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说课

2024-09-21

中班科学说课(共15篇)(共15篇)

1.中班科学说课 篇一

A、说本人的设计思路:

1、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也是饭桌上经常出现的食物。萝卜在菜场里随处可见,不仅取材方便,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品种:有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虽然萝卜是幼儿所熟悉的食物,但他们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还不太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外形特征、内在特征等的理解。我认为,选择这一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实用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本次教学活动是在幼儿在生活中对“萝卜”有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记一记等形式来对萝卜里面的颜色进行探索,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以记录表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探知“萝卜”里面的颜色,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技能的发展,会运用各种感官尝试经验、探究事物,并会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确定此目的的理论依据是《纲要》中提出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

4、在本次活动中本人准备采用的教育策略为: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B、说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萝卜”的初步认识在幼儿前期的生活中就已完成,可以说幼儿有了这方面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幼儿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故把此内容定于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

C、说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的品种。

2、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D、说教学活动的准备:

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若干个;筐子若干;大黑板,小钉子;萝卜记录表;幼儿记录表人手一张;彩色标记、浆糊、抹布每组一份;(物质条件准备)

对萝卜有初步的了解、认识;(知识方面的准备)

E、说本次教学活动的过程:

总的活动过程是:

第一部分: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

第三部分: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四大环节。)

第一部分: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

以“拔萝卜”的形式引出课题,萌发幼儿探索萝卜的兴趣。

(考虑到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差,在这第一环节中,利用以师生共同来“拔萝卜”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来。过程比较简单却充满童趣,时间准备3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老师的萝卜,简单说说萝卜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讨萝卜的特征,知道萝卜有很多品种。

3、组织幼儿对萝卜里面的颜色进行大胆地猜测。

(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先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老师手里的萝卜,以问题“老师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来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然后通过让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萝卜”来激发幼儿对萝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的兴趣,“和边上的小朋友一起说说看,你拿到是什么萝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这里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通过与边上幼儿的讨论,知道了萝卜是有很多品种的,启下部分由问题“刚刚我们说的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指的都是萝卜外面的颜色,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猜猜看了,你觉得这3个萝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而展开,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地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过程循序渐进,时间准备在5分钟左右)

第三部分: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1、“小朋友都猜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猜的记录下吧。看,这是什么?”以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出记录表。

2、详细介绍记录表的内容及记录的方式。

3、请一名幼儿来记录他(她)的猜测后,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所猜,教师指导。

4、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猜想。

5、“看来呀,小朋友猜的都是不一样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3个萝卜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呀?”引出记录表的第二部分,介绍“眼睛”的含义及记录方法,从而记录自己所见。

6、幼儿记录,教师指导,请记录好的幼儿把记录表交给前面的老师,老师把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7、请记录不同的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8、教师总结。

(这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张记录表上除了有我们认识的三个萝卜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眼睛是什么意思?问号呢?应该把猜测的记录在眼睛的这一行还是问号的这一行?”(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大胆猜想——记录所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做到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在整个环节中本人始终准备把自己摆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位子,做到孩子在前、我在后,我推着孩子前进,而且也体现了孩子在做中学的《纲要》新理念。这个环节是重要环节,我准备在15分钟左右完成。)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1、教师总结。

2、请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去品尝萝卜。

(结束部分请幼儿去品尝萝卜,让幼儿体验活动的趣味性,为今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过程简单,活动时间大概2分钟左右)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2.中班科学说课 篇二

为了促进孩子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利用妈妈亲近温暖的形象, 以“情感”为线索, 设计了这节中班音乐活动“我爱妈咪”。现在的孩子收获爱特别多, 付出爱特别少, 所以他们应该学会对家人感恩, 学会表达爱。所以选择了一首温馨的歌曲, 让他们爱自己的妈妈, 爱所有的家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对熟悉、喜爱的歌曲进行创编, 支持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班的孩子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迅速, 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 是音乐感受力、听觉能力、良好的情感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

二、活动目标

(1) 学唱歌曲, 幼儿能够对歌词进行简单的改编, 并按节拍富有表现力地演唱。

(2) 幼儿可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三、活动重难点

(1)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对喜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歌词改编。

(2) 活动难点:引导孩子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让孩子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四、活动过程

1. 结合生活抒发爱

在活动中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链接声音的功能和借助视觉的冲击让孩子们感受音乐, 感受爱的氛围。伴随着轻柔、温馨的《摇篮曲》, 高高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让每个孩子们都不禁想起妈妈把自己抱在怀里, 用那轻柔的手臂拍打着身体的场景, 我们的音乐活动在充满爱的气息中开始啦!

教师问:“孩子们, 妈妈是怎么爱你们的呢?”

有的小朋友说:“他们忙了一天, 回到家后还要照顾我, 给我们做饭、洗衣服, 哄我们睡觉, 陪我们玩, 把爱都给了我们, 真辛苦呀!”

教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爱妈妈呢?”

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帮妈妈扫扫地, 亲亲妈妈, 画幅画送给妈妈, 还可以把爱大声唱出来给她们听!”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让他们自己抒发对妈妈的情感, 结合电子白板图片拖拽功能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按规律、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发挥孩子们自己的独特情感, 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如图1所示) 。

2. 创编歌曲升华爱

制作全家福小电影 (如图2所示) 并链接音乐《我爱妈咪》, 结合生活画面用视频照相功能来拍下幸福的时光。当孩子们在白板中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时,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并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通过这次视频欣赏, 丰富了幼儿对妈妈、对朋友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让每个孩子都获得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体验, 让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下面的改编活动做好前期铺垫。

在欣赏过视频后, 教师问:“我要问一问小朋友, 你除了爱妈妈还爱谁呢?”有的小朋友说:“我还爱爸爸、爷爷、奶奶。”

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幼儿尝试歌词替换, 在孩子们的思维上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 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传统教学当中, 我们只能够按照教师自己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但是电子白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幼儿说到还可以爱谁时, 就把相应的图片替换过来 (如图3所示) , 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创编的重点问题。用照相功能来帮助幼儿进行整理和总结, 图片中各种亲切的形象让孩子的爱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学唱歌曲感受爱

在孩子们完整欣赏音乐后, 教师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学唱环节中我们遵循“先听—再提问—再听—验证”的教育策略,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唱歌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验证的机会, 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并利用电子白板逐个隐藏图片功能、显露器功能来提示歌词及节奏, 始终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帮助幼儿学唱歌曲。

我们要支持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创造性地表达,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在此次活动中首先利用白板图片展示的方法帮助幼儿抒发爱, 同时链接音乐欣赏歌曲感受妈妈的爱, 其次链接视频体会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最后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幼儿创编歌词升华爱。这样利用白板的多种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感受爱、体会爱的温馨环境, 给予孩子一个分享和表达爱的机会。

3.幼儿中班科学:水果棒棒棒 篇三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气温的变化,有些小朋友患上感冒,在保健老师的喂养下,他们能说出吃的药是什么口味的,细细一看,很多的药品上都有草莓味、香蕉味、苹果味等的标识,在喂养时,他们也比较乐意服用。再发现有很多的食品、日用品等包装上也有什么什么口味的,小朋友们说起来头头是道。结合中班幼儿对水果的了解和喜爱,引导幼儿发现水果其他作用,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几种常见水果的特征。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水果篮里装有苹果、桔子、香蕉、草莓等水果;果盘16个(装有切好的各种水果,水果上插好牙签);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物品(糖果、饼干、饮料、药物、孩儿面、牙膏等)

活动过程:

一、尝水果 感知水果的味道

师:今天高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水果,切好了放在果盘里,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师: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果盘,尝的时候想一想,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还要注意牙签不能戳到嘴呀。(幼儿品尝)

师:好吃吗?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能把你刚才吃的水果找出来吗?

(4种水果各5个,幼儿找出相应的水果,找好后拿着水果宝宝坐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水果品尝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巧设问题,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找水果 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都找到刚才品吃的水果宝宝了吧!(一一认识水果,说出名称)

师:请你说一说,你手中的水果宝宝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师:幼儿到前面来介绍,请和他找的一样的小朋友把你的水果宝宝举起来。

师:水果宝宝真可爱,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儿介绍,相关的词语带领其他孩子学着说一说。)请把你的水果宝宝放在果盘里。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水果,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呢?(出示相应的实物和玩具)

师小结:水果宝宝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穿的衣服不一样,长的也不一样,有的长长的、有的圆圆的、有的扁扁的,摸上去有的硬硬的、有的软软的、有的滑滑的、有的毛毛的。

环节自评: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各种常见水果的特征。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表达,及时表扬和引导,幼儿能积极互动,效果明显。

三、超市寻物 了解生活中水果的妙用

师:水果很好吃,非常有营养,我们平时可要多吃水果呀。水果不光好吃,还有很大的作用呢!

师:有些水果和我们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游戏,它们藏起来了,请你到小超市里去找一找,每人选一样,看看什么水果藏在里面?

(布置的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口香糖、饮料汁、糖果、饼干、水果味的药物颗粒、水果味的幼儿护肤品、牙膏等)

找好后回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此环节教师设置了生活中的情境,将身边的超市“搬进”了课堂,充分调动幼儿对超市的了解,给予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引发新的思考。

师:都找到了吧,来,说一说你找的是什么?哪种水果藏在里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水果宝宝藏在这些吃的、用的东西里面里面有什么用呢?

师:真的吗?我准备了一些水果糖,尝一尝,是什么水果味的?好不好吃呀?

师小结:原来水果宝宝不仅可以吃,补充我们需要的营养,还可以加工到饼干、糖果、饮料、药里、宝宝霜里,使这些物品的味道更加香甜!

师:现在,请带上你找的东西,我们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尝一尝,行吗?

环节自评:幼儿通过进一步品尝、验证,有效地将已有经验进行了升华,使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活动反思:

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这节活动在设计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中班的小朋友比较喜欢吃常见水果,能说出常见水果的味道,对水果在药物中的应用有所了解的。但水果在其他物品、食物中的应用,部分幼儿知道,还有一部分幼儿不知道。于是带领幼儿到超市认识,家园联动让幼儿熟悉,确定了主题。

材料选择的真实性。中班第一学期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摸、好动、好比较,因此,本次活动我情境创设、材料准备上做到了真实。活动中,超市,是幼儿生活中正常接触到的地方,准备的实物材料,幼儿熟悉真切,现场品尝,更是切身体验,不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更通过环节设计,加强了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4.中班科学《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篇四

中班科学《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们生存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给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天然的沙、石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虽然自然中的小石头在大自然中再常见不过,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接触的机会却很少。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石头,让孩子在敲敲打打、看看摸摸,玩玩的过程中,体验玩石头的乐趣,同时,发现、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意亲近自然的情感。

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

2、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萌发探究意识。(这是指向情感、态度目标主要通过本次活动,丰富幼儿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发展对自然的情感。同事,发展幼儿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感受石头的特性,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多种价值。

(这一目标是指向知识技能的,通过本次活动丰富幼儿对石头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3、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为:感受常见石头的特性。我在活动中充分让幼儿通过感官观察、触摸、操作、比较,进行实际的感知,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来巩固对石头特性的充分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结,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提升。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多种价值。因为幼儿虽然对石头并不陌生,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对石头用途的观察不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前经验准备时,调动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提前一两周让家长带领幼儿亲自去寻找收集石头。然后,再根据教师收集到的图片,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识,了解石头的多种价值。

4、说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为调动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提前一两周让家长带领幼儿亲自去寻找收集石头,并下发详细要求:每人收集3——5个不同的石子:如:鹅卵石、青石、花岗石、沙石等。并在收集过程中告诉孩子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幼儿丰富知识经验,在活动中,能够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进一步得到经验的提升。有了经验的准备,孩子会更乐于发言,乐于积极参与活动。二是让幼儿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要想了解自然的奥秘,不是通过课堂获得,而是真正的走进自然,接触自然,才能感受最深、最真。家长不是专业的,不太注意让幼儿关注这些,因此,这一环节尤其显得重要。

(2)课前将幼儿带来的小石头汇集在一起,分成几组,每组用一个带盖的盒子盛好,每盒的石头尽量做到各种特征的石头都有。

(3)ppt

(4)歌曲《雨花石》

二、说教法: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因此,我在本次活动的教法上,主要围绕:寻石、观石、玩石、赏石几个部分来进行。

在活动中,我主要让幼儿通过与石头的充分互动,让幼儿看、摸、玩,自己进行感知,来获得真实的体验。

主要做法有:

1、谈话法: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充分感受石头的多样性。

2、归纳提升法:将石头拟人化,以小石头的口吻将石头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总结,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将经验集中、提升。

3、直观演示法:利用ppt图片演示,让幼儿直观欣赏不同石头带来的美妙感受,了解石头的丰富多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进一步探究自然的愿望。

三、说学法:

针对幼儿年龄小、喜欢操作和游戏的特点,我运用了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充分的摆弄石头、玩石头,去寻找石头的特性。

2、观察法:通过反复操作、比较、观察石头的不同的特征。

3、讲述法: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尊重幼儿的感受,让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交流:石头在哪里?你都知道哪些石头?

2、观察石头:主要引导幼儿以观察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的不同为主。

3、玩石头:通过几种不同的玩法,分别感知石头的其他特性。

4、赏石:通过总结石头特性引出石头的用途,感受石头的丰富多彩。

5、结束:欣赏歌曲《雨花石》。

首先第一环节:谈话交流:

我以一个卡通的小石头形象引出课题,拟人化的方法能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啊?这是一颗小石头。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收集了很多小石头,对吗?还记得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的吗?都找到什么样的小石头呢?”(请幼儿充分说一说,都有哪些石头,这里可以让幼儿初步感知石头的常见和多样性、部分名称以及用途。)

幼儿交流后进入第二环节:以小石头的口吻:“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别看我们小,我们的身上有很多小秘密呢,我们每个石头都和别的石头有不一样的地方,需要你们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教师:“那你们带来的小石头在哪呢?在盒子里,打开以后拿出小石头仔细的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小秘密呢?看谁发现的最多。”请幼儿翻开盒子的盖子。让幼儿自由观察2分钟。教师不打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教师巡回观察个别引导。

两分钟后,教师请每位幼儿挑选一个小石头,尽量和别人拿的不一样,剩余的放回盒子。来,每人一个小石头,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小石头身上有哪些小秘密?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从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分别说一说。在形状部分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一下自己手中的石头像什么?花纹部分请幼儿仔细观察,互相看,找花纹。

第三环节:玩石头:

“你们发现了小石头身上的秘密,小石头可高兴了,它说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你们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请大家再把小石头的伙伴们取出来玩一玩,但是注意,一定要注意安全。”(幼儿再次尝试发现石头的特性,给幼儿两分钟的时间:教师分组引导幼儿摸一摸、握一握、敲一敲、掂一掂、滚一滚小石头)。两分钟后,再组织幼儿一起来玩一玩:摸一摸:你手中的石头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光滑的举一下,粗糙的举一下。握一握,能感觉到什么?凉、硬。敲一敲?响、不易碎、坚硬。掂一掂,比相同体积的物体重。最后一起在桌子上滚一滚,发现什么样的能滚动?什么样的不能滚动?“小石头累了,我们把它送回盒子里休息下。”

第四环节:赏石:

“今天,小石头还给我们带来很多石头的图片呢。”结合赏石,进行小结及对石头用途的认识。

“刚才我们玩的石头是大自然中非常常见的,它们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各种形状的;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带花纹,有的不带花纹。有的摸起来光滑,有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石头非常坚硬,可以用来做很多东西呢。”

到这里,停下来,问问孩子:唉,你们说石头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想一想,你见过哪些东西是用石头做的?幼儿说一说后,“你们说了那么多,说明你们平时观察的很仔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小石头的大用处吧。”

欣赏图片:可以铺路、造桥、砌墙、万里长城---因为它很坚固,什么都不怕----可以用很多年,打造家具、装饰家居、用来观赏和收藏---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用石头来打火呢---

“你们看,小小石头用处这么多,是不是很神奇啊?再给你们看看还有很多很值钱的石头吧:宝石、玉石、水晶石、钻石---再欣赏一下世界有名的奇石-----”(通过观赏图片,让幼儿感受石头的丰富和神奇,了解石头的多种价值。)

“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啊,连小小的石头都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里,要不断的去看、去想、去发现跟多大自然的秘密,你们说好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5.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规律》 篇五

导读: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根据《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中班幼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动、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

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

6.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科学活动《小小手》,时间设计为25分钟,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者,幼师是指导者、观察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的主动探索为前提,让儿童先感知如:“你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小手有什么特征”,引发儿童主动的探索欲望,激发兴趣为整个过程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设计意图,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征,感知理解指纹。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3、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

此次活动的重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因为在幼儿园中,活动的主体是儿童,让儿童体验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快乐。从而渐渐培养儿童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儿童的情感的需要。

难点:探索手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理解指纹。中班的儿童活泼、好动,用手通过动作来认识世界,但是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对自己的双手却并不了解,我借助于本次活动,让儿童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双手的小秘密即指纹。

教法:幼师通过启发提问的方法、直观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观察法等对儿童进行指导。科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儿童的兴趣会很浓,幼师用这些方法,能让儿童更快更好地进入到活动中来,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以幼师教学变为我要学。

学法:中班的儿童由于年龄特征,开始接受任务,所以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他们会很愿意去完成。儿童会通过观察法、发现法去尝试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儿童已有经验的准备(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手的基本特征)

2、音乐的准备

3、橡皮泥等

活动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

幼师弹奏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利用音乐,把儿童带入到一个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习与环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让儿童先通过观察,体现了把儿童放在主体的原则)

师: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双手来看看,你认为自己的双手事故什么样子的

呢?

师:有五个手指头、有指甲还有呢?

师:有的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有一条条的线,那你们知道叫什么呢?对,它就叫做指纹。

(三)动手操作(让儿童在做中学、学中乐)

师:指纹在我们的手上,指纹宝宝说了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把指纹记录下来呢?

师:有什么好办法呢?(通过迁移经验,会说出在泥土留下痕迹的经历。)

师: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橡皮泥,你们去试试看。

(四)巡回指导

幼师边走边巡回知道,可以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交流,亲近儿童,单纯儿童的操作,主动性不强,适应了面向全体而因人施教的原则。

(五)示范讲解(让儿童获得正确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也来试试看,在示范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方法。

(六)儿童再次操作

师:现在你们去试试吧!记录完足迹后,你用眼睛观察下有什么特点?

(七)总结

师:原来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了,有的粗有的细

延伸活动:

7.中班科学小实验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七

一、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紧密性

科学小实验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 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也就是说, 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中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中班幼儿发展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中班主题活动中“常用的工具”,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试试小锤子”“乒乓球站稳了”“有趣的尺”“摩擦起电”等等, 孩子们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中, 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与主题相关的经验, 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趣味性、丰富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 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 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 减少幼儿的压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 除小鱼外, 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 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螃蟹等, 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弋起来, 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三、注重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层次性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 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科学实验中,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过程激发幼儿兴趣、获得操作经验。例如“会亮的电珠”, 往往是教师准备一些小灯珠、电池、电线等, 但一味摆放出这些材料, 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幼儿不知道操作后的变化, 那孩子们就不会有兴趣去探索。一方面, 教师可以帮助固定电线的一端和小电珠, 幼儿只需接上另一端就会发现小电珠的变化, 或通过提供了相应的步骤图片, 也可以通过活动前的语言激发引导, 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 对游戏中有趣的变化、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 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将操作材料“细化”, 并在幼儿活动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 我们发现在有些活动中, 如果材料投放相同, 对能力差的幼儿, 老师必然要更多地给予指导、帮助,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孩子则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遇到困难就会想到成人的帮助, 不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如果提供的材料层次不同, 则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活动, 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

四、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开放性

材料多变, 能促进幼儿从变中去探索。例如, 在集体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让滚动的小球站稳。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 于是教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 除了提供的纸、盒、积木、扭扭棒之外, 还提供了橡皮泥、双面胶、尺等等。因为由于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 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幼儿们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 多样性的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 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百宝箱”,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沉与浮”的操作材料中, 其中需要多种重的或轻的物品, 我们引导幼儿去“百宝箱”中找一找, 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水中发现它的不同变化, 并进行简单的记录。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总之, 适宜的材料是引发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 教师还应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操作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使幼儿各方面能力获得发展, 让幼儿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人。

摘要:科学小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性强, 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幼儿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 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因此, 教师提供并投放实验材料的策略至关重要。以往的做法是, 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仅为实验教具, 只起到演示作用, 即便为幼儿提供材料, 通常也较为单一, 基本上和教师的实验教具相同, 幼儿不是争抢材料, 就是模仿一遍教师的操作, 幼儿缺乏兴趣, 创造能力也很难得到发展。经过实践研究, 我们发现, 教师提供的材料如果恰当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可以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 拓展幼儿思维, 有利于幼儿创新素质的培养。中班幼儿喜欢在探究、思考中学习科学, 能借助个体和活动材料去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开始萌芽。所以教师要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 适合的操作材料, 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操作中学会交流, 在操作中体验成功。

8.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宝宝 篇八

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两种纸的外部特征,并用简单连贯的语言表述。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和挂历纸每位幼儿各一份;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的颜料水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教师出示餐巾纸和挂历纸)

教师:你们好,我是餐巾纸宝宝;你们好,我是挂历纸宝宝。今天呀,我们要和你们做游戏。

(评析:在餐巾纸和挂历纸画上五官,很可爱,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以纸宝宝口吻向小朋友们问好,立刻吸引了幼儿注意力,效果很好。)

(二)观察挂历纸和餐巾纸

1.观察挂历纸宝宝。

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拿一张挂历纸宝宝,看看,和我的是不是一样?我请小朋友们看看,你的挂历纸宝宝是什么形状的?闻一闻挂历纸宝宝有味道吗?摸一摸挂历纸宝宝是什么感觉呀?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挂历纸宝宝放在耳边,听一听它能不能发出声音?

幼儿观察,并互相交流,提醒幼儿将纸放在耳边抖一抖、揉一揉。

教师:现在挂历纸宝宝要和大家说悄悄话,听听挂历纸宝宝说什么了?

教师唱儿歌:挂历纸宝宝哗啦哗啦响,我们今天真高兴,和你们一起做游戏,找个地方藏藏好,我们要睡觉。(将挂历纸宝宝藏起来)

(评:教师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不同感官引导幼儿探索纸的特性,并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达“我的挂历纸宝宝是正方形”。孩子们都专注、认真地随着老师一步步探索,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挂历纸的感受。教师用创编的儿歌,请幼儿将纸宝宝藏起来,效果很好。)

2.观察餐巾纸宝宝。

教师:这是什么纸呀?(出示餐巾纸)看一看餐巾纸宝宝是什么形状的?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餐巾纸宝宝是什么感觉?听一听有声音吗?

3.比较挂历纸和餐巾纸

教师:请小朋友把挂历纸宝宝再请出来,看看这两个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比较观察并互相交流。

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完善。

(评:在幼儿两种纸探索后,教师及时总结餐巾纸和挂历纸的不同,帮助孩子梳理取得的经验,概括孩子的发现,运用总结性的语言来让孩子了解探索活动的情况,让孩子形成清晰、完整、准确的认识。)

(三)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

教师:餐巾纸宝宝告诉朱老师,它看见小朋友们身上都穿了漂亮的衣服。可是它们身上是白白的,一点都不漂亮,怎么办呢?今天朱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神奇的东西!

教师:这个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呀?它叫颜料,它像小朋友们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怎么让你的纸宝宝变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吧。

请幼儿自主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用拟人的口吻引导小朋友想办法给纸宝宝穿上漂亮颜色的衣服,吸引儿注意力,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请幼儿自主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没有限制孩子的思维。孩子们很聪明,用自己的方法装饰了纸宝宝,有的用手蘸颜料在纸上点、有的用手蘸着颜料像画笔一样在纸上画出一条一条彩色的线、还有的将纸放进颜料水里,发现水吸上来了兴奋地说“餐巾纸吸水好快呀!”)

(四)展示漂亮的餐巾纸宝宝

请幼儿将彩色的餐巾纸挂起来展示,大家一起欣赏。

9.中班科学说课 篇九

一、设计意图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上,我带着小朋友在户外散步。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发现地上有我的影子和老师的影子。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兴奋极了,都说我的影子在地上,并用手做出各种造型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孩子们用心观察,他们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认知目标:

(1)初步了解当物体挡住光线便会产生物体的影子的现象。.

(2)了解探究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位置有关系。

能力目标:

积极探索,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

体验合作探究影子的快乐,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经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本次活动的重点:感知影子的有趣和影子的形成。难点:引导幼儿参与探索,了解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的位置有关系,并学会用记录表记录验证结果。

五、说教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游戏法: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小剧场表演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探索教学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观察比较法。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解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距离和光位置有关系。

六、活动总结

幼儿通过活动,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合作操作、验证。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反复操作中,感知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距离光照后影子的变化。科学活动肯定少不了有验证、记录的,所以设计了一张记录影子方向的表格。让幼儿从不同的方位去找物体的影子,把物体不同方位所呈现出的影子记下来。孩子们探索的兴趣非常浓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能体现出来。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猜测,再让每个幼儿自己去探索去验证。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操作记录法: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和第三环节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手电筒与玩具做游戏的实验,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奇妙。

体验法:心理学指出:

“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影子的变化的探究,我提供了手电筒、玩具让幼儿早操作过程中加深体验。

八、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再次探索,记录验证—自由回答——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一个小剧场,做出动物手影,让幼儿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当我把灯光关掉,请小朋友找找影子去哪了。引出第一个目标,当物体挡住光线便会产生物体的影子。如果有光线,但物体没有挡住光线,是不会产生影子的。

2.自主探索,了解影子的大小与光离物体的距离有关系。

(1).教师变魔术,将花片的影子从小放大,幼儿观察后进行实践。

(2).幼儿进行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3).小结,观看微课。

在小结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微课,让幼儿更直观地看到影子的变化。

3.再次探索,记录验证

(1)幼儿探究物体影子的位置。

师:影子除了可以变大变小,它还很调皮,光投射的方位不同,产生影子的方位也不同。请小朋友们自己动动脑筋,找一找影子的不同方位,然后记录在表格上面。

(2)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表怎样记录。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小结实验情况。

师:刚才小朋友在找影子的方位,老师也在找影子的方位,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5)小结记录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找影子的方位找对了吗?

4.自由回答

说说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问幼儿。

师:影子这么神奇有趣,它还有什么作用呢?观看手影戏。

5.延伸活动—亲子游戏

九、说活动延伸

10.中班科学说课 篇十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文库网]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11.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十一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12.中班科学说课 篇十二

关键词:说课,SLE,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说课, 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 就是教师在备好某课之后, 向同行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目的及其理论依据, 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要说清这一课应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学习教育理论, 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下面笔者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观摩内科学《系统性红斑狼疮》说课进行了以下的分析阐述。

一、说教材

“系统性红斑狼疮” (英文简称SLE) 是高等专科学校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内科学》中第八篇第三章的内容, 属于“三基”内容之一,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本章内容建立在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六个系统疾病的基础上一个全身性疾病, 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概括, 因此, 在内科疾病学习中, 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

本次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大二年级学生, 学生已完成了一年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及部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 同时通过《内科学》前七篇六个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对形象的知识较容易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而且课堂纪律较好。但是由于接触临床很少, 缺乏临床思维模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SLE的病因、发病机制, 掌握SLE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能力目标:联系本疾病的病因, 对社会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3.德育目标:在诊治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关心体贴患者。

根据教学大纲, 在联系临床的基础上, 授课教师确立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LE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SLE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

1.说教法。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 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PBL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这四种教学方法。

2.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 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懂知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本节课, 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 老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 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分析归纳。

3.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本课中授课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投影。本次内容计划2学时, 时间为90分钟。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医学课程学科特点, 结合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 授课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设疑引趣,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习新课;案例讨论, 深化学习;学生总结, 板书展示;反馈检测, 布置作业。

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设疑引趣, 导入新课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 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课的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之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授课教师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是一首清新靓丽的小诗, 可以一改医学教学的枯燥, 正当学生欣赏品读时, 峰回急转, 大屏幕出现醒目诗的标题:与狼共舞的青春!学生疑惑不解时, 视频播放:相爱的恋人生离死别了, 幸福的三口之家陷入了绝望……医生, 救救她!她那么年轻, 我不能没有女儿, 大夫, 求求您,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在亲人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声中, 影片戛然而止。在学生内心被震撼, 职业使命感被强烈激发, 有了迫切的知识探求欲时, 授课教师顺势引导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明确目标, 学习新课

交代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创设情景, 学习新课。授课教师通过短片”与狼共舞的青春“中患者产生的两个疑问: (1) 为什么得了这种病 (病因) ? (2) 它是怎样发生的 (发病机制) ?通过病例分析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多媒体演示学习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 授课教师主要设计三种方法进行突破:

1. 讲授法: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较丰富的知识, 容量大, 效率高。

2. 直观演示法: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明,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医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动画或影像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其印象。例如在学习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时, 一幅幅典型、形象的临床患者照片在投影上闪过, 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 难点就不难了。

3. 归纳总结, 精炼知识:

通过上述临床表现的学习, 请学生归纳总结这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多系统多器官损害。通过总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此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 案例讨论, 深化学习

授课教师在以往的临床带教中发现实习学生缺乏临床应变能力, 理论与临床诊治衔接较差。所以授课教师将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一些典型生动的案例中, 将鲜活生动的临床场景呈现给学生, 拉近学生与医生岗位的距离, 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模式。由此, 一道临床典型病例分析投影出现:罗女士, 20岁, 2006年始, 面部出现红斑, 日晒后加重, 伴发热、关节疼痛。5个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明显加重, 且乏力。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1个月无效。此后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反复发作, 伴口腔糜烂。2009年11月因持续性高热, 关节疼痛, 第四次入院治疗, 经抗炎对症治疗无效。问题:

1. 根据所学知识, 请为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出诊断依据。

2. 为明确诊断需进一步进行哪些辅助检查?

3. 制定治疗方案。

要求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发现式或问题导向学习方式, 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 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根据医学的学科特点,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 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筛选与整合, 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将其观点与其他人探讨、交流, 得出一定的结论。通过该过程, 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的临床思维方式以及对病例的表述能力, 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四) 学生总结, 板书展示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 也是有效的。课堂小结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授课教师一改教师总结,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 用“这节课, 我们学会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我们会做……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并且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简洁明了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能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轮廓和印象。

(五) 反馈检测, 布置作业

控制论告诉我们, 要实现有效控制, 就必须“要有反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面临临床医学职业资格考试, 授课教师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检测。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 以强化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对社区人群做一次关于卫生宣教及保健指导,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培养同学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与患者在网络上交流, 从而拓宽知识面。

综上所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确立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整堂课生动活泼,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说课, 对于深化教育改革, 探讨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手段,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 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 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 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 可以给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龙海.高职说课的核心是教学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8) :15-16.

[2]张志锋.解析说课的方法与技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5) :55-58.

[3]吴方化“.肌内注射技术”的说课设计及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6) :80-81.

[4]王仑, 邹佐.职业学校说课内容试论[J].大连: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52-53.

[5]周勇, 赵宪宇.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8.

13.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说课稿参考 篇十三

1、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动物细部特征来辨别动物。

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拼图等游戏活动了解动物特征,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有积极探索的_,能大胆的猜想,并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游戏用转盘、森林背景的课件。

2、动物各部分图片、动物拼图、声音素材。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游戏部分

1、游戏:《玩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尾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即说出动物的名字。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游戏:《辩声音,学姿态》

(1)课件中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作模仿。猜对的话课件呈现该动物的图片。

(2)一幼儿模仿该动物的走路、活动的姿势体态,让其他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最后一起模仿。

3、游戏:《找动物》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结束部分——《拼图游戏》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14.中班科学说课 篇十四

相关推荐:抽奖测评享优惠 万人冲刺直播课 中公助力教师资格面试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小树

叶找妈妈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微信号:zgjsks

中公教师考试网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一)激发兴趣(拾落叶)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微信号:zgjsks

中公教师考试网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更多教师考试请关注中公教师考试网

全方位备战-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 http:///zg/2014jszg_ms/

15.中班故事说课稿 篇十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故事:《腊八粥》。

一、说活动教材

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很好,词汇量掌握的比较丰富,幼儿喜欢与他人谈话和交流。喜欢听故事,有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并能较全面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现,会简单评价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及我班幼儿现有水平,我选择了《腊八粥》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腊八节。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一定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个故事为幼儿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幼儿借助角色形象知道什么是勤劳与懒惰,什么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和愉悦。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2、技能目标: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告诉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根据上述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如下: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活动难点: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为了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重点的突破: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课件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知道腊八节以及了解腊八粥的主要材料。第二,游戏“制作腊八粥”。游戏中萌发兴趣再选一选、认一认、粘一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五谷材料的认识。第三,品尝腊八粥。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味觉来感知腊八粥的八种材料

难点的突破:采用PPT,引导幼儿感知后进行讨论,并将幼儿的感受迁移到生活实际中,更加贴近幼儿,便于幼儿理解。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各种常见谷类。

2、物质准备:(1)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腊八粥原料的图片(大米、小 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2)分成八格的碗状底板,盛放各种腊八粥的原料:(3)腊八粥食品;(4)PPT“腊八粥的故事”。

四、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五、说学法

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

六、说教学程序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采用讨论交流法,提出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会吃些什么?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让幼儿畅所欲言说出粥的种类,引出腊八粥。教师小结:腊八节就要到了,每年腊月初八就叫腊八节。小朋友们知道腊八节这一天我们有什么传统吗?(吃腊八粥)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

此环节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

二、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新视听方法中。

1、在幼儿观看故事之后,我运用提问法抛出问题:

(1)腊月初八,家里东西都吃光了,两兄弟后来找到了什么来做吃的?(2)两兄弟一共用了几种材料做粥呢?

(3)故事里说到了哪八种材料?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

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这一环节完成了活动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2、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点制作腊八粥的五谷杂粮,你认识哪些呢?采用讨论交流法提示幼儿分享已有经验,教师进行补充,对于一些幼儿不太熟悉或者容易混淆的材料重点说明。

三、游戏:制作腊八粥

这一环节用游戏法和提问法相结合,抛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做腊八粥,你会选哪几种材料呢?教师提示幼儿选择材料图片,并说出相应的名称,将图片逐一贴在碗状底板上,最后数一数是不是八种。

教师进行小结:原来许多五谷杂粮都能做腊八粥,只要选择其中的八种材料就能做成你喜欢的腊八粥了。

四、品尝腊八粥

端上厨房烧好的腊八粥或从超市买来的灌装腊八粥请幼儿品尝。在品尝过后,提出问题:数一数,看看自己能吃出几种材料?这一环节不但引导幼儿运用味觉、视觉,而且幼儿也在品尝之后讨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五、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1、通过幼儿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内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后来两兄弟又开始种田了呢?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像两兄弟学习呢?为什么?

2、通过幼儿实际生活重点引导幼儿感知“勤劳和懒惰”,并鼓励幼儿用语言 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问:小朋友的袜子谁来洗?玩具玩完后应该怎么办?吃饭的时候用不用爸爸妈妈喂?„„为什么袜子要自己洗?为什么要自己吃饭?„„此环节我用了情感陶冶法,通过故事本身及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熏陶。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形成一种概念——要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这一环节将故事中的经验迁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加深幼儿的理解,突破了难点。

七、说效果

1、选材生活化。

孩子们一听到“吃”和“过节”就会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因此我把教学活动以“看、听、说、做、吃”的线索来展开。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谈话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和品尝,让幼儿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知道做腊八粥的材料。

2、内容整合化

上一篇:企业文化宣讲稿下一篇:县长调研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