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4-09-29

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认真研读20xx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从中深刻的意识到,20xx年版物理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目标,并且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课程目标,接下来我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物理观念

在新课标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物理观念,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理论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观念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讲授新课和布置作业时多设置以现实背景为依托的问题,让学生多去思考。

二、科学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平时就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思维模式,对此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在习题课中,多把同类型的习题拿出来让学生练习,从中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类型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等同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模型建构,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题海战术,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刃上;二是在做课本上的实验时,多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方案是什么,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去设计实验,从而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三是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尝试去处理自己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具备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四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我觉得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问题不懂得自己思考,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于别人,坐等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场景作为背景。

三、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四个基本步骤,即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主要包括四条要求:一是能够从事实和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基于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利用物理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会通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初步发展获取证据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是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其中包含三个要素,即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三条要求:一是通过让学生多动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善于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三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2.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一、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不同于文科, 物理不仅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还需要学生有更缜密的逻辑思维。物理不同于数学, 数学问题中往往会把数量之间的关系直接给出, 求什么问题也很明确, 而在物理中给出的往往是一个“话里有话”的物理情境,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些情境当中发掘可用信息和数量关系, 并把该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所以,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 能够让学生把自身投入到这一情境中, 想象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物理变化, 并从语言中提取隐含物理量物理条件并转化成数学表达式。

二、以课本为依据进行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 有些教师教学的时候会因课本知识太过简单就把课本丢在一边, 而直接运用题集和网络资料进行备课。这种行为, 我只能用舍本逐末来形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确能够得到一定强度的能力训练, 但缺少了基础实施的夯实;没有扎实的基础, 再高的楼宇也是烂尾楼。

物理教学必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首先教师备课要认真钻研课本, 把教材钻深吃透, 才能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找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方法。物理题万变不离其宗, 再难的物理题也只不过是把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延伸、拓展变化得到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物理题千变万化, 教材的基础知识学好了, 教师再教给学生们物理题型的变化规律, 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发散开, 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方法和知识层面上掌握做题规律。

三、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标的提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多数的探究性物理知识, 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进行总结学习, 比教师满堂灌讲授要有更好的效果。同时, 从实验中学习总结知识规律, 还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既能够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又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四、重视课后反思

3.浅析初中物理新课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变化 特点

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已经使用了10年,2012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于2012年9月在全国各省市全面使用。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这里,就本人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新课标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变化。新课标修订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20个”学生必做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实验探究的体验!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上,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方面的要求更清楚明了,便于老师的教学。

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1)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2)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来教学。这是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内容标准继承内容标准的总体框结构,一、二级主题保留,只对三级主题进行微调。

①次序调整。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②删减内容。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还把“功的原理”、“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电阻”等等,这些没有明确要求或到了高中还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已经删除。

③调整改写。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例如,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改写了这一实验,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并把“颜料的混合”一节改善为“科学世界”,还把目标“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改成了“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3、教材的编制排版方面的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例如,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2)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適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3)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

二、修订后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其突出特点:(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5)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6)形式生动活泼。

4.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琼中县思源实验学校 邱培政

2012年8月24至25日,我参加了琼中县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201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物理学科培训学习,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我有所收获,小结如下。

1、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5.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五

第一,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课程是不分科的

作为教育而言,如果还只是单一进行某门学科分割式教学,就很难将学生生活整体化。

第二,学生实际的活动,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多是跨学科的

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发展自身专业素养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科又主动跨界。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积极稳妥的教育改革实践者。但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的学习。

6.新课标物理学习心得 篇六

为了尽快适应物理教师岗位,提升自己的物理教学能力,我认真的学习了物理新课标标准,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是我体会最多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其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在认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上,我们应摒弃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继而切实按照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而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权威代表,我们应切实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

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旧的教学理念下,我们一直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学习。在旧的课程标准下,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填鸭式教学,对实际教学的教学成果来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比我国教学与欧美教学的差异,我国的高水平人才较欧美来说比例太少,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教育的教学标准过于落后,故此制定了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中我们应摒弃旧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

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7.新课标与物理活动课程探索 篇七

一、物理活动课程的作用

1. 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由于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其丰富, 而且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 它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 从而为学生建立概念, 认识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 并且为学生巩固, 深化, 灵活运用知识创造学习新阵地。

2. 促进基础知识转向实际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后, 应当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应当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 学过凸透镜, 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 组织学生自制望远镜;学过比热的测定后, 让学生自制量热器并测定物质的比热;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物理活动,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好, 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物理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作用, 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二、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1. 举办讲座, 墙报及读书报告会, 进行课外阅读与写作

以举办物理学史讲座, 介绍那些为物理学的发展建立丰功伟绩, 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的事迹。教师可以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科技书籍的良好习惯。结合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读书报告会, 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布置学生试写一些科学小议论文, 例如, “没有引力的世界”, “浮力的妙用”等。上述活动可以通过板报进行介绍。

2. 参观与课外观察活动

参观是一种现场教学活动。例如, 组织学生参观货轮码头, 了解各种简单机械, 传动装置, 以及有关平衡与稳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在这些装置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 现场参观需要占用的时间较多, 因此次数不宜很多, 更多的参观活动应以课外观察作业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布置课外观察作业, 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事物及其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以及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光学知识前, 布置学生观察:透过密密的树叶层, 阳光照到地面上所成光斑的形状;汽车司机用的观后镜的镜面;筷子插入水中后的形状等。这样的安排课前观察,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不仅节约课上时间, 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 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进行的实验。课外实验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实验。

家庭实验主要取材于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学生用这种随手取材的方法进行实验, 会感到格外亲切。许多家庭生活用品或者废旧物品看起来简单, 但可以来做许多物理实验。

由于课外实验一般没有现成的仪器, 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 在某种意义上说, 课外实验更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因此, 如何使课外实验在中学生课外作业中占有恰当的比例, 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4. 物理游艺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物理灯谜和趣味观赏两类。物理灯谜是用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谜语开展的活动。由教师编写的这些灯谜, 如谜底为电磁波的“来无影, 去无踪, 能传景, 能传声”, 对于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有较好的作用。趣味观赏是指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设计、供大家观赏的表演节目。例如:有惊无险:取一个螺丝口灯泡, 手持金属帽下的灯泡高高举起, 当松手灯泡自然下落到地面时, 会听到当啷一声, 但灯泡安然无恙, 反而弹跳几次。会走的硬币:在桌子上铺一张塑料台布, 台布上放一枚五角和两枚一元的硬币, 在两枚大的硬币上架一只口朝下的玻璃杯, 把五角硬币罩在其中。在杯口外侧边上, 用手指甲向自己的方向轻刮猛松台布, 每刮一下, 就会看到五角硬币向你靠近一步。由于一元硬币的厚度比五角的高, 所以不停地刮台布, 它就不停向你“走”, 最后“走出”杯子。

三、物理活动课程的指导

1. 明确目的, 落实组织计划

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因此, 要开好物理活动课程,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明确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 认识到开设活动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要有责任感。其次, 要确定具体活动的内容, 充分考虑到以动手为主还是动手动脑并用。

2. 积极准备器材

物理活动课程有许多内容需要教师准备好器材, 特别是科技活动, 如无线电小组, 航模小组, 教具制作小组等。器材的供应是搞好活动的关键。为确保学生的实验器材, 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信息, 保证货源的供应。

3. 精心安排好每次活动, 让学生学有所获

不管是科技活动, 还是其他形式的活动, 指导教师都要精心安排。在开头的几次活动中, 指导教师要多费些心血, 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甚至连各种道具的使用都要手把手地教。要耐心细致, 逐步放手。如各种航模飞机的制作, 电路的调试, 照相底片的冲洗, 指导教师都应个别指导, 发现问题后及时启发学生排除故障。

4.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在各种科技活动中要爱护公物, 勤俭节约的教育, 每样工具, 每种材料, 每个零件都要花钱买来, 节约和浪费, 爱护和不爱护大不一样, 甚至一根火柴, 一张砂纸, 一个大头针, 都要节约使用。在活动中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团结,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完成课题任务应当注意有分工, 有协作, 使全组成员为共同目标同甘共苦, 在活动中形成团结亲密的集体。

5. 积累资料, 充实内容, 形成特色

教师在带领课外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要善于积累资料。每次活动都要做好记录, 总结经验教训, 对做出的成绩, 要善于总结。这样下次活动内容就更加充实, 学生会更加喜欢。只要工作做细, 做踏实, 几年就会形成特色。

物理活动课教学应在物理知识和实际的联系的基础上, 本着科学塑造可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去讲解物理知识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舒文.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解析[J].陕西教育, 2007 (12) :53-54.

[2]唐叶峰.物理新课改的思考和教学实践[J].青海教育, 2008 (01) , 12-13.

[3]粟艳平.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2) :101-103.

[4]陈美华.课外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 2007 (24) :66-68.

8.浅谈新课标物理课堂设计方法 篇八

关键词:把握标准 情境 教学 教学形态

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增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密体系,增大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给了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的机会。教师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生成教师上课的教学设计。那么,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

一、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并且《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的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本节教材引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呈现要研究问题的素材,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要把教材内容情境

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需注重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呈现

新授课教学若单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直接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对物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即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故事、图画、动画、音乐等,呈现的方式有讲述、小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本节课开始可放一段音乐《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学生沉浸在雄壮的声音情境中,然后教师设问:“同学们,吼、叫、咆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

第二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置试探性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和原有的经验结合,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置过渡性问题,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的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解出正确答案,还要知道答案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的梯度则是使学生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顾的意识和能力。

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今天就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件,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的实验,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怎样组织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探究,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按照“教无定法”的原则,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的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各种方式的整合,而不是用一种方式单调的进行。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如落实“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演示扬声器的发声过程。学生观察喇叭上小纸片在声音大小不同时的振动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声音的传播”目标,可采用学生做“土电话”游戏,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环节进行什么样的拓展,怎样选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在操作时要适当引导,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接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并得到更好锻炼。

9.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九

听专家的讲座,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2、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原标准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

10.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现在我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目标上减少了会写字的数量,减轻了学生会书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更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把他们牢牢锁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让他们失去了开发自己兴趣和培养自己爱好的时间,适当的减轻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2、在阅读目标上增加了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学习贵在有疑,针对疑问可以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现在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阶段,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都不足,而发现学习已经几经论证,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而反三,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更具体,也更明确了。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11.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今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全卷共15题,满分为110分。其中必做部分12题,总分95分;选做部分3题(分别对应三个选学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分为2个小题),要求从中任选1题,总分15分;实验题分2小题(共15分)放在必做部分中。试题在各部分物理知识中的分布大体如下表。

试题中各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第14题: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与特性;

第15题:平抛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16题:物体受力分析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17题:自耦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

第18题: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动能定理、运动状态的分析等综合知识;

第19题: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综合知识;

第20题:楞次定律、安培力及对电流图象的识别等相关知识;

第21题:万有引力定律与相关近似计算;

第22题:螺旋测微器的基本原理与读数;

第23题:安培力、实验原理的理解与电路的设计;

第24题:共点力的平衡及对临界条件的寻找与应用;

第25题: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综合及相关数学知识;

第33题(1):物体的内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33题(2):气体压强及三大实验定律;

第34题(1):机械波图象等相关知识;

第34题(2):光的折射与全反射、临界角等相关知识;

第35题(1):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

第35题(2):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相关计算。

纵观整卷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大体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注重物理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地位,通过考查基本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内容函括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涉及到力、热、电、光、原等五大部分物理知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波动图象与波动方程、静电场、电路设计实验、磁场、电磁感应、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物体的内能与气体三大实验定律、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等,涉及到直线运动问题、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运动与有界匀强磁场中部分圆周运动等综合问题、动态平衡问题与临界条件的寻找及应用、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基本测量测仪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处理等问题。试卷内容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对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与新课改高考备考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对物理基本知识的考查上,试卷的命题还注意了起点的降低与台阶的设置。例如:

第21题: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1-■

B.1+■

C.(■)2

D.(■)2

解析:如图1所示,设地球质量为M,密度为ρ。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近似等于地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对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有

mg=G■=G■

物体在矿井底部即距地心为R-d处时,依题意其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等于以地心为球心、以R-d为半径的球体(即图1中阴影部分,设其质量为M′)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设矿井底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有mg'=G■=G■,由以上两式得■=1-■,选项A正确。

评析:这是一道降低了起点与设置了台阶的试题。题目给出了有效的求解信息: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关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证明:如图2所示,设球壳的面密度为?啄,球壳内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过质点在球壳内作顶角很小的一对圆锥体,设圆锥体底面半径分别为r1、r2,圆锥底面质量分别为m1=?啄?仔r12、m2=?啄?仔r22。质点到圆锥底面中心的距离分别为d1、d2,近似有d1/d2=r1/r2。质点受这一对圆锥底面的万有引力分别为F1与F2,方向分别指向两圆锥底面中心,即F1与F2的方向相反。由于圆锥顶角很小,F1=G■,F2=G■,则F1/F2=m1d22/m2d12= r12d22/r22d12=1,即图2中一对顶角很小的圆锥底面对壳内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过质点在球壳内可以作无数对这样的圆锥,每一对圆锥底面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均为零,故整个球壳对壳内质点的引力为零。

此题涉及到物理建模与数学近似计算。虽然这种题所涉及的物理与数学知识均是高中生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其中的物理建模情景对考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数学近似计算也较为复杂,但题目通过信息给予给考生设置了台阶,降低了物理建模的难度。这有利于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思考,基础稍好的同学大都能顺利解答。

试卷基础题的增加,让大多数同学能轻松拿到基础分,而难题只集中在少部分题目中,且设置了一定的台阶,基础一般的同学也能得到部分分数。这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立足于物理基本素养的培养,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应重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2.注重物理实验基本方法与素养的考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物理命题相当重视的内容。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本试卷安排了以下两道实验题:

第22题:考查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分析处理能力。

第23题:此题是一道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实验题。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分析:考生在对题目给出的器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理解实验原理,才能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实验电路。合上电键S后,U形框架D底边(设长l)电流I方向水平向右。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里,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上,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1时装置平衡;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外,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下,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2时装置平衡。应有2FA=|m2g–m1g|,即2BIl=|m2–m1|g,则B=|m2–m1|g/2I l(若B方向水平向外,则m2>m1;若B方向水平向里,则m2

评析:本题涉及电流天平模型,它是高中物理课本习题(选修3-1 P100第3题)的创新改编,主要考查安培力大小的计算与方向的判断,以及电路设计与实验电路的模拟连接等能力。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不能生搬硬套所学过的实验方法与实验结论。这样的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重视基本实验、常规实验,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查

本试卷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例如:

第24题: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分析:将此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如图5),拖把在四个共点力(重力mg、推力F、地面支持力FN与摩擦力Ff)作用下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容易求出F=■。

第(2)中“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关于临界角θ0的寻找,只要考生注意到第(1)问结果中当Sinθ-μcosθ=0时F→∞,就可以找出临界条件tanθ0=μ,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评析:试卷中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试题还有很多。如第14题中对惯性概念的考查,第17题中对自耦变压器(如实际生活中的调光台灯里的变压器)结构与原理的考查,第23题对电流天平模型的创新与改编,第33(1)题对物体内能概念的考查,第34(2)题对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考查等,均以实际生产生活为背景和载体,考查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物理知识向社会的渗透,有利于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动态引入教学,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注重过程分析能力的考查

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

第16题:如图6,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以球为研究对象,在木板转动的过程中,球受三个共点力(重力G、墙面对球的压力N1及木板对球弹力N2′,大小上有N2=N2′)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平移这三个力矢量,应组成一力矢量三角形(如图7所示)。木板从图6所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木板对球弹力N2′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逐渐增大到900,但G的大小及方向不变,N1的方向始终不变,对图7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

评析:本题考查共点力的动态平衡,要求考生具有对动态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以上的解析是用矢量图解法分析的,若通过平衡条件找出N1、N2与板和墙面的夹角θ的定量关系式,再从数学上分析当θ由零逐渐增大到900时N1、N2大小的变化,这也要求考生“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

第20题:结合电流图象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过程进行考查。导线中通有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导致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出现感应电流、受到安培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安培力大小及方向的同时,关键是对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需要考生对物理图景及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评析:上述试题强调了物理过程与状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去总结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典型题型的解题模式。

5.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科《考试说明》所列出的高考物理要考核的五项主要能力之一,试卷中对这方面的要求显得格外突出。例如前面谈到的第24题中关于临界条件的寻找,对数学知识就有一定的要求。又如:

第34(1)题:一简谐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8(a)所示,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8(b)所示,该质点在t=0时刻的运动方向沿y轴___(填“正向”或“负向”)。已知该波的波长大于0.30m,则该波的波长为_____m。

解析:从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可以看出,t=0时刻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沿y轴的正方向;由于在波动图象上没有标注x=0.30m的位置坐标,该波的波长λ不能直接看出,但可由波动方程从数学上求解。设与图8(a)对应的波动方程为y=2sin(■),由题给条件在t=0时刻平衡位置x=0.30m处质点位置坐标y=■cm,代入其波动方程得■=2sin(■),

解得?姿=0.8m或0.15m,但题给出?姿>0.3m,故取?姿=0.8m。

第25题:如图9所示,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3R/5。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解析:设粒子的初速度大小为v,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为O′,半径为r,其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有Bqv=m■ (1)

分别过b点与O点作直线的垂线交直线于c、d两点,设cd=x,

由几何关系得ad=■=■R

ac=bc=r (2)

ac=■R+x (3)

bc=■R+■(4),由以上四式解得r=■R(5)

若去掉磁场加一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粒子从a点射入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历时t从b点射出,有

R=■■t2 (6)

R=vt (7),由以上几式解得E=■

评析: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几何关系找出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与场区圆的半径R间的关系,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构图想象能力和扎实的运用几何图形能力。试题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与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试卷中还有要求对函数图象进行表达与分析的题目,这些均体现了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值得高度重视的。

6.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创新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思维,它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更是一种提升、发展与创造。为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年的物理试卷中出现了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例如第23题是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改编,又如以下试题:

第18题:如图11,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11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平行板电容器内的匀强电场方向与极板垂直,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F方向应与极板垂直,粒子受到的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运动,故粒子的合力方向应在水平直线上。画出粒子在电场内的受力图(图12所示),可知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电场力做负功,粒子电势能增加;合力做负功,粒子动能减少。选项B、D正确。

评析:本题中不定因素较多,如不知电场方向、粒子的电性、粒子水平直线运动的具体类型,这给具体的求解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些不定因素正是本题的创新之处。我们通过对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画出粒子的受力图,题目所考查的问题就清晰明了。

第34(2)题:一玻璃立方体中心有一点状光源。今在立方体的部分表面镀上不透明薄膜,以致从光源发出的光线只经过一次折射不能透出立方体。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求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解析:设立方体边长为a。由全反射的条件可以求出玻璃立方体中心的点状光源O发出的光线在立方体表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arcsin(1/n)=450,立方体一个表面上有光线射出的区域(即为光线不能透射立方体要镀上不透明薄膜的区域)应是一最小半径为R=■tanC的圆形区域(图13所示),由此可得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为■=■=■。

评析:本题以光的全反射为载体,求遮光的圆形镀膜面积与玻璃立方体表面积之比。试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求这个比值的最小值,这要求考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找出遮光的圆形镀膜区域的最小半径,这是一种变通与创新。要求考生产生联想,有较强的化归、迁移能力。可见,在物理学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熏陶,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灵活应变、触类旁通,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基础

新课标新高考试题,会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以体现新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理念。试卷中约80%的题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试题主要覆盖力、电等基础物理的主干知识,这既是由这些知识和方法在经典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又是新课程强调中学物理教学基础地位的必然。以这种试题为载体,实现对经典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应用的考查,同时也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成过程,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等物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考查整体、等效、类比、转化、理想化等物理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检验考生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水平。考生通过对这些试题的顺利解答,体验的是物理学业的成功,享受的是考试中才情顺畅释放的喜悦和满足,感悟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人生的自信。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说,就是对“知识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

2.体验探究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实验和探究在物理知识的展现和物理方法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运用基本器材和基本方法探究新问题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验和探究是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先驱探究的结果,先驱们的那些精彩探究已成为物理学经典的永恒。在实验和探究中理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熟悉器材的使用规则,通过对课本规定的探究活动或学生身边问题的探究,养成“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确定原理—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合理外推”的科学探究习惯,体现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试卷中的实验题,一方面会对高中物理中的基本实验从原理、方法、步骤、器材的运用、数据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通来设置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的理解和完成物理实验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会通过对实际生产生活、科技研究中的设备的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有可能会通过新情境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

3.关注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方法,为的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推进社会发展。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中,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以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编拟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把物理前沿及科技新成果及时纳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以此为背景编拟试题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备考应与时俱进,要从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开发学习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学习和体验物理,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做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心人。要重视对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领略物理文化的独特魅力。

4.训练思维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的经验上升到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内在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离不开科学思维。物理试题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从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设置,都在着力考查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对物理建模、等效、理想化、系统化、整体与隔离、归纳与演绎、数学模型等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中的压轴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给那些对物理情有独钟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既是高考选拔功能和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的要求。对这部分试题的求解除要求考生对力学、电学概念与规律有较为透彻准确的理解外,还要求考生有较为娴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较为高超的数学技能技巧。因此我们的物理备考复习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训练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新课改高考,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12.对物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理解 篇十二

一、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成果, 技能是改造世界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 我们已非常熟悉, 课改前, 我们的课程乃至教学的价值取向是“知识本位”。但物理教学不能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因为社会实践不只是课本知识的直接应用,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它们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能力和智力

“双基”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 重视思维的求同性、统一性, 忽视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新课标突出“过程”和“方法”, 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还做到了以人为本。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 那么, 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关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 他们学习时的认知过程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生物进化论有“生物重演律”, 生物从胚胎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都要经历一个发育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正是该物种长期进化中, 历史迅速而短暂的重演。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 需要经历一定的求知过程, 而这一过程同样也是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迅速地重演。有学者称此为“教学重演律”。将“教学重演律”作为指导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思想, 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 领悟思想方法, 陶冶科学精神, 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现以人为本。

物理课堂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 但运用与具体知识相关的思想、方法, 却记忆深刻。例如, 在讲运动的描述时, 参考系选取不同, 结果就完全不同。在讲重力势能时, 教师问站在五楼教室窗台往下跳, 结果如何?结果是跳到教室地板上没有严重后果, 往外跳就不同了。这些例子可使学生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 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知识是具体的, 它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物理学不仅有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能揭示事物运动本质的规律, 还因为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物理课堂的知识有时很有用, 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

因此, 物理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背公式、记结论, 即不能把目标放在“知识本位”上, 而应将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真真切切地展现开来, 让物理问题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学生, 引导他们体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改传统模式, 单独设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 整节都在追述伽利略当年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 把科学家探究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和独特的思维方法, 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由落体规律, 又为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创设了机会, 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伽利略开创的“对现象一般观察——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实验对推理验证——对猜想进行修证 (补充) ——推广应用”科学方法的意义。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启迪心智, 培育性格, 从而全面落实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可见, 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片面的, 以“知识本位”确立物理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短视的。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 既不在知识本位上, 也不在学科本位上, 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三、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 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这一维目标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真、善、美的教育去实现。

1. 物理学是求真的。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 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是“评估”, “评估”坚持“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的原则。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就要对结论进行分析, 如果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一致, 则要认真考虑, 看看是否出现了错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估”。物理学家费曼曾说, “不论你的想法多美, 不论你多聪明, 更不论你名气多大, 只要与实践不符便是错了。”这就是科学。

2. 物理学是从善的。

首先物理学的目的是从善的。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致力于人定胜天。物理学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帮助人们不断战胜自然, 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 促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例如, 航天的发展促进了多个领域的进步, 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其次, 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 物理学家的付出也是从善的。居里夫妇在公布提纯镭的方法时说:“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 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3. 物理学是至美的。

物理学中蕴含有“对称、简洁、和谐、多样统一”的美, 简洁性对伽利略研究落体规律起了引导作用。自然现象是和谐的, 反映自然现象的物理理论也有着和谐之美, 如果某个理论不那么和谐, 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完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大自然和谐性的表现形式:牛顿力学把天上和人间万物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引力、时间、空间、物质统一起来。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非常相似, 预示着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又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是和谐的, 它们又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

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学好物理,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三维目标”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诠释和分解

三维目标虽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但又联系紧密, 在教学中不容割裂, 应相互融合, 彼此渗透, 形成有机的整体, 并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41.

[2]倪光炯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丁迎春等.在高中教材中挖掘“物理学蕴含的美”[A].湖北:素质教育论坛.

13.学习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推荐) 篇十三

11月15日到11月30日,本人参加了2012年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培训,半个月的紧张学习,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我在这次培训当中的收获。

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是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四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五是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二、能更好地把握了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及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八、九年级的内容编排上作了修整、穿插、改动。由原来的17章变为22章,细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编排上,图片多了,实验更加完整,文字的也增加了,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了,新教材课后的习题量增加了,每一章后面都出现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简单明了。在原来在教材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7点环节要求在教学实施中环环相扣感觉是那么的重要,可是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这些环节是很难的,按照这样的要求完成探究实验,那么课堂有可能只是个别优秀

学生的舞台,而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只是感到课堂的气氛而已完全没有收获。新教材中专家们教会我们解决的办法就是:侧重部分环节。

三、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14.学习物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跨学科实践”侧重体现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前面一版的课标中有要求,在新课标中,地位更加突出。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操作等,新课标要求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物理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要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15.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五

在新课改初中物理课本中新增了不少的实验, 但这些实验具体如何应用才能更好的辅助教学呢?如果课本上没有相应的实验, 教师如何自行设计实验呢?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也是实际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多所学校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成果, 对课本实验和自制教具实验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1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 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编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比较生动、直观、新奇,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笔者往往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使学生能很快的对课堂感兴趣。演示实验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 使学生思维活跃, 以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 能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研究“机械能及其转化”时, 演示“滚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直观形象的表现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利用演示实验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在学习“磁极间的相互规律”时, 利用细绳将磁铁悬挂起来, 观察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 学生有很强的感性认识, 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1.2 分组实验贯穿课堂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与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更多的是以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作为核心,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初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喜欢动手和尝试, 对自己操作的分组实验都比较感兴趣。

为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要做好课前实验安排, 并且在实验进行中, 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科学划分实验小组, 从实验知识、技能讲解,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指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心, 积极主动完成实验。教师还可以提出实验中涉及的其他物理知识, 让学生在完成本实验的同时学到更多内容。

比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教师分组, 学生组内合作, 有的同学组装仪器, 有的同学用秒表计时读数, 有的同学负责记录, 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对实验中注意事项说明, 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最终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 不断吸热, 温度不变。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 为什么测出的沸点不是100℃?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自觉的探究沸点大小的影响因素。这样运用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知识, 给学生更多的惊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适当利用实验中的“意外”和“失败”

在人类的发明史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意外”和“失败”。1895年10月, 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通电的阴极射线管有放电产生的光线, 但拍下后的照片一片模糊。他又连续照了三次, 依然如此, 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他宣布了自己的新发现, 并将这个性质不明的射线叫做X射线。在物理课堂的实验中适当的加入一点“意外”和“失败”, 可能起到的效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将蜡烛或凸透镜调高或调低, 观察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不在同一高度时像的变化;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拉环上,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 物体的质量一样吗?平面镜成像中, 玻璃与桌面不垂直, 还能不能让蜡烛与玻璃板中成的像重合等等。这样学生对错误操作引起的实验现象的印象更深刻, 大大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 自制实验教具,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很多的实验, 但是也有很多的章节没有相应的实验, 或者有的实验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的进行呢?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小实验,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自制实验教具, 来弥补课本实验的不足, 进而成为物理教学的另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分析、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内容;其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力求既有创造性, 又要符合科学性;再次还要做到实验安全, 操作简便, 便于教师使用;最后要注意设计的实验和生活要紧密联系。最好选用效果明显、直观, 使学生一看就懂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进而主动思考, 从中理解深奥的科学理论。

2.1 趣味小实验

有趣的实验永远最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在笑声中就能学到物理知识, 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如:用空矿泉水瓶分离蛋清与蛋黄。将鸡蛋打开放到碗里, 拿一只空矿泉水瓶, 捏扁, 对着蛋黄轻轻松手, 蛋黄就被吸到矿泉水瓶中了。大气压把蛋黄压到了瓶中, 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变魔术的方式演示实验。如:水重新沸腾实验。烧瓶中装适量水, 用试管夹夹住烧瓶, 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用橡皮塞塞住烧瓶, 倒过来, 观察水是否沸腾?水不沸腾。当往烧瓶底部浇凉水时会怎样?水重新沸腾。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疑惑, 继而引发他们的思考, 得出了水的沸点和压强有关。

还可以用两节干电池和包装口香糖的锡箔纸演示短路的实验现象, 实验安全易操作, 实验现象明显。

2.2 改进课本实验, 增强可操作性

课本中很多实验原理很好, 设计科学、现象明显, 但是可操作性不强。教师通过自制实验教具, 对实验进行改进, 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在课本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对水加热至沸腾, 但往往这个过程耗费很长的时间。如何改进呢?教师给学生的办法往往是: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增加水的初温。但有的实验对水的质量有一定要求, 不能太少。增加水的初温就是用温度较高的水, 这样大大降低了实验的效果。经过多次实验探索, 笔者采取改进酒精灯的办法——自制多芯酒精灯。在易拉罐上钻三个小孔, 穿三个灯芯, 再用一次性的塑料杯作为灭火的帽, 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实用又安全的三芯酒精灯就做好了。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再比如:将一杯水装满, 在上面盖上一页纸, 将杯子反过来, 观察水是否流出?这个实验的缺点是操作不慎极易失败:由于纸吸水, 所以演示时间不长;水杯不能大, 否则水易流出;不能随意倾斜显示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如果将纸片换成一个硬质的光滑的薄塑料片 (比如圆盒装巧克力的盒盖) , 演示时就可以用一个很大的杯子, 能长时间倒置水不会流出来, 还能向各个方向旋转显示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

2.3 采用一种实验器材演示多个物理实验

设计小实验, 制作教具大部分都是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器材。如:乒乓球、鸡蛋、易拉罐、日光灯、酒瓶等, 有时还废物利用, 如一些废旧的灯泡、电动机等。很多情况下一种器材能完成多个物理实验。

比如:乒乓球在实验中就经常用到, 它可以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物体具有惯性;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演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等。在课堂上利用乒乓球依次演示这些实验, 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更有利于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发现, 科学的运用实验教学, 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安排实验教学和物理原理教学,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 而是喜欢学, 愿意学,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锡华.铝棒发声[J].物理通报, 2008, (4) :13-15.

[2]黄立强.浅谈物理实验的重要性[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9) :45.

16.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5-02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采用模块教学──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5个模块,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动,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然后在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们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在机械能一章,也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功的有关知识,与以前的安排相比也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当中,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此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由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 ,然后再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 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阅读材料的变化──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设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与科技、社会相关的“STS”、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漫步”、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这些材料为在物理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考中的信息题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各种阅读材料的地位,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使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17.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十七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经过参加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方面。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化,首先是我的教育观的转变。我们习惯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时还很不适应。但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今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探究学习体现,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18.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十八

今天的培训,虽不是卷入式却更胜卷入式。游老师结合自己的论文案例及对新课标的解读,带领我们进入一场快节奏的深度学习,真是收获满满。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想我们在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前提是老师们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xx老师深刻总结了双减背景下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标学习中的九个重点、难点问题,给予指点迷津。学习新课标,了解主要内容的“变”与“不变”;在x老师的带领下对比20xx年版和20xx年版两版课标的目录。从目录的`对比当中,我们发现2023年版课标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接着x老师结合统编教材的教学案例谈任务群的理解和实施;使我从一个只听过“任务群”这几个字,但不知其意更不知如何实施的我豁然开朗。最后x老师结合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谈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致性。从x老师讲解的一个个实例中明白了如何才能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双减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好每一次作业真正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巩固。

当然在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中细读课标文本是基础,增强课改意识是重点,重构课堂教学是行动,提升课程素养是关键。不仅要深刻把握新课标,更要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明白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将以此为契机,在以后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躬身实践。用奋斗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的真正成长!

19.我对物理新课标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篇十九

一、用改革的眼光看懂新课标

使用过传统教材的教师, 乍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是很适应, 施教感觉棘手。其实, 这是受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对新的教育目标没有真正领悟造成的。作为教师, 应对新旧两种教育模式有清醒的认识和对比。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教师成了主体, 学生只能耐心听课, 学习总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灵感、智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得不到良好的启迪, 严重约束了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这种古板的教育状况。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实践为主线, 以学生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 而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 而是如何进行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而编写的, 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课程标准。内容看似简单, 实际上是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整个内容的编写都是以实验探究为基调。有些章节似乎次序颠倒, 但都是按照由生活到物理, 再由物理到社会的顺序编写的。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准了方向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也遵循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

二、备课把准目标,教课不拘一格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校条件、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资源等因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1. 把准目标,整合内容,提高效率

新课标有些节次内容显得过少。若教学中严格按节次、内容照本宣科,将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内容空虚。这就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把准章节总目标,不局限于节次顺序,将内容自主整合,适当拓展,充实每个课时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生活中的透镜》一节,教材有意将这节内容图文并茂地编排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知识次序颠倒,而是为了充分引入学生的情感。用照相机等奇妙成像的现象,诱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更好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准备。鉴于这种情况,我对整章内容重新整合,将二三节合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新添一节《用光路图解释成像现象》。将生活中透镜的相关内容只在实验探究前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演示,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针对成像的三种情况,趁机提出“适合制作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弄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成像光路是分析成像原理的重要手段,是光线会聚成像的成因。用作光路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透镜的成像现象,有助于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通过作不同物距下的光路图,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照相、放影时对像进行大小变化的技术。通过这一调整充实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2. 考虑个体差异,以求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适当提升难度,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求得整体协调发展是很必要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方法须科学合理。“疑问”能产生认识冲突,引发思维碰撞,恰当地提问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导学生探究,能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

《电阻的串并联》教材只设计了浅显的定性实验,学生只能知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一分电阻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一分电阻小”。这对于对电学感兴趣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足,于是我在课后练习4题中加设两问:“你能求出5欧、10欧两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吗?”“你还能推出任意两电阻R1、R2串联或并联后总电阻的表达式吗?”然后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对早已完成基本练习的学生进行探究指导,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这样既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20.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几大特色 篇二十

关键词:贴近生活;注重实验;难易适中

新教材已在青海省全面推行使用。就高中物理而言,新教材与原来有着很多鲜明的特色:新教材中除了传统的栏目外,还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科学漫步”“科学踪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题研究”等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只有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特色才能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也才能把新课程推向深入。

一、知识面更广,体现了基础性

现在新教材按照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精心选取了作为物理学科中最基础的和最必备的知识,对一些传统的知识,如曲线运动中的小船渡河问题和斜抛知识尽可能地降低要求或根本不讲,予以删减,同时也加入了光电门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例如,在《物理1》中,关于质点概念的描述用了5~6段话,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阐述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描述运动困难在哪、引入质点的意义、认识构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教材力求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转变。

实验1.关于位移—时间图象的处理

新教材对位移—时间图象的处理是在栏目“做一做”中,它是让学生运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知识进行自主分析、讨论并得出有关结论,但不要求掌握利用此图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质量的倒数的关系时,也应用了函数知识进行分析。

实验2.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

该实验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新教材中除了介绍电磁打点计时器,还介绍了点火花计时器。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等与现代结合的知识。

显然实验1是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实验2拓展了知识的宽度,这样的教材在对教学的要求上更加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本质,同时也使教材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二、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掌握了更多的现代信息,体现了时代性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改变以往教材中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现代气息的状况,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新内容,以紧跟时代步伐。航天器的变轨问题、双星模型等这种大量的现代信息无不使我们感到物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字教材已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作为教育的工具和物质的实体进入课堂。这次新教材的编写就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使计算机和电脑软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那种仅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一去不复返。

如,在探究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规律时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快。由此可见,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将为物理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四、新教材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时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司南”版教材在讨论工业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分析了熵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探究能源开发和利用重要性的同时,也对能源的过分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给予了警示等。

五、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多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回眸物理学的历史,让学生体会伽利略是怎样应用思辨的方法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领悟伽利略是怎样巧妙运用数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在这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的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曲折、艰辛的历程中,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以往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循序渐进,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新教材在重视“雙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学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增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深入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现代观念,注重学科交融,关注现代科技发展,以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袁海江.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几大特色[J].物理教学探讨,2007(09).

上一篇:万圣节英语文化之旅小学生作文300字下一篇:肥皂泡阅读答案