从人民银行的规定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广义表外业务的内容基本一致,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或有债权债务类业务,不同的只是我国将涉及证券和保险业务的部分服务类业务放在或有债权及或有债务业务中来管理。这主要是根据我国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而做出的选择。
据此,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给出如下定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的基础上,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其资金,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而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中间业务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出来,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又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2007年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强调指出。大中型银行要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现在的17%提升到40%至50%;城市商业银行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现在的3.67%提升到20%。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中间业务。但因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而且品种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但基本在于传统业务领域。对知识含量高的投资银行业务涉足不多。同时,一些中间业务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无法收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1中间业务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根据《佐思研究报告》2007—2008年各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统计,2007年,除了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例略高于15%,其他上市银行(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低于14%;2008年,除了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例高于16%,其他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低于14%。据了解,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70%以上,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莱克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弥补全部支出的73%,香港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然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益比重不超过10%。
2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依赖较大。对投资银行业务、交易收入业务、私有权益业务、信托托管投资业务、咨询业务、基金业务等新型业务创新不足。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知识含量较高的对外投资业和投资管理业务,而且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类业务的依赖性小。虽然在我国有分业的客观因素,但我国中间业务的层次性较低的实际状况也很明显。
3中间业务的服务收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显然,这样的收费,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是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2.25%,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利差达3.06%。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在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但在经营理念和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贷业务,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及经济效益性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
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以至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销,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要贯穿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个过程。实现“十个转变”:即在经营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样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上述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对上级银行推广的中间业务,只强调一个“有”字,零散地分布在对公信贷、个人信贷、国际业务、会计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特点,各职能部门往往只能各自开发、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之间难以衔接,缺乏对中间业务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其次,建立中间业务初级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第三,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各商业银行可考虑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能,新成立一个综合业务部门来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各项中间业务。第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确保中间业务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第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在央行确定的分类指导费率范围内,商业银行费率要与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风险系统相联系,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转嫁,降低信用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1咨询业务。银行的咨询业务范围极为广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项目的投标、合作、建设和生产销售的机会愈来愈多。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咨询业务,以保证有竞争力的国内优秀企业不会因信息滞后或缺少国内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信用签证等原因而错失良机,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
2信息咨询业务。开办信息咨询业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商业银行应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咨询业务:一是有偿提供可对外公开的金融情报,为客户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外汇、人民币价格走势、信息数据及金融市场方面的服务:二是开展咨询和市场调查,对企业资信进行评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等进行调研活动;三是银行受托,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参考;四是提供中介服务。即银行为客户进行经济合作和商品交易充当中介人,为客户牵线搭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收取中间服务费或交易中间费。
3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付款单位的开户行督促付款单位按契约履行付款职责的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一是信用担保,即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保证和促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即为融通资金提供担保,如为借款、延期付款、海关免税、保释金、透支和补偿贸易等提供担保。
4信用卡业务。银行信用卡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业务外,还可大力发展代客买票、预定酒店并预交定金、预定一些消费场所的场地等业务,使得信用卡同时具备一定的IC卡功能。
5转账结算。我国已对传统的邮电传递凭证的转账结算进行了改革,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利用卫星和其他通讯网络建立了电子联行对帐系统,实行同城清算系统的电子化建设,但仍受银行电子化技术的制约。因此,今后我国银行的发展方向仍是完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改进并提高电子联行应用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城市网络、区域网络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相连接,加速资金周转,同时继续推动同城自动化清算系统的建设,实现账务处理自动化。另外,发展网络银行成为我国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服务。
6银行卡业务。虽然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在尽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统一协调的银行卡网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创新。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1)功能创新。大力开发银行卡的消费信贷、一卡多户、长话(市话)服务、网上购物、贷款融资等功能。实现银行卡功能的多元化,使银行卡业务渗透到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应在联合的基础上,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积极试点IC借记卡及IC银行卡。(3)机制创新。国际上如万事达卡组织、VISA卡组织等大型的银行卡集团的发展都证明公司化、产业化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考虑在联合的基础上逐步把银行卡业务分离出来,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成为其代理或会员。
7代理业务。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业务仍集中在代理发行国债、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争夺代理指标,因此,必然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重心发生偏离,而忽视了居民个人对代理业务的大量潜在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商业银行应及时突破代理业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不但能增加手续费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客户网,进一步巩固和密切客户的关系,带动居民存款的增长。
8投资银行的业务。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的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实行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的手段对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另外,商业银行应有前瞻性眼光。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并在金融工程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渐开放,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的变动,比如促使企业和银行对期权、互换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因此,对金融工程时代到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做好准备。
9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之所以把信托和融资租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
下,商业银行不允许涉足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逐渐放开,分业管理体制将大大制约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使资金不能发挥充分的效率,削弱银行的竞争力,因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应立足未来发展趋势,主动提前熟悉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学习国外经验,寻找业务突破口,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10金融衍生业务。金融衍生品市场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国外已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国利用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益面临各种价格风险。产生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无视金融衍生业务的广大领域,要把眼光放在国际市场上,未雨绸缪,掌握金融衍生市场业务的基础、技巧、风险的防范等。
(四)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真正形成社会需求。因此,要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1采取差别营销战略。一是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投入资金构建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如结算业务需要网络系统、信用卡需要微机和POS、ATM等等。因此在投入方面也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
2根据市场营销机制,建立和完善中间营销机构。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营销机构,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来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首先,按业务发展品种设立营销机构。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格局,把中间业务切实拿到发展日程上来,转变中间业务战略,一旦找准切人点,就要敢于创新,配置一定数量的既懂银行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员组成机构,实践并推广新业务。其次,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中间业务营销人员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要将知识层次高、业务熟练的优秀员工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二是要从观念上彻底消除中间业务是银行“副业”的思想,大胆重用年轻员工,使年轻员工乐于从事中间业务;三是要加强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紧跟形势;四是要改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对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一整套激励机制,通过调整利益关系,分清责、权、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关系营销在中间业务营销中的应用。关系营销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主导营销理念,它是指营销活动以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为目的,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性关系,以实现企业一段时期利润的最大化。在关系营销中,企业重视的是与客户的关系而非单纯的交易过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客户的价值让度以争取客户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系营销。应强调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开展。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合法经营的要求,也是确保客户权益的要求。中间业务关系营销的根本目的是在利用商业银行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服务的同时,不断增进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客户建立互动的长期关系。使客户成为银行永久的合作伙伴。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在结构、功能、形式等方面人手,规范和优化多种产品,通过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提升客户的价值,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
(五)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步伐较快,但这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上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中间业务系统,采用平台化的设计思路,系统的扩充和叠加就如同搭积木一样。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避免每增加一项代理业务都要新开发一套系统。注意与客户的亲近性、方便性,做到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独立于主机系统,不影响主机系统的升级,不因主机系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多种银行接口和多种主机)、高性能性,安全性。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流程设计要合理,达到前台工作人员操作简单和客户使用方便、安全、快捷的目的。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保障条件
主客观条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缓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造条件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顺利快速发展。一是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市场体制,完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把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同时,完善法律法规,提供风险保障体系,从而为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二是转变经营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以长足发展的前提条件。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多层次、多类型、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五是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宽法律限制,商业银行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渐进地实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五、健全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严密防范银行风险
9.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内容摘要】银行卡作为一种银行业的主导产品,是国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本文分析了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功能品种单
一、安全环境有待提高、风险阻碍银行卡发展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丰富银行卡功能、改善用卡环境、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等对策,使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银行卡 风险 发展
银行卡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它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导产品。银行卡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消费信贷、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片。银行卡以其方便、安全、时尚等特点日益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支付工具。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与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成了正比,成为我国消费者不可或缺的一种金融工具。
一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
一、营销措施不够、特约商户少、布局不合理。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一
尽管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推出不少业务品种,但各种银行卡功能、品种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层客户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信用卡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信用卡已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含义。持卡人不但可以凭卡消费,而且可以据此转帐、存款、取款。高级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凭证、综合实现各种信用卡功能外,还可以有个人身份证明卡、病历档案、地铁月票等各种用途。
2.银行卡营销措施不够
银行卡的营销措施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宣传、推销和售后服务,尤其是三者不能相互衔接,造成营销脱节。首先宣传意识不足,宣传方式主要还是借助横幅标语、文字广告、散发一些宣传折页单等,广告宣传、营销承诺,往往出现夸大其词,影响银行卡形象;其次推销手段主要还停留在一般的柜台等客上门,或是简单地通过贷款手段,利用一些社会关系资源强行推销。而且相当一部分营销人员自己都不太了解银行卡功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现场解答指导;银行卡售出后,顾客对象对相应问题的咨询渠道不畅。3.特约商户少、布局不合理
目前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城市中,银行卡特约商户的平均覆盖率尚不足20%。特约商户不仅数量太少,而且布局极不合理,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商场、酒店,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卡的使用范围。
(二)银行卡用卡的安全环境有待提高
不少客户都亲睐于使用自助银行,POS、ATM机的使用给客户带来方便与实惠,但银行卡业务的受理环境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客户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时,常常遇到线路故障,每逢过年过节时会出刷卡延时、处理速度缓慢、卡里的钱被多刷等现象,ATM交易时会有吞卡、死机等现象。在商场使用POS机刷卡消费时,经常发生银行卡被拒收或交易不成功,持卡人只能用现金付款。
(三)银行卡风险也是阻碍银行卡发展的原因 1.银行卡科技含量不高、高科技犯罪日渐突出
制造银行卡所需的磁卡读写器及程序盘,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如果再配上电脑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读卡、写卡和输入密码,以此来更改银行卡磁条信息,变造银行卡就易如反掌。再加上伪卡犯罪团伙,这些犯罪分子将作案目标瞄准银行卡,通过在ATM上非法安装高科技设备,盗取银行卡资料或欺骗持卡人,进而窃取持卡人账户资金。
2.不法分子蓄意冒用、诈骗银行卡
不法分子伪造身份证等材料,谎报资信情况,骗取发卡银行的信任,领取银行卡后,进行恶意透支,给发卡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不法分子盗窃、拾到或以其他方式获取他人的银行卡后,通过模仿持卡人的签名、伪造身份证等方法,冒充合法持卡人进行消费或取现造成的风险;不法分子与取现网点和特约商户的内部人员相互勾结,通过更改挂失卡的卡号或过期卡的有效期,骗取现金或货物;不法分子使用伪造的银行卡,使特约商户当作真卡接受,蒙受损失的风险。3.设备防范设施不到位、持卡人自身防范意识淡薄
如营业网点的密码键盘外露、操作台过大、一米黄线形同虚设,使犯罪分子很容易与持卡人接近,通过窥视、观察持卡人按密码的手势操作就能够轻易获得持卡人的操作密码,为犯罪分子伪造或变造银行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持卡人在存取款时不排队照顺序操作、将存取款凭证随意丢弃、设置和输入密码时不提防旁人窥视,有的甚至认为银行卡和身份证均在自己身上,别人即使知道了自己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也不能取现,这也是犯罪分子能够轻易窃取卡号、密码的主要原因。
二 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银行卡也应不断推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银行卡新产品和新功能。
(一)银行卡业务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银行卡功能 1.丰富银行卡功能
开发银行卡的功能要紧密地同居民的投资、融资和理财的需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银行卡的增值功能,以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达到良性循环。一些金融机构致力于对银行卡细分市场的挖掘,根据某类持卡人群体的定位,开发出更贴近该群体的特色金融服务,随着学识与收入日益提高,现代女性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窥准女性消费能力高,市场上不时出现一些专为女性设计的商品或服务,例如华夏银行的丽人卡和民生银行的蝶卡就属于此类型。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的消费能力不容忽视,令营商者趋之若鹜。相信未来数年,银行界会推出更多为女性设计的产品,使有关市场更成熟发展,从而带动银行其他产品及服务,为银行带来可观盈利。
2.对特约商户进行合理优惠政策
扩大特约商户的覆盖费,对小商户进行一定的补贴,或者是减免所得税。对中小商户安装POS机时进行必要的补贴或者所得税抵减。然后是对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消费的金额进行累计。提供所得税减免票证,为居民个人所得税进行减免创造条件。这样对政府、企业都有好处。
(二)改善用卡环境
中国银联要提高银行卡的刷卡服务质量,为缓解消费高峰期刷卡难的问题,提高系统每秒交易笔数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所在。中国银联应该对数据处理系统的切换工作进行改进,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全力保障居民节假日刷卡的畅通。同时建立健全的银行卡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努力提高银行卡的科技含量,提高银行卡自身的防变造能力,努力降低银行卡欺诈和犯罪的发生概率。
(三)采取措施控制银行卡风险
为了有效控制银行卡风险的形成,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银行卡科技含量、降低科技犯罪风险
努力提高银行卡的科技含量,提高银行卡自身的防变造能力,有效禁止各种制卡软件,防止银行卡软件被破译、盗用;持卡人在使用ATM机时,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看看身后以及旁边是否有可疑的人,ATM机一旁或上方是否有摄像头等多余装置,ATM机的键盘是否真实,ATM机取款是否正常。若有可疑现象,则应立即停止操作。同时要加强银行系统内控制度建设和业务管理,规范银行卡业务行为,努力降低银行卡欺诈和犯罪的发生概率。
2.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和信息交流制度
要解决银行卡恶意透支、冒用、盗用银行卡等犯罪活动,银行就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手段,建立先进的信息网络交换中心,实行跨行与异地流通,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和信息交流制度,加强止付名单的管理,及时接收和发送止付名单,不仅国内外各银行之间要加强合作,而且国内各银行与其他国家的银行也应加强合作,相互通报银行卡止付情况,定期交换银行卡止付名单,堵塞某些不法分子轮换办卡、轮流透支以及国外不法分子到国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渠道和漏洞。
3.加强设备管理、持卡人的自身防范意识
银行要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营业网点要使用符合规格的密码器,配备大堂经理,随时引导客户站在一米线后等候,营业网点的保安人员也要维持现场秩序。持卡人要提高警惕,持卡人要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写错的存取款凭证一定要立即销毁,不要随意丢弃。输入密码时不要被他人偷窥。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内部监控制度
要强化内部管理机制,银行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设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健全各项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稽核工作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杜绝银行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起来作案。另一方面要提高特约商户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能培训,要求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来核实、操作银行卡业务,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监管,防止出现特约商户和顾客合谋利用银行卡,采取“真刷卡,假消费”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在银行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迫切抓住机遇,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积极应对挑战,加快银行卡业务的结构调整功能创新,打造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银行卡品牌,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邱晓卜.《春节高峰刷卡不再难》潇湘晨报,2006-1 2.张莉《中国信用卡》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10.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2011-7-14 9:39:3
4中国金融网
危经华
2006年6月2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鼓励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约束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农村地区形成多元化、广覆盖、方式灵活、服务专业高效的银行业金融体系。这一支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大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截至2011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已开业的44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400家,占89%),各项贷款余额733亿元,83.4%的贷款均投向了农户和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贷款难的问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善农村金融状况也被提上日程,改革迫在眉睫。有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县以下的存款有10.12万亿元,但是贷款额度仅有5.72万亿元,存贷之间相差4万多亿元。从供给的度来说,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覆盖率低,有的甚至是空白;竞争也不够充分,在针对农户的贷款方面,当时只有农信社在做,邮储银行的农户贷款才刚起步。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民需求:资产质量低,服务效率低,服务种类少,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与素质相对比较差,农村信用环境不好,信用制度基本没有建立。因此,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
我国在孟加拉尤努斯开创的“格莱珉”模式的经验借鉴下,结合本国国情设立的村镇银行可以说是“三农”的银行、“草根”的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打破了沉寂的农村金融市场,盘活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贷款难的问题,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村镇银行与农信社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农村金融输送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使得广大农民成为此次金融机构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按照银监会的规划,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全国共计划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现已组建的村镇银行还不到规划的一半,今年银监会将重点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投资农村这个巨大金融市场的回报是十分客观的。村镇银行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发展势头必然如雨后春笋。同时,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农发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应注意的问题
今年,农发总行党委决定拟利用农发行在县域、农村的传统优势和大银行资源,在全国试点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在发起组建之前,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村镇银行在开始运作至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成立时间短,接受度较低,政策配套不到位,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
(一)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风险问题。
1、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业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村镇银行业务经营的高风险。目前,我国的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三农”的两难选择问题。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农村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是,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的。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不顾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着很大的操作难度。
(三)村镇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理想问题。
1、村镇银行的政府配套政策不到位。目前村镇银行并没有相关规定,能享受到与农村信用社一样“中西部地区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此外,村镇银行也没有享受到发放农业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优惠,且缺乏支农奖惩机制,甚至村镇银行银联入会费也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
2、村镇银行结算不畅通。由于村镇银行的硬件设施、技术力量、软件网络、风险控制和费用支付均达不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入标准,难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客户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业务只能通过转借第三方办理;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卡,难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方式单一,不能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
3、村镇银行资金筹集困难。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太短,城乡居民普遍感到很陌生,有些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关门“黄了”,对村镇银行一直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和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农村储蓄存款的外流,加上村镇银行网点较少,导致吸储能力低下,资金来源严重匮乏。随着资产业务快速扩张,但负债业务拓展能力有限,必将形成超负荷经营的状况。
4、村镇银行面临的潜在竞争压力较大。一是农信社已从村镇银行的迅猛发展中开始觉醒,利用其经营多年的“人多、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和人脉资源,采取授信等方式,抢占资金市场、锁定优质客户资源,占领农村市场“制高点”。二是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大量吸引金融人才,从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国内邮政储蓄也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向农村地区渗透。这些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冲击势必会加剧彼此间的竞争。
(四)村镇银行自身的金融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问题。
1、金融创新不足。一是受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利于吸引专业金融人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二是村镇银行实行主发起人制,容易使村镇银行对发起行过度依赖性,创新意识不强,激励不足,如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新产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
2、经营网点稀少且分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的欠缺,加上经营网点稀少且分散,经营管理中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必将成为其发展的薄弱环节。
3、业务经营单一。目前,全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大多仍拘泥于传统的储蓄存款和贷款业务等模式,金融产品同质化,其资金投向的规模较小,涉及范围狭窄,例如代理保险及代收费业务、国际贸易各种结算方式、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业务均未开办。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小额信用贷款体制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客源流失。
4、管理部式的不足。当前农发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模式采取的是管理部式,如农发行过于主导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将会导致其他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减弱;由于管理部的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容易滋长本位主义;该管理模式对总行管理部的要求较高,否则管理部与村镇银行之间容易发生失控或矛盾,形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三、农发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对策建议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尚处于起步期,总体来讲,困难较多、优势不优、前景广阔。要把农发行发起组建的村镇服银行办好,除了需要国家、地方政策扶持外,还需要农发行和村镇银行自身苦练内功,以便新组建的村镇银行渡过难关,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国家、地方政策扶持层面的建议。
1、央行政策扶持方面。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与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应采取宽松政策,建议对开业前三年的村镇银行不受规模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资本金保本增值问题。三是放松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国际上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均实行的是商业化利率,高利率会对借款户产生一种压力,使他们努力经营,以便及时还本付息;低利率可能使借款户将资金挪为他用,而怠于努力生产经营。四是央行应争取早日将村镇银行纳入全国支付结算体系和存款保险体系,并开通征信系统,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减少经营成本,降低放贷风险,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度和竞争能力。五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2、在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一是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我国村镇银行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些,以便村镇银行顺利渡过适应期。二是对于支农成效显著、风险控制能力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特色的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和基层机构网点布局调整方面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风险可控的新业务可实行备案制,并支持其跨区域兼并重组、出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
3、在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村镇银行的税收政策,应基本同农信社一样。其原因是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而新兴发展的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4、在地方政府政策扶持方面。一是建议加快设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构建村镇银行服务的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二是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扶持和鼓励村镇银行增加网点,拓展服务区域,对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三是建议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村镇银行一些财力与物力(如村镇银行缴纳的地方财政收入按比例返还、财政部门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提供贴息资金、土地征用等)的支持。四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鼓励县以下单位的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等存入村镇银行,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五是在宣传导向、客户推介、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不良贷款处置上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
(二)发起行层面的建议。
1、尽快制定村镇银行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为农发行整体布局“三农”市场奠定基础。由总行牵头,结合农发行发展的总体规划,对村镇银行建设的总体布局、发展节奏进行深入调研、周密论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接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采取巩固有序拓展的方式,积极稳妥地开办村镇银行。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并积极借鉴同业作法有序推进。要合理选址,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布局。总的要求是要关注区域差异、考虑资源条件、贴近“三农”办行。如在中西部地区,一般应设在县城或离县城不远的城郊;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设在经济相对发达、金融资源和需求都较旺盛、信用环境较好的乡镇地区。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选配要坚持“本土化”原则,着重将有农发行基层工作经历、熟悉当地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镇银行任高管人员,以防“水土不服”。
2、加大技术和品牌支持力度。共享农发行品牌资源和基础业务平台,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逐步创造条件,促使村镇银行尽快获准在人民银行开户,加入银联,打通汇路,疏通结算渠道,突破村镇银行发展瓶颈。帮促村镇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控建设,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3、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可度。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并支持村镇银行。二是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优惠,至少在成立初期有3至5年的减免税期,减轻村镇银行外部负担。积极落实中央财政给予村镇银行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并切实执行到位。三是帮助村镇银行建立信用平台。充分发挥县区政府基层组织征信的作用,建立村镇银行与乡镇、村委会联合机制,把乡、镇、村组织作为农民信用评级点,建立村镇信用评级平台。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风险补偿机制,提高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加强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
4、严格加强监管,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农发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培育好村镇银行这块闪亮的农村金融招牌。建议在总行单设投资部,下设村镇银行监管处,统筹规划协调村镇银行发展规划,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农发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应更加注重于对村镇银行的服务、支撑,在风险控制上把好关,避免村镇银行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帮助设计有效的村镇银行业务管理流程,控制好经营风险。农发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绝对不能缺位,也不能以风险管理为由越位,保证村镇银行的灵活性、高效性、独立性是有必要的。对村镇银行年度发展规划、高管准入、核心业务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等实时监控。重点关注并把握好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问题,充分发挥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切实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三会分设,形成权力相互制衡机制;关注并把握好业务健康发展问题,防止盲目扩张、超负荷经营引发高风险问题。
5、正确处理村镇银行与农发行的关系。一是澄清模糊认识,明晰农发行与村镇银行的关系。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具有本身的权利和义务,农发行不能违反《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超范围管理村镇银行,农发行以出资人(股东)身份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引导村镇银行健康发展,而不是注重于村镇银行的具体经营、管理。两者实质上讲是一种业务代理关系,而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二是协调并处理好两者间的竞争关系。短期内,农发行与村镇银行的竞争问题并不突出,但从长远看,随着业务的拓展,不可避免带来竞争问题。协调并处理好两者间的竞争问题,必须在遵循商业银行发展规律和《村镇银行章程》的基础上,注意在业务定位、客户选择等方面协调两者间关系,做到网点布局同步规划、业务互补,防止无序竞争,阻碍业务发展。
(三)加强村镇银行自身建设的建议。
1、着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需求,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群,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以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如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未来权属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返乡农民自主创业贷款、各种担保和联保贷款等多种多样的贷款类型,用产品与服务打动和招揽客户。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村镇银行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改善村镇银行的结算功能和支付条件,实现资金跨行处理,加快资金周转,为居民提供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结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是拓展金融服务产品品种。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代理保险等,这些中间业务不仅对于增加农村储蓄、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结构、提高利润水平、巩固其前期发展基础。
2、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一是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信息监测系统,包括贷款跟踪状况与其他各个类型的金融业务的相关信息。建立农户个人、联保小组资信信息库,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核定贷款额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增强自主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减少不必要的上报申请环节,提高决策的时效性。二是创新管理激励机制。对员工考核的重点放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和金融服务上,把贷款、利息、利润和服务水平等指标与其收入挂钩,本着“谁发放,谁收回”的原则,制定风险责任制,形成激励机制。三是对农民加强信贷政策宣传,增强信贷工作透明度。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当地媒体全面介绍信贷政策,尤其是利用张贴宣传资料的方法宣传,让农民了解信贷工作制度、贷款流程、各种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及逾期处罚措施等信贷政策。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12-17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18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4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9
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4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09-27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